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效复习 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复习课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高中生物的知识点众多,复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巩固与加强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保证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准确合理的运用与推理。在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时,需避免复习知识点的记忆混乱。学生在高考前的复习阶段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要抓住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的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效率,是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的高效复习提出几点思考。
1 掌握命题原则及考点
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详细解读《考试说明》,使得学生们能够了解近些年来高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纲考点。学生从近年真题中了解考试范围、试题类型等信息后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保证生物复习的高效性。
2 夯实考点基础
掌握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生物的根本,生物复习的效率更是取决于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需对考点知识加以整合,使得学生可以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便理解和记忆;学生应在各章节的复习之后,尝试对各考点知识整理,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12年上海卷生物试题选择题的第一题:根据细胞形态判断哪个细胞最可能发生连续分裂。这就要求在复习细胞知识点时,学生能分清不同生命系统的细胞,有着怎样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分裂方式。将知识点归纳到一块,引导学生掌握同类考点的本质联系。许多考点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并发现局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弄清教材上知识点的结构,建立系统的知识复习计划。
3 详解典型例题
掌握典型例题是生物复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时,学生应根据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对例题积极思考和分析。题目是多变的,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举一反三,一点即通,最后完全掌握典型例题。这样生活课程的复习不仅仅是一个已学知识巩固的过程,更是扩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2012年全国卷生物选择题第二题中主要考查了选择正确的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该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主要要求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首先在这一题中,学生们需搞清楚DNA和RNA是否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里;其次需要明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在暗反应阶段消耗ATP;然后需明白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是由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生成的,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而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最后要知道酶具有专一性,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所含的酶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能在两者的众多信息量中抓住重点,理清头绪,从而找到突破点。
4 控制练习量,阶段性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的复习,知识点中的适量联系必不可少。由于时间紧迫,要注意控制联系的数量,并要进行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巩固所学。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高中生物复习时可以选用一本生物复习用书和一份含专题复习的辅导周刊足以应付高考。题海战术不过是庞杂的资料毫无规律地堆积在一起,不仅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需要控制联系的数量,保证联系的质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典型例题,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改变同一问题的出现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保证学生对复习知识点有效的消化吸收,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做阶段性的总结。对一个阶段复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保证可以牢固地掌握,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应变能力。
5 积累错题,关注缺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错题,是学好生物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高考复习阶段,学生根本没时间把以前的题目都拿过来看一遍,这就需要学生每次在考试和练习中,把典型错误题型积累到自己的错题集里面。一来经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对于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有很好的了解;二来阶段性的反思总结,会使学生对这些错题产生很深的印象。这样保证了复习的高效性,科学而系统对自己缺漏的地方进行弥补,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得心应手、超常发挥。
总之,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需培养学生对考点全面掌握,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获得新知。适量有针对性的习题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因此教师也要设置好复习题目的整理。通过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合理运用时间,保证学生在生物学科上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宋绍证.揭示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误区[J].新一代(下半月),2011(7):151.
[2]李腊,徐小艳.高中生物复习的概念图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2(23):39.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考;高三复习;数学知识点;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发展、大进步,全民的知识素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高三复习工作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到复习模式的标准化、系统化、完备化,形成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现在,作为一名常年在高三指导学生数学复习工作的数学教师,都在高三数学复习计划上执行着一个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程序化的流程,即高三数学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 同时,在检验我们复习效果的措施上,绝大部分省市都会在几个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之间在高考前的三月、五月组织一模、二模,甚至三模考试. 我们的高三学生和高三教师经过高三这一年像上述模式化的学习和工作后,在高考结束后随之到来的成功与成就的体验后,又都伴随着同一个感觉:累、枯燥. 这一负面的感受折射出我们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反思.
[?] 知识重现的有效性
现在全国有10多个省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江苏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第八届高中学生(新高一),江苏省的新课程下的新高考也已进行了七届(2008年~2014年). 数学新高考在知识内容、试卷结构、试题功能上和以往的老高考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在试卷的形制、命题的模式上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江苏新高考中,文、理第Ⅰ卷合卷有20个试题,14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理科加试第Ⅱ卷,4个解答题. 本人统计了近几年来新课改省份的数学高考试卷,发现数学高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细化到数量一般为80个左右,而一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总量是多少呢?如果将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内容也细化到知识点数量,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约是800多个(不包括理科附加部分). 从这个数据,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要在一张数学高考试卷的20个试题中来全面呈现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因为学习的知识点与考查的知识点的比例高达10∶1.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高考试卷(江苏省)的题目数量是20个恒定的.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又做了多少个数学题目呢?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高中生一天做10个数学题目(算是比较懒惰的学生),三年我们算学习时间1000天,那就有10000道(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实情况远远超出这个数量). 10000∶20=500∶1,这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了.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高三复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点重现的有效性. 第一组数据说明了数学高考对所学数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考查时有重点、对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有倾向性.
[?] 近五年江苏省高考试卷所涉及知识点分布的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近五年(2010~2014)江苏省高考填空题命题所涉及数学知识点的重点方向. 读者可以仔细阅读这五年的试题分析,从14个填空题的知识点中对比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五年新高考考查的14个填空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是基本一致的.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概率、导数、统计、算法、复数、推理、向量七部分应用类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五年新高考中均有涉及,且在填空题中都有分布,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比较注重数学应用,对于不同于以往老教材的教学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必备考点. 这说明,平时我们在新课教学上就应重视这部分新增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并非是大学中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下放,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化”、“数学大众化”理念的推行,旨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改造生活的作用,数学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力量.
再从解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来分析,读者不难发现解答题的命题设置还是比较稳定的,继承了中学数学中的经典数学内容,但是,在考查解答题所需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呈现知识点所要借助的载体上呈现出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灵活多样的趋势. 在同一知识模块的考查上,命题时既考虑到知识点、数学工具、思想方法的选择,也考虑到试题出现位置的变化,体现出新课改的命题在注意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避免死板造成八股形制,这说明我们的课改并不是摒弃一切旧的东西,而是继承经典,传承发展,对于数学中经典的数学工具、数学思想还是始终渗透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中.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科学生的四十分附加分:由于附加题加试时间仅为30分钟,命题所受的局限性会比第Ⅰ卷大,因为内容要涉及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多章内容,命题确实有着很大的难度. 从知识点的分布可以看出,这五年的试题内容的选择已经做到了选修2系列和选修4系列的全覆盖,在难度上基本保持一致. 选做题考查基本知识,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第一组数据要陈述的观点是:高三复习的本质是知识的重现,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就必须提高所复习内容知识重现的有效性,而提高这一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就是我们教师要吃透考纲重点,通俗地讲就是要会“押宝”,当然这里的“押宝”不是“押题”而是“押方向、押重点”,以此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第二组数据又说明什么呢?许多高三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平时做过的试题高考是不会出现的. 包括我们教师本身也有这方面狭隘的理解. 而通过第二组数据,笔者要对高三学生大声疾呼:“高考试题就是我们平时做过的试题,尤其是我们曾经做错的题目. ”很明显,高考的20个试题不是空中楼阁,它就来自于我们学生所付出的10000个题目,只不过,呈现知识点的载体有所变化而已. 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发挥选用例题、习题、试题的功能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而且,要重视学生错例的整理、再现工作,而不是盲目、简单机械、重复地做一套又一套的模拟试卷.
[?] 时间分配的有效性
还是来看数据,高考数学应试时间是2个小时(不算理科附加),也就是说,学生在展示自身数学素养与能力高低上也就是这2小时,而我们的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时间总量是多少呢?至少1000小时,每天1小时(包括数学课的40分钟),也算1000天吧. 学习时间:一锤定音的考试时间=500∶1,又是500∶1. 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压力是很大的,长期的学习而积累下的成果要在2个小时内得以体现,需要合理地安排数学知识的学习时间量与复习的分配,要提高学习与复习时间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安排的通常做法是:高一学完必修1、3、4、5,高二学完必修2,选修系列,高三一年复习. 这样就造成高中阶段的800多个数学知识点有近600个分配在高一,而高考所涉及的数学内容在比例上有接近65%的分值是高一所学的内容.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有高三一年充裕的时间去复习,但是由于高一的教学任务过于紧迫,造成学习时间与复习时间分配的有效度不高. 高一的新授知识学生掌握并不牢固,到了复习阶段使得复习与新授内容的界限很模糊,而且复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和所谓的“高原期”,降低了复习提高的效率. 因此,必须提高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应该适当减轻高一的教学任务,在新授课的时间分配上倾斜一点,压缩一下高三的复习时间分配,这样效果会更好.
[?] 考前模拟的有效性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不定式证明 方法探析
不等式证明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高考的数学试卷中,不等式的证明问题一般是压轴题或者是压轴题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数学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需要长期坚持相关问题的练习,也需要一定的知识总结和方法归纳技巧。数学是练习思维的学科,是提升学生思维转换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实用的学科,数学知识对于理工科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帮助,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而关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是锻炼思维的问题,也是容易激发想象力和辩证思考能力的问题,所以,对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认真对待,经常进行练习和总结,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不等式证明方法。
一、比较法证明,直观易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比较大小的问题了。关于比较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比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过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上难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较类型上涉及更广泛,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之间的比较,而是转化到代数式之间、函数之间的比较,有时候也牵涉图形相关方面的比较。
比较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差比较,一种是作商比较。作差比较是将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转换到一边,进行作差比较,设这个作差代数式为函数,并分析这个函数的大小,证明出其与0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作商比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的正负后,将其作商转换到一边,通过与1相比较,得出这个问题的证明结果。
比如:作差比较法――要证明a>b,只要证明a-b>0。
例题总结:这两题都是关于比较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解题。在例题1中,关于对数的问题,可以利用对数性质,也就是换底公式来达到目的。在例题2中,是比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数学关于代数式的相关证明过程中,因为没有数字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题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左右两边存在着一定的对称性,又由于都是正数,所以可以想到将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证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类似于反证法,但是相比于反证法,它又是从证明要求的正面进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结论的正确性。分析法,首先从要证明的不等式出发,为了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努力。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为了寻找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也可能是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这两个可能性中的一个即可。
例题总结:例题3从形式上观察其规律,学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点。再观察,也没有发现其与我们学习过的定理或者类似结论有什么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证明该例题。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不能思维混乱。要有严格的格式,一步步进行推理,直到得出题目中给出的证明结论(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题目的已知条件得出)。
从该题目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分析法与综合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解答时,要注意格式的规范性,比如: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在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时,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从容应对。
三、放缩法证明,适当变换
放缩法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从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根据的是不等式的传递性: a≤b,b≤c,则a≤c,只要证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缩法一般包括: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
四、归纳法证明,实用客观
数学归纳法,先证明在起步的条件时首项成立,再证明通项也成立,以此类推,得出整体项都成立。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归纳法的几个重点,将其清晰而明确的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利用数学归纳法,巧解数学不等式的证明题目。
例题5: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n始终小于bn?证明你的结论。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从第5项起,an< bn,即n2
(n≥5)。
(1)当 n=5时,有52
(2)假设当n=k(k≥5)时命题成立,
即k2
当 n=k+1时,因为
(k+1)2=k2+2k+1
所以,(k+1)2
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n2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测试编制策略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学生学完一个英语模块课程内容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模块后,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方面的进展程度,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可从模块终结测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补缺,对错题进行变式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从中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并加以补救。编制和使用好一套深度适当、广度适宜、新度较高、效度较好的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对推进英语学科“三段六步”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减负增效教学特色的建设与完善有重大意义。
一、把握模块教学目标,制定试题内容结构
高中英语新课程模块终结测试,既是模块课程标准的参照考试,又是相应模块的水平性测试。其试题编制要根据模块教学目标,制定模块的检测目标,拟定试题内容和结构。
1.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检测目标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相应模块学习之后的终结性水平测试,其水平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学习能够达到的水平。不能把模块测试等同于选拔性考试,更要杜绝将模块测试与高考直接挂钩的做法。只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水平,来设计检测目标和拟定知识点测试目标。
2.根据检测目标,设定双向细目
双向细目表是科学命题的依据。在英语模块终结测试中,它是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两个方向上的项目及其比例的命题计划表。它既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要求制定的,又是结合模块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的,既避免了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又增强了模块命题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制定双向细目表要着力根据该模块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检测的重点。重要的知识点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和必要的覆盖面,同时兼顾各个能力目标之间的权重。如选修五模块一双向细目表,附表(略)。
3.参照双向细目,拟定试题结构
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主要由测试听力、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语言知识考查等几个方面组成,其创新的“新异”在于赋予它们新的内涵,重在加强开放性和交际性题目的设计。不同题型的选择和优化搭配,要参照该模块“双向细目表”来具体拟定试题结构。其中听力可采取判断、填空、排序、回答问题等形式,阅读部分除一般的理解性问题外,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发表评论等,语言知识考查可以运用单项选择和完型填空,书面表达可包含实用性写作、命题作文和自由创作等多种形式。
4.题量难度适当,命题准确规范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量主要是根据该模块课程测试的目标内容、双向细目表要求、检测时间等因素确定的。模块测试一般用100分钟左右时间考查,要让90%以上学生完成试题,要保证测试内容有必要的覆盖面,以提高模块水平考试的效率。
试题难度要适当,严格依据阶段性水平考试的特征来把握。在语言知识运用、听力、阅读理解方面,通过题型变化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提高试题层次。可在100分基本题外另设20~30分“争优题”,让中上等学生向其冲刺。如要优秀学生听完录音后对事件进展进行假设,在阅读理解部分让学生做推理判断等,激励他们自己向更高层次英语题挑战。多一些以英语为工具的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难度系数在0.65以上较为合适。
命题要准确规范,试题表述简明扼要;标准答案具体明确,各步骤赋分合理,对评分要求具体,提高评分信度。试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要有利于水平考核,并能促进学生提高智能,对学习方法等有引导作用。
二、抓好模块考试评价,提升模块教学水平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业水平测试,也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性测试”。从学业水平上讲,它反映了学生该模块英语的学习水平,各模块的学业水平的综合成绩,就是该学生英语的学科水平。从发展方向上说,它必将取代今后的“学科会考”。从阶段总结性上讲,模块终结性测试不是该模块学习的“完结”或“终结”,不管学生处于哪一等级,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测试结果,对以往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更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抓好模块考试的评价,提高模块教学水平。
1.淡化分数等级评价,引领学生提高素质
高中英语模块终结测试是高中英语模块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据模块终结测试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判是不科学的。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对人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标的。在模块终结性评价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通过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变革,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查;另一方面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外落实过程性评价的各项措施,终结测试的结果必须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鼓励学生日常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最后评价报告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要淡化分数,积极推行等级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模块学习中的亮点,找出模块学习中的问题,不断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及交往交际的综合素质。
2.分层要求,激励指导,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及应用英语做实际事务的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水平测试的英语模块终结试题,在设置时要注意分层,在评价上,更要分层,分别激励指导,促进各类学生英语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兼顾学生好、中、差的实际,评价力求对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用“合格”“良好”“优秀”等不同层次分档进行评价。对英语学习的后进生,要求确保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做完“基本题”,达到“合格”要求,努力做“争优题”向“良好”奋进;对中等生要求做好“基本题”确保“良好”,尽力做好“争优题”向“优秀”挑战;对优等生要求在做好做准确“基本题”的情况下,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向综合性、灵活性更大的突显交际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争优题”挑战,达到“优中优”。要用激励性更强的绿色报告评语,促进优生更好地张扬个性,生成创新能力。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中生物;备考;策略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高考复习备考是高三生物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课本,认真研究新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政治高考备考 备考策略 备考方法
高考是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毅力及技巧的较量,尤其是文科综合,“得文综者得天下”。政治学科备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应考潜能,竭尽全力地确保考后不后悔。
在复习备考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备考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考纲、教材、真题为本,立足针对性,追求高效,力求实效,提高学生应考技能和技巧,实现高考有效增分。也就是说: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高考考多难,教师教多难,学生学多难。其次,在高考复习中,更重要的是加强备考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加强研究,追求高效
1.研究考纲,把握要求。
研究考纲的变化,把握其规律,特别要注意新老考纲的交叉处;研究考纲的题型示例,研究考核难度、出题思路、答题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至少研究近三年的考纲,掌握各项能力的考核要求;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分类研究高考题、培养题感;研究典型试题的典型考法;研究评分标准,提高得分率。
2.研究高考,把握方向。
以研究当前高考命题的“三点”为出发点:一是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就要求知识点掌握基础要夯实;二是连接点――把各独立知识点连接起来,成为串、成为网,这就要求建构知识网络;三是生长点――在连接点基础上进行繁衍,即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这就要求拓展知识点。
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基本模式:一是重基础、重思维、重能力;二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政治高考的命题精神,明确学科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以此确定复习备考内容、方向和能力;关注新课改,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3.研究教材,把握理念。
首先,政治高考命题开始了新一轮的回归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把握教材的考核标准;增强教材使用的实战效果。特别要加强研究教材与高考的关系。
其次,政治高考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步子会更大。教师要深入把握政治学科的新课程理念。学生要重视思维训练、重视独立思考,深入理解知识;要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发现;要认真审视题目,抓住问题的实质;总结、研究近三年考纲的变化。
4.研究学生,把握主体。
针对学生,要研究学法,特别要研究考法。因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强,灵活性更强,考点更加细致,考查范围比较广,卷面答题规范更加严格,但试卷整体难度不大,没有特别难的题目。
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更加严格,要经常进行思考、总结、归类;抓住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把握本质,以不变应万变;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解决同一问题;解决答题中答案不规范的问题;发挥优势,学会取舍,适可而止;建立“好题集”和“错题集”。
二、讲究方法,力求实效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1.基础能力过关(考点复习)。
整体要求:按《考纲》要求,全面复习,对相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形成记忆,作为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学科的认知结构;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复习和组织,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的把握、交汇与联结,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查漏补缺,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基本要求:一是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系”字。即知识要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建构“脑图”。二是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细”字。主要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细致;要求按考试大纲掌握每一个考点,不留死角;把握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即切入口小,考察内容更加细。三是主要方法――利用一个“例”字。即通过事例(时政热点)说明知识点;应用高考题讲解知识点。四是主要任务――力求一个“规”字。答题格式要规范;层次要分明、逻辑性要强,要求既全面又精炼;不仅理论知识表述准确,而且联系材料进行分析。
2.综合能力突破(专题复习)。
整体要求:学科能力的提高――按《考纲》的要求,通过总结、转化、解题训练等方法,逐一落实各项学科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发展学科智慧。
基本要求:一是由点到面,综合应用。引导学生把知识由点延伸到面,以社会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并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评价。二是专题训练,分类指导。对组合型选择题,如体现类、反映类、表明类、说明类、判断推理类、启示类等,进行专项讲解训练;对主观题中的图表题、原因意义类、措施类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三是研究专题,把握方向。深入研究专题,并指导学生选做一些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以及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进一步明确备考复习的方向和目标。
3.运用能力提升(综合训练)。
整体要求: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知识的应用,形成解题重大问题的思路;体会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作用,形成学科意识;解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学科思维规律的认识,用学科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多角度评价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考场得分能力的提升――利用套题进行模拟训练,以分数最大化为原则,逐步完善自己的答题模式,使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基本要求:一是回归课本,应用准确。学生要准确记忆书本中的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难点、要点。二是老师下海,学生上岸。老师要精选新题、好题,真正提高训练质量,做到精讲精练。三是关注课改,关注信息。要研究新课改省区的高考,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融入到备考中。四是查缺补漏,全面提升。要求学生看以前的练习、试卷、错题本等,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五是应试技巧,实战模拟。引导学生提高应试技巧,总结考试经验。六是调整心态,调整时间。重视心理调试,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考场;重视生物钟的调整,让学生在考试时处于兴奋状态,考出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