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1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3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主动学习;重视导入;图文资源;价值观培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从课程安排看,时间少;从教材编排看,内容多;从学科地位看,它是家长们眼中语数外、理化之外的小副科。尽管在中考中,它与思品合卷共150分,可是它的单科已占到74分,比理化合卷中的化学60分还要多出十几分,但仍然得不到家长、学生的重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上好每一堂课,更应着眼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怎样让学生想学并且主动学。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和效率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我把本课内容整合成“商鞅变法”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来分析变法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可是如何引出商鞅这个人以及商鞅变法呢?我从教材的导入框“立木为信”这个故事里捕捉到“诚信”一词,于是我把本课的导入设计为一个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先出示“狼来了”的图片,设问:谁知道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据学生的回答由“诚信”一词顺利的引入讲诚信的商鞅及商鞅变法。这个故事导入,不仅立刻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我这节课得以成功完成。又如这册书的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在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融合。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而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在设计本课导入时,我先展示了一些食物图片(比如羊肉串、拌面、抓饭、囊等),并设问:这些食物并不是汉族的传统饮食,可是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吃到,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答出“融合”。我据此继续总结到:这种民族融合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从未间断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用身边的事例引入,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使学生们能够轻松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恰当利用书中的图文资源,事半功倍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的材料和插图多,直观性强,具体生动。利用好教材中的有关材料和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讲到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一知识点时,对于刚升入初中首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孩子们来说,不太好理解。而在课本第二页的左下角有一则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段材料进行解析:远古时期猛兽多于人,而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工具的简陋,单独的个体抵御不了猛兽的攻击,因此,要想生存,必须群居。这样,通过这段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书中有一幅插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讲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此图并设问: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有哪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从图中找出陆路和海路的范围。这样,自然就可以得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很广这一要点,并且说明当时交通很发达。这也为后面解决“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做了铺垫。通过恰当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和图片资源,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观察能力,事半功倍。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要运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历史图画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关于交子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使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关于交子的两张图片,和学生一道读图、看图、分析图,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分析交子图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后,提出问题“对比北宋的交子,请你说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和它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问,培养能力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会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结构房屋的图案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历史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讲述“北宋东京城”时就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两幅城市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有一个“动脑筋”栏目: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而在书本第3页又展示了“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三幅插图。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再请学生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笔者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如“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的本质所在。

五、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复习“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等等内容,而是从给学生看一张教学插图开始的。笔者把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走》印发给学生,请学生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什么慌忙逃走?他当时从哪里逃走?要逃到哪里去?学生看图思考后一一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复习了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领海、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形势示意图》、《第二次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六、自己动手,以图创新

1.自制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特别提出:“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历史地图,绘制表格,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制作《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通过表格绘制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感

每学期笔者都会利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的图片,剪切、复印,自己动手归类比较,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热情,又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不断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6

【关键词】乡土化活动化时代化逻辑化

【正文】

从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学校设置地理课程以来,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我国在清末中小学设立地理课程至今也有一百年历史。地理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的重要功能,无论在外国和中国都是肯定的。现代的地理教学理念提倡地理“生命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的课堂。生命地理课堂改变了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想完成地理教学的目标,需要设计一定的活动内容,地理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生命地理课堂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 用“教材教”or“教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专家和地理教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服务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同年级学生共同的学材。目前初中地理教材有北京版、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商务星球版等不同的版本。笔者所在地区淮安使用的是人教版的2012年新版地理教材,该教材反映的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技能要求,与淮安本地的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并不一定相符合,如在七年级上册序言部分《与同学们谈地理》这一节,教材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根据列举的地理问题,还能列举出在生活中或者在小学的科学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地理问题?”,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有小学科学的基础,而据作者调查,所在城市的小学科学课程基本没有开设。让孩子们再提出一些地理问题确实有一定困难,附近的乡村孩子更没有能力回答出该问题了。

地理教材是基于地理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养,而地理教师是一个学识、能力、个性迥然的群体,如有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说理;有的地理教师动手能力强,擅长制作;有的教师有有独特绘画天赋,擅长作图; “生命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提出,强调课堂的动态性和学生生命个体的本质,主张实现生命的对话和交流。地理生命课堂是基于师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这样的课堂不仅呼唤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且要灵活、智慧地用好教材。

二、 基于生命的地理课堂该如何用好地理教材

“生命地理课堂”鼓励地理教学鼓励师生的平等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生命地理课堂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教教材的刻板、缺乏生机的现状,如何使用地理教材是关键,笔者在使用地理教材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增加乡土内容让地理教材乡土化

2011年出版的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包括《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内容,“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因其是从“乡土”一词延伸发展而来,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 “乡土地理指县一级行政区域”,但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乡土地理教学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笔者所在学校没有专门的课时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在长期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着在地理教材使用过程中有计划的穿插融入淮安市乡土地理的内容。家乡的地理既便于师生有共同的话题,更符合地理课程提倡的“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理念。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学习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时补充:“淮安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绿色,师生共同找出淮安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 在学习八上第一章《辽阔的疆域》的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时,问“有谁知道淮安的行政区划?”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淮安是江苏省所辖的13个地级市之一,包括洪泽、金湖、盱眙、涟水四县及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和淮阴区四区,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8万(2013年数据),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

在使用地理教材中注意方式多样有计划的安排乡土地理内容。内容有淮安的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人口、交通、农业、工业、饮食、商业等内容。学习八年级中国地理时是很好的契机。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究、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方法来完成。呈现方式可以是师生探讨、手抄报展览、研究性学习报告、班级交流会等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了解家乡,形成地理技能,也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二) 合理使用地理材让教材活动化

地理教材的内容是经过众多地理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论证并精心编排而成,是凝聚着众人智慧的结晶,教材的语言表达力求严谨。一方面规范的语言,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另一面语言言简意赅,缺乏亲和力,与初中生年龄特点不相符合,也不利于师生共同讨论和学习。在处理教材叙述性内容的的方法有:

1、替换教材叙述性内容为活动案例

在使用地理教材时,笔者试着把地理教材中平铺直叙的内容重新加工,增加活动案例和设置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学会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如在七年级上册序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这一节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创建和谐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谐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同学们在地理学习中第一次接触,晦涩难懂,如何能让同学正确的理解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呢?针对这样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某地生长的木材需要采伐,一种是席卷式,一种是间伐式,你认为该采用哪种方式?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明释:席卷式是指象卷席子一样,大小一起砍伐,间伐式是指砍伐大的,留下小的。再问你们会选择哪一种?学生都异口同声选择第二种方式,解释原因是这样可以长久的供我们使用。教师补充“可持续发展是指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同样的方法对“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热爱生我养我的地方”,教师设计了案例:“海南省2002年以来,椰心叶甲的害虫吞噬着树木,近百万棵椰树和棕榈科植物遭受侵害,海南椰子出现大片枯死,造成了上亿元经济损失。经专家调查,发现这种害虫原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等地,海南缺乏天敌,充足的食物导致了大量它们繁殖。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解决虫害呢?”学生通过分析,引进天敌来解决害虫,树立了顺应自然规律,做自然的朋友观念。通过用案例替换叙述性语言,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掌握地理概念、也形成地理观念,符合地理生命课堂的要求。

2、合理增删图片创设活动情境

地图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片包括地理景观图片、分布图、各种数据图表等,在地理教学中,语言的描述虽然不可替代,但是各种图片更直观、形象,起到无需置疑的作用。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节中地震和火山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是一张图片,该地图上只有山系的名称,没有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板块学说,说出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及山系与板块之间关系。”为了更好的开展读图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用世界火山地震带图、世界主要山系图两幅图替代了教材上的图片,新图内容完整,标注清晰,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很容易找到世界上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理教材中叙述性内容和图片众多,教师要依课程标准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的增设活动案例、增删地理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养成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增添时事材料让教材更有时代化

地理教材虽然关注国际和我国的发展的动态,但是教材的更新修订周期远远落后于变幻无穷的国际国内形势。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不能用昨天的内容来教今天的学生、也不能用老数据来帮助学生认识现在的国家地区和世界的现状。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注重学习,做生活、教学中的有心人。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时课本上的数据比较陈旧,教师就收集了我国201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自制了《2013年中国各种土地类型比重结构饼状图》、《2013年中国耕地、林地所占比重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的柱状图》,新材料和数据让学生耳目一新,更便于分析我国的土地资源现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最新地理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新闻和时事,做一位心怀祖国和放眼世界的现代公民。

在信息社会,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让我们时事材料来源广泛,一方面为我们收集信息资料带来便捷,另一方面让我们收集的资料良莠不齐,难以确保材料的科学性。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要养成收看每天的新闻30分的习惯,关注政府的网站的年报数据,收藏一些科研单位如的网站,可以让我们快速掌握世界时事的最新动态。

(四)改变地理教材呈现顺序让教材逻辑化

地理教材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从整体到局部,从近到远规律安排章节的内容,这种安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教师教,学生学。但是在局部某些章节内部也有笔者略有异议的地方。如在七上第四章第一节《人口和人种》这一节依次分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四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调整教学顺序为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分布、不同的人种,这样调整让地理教材的呈现顺序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七年级第一章的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分为学会阅读地图、选择适用的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内容,考虑到选择适用的地图这一部分涉及到地形图的选择,学生又没有学习过地形图判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中把选择适用的地图放在《地形图的判读》后面,这样设计活动:“如果去山区登山活动,你会选择什么地图”,学生顺利成章会选择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在地理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除对教材章节之间内容进行整合,还可以对一节课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个课时内安排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时,教师设计探究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经纬线的含义、经纬线的长度、经纬线的方向、经纬线的形状,列表格学习经线和纬线特点,不仅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探究中学习,还可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地理教材的使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共同的同行一起加入到研究中,用好教材,上好地理课,真如《地理》所说“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让地理生命课堂影响每位学生的生活,需要各位地理教师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