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1

论文摘要: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而提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好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学质量。而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与高等学校课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实施对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过程的有效保障和监控。

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述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表现,其本质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形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质量保障,是指提供某些实体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是指特定的实体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就尤为必要。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以课程行政主体为关键,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教师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外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内部不断追求课程教学质量完善相结合的活动,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全面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完美的课程教学质量,是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学校课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系统、过程和资源系统。这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其功能在于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活动,对课程与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有关部门进行准确掌握和调节。

二、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其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课程资源越是丰富,课程教学质量也会越高。其中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教材资源无疑是最直接的相关要素。

1.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组织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师资问题尤其是师资的素质问题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文化科学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是教师从事其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活动方向性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宽阔的知识视野,健康的体魄。当然,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只不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其教育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财力资源。课程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充足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如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场地、实践基地等,也能促进对课程与教学质量等软性指标的重视,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

3.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要选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辅助教材或配套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资料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习题等指导书)和直观教材(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二)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上述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课程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规划课程环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设计优良的课程方案和选择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极为关键的因素。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

课程实施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行为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课程再开发和创造性实施能力、对动态课堂的把握能力等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此外,是否有一套适用、完备的教学文件对课程实施也有影响。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以及讲授提纲或讲稿、课程总结等其它教学档案。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评价往往是与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价则是高等教育评价最重要的部分。

(三)课程理念

要保证课程质量,除了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管理使课程从设置、实施到评价都能有序有效展开之外,还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因为课程思想是引领课程实践的指南,我们很难想象落后的课程理念会导致先进的课程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

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图1)。

(一)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以及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同时它还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目标。

(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工作。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及教研室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它按照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协调指挥整个系统的工作,以政策性、指令性、指导性决策的方式,统一调配高等学校内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握。其主要任务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保证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地实现;总结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高校课程实施中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加以整理和汇总,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具体负责,各系教学业务办公室配合,成为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为了保证获取的信息比较全面,通常采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信息来源主要有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等等。为了保证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在数据处理时既要考虑到样本数总量的控制,又要考虑到对教师个人样本的大小对统计的精确度产生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统计算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网络优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信息源的广泛性。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主要是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诊断性的工作和价值判断的任务。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聘请和组织一定数量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和教授,成立课程督导组,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要求,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各主要教学环节、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并把各种评价的情况汇报给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部门,提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五)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实践

细胞工程(cellengineering)是指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形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1]。是现代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修课程[1]。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开设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均在探索之中。对于海洋类高校任课教师来讲,如何将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的教学与海洋特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这一领域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课程组近几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做一总结介绍。

一、增加总课时,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

随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海洋经济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细胞工程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并熟练掌握其基本技术,我们增加了总课时,共计64学时。由于细胞工程是一门研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加大了实验课所占比重,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数之比达到1∶1,各占32学时。

二、选择适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材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选用的版本较少[2]。根据教材的适用性我们选择了高等出版社出版、李志勇主编的《细胞工程学》,经过课程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了教学内容,并制定了教学大纲。该教材以细胞工程应用作为主线,在细胞工程简介、理论基础、基本操作技术等基础之上,增加人工繁殖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生物制品生产和细胞疗法与组织修复4篇内容。该教材内容非常全面系统,编写方式等非常适合海洋类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同学使用。

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生物学,其作为一门课程在细胞工程开课前已经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开设过,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时精简了这部分内容使其更简洁、清晰、明了[3]。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组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筛选,例如加大、加深应用实践部分章节的学习(人工繁殖技术,特别是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和核移植即克隆技术的应用),相应的删除学生们在《基因工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基因生物反应器》,避免学习内容重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安排得当。

对于细胞工程实验课,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体现“五性”即“基础性、系统性、高效性、实用性、科学性”[4]的原则,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把验证性实验变为设计性实验,单一实验变为连贯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细胞工程实验与海洋类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部分同学因为实验兴趣会深入开展项目的研究,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利用课堂讨论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为了解决细胞工程涵盖内容广、热点变换快的问题,我们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穿插安排了2次讨论课,内容包括:①选题:根据所学章节重点内容提供相关讨论主题,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相应主题查阅文献。②以主动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同学自由发言。③针对发言同学的综合表现给予评分④总结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并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解释和阐述。讨论课结束后,我们还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同学们针对课堂授课改革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如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自主思考、独立学习和动手能力,主张讨论课适宜安排在理论课程中间,次数可适当增加,题目应更贴近生产实践和与我校科研实际相结合[5]。通过设立讨论课,同学们普遍对细胞工程这门学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自主式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多数同学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需求相比明显增加。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教条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组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实验教学过程与具体的涉海类研究课题相结合,在实践所有实验项目的同时,完成相关科研课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四、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全面进行考查

为了充分引起学生对细胞工程理论课和实验课的重视,进而牢固掌握细胞工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我们加大平时成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其中,理论教学将平时成绩由一般课程的30%调整为40%,主要涉及出勤、作业、讨论、回答问题与日常表现五个部分。从2008生物技术到2010生物技术三届学生的总体表现良好,90分以上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平均为45.0%,80-89分良好的学生平均占27.5%,70-79中等的学生平均占20%,60-69分合格的学生平均占7.5%,此举受到同学们普遍欢迎和好评。

其中,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体制从知识、技能、态度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实验考核分常规考核和论文答辩两种方式进行,各占50%。

常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课的要求,首先构建实验试题库,以抽签和限定时间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该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以论文答辩的方式考核:以PPT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PPT制作、回答问题、汇报表现、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环节进行评分,测试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与常规考核方式相比,学生更倾向于此方法。

五、关于进一步改进细胞工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综上,通过几届学生的实践和努力,无论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还是对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程度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这几年从事细胞工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课程教材建设。面对当前细胞工程实践课程教材匮乏,知识更新迅速的特点,相关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践选择适宜的教学参考用书,特别是对于海洋类高校,更应该将科研实践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2)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精品课程。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精品课程网站中自主学习,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与学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反馈机制,以利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探究。这也是我校细胞工程教学将要做的工作;(3)设置具有海洋类专业特色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在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各地海洋类高校应当切实联系当地实际,为学生设置具有鲜明海洋类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添砖加瓦,切实体现海洋类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第11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浙江海洋学院第12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志勇.细胞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安国利.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梁万东,杨纪锋,李伟.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74

[4]王红霞,张光谋,杨保胜.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15-17

[5]冯强,米力,陈志南.《细胞工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10-112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3-02

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规范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促使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建立起来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一直沿袭的是中专模式。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过程监控偏重于理论教学

一些高职院校在升格后,没有及时对教学及管理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监控中往往仍然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监控较少。

1.2教学质量评价仍然完全采取内部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内部评价,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采取社会评价、行业评价和企业评价。

1.3教学质量监控与高职教育脱节

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学生考核的监控等。而对基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监控。

1.4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整改

许多高职院校在作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后,发现了问题,但缺乏解决的方法,或者措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进行检查。因而,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2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教学规律,注重产学结合,强化社会参与,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应建立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为主、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1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构和监控队伍。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由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该机构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并保持言路畅通,监控工作应得到各系部和广大师生的支持。

组建系部两级质量监控队伍。各系部均应组建由系主任负责的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并制定详尽的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计划执行的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实训实习的监控、日常教学秩序的监控以及考试考核的监控,从而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成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员队伍。为保证教学质量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员队伍,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义务。让学生参与学院管理及教学监控的建设,发现和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

2.2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理实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应包含理论与实训教学两个部分,充分体现高职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质量管理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监控,主要应由健全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法规体系组成。管理体系一般由教务处、系教学办公室、教研室组成;评价体系由院系两级组成,校级评价体系可由教务处负责行使责任;学校应负责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应由学院组织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对实训实习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构建闭环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为了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进行跟踪、反馈,高职院校必须构建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务处为核心的校内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系统,即学生——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闭环信息跟踪、反馈系统;二是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校外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即学院——行业、企业——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环系统。具体操作可由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招生办、就业处等部门协同完成。

构建校企结合的教学质量督导系统。为了加强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和反馈,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的建设。教学质量督导应坚持校企合作,其人员应由富有教学管理经验,有威信,高素质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在发挥教学督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对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系统。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由教学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教务处,高教室)以及临时组织的监考和巡考队伍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系统,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院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院(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组织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形成制度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院、学生、行业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高职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分析和处理系统。许多院校对信息的收集可能很全面,但往往缺乏对收集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处理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特别是信息处理后的反馈要有针对性。同时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落实。

3 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由单视角向多视角的转变,才能促进教学工作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梅.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大众科技,2005(3).

[2]王彬.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学生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因而,保障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保障是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以实现大学教育职能,提高大学教育事物透明度,确保大学教育机制正常、有序、高效运转的活动[1]。

“学生是校园里最重要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存在的必要”。[2]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摆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关注的核心地位,在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及监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各高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生参与质量保障的相关理论

1.学生“消费者”或“顾客”理论[3]

该理论将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或购买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以顾客身份、从教育服务消费者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判。学生作为消费者从教育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服务,由于亲身经历这一以教育服务为商品的合同买卖关系,在评判教育服务是否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方面应该较其他相关者更为客观。就这一角度而言,学生对质量问题更有发言权。比如选课制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消费者爱好”的机会。

2.学术共同体理[4]

该理论认为大学是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它把学生视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所谓教育服务的接受者或最终产品的购买者。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学生既对教育负有责任,也对提供教育的制度框架负有责任。倘若对教育不满意,其反应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教育机构的水平,而不是去寻求其他的途径。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生活目标的能力和文凭。但学生确实应该合法拥有对教育的特别期望(如一定的质量、前景价值、学习条件等)。学术共同体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把学生、教师看作教育质量的共同建设者。

3.利益相关者理论[5]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该理论引入了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利益相关者,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组织,学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现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学生参与质量监控保障的方式主要为两类:一是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优势和劣势等问题的评判;二是面向毕业班学生开展毕业实习调查。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渠道单一,深度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仅限于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反馈等为数不多的渠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决策的初始阶段。

2.意识淡薄,力度不强

受传统文化对心理的影响,学生在教育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育质量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教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薄,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与学生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方面,但学校在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人事任命的变更、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强,缺乏学生的参与。

3.制度保障不够,有效性低

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渠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极大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学生评教的结果被行政管理部门当作是教师奖惩、职称晋升的凭据,违背了通过学生评教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因涉及各职能部门,管理者在利益的权衡中患得患失,难以采取有作为的举措,因此挫伤了学生群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没有与时俱进,得不到管理层足够重视而趋于落后。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参与的原因分析

1.参与权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学生不仅是学校构成的主体,也是教育对象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享有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权利。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其中,听取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学时分配等方面的意见与看法,有利于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和贯彻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方面的评价与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一轮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工作后,学校也要了解这些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对学校制定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有利于学校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2.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有共同的“利益”

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来说,既是教育对象的主体,又是教学质量的受益者。他们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乐意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参与教学评价,提供信息反馈。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与学生参与其中,这种相互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

3.学生有能力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的激增,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状况;而作为学生则不同,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师课堂讲课情况、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学校教学保障情况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他们不仅能够从教学质量受益者的角度,还能够从关心学校建设与发展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的高度,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够体会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仅有教师教的方面,还有学生学的方面。通过从自身学的方面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学生逐渐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干预和矫正那些上课迟到、经常旷课的习惯与习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四、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

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不能流于形式。按照杰弗逊的理论,所有政府的合法权力都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作为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质量管理活动必须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学生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赋权

开始学生并没有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经验,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被培训的权利,使其能胜任质量评估或审计工作。(1)让一些学生参与正式的管理过程;(2)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和支持;(3)让这些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学校的改进,以使得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讨论的过程。学生参与监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为高校质量管理提供学生的视角。

2.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

(1)评教、评学。高职院校中评教、评学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学生评教中,学生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出发,结合学生专业水平的深入程度来设置会更加科学合理。

(2)参与教学秩序监控。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秩序监控是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学生参与教学秩序检查,一方面发挥学生之间容易沟通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对学校教学秩序检查工作从抵触或者不理解转变为主动和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有利地推动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

(3)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调研。教学质量监控中来自一线学生的调研是最真实的资料,最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学质量相关的调研,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调研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各项教学质量调研活动的主力军。如可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质量调研活动:招生工作调研、课程教学、教材使用调研、课程学习等。学生还将调研结果整理分析,撰写学生研究论文,为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3.成立学生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目前,很少有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学生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组织。为了确保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成立相关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成立相关组织可以代表全校学生直接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生组织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全自主地开展工作,学生们将服务教学工作的需要与学习兴趣相结合,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同时组织成员也通过工作切实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保星.质量文化与学生参与:新世纪十年英国大学教

育质量保障的新思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2,34(1).

[2] 杨晓明.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8.

[3] Luc Weber.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M].Council of Europe,2005:151-156.

[4] Walsh K.Quality and Public Servic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69(4):503-514.

[5] Dianae Green.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Buc-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鄂州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以下简称应电)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围绕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与反馈于一体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及实践教学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以各类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依据,贯彻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原则。

2.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校、系两级督导制度等,加大选聘电子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督导员的工作力度,坚持说课及听评课制度,广泛吸收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监控,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3.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融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过程;把行业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岗位稳定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纳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成立了两级级督导机构。根据高职的教育目标,我们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学校设立督导室,院系设立督导组,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建立了教学质量预警机制,旨在加强教学过程控制。

3.采取的具体措施。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室、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室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重点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师德师风等进行监督、考察、评价和反馈;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等;教研室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有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师生座谈,说课(专业)比赛等。校外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间的评价反馈和专业调研等。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召开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实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新生入学教育时,跟他们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举办一次电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双导师制”。即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安排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和顶岗中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工作任务,完成技能培养工作。逐步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方便学生、教师、辅导员、学校、企业相互交流,也为学校的管理、企业评价提供便利。顶岗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学风。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学生通过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动手能力较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种技能大赛获得各种奖项二十余个。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主要分布在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TCL集团公司、精诚科技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及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大于95%。“鄂州职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训教学的方式,完全模拟现场生产环境,教学内容也紧贴现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比较扎实,从学校到企业过渡很快,到岗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光典先生这样评价本专业学生。

3.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高。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为鄂州市供电公司、鄂州电信分公司等企业职工和鄂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280人次/年;发挥专业的技术优势,与湖北大为电子、武汉市中夏无线电厂等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新疆博州技校等中西部职业院校进行对口支援,使被支持院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师多次在湖北省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获奖;2012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带头人被评为鄂州市人民政府享受专项津贴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瑞,田勤,宋柏艳,曲杰.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质量提升;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必须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为了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出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意见”。可见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师范院校中有开设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在线填写等形式,获取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有效问卷达到93.48%。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到实践教学重要

但实践能力弱师范生对问卷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237人选择“很重要”,占91.86%;12人选择“一般”,占4.65%;9人选择“不重要”,占3.4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清楚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对教育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多数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绝大多数被访者提到“要给师范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一些空话套话”“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等。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培养要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

(二)实践课程学时安排不足且内容单一

师范生对问卷里“实践教学课时是否足够?”这一问题的回答,240人选择了“否”,占93.02%。对“你认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否丰富?”222人选择了“否”,占86.05%。数据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偏少,课时不足,内容单一。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增加,给师范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师范生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师范生认为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小学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与小学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访谈时,很多教师提到一些课程脱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小学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能更好胜任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教学实习时间短课时严重不足

师范生对“将教育见习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小学见习实习”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赞成”的225人,占87.21%;“无所谓”的21人,占8.14%;“反对”的12人,占4.65%。可以看出,多数师范生认为要将教育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对第四年下学期为期4周的集中实习调查表明,师范生认为实习课堂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很多师范生实习期间只上4-6节课,个别师范生才上2节课。对小学实习实践基地的调查和访谈情况表明,师范生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课堂调控能力比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机智。

(四)师范生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核心技能,是从教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项目的教学技能展开调查,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不可否认,师范生“三字一画(话)”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说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对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大部分师范生在实习时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上课时只“顾教案”不“顾学生”,只是把教案中设计的几个环节“读”完而已,无法充分利用自身情况、小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气氛等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就地取材,一旦小学生出现异议,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与实践基地一线教师访谈时,许多教师指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薄弱,无法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形式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培养目标中,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导致实践教学方向不明,随意性较强,形式化现象严重。再次在对实践教学理解上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学基本功训练,有些人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育实习。事实上,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包含了各种从教的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目前遗憾的是实践教学所包含的这几个部分都是单独开设,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没有整体规划。由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杂乱,各部分不能有机整合起来,造成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整体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实训脱节

实践教学与小学实践基地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平时很少与实践基地联系,缺乏双边互动,沟通交流严重不足。师范院校一般在需要见习、实习时才联系实践基地小学,根据院校单方的计划需要安排见习或实习活动,致使实践基地的小学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很多基地小学被动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被动接纳实习生,缺乏积极主动配合,使得师范生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很多小学校长和教师担心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打乱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产生不大愿意配合的情况。另外,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偏大,指导师范生实习增加额外负担。一些家长认为师范生经验不足,课上不好,也管理不好班级,影响孩子学习,就会到小学提不满的意见。这些都是缺乏与实践基地常态化的联系,师范生很少到小学进行各项实践锻炼造成的后果。

(三)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很多任课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缺乏亲身体验。调查表明,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小学生心理特点、规律不是太了解;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熟悉;对小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鲜有研究。教师的教学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脱离小学教育实际,难以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此外,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既忙于教学又忙于科研,安排指导的师范生数量过多,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师范生,不可能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只能以集中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一些纲要性的点拨,无法做到具体、深入。再加上工作量计算不合理,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肯定,降低了积极性,导致在具体的见习或实习指导中,教师一般以完成任务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效果。实践基地校的小学教师指导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小学教师只是让师范生帮忙批作业、改试卷、管理学生自习,并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认真指导。

学校和系没有形成对指导教师的完善监督体系,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监管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实训室或小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往往缺乏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指导教师没有到场,或者有到场但没有进行指导,院校都很难把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既简单又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师范生经常不去见习或实习,不去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抄袭网上资料应付了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多师范生并没有真正到小学实习,而是呆在家里复习考教师资格证、考编制,或者攻读专升本的课程,实习成绩鉴定托关系找小学签字、盖章,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升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教学

五年规划首先要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实践教学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综合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全面梳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基本技能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需要经过论证,制定实践教学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指导方法、时间安排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共同讨论,编制《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南》,让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师范生都清楚地了解五年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时间安排,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做到与理论教学双向互动、共同跟进、交叉上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相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两者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次,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力度上。实践知识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实践就能获得。因此,在时间安排上,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小学教育五年学程中。在全程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浓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类课程,增设教育调查、模拟教学等实践课程。把实践教学有序、系统地贯穿于全学程,使师范生从感知性见习———逐步熟悉性见习———比较熟悉性见习———模拟教学———集中实习———顶岗实习,五年从不间断。这样可以让师范生置身于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感受教育情境的真实、丰富和不确定性,观察、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全程体验小学教师的角色。

(二)建立校校合作关系,与实践基地常态化对接

高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建立校校合作关系。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两者可以互补。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专业特色离不开小学教学实践;而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小学实践基地校,可以参与课程开发,参加学校管理,与小学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是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而小学的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与实践基地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合作关系,减少了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机会。师范生到实践基地小学参加教学实践,在本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评定、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受到锻炼,快速成长。此外,将丰富的学术资源向小学开放,邀请实践基地小学教师参加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利用学术资源优势,为实践基地小学教师接受前沿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专家型小学教师创造条件。学校与小学实践基地的校校合作、彼此帮扶、共同提高,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师资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倡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临小学,充分了解小学实际,才能懂得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小学听课、兼课,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育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反思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小学调研,努力把科研与小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优秀小学教师给师范生上课,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内资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形成合作共同体,共享资源,面对面学习、交流,既能感受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小学骨干教师也能在专业教师前沿理论指引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

学校要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立教学评价机构,全程跟踪实践教学,组织专家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务处要牵头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学科带头人及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组成,宏观指导、调控实践教学,实施考评工作。各系部负责做好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协调校内外组织联络工作,使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同时配合教务处搞好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要有效监控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需要颁发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过程性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还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实训室工作制度、教育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编制实施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料,如实习报告、教学技能训练手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实践手册等。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资料都应按要求认真完成,归类建档,统一管理保存,从规章体系上保证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严格执行、全程监管,才能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常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要成立以专家和老教师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督查,促进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专业教研室负责详细了解、检查和掌握实践教学进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践基地小学、师范生、督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及时反思,以提升后续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的监控、指导、反馈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动态中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

[3]范丹红,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孙宝源,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