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文1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据统计,授予医学学士类学位的国家占总数的21.79%,其中以授予内科学学士学位或外科学学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2]。此类国家主要以英国、瑞典、新加坡等为代表。高中或大学预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5-6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后,即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作为5或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大体上与我国现行5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医学也属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对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严格控制,因此在其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医学教育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精英教育水准;医学生毕业后,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严格限制招生名额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招生对象为获得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人,但其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等专业由于名额有限,一般都采取筛选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3]。瑞典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只为自然科学班级毕业且成绩达到4.8分以上的高中毕业生[5]。新加坡医学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入学后还要通过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学位考试要求很高,评分极为严格,因此通过率较低,而未通过全数考试就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6]。从另一项措施来说,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统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7]。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据调查统计,英国的医学毕业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毕业外,大约有30%的人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专科医师,30%选择成为全科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详[8]。全科医师的培训是从注册前住院医师(JHO)训练开始,由皇家全科医学学院来管理,为期3年。而专科医师的培养是由诸如皇家内科学院、皇家外科学院等各专科性皇家学院承担,从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直到完成专科医师训练期共计需要12-14年时间,周期非常长[8]。瑞典医学院5年半的学习只是成为注册医师之前的训练过程,要想成为注册医师,要通过考试获得医师执照,还要做18个月的助理医师。之后,如果要选择从事专科工作,要继续接受4-6年的专科训练,方能成为专科医师[5]。在新加坡,其第一医学学位为内科学或外科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是行医的必需资格。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硕士学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培养适当地衔接,区分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培养途径[6]。实际上,上述几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国家财政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浪费,通过设置全科医师作为初级保健服务系统的“守门员”,使绝大多数居民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9]。

1.3医师证书授予型

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资格、资历或实际能力的训练,而不将学位问题放在第一位,医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毕业后通过国家医学考试成为注册医师。这种类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形式在全球约占18.59%[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大学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医学生入学考试(TMS)。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分为4个教学阶段,并参加4次全国统考。毕业后能否成为临床医师,不在乎是否获得学位,而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必须进行2年临床培训,获实习证明书者可申请开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合格医生[10]。对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答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1]。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分学校理论学习6年和临床住院医生实践2-5年,没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之分。6年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按比例分流为两个培养方向,未通过者转入2年的全科住院医生临床训练,通过者(1995年通过率为50%)继续攻读专科医学文凭,需要4-5年。“专科医学文凭”为法国临床医学的最高学历[10,12]。可见,德国、法国的医学生主要以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形式毕业,虽然也设医学博士学位,但这并非是从事医师职业所必需的。德国、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设置的入学考试。德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采用定额形式,其竞争十分激烈,这样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也确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性的品质地位。多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德国,医学生在校6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每个学习阶段都要通过国家统考,毕业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进入临床训练[10]。法国医学院的学生在6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也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13]。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设立的医学考试,从而获得一定的行医资格,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需过程,这可以让实习医师合法地接触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性质。法国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按比例分流成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两个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学位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恰恰相反,特别注重技能训练的专科医学文凭,才是医学教育的最高身份证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流方式,是国家确保有足够卫生人力资源在基层服务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其过程比较复杂,但结果十分简单。学位类型。目前我国的医学学位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为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型和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技能型两种。学习年限。主要有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毕业时不授予学位)、5年制(部分学校是6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医学教育(前5年为医学本科教育,完成者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博连读医学教育(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4年。获得学位的途径。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三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医学研究生,有些在职人员也可通过申请在职学习获得相应的医学学位。临床实习资格问题。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中,临床医学的专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临床实习,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最后三个学年均在临床实习,此外,大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时间在临床工作。这些学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为他们一般在毕业第一年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没有设立国家统一考试,使临床实习生从事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毕业后的身份。在我国,不论医学学位的有无,无论学习年限长短,也无论学习方式如何,任何一个医学毕业生,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这就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唯一最简单的地方。

2.2存在的问题

入学门槛太低造成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等精英性质的专业,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如此一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参加高考,达到相应层次的录取分数线,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此外,入学门槛低还体现在专升本考试中,专业戒的跳转并无限制;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也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的方式跨越学位。培养层次过杂形成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我国目前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毫无疑问,短学制由于时间有限,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发展后劲有限,即使通过专升本或考研,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起点学历的水平。另一方面,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地应付入学考试、不停地重复学习相同的医学课程,也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临床实习合法性缺乏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增加。我国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安排任何涉及医疗合法性的国家统一考试,亦即在临床实习前并未获得作为实习医师的基本资格。实习生因为缺乏合法身份,连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更不用提实际的医疗操作了。毕业后从业岗位相同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应该说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别,掌握知识的偏重不同,而我国医师培养的出口单一,没有明确的岗位分流。这将带来多个方面的不公平性问题:①无论学习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别,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②所有专科医师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也留不住专科医师,实际上也不需要专科医师,导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③决策者主观上希望大专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去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但卫生保健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居民没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文2

1952年,张运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医生家庭。1970年中学毕业后,他被招进一家工厂当钳工,对机械制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好机械制图这个难题,张运白天干活,晚上苦读,一年多后就能独自完成从设计、制图、描图、校对到审核好几道工序。

从初级钳工到高级学者

1973年,渴望到工科院校深造的张运参加了大学考试,然而却被来自山东医学院的招生老师一厢情愿地领进了医学院的大门。虽然步入医学殿堂,但张运始终割舍不下他的“工科情结”:上人体解剖课,他会想起组装的机器零件;看到四肢骨骼,他会想起机床的曲轴……他那藏在近视镜片后的明澈的眸子,总是在不停地搜索,寻找“工学”与“医学”的结合点。

张运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大学二年级的那堂生理学课。就在那堂课上,他第一次听到人体中有“电”,生物电。“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东西吗?”生物电激发了张运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他又认识了人体与电的的结合物――心电图,并把能够找到的各种有关心电图的书籍全都买了下来。他像一只在沙漠中突然看到绿洲的羔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他立志要在当时被称为“为医治资产阶级老爷病服务”的心电图学领域,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绿洲。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掌握本专业最新、最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阅读大量的外文尤其是英语医学杂志、专著。当时大学里也有英语课,但教材只有薄薄的两册,而且都是最初级的内容。为了能系统地学习英语,张运悄悄找到了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英语教授胡玫。二人达成君子协议,胡教授偷偷地教,张运偷偷地学。当时学校校址在泰安,周围是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是个“偷艺”的好地方。于是,每天早晨、中午,张运就钻进玉米地悄悄学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张运的英语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毕业不久就翻译了10多万字的英文资料。事实证明,良好的英语水平为张运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他如虎添翼。

神秘心脏的“追新人”

1976年大学毕业后,张运来到聊城新医医院。在这所专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医院里,张运有了用武之地,他急切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一天,医院收住了一位病情特殊的心脏病患者,心跳每分钟300多次,按常规治疗,病情反而加重,生命垂危。医院和聊城地区的著名心脏病专家来了,可面对这一罕见病例都束手无策。初出茅庐的张运根据自己学到的丰富的心电图学知识,断定这是一例罕见的心律失常,并提出了对症治疗的方案,结果很快见效,3天后病人就转危为安。

短短2年的临床工作让张运进一步认识到,医学界对心脏这个神秘的“机器”还知之甚少,破译心脏“密码”,道阻且长,但他要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1978年,张运以优异的成绩考回山东医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攻读心内科学。在老师的指点下,张运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涌现出一个个新的构想。他的毕业论文《联合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在国内首次证明了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室壁运动异常早于心电图异常。从此,在张运研究神秘心脏的道路上,不断上演着新的追求、新的设想、新的论断、新的成果。

震动国际心脏病学界的“娃娃医生”

1983年,正当国际医学界对多普勒超声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张运被国家教育部选送到多普勒超声新技术的发源地――挪威去进修深造。那里的心脏病权威们根本瞧不起这个来自中国的只有31岁的医生,戏称他为“娃娃医生”,指派一个护士带他。张运被激怒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国人的能力。当时,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量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尚未解决的难题,张运盯上了它。当他提出要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时,导师大为震惊,因为这不仅需要丰富的心脏病学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学功底。望着老师怀疑的目光,那股爱国情、自尊心、不服输的性格汇聚成的力量在全身涌动,张运暗下决心:我必须完成!

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张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去。经过反复的标本剖析、超声技术观察以及数学公式推算,他终于发现用“椭圆形模式”代替以往的“圆形模式”去计算二尖瓣口的血流量,得出的数据与临床的金标准――心导管法测试的数据结构极为近似。不久,研究结果在欧洲最权威的《英国心脏杂志》全文发表。

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刻震动了挪威甚至国际心脏病学界,专家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主动提出让他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凭着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到1985年8月,他已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十几篇论文,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多种瓣膜性心脏病进行定量诊断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新公式,受到国际心脏病学界的高度评价。1985年12月,张运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挪威历史上用2年时间完成5年博士研究工作的第一人。

造福中国心脏病患者的“带头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诊断心脏病需要把一根导管插到患者心脏里,那时候“插管子”的技术不好,时常会出现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死亡,随着多普勒技术的应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给患者作出多方面诊断,很简单,而且完全没有损伤,再也不用插管子了”, 张运说,“我的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要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幅度地减少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造福中国的心脏病患者,张运1985年底回国后先后举办了多期“全国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经过培训的医生,很快把这一新技术带向全国,使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迎来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为使更多医生掌握这一技术,他还编写了65万字的专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此书后来成为医生涉足这一领域的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