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改在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改在线范文1
关键词:“两课”教学;创新;改革
“两课”教育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两课”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两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没有达到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笔者通过对所在学院“两课”教学情况及学生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如下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存在问题:
1、“两课”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创新含量少
“两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的更新或补充适用社会发展的新知识,而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否则将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感觉学了也没什么用,没有兴趣,2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理论化太强,不能联系日常生活,脱离实际。
2、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很多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版书,仅仅把教材或者平面媒体上的资料简单的复制、粘贴到演示文稿中,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更有一些年轻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只注重色彩、外观效果,其结果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没有达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3、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不够了解。
目前,很多“两课”教师对学生日常思想状况不够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院校的,进入学校后思想上普遍存在着自卑、迷惘和浮躁的情绪,迫切希望早日学会一技之长,对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世界还了解不够,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重视也不够,教学在不太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惑情况下针对性不强。而且有以永远正确的说教敷衍学生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对“两课”的逆反心理。
4、没有一套相稳定反映“两课”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
“两课”是针对人的思想工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教学效果很难量化。其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但“两课”既然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也就必然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否则“两课”教学就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就会千万教师对有兴趣的、熟悉的内容多讲,而对理解不够的方面照本宣科,甚至于既不做提示,也不讲授,使用权“两课”教学没有系统性,完整性,重点性。
5、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两课”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两课”教育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它包含政治、经济、哲学、心理、历史等方面内容,这就对“两课”教师提出了更远高的要求,要求“两课”教师具有很广的知识覆盖面,对“两课”各门课的内在的联系要有深刻的把握。并且“两课”课程的的意识形态很强,要求教师在理论上准确,观点上正确,思想上深刻。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重视本专业学科的理论研究,把握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解决建议
1、创新两课课堂教学内容
的生命力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导。因此“两课”课堂内容要尽力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把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紧密地把握时代脉搏,结合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使课堂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两课”学习真正入耳、入脑;要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知识、新观点,用最新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成果来补充和丰富“两课”教学内容。
2、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实现“两课”教师的“双师”型
针对两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两课”教师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时的本领。尽可能多的学习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实现“两课”教师的“双师”型。是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双师型”即讲师+工程师。因此,“两课”教师除了掌握系统的“两课”理论外,还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善掌握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不仅是合格的理论教师,而且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政工师”。
3、改革和建立教学评估体系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过去,评价一门课的教学情况往往以期末一张试卷,一个总分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了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反映一定的教学质量。但“两课”教学有其特殊性,两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世界观、人生观,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不能用一种考核方式来体现其教学的效果的,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教学过程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的评估:1.理论观点必须正确。因为“两课”教育代表的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对尚末定型的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教育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必须观点正确、导向鲜明。2.要具有创新性。每一堂课至少要有一点新意,要有一点,提出令人关注的新问题,举出一个好例子,提出一些新见解。3.要有针对性。教学要直面国际形势,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热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困惑,运用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入情入理地进行分析,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4、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明确教学目的,是搞好“两课”教学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弄清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现状。然后,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的设计紧贴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脉搏,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要求。力求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就业以及成长需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两课教师要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两课”教学改革的新天地,真正发挥“两课”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课改在线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课改在线范文3
关键词: 在线培训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一
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是高校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好途径。
1.方便快捷。不用舟车劳顿,不用大段时间,在业余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可以自主学习,并接受专家指导,还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经验体会,达到良好效果。
2.低成本,高质量。培训的《材料研究方法》共有十七节,首先,讲述《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思想内容及心得体会,然后分享上课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展示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能力、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考核形式等都值得借鉴学习。特别是考核分三步进行:期中、期末、试验及读书综述各占40%、40%、20%,更符合该课程特点,因为其教学内容广泛,实践能力要增强,应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重视课外文献的阅读。听课时有相关视频内容,而且提供培训资源、配套课件下载,且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材料研究常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包括光学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材料测试中的综合应用。着重论述分析了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及应用,讲课内容简明实用,适应范围广,并且展示了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学习后获益匪浅。同时,还选修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转变教师理念,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清华老师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兼谈课程教学的启发性和研究性》。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学习新知识时,要善于循序渐进,把握要点和重点,老师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
3.选择范围广,针对性强。有各种专业技能课,详细介绍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材与前沿问题等,还有通识性教学视频,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学术讲座等。可以根据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及相近课程,选择所需要的内容,题材广泛,针对性强。
二
通过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这个平台,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完善教学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建立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步骤:(1)建立基于网络的教案模块库及配套试题库,实时更新,根据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案和试题库。(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充实多媒体素材库。(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验技能培训。(4)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
2.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情况:(1)把握课程教学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了以“技术”为教学核心的思想,即明确“材料应用―性能要求―获得所需性能的途径―零件材料与毛坯选择―零件制造与改性工艺”这一教学主线[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材料性能的教学;强化改变性能的途径;削弱金相组织与相图的学习;强化各种工程材料及其性能的教学;强化零件材料的选择与毛坯的选择;进行综合实训;加强铸造、锻压和焊接结构工艺性的教学。(2)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增加课堂信息量的同时,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开通网上教学资源,将教与学的过程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与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3)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偏多,有一定难度,工程问题的分析与实训环节较少。
3.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硬度及疲劳强度的讲解,分析不同受力状态及不同工作环境下所涉及的性能指标。减少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及结晶部分内容,强调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增加非金属材料的内容。减少热处理原理部分的讲解,把要求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原理改革为从实际出发掌握热处理方法及应用,能够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加强机械制造零件选材的讲解,强调培养学生对多种典型零件的工作条件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失效形式确定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根据毛坯形式确定材料,根据选定的材料确定热处理方法,分析加工工序。(2)教学方法改革: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己思考与体会,成为学习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力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视频资料。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较多,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改革考核方式,侧重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为他们提供应用专业知识的训练机会,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学生自己思考与操作,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作业,有无抄袭现象发生,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定期检查,可以采用提问、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学习效果评价:试题着重进行能力的考核,也可以把考核分为笔试和论文两部分进行,评价方式要逐步过渡到通过综合运用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4.实验技能培训:《工程材料》实验技能培训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明确化学成分与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图的理解。(2)能正确识别组织的显微特征,明确组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对组织性能的影响[2]。了解硬度计构造,掌握硬度值的测量,初步建立碳钢含碳量与硬度关系及热处理改变硬度的概念;识别碳钢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计算不同含碳量时各组成相所占百分比,分析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比较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征;制定热处理工艺,分析碳的质量分数对淬火后硬度值的影响,奥氏体状态按不同冷却速度对硬度值的影响,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硬度的影响。效果: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常用的材料和热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初步具备了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正确制定零件的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综合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每一章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训练了职业能力,并结合课程章节展示科研成果,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
教学相长,通过在线培训,深化教学改革,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培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课改在线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陈旧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角色以及学生地位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1)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 学生和教学内容 3 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现代语文的教学过程又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要素;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后 ,促进了教学方法向综合化方向的发展 ,使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 (3)在现代化教育中 ,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的作用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 (4)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 ,是被动的学习者.把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后 ,改变了学生对语文教师的依赖程度.
1.教师要接受终身教育
1809 年 ,歌德就曾说过: “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生享用.我们必须每五年学习新知 ,才不会被时间淘汰. “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这句话早已得到验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 ,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更好的学习方法.纯粹传授知识内容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必须向学生传授如何学习语文的方法.正如 《学会生存》 所指出的那样 ,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 可见”会学” 比 “学会” 更重要.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终生学习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获取新信息 ,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 制作者 ,教学工作的研究者 ,不仅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进行终身学习 ,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2.破除 “满堂灌” 的陈旧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主体存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要破除 “满堂灌” 的陈旧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目前 ,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这就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如何解决 “教” 的问题. “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教学的发展.要彻底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旧观念 ,树立以能力为主的新观念..要推行启发式 ,废除注入式 ,教师要善于将启发的思想和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导学上下功夫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孔子的《论语》 中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 ,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同时也节省了学生盲目记笔记的时间 ,加快了教学进度 ,教师要有意识地留出 “时间空白” ,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 质疑等自主性活动予以填补 ,打破教师一言堂 ,还学生 “问” 和 “讲” 的权力 ,允许学生公开和老师讨论、 和同学争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 “满堂灌” 现象.
3. 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其言传身教、 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 ,而且应发挥得更好.教师不但教书育人、 敬业爱生、 为人师表 ,还应当拥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多媒体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熟悉、 运用、 操作的技能.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 ,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最多的信息量 ,帮助学生打开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大门.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4.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课改在线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课堂教学 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6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给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也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地理潜能。因此,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科学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地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地理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地理问题,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地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余地,并及时给予提示和补充。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地质构造的褶皱时,采取实验演示导入法。先通过一块柔软的物体,教师拿在手中从该物体的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学生会看到该物体会发生向上和向下的褶皱和弯曲,当看到这种现象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最终实现对褶皱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实验演示,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有效体现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地理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结果就是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科学讲授基础知识后,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讲,学生评,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注重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地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地理问题情境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展开、地理相关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教师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讨论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地理难题,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三、要体现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让学生展示点评时,教师应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引导、提示、补充和讲解。以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发现地理知识的奥妙,掌握地理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讲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可结合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水稻研究的相关知识素材,来认识水稻对于亚洲的重要性,这样既关注了时事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生活事例,发觉地理的奥妙,体会地理科学思想。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规律,挖掘出学生的地理潜质。
课改在线范文6
经过近三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就藏族中学中新课改理念实践现状与对策,笔者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思路。
一、 新课改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实践之前,理论先行,想要搞好课改,再课堂中更好地融入新课改理念,必须先理清思路,掌握好理论。
(一)课程的功能观。新课改的课程功能观,是从宏观的“大课程”出发。在这里,教、学、评价这三个过程融为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将这三点整合到一起的办法就是构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一不可。
(二)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行为,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教师在心理上、教学技能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学生共成长的过程。
(三) 教师观。在此次新课改中,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且教师为平等关系中的首席。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意义上更多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建设,还要研究教育教学,同时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
(四) 学生观。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的人,是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从以上表述就能看出,学生不应该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那个被动接收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群体,而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力军。他们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各有差异和特色,且潜力无限的未来希望。
(五) 质量观。分数分数,教师的命根,一提到质量,我们马上想到的是分数。
新课改一改前状,发明球儿提出,分数是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不是唯一。教学的质量更应该是“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通过学习、感悟,我看到了当以上“五观”融为一体时,我们的民族教育将达到一个怎样的盛况。但是,理想虽然很美,现实更为严峻。
二、 我们的现状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必然围绕这两主体展开,问题的多发点也在这两个部分。
(一)学生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大。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甘南州七县一市的农区和牧区,从小所受的教育便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甚至是棍棒之下被动学习,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很差。一般来说,哪个老师平时抓的紧,就学哪一门课程,相反,那些和学生关系较为融洽,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老师的课程,反而学得不好。到期末考核评价之时,这些老师必然遭殃。所以,学生的自觉性及学习习惯问题是课改受阻的因素之一。
2、 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以上已经提到,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于甘南藏区的偏远地带,他们的母语是藏语,而汉语则被当做第二语言来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早已习惯了用藏语的思维方式,现在让他们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来讨论,本身就是为难了他们,尤其是连汉语表达都不太流利的以藏为主班级的学生。而以汉为主班级学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本身也很一般。
3、 课程资源也很有限。我们的现有历史教材是人教版的新教材,各个方面肯定有其优势,但同时,学生对该教材的接受程度不高,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该教材与藏区基本没有关系,翻遍三本选修和四本必修,没有一点内容是关于藏区关于藏族的。这样的教材对我们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二) 教师的问题
1、 教师队伍水平有限。你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起码老师得有一桶水。我们的教师队伍大部分为藏语类老师,首先,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有些历史类的专业词汇问题,连教师都是云里雾里的,更不用说提供太多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
另外,即使是我们的汉语专业类教师,大部分是来自于本科或专科院校,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太多的接受新课改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自己也是边学边教,所以,也无法从根本上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2、 教师缺乏学习精神。大学时代,大家都是风华正茂,斗志昂扬,都想要为国家、民族教育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番作为。真正参与到教育事业以后,大部分教师渐渐被柴米油盐和两点一线的单调所羁绊,之前的豪言壮语已成昨日黄花,慢慢的,大家都成了教书匠,失去了创造力。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下,自学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已经是少之又少,跟不用说去践行这些理念了。
3、 教师缺乏相对应的培训课程。教师的时间总是散之又散,所以自己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是基本上不可能了,但是如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专门邀请一些实至名归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想必新课程的进程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三、 一些具体对策
既然新课改落实难的一些具体问题基本上都出在学生和教师身上,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里解决问题。
(一) 如何解决学生问题
就目前来说,解决学生的问题,即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有限三个问题中,前两个由于是长时间累加而成的,靠一个历史教师在短期内基本上是解决不了的,最容易解决的就是第三个。因为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接受新教材,很大原因就是新教材内容表面无关于藏区藏区,就此问题飞,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解决,比如建立学生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比如,当我们共同学习《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就可以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建立秦朝和甘南藏区的联系;比如讲到秦兵马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寻找和自己的长相类类似的俑,甚至还可以在假期等空闲时间,带学生发放去实地看一些历史古迹,去了解,去思考。总之,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起码对历史感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去学习,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步。
2、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教育教学相关部门从源头上更好地落实新课改。一门历史课可能改变不了局面,但如果一个学校,一个地区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课改,那么结果肯定不一样。
(二) 如何解决教师问题
1、加大对教师的对口培训观摩力度,培养教师课改能力。新课改,新理念,是全方位的改,传统的教育那一套已经落后了,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再用落后的办法进行教育教学了。而对于教师来说,由于知识结构,水平,个人能力的所限,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大部分教师可能会走弯路,多花时间,还不如统一组织,集中培训,达到的效果更好呢。当整个教师队伍都进行课改的时候,还愁改变不了局面吗?
2、 学校的督促、指导、奖惩,促进课改继续发展。一个老师的课改也许“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如果由学校出面,全方位进行课改,那场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再加之督促、指导、奖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课改的成功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