语文新课改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新课改论文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2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3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这种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改前,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流程是比较单一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的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

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改,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论,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课改的主旋律。但是,在高奏主旋律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一些冷静思考,不要陷入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怪圈,使课改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到课改的目的。在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地减少“讲”的机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老师变成了主持人。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我们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把课堂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和主体性不是简简单单的“满堂问”“满堂答”。况且,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任务和目标,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诱导的讲述法,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广博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讲述方法,创设情境以声传情,将教师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感染、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与认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讲述法,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由学生活动。教师的讲,关键是怎样讲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讲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应该采纳的。因此,我们在摒弃教师中心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语文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这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应当忽视某一个方面。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一些教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就显得不够,更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动脑而不是单纯动嘴,使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进行认识,不要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最后落得“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结局。

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4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没有给教学语言赋予明确的概念和界定范围。因此,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语言,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概念上的“语言”。对语言的界定上,每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侧重方向和标准界限。一般来说,《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语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即: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内心所想以及思想交流的一种特定工具,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集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构成于一身的新型系统。通常情况下,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多为书面形式上的,而规定在文字范围内的语言则是指口语。由上述概念的分析不难看出,语言具备交流互动以及涵盖特定系统两个特点。所谓的“教学语言”,专家和学者们都各执己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简单的理解,教学语言的内容主要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上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自身的精心设计,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交流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教学界不得不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并不断加强了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除此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教学语言,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课程的调整,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要想合理地规划好初中语文的语言教学,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了解,其中决定因素就是教师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初中语文语言教学的提升,强化教师语言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教师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就是要加强对任教科目的熟悉与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任何教师都应该事先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结构体系,然后,通过不断的钻研与学习,当完全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后再传授给学生。初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另外,语文教学语言的实质就是对语文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初中的语言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科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加强语言学习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其次,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或者完成教学活动,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教育学科知识。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例如,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知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教育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掌握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分清主次,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积累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古典美,也有现代学科的新型美。各种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本学科的学习上,还需要统筹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掌握。只有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上升到新层次,才能用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语言教学取代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5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进行关注和培养,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个性,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更加完善。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审美能力。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情感导入营造恰当气氛

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严重,在情感和理性上亟需正确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自觉的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走入课堂。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让学生朗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教师启发:在浩瀚的天际,还有哪些奥秘呢?真的存在牛郎织女星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学生都熟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诗朗诵加深了浪漫主义色彩,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情感。

(二)巧借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宽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的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配上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婉转清雅的乐曲中,观赏着田园优美宁静的画面,聆听着陶渊明脱俗高超的诗句,自然体会到了恬淡祥和的意境,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向往,实现了课堂情感的升华。

(三)以情动人,进行情感熏陶

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要以教材的特定要求为基础,以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为学生创设出教材作品的特定情境中,一切教学手段和设计,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主导因素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会,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互动,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例如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动作细节,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谈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使学生陷入自我感受、自我反思、自我感动的课堂氛围中,由学生再谈自己的真情实感,领悟父母恩情的伟大,引领学生学会珍惜。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灵魂净化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四)通过实践加强情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而其主要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语言理解等方面之外,还包括情感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知识,不仅包含内容众多,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吸收,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三、结语

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6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互动完成的,只有彼此互信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记》中早就提出“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自己的师长,人格上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并接受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模仿他的言行。要让学生亲近自己,亲近课堂,教师就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因为没有一个学生喜欢手扬教鞭、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师。教师要学会敞开心扉,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而和蔼可亲的自己。课堂上,教师的专业素养、肢体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影响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和态度。课外,教师也应多与学生真诚地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他们彷徨和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温暖之手,这样学生自然会信任和亲近教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彼此身心愉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单边传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新课改要求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究和总结。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启发、鼓励和帮助的角色。这一过程,教师看似是放手了,但实质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该精心地、全方位地备好课,不仅要备所教内容,更要备学生。一堂课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活动,怎样评估,教师都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确保一堂课的实效。

另外,教师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好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两种方法。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教内容放在特定的语境里,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习得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有乐趣。比如在上定语从句的时候,对关系代词“who”的讲解,我并没有直接讲语法规则,而是给学生播放《母亲》这首歌,并引导他们把其中的一些歌词用“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改编,然后让学生讨论总结规律,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了定语从句的知识,而且让他们重温了母亲的爱,很多学生都深受感动。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布置切实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讨,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保证一堂课的实效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训练其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挖掘并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课本和工具书只是我们学习和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知识而不是书本,所以如何挖掘并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是创建高效课堂需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其认知水平,我们对于教材应该合理地组合与取舍,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教师要学会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实,只要做有心人,生活之中处处可以发掘教学资源。比如看过的某个哲理故事,听到的某个笑话,都可以用来启发学生心灵,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有张有弛,提高听课效率。

四、改善评价方式

在高考的模式下,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只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其综合语言能力及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种评价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就产生了焦虑、自卑和放弃的心理。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功,教师也能依此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口头评价要客观、具体,能让他们在此次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Your idea is very interesting, I like it verymuch.” “Your answer is not correct this time,but 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thanks.”另外,教师也可以制定平时成绩表格,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让组长记录好每个小组成员平时背书、提问、回答问题、听写甚至违纪扣分等情况,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评比。这样便于学生自查平时学习情况,教师也能对班级情况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