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税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税费论文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1

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以来,崭新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方式,对于改善全省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辽宁省农田基本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省治山治水活动突破了以往一家一户零打碎敲分散治理的状态,转到按区域、流域大面积的集中综合治理上来,突出规模治理。二是农建已经置身于大农业发展之中,其内容不仅包括治河、改洼治涝、扩大水浇地、发展节水灌溉、山区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涵盖了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开发滩涂、建设水产养殖工程、修建蔬菜大棚和村屯、田间作业路建设,甚至还有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目标转入全面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上来。三是农建已由过去的季节性施工转向长年性建设,农业生产与开展农建两不误,一年四季不间断。四是大力推行精品工程战略,“规模更大,质量更佳,效益更好”成为各地规划、实施农建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精品工程正在由点状向精品工程群、精品工程带、精品工程区域方向发展。在“大禹杯”竞赛活动的牵动下,各地掀起了大搞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开发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整治的热潮,其中在发展节水灌溉方面,仅仅两年时间,全省就发展喷灌农田13.4万hm2,实现了多年未有的新突破。

辽宁省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之所以历经13年而不衰,而且发展后劲十足,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以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把农建搞得好与坏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大禹杯”的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嘉奖,同时省政府每年拿出7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优胜、先进单位,干得越好,得到的水利投资就越多。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农建工作被各级党委、政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相互竞争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各市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和措施。农建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外资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投资上千万元搞农建在各地已不是新鲜事。在农建工作中,各地摆正农建与农民负担的关系,高标准、高质量,讲究科学,注重实效,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参与农建的积极性,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广阔的生产领域。到目前为止,全省没有出现一起因农建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农民群众开始由被动地参加农建向自觉地投入农建转变。这些经验,为今后农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税费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投入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实行税费改革,将“取消乡统筹费”,“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劳力,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这些政策规定,不可避免地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影响和新的挑战。

首先,税费改革后农建投入机制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等公益事业要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开展的农建项目要群众认可才行。第三,税费改革以后,再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是行不通的,只能对农民加强引导。第四,实行税费改革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实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负担减轻,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统一的税收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财政金融工作的宏观调控,全面落实国家加强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上来。三是税费改革有利于推进农村水利改革,促使农村水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而且,多年的实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再次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干劲十足,热切希望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这些都表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前景广阔。

三、适应税费改革加强辽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开展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所建立起来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符合辽宁的实际,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或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从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来说,“大禹杯”竞赛活动仍然是最好的组织方式,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让这项活动在21世纪大放光彩。

2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

受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辽宁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农建内容、群众对农建的认识程度以及农建的投入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和施工组织形式有差别,所以十分有必要在不同的地区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逐步地取消“两工”,允许部分农民以资代劳,并逐步建立以村为基本组织建设单位的农建专业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农建机械化、半机械化施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税费改革要求的农建新路子。

3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是搞好农建工作的前提,也是适应税费改革、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省、市、县特别是乡镇、村都要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乡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之更加贴近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规划制定之后,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农建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引导工作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要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工夫,把农建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乡村自主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强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功能。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因势利导,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通过建设一批水利化乡镇,通过典型示范、利益驱动,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今后“两工”将被取消,必须构建新的投入机制来支持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农建投入政策、奖励政策。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重点解决好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分级负责的农建投资责任制,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金。四是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兴办农田水利工程。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几年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的利用外资、股份合作、企事业单位投入、大户投入、返租倒包、精品工程以奖代补等好做法、好经验,为农建增添新的活力。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3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论文百事通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新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对策

日照市岚山区后村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审计监督、财务公开、村民议事等五项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上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该镇在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堵塞财务管理漏洞。

通过创造两个条件,严把三关,实行“五统一”管理,加强了对村级账簿和资金的管理。创造两个条件:一是稳妥开展以清收欠款和清偿债务为重点的农村财务双清工作,采取了民主评议、民主清欠的方法,共收回农户欠款及应收款项185.6万元,偿还债务142万元。二是实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由财政所和经管站人员联合办公,成立了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办公室设在经管站。配备了5台微机和整套档案橱,对农村财务进行电算化管理。严把三关:一是严格现金清理关。实行备用金限额管理制度,1000口人以下的村备用金1000元,1000口人以上的村备用金2000元,超额部分由农村财务管理中心代管,规定收入业务发生两日内必须将货币资金上交镇财务管理中心,不按时上交的,发现一次扣村会计迟报费50元,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年度工资的2%,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各村库存现金,避免坐收坐支和借支挪用现象的发生。二是严格票据审核关。报账时,财务管理中心人员对收支单据逐张审核,对手续不全、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单据一律退回,不准入账。三是严格审核审批关。免费论文。根据实际,村里500元以上非生产性支出以及1000元以上生产性支出,必须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对已批准的开支项目,财务管理中心及时跟踪监督,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该镇以“五统一”保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到位:一是统一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档案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五项制度,使村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统一记账。规定每月27日至次月5月为统一记账日,村会计在镇财务管理中心人员监督下统一编制记账凭证,统一记账。三是统一保管账簿和凭证。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即:代管农村五帐:总帐、库存物资明细帐、固定资产明细帐、损益类明细帐、所有者权益类明细帐;代管农村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财务管理中心设立农村财务管理档案室,做到一村一橱一锁,避免账簿丢失和毁损。四是统一开支标准。对村级电话费、报刊费、外单位开业、乔迁、节日祝贺、拜年等支出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民主理财有章可循,堵住了关系账、人情账,避免了村干部乱花钱、随意开支,节约了村集体资金。五是统一票据管理。财务管理中心负责村级财务收付款专用票据的管理,发放时备案,并定期与各村的存根联核对号码。

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夯实财务规范化管理基础。免费论文。建立健全了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一般为5—7人,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公开投票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限定为老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基本条件为思想品质好,政策观念强,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身体健康,乐于为村民服务,不欠税费,无违法违纪行为,村干部亲属除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任期与村委会相同,期满后可连选连任。专门印制了民主理财记录簿,详细记录每次理财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理财的具体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事项。民主理财小组集审议权、监督权、不合理开支否决权于一体。

三、强化审计监督,把好开支入账关。一是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在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该镇配齐配强了审计人员。7名审计人员中全部是党员,大专以上学历5人,全部具有助级以上职称。审计工作中,该镇坚持按月审计,专门做出了“账务按时结,单据不跨月”的规定,每出现一张跨月单据,给予村会计适当的经济处罚,制止了弄虚作假、变通报销现象的发生。同时,该镇审计中,严格把好减负政策关,及时捕捉财务工作中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信息,注意事态的发展趋向,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行为。通过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规定,该镇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2009年非生产性开支比往年减少了30.1万元,下降了11%。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浙江省台州市的村级债务问题调查为例,并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一些地方的村级债务不断减少,但有些地方的村级债务却随着新农村建设而不断增加。被调查区城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形成的债务,而农村公共财政的缺位则造成了村集体在公共品建设中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是对村级债务产生的关键原因。

村级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其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如果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人的调查和系统的研究,政府制定的化解村级债务的政策就可能难以产生效果。笔者在对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浙江省台州市的村级债务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村级债务的规模、结构及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所用数据都是在对台州市村级债务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债务负担比较重的代表县(市)和乡镇进行重点调查,乡镇层面以上的村级债务数据则来源于各级农经部门,代表村的村级债务资料来源于笔者2008年9月一12月翻阅代表村的会计帐簿所得。因受限于调查区域和调查条件,这些研究虽仅能反映局部的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折射出民营经济背景下的村级债务形成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关于村级债务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说法不一。而笔者所用的村级债务概念是借鉴了张海阳、宋洪远的定义,即村级债务由短期借款、应付款和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三部分组成。文中数据均来源于调查村经济合作社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应数据。

一、村级债务的规模及风险分析

近年来,台州市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清理和化解村级债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的发展和稳定。但是,一些地方旧债尚未化解,新债又大量增加,村级债务沉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台州而言,2008年6月同2006年12月相比,村级债务降低了53. 300,具体降低了194129万元。不同地区之间村级债务规模变化也有明显差异,椒江、路桥、温岭的村级债务有了明显下降,而黄岩、玉环、天台的债务则有了明显提高。为此,笔者选取了黄岩区的A乡(镇)进行了典型调查。

1.村级债务规模较大,且分布不均衡

通过调查发现,黄岩区和被调查乡镇的债务规模都呈上升趋势。黄岩区从2006年开始村级债务规模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6月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比2006年增加了47. 9%。通过调查还发现,黄岩区的村级债务分布具有很大的集中度,特别是位于黄岩区城市边缘不同方向的4个街道力、事处(以下简称乡镇),2006年的村级债务占全区债务总额的69. 4 0 o ; 2008年6月的村级债务占全区债务总额的55.800。为此,此次调查就选择了这4个乡镇中村级债务增长最快且成为黄岩区2008年村级债务最多的A乡(镇)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数据显示,A乡(镇)的村级债务从2006年的8050万元上升到2008年6月的13878万元,提高了72. 4 %。

2.村与村之间的债务规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笔者在对A乡镇村级债务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A ~E 5个典型村进行了调查。由于村账中的应付款帐户中存在一些应发未发的土地征用费、押金、正常往来的金额,直接用上述提到的短期借款、应付款和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三部分资料来计算村级债务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为此,笔者在研究村层面上的村级债务时,扣除了由于村组织在资金收付时差所产生的大量应付未付款,村级债务的实际规模减少了许多。

从图1可见,2004^-2007年A村和C村的债务分别为一直不变和一直下降外,其余3村的村级债务都出现了不同变化方向:2005年同2004年相比出现了下降,2006年开始又不断的上升,到2007年底的村级债务已经上升到2005年的2. 78倍。总的来说,A乡镇被调查村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虽在2005年前出现了下降,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级债务总的规模反而上升。

3.部分村的村级债务风险较大,偿债能力较低,财务风险增大

由于不能完整获得被调查乡镇的GDP数据,因而笔者在风险分析上只分析调查村层面,并使用债务负担率、个人债务负担率和偿债能力指标来反映村级债务的规模和债务风险。通过分析得出了调查区域村级债务风险的总体特征。

(1)A街道办事处的村级债务风险较大。从总体上观察,A街道办事处被调查村反映的村级债务风险的四个指标,2007年同2006年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人均债务余额占农民人均纯收人的比重从2006年的16. 6%上升到2007年的22.400,也就是说,2007年农民每人必须拿出当年的人均纯收人的22. 400,才能化解债务。这表明村级债务的风险已经很高。

(2)债务问题可能危及农村税费改革成效。由于被调查地区属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在税费改革以前村级债务就不多,税费改革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村级债务有所提高,被调查村的个人债务负担率衡量的债务风险比较高,2006^-2007年,A乡镇被调查村的人均债务余额占农民人均纯收人比重基本在20%以上,最高达43. 2。如果村级债务最终转嫁到农民头上,将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负担,影响到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和持续性。

(3)偿债能力较低,财务风险增大。调查乡镇的被调查村,如果倾其所有的村级财务收人用于偿还债务,也需要数年才能还清。A乡镇除A. C调查村村级债务负担较轻,偿还压力相对较小外,其余各村如果仅靠村级财务收人而没有转移支付补助,其全部收人用于还债也需要2年以上,并且前提是不新增债务,更何况E被调查村全部收人用于还债尚需9年左右。因此,假定村组织得不到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及其他途径的支持,仅仅依靠村集体自己,多数村是难以偿还债务的。

二、村级债务的结构分析

浙江省农业厅曾要求当地各级农经部门按债务用途把村级债务分成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因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发展除基础设施建设外的公益事业、因替农户垫交农业税等国家税费、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和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进行分类,但从笔者搜集的资料看,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和因替农户垫交农业税等国家税费形成的债务总的来说很少,因此,在债务用途结构分析时可忽略。

1.因村基拙设施建设而形成的债务

农村的基础设施是指那些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城乡分治战略,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筹资过程正好相反:前者自上而下,后者自下而上,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主要依靠村民集资,其中大部分资金由村集体出资,在村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和筹集不到赞助款时,就借款或拖欠工程款来完成该项工程,从而形成了负债。浙江省台州市2006年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就有67390. 89万元,占总债务的18. S%;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人的加大,台州市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到2008年6月,已减少到39460. 95万元,但占总债务的比重却上升到28. 6 0 o。由于A乡镇村集体相对西部山区比较富裕,所以还没有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但黄岩区因该原因形成的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为6. 3写和7. 700,是经济不发达乡镇形成债务的主要原因。

2.因发展除基础设施外的公益事业而形成的债务

公益事业是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等非营利的事项。台州市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从绝对数上看差别不大,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为10392. 2万元和10058万元。但从相对数而言,还是从2006年的2. 9写上升到了2008年的5. 9。据调研,黄岩区除一些示范村外,对环境建设等公共公益事业投人的资金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农村没有解决养老等问题,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公益事业投人并不多‘因此负债就比较少,2006年和2008年分别占总额的2. I%和7.700。但不管从台州市整体而言,还是从黄岩区全区而言,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3.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而形成的债务

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而形成的债务是村集体特别是被征地村的新增债务的主要因素。浙江省在征地时,按被征用土地的一定比例(一般10%左右),返还给被征地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免缴有关规费,用于发展二三产业。被调查村集体基本上都用自留地或返还地建造了标准厂房,用于出租,每年获得较稳定的租金收人。全台州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2006年为49486. 3万元,占总额的13. 6 0 o : 2008年下降到17142. 8万元,占总额的10. 1。黄岩区因此原因形成的债务从2006年的6184. 4万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8081万元,而占总额的比重却从2006年的16. 6写下降到2008年的14. 7%。因此,从相对数而言,村级债务在台州和黄岩全区均出现了下降。从调查情况来看,只要不存在其他原因的不良债务,村集体自身偿还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而形成的债务的能力还比较强。

4.其他原因造成的债务

台州市在2006年由于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为88075万元,占债务总额的49. 7 0 o . 2008年6月下降到78474万元,但占债务总额的比重却上升到56.900,可见,这是台州市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调查乡镇和调查村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被调查区域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债务除因村补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而形成的债务外,其余债务主要是一些应发未发的土地征用费、押金、正常往来金额和预收的房租费等一些由于资金收付时差所产生的一些应付未付款,从实质上讲,这些不应该统计在村级债务总额内,因此,浙江省农业厅在村级债务统计时要求扣除这些因素。但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大部分村在上报时并没有扣除这些因素,从而造成了村级债务数据的虚增。从调查村的数据来看.即使扣除了这些因素,因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仍是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转贴于

从以上分析可见,各地形成债务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以被调查村为例,黄岩区主要是村集体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补助形成的债务以及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而上面提到的一些被调查村从2006年开始,村级债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村集体为村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补助而形成的债务。

三、村级债务产生的根源分析

村级债务的形成与我国的政绩考核体制不科学、乡村治理机制不合理和农村经营管理制度欠缺等有一定的关系,但从笔者的调查分析可知,调查区域村级债务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公共财政的缺位。鉴于此,笔者主要对此原因进行分析。

1.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基层政府财力少、责任大

从收人分配来看,无论在哪个国家,中央政府的收入都占绝大多数。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的分税制,使中央政府集中了县乡两级约50%左右的收人。目前,我国县级和乡镇两级财政收人只占全国财政收人的20%左右。一方面,分税制所划定的中央与省之间的关系几乎被完整地传递到了县乡基层财政;另一方面,支出责任并没有相应上移。由于体制不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职能划分并没有真正做到明晰、合理,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将部分应由上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移给了地方政府,致使基层财政支出不断加大。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以税收为基数给予县乡的转移支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乡财政压力,但由于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县乡财政依然困难。在县财政困难加剧的状况下,县一级也有可能调整乡镇财政体制而集中一部分财力,把县级的部分困难转嫁到乡镇一级。村级组织作为准政府组织,自然也会成为压力的承担者。如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将黄岩市一分为二设立黄岩区和路桥区,黄岩由市改区之后,在财政上除了上缴省里的不变外,还必须向市里上缴地方财政的30000 2003年,台州市作出了调整黄岩区事权和财权的决定,在收人分配上,黄岩上缴地方财政的5%,原则上保留县一级事权,但由于这一变化,对黄岩的发展就造成了一定影响。到2006年,黄岩区的财政收人只有201549万元。由此可见,黄岩市改区之后,剩下大量的西部贫困山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获得的上级转移支付又不多,就不可能制定完善的区级转移支付制度,这也是黄岩区村级债务数额成为台州市之最的最主要原因。

2.二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剧了农村会共产品的供需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预算支出不断增加,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由农民自己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基本状况并未改变。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明显加大了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但毕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欠账太多,需要财政支持的领域太大,长期积累下来的领域太广,长期积累下来的需求缺口太大,这些矛盾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如笔者调查的乡镇属于城市边缘区,农民已逐渐市民化,但这些区域却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品供给待遇。若他们要想享受到城市的公共品供给待遇,就必须上交一笔昂贵的费用。如A村作为当地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搞好环境建设,委托该区环卫处保洁公司常年清扫保洁,2007年支付给区环卫处保洁公司常年清扫保洁服务费就达12万元。总之,二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直接导致了城乡之间过大的公共产 品供给差距,也正是这种二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严重加剧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相比而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基本社会制度,也是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和扶贫攻坚的基本制度,对农户和农村而言,更呼唤财政的“雪中送炭”。

3.村级组织公共产品提供中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现行农村财税制度所形成的村级组织财权、事权不对称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供给不足。由于现行的分税制不是在事权管理清晰划分的基础上来确定财权的,这就诱致了各级政府在财权既定的情况下,分层次向下转移事权,以改进自身绩效。这种传导机制的最终结果是农村村级组织事权过多,财权过少,事权与财权脱节,陷于了有事权而无财权的境地。通常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纯公共品的提供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而基础设施、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准公共品,往往考虑到农业本身的基础性和外部性特征,总体上都是政府主导,社会、市场和农民合作组织为辅的投人。但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却与上述不完全一样。如笔者对调查区域5村的村级道路硬化工程资金主要来源的分析可见,村级道路硬化工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上级政府、村民、社会出资,分别占5村道路建设投资总额的61.900. 2600,7.700.4.4写。笔者又对其中两村2005-y 2007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行了调查,总的来说,两村的环境建设资金有60%左右主要由村集体投人,而各级政府只投人10%左右。而在村级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调查中发现,《台州市区被征地人员的养老保障试行办法》规定,养老保障基金按照个人、村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其中选择A, B类的人员,政府补助总缴费额的16. 700,这明显与浙江省的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的规定不同。由于养老保障是目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参保率和顺应民心,参保时,村委会基本上都会根据村集体经济的好坏给予村民一定的补助。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村集体经济一般都难以承担这一重任。如调查4村在2006^2007年养老保险各种总支出为3601. 9万元,几乎是4村3年村集体经济的总收人。由于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使村集体支出急剧增加,特别是图1中的D村已超出了村集体的能力范围,使村集体陷人了债务困境,财务风险加大。笔者在最近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该村2008年由于要缴纳第二期补助,村级债务的规模继续扩大,短期借款从2007年底的619万元上升到了2008年底的1024万元,村集体经济风险急剧增大,这应引起当地政府的警惕。

农村税费论文范文6

一、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举世瞩目。但就在经济不断腾飞的背景下,的许多乡镇政府却在近些年来陷入了越来越的财政危机。最近的许多统计和调查都表明,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如据对较早进行农村改革的安徽省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省乡镇政府债务总额为59.23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303.91万元。该省宿州市甬桥区的资料表明,29个乡镇中有25个负债,负债面达86。到20__年税费改革前,该省太和县仅一县乡镇累计负债就高达2.2亿元。另据湖南省农办、省财政厅的调查,全省1000多个乡镇共负债85.4亿元,负债面高达88.2,一些负债比较严重的乡镇甚至在1999年就吃完了20__年的财政预算。该省芷江县1998年全县29个乡镇负债总额2431万元,乡镇平均负债84万元,负债面100。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调查研究表明,四川省近几年乡镇负债呈急剧上升趋势,多数乡镇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据该省仁寿县财政局对110个乡镇1997-1999三年负债情况的清理,仁寿县乡镇负债总额由1997年的18028万元上升到1999年的29178万元,增长速度高达61.8,至1999年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65万元。另据对四川省100个乡镇的调查,平均每个乡镇负债由1995年的126.47万元上升到1999年的461.77万元,增长了265.1。据陕西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30个乡镇的调查,不少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已不足以支付教师和干部工资,拖欠工资相当普遍,有的教师和干部已有好几个月没有发工资。由于多年积累,目前大部分乡镇都已背上了债务,有的高达数百万之巨。河南省的情况最为严重,据河南省财政部门的统计,全省2100个乡镇目前总负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全省90以上的乡镇都有负债,其中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有179个。据资料披露,中国乡镇在上个世纪共留下了20__亿元的庞大债务,其中最严重的河南省为95亿元,占到了5。由此看来,除少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存在乡镇财政危机问题外,中西部各省区的乡镇政府普遍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问题,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确实既普遍又严重。

政府负债并不是什么新闻,但是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负债的特点。一是负债面广,很多省乡镇的负债面达到80以上;二是负债额大,数百万元的政府负债对于大多数乡镇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第三是解决无望,目前很多乡镇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巨额债务根本没有能力偿还,甚至看不到能够任何偿还的希望,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前两个特点都不是致命的,最后这个特点是最要命的,这三个特点叠加在一起就更要命了。

这至少会产生一明一暗两个严重后果。所谓“一明”,是指已经众所周知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乡镇政府解决财政状况不佳的最方便的办法便是向农民转移财政危机,加重农民负担,造成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所谓“一暗”,是指有可能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因为乡镇政府负债的债主绝大多数为银行金融机构,如果长期无法偿还,并且还不断地继续举债,那么极有可能形成大量的呆账、死账。此外,如果说得严重一点,这对于乡镇政府自身的直接影响可能需要更加引起关注,因为这极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乡镇政府瘫痪或崩溃。当然,中央政府肯定会极力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财政的崩溃足以使乡镇政府对任何政务都无能为力,如果不及早筹划,恐怕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与乡镇财政相关的两项改革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农村的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的改革中与乡镇政府相关的主要有两项,一是税费改革,二是乡镇撤并。虽然从改革的目标来看,这两项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不完全是为了解决乡镇政府的问题的,但是它们都是与乡镇政府的财政问题密切相关的。因为税费改革关系到乡镇政府的收入,而乡镇撤并则关系到乡镇政府的支出。

1.税费改革

税费改革的目的在于统一税费,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最终减轻农民负担。根据中央的部署,从20__年开始安徽省以省为单位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其他省级行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少数县市试点。按照原来的安排,在20__年税费改革要在全国全面推行,但是由于在试点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出于慎重的考虑,在全国推行的计划就被推迟了。

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所谓“三个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二是取消屠宰税,三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分别是,调整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调整后的农业税按照农业生产用地计税,而不再按照人头征收,农业特产税是把生产、收购两个环节征税都改在生产环节征收。“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将村里原先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改为采用农业税附加的方式统一收取,村里的公益事业还需用钱时,实行一事一议。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税费改革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祝保平对安徽省十个乡镇的调查,农民每人减轻负担29.7元,每亩减轻17.9元。广大农民对税费改革十分欢迎,在这些乡镇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农民主动缴纳税费的现象。另据对山西省5个县税费改革试点的调查,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人均减负36.63元,平均下降36.7。

但是税费改革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对于有些农民来说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如安徽省的茶叶特产税 两个环节合并后,茶农负担的特产税比改革前加重了近一倍,湖南省由于对稻谷计税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农民负担也反而加重了;同时也出现了税负不公,使农民负担由地少的农户向地多的农户转移,而在中西部省份,地多的农户却正是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户。

尤其是对于本文所关心的乡镇财政来说,税费改革无疑是雪上加霜。平心而论,税费改革并不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原因,但是农村税费改革无疑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如据何开荫的调查,实行税费改革使安徽省平均每个乡镇减少收入约90万元,湖南省长沙县平均每个乡镇减少收入73万元,山东省肥城县减幅更大,平均每个乡镇减收148万元。祝保平根据调查也提出,税费改革使一些乡镇财政增长无望,平衡困难。

2.乡镇撤并

进行乡镇撤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家希望通过减少乡镇的数量从而减少乡镇干部的数量,最终实现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这一次乡镇撤并始于20__年前后,目前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中,到20__年初为止已有18个省级行政区开展了撤并乡镇。这次乡镇撤并的力度非常大,使撤并后的乡镇数量大幅度减少。如截至20__年6月,江苏省已经开始乡镇撤并的县市达到66,撤并乡镇361个,撤并后全省乡镇数减少了21.6。通过这次乡镇撤并,山东省共撤并乡镇6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山西省原有乡镇1910个,共撤并712个。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撤并乡镇的资料,山西省撤并率最高,达到37.3。

这次乡镇撤并的具体做法相对比较简单,多数为整建制合并,即主要是把原来相邻的几个乡镇完整地合并为一个乡镇,江苏省这种情况达到了98。但是对于乡镇撤并后续问题的处理却并不简单,如对于被撤乡镇驻地如何管理的问题,目前就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在被撤乡镇驻地设一个临时办事机构,称为办事处或管理区等,配备2-10名工作人员。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有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另一种做法是在被撤乡镇驻地不设任何办事机构,乡镇以下不再设其他管理层次,实行乡镇对村的直接管理。目前主要是山西省采取这种做法。

由于乡镇撤并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重大变化,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的改革,其效果恐怕很难在很短的时间看得清楚。再加上有的地方刚刚初步完成,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中,有的地方则还没有开始,所以目前呈现出的效果和影响恐怕仅仅是初步的和表面化的。乡镇撤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乡镇干部的数量从而减少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改革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压力仍然很大。据贡凤涛等人对江苏省116个撤并乡镇的调查,只有18个乡镇人员分流基本到位,占15.5,41个乡镇进行了部分分流,占35.3,57个乡镇未进行分流,占49.1。在认为精简机构、安置富余人员最困难的75个乡镇中,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577人,少的乡镇60-70人,多的高达300-400人,平均每个乡镇128人。对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而言,通常情况下通过乡镇撤并在短期内减轻农民负担是可以做到的,但从长期看这项改革能否真正减轻农民负担仍需实践的检验。

从关系到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两项改革来看,恐怕目前都不足以应对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危机,甚至税费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的压力。那么乡镇财政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三、乡镇政府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

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问题,对于目前乡镇政府产生财政危机的原因很多人都有很详细的讨论,并且他们分析的原因都有很强的共识性。总结起来看,人们分析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

根据的有关法律和制度,乡镇政府是农村地区最基层的政府,其机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政府的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设置,因而它同时也是机构设置最简单的一级政府。但是法律对于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审批程序却没有严格的规定,造成机构设置随意性大,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使得干部工资和公务费开支巨大。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对1030个小城镇的调查,每个镇的机构一般都在30-40个,其中镇属机构的干部人数平均为158名,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干部人数为290名,都超出编制人数的数倍。何开荫对安徽乡镇的调查也表明,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公务人员便有70-80个,如果加上勤杂人员会达到100多人。其他很多人的研究都支持这个分析,如孙自铎、钱建凯、王安仁等人和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等,都认为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是造成乡镇政府财政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管理混乱,干部腐败

财务管理混乱和干部腐败也是造成乡镇财政负担重的原因之一。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财政支出管理漏洞较多,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存在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同时,乡镇干部的、大吃大喝现象也并不少见,如据这几年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仅由于乡镇干部赊账吃饭而使饭店酒楼破产倒闭的至少就有十起上下。因此,许多研究者都把这一点列为形成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如上述孙自铎、钱建凯、王安仁等人的研究中都有这一认识。当然,不用多说,人员过多和干部腐败不仅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也必然要加重农民负担,引起农民的不满以及农民和干部的冲突。

3.升级达标,开支巨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举行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象“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卫生“初保”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乡乡通、订报、灭鼠、卫生室、改水、改厕、各类活动室达标等等。这些活动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财、动用很多民力,而它们最终都要沉淀到乡镇,由乡镇政府具体落实。乡镇政府明知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乡镇财政无此实力,但是在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压力下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去完成这些达标项目,一方面加重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乡镇财政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

1993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存在着收入向上集中、支出向下转移的制度性缺陷。在分税制下,重要税种的收入有的全部归属中央,有的在中央与地方、或地方各级政府间分成。地方各级政府为了保障各自的财政收入,往往采取层层下压的办法,尽可能地从下级政府那里获取更多的分成。甚至,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政府的财税收入计划还可能脱离乡镇实际,使乡镇政府根本无法完成。但是由于把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完不成任务便“一票否决”,甚至就地免职,迫使乡镇政府为完成计划弄虚作假,拼命举债。

同时,由于分税制只解决了税收的划分问题,而对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划分却不甚明了。这就导致上级政府尽可能地通过职责下移的办法将财政支出转移给下级政府,而乡镇政府作为最底层的一级政府没有再转移的余地,只好默默承受着这不公平的职责转移。换句话说,乡镇政府在税收分成中分得的是最没有保障的小块份额 ,但是却要承担本应由中央政府或其他上级政府应该的职责,如农村的卫生、教育、道路、水利、电力等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基本上是由基层政府来承担。别的不说,单就九年义务教育而论,在城市地区是由国家负担,而在农村地区校舍建设、教师工资都要由乡镇财政解决,乡镇政府对此实在是难以承受。因此有人将分税制后各级政府间财政状况总结为四句话:“中央财政很好过,省级财政也好过,地(市)级财政可以过,县乡两级真难过。”当然,为了完成这些职责,乡镇政府只好或者大举借债,或者向农民转嫁负担。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乡镇,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会造成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如乡镇所属的乡镇企业的投资或经营失误,农民拖欠税费等。本文所引证的研究者的论文资料中不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四、从政府间关系的角度对问题的再认识

应该说,学者、基层干部以及政策研究人员对于乡镇政府财政危机原因的分析是比较客观、公正和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本文在此试图从一个更加学术化的角度,即从纯粹政治学的角度和更加宏观的层次加入到探讨这个问题的行列,提出一点初步和不太成熟的想法,来作为本文的总结和结论。我认为乡镇政府财政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仍然是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保留着比较大的权力,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当前所处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在中国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问题,但是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僵化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基层政府相对自的过分萎缩等,仍然是政府间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呈现出高度僵化、向上集中的特征,下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层层下达的数量化的任务没有任何商议权和保留权,只能按时完成,否则便会面临“一票否决”的困境。这种层层传递甚至加码的工作压力最终都要全部由国家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来完成。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而忽视了乡镇下层政府的工作自,往往使乡镇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上级政府布置的这些工作有的是合理和必要的,有的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如前面本文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象“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卫生“初保”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乡乡通、订报、灭鼠、卫生室、改水、改厕、各类活动室达标等等,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财、动用很多民力,使乡镇不堪重负。不仅如此,在许多乡镇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上级部门向乡镇伸手却有增无减,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收费、集资土政策和一些部门的乱摊派、乱罚款,使乡镇政府苦不堪言,这不仅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而且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