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1
(一)调查对像与方法。本文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及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收回72份,有效问卷7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情况。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满意的占据7.14%,比较满意的占76.19%,不满意的占16.6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不是十分满意,认为培养模式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革。
2.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调查情况。(1)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情况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目前采用的课程设置很合理的占4.79%,基本合理的占78.57%,不合理的占16.65%。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有它的缺限和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待于不断修订和创新。(2)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学位学分要求是否合理的调查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农村教育硕士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占28学分,教育实习占8学分。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认为课程学分制要求很高的占7.14%,较高的占38.1%,合理的占54.7%,认为课程学分较低或很低的没有。这说明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学位课程学分要求是比较合适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分要求太高,难度偏大。(3)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知识面的宽度情况调查。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课程知识面很宽的占4.76%,课程知识面较宽的占38.1%,课程知识面一般的占42.86%,认为课程知识面较窄的占4.76%,知识面很窄的占9.52%。这就说明课程设置在课程知识面方面有待拓宽。(4)对课程知识的前沿性的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7.14%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很强,28.57%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较强,45.23%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一般,认为课程知识前沿性较弱或很弱的分别占到14.29%和4.76%,这反映出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有待加强。(5)对所在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中的重复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译课程内容重复性很高的占11.9%,较高的占30.95%,较少的占52.38%,没有重复的占4.76%。这说明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
3.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情况调查。(1)所在专业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情况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到:选译“讲授式”的占64.29%,选择“启发式”的占11.9%,选择“讨论式”的占7.14%,选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16.67%。这就反映出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所占比重较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重较小。(2)安排教学内容应注意哪些方面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选择“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的占92.85%,选译“理论教学”的占9.52%,选译“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80.95,选择“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占38.1%。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安排上能考虑它的实用性、前沿性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导师制度情况调查。(1)所接受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选译“双导师制”的占2.38%,选择“导师指导小组”的占21.43%。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单一导师制”,少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导师指导小组”和“双导师制”。(2)学生喜欢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这说明选择“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人数在增加,但还有1/3的人习惯接受“单一导师制”。(3)导师与学生讨论学习及学位论文等相关研究工作的频率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每周交流一次”的占21.43%,“两周交流一次”的占23.81%,“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11.9%。这说明导师跟学生每月交流一次的比较多,但还有部分导师很少跟学生联系交流,导师指导学生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5.有关教学管理情况调查。(1)所在学科是否存在合并上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存在,两门以上”的占38.1%,选择“存在,一门”的占9.52%,选择“没有”的占52.38%。这说明不少学科存在合并上课情况。(2)农村教育硕士能否采取比较灵活的弹性学制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告诉我们,92.85%的学生选择“可以”,选择“不可以”的点3.38%,选择“不清楚”的占4.7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弹性学制。(3)是否有必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情况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16.67%,认为“有必要”的占57.14%,认为“没必要”的占26.69%。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把“在期刊上发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一个条件,这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4)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培养环节应该加强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项选择。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选择“基础理论”的占21.43%,选择“校外实践研究”的占78.57%,选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的分别占35.7%、47.62%和23.8%。这说明学生很想加强的培养环节是“校外实践研究”,其次是“学术报告”。
二、启示和建议
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通过调查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修订提供了事实依据。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培养模式“满意”的占7.14%,“不满意”的占16.67%,这说明学生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立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从访谈及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广西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两所高校可以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目前招生规模太小,每年招生人数在10-20不等,这对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而显得庞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说,由于其招生规模太小,这对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搞提高的影响并不大,也不可能解决农村地区师资溥弱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设立面向整个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放宽农村教育硕士报考条件,不局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入学,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也可报考。教育部可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影响,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植。这样才能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教师中的比例,对农村教育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起到真正提高作用。
(二)改革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根据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合理的”的只有4.79%,“不合理的”有16.67%。这说明课程设置有它的不合理性,特别是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而且政治理论课和教育理论课在本科阶段已学过了,有重复性开课情况。这就有必要对目前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在课型上课程设置要区别于学术型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减少理论性课程,并增加开发新的适合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理论教育为基础,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从实践型目标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多开设一些专业性强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力求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目的。
(三)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度。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学生实际接受“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接受“双导师制”的占2.38%;但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说明更多学生希望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由于高校导师缺乏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所以针对农村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应以“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为主要指导方式,即安排高校教师同时再配备一位有中小学实际经验的教师共同担任农村教育硕士的导师。在导师指导制度上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四)导师指导方式应多样化,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导师的指导方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师的指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可把多种指导方式融合在一起。从导师指导学生见面的频率调查情况来看,“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占11.9%。这说明有些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或干脆撒手不管,对学生指导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导师遴选时要坚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杜绝那些毫无责任心的教师混入导师队伍中来。
(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知识前沿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占64.29%,采用“启发式”的占11.9%,采用“讨论式”的占7.14%,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没有。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用“讲授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和实际教学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从“安排教学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情况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首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别占92.85%和80.95%。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更要加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那种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经验的指导思想应摒弃。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实践型课程,如“听课”“观摩教学”“说课训练”“中小学校长讲座”等等。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2
说话交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学生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交际活动中会倾听、能表达、可应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也精心设置了口语交际等内容。培养小学生说话交流的能力,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农村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说话交流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所重视,但还做的远远不够,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探讨,以期待引起更多关注。笔者长期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说话交流能力的培养,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学理念
农村小学生目前“说”的现状,谁也不能说不是受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的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重“文”轻“语”,强调学生读和写,而忽视了学生的说。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们。主要表现为对现行语文教材设置的口语交际等说话交流训练活动,流行于形式,简单敷衍,意思意思就行,有的甚至直接跳过这一教学环节。这些情况很不利于对学生说话交流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让学生敢“说”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小学生不能参与说话交流活动,主要表现为:1、学生畏惧老师,在老师组织的说话交流活动中表现紧张,不能畅所欲言;2、学生胆小,害羞腼腆,不也当众大声讲话;3、担心说错,惹人笑话,干脆不说;4、不知道怎样说才能说明白自己的意思;5、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我封闭;6、可能是上课走神,没有弄清楚意思,一头雾水等等。
教师要怎么办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抓起:(一)教师要有亲和力、凝聚力。教师要走出在学生心中的“神坛”,建立民主、平等、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老师是尊敬他们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增进了解,从而能想学生所想,使学生信任老师,愿和老师做“朋友”。学生接受了我们,就接受了我们的教学之“道”,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二)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只有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才会使学生消除紧张、害怕,增强安全感,从而乐于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主动参与说话交流的愿望,使他们敢说起来。
三、让学生能“说”
说话交流活动的开展,要密切结合小学生正处于少年儿童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才能有所成效。
1、话题(内容)选择。说话交流话题选择,办求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可以是自然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春花秋实、生活常识、劳动技能等;也可以是校园生活中的学习感悟、同学情谊、难忘比赛、校园热点等;还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乡场见闻、家乡变化、影视观感等;如此等等。
2、充分准备。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1)、教师方面。教师要对说话交流的活动过程精心梳理,优化流程结构;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情况有所准备;还要精心设问,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在活动中或能提纲挈领,或能给人启示,或能指明方向等等。(2)、学生方面。学生准备包括相关的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观察分析、整理记录、图片样品、数据统计等。只要准备充分,就能使说话交流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活动预期目标,学生也会人人有所交流、有所认识。
3、组织实施。说话交流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首先,活动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这种氛围环境中,能使学生投入活动,充分展现自我。第二,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说话交流活动可以在小组内及小组之间进行。在小组内,大家“志同道合”,话就多,交流整合充分;在小组之间,则会达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摩擦出思辩的火花。
四、让学生会“说”
说话交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流信息,最终实现思想的互利,重点是要交流。为了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训练辅导。
第一、倾听、互动
学生说话交流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双方或多方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要能够互动,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对方说话,获取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在头脑中第一时间对这些信息做出处理,然后组织语言即时性的做出回应。倾听好了,就能比较好的交流。随着小学生的成长,思维的发展,在倾听过程中,要训练、培养学生处理所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回应时力求说话内容的条理性,使说得清楚,听的明白。
第二、走向生活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3
农村教育硕士对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低学历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PCK是教师的核心知识,是区分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志。非师范院校农村物理教育硕士N的PCK发展研究显示:非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毕业之初的PCK贫乏,之后半年的教学实践中,其PCK的发展处于结构完善阶段。
关键词:
非师范院校;农村教育硕士;物理;PCK;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国家制定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免费攻读教育硕士。除了师范类院校外,部分非师范院校也有资格培养农村教育硕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之间教学水平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P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范式提出的,是教师将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个人教学经验整合的结果,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区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标志性知识[1]。研究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PCK发展状况,有助于为相关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选择恰当的培养途径[2],促进其PCK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986年,舒尔曼提出PCK的概念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对PCK内涵和结构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法知识[3]。笔者结合广大学者对PCK的结构认识及自身对PCK内涵的理解,建构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物理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包括物理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教材和教辅资料等。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关于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知识是不是围绕《课标》展开;对教材的把握、处理是否恰当;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物理教学法知识包括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的分配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4]学生知识包括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特定课题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前概念知识,以及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误解和错误等。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1名非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N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其半年的教学跟踪,做了6节课堂实录。同时,进行了多次访谈。其中,有的访谈是课后针对课堂问题发现提出的,有的是事先拟好提纲进行的正式访谈。所有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录音,将录像和录音资料逐字记录,再进行梳理研究。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PCK的初始表现
虽然N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物理系,但由于他在大学的成绩优秀,因此走上讲台时,信心十足、满怀教育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经历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其PCK相当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
首先,N的教学内容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又不符合课标要求,导致预设目标没体现,重点不突出,难点更没有突破。其次对教材的把握、处理不够恰当,如《密度》一节的教学中,将托盘天平的使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对有些知识点理解不准确,他认为“物质是微观的,物体是宏观的,密度是物体的”,从而导致得出用空心且不是由同种物质构成的酒瓶盖的质量除以酒瓶盖所占空间的体积就是酒瓶盖密度的错误结论。
2.物理教学法知识
教学设计知识贫乏。物理教学目标知识比较准确和规范,但大多来源于网络的现成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而且教学过程设计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即出现了教学目标没有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现象。如:学校没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器材,却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过程;设计了4个教学目标,却在课堂教学中只提到两个等。特定主题的物理教学策略知识陈旧而欠缺,常常是复习引入、讲授、举例;对知识的呈现含混不清,有些很简单的知识通过他的讲解学生却更加糊涂。如在《密度》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质量的概念,用了这样一段话:“在物理学中就是用质量这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一个空的墨水盒说明他所含物质应该最少,如果里面有一盒完整的墨水,说明它所含物质应该是较多的”。教学评价方面,N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明确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特别是集体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诊断性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但通过交流发现,N的物理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匮乏,尽管在课前进行了学情分析,但由于教学设计来源于对网络资料的照搬照抄,导致所谓的学情中的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尽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评价,但其答案就在问题中,学生只要张口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仍然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能针对反馈信息,对讲解内容及时调整;布置作业的质量不高,反馈信息不佳,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此外,该农村教育硕士在课堂的时间管理、学生管理方面能力也很低。
3.学生知识
N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课前以准备教学内容为主,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知识认识不够;对学生在特定内容的学习中出现的理解困难不了解。原因分析:首先N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及物理教学论教育,教育理论知识严重缺乏,教学目标知识匮乏,不懂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和意义,也不明白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其次,N刚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大学期间也没有经历见习、实习,没有体验过任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活动中总有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虽然他大学时接受了许多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但这些知识难以满足当下物理教学的需要。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课前,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知识,选择表征知识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但课堂上仍觉得不尽人意”。可见,在教学的前两个月,其PCK结构极不完善且发展缓慢。
(二)PCK的建构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N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建构和发展自己的PCK。
1.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强化对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的理解备课前,除了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外,还认真研读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帮助自己明确课程内容标准对具体知识点的要求,从而确定学习目标、了解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案。此外,还通过自学掌握了物理教材教法的相关理论知识。
2.通过模仿与交流学习物理教学法知识
虚心向同事请教,加大对优秀物理教师的听课力度,学习对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表征,以及课堂的组织、管理等。交流、讨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积累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从N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主要通过模仿和交流学习课程、教材及教学法知识,特别关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他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使得他在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所积累和发展,表现在他对教材的处理相对合理,符合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中没有多余目标,课堂讲解思路清晰,逻辑合理,但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造成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一言堂现象,即缺乏学生知识。
(三)PCK结构的完善
PCK的核心是教师将自身所理解的学术形态的学科知识,通过内化处理转化为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教学形态下的学科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对具体内容认知相关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决策,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梁永平教授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会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反馈学生信息,这样他的PCK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5]。然而通过4个多月的教学,N农村教育硕士才发现,“我讲的内容与老教师相同,大部分教学方法是模仿甚至是直接引用,然而教学效果却差异很大”,通过比较发现,“我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太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体现;而且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情况各异,照搬照抄的方法好像不太适用”。于是,N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了解哪些知识容易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经常误解的;哪些知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对知识产生误解、形成困难的原因何在;怎么表征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等。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起点知识、前概念知识,学生关于新知识的兴趣、态度。尽管没有面面俱到,采用的方式也比较陈旧,但其具有了关注学生学习的意识,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其教学评价的方式有所增加,如课堂个别提问、分组讨论。可见,在N教学的4~6个月这一阶段,其PCK的结构趋于完善,且在学生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突破。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农村教育硕士在教学初期的PCK严重缺乏,但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其PCK迅速发展,表现在课程和教材知识日趋准确化、合理化,越来越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法理论知识增加,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学生知识方面,开始具有关注学生的意识。鉴于来自非师范院校的农村教育硕士缺乏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建议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将这些课程设置在第一个暑期,且增加课时数,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此外,要备课、赛讲、优秀教师观摩课等集体活动,实施以老带新计划等。
作者:吕红平 单位: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2]侯新杰,王莹,栗素姣.优秀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
[3]廖妍.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4
1、进行网上报名;
2、查看自身是否符合报考条件;
3、缴费等待考试。
报名网站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报考,关注网上通知,每年十月份网上报名。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5
>>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难题及破解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财政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农村教育硕士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分析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问题初探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 等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水污染问题浅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消防问题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建房问题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11-10.
[15] 刘俊.关于会泽县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http:///canton_
model1/newsview.aspx?id=805858,2009-03-31.
[16] 周庆行,陆旭冉,宋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问题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Analysis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Huize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Yi-mei,SUN Rong-gui
(Yunnan Arts University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Office,Kunming 650500,China)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6
一、改善投入机制,切实保障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首先,保证农村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巩固“两基”成果是政府保障农村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做到“三个增长”,确保教育支出占各级部门GDP的4%以上,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巩固“两基”成果。一是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危房进行彻底的改造,确保师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安全,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生活条件,面向全体师生,做到有步骤地逐年改善农村学校的食堂、学生宿舍、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机房、教工宿舍、运动场、厕所等硬件设施。二是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设施,增添计算机数量,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强化实施国家和省财政的绩效工资制,确保他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项补贴、教职工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如期兑现,真正实现他们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拓宽农村教育的投入渠道,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企业参与,政府应减免相关税收,同时倡导军区、社会组织、个人捐助,使其投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发达地区、城市、热爱和关心农村教育事业人士、慈善机构和村民等均可以成为投入主体。应广泛宣传、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它们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拓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投入渠道。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充分市场调节的功能,吸引部分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投资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社会知名人士和慈善机构的捐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对村民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自觉自愿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踊跃地筹资投劳。
二、培育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教育长效发展
首先,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稳步缩小城乡教师之间与其他垄断行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设立农村教育阶段教师专项补助资金,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确保他们享受政策规定的各种待遇如期兑现,住房、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妥善解决;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各种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对长期扎根与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有关部门要给予特殊的表彰、奖励和特殊津贴,做到事业留人和服人、感情留人和服人、待遇留人和服人,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到农村流动教学,对他们的晋职晋薪晋升有关部门也要给予特殊的优惠;严格核定城市教师编制,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抬高没有农村基层教育经历的城市教师晋职晋薪晋升的门槛,逐步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弥补以往教师关系分配制度的缺陷,使教师工作环境的选择朝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的长效发展。
其次,在大力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定向培养和“农村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和倡导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深入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选派支教”活动的基础上,对这些自愿到农村来从事义务教育事业的同志除了要给予精神上的大力奖励之外,在绩效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更要向他们重点倾斜,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和制定特殊优惠政策,确保他们的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同等条件下要高于和优于城市老师。同时要积极搭建城市优质中小学和高校与农村薄弱中小学的帮扶机制和对口援助,积极组织城市学校的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挂职和轮岗、持续上示范课和广泛教学教研及学术交流活动,并将此作为评定优秀校长、教学名师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口援助单位也要大力表彰,援助事例纳入单位评奖评优的依据。
三、健全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
首先,要实施农村教育发展问责制,把义务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地方官员和教育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的重点,敦促其加强对区域内可控教育资源进行均衡优化配置,从制度上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真正向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投放,彻底停办规模无限扩展的示范、重点学校,使农村中小学生也有均等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要严格控制各类向农村中小学乱摊派行为,杜绝学校和教师向学生乱收费行为,加大对教师工资发放和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把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使用、农村教师的入口及工资待遇兑现、农村中小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违反相关法规的各类行为,要依法严厉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