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行性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1
摘 要: 数据中心对存储和计算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小型机构架出现弊端,以小型机服务器性能和数据中心业务需求分析为基础,结合主流架构和技术,研究了数据中心去小型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X86开放平台架构、基于虚拟化构架和基于公有云替代等三种替代方法,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中心,X86构架平台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已具备替代小型机架构的能力。
关键词: 小型机; x86; 数据中心;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09-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f datacenter for storage and calculation,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inicomputer have appeared. Combining with the mainstream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f datacenter,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removing minicomputer from datacenter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inicomputer servers' performance and datacenter's business demands. Three alternative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X86 open platform,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virtualization and the public cloud substitute mode, are presented. And the comparison tests have been don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application scenario.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reasonable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X86 open platform has the ability to replace the minicomputer architecture.
Key words: minicomputer; x86; datacenter; virtualization
0 引言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数据中心逐渐演变成集大数据存储、云服务为一体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池,在资源池化的基础上开发计算、存储、运维、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可有效提高单位数量服务器的使用率[1]。传统数据中心核心业务和关键业务的计算及存储任务主要由RISC小型机完成,随着X86处理器性能及可靠性提升,这些业务正在逐步迁移至X86平台。根据最新市场报告,近年来RISC小型机市场占有率从70%降至不足20%[2],数据中心“去小型机化”趋势明显。同时,数据中心的数据计算和存储需求总量迅速膨胀,将本地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单元迁移至“公有云”环境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也在逐步的展开。
1 数据中心小型机架构现状
传统数据中心选择小型机,一般作为重要数据库及核心业务的主要计算和存储单元[3]。出于设备的重要性和运维管理的难度,在小型机平台搭建完成后若干年内很少对其进行大规模升级。随着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的扩张,非核心业务服务器会逐步升级、淘汰,但运行着核心业务的小型机却较难及时升级,导致小型机系统设备陈旧且超负荷运行,硬件故障率提高,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的风险加大。小型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常来自同一厂商,属于封闭专用的计算机系统,替换速度慢。针对小型机进行部件升级时,往往设备、配件已经停产;而若对设备进行整体淘汰更新,新系统建设成本高,甚至需要对软件架构、业务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且在未来几年内又会遇到同样的设备老化等问题,制约着其业务扩展的能力。基于上述原因,研究一种易于业务部署且数据迁移快捷的小型机替代方案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三种替代方法。
2 数据中心小型机替代方法
2.1 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
传统数据中心普遍采用小型机服务器加FC-SAN存储架构,支撑核心、关键业务中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类业务对CPU性能、磁盘性能和存储网络性能均有较高要求[4],现有做法是依靠堆积小型机硬件或升级到大型机来满足性能需求,而在小型机的替代方法中应有效保证以上三者性能。
2.1.1 架构设计
结合数据中心对CPU、磁盘和存储网络性能需求,提出一种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小型机替代方法:计算节点使用X86服务器组建计算集群,存储节点使用x86服务器配置PCIE Flash存储提供高IO性能的存储服务;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通过Infiniband网络构建低延迟、高带宽、冗余性的存储网络,架构方法如图1。设计方法采用三层架构:分布式存储层、网络层、计算层。
分布式存储层:使用x86服务器,本地磁盘实现共享存储。设计思想是,通过软件对硬件存储单元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存储资源统一交付,便于存储容量的扩展,同时解决了存储服务器对硬件过于依赖的问题。利用多台廉价x86服务器对磁盘IO压力进行均衡负载,利用闪存技术作为高速缓存或直接存储介质,解决存储的IO瓶颈。
网络层:基于Infiniband架构的存储网络提供了冗余链路,兼顾了高带宽和低延迟,尤其适用于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计算层:基于x86服务器设计,为解决开放x86平台硬件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多计算节点设计,多节点间实现负载均衡且节点间互为备份。该设计方法优势在于,物理硬件故障不影响业务的正常交付,解决了业务对硬件资源的高依赖性,同时方便基础架构的升级和淘汰。
2.1.2 关键技术
分布式存储架构中的数据可靠性借助HA方案来解决,如图2所示。图2中的DRDB(Distributed Replicated Block Device)是一个基于软件实现的在服务器间进行块设备数据同步复制的解决方案[5],这种策略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之间实现块设备同步,辅助Heartbeat HA实现服务器之间的动态角色切换,可以有效规避因物理服务器损坏造成的分布式存储中的元数据丢失。
2.2 基于虚拟化的架构
传统数据中心的小型机除了作为大型数据库服务器外,也常作为关键核心业务的应用服务器,常出现性能过剩的情况。小型机服务器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分区技术构建不同的逻辑服务器分配给多个应用环境使用。但是这种方法缺少统一的调度措施,对硬件资源的分配、回收、再利用灵活度较低,且较难实现应用的迁移。
利用虚拟化技术,基于x86服务器构建资源池,可以实现硬件资源的动态分配、回收,在资源池中部署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快捷的跨硬件迁移。有效地解决了资源浪费、资源分配回收难和管理繁杂等问题。以VMware产品构建虚拟化平台为研究对象,如图3使用ESXI作为x86服务器底层操作系统,首先构建出虚拟化集群,实现物理资源的池化,资源池使用统一的调度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动态分配、回收。动态迁移[6]技术提升了资源池中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满足应用在不停机情况下,在x86服务器之间动态“漂移”。
当虚拟化x86资源池进行大规模部署后,一个虚拟化集群可同时管理上千台x86服务器。基于这种大型的x86虚拟化资源池可作为实现“私有云”的基础设施[7],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和优化实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
2.3 基于公有云的架构
与前述x86虚拟化资源池或私有云相比,公有云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的“私有云”服务,通过共享的方式对资源池进行使用。公有云企业通过计费方式交付虚拟服务器、虚拟网络、虚拟存储、软件接口、安全服务给租户使用。根据服务类型云计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由以上概念出发,利用公有云资源替代小型机的方案,应首先考虑Iaas层面的选型,即对自身业务需求进行统计和分类,迁移至公有云的业务是否属于核心业务或关键业务;同时对业务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需求做全面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按需购买公有云的资源和服务。
3 实验测试
3.1 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压力测试环境
针对传统数据中心中的大型数据库应用场景,在本文提出的x86开放平台架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压力测试,测试工具选择Apache Jmeter。单台计算节点配置双路Intel E5-2670 cpu,内存DDR3 128G;单台存储节点cpu为双路Intel E5-2620,内存DDR3 48G,本地存储使用400G PCI-Flash。压力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测试数据,x86开放平台架构在硬件满足需求、软件及架构配置合理的情况下,可满足传统数据中心的大型数据库业务要求。
3.2 虚拟化替代方法性能测试环境
Power服务器(CPU为Power7 v2.1@4.2GHz)与X86服务器(CPU为E5-2630L v2@2.40GHz),均使用同一种虚拟化技术,每台服务器各部署一个虚拟机,分配1个虚拟CPU和1G内存。使用相同的脚本进行测试,取Excel Throughput、Shell Scripts、System Call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3 公有云替代方法性能测试环境
使用本地X86服务器虚拟机与公有云虚拟机性能对比测试,操作系统均选择Centos 6.7 x64系统,选择不同的内存配置,进行对比测试。使用相同的脚本进行测试,取Excel Throughput、Shell Scripts、System Call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测试实验结果发现,在CPU内核数与内存数相同的情况下x86服务器的三项性能指标比Power服务器高出5%至357%,测试结果显示,同样的虚拟化底层系统,基于X86的虚拟化性能优于基于power的虚拟化性能,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
数据同时显示,服务器使用同级别的Intel cpu和power cpu时,在虚拟化计算性能上x86服务器性能优于小型机服务器,因此在需要对计算资源进行池化的应用环境中,x86服务器可以替代小型机服务器,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和产品对x86平台的支撑更优,兼容性更好。
在CPU内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所测的虚拟服务器内存从512MB提升至1G时,三项性能指标均有一定的提升,提升幅度为20%至55.9%。因此在X86平台虚拟化架构下,合理增加内存数可以有效提升虚拟机的计算性能,性能提升幅度如图5所示。
综合测试结果可知,相比传统的小型机在虚拟化方面,x86架构具有更强的性能优势。数据中心使用X86的虚拟化架构设计来替代小型机架构具有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不同业务的存储需求和计算需求,对基础架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进而充分发挥x86平台的虚拟化性能优势。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统数据中心小型机架构的多种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小型机替代方法研究。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设计出适合数据中心大型数据库应用的小型机替代方法;针对数据中心非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讨论了基于x86虚拟化和公有云架构的小型机替代方法。对三种替代方法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证明基于x86的架构设计在数据中心多种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中,已经具备替代传统小型机架构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丹,陈贵海.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
报,2014.37(2):259-274
[2] 张振伦.基于云计算的去小型机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4.
[3] 史文路,.双机热备份系统的研究与进展[J].微处理机,
2008.3:180-182
[4] Lee S, Moon B, Park C. A Case for flash memory SSD in
enterprise database applications[C]. Proc of ACM SIGNOD'08 New York: ACM,2008:1075-1086
[5] M Riasetiawan,A Ashari,I Endrayanto. Distributed
Replicated Block Device (DRDB) implementation on cluster storage data migration [C]// Anonymous.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Yogyakarta: IEEE,2015:93-97
[6] 常德成,徐.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30(4):971-976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2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实现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建筑业所产生的建筑固体废物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报道称,我国一年产生的建筑固体废物约有3亿吨左右,这些废物占到人类社会生活废物总量的40%,如何对这些废物进行处理成为一项重要问题。
一、建筑固体废物概述
建筑固体废物是在建设建筑物、维修建筑物或对建筑物进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包括沥青、碎砖瓦、废竹木、废钢筋、废玻璃等等,而我国现有的建筑,在未来都将转化成固体废物,有报道称,我国一年建筑固体废物的产出量在3亿吨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垃圾,如何对其进行处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固体废物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占据人类居住空间,因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建筑固体废物的再回收利用问题。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玻璃、废钢筋、碎砖瓦、混凝土、废金属等等都是可以作为再利用资源进行回收的,我国也在2005年对建筑固体废物的再回收利用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鼓励将建筑固体废物进行再回收利用。一方面建筑固体废物产出量过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增加了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而建筑固体废物需要占据很大一部分土地空间,因而加强建筑废物的再回收利用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现状
目前我国对建筑固体废物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对其进行填埋,这种方式是最传统最直接的一种处理垃圾的方式,我国建筑行业所产生的大部分固体废物都是采用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将建筑固体废物在城市的低洼地带进行填埋,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城市范围,同时还能够最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基层材料,且处理简单、费用低,适合于处理大量的固体废物。但这种方法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对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过低,且随着建筑固体废物的不断增多,填埋地点的选择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二是对其进行焚烧,将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可燃物进行焚烧转化为热能,以减少固体废物的总量,但这种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且经过焚烧之后的建筑废渣的再利用率较低,阻碍了建筑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回收利用,将建筑固体废物进行简单分类后,将其中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砖块、钢筋等挑出,将其投入到建筑物的建设当中。这种处理方法操作过程较为简单,而且回收的固体废物可以直接转化成建筑材料,增加了固体废物的经济价值,也是废物回收企业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这种利用方法对固体废物的利用率较低,固体废物中能够直接应用的材料较少,大部分建筑材料浪费,但与前面两种处理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资源化利用目的;四是对其进行循环再生处理,这种处理方法要借助于一定的再生技术,对固体废物进行技术处理,将其转变为可以投入建设的再生建筑材料,例如将固体废物收集起来利用再生技术制成再生砖或再生混凝土。这种处理方法大大提高对建筑固体废物的利用率,减少了建筑材料生产对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建筑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但这种处理方式需要借助于较高水平的再生技术,且进行再生处理的成本较高,因而加强对建筑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可行性技术的研究就成为解决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问题的关键。
三、对建筑废物进行再生技术的可行性探讨
在对建筑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时,处理人员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包括经济性、可行性和兼容性问题,其中经济性问题主要是指花费在建筑固体废物再生上的经济成本是否具有实际经济价值,如果对建筑固体废物进行再生的成本高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材料生产,那么建筑固体废物再生就会失去经济价值以及资源利用意义。而兼容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建筑固体废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其所产生的再生材料能否与一般的建筑材料进行兼容,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技术的可行性,只有再生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才有可能解决固体废物再利用的经济性问题和兼容性问题,因而再生技术的可行性是对建筑固体废物进行再回收利用的关键。
1、碎砖瓦再生技术
对于碎砖瓦的回收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碎砖瓦中相对比较完整的砖瓦直接回收,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利用;二是将其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填埋处理,三是将其经过破碎处理后制成再生建筑材料,用于建筑用料黏土的生产。但这种处理技术所生产的黏土在强度和耐久性上表现较差;四是将其进行破碎处理后直接经过焚烧处理制成煤泥灰,作为建筑胶凝材料生产的一部分原料。
2、废混凝土再生技术
目前对废混凝土进行再生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混凝土经过破碎处理后,直接作为地基或道路垫层部分进行填埋处理,这也是我国目前处理建筑废旧混凝土的主要方式;二是将废混凝土集中起来进行破碎、清洗、干燥处理后制成再生骨料,作为建筑材料砌块的主要生产原料,而这一技术将是我国未来混凝土废物处理的主要应用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成本较低,对混凝土的利用率较高,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了应用推广;三是将废混凝土进行破碎、清晰、干燥处理后,再将其分别制成粗骨料和细骨料作为再生混凝土的原料,这样就使得混凝土废物直接能够直接再投入到混凝土的生产中,但目前再生技术水平所生产的再生混凝土在强度和耐久性上与普通混凝土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技术研究人员对其再生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废玻璃再生技术
对于建筑废玻璃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将废玻璃中较为完整的直接经过简单处理进行再利用;二是将废玻璃制成玻璃纤维,用于生产隔音材料和绝缘材料等;三是将废玻璃经过粉碎处理后,将其制成细骨料作为玻璃混凝土的生产原料,加入玻璃骨料的混凝土在密实度和强度上都会大大增强。
四、结语
在对待建筑固体废物上,相关部门的人员应该尽量挖掘固体废物的利用价值,对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既能够节省建筑材料生产成本,又能够减少建筑垃圾,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国家应该加强对废物再利用的可行性技术研究,提高再利用技术水平,将更多的建筑固体废物转化成有效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地春,张智慧,刘睿,关军.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废旧粘土砖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04)
[2] 赵庆志,张书毕.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排头兵――访广东高新环保建材有限公司[J].广东建材,2012(09)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4
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张同学在竞赛中表示尤其突出,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的决赛在校区的一餐厅拉开了帷幕。此次的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为此给我计算机工学院增光添彩。
都是校区举行的此前的月日的初赛,本次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的院有三名同学参加了竞赛。初赛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形象展示。选手衣着生活装进场,可以摆出各种姿态,展现生活中的真实的自我选手们个个颇具个性。伴着时而轻快,时而优雅的音乐,选手们精彩扮演使得现场气氛一时间由恬静变得格外的热烈。第二个环节是形象设计。选手们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必需从竞赛已经给定出来的道具中间挑选出一件或者几件物品进行自我展示。选手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富有个性的自我创意,展示进去了各自的特点,为此赢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片的热烈的掌声。通过评委的认真的打分,最终由12名同学入围决赛,而我院张同学为其中之一。
多加了才艺展示环节。带着各式的才艺表演,决赛部门。如歌舞等选手们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当然在另外两个环节中大家的表示更为精彩,有了初赛的角逐,大家吸取了教训,发扬了选手的优点,使得着装、发型以及饰品的设计更加协调、细致。而舞台上各个院系的选手的表示更加是亮点频出,引得观众掌声雷动。院张同学凭借着个性的形象设计以运动风带给观众亲切以及青春的活力和才艺扮演扇子舞的独特感觉,获得了阵阵喝彩,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5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方式,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入住ICU的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控制重症患者VAP的发生,减少入住ICU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重症患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85-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为最普遍的一项院内感染,其发生率占据总院内感染的12.1%-33.7%,其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发生率为8%-24%,病死率为15%-44%[1],且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病死率高。所以说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案十分重要,集束化护理是基于循证基础治疗的一项综合护理措施,用来处理临床上较难治疗的一些疾患病症,在国外已取得长足的发展[2]。本次研究中对重症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男52例,女38例,年龄20-74岁,平均(51.6±1.2)岁;行气管插管39例,气管切开51例;包括:35例脑血管意外、26例颅脑外伤、心肺复苏术17例、12例急症重症胰腺炎。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制度、气道管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等,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主要操作方法如下。
1.2.1 提出问题与循证原因:
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时,引起气管黏膜损伤、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2)患者气道的分泌物增多,使得吸痰次数增多,造成反复局部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加重;(3)体液不足、人工温湿化不够,造成呼吸道粘膜较为干燥,不能及时咳出;(4)长时间的卧位导致肺内分泌物体进入大气道。
1.2.2 护理措施:
(1):抬高患者床头30-45°,定时进行翻身扣背,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2)人工气道的温湿化:保持湿化器内的水温为32-35℃左右,气体的温度控制在60%-70%之间;(3)气囊压力:定时对气囊压力进行测量,每隔2h/次,且保持25-30cmH2O;(4)程序化镇静:合理使用镇静剂,每日试行脱机并暂停镇静药物,若脱机成功,则可拔管,若失败,宜继续沿用机械通气与镇静药物。(5)按需吸痰:减少吸痰次数,在呼吸机气道内压力增高、血氧饱和度减少、频繁呛咳等情况时进行吸痰;(6)消化道溃疡的预防: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合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抑制剂。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采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的比较:其中护理组发生率为17.78%,常规组为37.78%,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ICU时间对比:其中护理组的入住时间为(14.6±6.5)d,常规组的为(19.3±6.9)d,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VAP的发病过程较为复杂多变,仅仅依靠常规预防重症患者VAP远远不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不断变化,临床护理中逐渐衍生出了一项集束化护理措施,是在循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相应护理方法的一种护理措施,现今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内是为了预防VAP发生而引进的一种护理手段,对VAP发生的预防有效性较高。
本次研究中对重症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方式,其中护理组患者的VAP发生几率为17.78%,比较常规组发生率(37.78%)差异显著(P<0.05);护理组入住ICU的时间为(14.6±6.5)d,常规组的为:(19.3±6.9)d,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说明该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差不大[3],主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使其更具操作性、具体化、护理质量提高;(2)实施过程中,对集束化护理的每项措施持续性地执行;(3)应用具有声门下吸引作用的气管套管,对患者声门下的分泌物有效吸引,减少其发生率;(4)胃-肺的感染途径:指的是将定植在鼻咽部、口腔、胃肠道等细菌进行移位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引发VAP。其中重症患者容易出现胃食道返流现象,应用抑酸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胃内的返流现象与返流物发生误吸、与细菌定植等。
参考文献
[1] 李威,彭粤铭,曹静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09(4):282-284,281.
可行性计划书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陶行知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我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程度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一样;而且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内容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甚至大学还学,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采用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演示,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以求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建立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门学科中的许多名词、概念、功能其实都源于日常的生活,只不过经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加工变得更加专业化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学生在学习Word的文本框时,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任务。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各种样式的名片,通过观察简单和复杂的名片,从对比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用“我们自己能做出比这些更漂亮的名片吗?”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制作现实生活中的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接近,构想在名片上得以实现,获得了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
二、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我提出两个任务:老师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周末老师想带她外出游玩,你能推荐家乡有名的景点吗?怎么样去景点?学生接到任务,非常兴奋,欲望应时而生,随即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点击游览网站,获得对各个景点的相关了解,再向大家介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地收获了新知。
信息技术应用快捷而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任务,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为校报设计版面、为校运会设计宣传幻灯片、构思学校网页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积极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
由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轮流确定一位同学为“小老师”。作为“小老师”的学生,因为要做好对同学的辅导,自己必然加倍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学生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拓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老师”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较快地接受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小老师”为依托,扩展课堂空间,丰富其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改进考试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重点培养的目标。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在保证学生都能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进步、个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充分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尊重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取向,对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甚至对于完成相同要求的作品的不同信息组织、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认可。
此时的技术应用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创作出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是最大的追求。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测评结果通过网上展示、全班互评、综合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都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发扬他的教育精神,深入“学陶师陶”,认真学习和借鉴陶先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段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