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村;开展;新课程;改革

1 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其他省份、地区开展已有时日,而我所处的漳州市除市直、芗城区、诏安等几个县区于2002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外,其他县都于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新教材,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然而目前在校七、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使用的是旧教材,是在旧教材体系下度过的,在学习方法与学习理念上与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差、综合知识匮乏、学习自主性差等。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比较目前农村中学学生的现有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明确体会到在农村中学开展新课程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据我从多方面了解:现在,历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不少地方正进入一个高原时期。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呈螺旋形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但应该从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1 认识的偏差与惯性的结果。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行十来个年头了,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本质精神,他们只是从形式上感觉到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的含义。因此在课改实行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去了,觉得课改与过去教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惯性的作用下,又走回了老路。

认识的偏差也导致把外在形式当作改革的目的的本身。当然,教学形式的变改是必须的,而且是改革深入的开始,一概否定教学形式的改革是不对的,这种否定必然阻碍改革的开展。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教学形式或课堂形式的变化,把这种变化误认为是改革的目的,则同样会使新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或误入歧途。那种课堂教学形式化和僵化地搞所谓的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倾向,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改实质而产生的。

1.2 学生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还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各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没有实现根本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改革,却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这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对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专攻语数英三科,有的甚至放弃一些考查科目,综合素质评定更是人人优秀的无效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出现“返祖现象”就不值得奇怪了。

1.3 教师评价缺乏科学的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目前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制定并且实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似乎还非常少,多数地方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作为主要依据,社会如此,领导如此,学校也不得不如此。作为教师,又岂能无视年年的考核和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无动于衷呢?

1.4 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持续的专业培训。应该说,新课程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改、参训、教研、课堂改革教学的热情,但实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专业引领,教研只在低层次上徘徊、重复,教师们的上述几种热情也就慢慢冷却,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1.5 缺乏持续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的课改活动难以为继,教研次数减少,周期变长,形式单调,其他的诸如教具添置、现代教育技术的升级、必要的外出培训,更是无法实现了。

2 新教材分析

那么,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地区采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更为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而不只是纯粹的操作

数学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是数学学习中必要的步骤,但远不是最终目标;许多操作性活动(包括物理操作、运算)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如:空间观念的发展,图形性质的认识,随机性、等可能性、概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函数。教材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经验型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变化过程、“对应”现象;尝试探索变化规律的活动;经历研究函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尝试根据函数的基本物征做预测的活动;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基础这些方面在七年级上册的第3章、七年级下册的第6章等章节中都有。

(2)形式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事函数内容的实质性学习: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定义域)和相关的性质;借助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基本途径是从对具体的函数(一次、反比例、二次等)研究开始,深入到一般的层面。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5章、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3)结构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质性联系,进而构建函数在初中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7章、八年级下册的第1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2.2 让学生学会推理、证明,而不仅仅是能够证明一些具体的数学命题

(1)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其实质是数学推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动。严格说来,全书都体现出这样的想法。

(2)数学推理的学习包括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题的含义、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以及准确地表达推理(证明)的过程。

(3)数学推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数学证明的学习。数学推理有多种形式,数学证明则物指具有公理化意义的逻辑证明。

(4)关注数学证明本身的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怎样证明一些物定数学对象的性质。数学 证明本身的学习包括:

---获得或质疑需要证明的命题;理解命题的结构,物别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完成证明的基本策略。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下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1、3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数学证明与公理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公理化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形式化的数学证明。

因此,确切地说,对于数学证明的学习,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教材的要求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

2.3 关注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学

(1)学生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打下的数学基础主要有哪些?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应当得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它们与100年以前,甚至50年以前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

(2)基础的形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基础的形成应当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阶段性目标与终结性应当明确区分。例如:

数的计算---七年级上册第2章的处理,第2章与其他相关章节的联结性目标;技能的形成不应当采用“毕其功于一役”式的方式。

读统计图表---了解数据、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涵的信息、根据问题的需要处理数据、依据数据结果做统计推断。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存在本质性冲突。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对相关知识、方法和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需要时间并经历一定的阶段。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应当存在本质性冲突。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多地与数学学习评价相关。

2.4 遵循人的认识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照逻辑程序展开教学

(1)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在总体上与人类对它的认识相一致;成熟的数学内容及其结构是人类历以千百年的实践与思考而构建的,不可能一次性完完全全地传递给学生。

(2)具体、形象、操作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之路,但不是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章的从“先做一做,再想一想”,到“先想一想,再做一做”;概率的认识。

(3)严谨是相对的,抽象是不断发展的指数运算;几何定理。

(4)结构是人为的,相对结构本身而言,我们更应当关注结构的形成过程。设计“回顾与反思”。

2.5 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而不拒绝数学

(1)有效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基础之上。

(2)现实的数学一定是简单的、浅薄的数学?

(3)数学化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设计楼梯。

2.6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会做练习

(1)大多数学生未来可能不思考数学,但他一定要能够“数学地思考”;能够模仿已有的形式解题是必要的,但能够思考数学,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更生要;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重要吗?(2)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丰富的含义。用数学解决问题既可以是用数学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也可以是解决数学问题,如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凸多边与凹多边形。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做数学”的过程。

2.7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教材不能仅仅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数学知识结构。

(2)我们应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求解--应用与拓展。

(3)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基本的思维物征;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技术等。

3 学校、老师、学生如何对待新课改

3.1 学校、老师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新理新思维,它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老师、研究型的老师,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鼓励老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就进一步要求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层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活动,即实施校本教研。那么,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呢?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和行为方式。

3.1.1 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办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1)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如在准备一节以前教过的课时),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作调整性预测,具有前瞻性。

(2)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提出类似玩笑的问题,能灵活应对;又如任教两个班级,在上完一个班级后,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所作的教学调整;等等)具有敏感性。

(3)教学后的反思是指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做好课后记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自我反思是教师把自已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 自已的教学观念,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已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已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3.1.2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已,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交换信息,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研讨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最主要的教学实践,开展专题讨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一般都应在教研组中进行。

(2)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并且是大量的。

3.1.3 专业引领。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教师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缺少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引领,就可能困于实践不成熟、不正确、不科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专业引领工作呢?

(1)通过网络、报刊等,教师自觉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和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2)通过专家、学者的教学现场指导或学术专题报告等,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

(3)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校际间教学教研交流活动,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使参与的老师受启发。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主课、评课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要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最为迫切的应该是尽早建立科学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评价制度。要使课改具有自行发展的动力,必须把关注的重点和改革措施放到教师方面来。尽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疑是主导。没有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根本谈不上教改。在提高教师课改积极性方面,过去通常注重的是组织学习,转变思想,树立新的观念,这是必须的,但这种做法的效果不一定持久。道德的自我约束,可以使人群中的中坚分子保持其先进性,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就不大容易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也惧于制度的惩罚而不敢做坏事;而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约束,好人也可能随波逐流。这是公认的道理。所以,要使课改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获得持久的动力,关键点在于的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3.2 老师、学生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学生应当如何配合老师的教学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如果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

3.2.1 关于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用较为通俗的理解,可认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发现者”的眼光与意识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把它接受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均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3.2.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是根本。

传统课程只重视了教师怎么教,把传授知识作为第一目的,教师成为教授数学知识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沦为数学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也沦为“分数的奴隶”,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建。因此,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尊重。应当考虑,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此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解题的一招一式,要学习的知识总是被老师突然地放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哪有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将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的自己建构知识,更别渗透说数学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而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抵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虽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成重要的。

3.2.3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知识分成几块如: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复习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怎么办呢?(1)概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若干前提条件,包括准备阶段过程中的一些比较粗糙的意念,工具及方法,组织学生从知识的整体出发,从共性出发,从特点出发来讨论、辨析,互相启迪,从而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定义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确定分类的形式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课堂更活跃,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知识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在七年级(上)第三章“同类项”概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名词的含义入手,理解同类项的含义,特别是“同类”两个字的阐释,接着给出几个式子,如(1)Y与8Y(2)-2X2与X3(3)X2Y与XY2(4)-3与X(5)-5与1000(6)a2b与a2bc(7)-2x2与5x2,让学生凭直觉思维推测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然后在教师肯定学生判断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同类项概念的本质,教师能过提供准备材料、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增加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以增加学生思考、探索与尝试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2)公式定理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公式定理推导的教学中,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局限,书上有些定理、公式末给出严格的证明,有的是直接认定,有的在表述之后就另以引用,往往省略了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现在的、死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通过“拟真的”发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发展规律,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探索过程,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如在幂的乘方教学中,在复习了一些准备知识之后,教师先列举一些式子让学生计算。如82、93、252在学生算出结果后,再问(2×3)2,(3×2)3,(5×2)2怎么算?然后又引导到(am)n的计算问题上来。经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之后,便能正确地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公式。这样一来,使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推导过程,经过实践,他们认识了公式的结构,掌握了公式的推导,熟悉了分工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

(3)复习练习中的主体意识

由于受到课本知识结构、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结构是相对零乱的,缺乏条理和有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不断整合其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和网络化的有机体系。

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疏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认知结构,并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和推理论证等教学实践活动,重构网络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清晰解题思路;掌握规律方法;突破疑难症结;克服薄弱环节,由此达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教学意识,构造数学模型,提高数学想象,诱发创造动机,把数学嵌入活的思维活动之中,并不断在学数学中、用数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也并非学校或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此文只是一些浅显之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会力求改进、力求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久忠,数学教育学[M],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中数教研室

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

初中英语是一门打基础、学入门的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尤为重要。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具有极大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1. 高效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效课堂的搭建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显著的位置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将各种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高效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传统教学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应在目前可采用的多种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的辅助下,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例如,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句子:The plants in Picture 1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ose in Picture 2.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those的用法,引导他们透过其用法,提出可否用it,this,these,再鼓励他们分析that在此类巨型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分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了更多更阔的学习前景。

3. 高效课堂教学应注重差异性教学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如何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吃得了”,又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有东西吃”,是我们可运用差异性教学来解决的课题。

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具体途径

1. 善用语境教学,活用课堂互动

语境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促进要素,在课堂上合理地创造语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供大量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边学边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运用新学语言达到相关交际功能的成就感。具体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本身蕴含的语境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利用实物和场景进行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通过编制小游戏进行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让学生参入到教学场景中来,等等。

2. 力行高质量备课方案,追求适度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备课方案的质量,并在教学掌控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具体来说,要掌控好以下三个“度”:课堂密度、教学坡度、教学适度。课堂密度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合理分配一堂课的时间,注意讲练结合,注重学生兴趣和情绪的调动,教学内容安排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开口能力。教学坡度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旧到新,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知识点。教学适度是指教学过程中要适合好、中、差各阶梯的学生,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学东西,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东西。具体来说,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业的复习和预习工作,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倡导自主学习,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等等。

4. 采用合作学习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

进行语言学习,课堂有限的语言应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机制能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小组内的竞争,提高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

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随着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反馈的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必然会朝着深入和有效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的四种方法——善用语境教学、提倡适度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采用合作学习机制,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慧英. 浅谈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