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1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2014年是渝北区实施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校长班、中层干部班、骨干教师班,上海、北京、重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培训、影子培训,“国培”“市培”“区培”“校培”整体联动,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合力,揭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篇章。渝北教师教育“456”行动模式已经逐渐彰显魅力。
一、基于“四个关键词”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索
提及“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广大教师基于“繁忙、辛苦、没时间、职业倦怠”等各项理由,各级各类的“培训”已经成了教师心中的“额外负担”。费时费力费钱的“被成长”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被提升”状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培训只有走入了教师心里,培训的价值才能凸显。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才能真正给教师带来收获呢?关于这一话题,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词”:即 “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 “如何培训”“效果如何”。
(一)多维理解“为什么培训”: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部门要从追问“为什么培训”入手,明确培训需求,把握培训目的和意图,结合区域内教师教育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目标。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思考。一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需求分析。任何一个教师培训都要关注项目的“社会价值”,体现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 中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要关注最新的课程改革进程。其次是中观层面的组织需求分析。在中观层面上,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训着眼于“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微观层面的学员需求分析。也就是“培训谁”,就需要对“谁”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对学员个体培训需求开展深度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
2014年,我们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进行“把脉”,区教委成立11个调研小组,先后深入全区108所学校(单位),召集教师代表、管理人员代表、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五个方面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谈话、发放问卷,就我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渝北区教师专业成长“五大工程”。
(二)深度分析 “培训什么”:聚焦培训目标和内容
“培训什么”旨在回答“用什么内容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那么,培训课程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开发资源”是渝北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完成的全过程中,我们采用严格的项目、课程申报审议制度。2014年,我们着眼于“深化课改、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目标,着力于“研训融合、有效练兵、城乡互动、提尖培优、全员发展”的策略,采取“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的形式,开展了5个大项30个小项的教师培训,共培训干部和教师6668人次。2015年我区的培训项目先由进修校培训部向组织部申报,然后由各项目承担单位写出详尽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课程设置注重多维目标,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有以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更新学员理念的“知识课程”;有以参与式分组研讨、学校实践性考察、培训简报、培训心得(作业)等注重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有以开班和结业仪式、班级活动文化等影响学员的“情意课程”。每个项目由“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实践与培训作业”四个基本单元构成,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研修兴趣。
(三)积极探究“如何培训”:着力“走进教育现场”的实践性操作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一致公认的方向是“研修合一”――既注重对课堂操作的研究、设计、打磨、操作,更讲究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增值、涵养、提升。当前的培训我们主要采用菜单式、联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通过开放式开班和结业仪式、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案例(课例)研究、学校现场观察(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听课、听学校介绍)、组织辩论会、问题解决式活动、虚拟研修论坛、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多种途径让学员“走进教育现场”,不仅增加了学员的研修路径,而且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
在“走进教育现场”的具体教师研修实践中,我们让参训者与名师、名校长以及专家的对话、交流、探究、提炼、引领等,提炼研修主题。如我们在“走进北京小学”的校长研修班中,通过与参训学员、培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学校协商、沟通、调研,确立了这样的研修主题:从名校崛起看校长的作为与使命、现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新动向、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等。
我们希望通过“走进名校”、“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让研修者领略名校文化,学习成功经验,创新办学思路;关注名师、名校长成长历程,解剖名师、名校长成功因素,促进教育家办学;探索名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方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话教育理论专家,发掘名校、名师、名校长成长与成功的教育规律和理论基础,共同探讨,互动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我区选择了上海“竹园小学、龚路小学”两所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外派校长、教师参加影子培训,还在区内确定了“渝北中学、实验小学、空港新城小学、长安锦绣实验小学、渝北幼儿园”等5所学校为影子培训基地学校,不仅承担区内城乡校长、教师的影子培训任务,还承担了西南大学的影子培训项目。2014年5月,四川广安市21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在渝北区基地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开阔视野。我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参加上海竹园小学影子培训后,把所有的校级领导都带去学习、实践,并以田荣俊校长团队为主持,以空港新城小学为主场,举办了全区的班主任培训班。还通过培训与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结缘,邀请吉老师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授课及指导教师课堂实践,不仅引领本校教师发展,还通过与名校、名师的互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
“培训效果如何”,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学员在培训现场的学习反应,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其次,关注学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再次,关注学员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我们相信,在实现了“研”和“修”的“双翼并举”“双剑合璧”后,学员们必能积聚起“无招胜有招”的底气和功力。
二、基于“五大工程”的教师专业成长加速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2014年度区教师进修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共计395万元,农村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的5%共计853.81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有经费保障还不够,关键是要启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度。于是,我们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参训教师,狠抓“五个工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五大工程”即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从设计上看,“五大工程”既有“点”的提升,又要有“面”的拓展;既面向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又重视高端人才的精心培养;形成了“点面结合,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新格局。
(一)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
我区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的优质名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干部、教师培训基地8个。为提升进修校教研员队伍素质,我们加大了对教研员选培和送培的力度。2014年先后选送了15位中小学教研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培训提高。选送了4名小学校长赴上海参加了“影子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中层干部赴北师大参加管理能力提高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参与高级研修培训,组织了40名小学校级干部参加了由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任职资格及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了67名小学德育干部参加由长江师院承办的德育干部培训,组织了97名幼儿园园长参加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能力提高培训,在暑假完成了311名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能力提高培训任务,组织了120名校级干部开展了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参与组织了校园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284人。
(二)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
2014年完成了528名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培训结业工作,评选区级骨干教师300名;开展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室79名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选送了14名干部、教师到区级影子学校参与培训学习;开展了“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推选工作。
(三)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
截止2014年底,除高中语文、数学、化学学科外,其它各层次各学科均已完成全员培训任务。2014年完成8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的有三个学科,高初中英语、初中政治和化学,共计培训教师425人。完成313名新聘教师上岗培训。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81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2014年下期,我区精心制定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落实培训时间,分解培训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巧安排。第一期培训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启动,全区1359人参加该项培训。
(四)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
本年度,委托市外高校、全国继教网及培训基地培训的项目有7项:选送了小学语文、数学优秀教师各50名赴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参加培训,选送了375名音、体、美、科学学科教师参加由市内高校承办的紧缺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04名民办园教师参加了保教能力提高培训(由二师承办)。区内培训有两项:组织了1748名学科教师参加了2014年暑期主题教研培训,组织了101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五)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
2014年国培、市培人数多,任务重,难度大,对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在选送工作中,我们耐心地做好基层学校领导的工作,提高他们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困难,解决工学矛盾,努力完成送培任务。全年共计选送国培教师149名,国培示范性培训教师118名,市培教师221名,共有141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参加“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英特尔、微软、乐高和中国移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
三、基于“六个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
(一)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
渝北区教委下发了《重庆市渝北区“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20名未来教育家、30名学科带头人、70名教学名师培训对象的选拔工作,力争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并能在全市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校长和教师。
(二)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卓越教师”
我区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一些城区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两届名师工作室成果丰硕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2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3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4
与很多培训不同的是,在这部由重庆市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市外著名高校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片”中,学员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他们朝向教学名师的目标,完成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级、角色转换。学员们“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让组织者感到“惊讶”,更被上海段培训专家团队评价为“最具有学习热情的一个班”。
那么,学员们的热情究竟从而何来?这个在开班之初,就被寄予“创新高端教师研修模式、破译教学名师成长密码”厚望的“国培”项目,三年来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
高端定位与系统设计的研修模式
“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记者前往江北区新村·同创国际小学采访该校教师何颖,时值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蒋军晶来校授课。访谈结束后,何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训现场,微笑专注倾听,不时做着笔记,嘴里念念有词。那种乐观、好学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后来,那篇报道刊发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颖: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这个何颖,正是2011年小学语文“国培”班的一名普通学员。如今,何颖回忆起三年前的“国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丰富、全方位的理论研修加实践反思,每天都留有问题给我们思考、讨论,当然也包括作业、实践。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高端的目标定位、精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系统设计——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名师“国培计划”无不显示出“专业订制”的特征,这也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培养对象为市级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六七岁,平均教龄十六七年。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业绩,然而理论储备的不足、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却让一些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成为学科教学名师,是这个“国培”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
市教委对研修组织实施者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拥有强大的语文专家团队,院长李大圣拥有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双重学术背景。负责市外研修组织实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汇集了全国语文教育界最顶级的学者、专家、名师资源,阵容豪华。
“原本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并不具备实施‘国培’的资格,但为了充分发挥其贴近一线、机动灵活的教研指导优势,重庆市采取‘高校+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师培训联盟,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源田说。
针对短期培训“教师观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的弊端,重庆市教委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研修模式。
“正是这种开创性的‘两地四段’异地脱产研修系统设计,为‘国培’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实现了优势互补、内外互动,虚实相生、持续生长,避免了骨干教师培训‘一站高就虚空、一踩实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说。
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提炼出“外在有限给予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理念,并把培训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1)涵养理论兴趣,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2)建立完整的教育学意义框架与学科教学认知视野;(3)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明晰语文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教学技能;(4)激发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与追求卓越的内在激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培训,帮助学员撕开思维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习惯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块思考。”李大圣说,“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满足需求,更引领需求
丰富精准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菜单
“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
安静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1教室里,每一个学员对着培训者预设好的课程菜单认真填写需求问卷表。接着是小组讨论,表达各自的培训需求、疑惑和建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堂课不是安排极有影响的专家的讲座,而是将培训课程与学员协商,找准培训的现实起点。”在黔江区实验小学潘艳老师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培训体认,每个学员都感到一种兴奋。”
在这个语文名师“国培”项目中,预设好的培训课程菜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授课情况和学员反馈,动态调整。
重庆段研修进行几天后,市教委师范处、市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行来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召开阶段性的培训需求和实施效果调研座谈会。
学员提出,在课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论学习,又有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指导,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市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田伟回应,“我们对上海那边提出了要求,培训者中学科教研员不少于30%”。
学员谭仕政说:“前一段学习都是头脑风暴式的,学习非常紧张,难以消化,希望偶尔安排一两次‘慢学习’。”李大圣院长当即表态:“会在培训中安排一些音乐活动等,舒缓调节学习压力。”
市教委师范处李源田处长更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紧凑的课程菜单上,我们既能看到理论讲座、课例分析、论坛研论、课堂重建、课堂展示等课程有效衔接,又能发现“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实践性课程嵌入学习全程,教师朗诵技巧、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课程穿插其间。同时,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动课程”,以便根据研修实际情况调整,保证合理的学习节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专家上课过于枯燥乏味,学员课后纷纷表示不满,李大圣院长得知后,第二天亲自为学员们补上了一次课。这次突发事件,让组织者们意识到,“培训不能设置了课程、请了授课教师就完事,还必须深入分析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授课风格,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上海段研修开始前,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学员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上海方进行了多次深度沟通,对课程菜单提出修改建议,还点名要求邀请哪些专家、名师为学员授课。这种量身定制的课程菜单设置,保证了不同阶段研修的针对性和延续性。难怪,学员们纷纷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国培’中,我们始终做到两点,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诚心的服务’,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李大圣院长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满足学员需求,更引领需求。”
全员卷入,聚焦PCK,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灵动多变与情智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唤醒教师的专业尊严、高尚气度与澎湃激情”
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的李洁老师是2011年小语“国培”班学员,在参加“国培”前,曾获得过两次市级赛课一等奖的她,正经历着“职业最倦怠的时期”。“国培”前,她热衷于学习课堂实录案例,“‘国培’后才明白过去学的是术,现在应该学道——理论。”
“国培”彻底激活了李洁,影响一直在持续,送课下乡、参加赛课、阅读理论、指导教学……2014年寒假期间,她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等7本书。“现在李洁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明显更强了,工作起来更主动、更有热情了。”校长、同事欣喜于她的变化。
一次“国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么说吧,它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了最优秀老师身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让我有了教育梦想。”学员李洁的经历以及有感而发的话,恰好点出了这次“国培”的魅力所在。
“国培”班班主任罗萍坦言:“个别学员刚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但加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学员进入“国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据问题困惑和研究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密度的理论辨析,引导学员运用理论工具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学科教学认知框架。
学习共同体以任务为驱动,在专家的引领下,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做学术报告、讲成长故事等,每一个学员都承担、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罗萍全程参与学员学习过程,及时总结、指导、反馈,让每一个学员都被团队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不能懈怠。
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员兴趣、所在区域等特点,随着研修阶段、研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形式可变、交流互动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间,学习共同体采用了“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主题学习工作坊。按文体与体式进行分类专题理论培训,以丰富或补充学员的学科本体知识。
共同备课工作坊。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支强大的实践型培训团队,把5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专家带领各组学员在微格教室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等不同体式的六次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员现场观摩全国名师执教同一课题。在与名师课堂的情境比较中,学会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检讨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理论讲座、集体备课与名师课堂均围绕同一类型的教学问题或课例展开,沿着‘理论—实践—体验’的路径螺旋递进,连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国培”班学员温永林说。王荣生团队根据学生定起点、根据文本定终点、根据障碍定环节的台阶式备课方式,也被学员所理解、掌握。
第三阶段回到重庆后,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展开课堂初建与重建,“同课异构”“一课三上”。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学员们“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点、对接点,促进了理论内化,行为转化。
“本次培训,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在实践操作、实践反思中,对理论学习更具深度、广度,并能主动自觉进行二次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看了、听了、懂了,更说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构了。”2013年“国培”班班长肖猷莉激动地说。
培训形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国培”成功的关键,然而,培训组织者“以心换心”的诚心服务和培训实施者“专业卓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唤起学员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李源田处长多次深入学员之中,做报告、问需求、话理想、谈建议,甚至还深入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生活。李大圣院长、罗萍主任、向苏老师等培训组织者更是全程浸润其中,亦师亦友,与小伙伴们共成长。
“李源田处长告诉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与追求;李大圣院长激励我们:长知识,也要长见识。罗萍主任耐心的指导似涓涓细流,向苏老师细心的关照如柔柔春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足龙岗一小唐全莲老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间,75岁高龄,身患癌症、疾病缠身、仍然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于讲台一线的贾志敏老师,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学员,“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李冲锋博士24年来每天坚持2~4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带给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王定芝老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作700字的任务,完成十万字的书写竟然只需要5个月!这次讲座,开启了她的教学、阅读、写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万字的目标。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5
【关 键 词】 价值观念;团队建设;实战演练
至沙坪坝区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以来,全区各校“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校级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组建起来,但在实际合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还不能真正抛弃保守、自私、害怕别人学了自己经验等一些陈旧的观念,真心融入团队合作中来,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下面我们通过培训学习、价值引领、组建共同体、团队研究、共同体评价五个方面来论述。
一、培训学习,转变观念
组织老师们共读佐藤学的论著《静悄悄的革命》和《学校的挑战》,要求老师们撰写读书笔记,开展育英“童真杯”学习论坛活动,学习周边邻国进行教学改革的经验,使老师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和思想。我们还多次邀请重庆市龚春燕院长、进修学院院长龚熊飞到校讲座,学校校长、主任也纷纷走上讲台,向老师们宣讲合作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学会合作是时代的必须要求,团队协作能将个体优势发挥到极致,并能很好地弥补各自的缺点。那些不断强调个人能力,因为害怕失去便拒绝与他人分享的人,永远战胜不了团队协作的智慧。老师们要牢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二、建立合作共享的价值规范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要有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经过学校的大力倡导,老师们的反复讨论,“互帮互助、合作共研、学习成长”已经成为育英研究团队的共同追求。
在老师们合作共研中,我们总是不断引导大家做到:学会分享,善于分享,才能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教研共同体中所有的老师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在教育教学中有共同的话题和不同的问题可以交流,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或者他人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一部分“影子”,因而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就会驱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教研共同体中。因此,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分享研读教材的心得、分享对学生学情的把控,分享课件多媒体资源,分享教育转变差生的智慧策略、分享预习、复习的资源、分享班级活动的好的点子。一个班的家长到校上课,这个年级所有的学生一起分享,上学期五年级的老师们不放过一个家长进课堂的资源,学生们分享了12场家长课堂。校园的合作分享已蔚然成风。
三、组建研究团队,潜心“校本研修”
1. 组建年级、年段、学科、跨年级、跨学科共同体。我们学校语文学科是以年级组,数学学科是以年段组,综合学科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的共同体,在语文、数学等大学科中还建立了跨年级的精英研究团队,针对学科教师较少,教研能力较薄弱的综合学科,课题组组织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与其结对,形成跨学科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建立,在实践研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 实施“青蓝工程”,组建师徒“四商课堂”教学研修共同体,实现职初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目前,我校师徒结对共有27对,其中,与入格教师结队有10对,与青年教师结队有12对,风格教师与专家结队共有5队。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形成了校级骨干教师到区市级骨干教师,再到区域名师的良好的发展结构。
3. 组建校际共同体,加强辐射引领。作为“沙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第三小组的组长学校,认真履行领头羊的职责,把教学经验向成员学校辐射,实现共同发展。我校先后组织或承担共同体及跨共同体研究活动。多次组织市区级骨干教师奔赴沙区回龙坝镇小学、三桥小学送教。在沙区“学本式卓越课堂”赛课和综合学科展评公开课等活动中,学校还利用班级多,骨干教师多的优势,先后多次组织成员学校各学科的赛前磨课研讨活动,较好地落实了共同体“真合作,互提携,共成长”的宗旨。
四、在实战演练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1. 培训引路,破解疑难。针对老师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遇到的问题,我们首先邀请了沙坪坝区进修学院龚院长来校讲座,帮助老师们理清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什么是假合作,什么是真合作,怎样进行深度合作,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龚院长的讲座为老师们指点了迷津,接下来,学校校长、主任纷纷上阵,就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如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互学、展学”,开展《导学精要的有效使用》等专题培训,帮助老师们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2. 课例研究,榜样示范。为了探索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都让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引领。大家抱着相互欣赏的态度,不直接评价老师教得怎么样以及改进的建议,而是把关注点转移到学生身上,陈述自己看到的事实,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思考,专家也针对老师们不解的困惑进行专业的帮扶,大家平等、愉悦的交流,研讨氛围空前浓厚。
3. 精英团队,备战展课。有了校本研修作为扎实的基础,当我们学校的程k、孙明月老师被光荣抽选出来作为语数学科展课代表时,我们迅速组建了磨课精英团队,大家分工合作,连续几天挑灯夜战,双休日不休,我们团队拼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
每学期,学校都会评出“最美研究团队”,校长基金现如今都是奖励团队的,得奖团队每学期期末总结,年级组组长总会不约而同谈到他们温暖和谐、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年级组团队,对年级组团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文献】
[1] 吴兆颐. 如何创建学习型团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6
多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程建设,确实成长了一批教师,成就了一批专业发展学校。同时,也出现了“瓶颈”:有些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队伍水平相对不高、办学规模较小,这种校际间、教师间差距逐渐拉大的局面摆在我们面前。为了突破这个“瓶颈”,2010年适逢我区探索“大学区管理模式”,于是我们提出了“大学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思路,倡导“三种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建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模式一:大学区内同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
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承担的任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共性话题。因此,我们提出以大学区为单位、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学区教师专业共同体。主要以优质资源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搭建平台,让教师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与提高。我们要求各大学区以开展通识学习及面向实践的常规主题活动来达成共同体目标。
在通识学习内容中,树勋大学区以“爱与责任”为主题,提升教师职业精神;西五大学区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打造书香大学区”为学习目标;还有东四大学区的读书漂流活动都为教师们共同研讨提供了平台。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我们引领各大学区开展面向教学实践的常规主题活动。如,103中学大学区的“四个一活动”(即教学竞赛活动、青年教师磨砺课活动、微型讲座活动、教学成果交流活动);104中学大学区的“备点研展评授课法”评比活动,让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谋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区专业共同体打破了以往各校教研组固步自封的局面,实现了教师间的多维互动和多项交流,收到了实效。
模式二:大学区内骨干教师纵向链接
我们利用名师资源构建学区教师认知学徒制,是一种随机性、分散性、自选性的“学习型组织”。它与我们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特点相似,但它并不完全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多对一和一对多的“学习共同体”,具有传统师徒方式和教研组方式的双重优点。我们同时实施骨干教师“321”带动提高策略(即一名省骨干带动提高3名教师、一名市骨干带动提高2名教师、一名区骨干带动提高1名教师),对各大学区教师参加认知学徒制研修有明确的要求,有合理的制度,有一定的目标和任务。一是结对示范,要求骨干教师通过传、帮、带,引导结对教师尽快进入教学的最佳期。二是集中示范,学区内统一安排每一所学校的同学科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竞相展示示范课堂教学,同学科所有教师听课、评课、议课。三是分批拓展示范,骨干教师分批到各校送课,开展扎实有效的同伴互助活动。如,西五大学区结成58个师徒对子,通过“一日影子培训”、“青蓝工程”等活动,打破了以往教研沉寂的局面,不但激活了名师的业务潜能,更促进了区域间同伴互助的飞跃与提升。
模式三:大学区内教师交流联动
如何总结和推广优质资源校的优质资源,并且让优质资源得到不断培育和壮大,我们通过捆绑发展模式得以破解。捆绑交流模式主要有三种途径,即“行政互派、教师交流、名师走教”。在行政互派形式中,我区六大学区共有24名校级领导参加交流学习。在树勋大学区的教师交流活动中,明珠小学派出7名教师到树勋小学学习工作,树勋小学也同样派出7名骨干教师到明珠小学,工作时间至少一年。西五大学区在名师走教活动中,派2名英语名师到富裕小学分别担任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英语教师,每周三和周五去上两次课,解决富裕小学英语师资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