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条件。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依托两个课堂,开拓一个途径”的“1121”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能力需要出发,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紧扣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技术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了:课程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六大教学模块。
(一)课程实践。课程实践,通过小论文、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在课内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教师进行项目答辩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二)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环节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单元组成。学校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习内容体系。 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行业、企业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以了解、接触、感受社会为主题,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
(四)科技实践。科技实践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等内容。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学校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形成规范化、系列化的学科竞赛体系。 “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创业实训。学校开展“创业训练计划”,成立创业实训中心,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学生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培养学生初步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还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计划”,成立了校内学生创业集团,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战活动
(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二、注重教师实践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一)改革以往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提高酬金计算标准,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待遇,吸引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二)拓宽实践教学教师的发展空间。学校对每一类教师都进行了职业发展规划,安排实践教学教师上一定的理论课,通过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允许实践教学教师从实验系列转入教学系列。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有计划的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事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放宽用人制度,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与行业接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依托第一、二课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以实验课程建设为抓手,夯实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 “层次化、模块化、统筹协调、注重创新”的实验模式。首先,实验课程的开设分成基础实验、任选实验和创新实验多个层次,学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其次,将各若干实验集成化,整合成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最后,实验课程在自成体系基础上,适当安排学生学习创新内容,完整地训练学生能力,同时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二)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学科竞赛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1.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校为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建设具有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能力。2. 开展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校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五大类五十八项”,设计学科竞赛、问题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3. 以推行创新教育学分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学校推行了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评定获得的学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至少2学分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考核中,从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从考核学生的记忆转变为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从单一方式考核转变为综合性考核等,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四、深化校企合作,开拓学生实践教学新途径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82-02
当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除了体现在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更多的体现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企业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在强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两类基本能力,一类是职业方法能力:自理自律、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一类是职业社会能力:交流表达、团队合作、评判创新、外语应用、吃苦耐劳、应急应变等能力。这些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相通性、可转移性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发展,人们的职业生存方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知识层出不穷,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学会学习”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一个人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解决问题”“创造革新”成为人们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交往国际化,“信息处理”“沟通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日益突显其现实的价值。为此,面对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形势,高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的现实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聘用标准不断变化,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选择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人和社会,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专业背景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协调发展、团队协作、耐挫抗压、与人相处、评判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企业对这些能力要求之高,有时甚至会超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五种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分别是: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和安装能力。因此,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度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提高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强化团队分工协作能力,训练较强的抗压耐挫能力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毕业生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
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尽管2009届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上一届普遍有所提高,但仍然跟不上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导致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有所下降。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或职业岗位的调整,高职毕业生要适应这一变化就得寻找将来转移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且通过学习去创造这样的机会,进而实现学生在多种职业或职业岗位间的转化。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鉴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趋同性,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笔者通过研究,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向和具体要求归纳如下: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载体。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引入最新的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将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有机融合,形成由基础能力到高级能力,由岗位能力到综合能力的逐层递阶的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为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堂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根本,融“教、学、做”为一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养成规律。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计划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能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不同能力模块与不同的训练目标,选择相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实践或行动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学生以参与社团活动与管理,营造网络环境,创建寝室文化,实践创新创业为基本活动模块。通过探索社团管理新模式、学习信息处理的技巧与方法、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业科技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充分利用党团、社团、竞赛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又开展职业专项能力培养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阵地。
(四)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节假日做兼职、校外实训、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通过个人总结和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找出差距,在参与诸多与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五)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新形式
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校企双方为达成“双赢”,实现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有效对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企业家校园行、订单培养、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岗位体验、工学交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还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步实现有效沟通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解决实践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提升学生善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学会排解各种压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2]余芳,何海翔.论高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胡翠梅,马庆.浅议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4
朝阳宏达企业集团工会成立于2003年,在市总工会和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强文化建设为先导,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依托,软件开发与硬件设施有机结合,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活动方式,切实提高职工的总体素质,培养具有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有效结合起来,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工会将文化活动视为企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载体,先后开展多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员工进行交谊舞培训,在三八妇女节举行“龙飞凤舞、魅力宏达交谊舞舞会”;举办女性风采卡拉OK大赛;组织“五四”青年节勇攀高峰、瞻仰革命先烈登山活动;举办“爱在金秋、缘在宏达”青年联谊会;参加朝阳市工商局举办的建党90周年党员知识竞赛;在八一建军节开展“最可爱的人”红歌大赛;在八月十五举办“我和月亮有个约会”的诗书画大赛;举办集团“庆十一”职工运动会;带领员工参加“宏达杯”感动朝阳十大杰出人物颁奖晚会;组织开展了“迎全运、庆五一”职工运动会;举办“宏达杯”职工男子篮球赛;组织森林之声合唱团代表朝阳市参加央视歌声与微笑栏目;组织员工参加辽宁省全运会;多次组织参加朝阳市“凌河之夏”晚会;举办“宏达杯”朝阳市少儿表演大赛;举办“我的祖国、我的岗位”主题演讲会;组织职工CS大赛、拓展训练及篝火晚会;连续十年举办集团春节联欢会、职工乒乓球赛;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女子排球赛……
二、整合传播、树立集团良好外在形象
为了满足企业文化多元、海量的特性,工会制作了集团企业宣传册和建造文化长廊,还将具有代表集团特色的文化箴言挂在了办公楼走廊、办公室墙体及厂区内,并通过企业报、企业网站、内部规章、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大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员工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逐步认识、理解、认同、接受集团企业文化;组织集团大型文艺晚会和承办对外联谊会;为职工设计并承做春秋和夏季工装及工牌;制作“企业之歌”和相应的光盘,并深入各业务单元进行教授;每月发行两期《宏达消息报》,至今已发行179期,得到了员工的支持和喜爱。创建企业自己的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把企业的新闻资询、项目展示、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等通过媒体充分展示出来;全面导入CI确立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在中央电视台、辽宁卫视等国家、省、市各大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为集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奠定了强势的基础。
2012年7月,“宏达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全国客户峰会暨新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最优秀的行业代表、媒体记者、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负责人等200多家500多人光临集团,国家农业部及省、市领导对宏达企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实行以人为本理念,关心关爱员工,进行“大家”文化建设
集团工会“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帮困和慰问患病职工一千多次,帮扶困难职工及其家属,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凡有病重住院或亲属病逝的职工,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去慰问和看望;联合市工会给集团困难职工发放困难补助,寻找廉租房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组织鹊桥会,既解决了单身员工的个人问题,又使职工交友面拓宽;响应市双拥办号召,在每年的八一前夕定期走访慰问军人家属;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努力做困难员工的知情人、报告人、帮助人,每当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会组织慰问;启动送生日贺卡表爱心活动,对每一位过生日的同志送生日卡和生日蛋糕以表示关爱和祝贺……
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定期签订集体合同。受到了员工的普遍欢迎,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含量,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工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增加企业文化含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争先保优”活动,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明确教育对象,明确工作重点,明确责任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典型,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加强法制教育建设,把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密切结合起来,提升员工荣誉感和忠诚度。加强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有机融合。
五、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大力组织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职工招标模拟大赛、学习培训班、员工演讲比赛、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等活动已呈常态化。
为使学习制度化、经常化,从着眼于为企业培养人才、着眼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工会还成立了管理培训学校并建立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书籍两万余册,学校拥有大小2个独立空间的教室,大教室兼大会议室的功能,可同时容纳150人听课,还可以举行各类大型会议和大型活动,教室内配有大型投影仪、闭路电视、光纤宽带网络,可以满足100多人同时上网接受远程教育。教学设施十分先进,教学空间环境布局合理、室内采光充足座位舒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工会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从专业角度出发选择教师、从培养能力出发组织教学。开设了职场礼仪培训、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内训、市场管理体系、潜能拓展训练等相关课程。
工会聘请专业的体能拓展训练教授,定期对职工进行户外拓展训练。除了对新职工进行专业对口的培训外,还特别组织了高管班的提高业务技能培训、销售队伍专业技能培训等很针对职工岗位技能的培训及设置了权威系列专题讲座,特别邀请市内外的专业顶尖级人才授课。
六、让“贡献国家、回报社会”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感染和鼓舞员工
截止2012年9月,由集团工会组织共为汶川地震灾区等捐款金额达1500多万元,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体现炎黄子孙大爱等方面成为朝阳市的典范。
七、凝心聚力、争先促优荣誉多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就业报告
一、引言
从总体来看,就业市场的结果反馈是对高职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结果导向的质量评价。本文基于系部2010届250名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涉及专业有酒店管理、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应用泰国语,抽样达到200人,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170份,主要内容包括求职情况分析、毕业生去向分布、就业与月薪、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情况、失业与预警分析、毕业生母校满意度调查等。
二、毕业生求职情况分析
(一)就业目的地
经调查,选择直辖城市的学生占2.65%,副省级城市的占14.3%,地级及以下城市占83.05%。不少毕业生都有直奔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倾向。良好的生活环境、放慢的生活节奏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看重的元素。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感觉竞争会小一点,成功几率也大点,能够避开和优势生源的冲突,在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可以突出其竞争力。
(二)求职成本
据了解,2010届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在500至2000元居多,占64%;超过2000元的占28%,在500元以下的仅占8%。学生毕业求职成本具体包括有服装、人情往来、简历、化妆品、求职照、交通等费用。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上需要花费的成本问题,建议成本控制在2000元以内为宜。建议系部将求职成本纳入就业工作中,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规划一个系统、理性、细致的求职计划。毕业生在求职之前首先系统接收就业指导,确定找工作的大致范围,例如外地的要不要考虑;第二得确定好自己的工作意向,面对机会,有的放矢,充分利用系部和学院现有信息和设施;第三做好基本的成本预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做无谓的浪费。
(三)求职渠道
2010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呈现求职渠道多样化的特点。毕业生在求职渠道的选择中(可以多选),“通过专业求职网站”是最常见的求职渠道,有35.0%的学生选择其作为求职渠道。“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也是较常见的渠道,有34.00%的学生选择其作为求职渠道之一。“参加政府机构组织的招聘会”也是较常见的求职渠道,有8.2%的学生选择其作为求职渠道。为什么在别的高职院校里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而在我系的毕业生调查中选择“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 的只有1.2%?究其原因,学院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都是在年底举行,而此时毕业生多在毕业实习岗位上,回校参加招聘会困难重重,如需向实习单位请假、准备来往路费等。综合利弊,毕业生往往选择不回校参加招聘会。每年学院举行的招聘会多数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观望及了解就业市场,而应届毕业生的踪影难寻。建议今后学院将每年的招聘会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下旬即毕业生即将回校参加毕业典礼前几天,这样可以保证应届毕业生的参与率,真正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毕业生去向分布
在系部接收抽样调查的200名2010届毕业生中,66.5%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12.3%的人有半职工作,4.7%的人自主创业,有16.5%的人处于失业状态。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感觉就业难度加大,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仍然比较多。从系部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就业中普遍存在“找份工作不难,但找份理想的工作很难”的现象。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已成为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体现。调查还显示,在2010届毕业生中,与民营或中外合资企业签约的最多,达到94.40%,这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更关注工作稳定性和行业或职位发展前景,因此与民营企业签约的最多;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为10.6%,国有企业较少,为2.7%,政府机关最少,为1.3%。四类单位的签约状况与就业倾向正好相反,政府机关在就业倾向中最受欢迎,但签约学生最少。而民营或中外合资企业签约学生最多,但在就业倾向中最被忽视。这在系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意引导。
四、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情况
毕业生们离职的原因,60.6%的大学生是主动离职,而并非是被老板炒掉的。在这60.6%的职场新人中,20.5%的人看重的是发展空间,认为原单位发展空间不够。51%的人和钱较劲,认为薪资福利偏低,17%的人则是不满足于现在的职业,想改变职业和行业。由于缺乏能力和自信,很多毕业生找工作时抱着“先找一个、委曲求全”的想法,于是选择从低做起,以期望将来弥补缺乏实践经验这一弱点,然后再跳到较好的单位和岗位;而不少企业又因急于招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录用新人,求职方和招聘方之间就像在进行一场盲目的速配,自然难以维持长久关系,这样很多毕业生对企业的期待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就存在“错位”;尤其是刚离校的毕业生不能忍受基层岗位的繁琐工作,过高的期待落空,也是导致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短命”的原因之一。系部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位置,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工作条件、性质和环境做好心理准备,让毕业生理性地进行职业规划。
五、几点思考
(一)以职业技能鉴定引领专业教学建设
在教学中,系部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如酒店管理可以申请客房服务员和餐厅服务员职业技能的鉴定,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采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相关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来组织教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技能的“含金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系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国家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老师仅有三人,占系部教师5%;担任过就业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涉及体育、化学、教育学等,无相关知识背景的多达63.78%。所以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整体素质较差,很难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的要求。对于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一,系部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研讨教学方法,参加职业指导师的考试,持证上岗;第二,在全面了解专业情况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各自专业情况制定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维度,根据维度来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结合系部的学生工作,依托心理社团、心理咨询室、校友会机构等支持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就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系部应安排不同专业、内外向性格兼有、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指导队伍,系级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与本系毕业班数之比为1∶3,这样才能保证“承包到系部、落实到班级,指导到个人”。其次根据系部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现状制订相应的进修培训计划,对就业队伍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应邀请区内外高级专家担任培训指导,按照专门的课程建设完成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麦克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日本报业 经营 策略
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考验着报纸的生存能力,传媒业频频告急,一些著名报业纷纷破产,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媒业处境艰难,美国不少著名报业宣告破产,进入2009年,美国的许多地方性报纸都难以为继,而作为美国报业标杆和成功范本的纽约时报公司抵押总部大楼借贷使人们再次对报纸的存在产生担忧。日本报业也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报业的衰退大潮中日本的报业也呈现出一定的衰退之势,但在2007年经历了一次较明显的滑坡之后,近3年已趋于稳定,从2007年、2008年、2009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可以看到,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已基本企稳,发行量近3年基本保持平稳,甚至有个别还稳中有升。其雄厚的实力仍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日本报业几十年的兴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其成功的经营管理策略。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在办报理念上。坚持一贯的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报道理念。树立报纸的品牌形象
目前在日本国内活跃着的大报大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些报纸在向商业报纸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扩大读者面,各大报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逐渐摆脱原来政论报纸的气息,并标榜“不偏不党”和“严正中立”的原则,这些原则被一直遵守至今。2000年日本报业协会制定新的“新闻伦理性纲领”,对报纸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自由与责任、准确与公正、独立与宽容、对人权的尊重、品格与标准。正是靠坚持这种一以贯之的原则,使日本的报纸赢得了民众的信赖,从而能较长久地保持报纸的高发行量。
同时,坚持真实准确、及时鲜活的信息是日本报纸的竞争力所在,报纸也因此在大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朝日新闻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设立报道审查部,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纯洁性,强调报纸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从而开了日本报纸自律的先河。《朝日新闻》的日发行量自19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地维持在800万份以上,即使是近两年严重的金融危机时期,《朝日新闻》2009年的发行量仍保持在804.9万份。这种稳定性来源于读者长期以来对《朝日新闻》企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认同,来源于读者对该报的高度信任。由于报纸报道的质量和信誉很高,直至今日,报纸在日本各类媒体中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2003年日本全国报纸综合调查数据清楚地表明:报纸仍为日本最受大众信任的媒体。在大众对报道内容的信任程度指标上,日本报业取得了79.9%的信赖率,如此高的信赖率,是日本报业保持世界记录的根基。这是其他国家的报业很难达到的。
多方位拓展报纸的品牌形象
日本的新闻企业在步入稳步成长的轨道之后,特别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各报社通过资助体育赛事、博览会、文化和学术活动以及开展慈善事业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在国民中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朝日新闻社从1915年起就开始主办在全国深受民众欢迎的中学棒球锦标赛,他们将此举看成是展示报社实力、进行社会宣传的手段,借此树立报纸的社会形象和提高知名度。此外,这些报业集团还组织一些社会团体,每年举办很多公益事业活动,包括设立奖学金等,这种隐性宣传的方式对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朝日新闻社在举办夏季全国中学棒球锦标赛期间,可以使发行量增加两成五到三成。读卖新闻社最成功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将报纸销售与职业棒球经营紧密地连在一起。读卖新闻社利用报纸版面宣传推广由日本最优秀的职业棒球选手组成的巨人俱乐部这一品牌,同时,巨人俱乐部的比赛相关消息为该报提供了体育报道素材,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报纸的体育版面。这是《读卖新闻》由东京地区的地区性报纸走向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全国性大报抗衡,赖以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报社创办的读卖日本交响乐团等文化娱乐企业虽然不赚钱,但却赚了名声。
立体化的经营战略
日本的大多数报社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实行立体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报业集团往往依靠通过报纸树立起来的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开发各种派生的业务,进行多种经营。读卖集团是日本最大的传媒帝国企业之一,它集聚了广播电视、报纸图书出版、音乐制作、博物馆、房地产等产业。它控制的广播电视台或公司有15家之多,诸如富士电视台、富士卫星电视台、日本文化广播公司等。其电视台(NTV)是日本三大电视网之一,拥有30家播出台,NTV通过美国的基地向北美洲地区广播,新闻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这种多元化经营使报业集团不会过分依赖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经营风险。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日本的五大报业集团都将“跨媒体传播”作为他们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所谓跨媒体传播就是以编辑为中心。向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信息产品。由于日本的报社往往是立体化经营,他们不仅拥有传统的纸质报纸,也经营其他电视、网络等,这种跨媒体传播减少了固定资产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更好地整合了集团的资源,提高了新闻时效性,增强了报业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立体化的经营拓展了报社的盈利渠道,日本报纸的广告收入一般只占总收入的40%左右,这样就能保证报纸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而不至于受制于广告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报纸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后劲十足的人才管理制度
人才是报业最重要的竞争资本。日本的各大报业集团基本坚持“终身雇用”的员工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在金融危机时期给公刮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报纸的质量,为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很多报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节省开支,纷纷采用裁员的办法,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麦克拉奇报业公司2009年3月发表声明,宣布裁减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达15%。这种裁员的措施导致新闻报道不公质量下降。“美国提高新闻质量计划”为评估裁员对编辑部和新闻作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于2008年7月21日发表了名为《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美国报纸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通过调查全美250多家报社的高级编辑以及在15座城市对主要报纸编辑的访问,认为裁员使“美国报
纸‘触角’变短。雄心不再,变得‘小家子气’”。
而日本各大报业集团的“终身雇用”制度可以使他们对员工进行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日本对准媒体人采用“迂回训练战略”,就是让新进的员工接受不同领域的工作训练,使其对企业有全方位的了解,有大局观念,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所长。朝日新闻社有全社性的研修和部门研修、自我充电式研修等各种研修制度。另外还有根据工作内容需要提供的学习机会。包括新记者入社后要接受半年左右的研修学习,入社4~10年的青年记者可以有1年海外留学机会等制度。为留住人才,保持员工相对稳定,企业甚至将公司的部分股份以服务年限为基准分给职工。日经新闻社更是采取每个职工都持股的方式来分配股份。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职工的归属感,从而留住人才,保证了报业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也使报纸质量有了保障。
注重长期培养读者群,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吸引年轻读者
读者是报纸生存的根本,日本报业之所以能一直保持高发行量,与他们长期对读者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日本报纸的一切都围绕读者展开。为了方便读者,在发行上,日本报纸主要采取送报上门的方式。他们依靠报纸销售店来直接向读者投递,逐门逐户地送报上门。《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的送报上门率高达99%。日本报纸的订阅以月为单位,读者自由选择度大且将费用分摊到每月也减轻了读者的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了以读者为本和灵活经营的策略。
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是日本报纸扩大影响的一个方法,更是培养长期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从小养成良好的阅报习惯对他们长大后仍有深刻的影响。报纸也很注重针对此类读者群设置他们喜欢的栏目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朝日小学生新闻》设有“新闻石头剪子布”、“漫画新闻告知君”等:针对中学生群体刊登中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和必要的知识及信息“新闻呈上”、“英检3级”等。日本人这种从小培养的良好读报习惯,为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大且稳定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吸引更多读者,报社甚至定期开车到各个学校,车上放几台电脑,再加几名记者、评论员,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到学校,为孩子们现场制作孩子新闻,或者解答孩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记者、评论员和孩子们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他们称之为“外买教育”。对于那些把报纸当教材的学校,报社更不惜给予更多的优惠。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留住读者是传统报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日本报纸的销量也在萎缩,但仍能维持较大的发行量,关键是他们长期培养起来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已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据日本《产经新闻》2010年4月21日报道,为阻止职工不读书不读报现象的蔓延,日本东京都开始率先聘请专家举办各种学习班,以提高职员的学习意识,东京都副知事猪濑直树在本年度提出要专门成立专家小组,研究相关对策。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报纸提供了充足的读者群。
传统报业一方面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受众读报,如日本新闻协会每年开展的“ReadMe"活动、在学校开展新闻教育等。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纷纷探索与新媒体结合,不断利用新的技术吸引人们接触报业,发展新的读者群。如《读卖新闻》在手机上的“大众媒体学堂”,用户每月交纳315日元,就可以得到媒体知识。作为平面媒体的读卖新闻社,在开发网络内容的同时,业务的边界更拓展至视听内容。2005年10月开始推出的读卖博客,把目标用户定位于喜欢使用IPOD的年轻人。
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给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008年初,读卖新闻社、朝日新闻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三巨头首次合作开办了三大报的比较阅读网站――allatanys.jp,读者可通过该网站比较阅读三大报的头版、社论、图片等不同内容,并能从该网站转跳到各报独自的新闻网站。而每日新闻社和产经新闻社则与门户网站雅虎日本(yahoo.co.jp)合作,向其提供新闻信息,网民通过雅虎网站阅读全文内容时网页转跳至这两家新闻网站。日本报业通过这些形式来达到吸引读者、聚集人气、留住读者的目的已初见成效。据日本相关网络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1月各主要新闻网站“不重复访问人数”排名中,每日新闻社的“每日.jp”和产经新闻社旗下的两家新闻网站占据了前三名。
保持良好的报业经营和竞争环境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报业已经比较成熟。作为成熟产业,它的竞争已经超越了新兴产业和发展时期的以价格、发行量和收视率为评价体系的量的竞争阶段,进入到以企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高低为评价指标的质的竞争阶段。法律法规与行业协会的自律规则相结合,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稳固报纸价格体系的“再贩卖制度”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报纸发行量稽核制度与ABC机构发挥着良好的制衡作用。目前日本的全国性报纸主要有《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它们的发行量在世界报业中基本稳定地排在前20位,其中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自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第一次开始推出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至今一直稳居前三名。而这5家报纸已经占据了日本全国报纸发行量的54%。除了几家全国性报纸之外。还有地方报和县报。地方报一般跨越几个县、市,主要有《北海道新闻》、《中京新闻》、《西日本新闻》等;县报基本上是一县一报,有的县发行两份县报,但是数量很少。除此之外,就是行业报、体育报和大学内部发行的校报及机关报,还有几家英语报纸。它们的总数有100多种。相比之下。中国的报业竞争要激烈得多,仅广州一市就拥有3个大的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几十张报纸同城竞争。可以说,日本报业的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其管理的有序和产业发展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