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作文;过渡;兴趣;有效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由此迈入写作的门槛,教学上称之为“习作”――学习写作之意。三年级习作要求学生完成“由说到写”,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二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而到三年级就开始命题作文。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命题作文的要求,除了在词语运用方面继续进行训练外,还应在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方面,重点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看图写话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命题作文,中间不至脱节。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方面的一些练写方式,仅供参考。

一、从观察入手,解决选材问题

1.留心观察,捕捉素材

写景状物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事物写生动具体,必须要学会观察。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教给他们三个方法:(1)选好观察点。如在习作《广场一景》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定在广场中央,这样观察视野开阔,整个广场的景色也一览无余。(2)确定观察顺序。有序的观察,写景状物,可以使文章让人一目了然。观察顺序有多种,按时间、空间、方位等。(3)抓住景物特点。每一样景物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比如抓住这种事物独特的形状、颜色、动静态、样子来描写)只有抓住了它的特点描写才生动细致。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材料,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讲。

2.认真阅读,积累素材

(1)语文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不仅文辞精妙,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的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①句式仿写。如排比句、比喻句和一些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就可以让学生经常练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②段落仿写。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大熊猫》第一自然段关于大熊猫外形的描写后,我就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这段的写,用上一些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出来。③篇章仿写。对一些经典的例文,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例文,掌握例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指导习作。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岭》时,我们可以仿着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一处景物。(2)课外阅读。我除了让学生记住课文里的好词佳句以外,还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本期我们读了《学语文之友》、《昆虫记》、《木偶奇遇记》、《唐诗三百首》、《中华成语故事》等,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用来摘抄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对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能熟读成诵。

二、从方法入手,解决谋篇布局问题

1.以读带写,范文引路 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优美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作文要求是介绍家乡的景物或特产。在教完《家乡的红橘》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说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再选一种你最熟悉的特产模仿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以家乡的桃子)为例:第一自然段介绍家乡的位置,点明特产;第二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桃树的叶子,桃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成熟的果实;第四自然段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初学写作阶段,模仿着课文《家乡的红橘》来进行构段,对于那些一写作文就无从下笔的孩子来说,这样写应该容易得多。

2.精心点拨,解决思路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训练,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写作方法。比如《江南水乡――周庄》按周庄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构段;《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构段,《香港夜色》是按山下到山顶游览顺序构段。三篇文章都用了先总后分的构篇模式。因此,我们应该讲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在写同类文章时也建立相应的构篇模式,然后通过多次练笔,做到活学活用,手到擒来。

三、从生活细节入手,解决语言问题

1.化虚为实,先做后写 大多数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学生作文。比如本期我校开展了拔河比赛,比赛后我引导孩子们回忆:拔河比赛前你看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样?拔河比赛时你看到同学们都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神情怎样?比赛后,同学们又是怎样的神情?你的心情怎样?由于拔河比赛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更生动有趣。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语文 写作 综合实践活动 系列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6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现代化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速,“有效”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育上的“有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即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

因此,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也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的改革,即由过去特别强调“怎么写”,到现在非常重视“怎么想办法让你写”。遗憾的是,作文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学生依然怕作文,依然落笔无文。原因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根源在于教学中长期缺乏实证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缺乏能培育心灵、陶冶情操和人格取向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略略了解,未能深入认识,学生长期积累不到富含感情的素材,又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本身的写作素质,特别是写作心理素质是内因,而教材、教师的指导、教学环境的影响等是外因。解决好内外因,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一 导致中职生害怕作文的内因

良好的写作心理,是指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深信不疑,从而调动自己的写作知识储备,产生敢于动手实践,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完成写作任务的一种积极、健康、稳定的写作心理状态。

学生写作不良心理是写作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不但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在写作上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心爱护,在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自信心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

1.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写作动机,走出写作心理误区

写作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以达到写作目的的内驱力,是一个人写作能否成功的起点。有很多学生写作动机不端正,或应付交差,或定要写出名篇佳作来。前者往往导致敷衍了事,写作水平越来越低;后者则目标太高,眼高手低,容易陷入挫折和失败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去体会写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行为过程,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认识并改造世界及其人类自身的一种工作、手段。写作就是把生活中的感悟和认识,借助于文字表现出来。写作就是用笔去说话,以我笔写我口,以我笔写我心,写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必煞费苦心去编造什么大事,也不必去套写作方式、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写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或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可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写作动机,会使人说真话、写真实,会使人会说话、敢说话,能用笔来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确立了正确的写作动机,就不会害怕作文了。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创作的精神源泉。浓厚的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是引起和保持学生写作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写作心理的基础,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钥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注重学生写作心理的调控,及时消除或克服写作上的不良心理。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的实情。

二 导致中职生害怕作文的外因

1.教材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意义。”作为作文的有意义材料,则是生活本身,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一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才能读懂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

一位定居日本的华裔记者,曾以日本和中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为例进行比较。日本的课文基本都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物为主的,而中国的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是对于自然的描绘,大多比较写意和抒情。时间一长,我们的学生都善于写散文化、感悟性、内省式的文章,而对实证性、调查考察型的记录,说明和阐释、议论很生疏。甚至在人际交往、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公开演讲上都习惯于豪言壮语和追求华丽的辞藻。更具体地说,我国学生将语言、外结构等形式之美作为好文章的基本标准,这就对创新性基础造成一定缺陷,使得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众多版本的中职语文课本的编写体系,都增加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活动”环节。新教材强调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语文教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都是一个单元一次,前后缺乏联系,缺少了系列性的编排,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只能蜻蜓点水般略略地有所了解,不能深入认识,因此所积累的素材依然不够用。那怎样才能实现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2.教师指导方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书本进行拓展,将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形式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积累新的生活经验及其写作素材,让学生在作文题目面前有话可说,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如以“识花都,爱花都,创花都”为主题的系列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掌握并积累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或许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力图打开学生的思维,不就是让学生通过刺激积累写作素材吗?”但是,这样的素材积累缺少了一个过程,那就是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的过程,少了这一过程,学生也就少了如何将外化的事物转为“内化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也就不会运用这些素材,或者说在运用时缺失了自身的感情。学生大都不能主动从生活中去寻找有效的写作素材,也不懂得如何去寻找。如今,可通过教师的指引,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积累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

参观法。花都的名胜古迹很多,如资政大夫祠、洪秀全故居、王子山森林公园、朗头村古村落等等,平常学生也有所了解,但耳闻目睹虽多,认识大多肤浅。不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古迹进行实地参观,不过在参观前,要让学生明确参观的目的,制订好详细的参观计划、路线等,该参观计划便是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参观时要求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同时还启发学生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学生对名胜古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亲身感受,也寻找和积累了一些作文的素材,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有血有肉,富有生命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回来后写的游记也只是“浮光掠影”,缺乏生动和细致。

实践法。花都还有不少的特产,如京唐莲藕、闵岗芋头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这些特产亲自做一道菜,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在这样的聚会中,大家会以特产为聊天出发点,并逐步扩散,涉及其他的事情上去。这样的闲聊看似天马行空,不过学生通过这样的“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视野也随之扩大了。通过这类亲身实践,学生的说明文就写得细致清楚,而且充满了趣味,给读者带来愉悦。

访问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都的风土人情也颇具特色,风俗习惯源远流长,既有外来的客家人文化,又有祖辈都在此的本地人文化,两者既独立又相互交融,但学生知之甚少。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访问了解。访问之前要学生明确访问目的,准备好问题,问题要准备得全面、细致。访问时要做好记录,记录要尽量详细,回来后进行整理。通过访问,学生也获得了不少写作素材。

收集法。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或政府的图书馆和网络来查阅、获取有关花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有关资料。查阅时,要求学生要做好笔记。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发现,学生往往只注重事物的表象,不会更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对客观的东西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感情,毫无新意可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有效写作素材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现实情况时,要多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就能更深入地分析事物,扩大写作面,更深入地挖掘题材,表现的主题也就更深刻了。

例如:花都有一条河叫巴江河,三十年前还清澈见底,浪打浪的河流,而如今不但难觅鱼虾,而且恶臭难闻,更甚的是大河变小沟,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坐着船去广州。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等。通过思考,不少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关于环保方面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其次,让学生学会文情相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只会粗糙地写出人物、历史故事,却不懂得通过自己的笔来抒发对家乡的感情,不懂得把自己的感情与家乡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去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比如写登王子山森林公园,在学生都写过游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把它写成赞美家乡的散文。又如,写了制作特产菜式的说明文后,要求学生写表现乡情的文章等。写朗头村古村落时,则要求学生写出对古村的感情,写出蕴涵浓浓的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最后,让学生以点写面,扩大辐射范围。花都虽是个小地方,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却同样在突飞猛进。从过去的县,到如今隶属广州的区,花都每天都在变化着。教师要注意在综合活动中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它的现代企业,引导他们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去调查、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去分析、思考,更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给了学生一个更广泛、更精彩的世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不再局限于学校与家庭,积累丰富的富含感情的写作素材,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3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了一首祝寿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继续,众人皆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郑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郑板桥停笔,立刻掌声四起。郑板桥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郑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它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同学们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如果同学们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来作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在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有很多套作,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三、通过回溯,再现“真实”

作文贵在求真,而生活的真实要通过艺术的真实的再现,才能揭示其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踏着记忆的足迹,让经历的,体验过的,再体验一遍。让学生记下这“历史的特写镜头”之后,再出示作文题,进行指导。以记述、图画、电视等形式,重现过去的情景,获取与作文有关的信息。如指导写作《可爱的校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和作文信息线索:(1)写校园的可爱要从哪几方面入手?(2)怎样才能体现校园的特色?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描述点:花园,环境优美,如诗如画;乐园,师生同乐谱新曲,新颖有趣搞活动;学园,园丁育花景,学子爱学习。多角度联想,以发散思维,快速接近“智力开发区”,就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作文来

四、抓住灵感,积极创作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回到广大无边的农村中去发现积累、提炼素材,丰富作文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5

于是我们呼吁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可充实、真挚、个性必须植根于真实的生活需要之中。只有具有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写作,才能让作文教学走出虚假、空洞的泥潭,也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生活化作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生活化作文教学”内涵及意义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对象,通过拓展活动形式,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以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完善人格的教学策略。它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训练过程突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积累,表达方式贴近生活,写作目的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生活化作文对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动机缺失、内容空泛、表达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生活需要、心灵需要、成长需要的写作,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写作。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体的写作语境

本真的写作应是基于生活的,是在具体真实语境下的表达。同样是书面表达,多数人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却讨厌作文。因为前者出于我们真实的情感交流的需要,具有真实的写作语境和交流目的。

生活化作文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叙述、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还是对社会时事的品评,都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同样是写奇异果,给妈妈留的吃了家里的奇异果的便条,为家乡特产奇异果写的宣传简介,以及以奇异果为中心创作的小说、诗歌,就会因不同情境而不同。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有目的地写作,才会更主动、更积极,这才是写作的本真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写作即交流”,写作时如果缺乏读者意识,就会束缚了表达的主动性,写作就成了被动的苦差事。所以,生活化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如果是记叙,多想想:通过我的文字,读者能否再现与我所见的景象高度吻合的形象、场景?我的叙述节奏对于读者来说是不是快了?如果是发议论,就多想想:我的论述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论述能否足以支撑我的观点?读者会对我哪方面的论述产生误解等等。有了读者意识,学生就更关注用读者视角去看问题,用心揣摩、选用相应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持久的发展。

(三)强化活动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作文是对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叶老特别强调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强调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真实生活”,“在做中学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表达的必要。

生活化作文教学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作文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体验。如让学生参与到百姓的文化生活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亲近家乡的山水,了解家乡的地域特色;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地方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等。鼓励学生通过论文、报告、笔记、演讲、图片、录像、课件等多种形式做记录,构建作文素材库,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积累和感悟。

(四)训练思维、激感

文同画竹之所以能“胸有成竹”,首先在于他能将眼中“真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同样,写作不仅要有真实的生活,更要有“作者经验了的生活”,即经过作者内心感悟、加工、提炼的生活。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平时处于沉睡状态的各种生活经验、阅读感悟等。训练思维、激感就是促进学生将“体验生活”转化为“经验了的生活”的关键。

生活化作文教学应充分地利用社会问题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去解析身边发生的事,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每天接触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但他有没有去探究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会不会推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有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有不同认识和评价等。写作教学要凭借这些去训练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6

一、关注农村生活,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只要注意捕捉身边的生活“琐事”,就能找到写作的不竭源泉。农村秀美的田野山川,浓郁的风俗民情,朴实的农事劳作,传统的婚嫁喜庆,神奇的趣闻轶事,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是,为什么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写呢?这主要是对生活疏于留心和观察。为此,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无垠的农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的人、事、物、情,让学生基于生活而写作,有话可写。

1.学会善于留心生活

首先教师要做农村生活的有心人,要对农村生活充满热爱,要注意观察和留心农村发生的一切,有意识地把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乡间见闻、生活情景、自然景观以及所想所感及时与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行动和情感告诉学生,农村生活是多么丰富有趣、多么值得关注。如一个春天的早晨,我去竹林间散步,看见竹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班级后我充满兴致地和学生说:“孩子们,今天早晨老师在竹林里找到春天了:小树吐出了新芽,小草长出了新绿;春婆婆叫醒了笋娃娃,笋娃娃个个睁开了眼睛,摇着胖乎乎的身子,争先恐后地探出小脑袋。啊,春天的竹林充满生机。”“春天在哪里?同学们也去找一找吧。”我的谈话激活了学生的眼球,后来学生从山头、田间、乡村小道、门前屋后都找到了不一样的春天。

2.学会善于观察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同样一种事物,善于观察会从中获取许多信息,不善于观察却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如用机器采茶,是农村的爆炸性新闻。为了写好作文《茶园里的高科技》,我特意把学生带到了茶园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采茶机构造及其性能。要求学生先想好按什么顺序观察,再认真看(看形状、看工作状况)、听(听工作的声音)、想(想像它的形态)、问(不懂之处请教他人)、比(与手工采茶比一比)、做(动手试一试),全面了解采茶机,从中让学生明白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器官,去看、去听、去想、去问、去动,这样才能透彻了解事物,得到充分的体验。

二、关注作文基础,降低教学梯度,让学生学会作文

农村小学生作文基础薄弱,教师如何以生为本,适当降低梯度,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滋味呢?

1.例文仿写

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离不开“模仿”和“熟练”两个阶段。写作也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到“熟炼”这一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好例文,对于阅读量有限农村小学生而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例文,进行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办法。但农村小学生的仿写练习要注意学生的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桂林山水》一文,可以仿写的方面很多,总――分――总的篇章结构;总分的段落结构;比喻句、排比句描写等。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基础,我在指导仿写时,先让学生观察家乡周围的山,仿照课文用上比喻句、排比句进行描述,然后以“家乡的山真美”为开头,写一段话。又依此法描述了“家乡的水”,最后指导模仿课文结构,写《家乡的山水》。这样有梯度的仿写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2.下水文引路

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较薄弱,如果教师能利用下水文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就像是给学生一条写作的“拐杖”。如农村学生的审题能力普遍较差,为了写好《我最难过的一件事》,我通过下水文与学生讨论,“我”字表明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最”字突出难过的程度;“难过”说明事情的性质,是重点;“一件”限制了事情的数量;“事”规定作文的题材是写事的,通过下水文的引导,学生就不容易离题了。再如农村学生语言干瘪,在写作文《爸爸的手》时,就写“爸爸的手大大的、硬硬的、皱皱的”。为此,我的下水文特意用上“晶莹的白玉、春天的鲜笋、六月的嫩姜”等形象的语句描述一双细皮的手,学生听后依葫芦画瓢,也用上“大得像把小蒲扇,皱巴巴的皮肤像松树皮,又粗又短的手指像拉不直的钢筋”等鲜活语言把爸爸的手写生动了。

3.化整为零

根据作文特点,把整篇作文分成若干部分进行指导,先指导学生写好每个部分,再把每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整体。如作文《我的一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家庭成员先观察一人写好一人,再逐个写好,最后再组成整篇作文。

4.现场指导

现场,可以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体验。农村小学环境不复杂,有些写作指导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真实现场中去。如作文《家乡特产――佛手姜》,主要介绍佛手姜的种植和加工的过程。在种植季节,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田野里,一边观察一边指导,重要之处反复观察反复指导,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一边做动作一边叙述。到了加工的时期,我又把学生带到农家院子里,参与佛手姜的清洗、去皮、调味、包装过程,在做中指导,在做中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现场作文,既可以把作文变得轻松、有趣,又可以写出真情实感,学生兴致特别高。

三、关注情感体验,搭建广阔平台,让学生享受作文

1.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一般归因有努力、运气、能力、任务难度四个因素。如果学生把学习失败归于能力不够或任务难度大或运气不好,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归因于努力不够、准备不充分,就会保持甚至增强学习积极性。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是调节学生写作心理的重要策略。作文《秋天到了》,第一稿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一百来个字。我没批评,而是与学生商量修改意见。我特意安排一个课余时间带学生到野外找秋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说给老师听。田野里秋天的气息很浓厚,学生说了很多。我肯定他们的发言,表扬他们善于观察的优点后,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的基础并不差,只可惜,没有努力发挥出来!要是多下些功夫,你们的作文一定写得很精彩!”通过这样的“心理调适”,第二稿作文学生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

2.多褒少贬

农村学生的作文基础差,如果都以“好”作文的标准衡量,往往改得面目全非,这样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原有水平,遵循鼓励为主的原则,多留少删、多褒少贬。对于主要不足之处,婉转地提出修改建议,不要大力阔斧给予整容换脸,要知道多留一行就是多给学生一份自信,给学生写作自信心往往比告诉他们怎么写更重要。

3.多加宣扬

农村民风朴实,茶余饭后村民们往往会聚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氛围,把作文教学融入农村生活中,有意识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拿到村民当中读一读,把学生的作文优点和进步之处在村民中给予表扬宣传,让村里人都知道谁家的孩子作文写得好,谁家的孩子作文有进步,由此让家长感到自豪,从而给孩子更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