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季羡林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古典园林;绿地造景;基石

1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盲目追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

2 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的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1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2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像园中的亭台建筑不仅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且其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第2层结构,组织游览,设立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能得到完善。

3 有法无式,重在对比

3.1 动与静

动与静的对比和交织是园林造景的一大特点。园林结构上的动静对比,首先在于动静游览区的划分,如供人攀登的大假山,曲折的山洞,以及某些起居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看成园中的动观处所。而山凹的小筑,临水的亭台,据园一隅的书斋,又是宜于静观的欣赏点。抽象的石峰、古拙的老树等静景又由曲径、小桥、游廊等动观的游览路线串联、交织在一起。动静的对比以园林规模的大小有不同侧重,一般而言,大园以动观为主,以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

3.2 虚与实

在园林结构形式上,虚与实常常表现为陆地(假山)为实,水面为虚;有景处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呈现在主要游览线路上的为实,掩映在树木建筑后的为虚;明实暗虚、物实影虚、庭实院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其中,主要的是山水虚实的对比,山水是园林风景中虚实矛盾不可分割的一对。

3.3 曲与直

曲与直的对比,亦是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一个特点,园林的曲直对比,关键在于曲,园林中多曲水、曲路、曲廊、曲桥。从观赏上说,这些“曲”,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的时间,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在布局时,游廊曲路两旁常安排不同的主题风景,以便游人随廊游去,视线不时进行小角度的变换,丰富了景观。“曲”的另一层含意是使风景曲而藏之,不直接显露出来,这时的曲直对比就成了藏露对比。

3.4 大与小

园林要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大小对比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可以说园林创作的每一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小山、小水呈现天然山水林泉的情趣。

3.5 开与合

园林风景设计中的开合对比主要是指风景形象在面积、体量、颜色等方面的聚和散、均衡和对照。小园水面应以集聚为主,使之有连续宽阔之感,大中园林之水,可适当分散,看上去弥漫连绵,有不尽之意。

4 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2

一、师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古典园林是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兼有形美与意美于一体,它是建筑、水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由此,“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标。”(余晓川:《中国园林艺术浅说》)

“师法自然”是古典园林的创作思维方式。古人造园好于崇尚自然,融于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园林创作大多会以模拟自然界存在的景物为主,造园选址多在临河、略有起伏的自然地形,因为依势为之只需略加改造便可达到造园地形的基本要求,而且能产生自然的视觉艺术效果。比如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个案,它吸收了古典园林艺术中这一造园观念――师法自然、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依据这一点,设计师们对湘江沿岸原有地形进行了适当休整,并保持了原有的一些古文化特征。根据湖南人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及,风光带结合湘江的水位、地势、地形,共划分为:北入城口自然观光娱乐区、宗教文化区、市民广场区、渡口区、民俗风情区等五个功能区,基本上满足了长沙市民部分人的休闲生活。

风光带不仅在景观上多处运用“道法自然”的古园林方式,而且在材质上也特别重视自然,运用了长沙特有的天然麻石、卵石等天然材质。旱池和水池的交相运用以及风光带靠南大桥景段是模仿森林堆置的“大山”,既给人森林般的自然氛围,又可以当作很好的屏障,屏蔽都市中嘈杂的事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典园林追求的是符合豪华贵族的审美观念,是满足少数人的精英艺术。而长沙湘江风光带的营造就摒弃了这一点,它是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典型,它并不是迎合少数人的味口,而是考虑了大众的需要,给长沙市民带来了真正的乐趣,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风光带中有一段就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晨练、下棋、玩牌、跳舞、唱花鼓戏等活动的休闲场所,成为了民间艺术的天然舞台。

古人造园在植物配置上善于遵循诗情画理,赋予花木以人性。风光带的植物配置也注重了这一点,如种植了代表家庭和睦的紫葳、吉祥如意的莲花、坚强高洁的梅花等等,在适应长沙本土环境、满足生态功能要求下,赋予了花木情趣,使人们能够更加愿意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让风光带更富有人情味。

文化景观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许多文化、风俗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受到破坏,风光带的园林景观营造,非常注重本土文化景观的营造,使本土的特色风情与风俗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掘、传承与表达。如杜甫江阁的建立,北端以潮宗为中心,恢复展现麻石街巷特色,南端以八景台为中心,结合现有望江茶楼,将"潇湘八景"以浮雕绘画形式制于临江面上。这样,把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给人们以较多的遐想与审美的乐趣。

二、锤炼意境,情景交融

古典园林善于追求意境,古园林艺术受老子“无为”的思想,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在园林创作中认为不应拘泥于物体表象,而是从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中表现出无形的意境来,要“取之象外”。这恰好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之间渗透交融、渗透而精深的本质。这便是“意境”,它的提出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生了质的飞跃,也给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意见。

长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坐落在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就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它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其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其林草繁茂,存有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几千种植物种类,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珍,是指其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其幽,是因为它幽壑千重,幽泉千缕,冬季便可赶上著名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美字更不用说了,岳麓山四季如画,冬美雪,春美花,而秋天来临时,不仅眼中看到的是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让人魂牵梦绕的枫叶,那么红,红得寂寞,红得凝重,红得你望到它后眼神就不肯错开,轻轻抚在掌心,一朵殷红的梦就握住了。这些美好的景物都成为岳麓山一道道亮丽而富有诗意的风景线。

岳麓山自然景观可堪称长沙的天然极品,人文景观是同样让人回味无穷。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昭示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而清风峡内,爱晚亭每每让游人想起杜牧,在和煦的阳光下吟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群峦叠翠之间错落着晋陶侃、唐裴休、宋朱熹等人的寓所和近代著名革命家黄兴、蔡锷、陈天华、焦达峰等人的墓庐,人们可以来此缅怀先人。

岳麓山将诗意情趣与自然山水景物交融在一起,是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与天然的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因诗成景,以景入诗,通过山水景物引发游人的联想。

三、追求含蓄,曲径通幽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追求意境还十分重视地形,讲究“曲径通幽”、“曲折有情”。尊重地形、因地制宜,使其与周边环境能够相互融合,以致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设计理念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基本原则:“曲”可以使人身在小园中而感觉不出园小的效果,反因所含哲理之大气而心胸开阔。“曲"在古园林中有建筑构成的曲径、山水构成的曲径和花木构成的曲径三类。“曲”在长沙湘江风光带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亭台楼阁、厅堂楼榭、曲池、曲桥、山石、植物都是仿自然的“曲”之造型,使游人心理上增加了视觉空间,给可能原本拥挤的空间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从而使游园者消除单调乏味的感觉。

古典园林艺术讲求含蓄,善于藏山露水。受诗画艺术影响,其审美心理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符合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因于此,使古典园林有限的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古典园林艺术受诗画艺术影响,诗者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画者所谓“意贵乎远,境贵乎深”。

善于用书画墨迹对优美的景物形象加以润饰,使之达到“寸石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使园林既有形美,又有意美,这一点在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得到完美体现。设计师们设计在沿岸镂空的石柱中镶嵌一块块有机片,并印上中国著名诗画,再嵌入富有古典氛围的黄色灯,在晚间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甚至在地板上也雕刻了诗文和传统图案,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在空间设计上,风光带采用了符合长沙本土的文化模式与自然观,它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处理方法,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构造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风光带对景区进行了分区设景,使其能够达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在组景上,风光带采用了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点景等手法,给游人带来丰富的感觉。风光带非常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

古人造园非常注重水的运用,无水不成园。风光带的环境设计,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在某些地段的水中增加了小岛,添加了富有情趣的汀步,还有本土风味的水车,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极大的丰富了风光带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也讲究了动静的变化,如在水中增加了水车、喷泉、游鱼等,给风光带增加了灵气。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古典园林造园不仅讲究水的运用,也非常重视山的存在。在风光带不可能将一座山搬来,即使是搬来了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里就没有采集大量的石材大面积筑山置石,而是考虑了选石以及布石的尺度,使之与环境相协调。

风光带是古典园林的一个再现与发扬,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娱乐休闲场所。

以上三点,只是对古典园林艺术继承的一个不完全的概念,总之,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只是长沙,各个城市也在大力建设以提高城市形象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大环境也给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作为设计师在把握实践机会地同时也应该仔细研究与总结理论上的成果,理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优秀的景观来。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古建筑:古典园林:园林设计:建筑美学;修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她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叠山引水,将厅、堂、亭、榭等古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戎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到了现代,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发挥古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 项目概况

邵阳市双清公园古为“双清揽胜”,始建于宋代,园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而得名,院内亭阁相映、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具古典园林风韵,自古为“宝庆十二景”之首,现占地面积约4.3hm2(64.41亩)。

1956年公园始建时,占地约2.1hm2(31.4亩)。将关圣殿及周边景观置入其中。全园亭阁相映、怪石磷岣、曲径通幽,其中亭外亭、关圣殿、砥柱矶、双济亭、飞来石等景观尤为有名。1978年重修时,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

2007年,为弘扬邵阳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环境,对双清公园的古建筑进行修葺保护,并扩充了一些景点。

3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双清公园中的古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统一,构成了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园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样性形成了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园林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扩大和丰富了园林空问。从双清公园的古典园林布局可窥见一斑,见图1。

3.1 双清公园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双清公园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双环门、双清亭、亭外亭、关圣殿、娘娘庙等十多处,经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见下图2、图3。

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公园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来表现博大与壮观,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双环门旁的双济亭一双清亭――关圣殿一亭外亭,这种看似散漫的单体却在平面上相互关联,独个成景,群体也成景。

2)采用对称布局,依江临水,形成层层庭院,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双清公园滨水临江,雾江揽胜,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层层叠落,对称均匀,与树木相互映衬,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3)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双清公园作为地方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名人佳句,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本地区的文化瑰宝,应加以保护颂扬和传承。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清公园无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见图4。

中国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昧,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以双清公园的“亭外亭”为例,见图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矶顶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因位于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始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启发而得名。亭外亭为八柱、双层、木结构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层飞檐,底层高3.6m,面积51m2,周边设木花格护栏,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浆,覆小青瓦,白灰纹脊,贴兰花碎瓷片。飞檐桥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显典雅秀丽,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色。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和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也受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艺术也深深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因此,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3.3 以吉建筑为主景的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和启示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3.2 对意境追求的启示与借鉴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双清公园扩改工程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充分应用古建筑来表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也积极应用现代生态园林及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注重乔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叶木搭配及物种的多样性,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 双清公园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及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把握其精髓,不仅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借鉴,也可在实践中保护和应用。鉴于古建筑极强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复制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已刻不容缓。

双清公园扩改工程与2008年4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竣工,历时1年多,这次扩该工程征地约4,62hm2(68.27亩),还新增加了洄澜书屋、亲水平台等景点,并在道路,灯光照明、休闲健身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公园现为开放式公园,分为文化保护区、山林游憩区和休闲活动区,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木结构损坏程度的勘查:在对损坏的木结构处理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已经有了十几种无损和微创检测技术,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进行了表面观察。

2)古建筑木结构的修葺: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进行修葺处理。

3)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双清公园的古建筑彩画的修复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画的修复方式进行,追求艺术上的逼真和真实性。

修葺一新的双清公园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名片,历史文化是其灵魂,因此,可在保护中开发其文化、观光、旅游价值,从而使古代建筑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应用与开发是许多现代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是开发还是保护面临许多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再保护”的原则,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应用和挖掘,使其历久弥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积蓄更强的底蕴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_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

[2]刘海燕,吕文明,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华中建筑,2006,27.

[3]居阅时,弦外之音一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古典园林;窗;窗花艺术;运用;创新

人类的艺术同人类的文化一样古老,中国现当代设计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须重视传承。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像动人心魄的“古典音乐”一样,古典建筑的大气也自让人心动、敬仰。江南古典园林是古典建筑的一种特别形态,设计师变身空间魔术师,高低起伏的结构造成“遮与隐”的视觉情趣,使得江南古典园林饶人寻味。艺术之子曹辛之说“要不断提高修养”。一个设计者,如果只有绘画技能,没有广泛的社会知识,深湛的艺术修养,不易产生好的设计构思。我搜集到了广泛的社会知识,对古典园林欣赏和研究对艺术修养的提高有了促进作用。

一、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设计艺术,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现当代艺术设计越来越重视传统艺术的借鉴和传承。设计来自生活,设计反映生活,只有从具体的生活方式入手研究设计,才能发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将“艺术采风”课程纳入教学课程,并出版了《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作为高等学校设计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校通过“艺术采风”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对传统建筑、园林、图形、器物与家具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对传统造物的风格与样式、机构特征、尺度、材料、色彩与纹样等观摩与品评,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文化,体验造物,品味艺术,领略祖国悠久的历史人文,学生们开始热忱追问传统与现代的逻辑关联,对提高现代学生艺术设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对设计思维的开阔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从古典园林探索现代室内设计窗花艺术,我们要去挖掘,去深究,去探索,去发现。韦庄的词作《菩萨蛮》中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句,尽然展现了江南的无限好风光,江南风景秀丽,也是我国园林的发祥地之一。笔者在对江南古典园林探索中吸取了窗花设计的精华,归纳和总结并重新打散组合,进行运用和创新。

二、窗及窗花艺术在江南园林设计中的展现

古香古气的西塘,大大小小的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塘古镇的窗有方格、直条等最简单的结构形式,一排或单一出现;也有带图案的,图案式往往做工复杂、花样繁多,一种样式就有几十种图案。花纹图案在花窗上的呈现,使得窗棂密集起来,光线透过密集的窗棂照射进来,光亮并不充足,这样的不明亮反而和一整排小店铺和谐地融为一体,更加突出了古镇的古香古气。

姑苏城繁华地。苏州的繁华与其园林的静谧真的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典范。植物、建筑、假山、水源,苏州园林的景观无一或缺。走在竹篱、茅屋、草堂等景点,在步行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窗户――漏窗、长窗、空窗……各式各样的窗举不胜举。园林建筑,若无精美的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花窗作连接的话,怕是要索然无味了。苏州园林的花窗在江南园林中应称得上是典范,在苏州园林游览,随意望去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窗,若将苏州园林称作“花窗博物馆”也不为过了。

窗安于半墙之上,是窗户较多的一种呈现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较多被运用。苏州的沧浪亭就有多处运用,其中以观翠竹为主题的建筑,就各布置了一排半窗,外面的景色透过半窗映人眼中,使人心旷神怡。半窗也有多种款式,苏州的拙政园,半窗花样主要是冰裂纹式,这和建筑功能本身、室内陈设以及匾额之名和主人的喜好有较大关系。

花窗做成M月状,在空白的墙上,外来之景像画一般被圈在“画框”之中,透过花窗看窗外之人犹如观赏一幅动态的画。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月洞”也不拘泥于满轮圆月这种形式了,一般空窗用水磨清砖作边框。

长窗分类较多,有四扇、六扇、八扇等。扇数的多少一般主要依据建筑墙面大小而定,一般在厅、堂、馆、轩中布置的较多。长窗的上部分往往窗格通透明亮,采光较好,花纹也有多种形状,多种寓意,这和古代传统文化有较大关系。长窗的花板内容也较丰富,有花草、山水、人物、动物等。长窗还有内外开向的讲究,或里开或外开在不同的建筑中有不同的朝向。

三、窗及窗花艺术的作用

窗的发展和窗花艺术的流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结构单一到形式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功能需求到精神追求,窗的发展和窗花艺术的发展独立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门窗是划分室内外空间的关键部位,透过窗可以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心情。在园林建筑中门窗的作用尤其重要,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对景往往要靠窗来完成,同时花窗的形式多样,又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窗是园林建筑装饰与装修的关键节点。窗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部位,对整体建筑的渲染和局部建筑构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点缀作用,窗既可以用来满足居室的采光需求,又能通过窗来加强空间变幻的诱惑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窗主要有水平、垂直、落地、天窗以及花格窗等,外窗一般根据建筑的外立面风格设计而成,内部装饰窗以及外窗的内部装饰则主要是根据家居的整体风格和主人的喜好完成设计装饰。

窗是居室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它不仅要满足采光、通风、密封等功能需求,也要能通过对窗的装饰来达到满足主人的精神追求。窗在居室中是一个静态的物质,但带给主人的是动态的感受。在我国古文化中,窗既是建筑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情画意的道具。李渔认为,室内设计中的借景主要依赖于窗,“开窗莫妙于借景”,借景亦莫妙于窗。李渔认为“窗棂与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这样自然方便于借景。古人如此,今人更是如此,窗要能代表主人的审美情趣,要能达到理想的延伸和心灵的皈依。

中古代窗花艺术源远流长,一点一滴积累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古人对门窗独特钟爱,将感情尽情倾泻在上面,从而使窗花艺术在建筑艺术中越来越重要。在古代建筑,尤其是南方住宅,考究的人家,几乎是无窗不刻,一扇扇精雕细刻着花草人物故事的窗户,成了工匠们展示技艺的地方。窗不单单是窗户,更是一种艺术,具有了象征和隐喻之意,窗花艺术是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意蕴,更凸显了传统营造技艺的高超水准。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窗的形式和花样简化很多,不再像古代的那样繁复和形式多样,因此对窗的装修选材有时也比较单一。但喜好中式风格的现代主人更热衷去追求传统文化的元素,花窗便更多地运用在了室内装饰中。

四、窗花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

随着现代室内设计的兴起,中国的室内设计在借鉴外来文化及设计风格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潮流。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室内设计在世界设计潮流中充分展现了本民族特色,表现了自己崭新的面貌,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一)在玄关隔断上的运用与创新

新中式风格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中颇受欢迎,其中玄关隔断在新中式装修风格的设计中常常被运用。热衷传统文化的人们,总也笃信风水设计,在入门处设计玄关隔断既起到遮挡效果,又隔而不断达到借景的目的,窗花艺术便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现代的室内设计,窗花在玄关隔断上的呈现不能是密集的窗格或者窗花,而最主要的应该是要达到“借景”的目的,在若有如无的遮拦的同时要透过窗格或窗花看到遮拦出的装修风格。有的家庭玄关设计采用传统红棕色油漆使得传统元素更浓郁,有的家庭复古玄关板木镶嵌白色现代窗花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入门处的玄关往往也兼具鞋柜功能,传统窗花艺术在入门玄关处的运用与创新往往达到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效果,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二)在室内装饰上的运用与创新

玄关隔断有实用和装饰的双重效果,窗花的作用也是双重的。除了在玄关隔断上的运用,窗花在室内装饰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1.在天棚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天棚设计中也是最能体现新中式风格的地方,天棚可以遮挡梁上部的构件,现代室内设计多采用吊顶的形式并设计壁灯,将传统的窗格或窗花简化运用到天棚中,并铺设牛皮纸,让壁灯透过牛皮纸照亮窗花,传统韵味更浓郁。

2.在墙面上的运用

窗花艺术在墙面上的应用,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在电视背景墙上。电视背景墙是居室设计最显眼的地方,进入一个居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电视背景墙。比较常见的装修是背景墙中间部位贴壁纸,两侧设计窗花,有的窗花设计在镜面玻璃上,站在近处便既可以看到精美的窗花也看到镜中的自己,更让人陶醉。也有人将窗花在卧室或者书房的墙面上进行运用。

3.在地面上的运用

窗花元素在地面上的运用主要是几何或者花卉等窗花图案的运用,有的采用石材拼接的方式,通过拼接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图案内容,有的直接在地垫上进行体现,传统窗花的花卉鸟类图案地垫铺设在地面上,都是新中式风格装修的主要体现手法。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5

1929年,18岁的季羡林由家长做主娶了彭德华为妻,夫妻文化差异悬殊,所以感情甚少。1935年,已和彭德华育有一子一女的季羡林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和苦难中,一位美丽的德国女子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灵。

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租住在一户姓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夫妻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伊姆加德20出头,金发碧眼,活泼可爱。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季羡林常去拜访田德望,一来二去也和迈耶家熟识了。他正需要打博士论文,可他一没有打字机,二不会打字。适逢伊姆加德能打字,又有打字机,她自告奋勇提出帮忙。因为季羡林的论文中有梵文、巴利文、南斯拉夫文,所以伊姆加德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备咨询。这一年的哥廷根秋天,两人常常工作到深夜。在“滴滴答答”的打字声中,情愫也逐渐产生。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待了四五年,其间,他的论文都是由伊姆加德亲手所打,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两个年轻人常常一起去森林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几乎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这恐怕是季羡林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他的朋友劝说他选择伊姆加德,而这位德国女子也劝其留下,他思考再三,却决定把这扇爱情之门关闭。季羡林即将离开德国前,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痛苦的心境:“7点半到Meyer(迈耶)家去,同Imgard(伊姆加德)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克制了自己的感情,选择了回到并不留恋的家庭,选择了回到并不感兴趣的执政的祖国,他的这种选择,也给伊姆加德制造了终生的悲剧——她因此终生未嫁。对于季羡林的选择,其子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中给出了解释,“父亲骨子里就是一个有背叛思想而没有背叛勇气的人。”

1980年,年逾古稀的季羡林赴当时的联邦德国访问,特地到哥廷根寻找过伊姆加德,可惜造化弄人,他敲开了原来的房门,开门的却是一个陌生人。命运和季羡林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伊姆加德只是从一楼搬到了二楼,她还住在那栋房子里。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中,首次披露了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也引起无数人唏嘘感叹。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得知伊姆加德还在人间,而且那台打字机还静静地安放在当年的那张书桌上,只是那段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红颜不再,满头银丝。

季羡林的故事范文6

每年寒假,学校都要组织一次读书活动,今年的推荐书目是《播撒诚信的种子》,全书有十个章节,分别有故事小屋、美文品读、教你一招、活动天地四个栏目,阅读这些内容,真的就像在自己心里播种一颗颗诚信的种子。

通过仔细阅读,我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衬托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在众多的故事中,《大学者的真挚情》这篇文章尤其令我感动。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刚考入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可是校园太大了,这个新生一头雾水。这时,一位白发老人迎面走来,新生忙问他自己究竟该去哪报到。可是北大实在太大了,老人也不清楚。但老人主动答应为他照看行李。新生谢过老人,轻松地去报到了。九月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这位高龄的老人身上,而这个时候,新生终于他办完了所有报到手续,并找到了自己的新宿舍。正当他与同学交谈时,他突然想起了交给老者看管的行李。他忙向楼下跑去。这时,他看到了等待了一个上午的老者,依旧在校门口。看到年轻人,老者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说。新生除了说“谢谢”,什么话也说不出了。事后,他终于知道那位老者竟是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老人助人为乐、信守诺言、宽容待人,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诚信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不仅包括了信守诺言,还包括了真诚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与别人产生真挚的友情。我的姨妈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