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职业指导 现状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掌握求职创业所必需的职业选择、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也是帮助学生

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过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陆续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如江苏省较早地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 并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全国不少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观念的树立、有效途径和方法的实践,学生就业渠道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工作机构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与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协作、以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引导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总结了不少的好经验。

目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尚未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突出表现在:一是功利色彩浓厚。有些学校往往在学生面临毕业时,把就业指导当作可以迅速解决学生就业的法宝,“临阵磨枪”让学生仓促上阵,“临时抱佛脚” 学一点所谓求职技巧,去应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这种蜻蜓点水般的职业指导,对学生来说并不能完成择业思想、心理、技能方面的准备,反而降低了职业指导的效应。二是说教色彩浓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大都以政治课老师为主,这些教师从事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空洞说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理论到理论,把一门与实际生活贴得很近的课程变成机械式定律,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可信度。三是自由色彩浓厚。虽然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但各地学校之间在课时、教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及从教人员的素质得不到保证。还有的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式的课程,不去考虑其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学生家庭的内在联系,降低了职业指导的结合度。

二、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作为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职业指导是确保职业学校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如何使职业学校学生适应市场化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社会的职业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创新职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经验,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

大多数学生刚入校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所学专业及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了解甚少。因此,职业指导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及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也可以编写优秀毕业生先进事例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发学生了解并热爱所学专业,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让学生从进入学校就开始关注就业,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

(二)职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为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做到全方位、全员参与。调查中发现,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实施主体包括四个方面: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指导中心、企业。其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的渗透作用需要重点提倡,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临近毕业时感到职业能力缺乏,与学校职业指导理念有很大关系。在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环境下,专业课教师没有发挥的空间,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企业希望的专业技术水平。学生自身若寻求发展,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基础,即满足市场所说的“技工荒”。可见专业课教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三)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系统、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校职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注意吸收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校职业指导研究和个性化咨询,同时还应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

(四)职业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校的职业指导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还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实习,社会调查, 相关专业的短期打工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了解、适应职业岗位, 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通过以往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构建 专业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6-02

农村、农民子弟、农村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与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是困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符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导师制”,加强校本教研工作

开展“导师制”活动,聘请社会上的高级技工、能工巧匠,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学校与该师傅签订帮教协议,学校实作专业课教师跟师傅学习,或专业课教师挤时间去请教师傅,主动学习。比如汽车修理与应用的专业课教师、机电专业的电氧焊教师,每月安排1―2天或课后节假日挤出时间跟师傅学修车、学电氧焊,直到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高级技工证书。在教学中能娴熟地带学生进行实验实作,成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二、争取各种机会,提升专业课教师素质

作为学校,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把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让专业课教师长见识,扩视野,增信息,提升能力。还要加强与外界和企业的联系,用足用活政策,把专业人员请进来,把高级技工、能工巧匠聘进来,采用短期和长期的讲座和培训方式,既教学生,又培训专业课老师,促使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提高。在校校、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专业课老师去,既指导管理实习生,又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向师傅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弥补自身动手能力的不足。此外学校要创造机会,多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在比中学,在比中优,促进专业课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训操作的行家里手。

三、创新投入机制,培训专业课教师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应创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人员编制制度。科学核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人员经费总量包干,拨给学校,由学校统一使用,上级部门搞好监督。学校按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的预测,合理地选聘大学生毕业生到校任教。学校尽可能根据专业课的情况,到社会上选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作型教师及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按劳动合同法签订短期合同,按市场价格发给工资,从而确保能够选聘到优秀的高级技工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在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上,增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转岗培训,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项目,专款专用。当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防止灵活机制之下腐败现象的滋生,保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良性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培养专业课教师

首先,学校应明确专业课教师的目标任务,既要当好老师,管理好服务好学生,又要通过参与操作工作,学到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国家级高级技工证书。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在工作岗位这个平台上,边动手,边对照书本,理论与实作结合,认真总结反思,尽快地熟悉操作流程,成为熟练技工。其三,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活动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密切沟通协调,既懂得了学生,更懂得了学校大门外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充实广博,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其四,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肩负双重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总结反思,收集行业发展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及时地调整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选聘教师提供依据。

五、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争当知识的弄潮儿,永远站在时代和知识的前沿,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专业方向,坚持自学为主。发扬钉子精神,自加压力,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争当强者。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都需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不参加者,在评优晋级中一票否决,在绩校考核中扣分。(二)10年之内,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学习一门课程,且获得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否则,一旦专业调整,无课可教,即退出教师编制,安排其它后勤保卫等工作。(三)专业课教师必须能够从事两门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作技能课的工作,既得理论,又能带实作,如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评优晋级一票否决,在绩效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安排课时时优先安排达规专业课教师,专业萎缩或淘汰时,退出教师岗位,转到其它非教学岗位。(四)建立专业课教师的奖罚淘汰机制,接学校需求在规定时间获得毕业证书和高级技工等级证书的,学校给予报销学费等费用,并发给一次性奖励,对在规定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毕业证和高级技工等级证的教师,视专业调整情况,退出教师岗位。(五)对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不达规定者,又不愿意参加函授学习和其它学习,每年都要扣除考核分,直至45岁为止。从教师岗位退下来从事非教师岗位工作,工资奖金等不能享受在岗教师待遇等等。

总之,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问题是制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列支,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路百秀,崔锋杰等.教学做合――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师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3

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师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也有2年和4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2年或3年。

今后,传统的这4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从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地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围绕一个工作目标,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软技能 专业渗透 课程体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企业调查显示,用人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软技能”要求强烈。同时,由于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软技能”要求也不断增加。其实早在1996年,以德洛尔为首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新世纪需要青年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其实也可以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个支柱。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既要掌握技能和技术,还要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中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软技能的培养,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1软技能的内涵

软技能又称非技术技能,指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影响力、团队建设的能力等等。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

“软技能”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相对于求职者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则是注重职业素养。这是各种职业的一种共同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不管社会和岗位如何变化,“软技能”是个人发展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包括:(1)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3)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4)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2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状

就近年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合用人单位企业反馈情况,总结较为普遍的现象:(1)工作纪律散漫,不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2)不按企业有关规定辞职甚至是不辞而别;(3)短期内多次更换工作;(4)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较差;(5)自我意识严重,大局意识淡漠,缺少团队合作意识;(6)自身定位有偏差,对工资待遇等有不合实际的想象。分析造成毕业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当前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是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比如说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对企业文化很陌生,很难适应岗位职责和管理环境,一时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他们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律能力较弱,制约他们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总结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方法能力,自我批评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责任心、自信心、质量意识、经律性、积极性等。由此看到,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落差。

3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前总理曾讲:“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要切实解决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必须把学生的“软技能”与“硬技能”并举并重作为培养目标。下面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基础课改革、班级德育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破除“楚河汉界”,把软技能培养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软技能与硬技能之间的联系就好像象棋的“楚河汉界”隔一道鸿沟,没有多大的联系。现在我们必须要破除本就不存在的“楚河汉界”,使软技能与硬技能相互穿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合一的围棋局面。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上专业课程时都是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必须把握职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使得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点挖掘软技能培养素材,找准专业知识教学与软技能的“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以机械类专业中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在讲授图纸幅面的大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每人拿一张A4的图纸,让他们想办法拼出其他图纸的幅面,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只能拿一张A4的图纸,这样他们只有多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改革公共课程,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公共课程一般有英语、语文、数学、德育、法律、就业指导等等,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比较泛,不明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且不贴近实际,学生总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我们从培养学生软能力的目标出发,改革这些课程,从品行素养、人文素质、心身素质等方面重新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生活实际提炼教学素材,让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表1: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3发挥班级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渗透软技能培养

班级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贯穿在校学习期间,把软技能渗透其中培养,是最直接的途径。其中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技工院校为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共四个学期,根据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特点,确定每个学期主题班会的主题,如下表2:

表2:班会主题

3.4借助校园文化熏陶,拓展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校园文化熏陶是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软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熏陶形式多样,如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加入学校里的社团,在社团里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经营、自我运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团队沟通协助的培养和锻炼;主题活动月,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月、法制教育活动月、爱国教育活动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教室板报、实习场室等相应的场所开展相应的教育。可见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拓展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另外,还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军训、企业文化大讲坛、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软技能培。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而培养学生软技能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光阴有效地进行软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现今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对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中职教育的主体――中职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有了充分的分析和清醒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结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步入社会以后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学有所长的有用人才。

一、文化知识基础现状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生中有64%是参加过中招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以一般普通高中的入学录取分数400分为线,成绩高于400分的仅占21.1%,低于400分的占78.9%。另外,在没有参加中招考试的另外36%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登记入学的,有10.3%是初中没有毕业提前分流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

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调查中,相关调研小组对全国1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5886位在校生和45596位刚报到的新生分别进行了数学和英语测试。从数学成绩来看,46.60%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从英语成绩来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结合以上调查和测试的结果,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新生文化基础知识总体水平处于不及格状态,而且大半处于50分以下。在调研的8个城市中,只有一个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招考试平均分为53.82分,其余7个城市大多在30-49分之间,还有一个城市仅有15.02分。

(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招考试“主要科目”水平更低:英语最低,数学次之,语文稍高。8个城市中,英语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0.45分,其余城市英语成绩在24-46分之间;数学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4.48分,其余在26-50分之间;语文有6个城市超过50分,最高的城市语文平均分为58.67分,最低的两个城市分别为45.93和33.70分。

(三)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离散程度很高。既有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很高的学生,也有文化水平很低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测试中,有27.75%的学生达到英语初二及格水平,其中有9.6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有40.31%的学生数学成绩达到初二及格水平,其中有20.9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

二、学习情感现状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此情况,有关学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了统计调查,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学生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动机,却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稳定的学习愿望和兴趣,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尽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但在学习过程和活动中却表现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比如学生对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上课不专心,讲话,说笑,玩手机,听MP3;有的甚至还置老师的批评教育于不顾,顶撞甚至辱骂老师;课下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者根本不做;有些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东游西逛,无所事事;还有些学生天天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无心读书学习;更有甚者晚间翻墙外出上网打游戏,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曾有一位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在与班主任谈心时说:“老师,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上课心里总想着游戏,心总也静不下来。一玩上游戏,我就收不了手,游戏里的情节,倒过来我也能背得出,但一提到学习我就学不进,记不住书上的东西了,打开书本见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晕,不如玩游戏这么轻松……”。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些学生考试多科不及格,个别学生甚至连补考也不参加。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不进,听不懂,专业课也不愿学、不好学。几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学到一些不良风气,染上一些抽烟、喝酒、上网、打架之类的坏习惯。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以及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学习能力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中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行为习惯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教师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分别高达60.8%和53.01%。这一评价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窘困。

(一)学习价值观不正确。据相关调查统计,约有43%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不重要,学习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对于学习目标,有5%的学生理解为考试获得高分,72%的学生理解为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这种对知识价值和学习作用的片面认识,正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学习动力缺乏的根源。

(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中职生中,大约有近40%的学生希望由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另外约有29%的学生基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不太难的知识内容,约有51%的学生仍然希望由教师讲解,12%的学生从未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仅有5%的学生表示能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种种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分依赖,只是充当着知识的容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欠缺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在调查中,约有68%的学生承认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约有77%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方法,31%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在书上写、划、做记录,许多学生的课本学完以后依然是新书一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做笔记、不会做笔记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感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还普遍较低。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生的这些学习特点和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知识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学习的信心,大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力争开创出一个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的课程模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参考文献:

[1]吴铭.中职课改:学得会用得上才是有实效的文化课[J].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7).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在开展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只有充分发挥其中职学校的特色,才能够在目前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够保障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为社会输送大量实用型、技术性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导向,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开展好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事关职业教育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和中职毕业生的前途命运。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因素,很显然,学校的包括就业指导教材在内的所有教材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和劳动用人制度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面对目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走入就业岗位没有任何准备必将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必须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适当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完全脱节,必然导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民众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看,许多中职学校来自广大农村,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来自农村的学校在城镇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中职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对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能够不断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毕业生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和获取较好的待遇,带来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益于树立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认识自身的特长和弱点,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从而有利于其毕业之后顺利就业、走入职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均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按照所编写的教材照本宣科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难以真正收到实效。第二,部分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同于开展就业推荐工作,无疑,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好就业推荐工作,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但是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将职业指导工作完全等于就业推荐,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职业观念。第三,开展职业指导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目前许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正式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相关的声像资料、实地参观等,并且职业指导还没有渗透到各种学科当中,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收效不大。第四,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指导内容、方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实效

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课题教学质量,发挥好其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比如通过幻灯片、录像、电视等声像资料进行补充,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要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为主渠道,但是,毕竟课程是比较缺乏实践性的知识,我们在开展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措施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课余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及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活动等。

(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由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的教材是针对全体学生编制的,所以其具有许多共同性,但不具体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此,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的个人资料档案,收集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引进专业的指导专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以及通过谈话、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尽量全面地收集学生的个人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和劳动人力部门、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中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探讨[J].新西部: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