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1

生齿普查的目的在于取得切确的生齿资料。国家按照切确的生齿资料才能做出合适现实情形的正确抉择妄想,资料切确与否是生齿普查的一个焦点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生齿作为生齿普查的查询拜访对象,直接关系到生齿普查资料的切确性和生齿普查的质量。在现代生齿普查中,普核对象是一个带根柢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斗劲难于解决的问题。若是普核对象问题解决欠好,必

然呈现一再和漏失踪现象,直接影响生齿资料的切确性,甚至导致生齿普查工作的失踪败。

一、生齿普查查询拜访对象的历史变迁

开国以来的五次生齿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按户口地址地挂号外,其他四次都是按常住生齿进行挂号,这对于在打算经济系统体例下防止一再和漏失踪、切确地普查生齿、正确反映生齿规模和结构方面的根基国情,为科学抉择妄想起到了主要浸染。但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机制已经根基完美,财富结构急剧调整,常住地与户籍地址地分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限制了以常住生齿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阐扬的社会效益。改良生齿普核对象,已是形势成长的客不美观需要。

二、“五普”查询拜访对象的利与弊

第五次生齿普查的查询拜访对象是具有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每小我必需在独一的常住地进行挂号。共分五款人:

1、栖身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打点常住户口挂号的人;

2、已在本乡、镇、街道栖身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3、在本乡、镇、街道栖身不满半年,但已分开常住户口挂号地半年以上的人;

4、普查时栖身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5、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进修,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分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地址地只挂号人数,不计入户口地址地的常住生齿内。

第五次生齿普查是我国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代进行的普查,其查询拜访对象根基上是延用传统的常住生齿查询拜访,加上过于复杂的查询拜访指标系统,客不美观上造成了第五次生齿普查的瑕疵。

三、对“六普”查询拜访对象的思虑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流动人口;现状;需求;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居住本市一年以上非本市户籍人口,根据流动人口特点,调查方式为电话调查。样本涵盖全市10个行政村,样本规模为200人。调查问卷数据统一录入Excel数据表中,通过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汇总。

二、调研数据情况汇集

(一)目标人群基本情况。本次调研的200人中,男性为135人,占总数的67.5%,女性65人,占总数的32.5%;初中以下文化35人,占总数的17.5%,初中至高中文化141人,占总数的70.5%,大专及以上24人,占总数的12%;流入1年至5年的为64人,占总数的32%,流入5年至10年的为120人,占总数的60%,10年以上16人,占总数的8%。

(二)目标人群的就业情况。目标调研人群分行业就业情况:企业工作人员56人,占总数的28%;开店及从事商贩45人,占总数的22.5%;餐饮业工作27人,占总数的13.5%;建安公司工作35人,占总数的17.5%;其他行业37人,占总数的18.5%。

(三)目标人群对卫生计生工作评价。对我市卫生医疗工作满意人数为191人,满意率达95.5%;计划生育随访服务满意人数190人,满意率95%;接受计生知识宣传人员185人,接受率92.5%。

(四)目标人群的需求情况。认为疾病预防、日常保健知识需要普及的为190人,占总数的95%;认为卫生医学知识需要宣传普及的为175人,占总数的87.5%。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需要宣传普及为189人,占总数的94.5%。

三、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

(一)我市流动人口就业结构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市流动人口文化层次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及高中文化。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91人,占总数的45.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2人,占总数的36%;其他37人,占总数的18.5%。由于本次调查的样本框数据集中在行政村,使得城镇大中型企业、技术性企业等外来技术人员没有统计在内,样本框数据的不完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市流动人口的总体文化层次,对于就业结构分析也会产生一定偏差。

(二)我市流动人口对卫生计生工作总体评价较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我市卫生计生工作评价较高,各项满意度均在95%及以上。这说明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合并之后,各项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与时俱进取得长足发展,得到群众的认可。

(三)流动人口需求产生了新变化。从调查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对于自身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极为关注。对于国家全面二孩实施政策,具体政策内容也十分关注。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即使消除部分调研误差,抽样数据也可以推断出总体数据中各题目选项的百分比数值较大。

四、我市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流动人口就业机制。随着我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在一定阶段会提高婴儿出生率,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合理规划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可以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从调查数据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根据我市社会经济特点,可以扩大流动人口在服务业方面的就业途径,特别是餐饮业、旅游业、物流和其他社会服务业方面。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行业规范管理,确保行业高质高速发展。

(二)建立流动人口健康保健机制。从调查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在健康保健方面极为重视,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增长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保健意识日益加强。流动人口由于其居住、工作、职业方面的特点,健康保健的条件较户籍居民要低。只有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的健康保健、疾病防治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建议考虑将定期体检、方便就诊、健康档案等内容纳入流动人口健康保健机制。同时,要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流动人口孕情检查、避孕节育方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英语口译人才 需求 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圈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贡献力之一,各行各业对外发展、共同交流合作逐渐增多,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即与多国往来需使用英语,所以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为了解企业的口译员需求现状、寻求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探讨创新口译员培养方式,本文以问卷方式和访谈方式调查了三十余家珠三角地区企事业英语口译人才需求现状,从而发现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口译员需求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口译员需求计划,并对提高口译员口译能力和水平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英语口译员现状,了解未来需求容量,需求质量,深入分析企事业需求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如何提高译员口译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时间、调查对象

本文于2014年7月至9月初期间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珠三角地区的国企、事业单位、私企及中外合资企业等不同规模的企业单位与个人。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对企业职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其中,问卷调查因为地域问题以电子版为主,以书面版为辅。总计发放问卷共45份,回收问卷32份,回收率71.1%,其中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为96.9%。

(四)调查内容

1.不同规模的国企、事业单位、私企、中外合资等企业对英语口译人才需求现状的基本情况及急需的口译类型。

2.企业口译工作的基本情况及遇到的困难。

三、企事业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性质与规模及所从事的行业类型较单一

表1 单位属性、规模、所从事行业三维表

据调查数据获悉,珠三角地区口译需求单位主要集中在私企单位,占本次课题调查的65%,其次是中外合资单位,国企所占百分比略低。再者,这些单位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下的占32%,50―100人与100―500人百分比相同,为16%,而1000人以上占了26%。另外,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以贸易为主,百分比为42%,而与之相近的是制造业,百分比26%,翻译机构和IT行业百分比都为6%,而教育行业百分比极低,只有3%。这些数据展现了珠三角地区口译人员分布的现状,可供还未进入职场的学员作参考,使其在未来求职路上多些向导,同时,若职场职位目标明确,学员便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与该职场所需技能,更好地融入职场。调查数据如上表。

(二)单位口译员性别、年龄差异较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专职口译员与兼职口译员的比例为76:23,从中可以看出工作单位偏向于招聘长期正式口译人员为其服务。而专职口译员男女性别比例为11:27,兼职口译员男女比例为8:15,女性口译员都远远多于男性口译员,可以看出,女性口译员以其独特优势比男性口译员更能胜任口译员这一工作。女性口译员工作细致谨慎、善于应变、记忆力好、沟通能力强,忍耐力强,因此在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应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再有,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单位现有口译员平均年龄集中在25~30岁这一年龄段,百分比为51%,在25岁以下年龄段的为23%,在31~35岁年龄段为16%,而在36~40岁和41岁以上年龄段的百分比为零。通过数据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口译员的工作年龄在25~30岁这个年龄段。口译员越是经验丰富,学习、应变运用能力越强,为单位作出巨大贡献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意识到,除了在校学到多而广的知识之外,也要积累一定的可应用的相关经验。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2 单位现有专职、兼职男女口译员(人)统计饼状图

(三)单位口译员所学专业及工作内容情况

此次接受调查的单位口译员为英语专业的占大量比重,百分比为81%,经济贸易专业的为3%,而其他如日语,韩语等专业的为16%。可以看出,单位招聘对象都集中在英语专业的员工(学生),这也为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口译职场提供较多机会。单位招聘非英语专业的口译员比重较少,也说明英语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适合这个工作岗位。口译员在工作中从事较多的是商务接待,占58%。商务接待一般建立在商业谈判或者商业合作上,就拿商品贸易程序做例子,一笔交易通常由四个步骤构成,即询盘―报盘―还盘―成交。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就涉及报价、支付方式、保险、装船、包装等专业知识,遇上特殊情况还将碰到索赔、申诉、仲裁等专业术语,仅支付方式一项,就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作为支付方法供买卖双方洽商选择,而以上三种支付方式又可以细分为许多种。(何恩,1999)为了使口译工作得心应手,口译员就必须了解该方面工作流程,掌握此类专业术语,抓住细节。其次主要是陪同翻译,百分比是23%,交替传译和笔译百分比各为16%和13%。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需要发音纯正,翻译准确、流利,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人员,并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还需要积累大量商务和旅游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口译员还应学会辨别各地区域性口音,避免会错意,达不到翻译目的。不难发现,英语口译员要胜任多项工作就必须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调查中,同声传译所占比例为零,同声传译需要译员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和语言功底、广博的百科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高,难度大,一般为大型、国际会议所需。这就为英语口译专业学生指明了一定的择业方向,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此有针对性地提高交传和笔译能力,能力突出拔尖者可以朝着同传发展。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3 单位现有口译员所学专业及工作内容三维表

(四)单位对口译员的要求及待遇

接受调查的单位对口译员学历的基本要求集中在本科学历的占65%,大专学历则为32%,而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所占百分比很低甚至为零。可以看出,单位对本科生口译员设置的门槛相对不高,单位认可本科水平员工的口译技能,本科程度的口译员具有单位所需的足够的能力及知识,足以胜任单位下达的任务。另外,正式录用的中小企业口译员月薪为3001―5000元一个月,占研究的52%,而外企的正式口译员月薪达到5001―8000元一个月,占研究的32%。较之“广东省2013年第一季度就业白皮书”,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795元/月,口译员的薪资略高于此,可见英语口译相较其他行业是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其次,企事业单位认为口译员必须持有的英语能力证书集中在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百分比分别为39%和32%,随后是英语专业四级证书和大学英语四级,百分比分别为13%和16%。可见,获得英语能力证书是就业的前提,是能力的证明,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取得其相应英语能力认证的证书。而从长远来看,外语的普及会像计算机一样,会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几乎每个人都要能说会写但也会如计算机的普及一样。虽说各行各业都在用,但要求有高低之分。所以说,那些只有复合型、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的高薪职位,只靠在课堂上学的那点外语知识是绝对胜任不了的。换句话说高层、高薪的职位必须达到一定的外语口译水平(任淑楸,2003)。再者,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必须持有的口译证书并无特定要求的占较大比重,百分比为65%,这意味着企事业单位在设立最低门槛后,往往较重视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即英语口语和翻译技巧方面的能力,而非一纸之证。然而,少数单位要求较高,认为必须持有上海高级口译证书和教育部三级口译证书的百分比分别为10%和13%,其目的是招聘能力较强的口译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几乎占全数,百分比为97%,只有3%的单位认为经验有否都可以。可以发现,为了减少培训成本,增加盈利,多数单位首选有相关经验的人员,这个放之四海皆知的道理也就提醒口译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实习,积累相关经验,增加应聘成功的筹码。最后,招聘过程中单位会考虑应聘者的口译基本功、中英文化修养、知识面宽广度、应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信心及翻译经验等整体素质,从中可以看出,单位是需要综合能力强、全方位的全能人才,这也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下竞争激烈的21世纪,获得更多实力公司的青睐,实现自我价值。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4 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学历要求及待遇三维表

四、调查反馈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反馈,单位的在职口译员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口译员没有自己的职业地位,在公司内一人出示多角,容易使口译员分内工作(口译工作)完成得不达标,也让他们缺少时间和空间提升自己的技能。第二,口译员能力较差,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如器械、电子、制药方面,翻译效率及准确度不高。第三,口译员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相关文字的英文缩写及表达方式上,对中英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口译员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措辞不地道,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在缺乏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员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表达交流传递信息不够准确或使听众产生误解。第四,口译员交际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不高,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不高。

针对以上调查反馈,结合各企事业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分析,根据企事业需求,为提高口译员能力,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就给出相应的建议如下:首先,口译是在笔译技能技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虽翻译形式不同,但有许多共同的基本原理。(管艳郡,2013)这就要求口译员是优秀的笔译员,应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与语言能力,双语转译准确流畅,语言应地道自然。扎实的笔译基础使口译员能够顺利完成口译,尤其在执行与数量、数字、金额类等相关的口译任务时,做到准确无误,避免错译漏译。这就要求译员在在校期间训练及平时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熟能生巧,轻松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其次,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相当多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中,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师,自己没有任何翻译实践经验,更不懂如何教授口译,他们教授口译只是因为他们的外语口语不错(刘和平,2007)。在此背景下,口译员(学生)应该争取参加实训实习观摩口译的机会,增进自己对于真实口译的理解,了解各类口译,如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而不单是纸上谈兵。再次,译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广阔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功底。随着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展,新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日益增多,译员在执行口译任务时,在熟悉本行业的传承下相关知识如:医学、化学、科学、物流和服装等,做到翻译时言简意赅,专业精确,还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手段(朱徽,2012)。除此之外,译员应具备广阔的跨文化知识,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深入了解,从而在陪同翻译或商务接待过程中能够做到文化相容、创新、规避甚至渗透。最后,口译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自信不怯场。且译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能够独当一面,化解问题及冲突。

五、结语

从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对英语口译员需求的调查及分析可见,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能力的满意程度有待提高。口译员也应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加强专业知识、翻译技能和实践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企业与口译员直接对接。

参考文献:

[1]何恩.浅谈“如何做好商务口译工作”[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1999(12).

[2]任淑楸.口译――今朝“稀缺”抢眼,他日“能人”必备[J].成才与就业,2003(10).

[3]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4]管艳郡.汉英笔译与口译关联性分析[A].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5).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流动人口 消费结构 影响因素

引言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迈入实施的第二个十年了。随着2011年“成渝经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天府新区”的总体规划思路的出炉,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镇、新一轮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已经逐步形成了由一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70余个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等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根据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成都市流动办”)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登记流动人口456.45万人,同比2011年的392.35万人,增加64万人,增幅16.34%。而作为成都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温江区三年里流动人口增长了一倍,吸引了30.32万人到此,这也体现出成都市温江区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各方面条件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基于此,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调查当地流动人口的消费情况,探讨流动人口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拉动该地区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剖析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为政府未来制定促进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参考价值,项目调查组对此次调查对象有着严格的界定。本项目所指的流动人口需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流入成都市温江区的流动人口;跨省、跨市以及同一城市跨区流动的人口;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短期内在温江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本项目中不属于流动人口范畴;在温江居住的时间应达到半年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年满16周岁就可以参加工作,因此本项目中所界定的流动人口为年龄年满16岁及以上的人员。

在本项目的调查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多阶段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先根据温江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所提供的该区流动人口总体数据,确定了1000份调查样本数;然后根据该区流动人口在各乡镇街道的大致分布情况,按照相应的比例配额;最后,确定具体的调查样本。在实际发放的1000份样本中,共回收982份,其中有效问卷946份,有效回收率94.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流动人口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特有的食物消费现状导致恩格尔系数失灵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以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是指个体(或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它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下降。这说明在各类消费的增长中,食物消费的增长相对缓慢,因为食物消费属于维持生存的消费,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消费支出会有一部分扩展到生存以外的其他消费上。

因此,恩格尔系数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36.3%和40.4%。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联合的《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年四川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截止2011年前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36.79%。

而在对成都市温江区946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2011年该地区流动人口月平均工资收入为1984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为568元,食品支出仅占其收入的28.6%,即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为28.6%。根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的界定,该地区流动人口已经属于富足阶层。那么,造成温江区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46位受访者中,其常住地为农村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为70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5%,而这其中又有428位的被调查者表示进城务工是他们到此的主要原因,占农村流入人口的60.3%。由此可见,该地区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仍是由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因此,造成该地区流动人口食物支出较低的原因可以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考虑,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从事非技术劳力的工作或者服务行业的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由雇主免费提供的房屋内,其基本饮食也都由雇主免费提供,仅仅有部分个体会因为对食品需求的多样化和口味的特殊需要而将极少的收入用于食品开支上,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他们在食物上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不享受雇主所提供的免费食宿的务工人员,也会本着“吃饱就行”的原则,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或汇款给老家,能省则省,这也造成了其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尽量节俭。这一点在对其消费观念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709人中有691位被调查者赞成“居家过日子要量力而行”,占比97.5%。

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大部分流动人口的食品支出如此之低,说明了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生存消费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之下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此时的恩格尔系数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出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状况了。

(二)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高储蓄率

从温江区流动人口每月的储蓄情况来看,有491人每月会有不同金额的固定储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见:每月储蓄在200-500元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有17.8%的人每月储蓄在500-1000元,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为1200-3500元的人群中;每月储蓄在1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9%,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高于3500元的人群中;而有30位月收入均高于5000元的人群每月的储蓄在3000元以上。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月平均储蓄额为585.3元,占其人均收入的29.5%。如此之高的储蓄率势必会影响该地区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那么,其形成的关键是什么呢?

西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预防性储蓄理论似乎能对此现象做一解释。这一概念是由里兰德于1968年提出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额外储蓄,与此同时,其消费水平会急剧下降。该理论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分析消费者跨期优化选择行为。

事实上,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人们在进行消费时会谨慎选择,而这种“消费风险”意识提高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流动人口不确定性较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形成了其整体收入偏低的现状。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温江的946名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为1984元,且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如非技术性劳力(占比26.2%)、服务行业人员(占比17.8%)等。真正的脑力劳动从业者,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仅占被调查者的3.9%和6.6%,共计99人。在收入上,有533人的人群月收入是在600-2000元,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6.3%,即从事服务行业或个体经营的人员,其中又以1200-1500元的人群占比最高,为总人数的19.9%;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流动人口年龄大多在30-49岁之间,即部分技术性从业者或个体经商户;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或个体商户每月超过5000元收入,这部分人群仅有41人。这样的职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使得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而言,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是处处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其次,从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情况来看,在946名被调查者中,其所在公司(单位)为其购买了保险的仅有6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而绝大部分的人员都没有购买保险。而在公司(单位)为其职工购买的各种保险中,最多的就是意外伤害险,占已购买保险的总人数的39.5%,以下依次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占比为32.7%和20.1%。

最后,从工作的稳定性上来看,在温江地区的流动人口中,有48%的人员从事现有的职业时间为一年以上,其中达到了三年时间的则有20%;现有工作六个月至一年的达27%,这三类人群基本达到了调查总量的三分之二,现有职业的工作时间不到半年的则有25%。

以上各类数据表明,流动人口存在着的工作的流动性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社保制度未落实到位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其意外支出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大大强化了流动人口的预防性储蓄意识。因此,通过降低当期消费来抵御各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可能形成的风险成为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的选择。

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群体结构形成汇款比例畸高

根据调查,946位受访者平均每月向老家汇款金额高达209.5元。其中有415人每月会定期向老家汇出部分收入以补贴家用,而这部分群体中仅有89人来自城市,其余高达78.5%的人口其常住地为农村,而通过在城里赚钱补贴家用、赡养老人或供子女读书则是其进城的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每月向家庭补贴300-500元的人群所占百分比最高,达到23.3%;而每月向家庭补贴200元以下、200-300元和500-1000元人群所占百分比相当;每月向家庭补贴1000元的仅有62人。这样的高汇款比例势必会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消费—他们为了能够多攒钱,会尽可能节衣缩食,然后再将相当可观的收入寄回老家。

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汇款比例的现象发生,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专门在他的《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一文中做出了解释:一方面,借助美国哈佛大学的斯达克和卢卡斯所提出的“契约安排”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汇款现象。即汇款行为是迁移农民与其家庭之间的自我约束的、合作的、契约性安排的一部分或一项条款。而且这种契约关系天然地具有长期性。这种情况反映在中国则是:以进城务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农村流动人口常常将子女放在老家由老年人照看,他们则定期将务工所得收入寄回,而农忙时他们也会回家帮忙。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不仅如此,当这些人员的工作受阻时,他们也可以选择回归家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内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着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个人节衣缩食,为家庭积累财富,这在多数中国家庭中是很平常的事。

其余各项消费支出结构特点

通过表2可以看到,在较高的储蓄及汇款比例下,这部分支出已经占据了流动人口每月收入的近一半,而另外一半的支出则主要体现在其生活所必须的食品、住房和服装上,除此以外,流动人口在交通、通信以及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比极少。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而言,尽管恩格尔系数较低,但其生活质量实质上并不高。具体而言,流动人口除食品消费支出外其他方面的支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住房消费占比较重

一方面,在接受调查的946名被调查者中,有26%的从事非技术劳力的工作或者服务行业的人员主要是居住在由雇主免费提供的集体宿舍内,即使居住条件简陋,他们也不会外出租房,因为他们宁可暂住在城里居住条件恶劣的地方也要尽量节省开支以便攒钱回家盖新房。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农村思想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还有61.8%的人群主要选择租房居住,且月平均租房费用为437.7元。这部分群体以18-25岁左右的人群为主,说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他们会更加强调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条件的舒适性以及配套设施的齐备等;除此以外,还有58位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在成都温江购房,可以说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其职业主要是以成都温江从事个体经营的为主,并且月收入均高于1500元。

(二)服装消费支出位居第三

946名被调查者平均每月的服装消费为219元。其中每月支付200元以内购买服装的有625人,占总数的66.1%,这说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在服装方面的消费仍以实用为主,崇尚节俭仍是其主要的消费观念,正因如此,有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衣着要讲究质量款式,合乎潮流”的消费观念;而另一方面,每月在服装方面支出在200-300元的有210人,占被调查者的22.2%,每月支付超过300元用于购买服装的则有111人,占比11.5%,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基本在1500-2500元这一区间范围内。这说明,在工作较稳定、收入较高的条件下,部分流动人口还是会注重自身的衣着外表,他们不愿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三)休闲娱乐消费支出两级分化严重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946名流动人口中,共有410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看电视或听广播;其次较为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方式是玩扑克或打麻将,占被调查总体的9.5%;与同乡或者亲友聊天排在第三位,因为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又能交流信息、消除寂寞。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闲暇时间选择上网、睡觉等方式度过。基于此,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每月在休闲娱乐上的支出都低于400元,甚至没有。可见,在成都温江的流动人口并未与本地居民共享各种文化设施,他们的生活圈也并没有因为在成都温江得到很大的拓展。但是,还应看到,对于部分技术工人、个体商户而言,他们开始逐渐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享受生活,其每月的休闲娱乐支出在400-600元;甚至一些高级管理岗位从业者每月在这方面的花销甚至已经高于600元。

(四)教育培训支出严重不足

在是否接受相关的教育及培训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有804人(约占85%)每年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培训;而即使在接受了相关的教育培训的人群中,每年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已接受培训人员的绝大多数,大都为一些技术工人或服务业从业者;其次,每年花费500元以上的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占比31%。可见,大部分流动人口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对自身培训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对其素质提高极为不利。

结论

有关消费问题的调查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因消费者或访问员等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产生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实际消费与其填答的数值有误差的问题,这是类似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不足。但是,对于成都市和温江区政府而言,此次调查可以使其大致了解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流动人口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并最终实现提升该地区未来整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宗保.社会资源共享与城市社会和谐—宁夏银川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07

2.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2)

3.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4.马宗保,王卓卓,马天龙.银川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

5.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J].热带地理,2008(5)

6.苏志霞,流动人口的“消费”功能初探[J].消费经济,1999(3)

7.孟庆洁.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

8.张咏梅,肖敏霞.农民工的生活与消费—对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J].西北人口,2008

9.周文贤.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之一斑[N].国际商报,2008-3-26

10.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6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

Children 's Education Probl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MIN Jianyu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ldren is a large and special social marginal groups. In high-speed urbanization brings large-scale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gging education problem, floating popula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children.

Key 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children education; policy

1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具体问题

1.1 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态度

对城市流动人口实行管理与教育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的政策取向、现实困难等无疑是影响和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1)在一部分城市,一直把流动人口看作到城市来做几年就会回到乡下去的过渡人群,而绝不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这些城市在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态度消极被动。但实际上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很多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生活时间是十几甚至二十多年了。“流动人口”的说法过于强调其不稳定性,本身容易给城市管理者一种误导。

(2)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缺失,《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即当地政府所要解决的仅是向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以及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量把教育经费预算由当地区下拨到学校。而流入人口没有当地户籍,所以当地政府也就没有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教育专项资金。从法律上看,流入地政府也就不对流入人口子女入学担负主要责任。对那些举家迁移进城务工人口及子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举措来应对,准备不充分,城镇学校数量优先,师资资源也不充足。

(3)我们国家所提供和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依据其户籍就近入学,不允许选择其他学校,而儿童的户籍一般都是以其父母居住地为主要依据来进行登记,这样看来,流动人口子女既没有城市户口,也没有学区户口,并且大部分人员在流入地频繁更换居所,通常的做法是将流动人口子女全部认定为择校生。

1.2 “第二代移民”问题

所谓“第二代移民”,即打工者的“第二代”,是指出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父辈经历过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基本完全按照迁入地的标准。与父辈的期望不同,他们强烈地要求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第二代移民对于其面临的不平等缺乏忍耐性,这与目前流动人口犯罪频发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不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难免会使其进一步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这是非常危险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的“改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中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对北京态度的调查,在回答“你羡慕北京的孩子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42.1%的流动人口子女回答“羡慕”,另57.9%回答“不羡慕”。“羡慕”的原因主要是羡慕北京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羡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城里孩子优越感和歧视态度的一种抵触。

1.3 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

(1)智力发展。根据有关调查,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环境变更、家庭结构动荡、家庭教育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家庭的流动、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许多报告中老师的反映,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在迁徙之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成绩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速下降,从而难以转化。原因主要是其家乡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知识基础差,到城市后又不能顺利入学,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2)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本身无暇过问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将子女交给学校,而与学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沟通。这其中很多是子女跟随父母一方(主要是父亲)进城,他们不但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关爱,而且长年累月地处在家庭温暖的缺失状态,在陌生的环境中找不到人格的归属、心灵的依靠。学习上缺乏家长的指导,遇到难题自己解决;生活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独(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立自主性强。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长素质大部分较低,学前教育基本空白,所以行为习惯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出现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问题。

2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公平性、参与者角色和政策等方面。第二,研究重心是教育公平,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公平的研究较少;对制度的不公平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少。第三,关注焦点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关注不足。第四,研究对象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民工幼儿教育方面的关注很少。第五,研究的偏向性特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将其以未来升学就业相结合研究,而不应仅仅只从其目前入学状况来研究,从而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的实用性。第六,教育管理制度缺失。采用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实现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流入地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中。

3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

第一,国家教育政策必须纠正“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优先改善农村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统筹规划,优化学校城乡布局,鼓励农村投资兴建学校,引进师资力量,使农村子女能就近上学。第二,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地位,研究提出义务教育体制革新,出台与实际相结合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政策法规。第三,更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费用的拨付权责。第四,政府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专项资金要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并接受社会的赞助和捐赠。第五,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从多方面拓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渠道,发展寄宿学校,提高教师师资力量建设,重培养,重发展,重鼓励,尽可能让农村儿童本地就学。第六,邀请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适时举办各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相关讲座、现场咨询和调查,帮助流动人口家庭子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障碍。第七,多方面深层次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报道和宣传,让城市人口深入了解这个群体。

4 总结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十分急迫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将对我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给流动人口子女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教育探索,2004(2).

[2]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3]吴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