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洗浴文化;历史;方式;“和”观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16-01

一、日本洗浴文化的历史

日本人的洗浴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狩猎时代日本人,那时的人们,一开始的洗浴方式是在河、湖、海里共浴。泡温泉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据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人们看到鹿、熊、鸟等动物把受伤的部位浸入温泉疗伤而受到启发,逐渐开始学会泡温泉。后来发展到农耕时代,人们开始群居在河边或湖边,沐浴就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人开始水稻耕作,从而使古代的日本人达到相对稳定的温饱。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把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水奉若神明。后又因佛教的传入,沐浴文化也传入日本。佛教认为沐浴可以除去身上的污垢,可以使身体清洁。可以说日本的洗浴文化和宗教有直接的联系。

二、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

日语中关于洗浴通用的说法是“风吕”。现代风吕分为三大类,即公共浴室、家庭式风吕、温泉。日本人的公共澡堂也称钱汤。“钱汤”的洗浴方式一般分为洗和泡两个程序。先在洗澡间用小桶盛水洗净身体然后到泡澡间浸泡。也有洗澡间和泡澡间合二为一的情况。这种洗和泡分开的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在泡澡池外完成搓、擦、洗、涮的程序之后再入池泡澡也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洗浴方式。上司和下属一起洗的情景也屡见不鲜,这是日本人培养默契和精神相合的独特方式。

明治时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日本出现了家庭洗浴设施,但日本的室内洗浴方式与我们的洗浴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洗浴方式同样是先洗再泡的顺序,他们会选择在澡盆的外面先用水洗干净身体,之后再进入澡盆或浴池中。在浴池中的日本人也只是泡澡,而且我们最无法理解的是日本人居然会一家人用一盆水洗澡,一般日本人泡澡的顺序是爸爸、儿子、女儿、最后才是妈妈。外国人无法理解,会认为日本人不干净,其实则不然,日本人泡澡只是享受泡的过程,他们求的是精神的释放,工作一天的日本人最惬意的休闲方式也就是泡澡了。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频繁的地壳活动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无数温泉。有“温泉王国”之称的日本和我国同属亚洲,同受东方文化的熏陶,但日本人泡温泉的方式却与我们不尽相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泡温泉方式。日本人在泡温泉时全身,随身只带一条小毛巾,且小毛巾一般不放入池中。男性与女性共浴一池,赤条条无牵无挂,还可以相互搓澡,享受轻松洗浴的乐趣,没有什么害羞的感觉。这与国内人们穿着游泳衣裤泡温泉完全不同,在日本人的眼里,穿衣裤入浴反而不卫生,达不到完全融入自然的意境。

男女共浴一直持续到明治天皇时期。明治天皇提倡全盘西化,出现了所谓的“男女有别”观念,于是,男女共浴开始不被认同,其实变化也不是很大,也就是在男女中间挡上一块1米长的布帘,就算是分开了,有些地方仅仅象征性地挂根绳子而已。后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外国人认为日本“男女混浴”有碍社会文明,向日本政府提出异议。于是明治政府于1872年禁止男女混浴,但是屡禁不止,到了现代已经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如今的日本还有部分实行男女共浴的温泉,通常分别设有女性浸浴的专用时间段和男性浸浴的专用时间段,其余时间则是男女共浴。现今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洗浴方式像“沙滩浴”,“啤酒浴”,“鱼疗浴”等更是层出不穷。

三、试论日本独特洗浴文化的深层内涵

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来自于其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日本人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文化讲究的是“和”。同大自然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都融入其骨髓之中去了。日本的洗浴文化讲究泡澡,洁净观念的同时更讲究的是精神与自然的融合。古代日本人泡在江河湖海里是为了融入自然,感谢自然带来丰收,带给他们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后来虽然修建了墙壁把人和自然隔离开来,但是精神上的沟通不能少。另一方面,日本人在钱汤里可以毫无顾忌的说笑,沟通,也是体现了“和”的观念,只有在澡堂里人们才可以脱去身上的一切束缚,把他们最原始的一面体现出来。不管你是士农工商的哪个阶级都可以平等对待,大家都是一样的。温泉的混浴也是一样,他们这里看到的不是男人女人的区别、不同,而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平等的人,合为一体的。大家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没有区别的,正是“和”的思想带来的这一文化理念。

四、结语

日本的洗浴文化起源已久,其独特的洗浴文化不仅丰富了本国的文明内涵,也影响了周围国家,其独特的泡澡方式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日本文化的“和”思想体现在其方方面面,洗浴文化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想多了解这个民族,则要更多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图书馆 日语教学 辅助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在开展日语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图书馆的教学辅助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辅助功能将会使日语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进展得更顺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高校图书馆对日语教学的辅助功能。

1高校图书馆应配合日语教学工作选购日语图书

虽然进行日语专业教学本身要购置教材,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选购与日语教学教材相同科目、不同出版社版本的其它教材来方便日语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同一科目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往往各有其特点,如果图书馆备有各种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教师可以采用其它版本教材的好的内容应用于教学、更好地讲授自己所负责的科目、提高教学水平,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更多地获得日语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日语自学能力。比如《日语翻译》课程的教材就有很多版本,每种教材所介绍的翻译理论和用到的翻译例文不尽相同,如果图书馆有多种教材方便师生借阅的话,教师可以用到更多的例文丰富自己的课堂,学生也可以了解更多的翻译技巧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地游刃有余。再比如《日语语法》课程的教材版本也很多、讲授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如果图书馆备有各种版本的语法教材,可以方便教师采用所需的理论观点、完善语法点讲授,也可以更方便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层次地把握日语语言运用规律,加深课上所学的同时培养自己研究日语语言的能力。再者,图书馆应购置教材参考书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参考使用,为日语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最大便利。另外,无论是日语专业的学生还是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的非日语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有参加各种日语等级考试的愿望,针对学生这一考试学习需求,图书馆应该购置日语国际能力考试、日语专业四、八级、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的书籍方便学生学习。因为在各类日语等级考试中,参加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人数最多,所以在进行日语图书馆藏配置时,尤其要多购置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考试用书。在选购时既应该包括历年真题方便学生演练,也应该包括针对这一考试而出版的分项讲解图书(包括日语能力考试文字、词汇、文法、读解、听力等)方便学生全面复习。此外,大学中非日语专业的学生想学习日语的学生也非常多,图书馆应该为他们购置日语入门方面的书籍。在日语杂志的购置方面,图书馆既应购置一些日语学术类期刊方便教师查阅、了解科研动态,也应购置一些日语学习类期刊方便学生参考学习。在日语词典购置方面,应选购经典版本的词典(既有日语解释日语的,也应有汉语解释日语的词典)。购置外文图书时应选购一个版本的国语便览方便考研日语学生使用。另外,图书馆还应多购置一些有关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类书籍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2使用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活动

在进行日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日本文化展示活动来增进学习日语的学生对日本的了解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日语的兴趣。比如可以在图书馆举办日本风景、风俗图片展,使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图片展出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也可以举办日语假名书法大赛、展示,使学生提高日语文字书写水平并加深对假名来源的认识,使其更准确地书写日语文字。还可以举办茶道表演等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不同文化的联系与差异、进一步认识日本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另外,可以在图书馆的多功能厅定期播放日本经典电影,使学生通过影音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练习日语听力、学习地道日语口语。再者,可以使用多功能厅举办日语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有关日本文化、社会、语言等各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日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提升自己的日语表达水平。另外,可以邀请日语教师就日语或日本文化的某个知识点给学生做演讲来提升学生对日本的认识水平。此外,在图书馆的讨论室可以定期开展日语角活动方便学生练习口语,还可以就图书馆的某本有关日本文化的图书展开讨论,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为学生自己以后从事中日交流的工作提供指导。

3使用电子资源服务日语教学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日语歌曲;基础日语;作用;方法;要点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10-1

基础日语是一门零起点专业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日语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并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日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语法上的难题,为以后的日语学习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是一种既能让学生接受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日语的教学是一门零起点学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最后能否说的流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者对所学的语言感兴趣时,会投放更多的精力在上面。日语歌曲特别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朗朗上口、内容活泼并简单易懂、而且更接近现在的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对日语基础语法的理解与词汇的记忆,使日语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日语的兴趣。

(二)良好的语感的导师

要说一口语流利、地道的日语掌握其韵律和节奏的关键,也就是我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日语歌曲中的歌词靠近生活、自然、节奏感强,更贴近日常口语会话,适合学生练习口语。通过适当的日语歌曲欣赏和演唱,不但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日语学习气氛,并通过歌曲使学生体会阿尔泰语系的日语和我们母语的发音不同,并且经过反复练习后让学生将歌词说得流利、自然,也为以后高级日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每节课中进行歌曲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授课中可以安排一首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日语歌曲,歌曲难度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时我们可以选用“あいうえおの歌(五十音图歌)”,再到“さくら(樱花)”再到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教学中我们采取将一首歌曲先听一遍,再了解歌词,最后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欣赏,熟悉所学歌曲韵律,这时就会有学生跟唱,再到能够简单地吟唱歌曲,最后大家再放声一起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记忆一部分日语歌词,即时不看歌词也能听懂大意,并能了解歌曲的意境。在学生渐渐熟悉一首歌曲时,他们口语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时机成熟时可以利用晚自习进行日文歌曲演唱的比赛或者举办日语文化节。当然,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例如:食品、动物、明星的相关词汇,从而再一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运用歌曲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中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日语教授过程中必然要联系到中日文化差异。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日本文化相关的歌曲进行教学,营造日本文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日语歌曲教学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所选的日语歌曲要被学生所接受

据了解现代基础日语阶段的学生全部是90年以后出生,这就要求教学所选歌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授课时就要挑选一些欢快、好学好记、朗朗上口的歌曲。如民歌《北国之春》,流行歌曲《后来》、《最初的梦想》、《小手拉大手》等都是由日文歌翻唱而来,可找出对应的日语原版歌进行教学,这样贴近它们的平时生活,容易记忆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充分发挥歌曲教学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歌曲教学法因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被学生所接收和喜爱,但如果运用不当,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工具时,反而会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因此,使用歌曲教学法,最好在三个阶段使用。第一阶段:课程导修时。课程导修是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课程有个简单了解的先行课,这时引入歌曲会使学生对日语更感兴趣,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第二阶段:讲新课之前使用。讲授新课内容前播放一首相关的歌曲,有利于学生通过歌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本文化,适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用歌曲教学法辅助日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到日语的独特韵味,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增强语感,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日语歌曲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加学生对日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凤麟.日语歌曲在日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1):156-157.

[2]黄文泉.浅谈日本歌曲在日语教学实践的感想[A].刘晓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第五届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2―164.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缩小意识 横向对比 装填;折叠 去掉 填塞 架势 凝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

戴季陶在《日本论》把日本民族特点归纳为信仰力和好美,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则通过《与刀》解析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韩国的李御宁则概括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文化是缩小型文化,和魂就是缩小精神。

李御宁出生于韩国,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眼光独特,与以往仅从欧美各国单一的与日本文化相对比,而是增加了从中日韩三国进行对比等横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对比。

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其全书从传统的日本文化到近代的二战、日本的当代社会等角度阐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例如日本的能面、徽章、日本的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二战中的策略等尽显日本的缩小思维。李御宁对日本的缩小意识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评论:“日本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把它填入套匣内;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 日本国虽然地处世界的偏隅之地,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又仿佛远离喧嚣世界的世外桃源,但这也无形中给了日本人足够的时间让心灵沉寂,让思想升华,于是日本人在清寂的生活中学会了从其他泱泱大国不在意的事物中从“小”处入手来思考,这种“小”的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李御宁眼中的缩小意识表现有六种类型,或者叫六种结构。

一是套匣型――装填。日本随处可见的套盒,盒子里放一个盒子,里面的盒中再放一个比他更小的盒子。如此一来,即使有十几个盒子,只要一个比一个小地按顺序放进去,最终都可以收在“一 个盒子”里。不仅有套盒,还有套锅、套盆。总之,用这种一个套一个的方法可以缩小器皿所占空间,方便整理,特别是便于携带和搬运。

表现在语言中,日本人喜好使用省略词,“的”字的频繁使用体现了把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缩小考虑、缩小表现、缩小操纵的思维特点,就好比日本人爱用的盒套。

二是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扇子不是日本发明的,但日本却把外来的团扇改造成了折扇,折扇的发明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日本人不管看到什么马上就要折叠起来的意识,甚至连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板也要折叠起来,制作出世界上最节省空间的拉门,日本灯笼与中国、韩国灯笼虽然形状相似,但结构不同,是折叠的,可以自由伸缩,不用时,无论多大的灯笼都可以像扇子一样折叠起来变得很薄。中国人在殷代时已开始出现用雉鸡的羽毛做扇子,后经韩国流传至日本,并将其改造成折扇,风靡世界。日本人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把折叠雨伞,至今几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在使用这种折叠雨伞。

三是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也就是缩小实物。日本人偶是典型,它简洁到去掉人的手脚 ,女孩偶形象是一个圆脑袋加一个直身子,为了缩小物体,尽量去掉、削掉多余的东西,使事物简单化、简洁化。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同时也体现在集中于一点的集约性,女孩人偶没有手脚,但是头发却异常稠密,在日本的缩小文化中,集中于一点的现象非常的突出,正如他们的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略语,却严谨的使着敬语。非但如此,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飞机模型场,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日本的微雕艺术馆也文明世界。而在芝麻、大豆上刻上百个字更是令常人无法想象。

四是便当型――填塞。便当反映的是缩小饭菜的意识,它能容纳下所有要带的饭菜并便于携带、不占空间。袖珍图书、袖珍辞典的风靡也是这种缩小意识的体现。日本文化都与便当文化相似,像日本风行的书籍袖珍本,日本庭院浓缩自然的枯山水等,小即是美。另外,众所周知的日本微型照相机与微型电脑整是运用了填塞这个意识。

五是能面型――架势。如把波浪的运动及其连续性凝聚成一个造型。剑道、柔道、花道、茶道,都讲究这样的架势。日本人的能面也属于此类。能面把喜怒哀乐凝聚成中间表情,认为只有这种脸谱,才能出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六是徽章型――凝聚。日本人不重族谱重徽章,徽章把抽象的、集团式的东西凝聚成一个象征物来推崇。日本人对名片的喜爱也出于这一理由。

缩小意识表现于自然,有了日式庭院、盆栽、插花、壁龛;缩小意识表现于社会,便有了被称作火柴盒、兔子窝的日式住宅;表现于现代社会的日本发明的微型晶体管、微型录音机、微型计算机、小型汽车、小型工厂。

“小”字已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心中,他们不仅对小的事物情有独钟,而且还会继续把小的事物做的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致。正事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注重细节的精神支撑着这个民族在世界经济中多年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也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四面临海的小岛风情让日本人更喜欢狭小清幽之境,匮乏的天然资源和躲在的生存环境又让这个民族不得不勤劳勇敢进取。正事这些主客观原因成就了今天的日本人和名扬海外的日本品牌和企业。

如果文化的扩张是教,那么缩小就是学。“日本文化是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把外部的东西拉至内部,呈现出典型的缩小意识。然而,作者指出,日本正从缩小文化向扩张文化转换,在许多方面正采取大国主义的方针、立场。但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不擅长扩大的特性。

在日本历史上,缩小意识发达时期,社会一般都较为繁荣,可成功之后不久,往往开始向外扩张,转为扩大意识。如此一来,就突然变成非日本人,日本讲究细致的传统就遭到破坏,就开始丧失判断能力,美的感性意识也变成一种带有残忍性的行为。

所以,日本文化的发展越是顺利,背后隐藏的危机就越大。一旦萌生出大国意识,从缩小将要转变为扩大之时,便难免失败。如果日本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再变小些。

参考文献:

[1]李御宁(韩国).「み志向の日本人 . 1984(11 )

[2]张乃丽.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称代词 集团意识 内外意识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80-02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日文化与汉文化是同源同种,两国的语言上也有很大的相同点。的确,中日语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汉语与日语人称代词这一小方面,以小见大,在对汉日三种人称代词逐一进行语用上比较的同时,试着窥探出汉日文化的异同。

一、汉日人称代词的历史

汉语的人称,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如“我生不辰,逢天单怒。”①汉语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代,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如在上古时代,第一人称有“我、余、予、鱼、吾、朕、台、辞”等,到现代就剩“咱、我、人家”了。

而日语的人称代词,大概从奈良时代开始。在奈良时代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也只有4个,「あ「わ「われ和「まろ。②在随后的镰仓、室町时代开始慢慢增加。日语历史上,还出现过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使用的现象。比如日语里的「あ不仅可以代表第一人称,还可以代表第二人称。在《岩波古语辞典》里开头第四条注释说:“あ【吾?我】〔自称〕私”。接下来一条就是:“あ【彼】〔他称〕彼。また、彼女”。日语中原本不多的人称代词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扩充增加,才发展成至今的样子。

二、汉日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指表示说话者本人所代表的人称。现代日语中,第一人称数量繁多,有十几种说法。如「わたくし「あたし「われわれ「ぼく「おれ「吾「こちら等。

「わたし是通称,用于日常正式的场合,男女都可用。「あたし是「わたし的音变,女子用,含有亲昵之意。「ぼく、「おれ是男子用语,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和同辈等关系密切朋友之间。「わし是老人用语。「あたい是「あたし的音变,女孩或身份低的妇女自称。「こちら「こっち由指示代词转变而来,男女通用,表示谦让。「うち由方位名词转变而来,男女通用,表谦让。「我が「小生「愚兄「愚弟是书面称呼。「我が是身份高的人如大臣、阁下等使用。「われわれ多用于演说和写文章等郑重场合。可见,日语中是随说话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的。

而汉语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尽管古代汉语里有一套严格的使用体系,但到了现代以后,人称代词也只剩下“咱,我,人家”了,在使用上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用来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日语里存在着繁多的第二人称代词。如「あなた「そちら「お宅「君「おまえ等。

「あなた原先是带有敬意的人称代词,后来渐渐发展演变为普通的对称,但一般不用于称呼长辈或上级,而且也多用于妻子称呼丈夫或恋人间女方称呼男方。「F是很粗暴的称呼,男性用语。「きみ和「おまえ是男性用语,一般用于同辈或晚辈之间。现在男学生中,「おまえ比「きみ用得广泛。而且,在称呼「H、兄、、おじ、おば等关系时一般不使用第二人称,而是使用「お父さん、お兄さん这样的普通名词。长辈称呼晚辈时可用「おまえ或直接称呼晚辈的名字。称呼别人的配偶时,可用「奥さん、奥。

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专用于指代比你身份高的人适合的对称。如果用「あなたさま的话,过于尊敬,常带揶揄、讽刺的语感。有一段时间日本人用「おたく和「そちらさん来称呼。「おたく曾流行一时。但八十年代随着「お宅族「お宅化等词语的出现,现已经很少使用。

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就只剩下了“你”和“您”。“你”是通称,无身份、尊卑、男女之分。“您”是尊称,一般用于称呼长辈、上级或值得尊敬的人。在汉语口语中,一般不说“您们”,而通常说“您两位”、“您老”、“你两位”等等。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指表示说者和听者以外的第三者或事物的人称。日语的第三人称有近称、中称、远称的区别。如「こちらさま、「このかた是近称,「そちら「そのかた是中称,「あちらさま「あのかた是远称。

现在,日语中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的是「彼「彼女,这两个词是随西欧语言的传入而创造出来的唯一带有性别的人称代词。一般场合用「彼「彼女的时候较多,不过,还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称呼。「彼「彼女受到年龄区域的限制,一般只用于青年男女,不宜对老人、小孩使用。对长辈或值得尊敬的人用「このかた「あの女の方等;对一般人用「この人「その男の人等;对晚辈、下级用「この者等。卑称有「野郎(男),「あま(女)等,「こいつ「やつ等也用于卑称。用指示代词「これ、それ、あれ称呼第三人称时,语气简慢,表自谦。

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为“他”,称女性时为“她”,指事物时用“它”。“她”与日语一样,也是在引进西方文学著作时才创造出来的。读音都为“ta”,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区别。留心一下可以发现,当我们被称第三者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一般不用“他”来称呼,通常是用职务、尊称来代替。“他”除了表示第三者之外,还可以表示“除我之外的”,“其他的”、“什么”等意思。“他”还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可表示虚指,如“睡他一觉”、“唱他几句”。 可见,“他”不仅仅用来指人,还用来指抽象的物。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中只有“他”能用来表示抽象的物。

三、人称代词所蕴含的文化涵义

汉日人称代词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同两国的文化心理、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1.相同点

1.1两国的人称代词都有尊卑之分。汉语中,在下对上、卑对尊的情况下,一般称对方为“您”,或者用“你(您)老人家”、“你(您)老”、“您老爷子”等等。日语中也会根据对方身份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只是现代日语中仍保留了许多表示尊卑的词语,而现代汉语表尊卑的人称代词比古汉语大大减少。

1.2礼貌原则

汉语中有“您”和“你”,“您”是对人的尊称。向对方表示礼貌时,也使用“您”。此外,汉语中还经常用单数复指或复数单指的方式来表示谦虚和礼貌。如我们在发表演讲或论文时,经常会说“前面我们提到”“据我们观察”等等,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意见。日语里虽然有很多第二人称代词,但在正式场合和表示尊敬时却很少使用。一般会在对方的姓或名后加上「さん或「,或者用对方的职务来称呼对方;在称呼别人的家人时,会使用亲族称呼,如「お父さん(令尊)、お母さん(令堂)、ご主人(您先生)、奥さん(您太太)等;或者在名词之前加上「お和「ご两个接头词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2.不同点

2.1内外意识

日语中的人称代词随说话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语。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森田良行在《日语的性格》中指出:「き手や}とする相手をどう待遇するか。外の人gとして他人Qいし敬ZをeO的に使用するか、それとも内々の人gとなして敬ZiきのHしみのある言~でgますか。人を外人g、内人gでふるい分けるということが日本Zでは表FやZ・芜xkを左右するのである。日语中根据不同的上下关系、亲疏关系来确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正是“内”“外”意识的体现。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不熟悉的人,在说话人看来是“外”,因此用「わたくし等敬语。而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自己熟悉的人、朋友,在说话人看来是“内”,因此用「ぼく「おれ等。而汉语里,不管对方身份地位如何,都使用同一个人称代词,无“内”“外”差别。

2.2稻作文化下孕育的集团意识

公元前3-2世纪前后,日本进入了稻作时代。稻作文化的产生,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就受到了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可以说是纯粹的稻作文化,几乎不受游牧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的历史上可以说几乎找不到游牧文化的痕迹。而中国,虽然也是属于稻作文化圈,但同时也属于游牧文化圈。中国的北方,如蒙古地区、西部地区和地区等等就是属于游牧文化圈。在历史的发展中,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移动促使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使得游牧文化跟稻作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因此中国的文化中也有游牧文化的身影。

历代的日本人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用共同作业的方式栽培水稻,耕地共有,从事耕作的方式也是以集体协作为基础。从播种、插秧、灌溉、收割到脱谷,无一不需要集体的协作。由此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村落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人们互相协作,相互尊重,彼此间需要对方的帮助。这时,如果什么事情都仅以自己为中心的话,将会给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比起个人主义,群体意识更受欢迎。这也就是日本今天集团主义的雏形。正如川岛武夷在『日本社会の家族の成一书中所说:「何人も人として行婴工毪长趣悉扦ないし、独立な人としての自分を意R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不管任何人都不能以个人的方式行动,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这种集团意识也影响到日本的方方面面。日语的人称代词,也有集团意识的体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第一人称来称呼对方,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把自己客体化,就可以说是其集团意识的体现。例如,他们称呼小孩子为“ぼく”或“ぼくちゃん”。在日语里,“ぼく”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为“我”,多用于男性。称呼小孩子为“ぼく”或“ぼくちゃん”,正是把自己置于小孩子的角度来称呼。此外,老师对学生,或者父母对子女讲到自己时,也会说“先生は……”或“お父さんは……”。在对别人讲到自己愿意与大家采取一样行动时,通常也说“ww(自己的姓氏)さんも”,而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这正体现了他们把自己置于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选择使用人称代词。

与日本以社会为本位的集团主义不同,中国的集团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团主义文化。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即“人道亲亲”。从“亲亲”再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一整套处理原则。

2.3“和”的精神

日本在集团意识的背景下,产生了“和”的精神。圣德太子在604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以和为贵,无忤为尊”,把“和”的精神作为日本人的国民性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除此之外,日本还受到中国儒学的影响,儒学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日本的文化中,并成为日本文化的基石。“和”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同样也体现在人称代词上。日语人称代词纷繁复杂,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表面上看起来是强调自我意识,实际上是“和”精神的体现。森本哲郎在《日本语の表とY》里分析人称代词时也讲到「日本人は自分という一の人gをg体としてではなく、C能として考えてきた。「『わたくしとか『わたしとか『ぼく『おれあるいは『こちら『当方といったような自分をいいあらわす言~は、す相手によって使い分けられ、微妙な人gvSを^言しているのである。これらの言~はg体としての『自分を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考えるために生まれたのではなく、『自分というものの立訾颏丹蓼钉蓼伺]して、あくまでC能的に、人vSに即してるところから数をふやしていったのだ。也就是说,日语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称代词,实际上就是把“自我”融于“世间”,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寻求自我的存在。把“自我”的立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考虑,在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自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人世间各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必须时刻注意他人的眼光,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他人的想法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确立自己的立场,维持微妙的人间关系。

中国的“和”是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来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注重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贵和”又以“尚中”联系在一起。“中”讲究事物的“度”,以适当的“度”来维持“和”。

2.4汉语重“你”“我”差别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更关注现实人类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注重“你”“我”差别,严格区分“你”“我”,就连同一集团内部也有“你”“我”。汉语里多用人称代词来称呼对方就体现了“你”“我”意识。另外,汉语的人称代词里有很深的“他者”意识。在现代汉语中,“他”有“另外的,其他的”的意思,如“他人,他乡,他日”等。从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漠不关己的态度在里面。另外,“他”还可以用来泛指。现代汉语中,“他”可以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没有实际意义,如“睡他一觉”“唱他几句”等,还可指“另一方面或其他地方”,“早已他去”“留作他用”等。“他”可以兼指人与事,说明“他”作为他者,与物无异。

四、结论

我们常说,语言和文化是互相连接不可分割的两个兄弟。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心态又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发展。汉语和日语,虽然是截然不同的语种,在语用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学语言,决不是仅仅为了学语言,而是通过学语言来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民族心态。通过对比汉日两种语言的人称代词,在了解其语用的同时,也窥探出了汉日两国的不同文化。日本尽管在文化形成初期大力吸收了汉文化,但在本土发展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容纳百川,相互促进。这对于学习汉语或是学习日语的我们都是应值得注意的地方。

注释:

① 见《诗经》・大雅・桑柔。

②引自国立国Z研究所『「日本大ZI想のh。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2003(12).

[3]金田-春彦著,潘均译.日语概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4]木孝夫.言~と社会[M]. 中央公社.1975(01).

[5]森本哲郎. 日本Zの表とY[M].1988(03).

[6]侯仁锋. 汉日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异同比较[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00(12).

[7]祝大鸣. 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初探[J]. 外语学院学报, 1995(2):29-33.

[8]吕东升. 日语人称代词的用法[J]. 日语知识, 2001(5):15-16.

[9]黄玉顺.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J].中国哲学史, 2003(2):91-98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赴日研修;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实践教学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

长沙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日语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加学生的日语实践机会,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1.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形式

目前,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主要由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构成。

2.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主要功能

(1)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日语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目前,外语系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电视和广播电台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并积极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例如,定期收看日本NHK电视台的1套新闻节目,并配有教师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日语听的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课后,实验室又可做普通的语言实验室使用,配有多种教学资料、各级别的考试资料以及内容丰富的外语学习软件,学生可根据需要及实际水平,利用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3)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湖南省首创的,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实验室。内部采用和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人形玩偶、和服、茶具等传统日式风格的装饰物。日语口语、日本概况、日本礼仪、语言演习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进行。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承办者——日语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定期在这里播放日文原版电影或专题节目,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真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而日语角也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就任何话题用日语交流,并配备一名日籍教师做辅导。

(4)同声传译实验室。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日语专业已建成同声传译实验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具有教学、考试、自主学习和会议管理等四大功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可以实时录音,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词,如何用口语表达等一些口译技巧。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进行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考试,节省了时间,实战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功能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和听力等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外文文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6)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和规定的网址,利用该信息中心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真实、最现代、最实用的日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独自完成老师规定的日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目前,综合日语、日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试题库等均已上传,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3.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主要功能

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先后开辟了国内实习基地6个,海外实习基地21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建设国内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拥有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长沙佳程国际酒店、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数个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以东芝公司为例,我们努力探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此次合作正是对校企合作形式的积极探索。日语专业学生在生产线上实现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与日本株式会社JTB公司合作,与日本南紀串本ロイヤルホテル、コガノイベイホテル等21家宾馆、酒店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而这种全免费、带薪金赴日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湖南省尚属首例。赴日酒店实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更接近于实际就业。它在研修内容及组织、人员选拔方式、赴日保障及安全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均密切结合当前国内日语院校教学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实际需求,是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职场特点,增强日语能力的海外实习项目。

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日语专业学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赴日学生在日研修情况受到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