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1

一、信息产业职称制度的现状

(一)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情况信息产业领域目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包括:专业技术岗位设定、专业技术人员申请和资格审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其中岗位管理、聘任管理、考核管理由用人单位自主管理进行,人事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政策贯彻、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任职资格条件管理、评审管理、考试管理由人事职称改革部门为主组织实施。首先,由单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设岗采用职位分类的办法,明确岗位名称、职务档次、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所需的资格条件。符合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向所在单位提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业绩、成果材料以及各种专业论文(包括著作、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的专项报告或实例材料)等材料。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核,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交到相应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发放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取得一定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以参与竞聘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由行政领导决定聘任其中的技术人员承担相应的职务。行政领导向受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聘书,并签订聘约,在聘约中约定聘任期限、岗位任务、工作环境、行为规则、终止聘约条件等。对应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施任职考核,由所在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考核组,进行述职评议;对任职期满考核结果评定为称职以上人员可申请参加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考评;对基本称职以上的人员,一般应予以续聘,重新签订聘约;对定为不称职的人员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聘任制实施以来,各单位针对实践中人才评定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在专业技术资格的科学评定方面进行完善,评审机构日益向专业化发展,评审组成员基本由单位的技术专家构成,减少了其中的行政干扰因素。

(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情况

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03年10月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成为职称和职业资格考试。以科学、公正的方法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测试。该考试自1991年在全国开考至今已有二十年了,累计报名参加考试人数约有300万人,全国(含港澳地区)设有36个考试机构。考试设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五个专业类别;27个资格岗位。从2002年开始,我国陆续与日本、韩国的计算机考试进行了考试标准的互认,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与日本考试标准互认的级别有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程序员;与韩国考试标准互认的级别有软件设计师、程序员。这一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已成为信息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的最重要和最权威的考试之一。全国统一考试实施后,各单位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成为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实施职务聘任制的资格依据。

2.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2006年1月,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印发的《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中级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决定在通信运营领域建立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将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通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也是信息产业领域的一项重要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层次。初级、中级职业水平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高级职业水平则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信息产业领域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亟待建立一套通行于全国、适用于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平评定体系,使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各类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为此,要将过去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与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使专业人才能够自主在岗位间流动,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效率。其二,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国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在职称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中完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的建设,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迎接激励的国际竞争挑战。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各种资格水平的国际互认建设,使国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与国际同行一起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信息产业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路

信息产业是智力密集和高创新性的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产业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按照中央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精神和方向,逐步在信息产业领域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形成“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

(一)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管理和部署下,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切实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进一步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改革和丰富职称评定方式,探索资格考试、工作业绩考核和同行评议等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开并符合信息产业各专业特点的评定标准和体系。

(二)推行信息产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针对信息产业社会通用性和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推进信息产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扩展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职业化的水平评价办法。同时,逐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公信度,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在全行业内、包括非国有制企业的应用。

(三)依法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对关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岗位,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并逐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对获取执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信息产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分类管理、分步实施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考核、待遇等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职称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稳妥进行。所谓“分类管理”,就是要区分专业类别的不同情况,区别改革措施。对于信息产业工程技术、经济等专业系列方面的职称改革,要进一步推进评聘分开和社会化评审方式;对于需要实行职业资格的,要结合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职业范围,设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重在对申请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尤其是操作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评定,提高职业资格的公信度;对于需要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应当依法实行执业准入。所谓“分步实施”,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从长远看,信息产业专业技术职务将逐步实现社会化评定和评聘分开的模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主要方向。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2

国营一二三厂科研一所

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科研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是推动企业科研项目高效、优质进行的重要保障环节,本文对企业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的人员激励机制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1、目标与结果结合原则

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的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相关科研人员及其他与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科研项目的目标,为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提供科研保障,因此在激励机制的设定上,首先要保障科研活动的目标与科研结果的相结合性上,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因此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激励机制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目标与结果结合性原则。

2、精神与物质结合原则

在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的激励机制方式中可以将激励的内容分为精神上的鼓励与物质上的鼓励两种,精神上的激励主要是指在企业地位、社会地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个人学术成就、个人工作业绩评定等方面的非经济性激励手段。物质激励方式主要是以经济性刺激为主要方式的手段。对于研发人员而言,多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简单的物质奖励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但是对于研发人员而言,无形的精神奖励更能调动起在企业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形的激励对于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而言更具有意义,能够提升其社会和学术地位。因此,在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人员的奖励上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3、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在企业科研活动中,由于科研课题或项目的难以程度不同,完成的质量不同,完成人的技术能力与工作态度的不同,导致完成的结果与效果的不同,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不应单纯的只是积极的奖励,对于消极怠工、畏首不前的科研人员也应该有一定的惩罚措施,通过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真正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4、公平合理原则

在企业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研发人员,每个后勤保障人员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做到公平合理。对于从事相同或者相类似的工作内容的人员给予相对一致的标准进行评价,避免对研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使用同一的评价标准,这样会导致激励机制不够公平合理难以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及时公开原则

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的激励机制要注意及时与公开。所谓及时,就是根据企业科研项目的进程及时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按照科研活动的阶段,分段进行奖励,这样容易激发和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企业经常不愿意承担科研项目的风险,等到项目结果转化后,才进行统一的奖励,这样难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即便是最后结果与目标不一致,但是研发人员也同样付出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因此可以考虑侧重在精神激励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根据企业情况适当给予激励。公开原则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评价研发人员的总体工作状态与进度的评价可以采取公开的方式,通过公开的方式使大家对身边每一个人和自己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够更好的调动每个研发人员和项目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6、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研发人员精神层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每个工作人员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科研项目的管理者能够真实地了解每个研发人员的需求,针对每个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激励。

二、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激励机制的措施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员工激励措施有很多种,但是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中的激励措施,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比较适用。

1、目标激励

在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中推行目标责任制,把科研活动的过程和各个环节所需要做的工作进行分解,每个研发人员都有自己每个阶段的目标,这样可以使每个研发人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通过目标的设定能够让每个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动力,努力的完成目标。对于完成目标好而快的研发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激发本人的工作动力,也可以使其他研发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2、荣誉激励

针对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中的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对于研发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在研发活动中的贡献给予荣誉奖励,如会议表扬、先进荣誉证书、企业光荣榜、企业内部宣传报道、给予年休假、外出培训学习、推荐取得社会荣誉等方式,进行荣誉激励,这样能够对企业研发人员这一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群体进行更好地激励,保证企业科研创新活动有效性和高效性。

3、关心激励

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人员而言,在特定的项目攻坚阶段,经常难以保证正常的工作时间与作息时间,这就需要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者对于研发人员的生活、家庭等进行关心,通过关心和帮助研发员的生活和家庭中出现的困难,真诚地解决研发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激发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激励方式和手段,对于企业研发人员而言,通过增加科研人员的薪酬、福利、发放奖金、工资薪级提高等方式,能够最为有效的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是指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一般也可以是政府绩效评估行为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参与者,评估主体对整个绩效评估的实施、监督都起着关键作用。评估主体的组成是个难题,评估主体的单一化难于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和有效。

政府绩效评估自引入我国已经经历将近20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发展形成为四种模式:甘肃模式、青岛模式、思明模式、珠海模式。每一模式的评估目的和内容不同,评估的主体构成也不尽相同,如思明模式的政府内部评价和专家学者参与的评价,珠海模式的“万人评政府”等。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有: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同级部门的互评、自评、专家评估、公众评估、民间机构评估等类型。

一、上级领导机构的评估

上级对下级评估,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这一方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方式,而且直到今天还是一种主流的方式。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98%的政府绩效评估是由上级评估的。之所以这种方式成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传统而主流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政府、官员的成绩不是由老百姓说了算,而是由上级政府、上级领导说了算,因此在考察政府、考察官员的绩效时都是由上级评估。

这种由上级作为评估主体有其好处就是上级部门、上级领导了解下属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属性以及下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因此评估结果较为详实,并且也可以起到对下级的督促和激励,以使下级部门和下级工作人员改正过去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但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以上级为评估主体也表现出了许多的缺陷,如,一些部门、人员的只惟上不惟下,从而造成了上级部门、领导满意,而下级、老百姓不满意的情形时有出现;并且有的领导容易不重视评估指标,常以个人主观出发去评价下级,甚至会把随意地走走过场,或以个人情感的好恶、关系的亲疏去评价下级。

二、同级权力机构的评估

同级权力机构评估,是指同级人大、同级党委等机构对政府绩效的一种评估。同级人大的评估主要是指人大会议期间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核与表决,闭会期间对政府行为的提问、质询、罢免等。同级党委则对政府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考核评估,根据绩效决定表彰、奖励、合格、警告、降级、撤职建议等。一般地,政府工作人员既可兼任人大职务,也可兼职党内职务,从而出现裁判与运动员的重合,在党政分开不明和人大与行政分混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从而评估的失效。

三、下属机构的评估

下级评估是下级对上级的评估,一般就上级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估。一般的说就是对领导的管理打分。这一形式主要对领导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起到一定的评估,而难以全面的对上级业绩工作效率等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评估,因而这一形式的评估不常见在实际的评估中。 转贴于

四、机构的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政府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给予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的评估。自我评估常常出现在官员和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中。

自我评估中,政府部门或者是工作人员对其自身的工作有着最直接、最全面、最现实的了解,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评估能更全面、更细致。政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政府自身才会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工作过程中的每一点一滴,并在其中付出的努力,因此政府作为评估的主体,有着别的主体不能具有的优势,能把握政府的运作机制,真正把握政府的业绩。

五、政府职能部门评估和临时组建的专门评估委员会

职能部门评估指的是由政府内部的人事、审计、监察等专门部门对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做出评估。它也属于政府内部的评估。多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官员的迁升做评估。其优势也在于政府内部工作部门对他的工作比较熟悉、了解,便于做出详实的评估;而且相对于其他内部评估具有更加丰富的评估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但缺陷也是它属于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容易出现走过场、讲人情等情况。

近年来,为了便于政府评估和突出评估的重要性,有些政府部门在评估时也会组建专门的评估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一般由上级管理人员牵头,组成人员多由专家组成。如青岛市政府进行政府评估时组建的专门考核委员会。这种委员会一般具临时性,多在评估前临时组建。因此这种评估具有临时性,评估过程常常比较仓促,评估结果也较不全面。

六、社会评估

在以建设“高效率、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条件为背景下,公众为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近年来在各地方政府部门被大力响应,如在1998年沈阳市的“市民评议政府”、1999年珠海市启动的“万人评政府”和南京市“万人评议政府”之后,邯郸市于2000年也开展了“市民评议政府及政府部门问卷调查活动”、广州市“市民评政府形象”活动;2001年辽源市的“万名市民评议政府活动”;2002年珠海向市民发放万余问卷评价政府、温州市的“48个市级机关部门满意度测评调查”、邵阳市的“优化经济环境综合测评”;2003年北京市的“市民评议政府”和2004年西安的“网民热议西安发展十大教训”等。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4

   年末人事工作总结1

   20xx年是我正式上任以来的第一年,一年来,在领导的正确领导、指挥下,我们努力拼搏、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随着我的建章立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人教科也相应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台领导的关怀下,在中心人教处的指导下,人教科顺利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职称评定工作、文秘工作等,基建档案的整理工作已近尾声,等待验收。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1、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人事制度改革是监测中心今年上半年的一项重大举措,我根据中心部署,自20xx年1月开始着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筹备工作。人事教育科负责承办人事制度改革具体工作。为很好地完成这次人事制度改革,1月中旬,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着手草拟各部门考核制度、岗位说明书、各岗位任职资格、机构人员设置方案、奖金分配方案等,并对原有的部分规章制度作了修改。从人事制度改革的程序操作上,我们遵照中心的要求,参照兄的改革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为使干部职工正确认识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果你是从其他盗版网站下载本文将视为侵权人教科组织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并对监测中心以及我的各项规章制度、奖金分配办法、百分制考核办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消除了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从思想上接受改革。为达到改革的目的,充分调动大家工作学习积极性,我们抓住改革的两个关键: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二是引入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内部分配方案。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在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实行竞聘上岗的办法,人教科严格按照竞聘程序推进竞聘工作。为充分体现民主,我们在竞聘前下发《人员情况调查表》和《个人应聘意向表》,对照应聘条件严格审查每名应聘人员。在竞聘演讲会上为每名职工下发《中层干部竞聘演讲民主评议表》,大家为每名参加竞聘人员打分,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使全体职工都参与到中层干部的选拔工作中来。在4月16日召开的签约大会上,我每名职工都与签订了为期两年的聘用合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准备工作,到4月20日我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圆满结束,我台实行全员聘用制。

   2、健全制度。

   3、完善管理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加大执行力度。20xx年,我大部分职工均已转正,这带来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为与里的实际情况协调,我们参照中心、兄弟以及地方的政策、规定,及时制定出切合我台实际情况的规定、制度。围绕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完善一系列岗位人员职责40条、岗位职责15条、管理制度、规定13条、考核制度、奖惩制度11条、以及《职工请销假及假期待遇的有关规定》、《考勤办法》等。

   4、整理基建档案。

   5、迎接总局验收为确保我台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机房有关人员的支持下,参照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和对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工程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归档和造册,全部文档、资料分工程资料、技术资料两大部分,共计十九卷,107册,1007份。其中:工程资料共计16卷,71册,776份。包括建台的函件、请示、批复、可研、征地手续资料、工程建设审批手续、相关证书、勘察设计文件、报告;土建招标、装修及道路邀标资料;工程概预算、审计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监理文件;施工资料;锅炉房、消防、空调、凿井等工程技术资料;电力工程资料;工程竣工文件资料;工程汇报等。技术资料共计3卷,36册,231份。包括天馈线工程技术资料;监测网络技术资料;电气设备资料等。

   6、基础工作人教科完成了职工工资正常晋级调整工资标准等项工作,20xx年新招调职工6人,人教科为他们办理了招录手续和调入手续,为他们工资定级,并上报中心得到批复。为今年实习期满的单中专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以及职称的评定工作。通过今年7月份的中心人事干部培训班、8月份中心文秘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对人事工作和文秘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班结束以后,人教科根据国家新的人事档案管理规范,统一整理了我职工个人档案。对文秘工作中的一些登记制度等也相应作了更趋合理的调整。

   今年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我们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人教科的工作关系到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为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人教科将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政治修养,做到使每名职工满意。

   年末人事工作总结2    一、本学期工作总结

   回顾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工作,人事处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在全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我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人事科

   (一)招聘工作: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20xx—20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20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20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 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 27 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 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

   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

   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11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

   10年1月4日我院召开11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七)外联工作。

   完成3位台籍教师及6位外籍教师的出入境管理、专家证办理等外事工作。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资科

   (一)完成了收集、核实各部门考勤及相关资料(假条、新进及离职员工信息表、后勤各种情况报表)核发全院教职工工资的工作;

   (二)完成了专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工作(包括上课课时费、公选课时费、重修课时费、实验课时费等)。

   (三)完成了全院教职工个人所得税从网上申报工作;

   (四)完成了全院教职工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及相关工作;

   (五)发放工资条,回答教职工提出的关于工资的各种问题。

   二、下学期工作计划

   经过人事、师资、工资三部门讨论研究,初步提出以下工作计划人事科

   (一)招聘工作:

   结合上学期招聘情况,认真总结,查找不足,完成本学期招聘工作。初步计划如下:以建筑系、土木系、机电系、外语教改中心及辅导员为本学期招聘工作重点,一是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二是有针对性的参加部分院校校园招聘会,三是完善招聘流程,减少优秀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力争在六月中旬之前全面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招聘任务。

   人事处工作总结及新学期工作计划,

   (二)人事管理制度建设:

   在前期工作中,虽然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制度仍需健全,我们将根据学院发展管理工作的需要适时地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在最大程度上规范教职工行为,使广大教职工“有规可依”。二是确保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每项新制度出台前,要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三)档案管理工作:

   按照学院档案管理要求,配合学院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本学期“人事管理软件”投入使用后,要开发利用好软件,做到信息准确、全面。

   (四)人事科其他工作

   一是继续坚持实施周工作总结、汇报的做法,统筹全科工作;二是继续做好人事科日常工作,如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工作,教职工请销假与入离职管理工作等。

   (五)认真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相关师资制度的建立

   拟制定师资发展近期规划,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立师资培训重点。逐渐探索师资培训的有效方式,将师资的培训培养提高制度化,挖掘积累培训师资源,建立培训师队伍。

   09-10年度第二学期培训师资重点,拟加强对各系部教研室主任的培训。通过对教研室主任的培训,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发挥教研室主任更大的作用。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方式方法。此项工作拟会同教务处共同进行。

   (二)教师考核工作。

   继续对现行的考核办法进行调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师考核办法进行修改。

   (三)职称管理。

   制定相关的职称管理制度,做好教师的职称聘任与续聘工作,充分发挥位职称管理的激励作用。

   (四)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熟悉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加强师资业务学习,加强工作配合。

   (五)做好师资档案,每个工作人员熟悉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六)关注教学改革师资情况。

   工资科

   工资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事科、师资科、教务处的配合和支持,以便能够清楚的理出一套与之配套的工作流程,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具体的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与本处人事科、师资科的联系,建立相互配合的工作程序

   1、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师所获的各项职称,奖励情况;

   2、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师的进出时间、请销假情况;

   3、及时提供新进教职工的身份证及相关证件;

   (二)加强与教务处的工作联系

   1、了解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掌握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如理论课时数、上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等。只有清楚掌握学时数,才能更好的核查并计算出教师的工作量

   2、实验课的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与教师人数、课时量计发标准工资科的工作和人事科、教务处的配合尤为重要,这两个部门提供的材料直接关系我院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这要求我们要与这两个部门积极沟通,及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了解学校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现行计算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更好的计算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好教师和学校的正当权益。

   回顾上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收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作为处长,对三个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人员思想状况缺乏主动了解和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仍然存在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对本处的基本建设方面、三个科室之间配合缺少关注和及时协调解决。有时对院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尚存在执行不力,汇报不及时等问题。

   在新学期的工作中,全处人员要认真履行本职工作职责,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分管院长领导下,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年末人事工作总结3    第一季度,分公司按照省公司20xx年度“两会”工作报告精神和20xx年度人事工作计划,开展各项人事工作,现将本季度的工作情况及第二季度的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 人事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到x月11日,分公司共减员6人,新增1人,3月分公司劳动用工 175人,其中网点劳动用工137人,剔除请产假员工4人,网点现当班员工133人。与去年3月同期168人相比网点减少劳动用工31人,与集团公司定员标准基本接近,有效控制网点劳动定员,降低了人工成本,人均纯枪量从去年1至3月11日的54.5吨提升至今年同期的67.6吨,网点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二、第一季度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大部制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1、对机关各岗位开展测时写实工作,量化每个工作岗位的有效工时,分公司机关管理岗位人员(含定编定岗,机动借调,长期借调,临时借调)已达27人,远高于同类分公司管理人员人数,以新的组织机构设置方案调整为契机,推行分公司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减少分公司机关管理人员人数。

   2、通过参加省公司组织的人事工作分析会、分公司研讨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全力打造铜仁分公司发展的“升级版”方案。

   (二)搭建竞争及交流平台,狠抓分公司管理队伍建设。

   1、制定《分公司机关人员基层联系点方案》,要求管理人员转变工作作风,从“坐班式服务”转变成“走动式服务”,深入油站,深入员工,与网点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正常倒班,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并纳入季度考核。

   2、根据《关于印发公司小站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的通知》、《公司双低站治理经验交流推行会》工作指导以及结合分公司实际工作需要,对A网点推行合伙承包经营管理。通过举办团队竞选会工作选拔一个团队作为A网点合伙承包经营管理团队。执行后该网点每月可节约劳动定员3人,降低人工成本7535元/月左右。

   三、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1、搭建站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公司管理人员其平均年龄均在30岁左右,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瓶颈。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职业平台,调动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尤为重要。

   2、一线员工工作强度大,实际可支配收入少,超时劳动法律风险,目标责任制网点人员减少产生的经营、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根据网点具体情况,大力推广股份合伙制承包经营、夫妻站经营形式,实现风险、效益共担,组建较强团队,机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目标责任制站的监督服务职能。

   四、第二季度重点工作安排

   (一)继续开展目标责任管理工作。

   对一些可能成为双低效益的网点推行目标责任制,对销量日均在8T及以上的一些网点推行合伙承包经营管理责任制,提高公司的创效能力,并做好在人员调配工作。

   (二)开展培训工作。

   1、做好今年网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先报名培训后鉴定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申报参加鉴定人员进行考前理论模拟测试和操作技能培训。

   2、按照20xx年公司培训计划大表,配合财务部、加管部和安全部,组织加油站管理队伍培训工作,并协助做好培训方案、培训结果考核、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5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有关报告,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专题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从2月份开始就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纵观整个调研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调研内容具有广泛性。既有职业院校,也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工培训,既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具体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二是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调研组先后赴缙云、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等地,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5家企业,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市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基本状况;三是调研手段具有多样性。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并赴发达地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次调研工作深入、细致、扎实,不仅为本次会议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常委会的调研工作做出了示范。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

职称评定工作报告范文6

目前临终关怀项目的困境仍在

临终关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当看到临终关怀项目困境仍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临终关怀覆盖面仍然较窄。不可否认,目前上海临终关怀项目已帮助了大量的患者和家庭,但是从面上来看,覆盖面仍然较窄。一方面,临终关怀的区域覆盖面还不宽。上海市共计有200余个街镇乡区域,应当说,街街、镇镇、乡乡都有临终关怀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临终关怀还仅在18家机构实行,据相关数据测算,目前上海年度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落临终者关怀需要量大约在8.36万,而2013年上海18所临终关怀机构收治人数仅为1301人,2014年虽新增床位数1000张,但与广大患者、老人的需求,仍存在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服务对象还较为单一。由于目前临终关怀资源有限,使其服务对象也较窄,目前主要服务于高龄晚期肿瘤患者,但事实上高龄老人、艾滋病晚期患者、运动神经元疾病等慢性疾病生命末期患者,都有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晚期肿瘤患者,只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1/5,目前其他慢性病仅仅是普通护理,还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和关怀。

2.疗护质量不高。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不仅是提供一个场所,而是一个人性化的照顾理念,它对资金、空间、人员有很高要求,需要将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及支援性的照顾。从理念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临终关怀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灵魂四位一体的。特别是心灵的抚慰,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没有心灵的抚慰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临终关怀项目。而目前来看,由于受种种约束,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主要停留在身体层面,还达不到对临终患者心理和情感关怀的要求,而对患者亲属的关心抚慰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疗护机构不足,设施好、技术先进的综合医院不仅费用高,而且对晚期病人的收治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一般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往往对临终照护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有效的临终关怀服务;另一方面是疗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医护人员只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患者来看,而不是一个有感情有独立思想的“全人”,所以医疗服务主要是技术,鲜有心理、精神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临终关怀的质量。

3.政策支持不够。上海市已将临终关怀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但仍有相应的政策障碍。首先,资金来源不够。经费不足现象较突出,虽然有来自市财政、区县财政、街道及机构自筹等经费来源,但数量较少,收支情况不平衡,项目还没有实现和医保的接轨,因此整体亏本运行,亟需资金支持保障。其次,没有建立制度。目前临终关怀是作为实事项目而存在的,而实事项目因是年度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面临着某年度取消的可能,这给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再次,立法存在空白。面临许多伦理、放弃治疗处理方面的挑战。第四,学科需要建设。虽从1988年允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研究和实践己经开展了25年,医疗学科和临终关怀学科的专业规范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临终关怀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除此之外,政府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

4.观念意识落后。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也是个陌生的概念。虽然临终关怀工作从社会公众来看普遍持认可态度,但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含义等认知度都偏低。几千年来社会忌讳讨论死亡,家庭儿女尽责忠孝,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含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为此,需要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做进一步普及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思想革命,改变讳言死亡传统,敢于承认无效治疗的无谓;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通过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

面向未来的临终关怀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

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起步并小有所成的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临终关怀获评上海十大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社会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面向未来,推进临终关怀工作进一步提能升级,做好临终关怀的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具体来看,体现在下述方面:

1.扩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上海风格的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政府主导,全力支撑。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投入,资源投入,推动临终关怀工作在区域上逐步扩大覆盖,在服务对象上逐步延展关怀类别,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关怀惠及民生,帮助临逝者走完人生的最终一公里。二是注重政策突破。要盘活相应资源,看到临终关怀对无谓治疗产生的节约性,设定临终关怀医保预算专项,并逐步扩大专项使用范围,对已纳入临终关怀服务的生存期评估、心理护理治疗、音乐疗护、哀伤辅导的明确收费标准,以用者付费的方式维系补贴项目运行。三是推动临终关怀从实事升级为制度。在有效评估临终关怀实事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适时率先将临终关怀纳入上海市民健康人生关怀的重要组成,形成制度化的政策设计。四是加大法治保障。主要是加强立法研究,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伦理、放弃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建设。除了在宏观上给予临终关怀以政策保障以外,还要在微观上做强做大临终关怀医疗机构。一是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功能定位。明确相应的业务范围,增强其专业能力建设,并形成二三级肿瘤医院肿瘤科、疼痛科与社区服务中心的联动。二是做好临终病人的顺利转介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和规范化的转介流程,从而有效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三是加强药品物供给。特别是镇痛药的供应和管理,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用药支撑。四是加强考核和经验总结。逐步形成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

3.加大队伍学科建设。要把临终关怀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给予看待支持,一是要努力形成单列化的职称评定体系,解决临终关怀医生从事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队伍的稳定性,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二是要努力推动临终关怀学科的成长与壮大,着眼于老龄化社会来临,加大对其研究和学术活动开展的支持,通过人才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推进,逐步使之成为高峰高原学科体系;三是要大力开发工作岗位,通过岗位开发,加速有大量需求的医务社工、心理咨询、护士、康复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来源拓宽,并强化其技能培训。

4.扩大社会支持和社会理解。临终关怀需要政府主导,但仅仅依靠政府资源是不够的。临终关怀事业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推进事业前进。一是要加强社会合作。要加大对临终关怀智库机构的支持,上海近年来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广泛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政社协力的工作道路,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合作机构,发挥好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准入标准设计、工作流程研究、专业人员辅导、工作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特色。二是要加强志愿者建设。要通过与学校联动,成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发挥其公益性特质,同时加强生命教育,推进临终关怀事业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方式,出版科普书籍普及临终关怀知识,增强公众特别是患者、家属对死亡的理解和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