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1

    1.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是 ERP 系统的核心。根据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生产计划,随时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来修正生产计划,最终完成生产计划。

    1.1 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不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与预测、客户订单相匹配,而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与预测、客户订单相匹配,使得这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计划是稳定和均衡的,可以提高设备、生产人员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出现设备、生产人员不足或者闲置的情况。

    1.2 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控制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主生产计划确定后,就需要把这一时间段需要生产的产品分解成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涉及到四个方面: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记录、提前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造成物料需求计划频繁改动。比如:订单改变、紧急插单、产品流程变化、设备故障检修、生产人员生病请假等。

    1.3 能力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是 ERP 系统中重要的反馈环节,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力进行核算,确定物料需求计划与企业生产能力是否匹配,提前发现生产中的瓶颈问题,采取对应措施,调整生产任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

    1.4 车间作业控制

    车间作业控制是把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设备、时间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将车间作业进行排序,然后把作业下达到每个车间。主要任务是:按照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生产作业;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无法纠正则及时反馈;对生产作业执行的结果进行汇总。排产问题是车间作业控制的瓶颈问题。

    1.5 基础数据

    ERP 系统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需要把一些基础数据进行数字化,进而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物料编码、物料清单结构、工作中心设置和划分、提前期、工序、制造日历、客户、供应商等。

    2. 财务管理模块

    ERP 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功能,增加了预算管理功能、成本管理功能,把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集中和整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一般分为会计核算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两大模块。

    2.1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模块。总账模块: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其他分模块都以总账模块作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递。以凭证处理为主线,提供凭证处理、预提摊销处理、自动转账、调汇、结转损益等会计核算功能,并提供账簿和财务报表。应收账模块:商品买卖中,由于赊欠交易而产生企业应收的客户欠款账。包括发票管理、客户管理、付款管理、账龄分析等功能。应付账模块:企业应付的购货款。包括发票管理、供应商管理、支票管理、账龄分析等功能。现金管理模块:控制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包括硬币、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功能。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折旧有关基金计提和分配的核算工作。帮助管理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现状,提供管理固定资产的科学依据。工资核算模块:进行员工的工资结算、分配、核算以及各项相关经费的计提。成本模块:根据产品的采购、产品结构、工序、工作中心等情况对产品进行成本计算,进行成本分析和规划。

    2.2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相应的财务预测和管理。财务计划:预算与实际的执行情况总是存在着差异,财务计划在分析这些差异之后,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进而做出续期的财务计划和预测。财务分析:根据会计核算得到的财务数据,通过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产生需要的信息,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依据。财务决策:制定有关资金方面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管理等。

    3. 物流管理模块

    根据有关资料,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用于生产的时间占 5%左右,用于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的时间占 95%,导致国内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 30%~40%,而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约 15%~30%的物流成本。

    3.1 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对采购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全程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供应商的履约情况。可以制定最佳的采购计划、筛选最佳的供货商,保证企业采购计划顺利实施和最低的采购成本。

    3.2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中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模块,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物料的存储数量是库存管理中最棘手的难题,存储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存储数量太小,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求,也会面临物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3.3 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是企业与客户的接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也是企业再生产的资金保障。所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预测是企业制定下一步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近年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

    4.1 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员工的试用、转正、退休、解聘等内容。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包含人员各种信息,作为企业员工的统计分析、调资、培训教育的依据。

    4.2 人事异动管理

    员工的变动情况会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人事异动管理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反映出这种变化,为管理者及时提供相应信息。

    4.3 考勤管理

    员工的出勤情况,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与员工的工资情况密切相关。因此,考勤管理是企业一项重要制度。包括员工工作计划、人力成本控制、假期额度控制、请假处理等功能。

    4.4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所有员工的重要考核内容。以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作为考核标准,对部门或者员工进行绩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管理中的计划管理又是生产管理的龙头,是生产管理的枢纽,其与调度管理、外协管理、仓储管理共同构成生产管理系统。为充分发挥计划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统筹及决定性作用,充分协调、组织各方资源,经济、高效组织生产。针对多品种、小批量工业企业生产特点:需求少、批量小、需求周期短、上场频繁等等,有必要建立适应本企业特点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现在制造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都配置了ERP管理系统,及局域网信息快速传递的OA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并针对以上系统运行,形成了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开发、管理、使用的现在网络管理系统。

1生产计划的制定以合同、预测等信息拉动生成

在有些企业,受资金紧张制约及合同严肃性影响对合同的生效设置相关条件:如“预付款”交付生效等等,而合同形成前的评审又对合同有关的财务、质量、技术、交货期、运输、售后服务等进行了严格限制和保证,制式合同就是包含了以上各类内容严格格式化的合同。满足以上条件形成了合同。

2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构成

从公司到操作者,生产计划管理体系一般有三级构成,分别为公司级的出、排产计划及延伸出的装配计划、零件加工计划、毛坯出产计划、配件计划、产品外采计划、装泵物料外采计划、零件外采计划、毛坯外采计划、原材料外采计划、模型计划、运输计划、技术资料计划、生产准备计划等;车间级的工单计划;班组级的派工单或物料流转卡。

3计划的编制、评审

合同的传递和录入:营销部门在收到各网点传递的电子版合同后,立即用OA向生产计划部、技术部门传递:(1)标准订货合同:营销部门向生产计划部、技术部门传递,由技术部门迅速录入ERP系统;(2)特殊订货合同和技术协议:营销部门用OA向生产计划部、技术部门传递,合同同时传装配车间、外购、质量部等相关部门,技术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涉及需由外购反馈信息确定明细表内容的适当延长)制订特殊订货明细表和编码,传生产计划部、装配车间、质量部。技术部门随即录入ERP系统。

计划的编制:生产计划部将录入到ERP系统的合同进行审核、分解,列入装配(配件)计划,并按装配(配件)计划、安全库存定额和营销部门提供的配件销售预测编制零件项目生产计划(各工序和外协、外购),按生产提前期分别向执行单位下达。安全库存定额由生产计划部根据产品的市场需求、生产组织形式和期量标准制订。制定安全库存定额时应包括配套产品。对于交货期较短、配套产品供应周期紧张的合同,计划人员在接到营销部门用OA传递的合同、技术协议后,立即制定下达配套产品外购计划,采购人员按计划执行。各计划工序的生产提前期一般应包括1-2周的保险期。各项计划中如有新产品和出口产品,应予以标注,其生产提前期要相应增加0.5-1倍。其出产提前期应比合同发运提前期至少提前两周。

合同特殊订货信息的分解下达:由技术部门负责合同和技术协议特殊订货条款的分解,通过“特订明细表”、“合同技术说明”下达到各计划执行部门;在分解合同和技术协议时必须准确、完整,不得遗漏,将协议中的特订条款逐条摘录出来,以本公司的标准术语表述,没研究清楚的条款必须研究清楚分解下达。每月营销部门对全部合同按照合同回款条件的优良程度分类排序后,传生产计划部。生产计划部按出产顺序排序的要求,制定滚动生产计划草案,下达至车间进行评审。并组织召开由生产计划部、行业营销部、车间参加的计划综合平衡会。

会议主要内容:生产计划部对生产能力、外协、外购配套、生产技术准备、主要原材料供应等对满足合同需求的不平衡情况进行说明;生产计划部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当出产不能满足排序要求时,要进行调整,形成会议综合平衡结论,从而形成正式生产计划并下发至各执行部门。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合同结算条件发生变化,营销部门应立即通知生产计划部相应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合同发生变更,应按照合同变更、评审、分解的程序执行,各相关部门应即时处理、即时传递,保证变更信息快速传递到执行部门。生产计划部每月中旬应进行一次计划中期平衡,展望期为六个月,主要平衡生产能力能否满足需求,以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针对瓶颈工序进行适应性调整,满足合同的要求。

计划执行部门评审要求:计划执行部门接到滚动计划草案后应立即组织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按规定的时间上报。车间的评审人员由调度员、技术人员、班组长等组成。

评审办法:对照计划草案中每项内容和完成日期,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审,要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对每道工序进行评审,对每项内容和完成日期进行确认,对于按现有条件不能如期完成的项目,提出完成计划需要公司解决的问题和条件,汇总后报生产计划部。计划执行部门对计划草案进行内部评审后,应进行生产前准备工作。

4计划的执行

计划分解,计划执行部门要按人员、时间对月生产计划进行分解。要特别注意新产品计划和出口产品计划的分解和执行。无论是自制、外协、外购,都应从最初工序、工作环节开始,作为重点进行组织和控制。实行日报制度。车间内部要建立日报制度,每天下班前生产调度员应将当天计划的执行情况(员工当天完成什么、完成量、未完成量等)通过OA上报车间领导及生产计划部,对未按计划完成的重新安排计划;职能部门对当月的生产工作计划也要进行分解,并将完成情况上报生产计划部。生产计划部调度负责生产工作计划完成进度监控信息的收集反馈。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技术质量问题时的计划调整。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汽车行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因此,提高汽车质量,降低成本是汽车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汽车营销效率,增强了同等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精益物流概念

相对于传统物流,精益物流更加侧重于满足顾客需求,精益生产是一种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侧重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精益物流概念。通常而言,精益物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按照整个价值流确定产品生产、供应、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计划,精益物流在整个活动流中秉承着高效、简洁、低能耗的原则,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例如:避免了库存的浪费以及多余的产品搬运流程,从而改善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汽车制造业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起步比较的晚,相应的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链不均衡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产业链的平衡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协调零件生产商的配套能力,并按照生产商的要求进行按需供配。当前我国的部分汽车生产商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零部件的配送水平存在缺陷,从而只能够依靠库存水平来保证准时供应,增大了库存成本,影响了企业资金流的正常流通,甚至影响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决策。

2.信息化水平低

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依赖于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任何信息的流通和分享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因此,只有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保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并协同零部件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之中,很多企业虽然实现了物流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从而造成了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不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从而造成了管理效果低下。

3.管理水平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此外国家的基础建设也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高质量高速公路的建设。但是,在我国汽车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应当看到汽车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整体管理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产业链管理处于粗放的状态,同时市场信息把握不当,物流配送不协调,不能够满足精益化的管理要求,此外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相应的人才配备存在较大的缺口,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越发明显。

4.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起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当前汽车制造企业虽然一直致力于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完善,但是,其企业人才储备满足不了管理需求,尤其是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很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了较强的管理理论,但是由于对于汽车行业的行情把握不当,不能够科学、全面的协调物流配送工作。而有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汽车物流工作经验,但是,对于精益物流管理理论的理解不透彻,从而造成管理工作和理论的脱节。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支撑,尤其是熟悉汽车行业销售、运输、生产等方面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确实也是当前制约企业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

三、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实施对策

在当前的汽车行业发展背景下,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的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几点实施对策:

1.构建良好的管理运行模式

企业要保持精益物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良好的管理运行模式,同时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企业内部树立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观念,打造优化的管理团队。此外企业领导要发挥其引导作用,设置相关的管理规定,引导员工遵守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流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供应链的改善

供应链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血脉,因此要改善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首先要加强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关系,保证供应充足、及时,尤其是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缩短订货和收货的时间差,提高供货的精确性,同时严格规范零部件的装卸工作,避免在供应方面出现差错。再者要要加强采购环节的控制,通过员工培训、业务调整等措施来实现企业采购业务一体化,降低库存的挤压。最后要加强和顾客之间的物流管理,为客户提供全面准确的销售材料,并提供市场趋势预测,为精益生产提供动力。

3.秉承零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是实现零库存,避免出现额外的资金浪费,保证物流、资金流、设备运行的最优化。因此,汽车制造企业要采用灵活的管理策略,按照订货单进行生产,对于没有客户需求的产品尽量不生产,同时加强产品的市场信息反馈收集,确定订单所需的原材料是否满足需求,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原材料配置,最短时间内完成客户交货。这种运行模式是一个整体性、快速性的链条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4.汽车制造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

首先是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重组,简化相应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操作资源配置;再者要重新规划物流区域,制定科学的物流图,缩短物流时间和物流距离,提升物流速度;同时要改善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设施,增强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实力;最后是要加强物流管理和其他管理模块的配合,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性,实现精益物流的均衡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也要相应提高,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实现精益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勇.精益供应物流在汽车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商务,2010(5).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水泥厂;备案;闭合式管理;优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cord closed management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cord mo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ement plant, to cement plant management model is studied, the process of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meaning.

Keywords: cement plant; Record; Close typ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网络化的时代。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不断加快,全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完成生产目标,企业面对外部变化的市场,通过内部有序的计划来应对。对企业来说,市场和内部的计划是离不开的辩证关系。水泥厂工程总承包,工作计划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生产经营活动是领导的依据。系统化、综合化已成为设计单位建筑材料的一个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对水泥厂工程设计过程管理。任务管理控制等工程设计阶段的工作,为设计项目并发运行过程管理、设计质量管理、设计文件资料的管理。因此,分析和归纳水泥厂规划管理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生产实际操作,积极探索新的计划管理模式,为了实现水泥厂计划管理更科学、更规范、计划目标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供决策信息更准确的目的,为完成水泥厂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介绍给企业内部,极大地促进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建筑材料工业应如何充分发挥功能的计划,特别是水泥厂应建立起如何计划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1]。

1 闭合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领先的水泥完成工作指标的有力保障。目前,水泥厂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计划管理体制、职能和作用,计划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计划管理工作的考试制度;完善体现了有效的计划;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基本训练,制定计划,使测度指标和准确的指导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领导”的计划功能,功能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计划管理工作的流动是不是全面、系统应该持续改进的完整、规划管理工作流程的执行缺乏控制。

1.1科学预算

科学的预算是进行决策的基础,是科学计划指标的重要前提。为实现公司发行的计划指标。不合理的预算,会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不是科学预测的方法,预测的结果和实际波动太大。因此,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计划管理,必须进行科学的工厂的生产计划指标预测。

1.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规划和实施计划的第一反映,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项目完成指标,为领导决策,使下一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完成计划的目标进行统计分析子系统。及时和相关的功能信息交流,有效发挥了统计信息在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影响产量的各种措施,在“闭合”计划的管理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和基础设施项目进度进行分析。

1.3过程监控

在以往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从而导致获得的信息滞后。面对这样的事实,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只能事后控制。通过建立工作计划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发现问题,协调各部门解决这些问题。该计划指标按既定方向平稳,完整的指标和一个更大的计划目标偏差。“闭合”计划管理模式的要求加强过程监控,在计划的运作,通过收集信息,计划监测全过程管理。

1.4指导预算

“闭合”计划指导预算管理模式的承上启下的扮演这个角色,该计划指标更符合实际。为了达到目的的整顿,统计分析和科学它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统计来引导科学的预算。“闭合”计划管理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充分考虑制定计划的三人组合,使之间相互制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计划相结合的统计结果。最后的计划,以充分利用统计分析结果,当三个重点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闭合”计划管理模式。

2水泥厂闭合管理

2.1合同管理

包括一般合同管理、转包、购房合同、租赁合同、加工合同和其他管理。管理内容包括,合同变化、结算、付款、完成的工作量审批和警告等。

2.2投资管理

为企业的成本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安装工程、设备成本控制计划并进行分析,实现投资费用的综合控制。

2.3 设计管理和质量管理

设计管理主要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接口检讨有关文件和相关的文件签署设计审核和验证。在项目进度监控,确保完成任务的设计。因此,加强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从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立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的单元系统控制过程,任何项目都是由分项工程,工程及工程部门的单位,项目的施工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

2.4采购管理

监控执行有效的采购计划和采购合同的执行,规范项目的采购、合同、变更、结算、付款、资金管理过程。采购计划,采购,验收、运输和交货,采购的变化,在库存管理,监控设备的采购和使用的程序。

2.5进度管理

项目数量的实际进展报告的任务,即数量项目的进度报告完整的周期的数量。正常运转落后,为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进度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步是最基本的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以及最基本的载体的成本、项目的所有成本。其实都是通过安排组织和一切发生的时候,可以分为工程量的多次工作报告项目的实际进度,完成所有这些任务,项目进度报告价值工程的进度计划总结报告。通过项目进度计划的数量和质量的实际数量比较跟踪,因为许多的链接项目,如何实现多层次的合作的发展,如何合理组织配套、材料、设备、采购协调问题,,非常关注问题的项目经理,可以测量项目进度执行。

2.6文档管理

主要是对工程上的伙伴各种类型的文件,包括会议记录、信件、传真等,并得出接收释放记录,便于日后查询。通过各种各样的质量、安全评价指标和形式,各阶段在整个项目过程质量控制,将日常的实施安全管理体系中反映。把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及设备的调试工作培训计划,和调试的阶段性总体规划设计驱动布置、监测调试过程、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和提供统计的询价。

3 设计过程

因为我国水泥工业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渐成为水泥市场饱和,各大建材设计院、工程公司必须进攻国外市场,取得了好的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承包管理水平,适应需求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为未来的国际工程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我们完成多个总包工程累积的结晶,实际相结合的总包项目,开发工程承包信息管理平台。工程总包的区域分布增加,其工程总承包商迫切需要一种技术对各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孤立的局域网,建立并使用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优化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加强工程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规范项目的采购、合同、变更、结算、付款、资金管理过程。构建一个可靠、安全、易于管理网络信息的传输与管理平台、工程承包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应运而生。完成项目的数据积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2]。

施工企业项目分散,各项目部和总部相隔遥远和项目现场情况复杂,流动性大,涉及的连接线,不可控风险。企业集中管理难度大的业务特点,本系统采用局域网结合互联网和多层结构开放系统,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许多分散作业和项目的矛盾和问题集中管理的实时监测项目,改善工作流程、固化优秀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复制”的连锁效应,对工程项目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综合配套的施工项目管理能力。加强对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对合同、变更、付款、资金等重要环节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以及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效地解决施工企业作业和集中管理分散的冲突。

4 结论

“闭合”管理模式为全新的管理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加强“闭合”管理模式,使他更加趋于完善,强化计划管理,为各项工作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凤霞•炼化企业计划统计管理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 2002, 24, (增刊): 27~30•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5

值得关注的是,在渤海活塞华丽转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应用”,渤海活塞董事会秘书王洪波表示,在超前信息化应用的有力支撑下,公司多种新产品及发明新专利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和代表国际前沿水平,成为中国活塞第一品牌、中国内燃机活塞设计开发基地。特别在“十一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十二五”“两化融合”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公司借助信息化应用起步早、应用范围广的优势,企业经济发展增速,并有效规避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如今,渤海活塞在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已经几千万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砝码。

信息生产力

今年5月,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新闻会对《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2)》进行了公布,该报告以最终得分排名形式,对山东省内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进行了公示。报告显示,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350家重点发展的工业企业中,渤海活塞荣获本次评估最高得分,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这个成绩,王洪波并没有表露出更多的惊喜,“现在信息化在公司已经成了共识,成为提升公司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归结当前信息化应用,公司已经建成了七大信息化系统和一个‘一体化闭环协同管理平台’(BH-GOA),全面支持数字化企业的打造。”

记者了解到,渤海活塞在生产车间内推广应用在线SPC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化、实时性采集,根据科学合理的判定,将产品质量控制前置化,转变检验为主为预防为主,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活塞专用设备制造系统,则为公司生产设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嫁接、创新,自制柔性制造全自动铸造机、产品加工线和全自动检测线,并进行模具加工中心的研制。来自产品研发的数字化信息向下游传递,CAPP、CAM与CAD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 CAD\CAE\ CAM\CAPP一体化,实现高精数控化设备生产制造;通过SCM供应商管理系统建设应用,帮助企业优化采购流程,与各个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减少物流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物料配送的精准度,实现公司与供应商的双赢,并且能够使公司对原材料市场的各类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做到“同等物品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实现全球采购寻源……

近期,“渤海活塞”还成功部署了由北京慧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服务提供的以建设“一体化闭环协同管理平台”为主的项目——公司所有信息化系统在该平台下实现了全面集成应用,这不仅是数据的共享,更是业务的集成。王洪波介绍,由“一体化闭环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日常管理流程的信息化落地及管控业务的闭环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流程以及资金费用、产、供、销、质量、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的一系列管控。简便了工作计划的实施及上一级任务的下发、接收、执行、反馈等全过程管理,同时还搭建了门户系统、邮件系统等,让业务操作简便,效率提升。“一体化闭环协同管理平台”根据人性化的设计,还增加了:绩效考核系统,实现以提升绩效为目标的企业KPI绩效考核;企业报表中心,为企业提供辅决策得重要数据和分析。

“两化融合”重塑工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现在渤海活塞逐渐从行业的追赶者变成技术的创新者,从两台PCXT机的“孤岛”直至现今“一体化平台”;从CAD设计、MRPⅡ物料需求到ERP资源需求,企业信息化的触角又延伸到了“两化融合”的更高层面。

从信息化的维度来看,渤海活塞信息化已渗透到制造业的末端,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了全部设备数控化、自动化制造。在产销协同作用下,客户的特殊需求贯穿于设计、报价、生产、检验、交付全过程;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各功能模块,将成本控制到了工序,变成本核算为管理预算,实现成本过程控制。信息化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流程,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

2012年7月,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经山东省经济信息委员会推荐,成为山东省五家上榜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计划单位之一。

而从工业化的维度来看,目前渤海活塞成立“博海精机”专用自动化装备公司,对现有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结合精益生产,使老设备焕发生机,生产工艺、加工过程全部计算机控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嫁接、创新,自制柔性制造权自动活塞加工线、活塞全自动检测线、活塞表面处理生产线,不仅实现了由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迈进,且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出口到中东、南亚、南美等多国。

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6

新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新兴产业是未来全球经济的着力点,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写未来的国家力量对比。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契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抓紧制定和实施“新经济”发展计划。如美国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着力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将能源改革作为振兴经济的主力和经济复苏的核心;欧盟推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本提出重点扶持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

近年来,福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一批产业迅速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新能源产值360亿元,初步形成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2009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0亿,规模以上企业有106家,亿元以上企业21家,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门类,在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以7-ACA(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下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蜂毒研究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先进省份。但目前福建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0%左右,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福建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领域,福建在光学晶体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其中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医药领域,福建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行业,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今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从2005至2009年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到19%、24%和37%,但这些产业在我省高新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小,2009年分别仅为5.53%、3.26%和3.22%。而且,我省高新产业主要聚集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等地市产值较低,不少新兴产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雷同性,尚未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把要素和资源优先转移到最有前途的产业中去,使其潜力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的。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当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1)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建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福建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要特别重视产业化的可行性,关注各个新兴产业所处的成长周期,选择产业需求迫切、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舍弃虽技术高端,但产业化可行性较低的项目。通过编制《目录》,对于潜力很大的项目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抢先占领行业高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通过指定详细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到支撑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后予以保证。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实施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或下调地价等用地优惠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协调机制。省里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抓跟踪研究,及时发现,确定方向,统筹规划,引导扶持,做好产业定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2、完善投入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具有需求大、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传统产业更高的市场风险,现有的一般资本市场很难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要求。应着力转变目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尽快完成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创立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兴产业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积极发展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使其规模逐步达到20亿元。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吸引各方资金500亿元至1000亿元,在省内建立50只左右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辅导,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后备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成果转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4)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建立和健全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信贷服务体系,着力发挥科技银行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信贷专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的作用。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应大力支持争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信托公司努力开发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信托产品;工业债权基金的发行实现常态化,努力为我省新兴企业增加债权融资渠道。

(6)建立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对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财政按其年度担保额16%予以补偿,并可以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加强对担保、再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建立一套适合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考核办法。

3、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应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

(2)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超前部署、长期积累,将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重点核心技术,注重配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强化各级政府对R&D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R&D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

(4)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4、促进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1)大力扶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大企业的政策举措,使之成为我省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新兴中小企业。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3)持续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基地以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鼓励企业向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集中,因企业异地整体搬迁而对企业原所在地财源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两地财政部门协商,以搬迁时前一年该企业入库税收为基数,由上级财政部门核算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企业原所在地的财政利益。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的基地内兴办企业园区,以年租制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租约期最长可达50年;企业园区属于外部公共大配套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4)积极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把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投资动向与我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编制既能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能与外商需求相吻合的招商选资项目。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福建投资办厂及建立研发中心。

(5)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研发投入较多、缺乏规模经济,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加上不少产品(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用,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因此必须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产品的示范工程,将示范工程检验的产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推广,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6)大力促进闽台新兴产业对接。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台湾当局连续推出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旅游观光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六大新兴产业表现为向服务业倾斜、相互关联性、主要依托大陆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从产业链整合、延长上推进闽台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合作制造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应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共同制定产业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全球标准,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链和新经济增长点。

5、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抓紧落实福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实施人才开发和培养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在努力培养本地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指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要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2)实施“企业博士创新” 计划。积极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探索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福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