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1

关键词:数字摄影;红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30-02

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人们广泛接受知识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热衷于摄影这门艺术。摄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拍摄者通过拍摄不同形态的照片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而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它的特点有照片的直观性、后期便于处理等。红色文化对于我国有着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江西,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闻名中外,有井冈山、瑞金、南昌、萍乡等革命圣地等,将这些革命胜地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转化为大家喜爱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都很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

一、数字摄影的艺术特性

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现如今,数码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它将数码摄影带进了千家万户,使摄影不再只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数字摄影的特点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创意手法更加便捷

数码摄影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后期制作用电脑图像处理系统代替了传统暗房,这一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摄影输出方式的改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拓展了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数字摄影的即显性能在拍摄后马上看到照片拍摄的效果。数码相机的即显性可以让拍摄者立即知道对当时自己所拍的照片是否满意,不满意时能立刻删除重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减少重拍和节约拍摄时间的长度。

(二)与网络媒体融合更加快速

互联网因其交互性、瞬时性、开放性、多媒体性己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第四传播媒体或称作新媒体形式。摄影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加大了影像的传播力度、拓展了视觉文化的深度,也使摄影艺术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新的生机。在网络时代,几乎人人可以通过运用数字摄影技术再借助个人博客、QQ空间等网络技术手段随时所拍的照片。网络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不同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数字影像通过网络呈现在众人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与红色文化的相互关系

红色文化在近些年随着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资源利用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在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红色产业甚至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江西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地,革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江西,迄今为止江西也遗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文物、建筑等供人们参观旅游、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

任何东西的宣传都需要媒介,而数字摄影在当代社会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这取决于了数字摄影的受欢迎程度和宣传效果,所以在选择红色文化宣传的媒介是选择数字摄影的话,对于红色文化宣传只会有促进的作用。

(一)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具形象性

数字摄影可以帮助红色文化更好的进行宣传,一说到红色文化,我们只是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然能想到红色文化是有关革命的,能想到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一些遗址、纪念馆等,但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也只是大致的了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利用数字摄影将能联想到的与红色文化的相关的不同方面的事物拍摄记录下来,通过图片的组合形成相册,制作成作品,相册中包含红色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相册,我们就可以形象的了解到底什么是红色文化。

(二)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为直观

红色文化的宣传有对红色文化简介的宣传,也有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的宣传,还有对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的宣传,无论是哪种宣传,都是希望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直观就是能用眼睛看到的具体东西,红色文化的简介和精神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但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虽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遗址我们能够去看到,但是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于想要去了解红色文化的人们并不是很方便,但如果是有利用数字摄影将这些东西拍摄下来制作成了相册,通过观看相册来了解红色文化则更为方便。而且观看照片是一种对人们而言是一种视觉冲击,人们总是对于眼前看到的事物印象会深刻一些,记得也会更加清楚。

(三)红色文化为数字摄影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现在的传播业很发达,同一种信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摄影也成为了一种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时代摄影艺术喜闻乐见、学习与制作门槛低的特点,结合江西省独特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弘扬红色文化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能挖掘摄影艺术的独特传播价值。

摄影就是一门图像艺术,这让摄影成为了一种传播媒介。摄影在现代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喜欢拍摄的人,懂得欣赏拍摄作品的人都体现了摄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由于摄影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只要能承受摄影费用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摄影的行列中,使其拥有大量群众。特别是数字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艺术的传播价值更得以彰显,因此,充分利用摄影艺术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和弘扬江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才能争取更多地群众参与到摄影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中来,使摄影艺术在普及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地体现。

三、利用数字摄影艺术宣扬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代意义,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利用当代摄影艺术对红色文化有着积极的传播作用。

(一)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经济建设

在红色文化被大家了解和懂得其重要性后,红色文化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拍摄红色文化场所,影象记录红色文化活动,让人们对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充满向往。红色文化传承时可以通过数码影像吸引大家去了解红色文化,去纪念馆等地方去参观会促进红色旅游,反过来红色旅游也能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红色文化,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两者相辅相成。

(二)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政治建设

红色文化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思想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影象的形式记录下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吸引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可以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红色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大,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社会和政局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三)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文化建设

事物都是双面的,有正面的就有负面的,文化也是如此,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先进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精华,能帮助人们使文化建设按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壮大。通过摄影艺术记录下红色经典,把红色建筑、文物、人物以图片的形式记录到书籍、资料、宣传册中,可以用于教育下一代的资料,也可以为红色旅游进行宣传,红色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依据建设我国先进的文化体系。

(四)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社会建设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助摄影艺术宣扬的红色文化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也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红色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许多的积极作用,如教化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向导作用,此外,还具有陶冶、审美、愉悦等功能和作用。红色文化这种先进文化的这些作用互相联系,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让人们团结起来,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2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3

关键词:平面广告;视觉符号;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76-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理解文化差异以及习俗、符合当地的价值观、文化优势融合,最终实现本土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输出国的商品快速有效的进入目标市场,这是跨文化广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采取本土化策略就是必经之路。通过对大量案例研究分析发现:要成功实现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打破文化差异,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文化差异以及习俗

跨文化平面广告的本土化以中国为例,我们在很多跨文化广告中都发现广告公司将中国元素融合在广告中。对中国元素有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国外一些产品的在输入中国的广告中就结合了中国元素达到最终的销售目的。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一个平面广告就运用了中国红、剪纸、鱼以及汉字这些符号,从心理上中国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些都无不体现可口可乐从积极推广美国本土文化到融入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样在另外一个可口可乐平面广告中运用了祥云、鸽子、马这些中国元素。春节期间,可口可乐推出了以中国喜庆的红色作为整个背景一个广告,广告词: 地球是圆的, 左右都是回家的方向,传递出中国人春节归心似箭的本土主题。在心理上使中国的消费者产生一种接近性和亲切感,从而减少了对国外商品的排斥心理。所以说对广告输入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是广告信息的传播一个必要前提。

二、符合当地的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广告中要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广告才能打开产品市场以中西方为例,中国广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基本遵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所形成的形态与规范,如倡导天人合一式的自然观,崇尚人际关系的群体取向,重视传统的回归等。而国外广告迎合西方主流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如推崇个人主义与差异,提倡个体间的竞争等,二者之间呈现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为取悦其目标受众因地制宜作为其广告的结果。例如我国中老年服装的广告中更强调端庄稳重,西方则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而是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相反是以青春,活力愉快为崇尚。另外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在广告中宣传这样说道: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这个广告几乎没有起到效果,通过调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广告中的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在日本妇女眼中,她们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而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这就存在一个价值观差异的问题,如何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这一因素在广告中就非常重要。

三、文化优势融合原则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遍布全世界的快餐店麦当劳在做广告的时候不仅仅传播商品信息,还总是携带着美国文化。除此而外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平面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一方适应受众的文化才能被接受。可口可乐在中国春节期间平面广告中有中国龙,百事可乐则送出千千万万副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就非常能体现文化优势融合这一原则。

四、启示与总结

跨文化传播一方面要尊重和接受广告输入国文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传达输出国自己的特色文化。通过研究发现在平面广告中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并不冲突。效果良好的广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干扰读者的注意力,使之看不到广告的预设,二是悄悄地与其他层次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方面,广告需要突破层层障碍,其中对于不同民族、国度文化差异的障碍更需要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一一突破。同时还需要在认同文化输入的基础上传达输出国的文化,在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融合本民族的优势文化。

参考文献:

[1]雷桥.现代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形象传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阳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传播[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

[3]唐红梅.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

[4]贺雪飞.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08)23.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4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人们希望通过旅游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知识。如果旅游没有文化,山再绿也会变得光秃,水再蓝也不会有一点波澜,没有了文化的山水,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所以,在旅游行业中,我们要积极发掘特色文化,为旅游注入发展的灵魂,有了文化,旅游才能拥有生命。那么怎样才能让旅游和文化都达到双赢?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味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源泉

最开始的旅游仅限于山水之间,只要有山水的地方就能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但是,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旅游业也因为有了文化的加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逐步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消费活动,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比物质更高一级的精神方面的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表现出人的社会性。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逐渐向文化靠拢,不断跟随历史资料挖掘文化底蕴,借此成为吸引游客眼球的关键。无论游客是否有文化、是否真的懂得文化的深远涵义,他们都希望通过具有文化的旅游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己在精神或审美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旅游满足于人们精神性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业的兴起离不开文化。

二、旅游业中的文化气韵

旅游者开始一段旅程,就意味着不断被外在资源所吸引。无论是真山真水,还是专门为旅游者开发的人工旅游资源,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旅游者的文化动机激发了旅游行为的产生,同时,旅游者的出行行为也刺激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天然地带有文化产业的气韵。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以文化为起点,比如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观,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饱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曲阜因为是孔子故乡的缘故,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人们通过旅游参观,访寻先烈路迹,既锻炼了身体,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又增长了见闻、陶冶了情操。旅游参观活动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让文化广为流传,我想这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方式进行。因此,现在的旅游业中已经完全覆盖了文化的气息,以独特的发现视角,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三、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文化演进的漫长过程中,旅游一直作为一种活动起着潜在、细致而微妙的作用。自从旅游业与文化有机结合之后,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载体,文化通过旅游的演绎与宣传,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与理解。例如闻名古今的中国教育学家孔子,曾带领门徒们一起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王,传播着仁爱思想,同时又从亲身经历中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的内涵。同时,历史的发展也促成了唐代玄奘印度取经的传奇故事,他为中国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在游行中把大唐的文化与文明传播到各个国家。甚至还有外国的马可・波罗远游到中国的经历,他不仅开阔了西方人的新的视野,而且把西方文明的魅力深入到中国人心中。事实说明文化只有在不断的游历,不断的行走中才能得以传播、得以发展。

旅游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是对不同思想、情感、心理、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礼俗等文化方面的储存、传播和反馈吸收,不是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一种巧妙的传播手段把文化像纷飞的蒲公英种子一样飘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其实旅行本身就蕴涵着相应的文化特征。

四、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中,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旅游活动中包含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等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旅游传播到人群中。人们又通过旅游活动把自己学到的文化传播到其他人,并同时接受来自他人的文化信息。这种互为异质的文化交流形成的文明程度的反差,自会启发人们去比较和鉴别异己文化的优劣,不断引导人们从低文明走向高文明。显然,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起着调和的作用。

其次,风俗礼仪的中西交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人越来越多地重视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同时中国的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也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尊崇。此现象说明旅游对文化的调和是自然缓慢的,多种文化的交融。

五、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农村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是,对科学文化进步的追求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农村科学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丰富而健全的新农村科学文化体系,从而为农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农民。

1 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以来,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我国城乡科学文化水平差异巨大,直接影响到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步伐。其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的科学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农村的科学文化体制不健全,成了农村发展的“弱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转型,已是当前农村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正因为转换时期的科学文化体制出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僵化等问题,科学文化管理上的越位,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最后,农村科普教育地位长期弱势,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上升期,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虽然国家逐年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但是农村教育科学文化薄弱的现状还是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2 推M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2.1 更新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农村科学文化发展规律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做好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营造倡导科学文化的氛围。二是要强化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热情。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环境闭塞落后,是农民主体意识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所以,农民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农民了解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知道自己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白这是农民"自己的事",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科普、科技传播、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非正式科学教育手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最后,及时总结本地的成功经验,通过成果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和其他先进地区的交流,开展工作交流和区域文化联动,不断提升我市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总之,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才是真正准确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农村科学文化发展规律。地方政府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观迫在眉睫,应肩负引导和培育作用,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到位,还要落实监督问责制,实现科学文化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农村科学文化建设健康进行。

2.2 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振兴农业必须要依靠科学,而科学进步又必须依仗科学人才,人才建设必须依托教育。要创新载体,大力普及科学。在农民科学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函大等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科普示范基地承载着农村科普的物质形态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科技普及工作,基地的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有形而直观的面向农民的科普平台,已成为面向农民普及科技的场所,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聘请一些热心的退休干部、教师等担任科普宣传员,义务宣传科普知识,促进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2.3 拓宽投入渠道,加强农村科学人才的培养

针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民认为政府要加大投入。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财政压力大,而且渠道单一,难以满足现实的巨大需求。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商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事业领域,建立多元化资金流入渠道,积极承办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科学沙龙、学术讲座,资助开展小型化、专业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

2.4 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将科学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学文化建设事业,要促使科学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达到有机统一。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地方特色,要立足本地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探索、开展创建“特色文化镇村”活动,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历史悠久的盐城市,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人荟萃,卖饭曹文化村、华中局旧址、停翅港等闻名遐迩,近年来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保护、开发红色遗存,让红色文化基因根植于盐城的每一块土地。一是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二是全力保护革命遗存;三是积极开发红色文化。要按照唯一、专业、独特、互动、艺术的总要求,把文化村建成遍地有景、处处有情的革命文化村落,使盐城广大农村居民时刻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当中,让红色文化世代相传。

2.5 完善农村科学文化事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科学文化事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绩效监督,构建制度化考核机制。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群众反馈的考评方式,做好农村科学文化事业建设考评工作。每个季度开展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2.6 创新农村科学文化服务机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对科学文化有了新需求。但是在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受到现有旧体制的影响,旧有的服务机制存在着体系欠缺、功能单一、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村的科学文化进步步履维艰。因此,寻求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创新发展之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农民对科学技术实效性与综合性的新要求,在服务载体上进行创新,以互联网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支撑,以经常性培训的模式走出新路子;二是要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建立信息高速通道,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积,搭建信息共享的新型网络服务平台。同时,要通过科学文化体制的改革,消除当前制约农村科学文化发展的各种阻碍,加快建设农村科学文化体系市场化为主、政府政策指导为辅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6

越骂越红是当下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乱象,其产生有一定社会及其大众心理因素,但更多是人为因素。这种文化乱象有一个制作流程:商业因素发酵新媒体造势传统媒体跟进炒作被骂者名利双收受众懵懂窥视。商家与被骂者最得益,广大受众却是受害者,受众一次次被作为热闹场面的道具却浑然不知……一些人本默默无闻,一经被骂就出名,接着变红,跟着发财。于是乎越骂越红成了获取名利的捷径,且越来越多人效仿。

渠道: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使得“骂文化”由街头吆喝转战于互联网,又从线上走到线下

“骂文化”的雏形是吆喝文化,其目的是赚取围观,推销商品。这种吆喝文化自古有之,闹市区最常见,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推销商大声吆喝,把自己的商品吹得天花乱坠。街头表演也是一道风景,为了吸引人们注意,表演者信誓旦旦,捶胸顿足。越吆喝,围观者越众,商品就推销得越多。这种商业推销,后人称之为“注意力经济”。

现代社会,这种注意力经济从街头转战于互联网。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BBS、留言板、聊天室等多种形式,发表意见抑或发泄情感。与此同时,网络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使得商业炒作有机可乘。商业推手通过策划,利用论坛、微博等发帖,就能渐渐形成话题、提高关注度。并且,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即时交互性、多媒体、及时便捷等优势,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不足,为信息的迅速传播、聚合和裂变带来了可能。新媒体时代,不仅为大众网民提供了个性自由展现的平台,也为负面话题和人物的出现提供了机遇。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甚是了得,一骂天下知。发展到现在,其背后不只是媒体记者,而是“网络水军”。骂人的方式有两种:自骂与他骂。自骂者,晒自己的隐私。他骂者,“网络水军”策划,制造一个个刺激性的故事。

传统媒体亢奋,为网络水军推波助澜。报道热点事件本是媒体的基本职责,但因为经济利益驱使,传统媒体对网络疯狂追捧的热点积极跟风,其再一次的传播使得一些“负面话题”的热度和广度迅速拓宽、加强,影响力从网上扩大到网下。如2010年,原在网络受到关注的“凤姐”,由于江苏卫视《人间》、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访谈类节目《零度访问》、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等的加入,随后是越来越红。再如众多传统媒体对“凤姐”、“小月月”等不止一次报道。还有许多报纸和电视开辟“网上趣事”等类似栏目或节目,专门猎取和报道网上的无厘头之事,形成了“网上一点事,传统媒体大热议”的现象。炒红的故事,无形中成为了水军和推手的“潜在”工具,加大了一些话题舆论场的影响力。

学者批判精神缺失也是骂文化得以蔓延的一个因素。面对网络水军制造的热闹,一些文化学者置若罔闻,没有直接站出来给予批评和引导。另一些学者“认认真真”地写评论,但不辨真假,不分是非,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吹鼓手,与普通受害者一样,稀里糊涂中做了陪嫁品。有学者认为这些不过是“草根文化”或“大众文化”而已,娱乐一下未尝不可。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非精英主义的胜利”,混淆了通俗与低俗、恶俗的界限,忘却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

大众心理:从“围观看客”到“审丑疲劳”、“调侃愉悦”,为“红人”获得人气提供了有利土壤

既然骂人文化骂富了商家,骂火了名人,普罗大众为何那么痴情地去倾听?又那么痴迷地去跟帖?这就是网络水军抓住了人们的心理。

现代社会,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娱乐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一些负面角色以其新奇和另类的表现,正契合了市场化过程中大众的这种娱乐心理需求,从而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欣赏”和“围观”。在这里,很多网友其实并不真正地“以丑为丑”,而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围观,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娱乐消费。而在现代社会,网民能够通过博客、微博、BBS、留言板、聊天室等多种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得以“围观”的条件。

而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和“审丑”之风的愈演愈烈,大量的丑恶、低俗现象频繁地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人们慢慢疲劳甚至麻木。发展到现在,对于新起的“负面话题”或“负面人物”,人们虽然仍有围观和反应,“骂人”抑或“被骂”会有不少的人气。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一些“红人”正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娱乐性的“审丑”排解压力获得愉悦。

从刚开始的网络条件下的“看客”心理到“审丑疲劳”,再发展到现在的“调侃愉悦”,网络水军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有需求就有市场,所谓的“网络红人们”才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获得了滋养成长的土壤,得以“越来越红”。

网络水军操控:骂人者与被骂者合谋

千万别把骂人者当成疯子,“骂”是为了帮忙。也别以为被骂者是傻子,被骂者名利双收。车模“兽兽”,被骂之后,身价猛涨,商家与其的合作有增无减;新《红楼梦》,网络恶骂如潮,收视率却稳居前列;最典型的当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骂声中稳坐娱乐节目收视冠军宝座。现实中的人们颇为忌惮骂声,但在娱乐圈里,“骂”已成为“成名赢利”的特殊手段,以至于“策划骂”也成为一种流行。

由于骂与被骂有如此大的市场,加之网络的开放、便捷和匿名性,“策划骂”更成为可能。“凤姐”、“小月月”等,在她们因骂而红的背后都有一个幕后策划团队,称之为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所谓网络推手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推广,让你出名。网络水军则是帮你把你发的帖子顶上去,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你。这种“骂文化”制作团队在多次“历练”中,对“骂”的操作和掌控越来越娴熟,也逐步走向专业化。

“骂文化”制作流程不外乎五步曲:网络发帖――引发争议――灌水再热议――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当事人或商家出场,其中“灌水再热议”和“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是最关键的两步,经过这两步,引发了足够的“注意力”。“骂文化”活动区域集中在论坛、博客、门户网站和QQ群等,最近兴起的微博、社交网等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青睐的活动场所。发帖内容常常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或无厘头之事,使用词汇往往是最美、最牛、惊爆、惊艳等。据统计,中国的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组织已有上千家。诸如“××网络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其实都是网络水军团。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是“骂文化”制作专业化的标志。

新媒体时代,好看的东西实在太多,媒体与商家都想快速出名,于是乎,骂与被骂者在共同争夺无知者们的眼睛。随着电脑和通信成本的下降,入门槛也不断降低。这类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组织也许会不断增多。

越骂越红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一骂便红,越骂越红,骂便成了获取名利的捷径。这种骂与被骂的游戏攀比,反映了文化的焦虑症。一些人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名利,而是靠剑走偏锋或歪门邪道的怪诞游戏。商业文化已经完全渗透到精神文化的骨髓。如果形成一种气侯,文化传播将失衡,主流价值观也将被漠视甚至吞噬。

传统文化传播并没有找到表达的突破口。红色文化如何衔接当今的新型多元文化,更容易让社会尤其年轻人接受,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主流文化是否就是红色文化?当前我们仍处在红(高雅)、黑(低俗)两种文化阶段。红与黑之间仍有一种或几种健康文化,也可称之为绿色文化,或娱乐文化,也许更恰当。

总之,当下“审丑文化”和“越骂越红”有其流行的时代背景及大众心理因素,日益丰富的传播渠道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无疑加重这种现象的发展。然而,一味地审丑,不利于我们社会内在价值的维护,对我们塑造主流社会价值观亦危害极大。这要求我们每一位公众面对各种参差不齐、良莠俱下的信息能够有一种鉴别真伪的能力,而同时主流媒体应建立一种理性和责任,具有应有的反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