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保险人才;保险学教学
一、前言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达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0770.08亿元,同比增长9.51%,健康险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2016年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互联网保险成立,2017年健康险中首份百万医疗保险开始问世,近几年重疾险不断升级,分组赔付、轻症、中症、多次赔付开始出现;产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不断升级,保险责任不断扩大,责任保险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方面,车险线上小额直赔,年检代办、线上报价;寿险中线上保全,线上保单查询等陆续出现。当前保险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保险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保险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不足当前虽然我国保险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保险行业整体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导致一直以来保险销售误导情况较为严重,人们对保险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我国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在高校中学生普遍对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保险行业也存在着一些看法,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注意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这大大影响了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应用性不强当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开展的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普遍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过多地集中在概念、原则、原理、保险种类的阐述上,对保险实务知识的介绍不够,教学中很少涉及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客户服务等方面[1]。究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相关保险学教材的实用性不强,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使得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保险学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相关保险概念、原理及种类,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相关保险概念原理能做出很好的解释[2]。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当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高校保险学教学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职业类别及职业前景;培养学生正确的保险理念,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教材的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利用当前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条款内容、核保核赔政策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以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保险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开设实验课程,利用保险相关教学软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相应实验课程,利用相关保险模拟实训软件、互联网保险平台,让学生了解保险公司的组织构架,熟悉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设置和职责,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寿保险及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核保保全及理赔等核心业务;利用保险师等相关保险经纪公司平台以及保险计划书制作软件,让学生熟悉当前寿险公司的最新产品,学会通过条款解析、产品对比分析,进行保险计划书的制作,进而学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个人保险保障以及家庭保险保障规划的设计。3.增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保险主体公司以及经纪公司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保险讲师开展专题讲座和保险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接受专业的岗位职能及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通过激发、鼓励以及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综合项目设计、保险计划书制作、产品解析报告等方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廊坊师范学院
保险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保险类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中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都受到很多限制,保险类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和其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金融危机后的保险业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经过自上而下一系列的整改,混乱的市场状态不复存在,对于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异常严格,尤其是自2009年保监发[2009]98号文件颁布以来,更强化了保险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禁止“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在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下,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有关保险教学改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以及如何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整个教学目标相统一[2]。目前有关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行“双证制”[3],在如何深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案例教学在保险教学中应用[4],在近期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保险实践经验的杨婷[5]首次提到了实务模拟的培养方式,但是所有的研究内容仅限于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保险专业是少之又少,同时理论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创建完整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
一、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内容
构建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整体思路:围绕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保险行业的真正需求为保险专业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检验标准。研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验室模块建设、建立实务培训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具体包括依据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制定高职保险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规范与目标,通过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扩展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就业和留存,进而通过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框架
表1 廊坊师范学院2006级-2009级保险专业学生
保险人考试情况统计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廊坊师范学院保险专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课程设计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已达到2∶1,课程中已经将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等保险中级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自2001年起,在校生基本都会参加保险人资格考试,特别是实行电子化考试以来,保险专业学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89%(表1)。同时保险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4家实习基地,实验室装备了两套模拟系统,与北京和廊坊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险创新实践平台已具备雏形(见图1)。但是以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创新平台建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实践平台建设中实践教学方面略显不足。首先,专业教师缺乏保险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所有高职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务课程教学受限制。正因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所以一般实务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是有名无实,在校企合作有一定基础时,引进的企业教师可以弥补,但是由于学校教学对教师资格有限制性规定,不是所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都能够进入课堂教学,又因为企业的业务压力较大,加之学校也不能提供高额讲课报酬,企业人员也并不是都能够并且也愿意到学院教课的,所有大多是情况下,从企业引进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保证长期的合作性。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曾经为2009级学生引进平安财险的讲师为其讲授财产保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合作不能继续进行,这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实务性。
2.技能教学平台方面的不足。第一,本院保险专业没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保险教学软件多是通过熟人免费取得并安装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实验室中,使用上受到其他专业课程的限制,而且个别学期由于多媒体教室不够用还会占用实验室;第二,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软件。一方面由于实验室上课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一到实验室就上网,上课老师很难控制;另外,高职学生目前就业压力太大,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不去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很好地提高自己。
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投资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62-03
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困境
本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即一二类院校的办学模式;二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即各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最大的难题是无法直接套用这两种基本模式。很显然,以各独立学院当前的能力,要与一二类院校比拼研究型、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是自取其辱。而如果与职业技术学院比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各独立学院又存在师资、办学经验等各方面的巨大挑战。这种在理论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型人才培养两方面比较均无优势的状况就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困境。
2笔者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思考
2.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困境在我校金融专业的表现
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累积不足。在有限的经验积累中,很难探索人才培养定位的一般性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故只能以具体专业为例来探讨。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金融专业兴办于2005年,办学至今仅8年。这8年的办学历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
(1)师资力量薄弱,年龄层次上的不合理、职称层次梯队,年轻教师和初中级职称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2)生源质量较差。
(3)专业方向定位模糊。金融行业主要由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领域组成,高校金融专业的兴办当中一个痛苦的话题是确定这三大领域当中的哪一个为主攻的专业培养方向。因为如果明确了培养方向,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当学生毕业时这一领域就业困难;而不确定培养方向就等于没有方向,本来学识基础就有限的学生在大学生涯里又所学泛泛,这样的毕业生将很难在劳动力市场立足。
(4)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不清。是培养理论型人才还是实践型人才?如果培养理论型人才,师资力量就过于薄弱了;如果培养实践型人才,问题仍然出在师资上,因为合格的双师型师资在各个独立学院均处于稀缺状态。
这些问题都是具有鲜明独立学院特色的问题,各独立学院如是,独立学院各专业亦如是。上述问题中的(3)和(4),现实而集中地体现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困境,其中(4)是直接反映,(3)是间接反映,(3)、(4)两个问题本质上是(1)和(2)的必然结果。
2.2以劳动力市场视角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解决之道高等院校存在的意义归根结底是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各层次的人才,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因此,欲解决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以劳动力市场的视角视之是唯一合理的视角。
对独立学院而言,问题(3)相对容易解决,其他高校也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即专业性课程模块化设置。一个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多个就业领域,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针对每个领域设置相关的专业性课程若干门,各个领域的相关专业性课程的设置分量可以根据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微调。比如近几年保险行业劳动力需求相对少,则我校金融专业保险类专业课程就进行了课程和课时缩减。课程设置模块化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进行适度调整,具有不错的专业适应性。但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大学生涯学时有限而课程数量又较多的情况下,容易失之泛泛。
要彻底解决学生所学泛泛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我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到大三开始才涉及专业课程。两位笔者主要负责证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对大三上下两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就进行了精心设计。大三上学期学生主修证券投资学等专业性理论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完成大三下学期才开设的证券投资实训的一些前期任务,而证券投资实训一直伴随着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持续到大三下学期。也就是说,从进入大三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就始终处于证券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践反复互动的氛围当中。在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哪些不足,从而能够自觉地深化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不是仅限于课堂所学。这正好弥补了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的缺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着手解决问题(3)的时候,正好为解决问题(4)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案。我校从2006级金融专业开始执行这一方案直至今日,目前所毕业的学生中凡从事证券行业者均可很快上手工作,其中部分学生已经成为所在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
我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视角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敲门砖”,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垫脚石。独立学院完全不必拘泥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还是实践型人才的定位之争,而是应该切实地解决如何通过课程安排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的不断互动才能真正进步,才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接受,才能被社会所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并非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可以简单总结如下:比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理论培养,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合理而紧密结合起来。
3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一例——投资型人才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
通过证券投资实训强化培养学生证券投资的专业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等。
3.2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3.2.1课程设置
(1)前期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
(2)同期开设相关课程:投资银行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服务营销(新版大纲已删减)。
(3)同期开设证券类课程:证券投资学、技术分析理论与实务(选修)。
3.2.2培养过程
金融专业(证券方向)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始,学生就须同时按本方案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各项任务。
3.3证券投资实训操作方案
3.3.1起止时间
大三上学期开学至大三下学期完成证券交易实训止。
3.3.2实训模式
模拟基金公司内设之证券交易基金竞争。
3.3.3实训流程
(1)实训开始即宣布“武昌分校20××级证券投资公司”成立,指导教师组全体教师为公司董事会。
(2)大三上学期第三周一周时间,金融专业全体学生不以班级为限自愿组成3~6人之交易组,交易组成立并取名为“××基金”。该周周五提交各基金成员名单,名单提交之日即为交易团队成立之日,从此基金组成员不得变更。
(3)第四周到第六周三周时间为工作计划撰写时间,工作计划是基金组在未来接近一年的实训过程中所要从事的各项工作安排的纲领性文件。第六周周五提交董事会。具体要求为:
第一,基金组成员分工设定经理一名负责全面管理,其他岗位设置由基金组自行定夺。基金经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第二,建立基金组管理、交易制度。第三,其后一系列工作诸如基金组成员业务学习、投资预案的制定与撰写等的时间和负责人员安排。
(4)第七周到第十二周周末,基金组成员根据各自分工进行的业务强化学习。
(5)撰写投资预案。作为一个职业交易者或者组织,不可能盲目交易,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交易,因此要有投资预案。该预案应于期末考试结束之日,即二十周或二十一周提交董事会。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阐明基金组的交易理念。第二,基金组预备在后期进行的虚拟交易中交易哪些板块的股票。第三,设定紧急情况处置方案。
(6)虚拟交易:时间跨度为大三下学期第二星期开始到实训结束,虚拟交易持续时间一般为10~12周,视乎集中交易实训时间的确定,虚拟交易最后2~3周时间为集中实训时间,在经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证券实验室集中进行。
(7)投资报告撰写。虚拟交易结束后第三周周末提交,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撰写内容应包括:基金组运作过程记录、虚拟交易记录并说明每笔交易的理由、基金组运作及虚拟交易的得失总结。第二,前期所撰写的工作计划、投资预案作为投资报告附件附于其后。
3.4评分标准
(1)虚拟交易排名计分,前五名计分100%,五到十名计分90%,十名之后计分80%。排名计分在总评分中的权重为50%。
(2)投资报告评分,优100%,良90%,合格80%。投资报告评分在总评分中的权重为30%。
(3)指导教师综合评分,在总评分中的权重为20%。
4对我校投资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评
经过数年的反复探索,我校金融专业投资性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熟,是一个广受学生喜爱的理论实践互动模式。甚至还出现了某年级金融专业正在进行该培养模式的虚拟交易环节,下一年级金融专业的部分同学主动要求参与的情形。
然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每个年级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
原因不能积极参与,比如安排在大三进行的这一培养模式,与部分考研学生的复习时间有冲突等。如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对学制进行一定的改革。
第二,这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互动性、结合性较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往往会主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但是,部分学生虽自始至终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理论功底明显不足,很多工作进行质量低下。例如,学生应已经学习了证券投资学等专业理论课程,至少应该懂得如何对交易标的板块进行方向性的选择。但不少基金组在选定投资标的板块时,存在着盲目选择的“瞎蒙”倾向。
第三,培养模式以公司、基金两级管理方式进行,对学生理解公司内部管理,团队与团队关系管理,团队内部成员的合作等方面意识的奠定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仍然有部分基金组采取了比较消极的合作态度,比如某基金组两位成员(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之间出现了交易标的选择的意见分歧,他们不是想办法去协商解决,而是把虚拟资金一分为二,你一半你负责,我一半我负责,其他人“看戏”。这样就完全起不到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了。目前针对这种情形,尚无有效的管理措施。
第四,培养模式尚有早已构想的实训模块无法嵌入。比如将来不少学生毕业后会走上证券营销岗位,本培养模式中如能设计出一个有趣的证券营销实训模块,将会使该培养模式如虎添翼,但目前尚无法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4
(一)金融投资方向的基本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金融投资者的基础,除了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外,要获得扎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功底还需要学习货币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理财学、保险学、公司金融、投资学、财务管理、期货期权、投资银行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为学等专业课。近年来,金融市场朝着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步伐加快,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产品定价能力的人才,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应向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分析、金融数学、算法交易等课程延伸。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
要培养合格投资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客观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对不同的观点和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的思辨能力,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让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呈现,使学生掌握理性思考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教师应立足于以下两个导向和两个侧重点,把握分析金融投资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方法:1.投资导向正确理解“投资”的概念对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至关重要。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需预先垫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从该定义可知,首先,“投资”需要投入一定价值量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形式或是实物形式;其次,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再次,既然投资有时间跨度,那么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如通胀风险、信用风险等,其要求的投资回报除弥补资金的时间价值外还应能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后,投资要求保本并取得回报,即获得更多的未来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比较投资与投机的不同,可以从资金投入者所期望的变现时间进行区分。2.理财导向理财是指个人及经济组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现金流状况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行为。由此可见,理财并不是急功近利地将投资的目光局限于短期回报。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理财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合理安排,而对一些经济组织,如养老基金而言,则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资金进出的合理配置和风险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将选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投资规划、保险服务等与理财相关的职业。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内容需要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角度谈投资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恪守“信托责任”的要义,为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未来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性的金融服务。3.投资风险的回避随着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金融服务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加强,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轻则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重则引发巨额财富转移和消失,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金融受杠杆化潮流驱动的今天,银行家们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不惜创设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高额的回报为诱饵,向不知情的投资人推销,为未来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当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的无国界流动相结合,金融风险得以如同瘟疫一般扩散和蔓延,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裹挟实体经济迅速地步入衰退。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应从分散转移风险、化解危机的角度研究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不应一味地以利益为导向,不顾社会的道德与责任,对金融产品的赚钱效应顶礼膜拜。4.引导对金融创新的理性认知金融创新的动力源自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它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产品又具有杠杆率高、交易链条长的特点,普通投资者在被其潜在的高收益所诱惑的同时,很难对其复杂的风险构成进行有效分析。如果缺乏“理性投资”理念的引导,忽视风险控制,盲目追逐高回报,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很可能演变成为一些金融机构向普罗大众圈钱的手段。由MBS、CDO减值到CDS违约导致的美国信贷市场风险失控,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火烧连营的次贷危机,说明了对金融创新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主动加强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开阔视野,关注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研究在我国效率较低的金融体系下进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
(三)教学内容中需加强“理性投资”理念的培养
培养选择恰当方法进行投资的理念(1)合理地分散投资的理念金融投资理论表明,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乃至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即“要把鸡蛋放在几个结实的篮子中”。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要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及所拥有资金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如果个人投资者资金量是5万元~10万元,投资于3只左右的股票较为合适;如果资金是100万元以上,股票的种类应该是10只以上。而且投资的股票不能都同属于一个行业,否则达不到分散投资的效果。规模较大的基金更是投资于几十上百种不同的证券,并且法律还会对其单一投资对象的持有量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合理的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2)投资于合理价位的理念掌握基本的估值方法,了解不同行业的估值特点。如在股票市场中,20倍市盈率,3倍市净率的标准在很多行业里可作为衡量投资价值的简易标准,但在某些行业并不适用,如钢铁行业等。因此投资技巧需要根据行业不同、公司规模大小及业绩成长能力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投资者根据价值投资分析方法选定投资对象之后,可在合理估值范围内将资金投入。但此时,如果市场出现价格进一步低于价值的情况,即便账面上出现亏损也要勇于把握买进的机会。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投资者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应该欢迎熊市,因为它会把股价拉回到低位”。如果投资过程中运气较好,买进股票很快出现上涨,不应太过乐观追涨再买,此时应细心观察,暂时停止买进行为,及时收集信息,对上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形势有变,所买进股票不再具有投资价值时,则应立即卖出。理性投资就是本着“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的原则,在不同行业中寻找还没出现上涨,估值合理的股票进行投资。学会控制投资当中的浮躁情绪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投机氛围浓重,但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亏损抛售、认赔出局不是必须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在价格被低估的时候仍然可以长期持有等待其价值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高智商或高学历,并不足以使投资者变得聪明,在投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合适的心智与情绪,避免陷入市场的非理性狂热”。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投资效果的追踪,让学生更多地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关注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在价值分析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认识到无论是市场犯错还是自己失误,都没有必要过于百感交集,市场缺乏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耐心,从而增强学生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克服浮躁情绪的能力,培养理性投资的心性。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改革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仅凭课本阅读、死记硬背,必须亲身体验和实践,特别是对“金融投资学”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专家讲坛——学术研究这几个环节增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培养“理性投资”的实战能力
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次投资失误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金融从业者的理性投资的经验不应留待从业生涯中磨练与积累。随着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和教学应用软件,对尚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进行“理性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金融工程》、《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所提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开展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经营实务模拟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市场行情、交易情况以及价格变化规律有一个总体认识,系统演练组合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升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实战能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理性投资”的认知水平
实习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跟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理性投资”理念认知水平的必经阶段。校企联合设立实习基地,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参与到实际部门的投资项目评估与投资组合管理过程当中,通过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验证“理性投资”方法的可靠性。另外,学校可以配合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习基地的建设,请金融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文化、部门机构设置、管理理念、职业操守,让学生了解金融投资管理对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聘请金融从业专家讲授“理性投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象牙塔”式的教学,还应加强与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络,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专业人士,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的经理、财务总监、行长等到校开辟专家讲坛,通过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达理性投资与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创新发展的最新进程和金融监管存在的纰漏,从战略的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从而加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四)提高“理性投资”理念下的科研创新能力
保险学实训总结范文5
1、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传统的“一考定成绩”考试方式存在考试目的功利化、单一的闭卷考试、标准化题型、答案规范化和百分制成绩记分方式等问题,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偏多,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发展。虽实践课程占考试成绩比例,但部分学生模拟实验流于形式,校外实践也是提供虚假性报告,教师考核注重结果,不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
2、教学评估亟需加强。教学评估是校内一项最重要的评估,它可检查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评估是学校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和督促了教师教学的改进。不过有些评估制度没有实施不到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作用的评估相当缺乏。学校教师成立专门小组对教我国金融学科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因发展较缓慢在结构上不甚合理,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明显,还是以老一辈的教师为主,学历也参差不齐,他们的有些教学方式跟不上学生需求。实验室的指导老师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很多年轻教师均是直接毕业就进入教学阶段,理论知识强,而真正从事金融行业的教师很少,他们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很有限,因而在实践课上并不能以其亲身实践经历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是不了了之。
二、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强调的是开放式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院校有不同校情。发展应用性的教育已成为众多院校的选择,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中国众多院校中不占优势,可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再结合当前学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情况,着眼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1、英国
英国高校采取面向经济、工商业的自主性、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自由式学习以培养融会贯通、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习组织不同于国内,比较松散。高校可依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并转换专业,且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英国高校的课程可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设计,有时更是与商业人士探讨市场人才需求以便随便变更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在大学中要么不设置,要么就是另类的教堂思想教育;三明治特色课程更是让学生既可以学到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技能,也可拥有一定收入独立完成学业。教师在英国只是一个助学者,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课程上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他们的出勤率不是靠点名而是教师采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上课。并且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师生完全平等的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在于教师告诉学生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他们在于不断探索寻求多种答案。英国毕业论文完全由学生自身完成,教师不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关系很紧密,寻求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实际的工作效果考核成绩。同时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愿提供部分创业基金。学生评估有监考评估和课业评估,含任务、证据、成果评定和反馈四步骤的课业评估是英国最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这值得农林院校借鉴。
2、德国
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学进行改革,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以应用型为主,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也高度重视实践。双元制是他们典型的教育模式,按照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学到专业操作知识,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德国高校的教学采用双元制、师生平等、项目教学,在期末教师给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一个大题目,下细分10-20个小题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利用假期搜索资料和写报告,在开学上课讨论。这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时间搜索资料寻求解决问题路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笔头和口头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实践模式更是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便学生毕业能顺利适应工作,实践教学的教师有很深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要求学生进行技术实习,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此外,德国高校奇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合理校企合作用人激励机制,企业面向社会招录合适学生,学生既要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接受企业的考核,他们毕业时必须接受专门部门的考核和企业考核技能。另外,“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企业、学校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3、美国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对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以宏观金融为主的经济学院和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商学院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农林院校金融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主张学习商学院模式成功经验。美国高校允许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美国商学院培养金融分析师最多,他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就业竞争力强。大学前两年内都进行集中的、疲劳式的必修课学习,掌握必须的金融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更快适应工作。且他们的课程设置很灵活,紧跟时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一大特点就是偏微观,整个金融体系课程设置与注册分析师考试科目基本一致,注重金融工具类、金融数学类课程。美国高校运用团队、项目、现场和案例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推行的案例教学在MBA教学中很成功,金融学的实践性比较强,适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和课堂相辅相成,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且他们的CBE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重在突出能力。学校可作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学校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分析确定金融行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接着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内容。农林院校可借鉴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习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金融产业为拖动力量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的学习是澳大利亚在1963年提出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他们教学的一大特色,至今被广泛流传。澳大利亚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的教育和培训,行业和企业也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有理论课和基于行业的学习两部分组成,开发非常灵活。学校在设计课程前会先咨询有关行业人士确保教学真正符合金融行业的需求,企业和个人甚至可以定制专业课程。实践课更是由企业和行业联合设置并与大学积极配合以便他们更能适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并且政府和行业出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他们强调学生、大学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学生修完大学前两年学位课程后到企业带薪工作,学习几个月后再回校继续修课程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学生更是由行业和企业学术导师共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未来员工,节约人力成本,更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金融行业变化很快,高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能很快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真实动态,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水平。农林院校可以借鉴此种模式,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亦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拓事业的人才。农林院校与综合财经类院校相比在金融行业中不具备优势,要想更好发展需要突显“农”特色,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改变。
(一)教学管理改革
1.明确定位金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才有竞争力。农林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大学,它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问题,应将金融特色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懂金融实务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学分弹性化和课时灵活。教学机制的改革要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实行弹性学制。现在高校可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是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创业、社会实践和出国留学。设立创新学分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学习时间更灵活,这也打破了学年制对学生的束缚。此外,每所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优势不尽相同,院校间可以相互合作,允许跨校选课并相认学分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和使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很多课程具有交叉性,可压缩部分课时,设置一种课程多个学时,学生可依不同学习方向需求选择课程学时。
3.推行全面考核。院校逐步构建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期终考试成绩为辅的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新体系,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重,核心骨干课程的比重可占到60%以上,理论课考核为平时考核+期终考试。期末闭卷考理论知识,平时开卷考上课出勤、案例参与、讨论、问答、作业。实践课考核为平时出勤、模拟实验课综合表现、新题目的实践操作处理程度和实践报告,全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避免学生平时不参与实践和考试抄袭别人实践报告现象,且丰富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且采用统一流水阅卷让评分更规范,此后就考试成绩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全面分析评估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调整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金融学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突出自己的特色注重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
1、灵活变动公共课。金融国际化趋势则需要学校开设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并就不同外语能力学生设置多种外语选修课。同时,学校可适当加强数学的学习时间或是开设金融数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适应金融学众多偏理性课程。并且可开设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会计电算化等个性发展课,根据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需要,在全校公共选修课范围内挑选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需要、学有基础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学生选读部分课程。
2、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和细化方向。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兼顾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竞争能力。我国高校走的基本是先学分后选修的道路,在学分制下制定选修课,现有的选修课只是一个点缀,一个学分的产物。农林院校有为新农村提供更合适人才的优势,可调整设置如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学等农学金融特色类课程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再而,学校可在原有金融专业课基础上优化选修课结构,细分专业小方向。金融学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公司金融)等小方向,学生可据学校在这几个方向设置的课程群选择自己的兴趣课程群。
3、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的环节,不要让实践流于形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开设包含证券投资、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的金融综合实验,或是含管理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五门课程的经营管理综合实验,融合实践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农林院校组织学生实践调查和调研培养学生自学钻研、团结合作和工作适应能力,再开设专业文献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每周进行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体系很庞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启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有助于那些缺乏实践学习的学生增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深化。
1、推行小组单元互动式教学。教师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小组单元互动式学习,教学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让学习成为没有终点的循环过程。教师作为“导演”选择好剧本,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探索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主角,就金融知识问题中各种小问题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让学习和实际充分结合。教师在课程上审时度势,让学生得到最大收获,并且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个人参与度、课前准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调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充分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将知识融汇于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发放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发言和讨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学校多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公共邮箱提供各经济资源网站、教学材料、教学笔记和个人资源等,让大家了解金融业最新发展动态。开设BBS讨论,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等,开放式的讨论建立多层次的师生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
(四)改善教学条件
1、加强实践环境建设。高校按照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和有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金融实践软件中注重引进和采用当前实际工作单位(机关和公司)正在或即将使用的管理工作类软件和手段,如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与网银行系统软件,证券、期货及外汇实时交易系统,用友会计电算化,ERP等,为学生实习提供有力保障。可以在金融(证券、期货)实验室安装一套证券、期货实时系统,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浏览实时信息,通过管理员设置帐户和启动资金,可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开展模拟股市大赛,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并且,整个经管系可让学生24小时远程访问,共享实践软件资源和综合利用,以避免设备分散浪费。
2、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金融专业应用性很强,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接触到金融行业真正需要的东西,仿真的模拟与实际工作还是有区别,缺乏对企业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农林院校要依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企业合作高度重视实践,坚持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凸显农林院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