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音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音乐论文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1

1.有关教师资源方面的调查与研究。(1)师资队伍的现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音乐课教学任务是由音乐系的老师担任,没有专职的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师。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对进入高校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的毕业生跳槽,有20%的毕业生改行,有40%的毕业生准备考研,只有15%的毕业生满足目前的状况。(2)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随着近几年来各个高校不断扩招,音乐教师的队伍也在随之扩大,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音乐教师缺少的问题,但是许多高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一般只注重于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声乐、器乐等的技巧及编排能力,却忽视了其人文素质,这对教育理念的转变、音乐师资教育的改革上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有些院校对招聘进高校工作的音乐老师不重视,这对音乐老师的发展空间产生了局限性。

2.学生资源的调查与研究。(1)在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根据报告数据显示,5%的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简谱,掌握一种乐器的只有0.5%,40%的学生不知道《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谁,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梅兰芳、巴赫、威尔第,甚至还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小提琴的弦有多少根,分不清民乐队和交响乐队的乐器。(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态度的调查与研究如图1,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只有少部分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通过音乐来提升自身素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有90%的大学生只要一有空就喜欢听音乐,8%的大学生每天听一次音乐,只有2%的大学生几乎不听音乐。如图2,虽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去听过关于音乐的课程或者是讲座,但是有很多人打算有机会就会去。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如图3),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教学课程低于其他的学科,然后还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程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音乐课程高于其他学科。从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很多高校都只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招生、就业、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较难的专注或是直接忽视。很少高校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公共音乐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导致学生在音乐这一块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音乐素质低,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进的措施

1.对高校的管理机构的建议及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加强学生审美观的教育措施之一。因而公共音乐课程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让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2)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各个高校可以开设更为丰富的音乐课程,如《音乐素养》、《音乐发展历程》、《民族音乐文化》等,这不仅弥补了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加大资金投入量,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对音乐教学场地,需要建设专门的教室进行;对音乐设备如多媒体设备、乐器、音像资料放映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及措施。(1)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该对公共音乐课教师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培养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专业老师只有做到博学多才才能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外交流。音乐教师队伍的薄弱也体现在科研上,由于师资队伍音乐职称的比例严重的不协调,科研工作经费比较少,从而造成音乐老师科研能力不高的状况。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音乐教师对于科研的立项和申报。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2

大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是相当少的。例如我国的大部分院校,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是计学分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公共音乐课一般都是选课,学分相当少,大学生一般都选择不去上,利用这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专业不设立音乐课程,甚至连选修课都不设立,所以许多院校仍然没有对音乐提高重视。

二、学习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来讲,音乐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国的音乐艺术文化还是比较源远流长的,古典音乐艺术、流行音乐艺术等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我国的老艺术家对我国的音乐艺术有着重大的贡献,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延续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本身是具有影响力的,它不像其他课程给人带来的是知识的传播。音乐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洗涤,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正能量,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在人失意时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从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识和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国外对中国的音乐情有独钟,喜欢中国古典音乐丰厚的底蕴和文化涵养,对下一代古典音乐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要提高重视。

三、针对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

学校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音乐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提高学校和自身对音乐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解决高校音乐设备不足的问题

解决学校音乐设备不健全的问题,在学校里加强对音乐设备的管理,加强音乐教室的建设,对音乐设备的选择也要适当合理,尽量有健全的设备,无论声乐室还是琴室,都要加强建设,实现音乐教学的丰富多样化。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音乐教学的方式有许多,音乐是一门艺术,采取一种死板的方式是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的,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多媒体教学、形体教学、表演教学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听到真实的画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表演节目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时势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节目教学增加了表演性,通过节目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四)结合传统教学,走创新道路

在音乐教学和音乐的选择上要加强音乐的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音乐的特殊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推崇出新,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种音乐艺术的高境界。

四、结语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3

一、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相对普遍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高校民乐团作为学生活动中的一种文化的载体,既能独立运用音乐文化,又能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特点,从而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放多元的高校校园音乐文化

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小学校园,在空间地域上是一个足够开放的场所,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与外界的交流十分广泛。由于高校的相对文化程度高,思维方式也比较开放,因此,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接受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足够的开放性。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再加上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音乐的交流及音乐文化的互相学习在现代社会更加方便和快捷,这一点更加凸显了音乐文化的开放性。

高校学生处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时期,他们能够将各种元素吸收并加以融合转换。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表现在他们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上。不管是现代流行音乐还是传统古典音乐,甚至是戏剧曲艺,在大学校园进行学术交流或者音乐活动的时候,都能够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由此说明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2.开放多元的高校民乐团

高校民乐团的成员在招募的时候是开放性地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民乐团建制。高校民乐团由于每年都会有学生面临毕业和入校,还具有成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民乐团成员会面临声部或配器的调整。一些同学甚至能做到“一专多能”,既能主奏一种乐器,又能兼奏其他乐器,满足演出需要。如此多元化的锻炼使他们比旁人具有更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挑战。

民乐团可供选择的演奏曲目相当丰富。高校民乐团大多选择曲目都遵循以下四点:一是选择优秀传统曲目,这些曲目历经千百年为人们所传颂,经久不衰,富有深刻的内涵;二是选择具有高校所在地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目;三是选择根据本乐团实际情况所编配的最贴近大学生活的曲目;四是选择一些由现代音乐素材改编的曲目。小小的四点要求在如此浩瀚的音乐宝库中依旧有千千万万的选择,多元的曲目排演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为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原则是高校民乐团建设原则的指向针。民乐团建设的原则是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为基准,是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体现。

1.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构建原则

在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营造“人本”校园音乐文化的环境;贯穿“人文”校园的文化精神;体现“人和”校园音乐文化价值。

营造“人本”性质的校园音乐文化:是树立高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根本的源泉。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艺术有充足的热情和渴望,高雅的音乐作品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曾有人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它是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体现“人和”校园音乐文化价值:音乐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层次,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任务,而且是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

2.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原则

高校民乐团的建设是在高校文化构建原则和宗旨上的发展。民乐团所选用的音乐作品都是高雅的,能够帮助人心智的开发,提高审美能力的鉴定能力。因此,高校民乐团能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对学生性情的陶冶。

高校民乐团重要的就是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高校民乐团常常作为学校代表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这能够将对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中,能够让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进而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

在追求“人的和谐”的今天,高校民乐团从招新、训练、排练到演出的每一步都追求和谐发展。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声部间的音色和谐,排演期间的合作和谐,交流演出中的传播和谐……民乐团良好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充实自己,不断促进他们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功能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都是音乐在高校的展现形式。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它集中并体现了所有情绪情感的积淀;音乐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它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教育。

1.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具有共同高校人文精神的体系。高校音乐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可以促进人情感方面的教育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因此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音乐能够培养高校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音乐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对人的品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三,音乐可以培养高校师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科学上的重要课题都涉及许多方面,个人的力量有限,极难单独完成。因此,加强现代科技研究,就必须培养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通常情况下,音乐活动是一个比较具有协作性的团体活动。

2.高校民乐团的功能

高校民乐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民乐团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民乐团通过排演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大量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中陶冶和完善自我人格。此外,通过民乐团的活动及对民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加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责任感。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加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中的器乐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反映现实生活。学习乐器,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可以唤起人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促使人想象丰富,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学生在民乐团的学习,不但可以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演奏技能达到锤炼,而且在不断进行排练和演出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高校民乐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更对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4

目前,高职音乐专业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支持,师资力量薄弱等传统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制度、机制建设也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市场发展变革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

1.缺乏发展的资金急剧的盲目扩招和跨越式发展使高职院校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教学经费不足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和校园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资金也是捉襟见肘。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财政支持,政府投入是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大量音乐器材设备的购置和场馆的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完全依靠社会资金显然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现有的体制机制并没有为社会资金的进入提供畅通的渠道。

2.缺少高素质的师资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本应该是“双师型”,但遗憾的是,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中,都偏重汽车、园林、信息工程、机电设备等实用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对于音乐等艺术类属于文科范畴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是从普通中专转化而来的,师资力量就更加薄弱了。我国有些省份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音乐专业,没有音乐院系,甚至没有音乐教师。这些院校大都是从专业性较为单一的中专转化而来,即使设置了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也过于简单,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3.缺乏师生的认同与参与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仅仅局限于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机电设备等工科专业,至于音乐文化等文科范畴的专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内容较为简单,有时仅仅局限于校内,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走出去。这种与社会对接主要依靠高职院校的音乐院系来完成,很多活动具有公益性,难以真正调动学院、老师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从目前一些电视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好声音选拔比赛的现场活动来看,很多优秀歌手并不是真正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有的甚至没有大学文凭,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高职院校开展的音乐文化产业化建设并没有考虑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自然无法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4.缺乏管理部门的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并没有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一些制度上的局限并没有被突破,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高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在制度建设、体制创新、资金支持、人员保障等方面逐步弱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革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5.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目前的高职院校走外延式扩张发展道路,学校建设规模和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学校的内涵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内涵主要指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制度的创新,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就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脱离社会实践需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音乐文化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6.缺少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空白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在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学校的音乐系并不具有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权力,也不是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处境将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割裂开来,也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然不具有竞争优势。

7.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相比于一般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相当凌乱、模糊不清的,也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不相适应。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难以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之中,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只有统一规划,化不利的制约阻力为发展动力,才能实现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进一步创新。

1.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本着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促进其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在当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改进管理体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规范管理体制,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要之中。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师资队伍上:普通高校的教师是研究型的学术型的;而高职院校囿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其师资力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试想,一个连舞台都没有上过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舞台表演娴熟的学生来,一个连车床都没有摸过的老师也教不出熟练的高级技工。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适应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应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赋予音乐院系及老师学生更多的发展权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院校、院系、教师、学生参与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畅通院校(系)与市场和社会对接的渠道,变单一为多元,积极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4.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程度

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话语权来激发他们参与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虽然没有普通高校那样完备,但是旅游、通信、电气、艺术设计等实用性强的工科专业还是很完备的,可以尝试相关院系学生在自身的专业实践设计中融入音乐文化元素,既提升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准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对音乐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感受,能真正深入理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建立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基地

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高职院校,对信息、电气、旅游、物流、测量等实用型学科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促进音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建立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依托高职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音乐文化更好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从而实现音乐文化自身发展的目标。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融合只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和平台,要想实现产业本身的发展,还得依靠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融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才能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7.制定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5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通过他们可以扩大本土音乐的传承面;同时这些大学生又是一个拥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现代音乐文化元素,使本土音乐得到发展。本土音乐的优秀曲目在这些大学生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深谙这些音乐文化折射出来的民风民俗、历史上生产生活的内涵,并且喜欢这些本土音乐,就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就要挖掘、整理、筛选本土音乐的精品,再把这些本土音乐精品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中,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

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透彻地阐明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古代就已知晓了这一道理。音乐以其独具的特质,顺随人意,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进而感动人心,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传唱在赤峰巴林草原上的《善良之歌》唱出了“崇敬万物和谐共存,厌恶一切狡诈作坏”,“宽容大度的善良人”,“忌讳邪门歪道,也不贪酒色不害人”。旋律舒缓凝重,歌词直白朴实,讲出了做人的道理。教化人们弃恶扬善,要崇敬万物和谐共存,这里的和谐共存,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动物的和谐。而流传在赤峰草原上的《天上的风》,则是一首励志民歌,歌词中写到:“天上的云啊不平静,世上的人们不能长生,谁也没喝延年的圣水,凡事都要趁着年轻。天空上的风啊刮个不停,世上的人们时光有限,谁也没喝不老的琼浆,年轻的人们要埋头苦干。天上的星星啊照亮大地,文明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现在就要多下辛苦。天上的月亮啊照耀大地,世上的人们追求光明,为了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加倍努力。”每段歌词的前两句通过对云、风、月的描写,借喻明理,阐明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就应多下辛苦,加倍努力。歌词寓意深刻,使人在歌唱和欣赏中受到教育。古老的励志民歌今天传唱,仍然有着激励年轻人的教化功能。还有许多描写草原、思念家乡、感恩父母的歌曲,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教化功能。

三、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本土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为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所认识、接受,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本土音乐都是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而鄙视它。现代音乐的辉煌,也是从这些土的掉渣音乐的基础上丰富、升华,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本土音乐以其独有的生命力,走到今天,发展到现在,自然有其被社会认可和被公众接受的一面。大浪淘沙,历经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中有大量精品,这些精品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记载着本地区、本民族曾经的生产与生活,传达着这个地区民众的情感。而这些在传统教材中是没有的。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的学习,既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享受本土音乐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精神熏陶,了解这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到更多音乐知识,掌握更多的音乐素材。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去了解更多地区的音乐文化,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拓展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音乐品味。

四、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人们喜欢音乐,就是为了在音乐中寻求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美好心境。在这种心情和心境下,音乐使人们的良知和德行得到积累,并凝聚、积淀成一种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们变得更纯真善良。本土音乐历经久远的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品可以使人们在欣赏中得到愉悦的同时,激发人们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情结。本土音乐不同于直面的哲理阐述,也不同于面对面的育人说教。而是在表演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如荀子所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就可以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在传唱的赤峰民歌,特别是蒙古民歌中,不乏赞美家乡、歌唱美好生活的民歌。如《我的故乡》,以“连绵不断的蔚蓝山陵,起伏天边的银色沙海,那是母亲生我的地方,让我一生眷恋的故乡”的歌声,唱出了对家乡的眷恋,情深意切。《吉祥的草原》唱到:“在这富饶的草原上,牧人的生活多美好。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欢乐的歌声多嘹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歌曲以朴实真挚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旋律,表达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赞美。一个对家乡无限思念,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一定会对祖国充满爱的情怀。还有许多颂扬母亲的民歌,一曲《小鹿》,在舒缓的旋律中唱到:“……母鹿喂饱了小鹿,引开了打猎的人,……失去母爱的小鹿,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借物喻人,唱出母鹿为保护小鹿牺牲自己,颂扬了母爱的伟大。《沙力哈达》的歌词写到:“红糖再甜也甜不过妈妈的笑容,奶酪再香也想不过妈妈的乳汁”,“想起抚育我的母亲,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歌声直接唱出了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恩情的铭记,与现今火热唱响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感恩的意识在歌唱与欣赏中得到了升华。虽然这些经久的民歌没有现代新潮的词语,但朴实真诚,只要你走进歌声,用心去唱,用心去听,用心去想,就会体味到内中的无穷魅力,心灵受到震撼,引起自己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波澜,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情,感恩意识会油然而生。而听到思念家乡的歌声,对生活赞美的旋律,家乡的山山水水就会浮现在眼前。一个对家乡无限思恋,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父母恩情铭记的人,自然会对祖国充满爱的情怀。

五、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

高校音乐论文范文6

1.盲目崇拜西洋唱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鲜事物,中国人为了不断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转身去迎接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在某些朝代我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初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史与血泪史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带着对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唱法。虽然大部分声乐教育家只想借鉴西洋唱法来发扬并传承与改进中国民族唱法,但是,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民族唱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是一种落后的唱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转变,很多人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一个极端的空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歌手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大,但是风格却趋于统一。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味,以公平的态度与心理对待中西方唱法的不同与融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

2.缺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还无法脱离学校这一有形的载体,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基本采取的都是“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也基本是从这一模式中走出来的,由于受西方音乐教学与西洋唱法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先学习西方的演唱方法、音乐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在这种体制怪圈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一部分声乐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民族音乐,于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并未走出校园、没有走进民间、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到各民族中去采风、感悟、体验,并且他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声乐理论并不了解,这种没有想法、没有体验的方式就形成了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对隔离的状态。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曲剧、戏曲的演员,经历了长期的传统艺术、民族音乐的熏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备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民族唱法,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优秀声乐教师的心中,他们培养出的声乐歌手都是十分优秀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为代表的学院派新生民族唱法中不仅蕴含了西洋唱法的圆润与通畅,更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唱法中的明亮与细腻。这种新兴的唱法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唱法使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失去了民族音乐的唯美韵味。

3.严重忽视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造成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期以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上,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难度的乐曲作品上,并对其进行模仿演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情感处理的正确引导。虽然有的学生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些感情上的处理,但是这也仅仅局限在对歌唱名家、艺术家的声调、语音、润腔的简单模仿。大学学习四年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能力。

4.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声乐课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类的艺术。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生理课。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性能、构造等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才能够有目的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器官的技能并促进自己歌唱的进步。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乐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还是根据小说改变而成的,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的在歌唱中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很多高校中,从未开设过语文或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如果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又如何使观众真正了解呢?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合的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地域环境,因此也就孕育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为建设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1.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精通声乐、熟悉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这是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知识技能,并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上能够充分的、深刻的进行运用与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优秀声乐教师。

2.积极组织学生到各民族采风

声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各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刻体会并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为今后的歌唱事业积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各种艺术形态带给人们的震撼。3.努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或本校所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整体优化步伐、突出本校特色,优化课程特色,努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校的发展与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

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框架与局限。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情的不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