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1
我认为地理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应做好日常教学和考前复习两个重要环节。
一、从基础教学抓起,培养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首先,要在教学中把握课改动向,理解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前提。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让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不是空洞枯燥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地球公转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讲天气气候时,让学生从自身感受理解天气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聚落与环境时,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我镇村庄分布情况,分析造成各村庄规模大小不一的因素,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切实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改变学生只重文字叙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的技能,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地图教学方面采用的方法有:
1.看图填图
课堂充分利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把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强化空间概念。
2.动手绘图
动手绘制地图和示意图是地理思维内化和呈现的过程,能加强对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和对地理特征的理解。比如,绘制海陆分布图、国家轮廓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等。尤其在会考复习阶段,建立专门的绘图本,便于学生积累复习资料。
3.识图析图
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步骤和方法,先看图名,从而弄清图的内容;再读图例及其分布,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总结图中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注重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明显地贯穿着一条主线: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项分析能力从七年级下册《亚洲》章节开始应逐步培养并加强。《亚洲》单元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方法指导到位,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理解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日本、俄罗斯工业的分布;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自然人文的差异等。
二、充分做好考前复习,提高综合解答能力
科学的复习,是中考会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三轮复习法。
一轮复习集中全力通教材。虽然是紧扣课本,但应和新授课相区别,避免简单重复课本,重要的是理清知识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在复习时按课本编排的章节首先整体把握知识框架,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的整体概念,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主要知识。为避免学生在复习中产生倦怠心理,在通教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照知识框架,自己找出考点掌握课本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教材及考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备课时应仔细对照课标及考纲要求,分清主次。对一般性问题和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点到为止,重要考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问题,要精讲多练,比如,经纬线及经纬网部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
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二轮复习可以打破教材顺序对四本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致归纳为:(1)地球与地图;(2)地形气候河湖与农业专题;(3)自然资源与工业专题;(4)地理计算专题;(5)图文材料时事热点专题。专题复习使综合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统一,学生不仅理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掌握了对这一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对比和类比,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等方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析原因,掌握规律。
三轮复习以做模拟题为主。结合中考指导,进行实战练习。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材料分析题的练习。通过模拟实战,一方面做最后的知识漏洞检测,更重要的是把握试题风格,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而努力。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2
一、 宏观调控――未雨绸缪,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因为中考地理内容多,容量大、任务重,为确保优质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学生入学七年级之初就制定好初中阶段整个的教学规划,合理安排新课与复习时间,即新课和全部教材及每册书复习完所需时间,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后期的复习夯实基础、赢得时间。
对每一阶段的复习,都要统筹兼顾,既要做好本阶段的复习以及查漏补缺工作还要考虑其他学科的各种级别的考试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所占用的时间。本着“紧前不紧后”的原则,我们合理地安排好新授课和复习备考的时间,从而能够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复习时,制定好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提前向学生明确周复习计划甚至每天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动自觉配合老师,做到教与学同步,发挥师生共振的功效。
在后期不到两个月的总复习时间里,对复习的内容和任务以及时间的分配更是做到心中有数,每个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选用何种资料,对学生进行哪些技能的训练,如何引领学生打破复习瓶颈甚至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心理辅导,复习前都做了一个翔实的统筹规划。
二、 优化课堂――因地制宜,活化教学策略,建立高效优质的课堂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太重视地理学习,这种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地理课堂的顺利开展。因此,因地制宜,活化教学策略,建立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每个学生能有个好的开始并能够从行动上持之以恒;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亲和力,感染学生爱屋及乌;在“严而亲”原则下,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安静、独立、专心等。
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最新的时事地理热点,体现地理的时代感。紧密结合生活化地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和“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紧密结合地理图表,体现地理的直观性和空间分布特点。
将时事热点问题,相机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人文关怀的修养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结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引导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领学生跳出课堂,感受地理,运用地理知识。
优化课堂结构,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破传统复习课的框架,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人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可以将地理复习课堂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 唤醒――定向自读自测;② 热身――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③ 回忆再现――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几个步骤既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从而切实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大知识容量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扣纲务本――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立足教材,构建主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达成有的放矢的复习目标。
课标和说明是复习的指挥棒,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层次,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实现由知识的积累到活用知识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纵观整个教材内容,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识”的基础上实现“活用”的提升。
四、 有效训练――精选教辅资料,精编复习练习,培养多角度地理思维习惯,规范答题要求,提高答题技巧,实现中考既定目标。
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地理中考试卷,广泛搜集中考信息、关注中考考查动向。选择一些合适的、编写水平较高的教辅资料供学生自学和练习。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要编制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训练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的思维习惯;注意答题技巧。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3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思维导图;地理学科关键词;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110-03
中考制度改革,初中教育理念变更,国内大部分地区初中地理科目遭受漠视。直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从零起步,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学影响更加严重。所以高一年级教学安排时间紧,任务重,潜意识中要读理科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不予重视:要上文科的学生又认为地理偏向理科,难度几乎可以媲美数学,想重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一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看得懂,题目做不好;课堂上听得懂,课后记忆模糊;会的题做千遍,不会的忽略千遍。这些问题综合反映了^域初中地理教育的缺失;地理知识零散。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体系:地理的实践性难以结合实际,学生的分析及解决能力缺失。最终难以把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卷面上。
一、概念阐述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核心观点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同时利用人类左右脑,将思维用画作的方式有组织地呈现。在教学中的操作是以一个中心位置为主题,引申出二级主题,利用编号、线条及颜色来表示其顺序和重要性,如此类推,延展出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分支图形。通过环环相连的表示方式,实现教学中知识体系的连接。
2.地理学科关键词
地理学科关键词是中学地理知识的总结性词汇、地理专业术语、生活常用的和地理学科相关的语言词汇,亦是使用频率高、能代表地理学科的相关词汇。它可以直接用于知识体系解释,或者书面语言解释,落实于卷面上的最终词汇。
二、以思维导图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1.授课理论及思维导图设计
本章节内容和第二章大气运动密切相关,需要运用大气运动理论,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本文运用了简洁化的语言和顺口溜式的总结:三原则、一思想、三中心。讲解后,由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空白图。
2.讲课过程
(1)视频播放帆船运动,无数的帆船运动。引入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重点指出,时间是常年,方向是一定方向,海水的总量是大规模,并且在流动。
(2)洋流的性质划分(实验法)。①暖流:将一针管热水放入冷水盆中,迅速把热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热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热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②寒流:将一针管冰水放入温水盆中,迅速把冰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冰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冰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
(3)海水运动三原则及一思想。请学生画三圈环流图,回忆上一章节大气运动。结合洋流概念,引入第一个原则:水随风动,原因是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请学生回忆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引入第二个原则: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中不偏。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思考河流遇到阻挡会如何变化,引入第三个原则:陆地形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入一个思想:水往低处流。
(4)洋流环流三中心。讲解第一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南北赤道暖流形成。其次陆地形状介入,陆地阻挡,赤道逆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1。
讲解第二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水随风动(极地东风带),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南北半球大洋西岸洋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为例,见图2。
讲解第三个洋流环流中心(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需要学生准确知道北印度洋海区的冬夏季大气运动方向。水随风动(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三者同时起作用,形成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见图3。
(5)以北太平洋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北赤道暖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北太平洋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4。
以北太平洋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北太平洋的千岛寒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注意:因为陆地原因,极地东风带对千岛寒流的影响较弱,所以此处只考虑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见图5。
(6)最后总结,见图6。
(7)思维导图的建立,见图7。
三、思维导图下地理学科关键词的提炼
思维导图环环相连,促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相关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后,要把理解的内容充分落实到卷面上。
1.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提取
本节考点主要在大规模海水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教材主要列出有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行、海洋污染4个方面。那么,考试时这些方向的考题较多,怎么解题、怎么答题、怎么能得分才是关键。①对于气候,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等;②对于渔场,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上泛;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上泛等;③对于航行,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海雾等;④对于污染,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利于污染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等。
2.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思维导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