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1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
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
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馈。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
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2
关键词:反倾销;应诉;会计举证
一、反倾销立案前的会计举证问题
面对日益增多的反倾销指控,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反倾销应诉中作出充分的举证,就必须将有利于应诉的许多准备工作分解并融合到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做好事前的预防与准备。
(一)规范的会计管理系统是企业做好反倾销应诉的基础
1.基于反倾销应诉目的的会计信息的组织与构建。企业在反倾销应诉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许多全面、详细的资料,如企业经营的基本法规资料、产品销售资料及数据、产品财务成本资料等。因此,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将企业的重要文件和资料分类妥善保存;另一方面在设计日常核算账户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明确二级或者更细致的子科目,以便对出口产品的型号,尤其是技术相对低端、价格水平较低的易涉案型号按照销往国家的国别明细分类,为产品成本及销售信息能合理、及时地分离出来做好准备。
2.营建诚信企业文化,规范日常会计实务操作。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方法、过程、结果符合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规范的要求是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基础,而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短期利益授意会计人员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巨大。因为一旦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局在核查过程中发现应诉企业提交的会计证据所依据的基本会计体系存在问题,就很难相信企业提交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反倾销的危机感和预判能力,避免短视,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程度,保证企业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企业应事先进行客观的反倾销应诉自我评价
1.评价企业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局在核查、评估过程中会全面了解、核查企业调查期内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对照会计准则进行评估,二者是否相符是评估应诉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依据。
2.评价企业物流与会计处理过程及成本核算方法是否一致。在反倾销应诉中,成本是核查的重点,而核查企业成本计算、成本处理是否正确和公允,主要方法就是核查企业物流账目是否账实一致、是否与产品材料构成配比、是否与会计核算同步、原材料等的采购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值等。
3.评价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会计凭证、附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在应诉过程中,要求会计记录能完整地记录业务事项的全过程,并且所附的会计凭据能充分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4.评价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相关法律遵守的情况。在反倾销核查中,核查方会重点从会计处理中寻找企业是否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经营,如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否按《劳动法》要求处理,地方政府是否有超出法律范围的对企业的补助、扶持行为等。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体系
企业应将应对反倾销调查前置,也就是在国外未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前,制定并实施会计战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倾销调查事件的发生。会计预警可从对内战略和对外战略两个角度考虑。
1.对内战略。(1)企业在制定出口规划时应了解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以避免触犯或尽量少触犯当地生产商的利益;(2)会计参与企业出口产品的定价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在此前提下根据目标市场的价格状况,安排相关的生产和销售;(3)强化出口产品更为明细的核算,及时计量出口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速度和数量。
2.对外战略。(1)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推断其将来可能的行为与动作;(2)搜集各“替代国”的商品价格、计算数据、成本资料,包括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的相似性、获得原料途径的相似性、国内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替代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水平等;(3)收集各国特别是判例国的反倾销案例及我国应诉反倾销案例的资料和评论;(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支持,将多种来源的信息汇总、加工、综合。信息在综合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健全国内反倾销应诉机制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要形成国家反倾销数据库和案例库;行业协会要建立行业产品生产、消费及价格变化的预测分析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指控提供预警信息。
二、反倾销审核过程中的会计举证问题
(一)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举证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原则上将“替代国”制度适用于我国出口产品或经过苛刻的审查才能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和待遇。这种对我国企业采取的歧视性做法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会计举证方面,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的会计账簿体系;其次,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应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再次,通过翔实的会计资料来说明企业是按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的;最后,填写于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表的会计数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二)填答调查问卷的会计举证
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关键在于答卷和抗辩,会计人员要配合律师准确地回答问卷问题,并通过会计抗辩来反驳对方的指控,证明自己的观点。
1.认真研究调查问卷并填写相关会计问题。总体上来讲,针对中国的反倾销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两类。企业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应当在与律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注意填写策略,不仅要按照问卷来回答,还要明白该问卷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调查当局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2.全面、准确地回答反倾销问卷的会计问题。反倾销问卷实质上是一套完整、系统的测评方法,需要应诉方提供大量数据,并对应诉方进行现场核查,收集查证有关数据的工作底稿和计算依据。因此,贯穿于整个应诉过程的会计数据必须真实、可信,并可与供应、销售、生产及劳动工资等方面提供的数据和情况相互作证。另外,由于反倾销问卷中的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是针对反倾销的不同角度设计的,故他们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并能够被证明其真实性,也就是说,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应与审计报告的数据保持一致。
3.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抗辩陈述。在反倾销应诉中,企业可有针对性地对申诉方指控的要点,从法律和事实上围绕应诉企业会计信息通用问题、被调查产品成本分配问题、替代国及替代国价格问题、被调查产品低价销售问题、申诉方所述的产业损害问题进行会计抗辩。
4.注意调查问卷回答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应诉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如不有意识地保护,这些商业秘密可能被外国竞争对手获知,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谈判的劣势地位。
(三)应对实地核查的会计举证
1.了解实地核查的目的和会计内容。实地核查是为了验证应诉企业所提交的答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了解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以便公正地作出最终裁定。实地核查涉及的会计内容主要包括应诉企业所提交答卷中涉及的所有会计信息和资料、应反倾销调查当局要求提供的补充答卷中涉及的会计信息和资料、应诉企业主动向反倾销调查当局提交的其他会计信息和资料等。
2.实地核查中会计举证的准备。一般在核查人员进入企业前,反倾销当局会根据被调查公司问卷答复的信息列出实地核查大纲,确定将要核查的基本内容。企业应在核查人员实地调查前对这部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尤其需要合理确认以下事项:从企业成立至今每年的完整账册,包括审计报告、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准备解释与成本相关科目的基本会计方法;公司自成立以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明细账以及折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是否正确、是否准确计入成本;银行贷款清单、还款和付息证明、其他借款的相关证明等。3.实地核查的支持环节。在整个实地核查过程中,建立信任非常重要,要使核查人员感到被调查公司所提交的信息是真实可靠、有据可依的。检查人员把未解决的问题或资料列示出来,直到得到答复为止,这就需要被调查公司能尽快找到相关的支持文件。因此,核查时的人员安排也很重要。核查时关键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并能够透彻地理解核查人员提问的意图,快捷反应,提供信息支持。
三、审核结果形成后的会计举证问题
在审核结果得出后,企业应马上对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在受到不公平判决时及时提供财务举证资料是最终获得胜诉的重要保证。在审核过程中,核查人员如果以非充分理由否定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企业应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并提供更加详尽的举证资料,迫使核查人员改变错误判断。另外,无论反倾销应诉是胜诉还是败诉,企业都应该很好地对自己的财务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省,总结已取得的有效经验,同时找出问题和差距,把反倾销工作看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契机,为今后的反倾销应诉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会计举证是反倾销应诉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反倾销会计工作才刚刚起步,企业在遭遇反倾销时胜诉率低或不敢应诉。因此,必须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强化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技能,进一步发挥会计举证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反倾销会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辨析[J].会计研究,2005(01).
[2]颜延.会计学视野下的反倾销[M].中信出版社,2003.
[3]徐柯芝.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反倾销会计举证中的作用[J].财会月刊(会计),2005,(4):38239.
[4]周友梅.试论反倾销会计的若干问题[J].当代财经,2003,(11):1092113.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3
关键词:实习实训 秘书英语 阅读资料分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8-01
1 调查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于企业,我系英语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英语能力。通过对我系实习实训企业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适应我们学生的工作岗位的设置以及技能要求,然后结合文秘英语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通过调研论证的文秘英语阅读资料分级及进阶必要性,科学地制定秘书岗位阅读分级教学规划,为企业培养更加适合的商务秘书人才。
2 调查对象、方式及内容
课题组于2013年1―2013年7月开始开展了针对我系毕业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企业调查。
2.1问卷星网络调查
采用邮件形式向相关单位人力资源部经理、部门主管等发送问卷星链接网络调查问卷,
2.2校企合作研讨、企业访谈
通过对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我们项目组的教师,首先要与企业高管交流,了解企业对秘书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发展;项目组的成员与人力资源的主管沟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部门经理交流,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与公司从事秘书岗位的人员沟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了解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所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基本情况;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否有差别;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否不同;目前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符合贵企业需求;英语分级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对接;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无必要。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星单位30家(被调查的企业情况简介见附件1),共回收调查问卷27份。
3 调查结果分析
3.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所调查单位的所属行业比较广泛,涉及商务服务、广告媒体、贸易、教育等二十个行业。
3.2调查内容分析
(1)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涉及到的英文工作内容分析。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6家单位中,前台接待岗位涉及英文工作内容主要是处理电话业务占84.62%,而接待来访客人和内部沟通各占7.69%。部门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包括差旅安排和应用文写作都占61.54%,会议组织占42.31%。总经理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第一是外部沟通占76.92%,第二是应用文写作占65.38%,第三是展示汇报 占57.69%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秘书岗位涉及到的英语各不相同。
(2)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有差别。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20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有差别占调查公司的74.07%,5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不太明显,只有2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没有差别。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有差别。
(3)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不同。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5家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不同,9家公司认为不完全相同,只有3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没有不同要求。
(4)目前毕业生的阅读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9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调查企业的70.37%, 6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22.22% 只有2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上看,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改进。
(5)英语分级教学需要与企业要求相对接。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2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有利于与企业需求对接,6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对与企业需求对接有一定的作用,只有1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没有作用。
(6)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必要。根据问卷星的对27家企业的调查,21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很有必要,5家公司认为还可以,只有1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没有必要。
(7)您认为如果进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哪方面内容。问卷星对27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综合能力训练,7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阅读速度和词汇。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4
关于落实《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重点任务的报告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县对外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县外贸发展,推动和增强出口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济杠杆。我局根据重点任务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将加快出口退税业务办理时效的措施汇报如下:
持续优化退税流程。一是优化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持续扩大一二类企业规模,加强日常跟踪动态评定,符合条件立即纳入。二是全面推行无纸化退税申报,一二类企业实现全面无纸化,其他类别企业符合条件的也要实行无纸化办理。力争实现无纸化办理全覆盖。三是定期提醒出口企业退(免)税申报、审核、退库进度及申报退(免)税期限等情况,便于出口企业及时、足额获取出口退税。
做好重点企业辅导工作。立足省重点企交流平台,及时将企业反馈的情况上传省税务局。并做好每月的重点企业调查问卷的发放,掌握重点企业的出口情况,方便重点施策。督促出口企业健全和规范财务核算,联合其它部门开展专项辅导。健全贯穿风险防控、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出口退税全流程防范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退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争取让更多的企业纳入省重点出口企业名单。
加强国贸单一窗口、电子退库系统的应用。与人行、海关、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建立长期联系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工作动态,及时解决业务问题。此外,开发信息共享系统,不再采用“海关—总局—省局”逐级下发报关单信息方式,实现与海关、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快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且完善信息错误反馈功能,对发现的错误信息能够反馈并及时处理,确保不因电子信息缺失影响企业出口业务的办理速度。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卷调查
企业内部控制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可靠、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的有效手段。为指导企业健全内部控制,财政部自2001年起,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担保”、“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等具体规范。为了解企业是否熟悉并实施这些规范,所发挥作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云南财经大学与云南省财政厅联合于2006年8月成立了课题组进行调研。课题组向云南省内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发出了“内部控制问卷调查表”,前后历时6个月,收回的调查问卷中企业392份、事业单位548份、行政机关502份。现对收回的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寄回调查问卷的392家企业中,按单位隶属关系层次为,中央企业27家,占6.98%;省属企业61家,占15.56%;地(州、市)属企业57家,占14.54%;县(区)属企业207家,占52.81%;其它40家,占10.20%。从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来看,国有企业180家,占45.92%;集体企业63家,占16.07%;民营企业141家,占35.97%;外国投资企业7家,占1.79%;其它企业1家,占0.25%。从是否属于股份制企业来看,属于股份制企业的有150家,占38.27%;非股份制企业242家,占61.73%。从企业所属的行业来分析,制造业125家,占31.89%;商业84家,占21.43%;建筑业25家,占6.38%;服务业70家,占17.86%;其他行业88家,占22.44%。可见,无论从隶属层次、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来看,被调查企业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1分别从2005年底的资产总额和职工总人数、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情况列示了被调查企业的规模。从表1反映的情况看,资产在5 000万元以上的有136家,占总数的34.4%;主营业务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有111家,占总数的28.32%;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有98家,占总数的25%。可见,从被调查企业的规模来分析,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但也有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在规模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见,所分析的样本在我国企业结构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这样,调查结果的分析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总体情况。
二、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了解程度及其渠道
财政部颁布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有5年多。对其了解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表2和表3分别列示了企业对内部控制规范的了解程度及其了解渠道。表2表明,有38.01%的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规范很熟悉,且他们大多为大中型企业;同时也有26.53%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这主要又为中小企业。这主要是国家监管部门对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的要求较高,他们自身因经营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也有这方面的强烈要求。表3表明,他们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途径为财政部门文件,其次是通过相关培训,而通过相关杂志或网站了解的不多。这告诉我们,要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和熟悉相关的规范,相关监管部门下发正式文件还是一个主要途径,其次是以相关监管部门为主组织的培训,相关的杂志和网站是补充渠道。
三、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情况的评价
从表4看,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有264家,占被调查对象的67.35%;不适用的有11家,占的2.80%。这说明企业普遍认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适用的。
四、关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一)对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的认识
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很重要的有352家,占总数的89.80%;认为一般的有38家,占总数的9.69%;认为不重要的有2家,占总数的0.51%。在调查中认为本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完善的有257家,占被调查对象的65.56%,不完善的有39家,占总数的9.95%。这表明企业很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并认为本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完善。
(二)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基本上进行了内部控制建设。其中,内部控制建设比较健全的企业有294家,占75%;但基本没有成文制度的企业也有51家,占总数的13.01%。具体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是财务、会计部门,占总数的73.73%;其次是总经理办公室,占14.03%;只有极少的企业专设内部控制部门,占1.78%。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第五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但均需由具体业务管理部门牵头草拟。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大多与财务、会计相关,因此,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企业所有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从表7是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有31.89%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比较有效,只有2.25%的企业认为基本无效。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效果总体评价较高。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的具体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的具体情况,我们以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要求各单位采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建立的内部控制内容为依据,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本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将其分成7级,分别为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到执行效果很好,分别记1-7分,得分越高,表明执行效果越好。由于有的企业没有应用某种控制方法或没有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对相应内容没有回答,这样,各项目的回答总数不同。从表8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就内部控制方法的实施而言,被采用较广的方法是资产保全控制,共有318家企业明确认为实施了该控制方法,占寄回问卷总数的81.12%;其他控制方法依次为授权批准控制、风险控制、内部牵制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计算机控制,最不太广泛的是预算控制,仅有280家企业明确表示实施了该控制方法,占寄回问卷总数的71.43%;就实施效果来看,会计系统控制最好,认为被系统执行且效果好的企业有256家,占回答总数291家的87.97%,平均得分为4.95分,其他依次为授权批准控制、内部牵制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计算机控制,最不如人意的是风险控制,认为执行效果不好的企业有100家,占回答总数297家的33.67%,平均得分为3.84分。就内部控制实施内容而言,被实施最广的内部控制内容是采购与付款,共有322家企业明确认为实施了该控制内容,占寄回问卷总数的82.14%;其他控制内容依次为存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广泛的是对外投资控制,仅有266家企业明确表示实施了该控制内容,占寄回问卷总数的67.86%;就实施效果来看,销售与收款控制最好,认为被系统执行且效果好的企业有268家,占回答总数303家的88.45%,平均得分为5.07分,其他依次为固定资产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存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如人意的是对外投资控制,认为执行效果不好的企业有81家,占回答总数266家的30.45%,平均得分为4.03分。
五、企业对内部控制监控情况的评价
(一)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建立情况
为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监控体系。为此,我们也希望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从表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健全的近90家,占总数22.96%,基本上没有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也占13.52%。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健全性还有待完善。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控的情况
从表10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半数以上(占60.46%)对内部控制经常进行监督,几乎不进行监督的占7.91%。此外,但在被调查企业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经常进行审核的却不到50%,几乎不进行审核的也占总数的17.09%。可见,应当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监控制度,并监督实施,这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难点。
六、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如表11所示,我们列举了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五个问题。员工普遍不了解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其他问题依次是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虽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未被有效执行、不知道如何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多数企业同时存在这些问题。可喜的是,内部控制建设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认为本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的仅占总数的17.86%。
七、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尽管财政部在2001年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对此不太熟悉,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途径为财政部门文件,其次是通过相关培训,而通过相关杂志或网站了解的不多。因此,当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并实施时,通过各级财政部门下发文件到各级企业并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是确保所有企业学习和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普遍认为财政部于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适用的,企业也很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并实施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我国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良好基础。但企业具体负责建立内部控制的部门,大多是财务、会计部门。由于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建议大中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以及协调工作,其他企业可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以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临时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以使所建立的内部控制既符合相关规范,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并提高各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自我发展 调查 分析 对策
一、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目标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本研究在参考杨京智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用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期望和发展目标等情况。调查对象共120人,涉及ZJY职校机械、电子、珠宝、汽修、计算机和会计六个专业,涵盖一至三年级学生。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20份。
1.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调查
表1 ZJY职校学生学习目的调查表
选项名称 选项 选择人数 比例
你到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知识、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62 52%
打好基础,准备升入高一级学校 26 21%
没有什么目的 21 18%
其他 11 9%
在调查问卷中,有73%的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目的明确,为自己确定了就业或升学目标,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会比其他同学主动一些。有18%的同学对自己选择职业学校的目的不明。
表2 ZJY职校学生学习任务调查表
选项名称 选项 选择人数 比例
你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学习知识和技能 72 60%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 19 16%
学习基础知识 14 12%
没有什么任务 11 9%
其他 4 3%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的认识,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很清楚知识和技能对于职校毕业生的重要性,该项选择符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要求。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其他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情况与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可见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沿用初中的学习思路,因此这一情况如不及时改变,不利于其在职业学校的成长。
2.学生职业期望和发展目标调查
表3 ZJY职校学生职业期望调查表
选项名称 选项 选择人数 比例
你毕业后,希望
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从事一线生产技术工作 30 25%
从事一线营销服务工作 32 27%
在办公室担任行政工作 39 32%
无所谓 14 12%
其他 5 4%
对于自己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52%的学生愿意从事一线生产、销售等岗位;而在笔者对企业进行的调查中,有89%的企业希望职校生从事一线生产技术工作,这反映出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定位不准确,也可以看成学生对就业信息、职场需求了解偏少。
表4 ZJY职校学生职业发展目标调查表
选项名称 选项 选择人数 比例
就业后,你的职
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成为优秀员工 27 23%
成为管理人员 21 17%
成为技术骨干 18 15%
积累一定经验后找更好的工作 31 26%
积累一定经验后自主创业 14 12%
没有什么目标 9 7%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到,有90%以上的中职学校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就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在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具体计划,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较低,不知道如何参与就业竞争,不愿意或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有自卑心理。
二、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特点
1.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的
职校学生在经历了中考的挫折后,普遍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从初中时代以升学为主调整为以就业为主。还有少部分学生并没有放弃升学的希望。以上两类学生能够有较清晰的学习目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强,一般能够顺利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业。但也有18%的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学校目的不明,有可能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这部分学生中途辍学的可能性比较大。
2.对学习任务的认识不够全面
职校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二是有部分学生从初中阶段那种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的学习状态进入到职业学校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感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涯里,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学习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就是分数或排名,这些在职业学校逐渐淡化。职业学校注重强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知从何入手去学习。
3.职业期望较高,但缺少职业规划
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较高,但很多学生对职业学校的学习特点和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不足,对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缺乏认识,不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期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要做哪些准备。对自己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得过且过,对自己的将来只好是随波逐流。
三、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对策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为提高就业质量打好基础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发现不足、挖掘潜能。系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了解社会:在一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调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涉及职业岗位群分布情况、就业要求、就业环境、薪酬水平和发展前景等情况;在二年级,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具体体验企业生产环境和管理特点,帮助学生找出自身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弥补这些差距;在三年级,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准备。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自己和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较准确的定位,从心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成为德能共进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但学习方式是从理论到理论,考核主要表现形式是分数,教育方法陈旧,脱离实际,不能承担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在实习实训中培养。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岗位职业道德规范,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在学生实习实训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和义务,更要让学生看到不履行岗位责任和义务时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将岗位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3.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发展
就业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通过见习、实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个人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就业岗位与薪酬水平、发展空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理想,学习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自己应该在心理素质、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做哪些准备,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准备工作一一落实到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