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调查报告范文1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可以通过其艺术感染力来渗透人们的心灵,在精神层次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心灵得到感化,思想受到教育。音乐能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提高大学生智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更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
1调查目的
为了能够清晰的了解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剖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建议与意见,我们课题小组深入我校大学生当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2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我校(湘南学院)的全日制在校2010-2013级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问卷有效率为87.5%。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动向与当前大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现状,根据我校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问卷调查》。
3调查结果
3.1基本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性占52.7%,女性占47.3%;年级的抽样分布为:大一占41.9%,大二占38.5%,大三占8.4%,大四占11.2%;专业抽样分布:医药占45.2%,理科占22.2%,工科占14.5%,人文占4.2%,社科占6.4%,其他7.5%。
3.2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
五线谱或简谱:222人(63.4%)的学生不会看五线谱或简谱,60人(17.1%)只能看懂简谱,68人(19.4%)都只懂一点点;
擅长乐器:267人(76.3%)的学生不擅长任何乐器,83人(23.7%)有擅长的乐器,其中擅长吉他的占67人(19.1%),其他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占16人(4.6%);
歌剧:310人(88.6%)的学生不能说出歌剧作品,36人(10.3%)能说出1-2部歌剧作品,4人(1.1%)能说出5部以上,其中,以《白毛女》、《图兰多》见多;
戏曲剧种:67人(19.1%)的学生不能说出一个戏曲剧种,281人(80.3%)能说出1-3个,2人(0.6%)能说出4个以上,其中大多数人熟知的为京剧、昆曲、黄梅戏;
音乐艺术形式:275人(78.6%)的学生对此一无所知,73人(20.8%)能说出1-3种, 2人(0.6%)能说出4种以上,其中声乐、歌剧、戏曲出现度最高。
4调查分析
4.1音乐基础知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学生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对音乐的鉴赏水平普遍比较低,很多学生对著名歌剧、戏曲作品知之甚少;音乐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简单掌握一些相对容易的乐器,而对一些演奏技法难度较高的乐器基本不会。
在我国,由于长时间应试教育,很多高校将办校的重点放在如何扩大建校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而不是看重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差,很多高校的上课内容主要以是乐理与音乐欣赏结合的欣赏课,课程设置较为零散无规则,彼此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和音乐素质的提升考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反而弱化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2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古典、民族音乐无人问津
调查显示,仅仅有2.9%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11.7%喜欢民族音乐,而流行和摇滚分别占有63.1%、18.0%的大比例。由于流行音乐具有很强娱乐性和大众性,歌词也多以爱情为主,比较贴近大学生,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与通俗易懂的歌词更是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它虽然没有培养审美情趣和深层思想教育的作用,但是却可以激起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古典音乐具有深刻内涵,经历了时间的长久洗礼,是人类智慧结晶,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气质、思想深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有利于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写照、风采特色的展现、文化的传承,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担当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经典的重任。
4.3大部分大学生了解音乐方式单一
调查显示,54.3%的大学生几乎不购买音乐CD、DVD等音像制品,不到半数的大学生通过观看演唱会接受音乐的熏陶。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音乐的方式单一,组乐队、自学乐器、参加音乐社团、观看音乐会的氛围很是淡薄,这种现象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尤为突出,这对于提高音乐素养机会本来就很少的大学生来说又失去了自主学习音乐的氛围,在这样淡薄的氛围下,也不利于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音乐调查报告范文2
(一)开坛(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三早上的开坛仪式)
在村内临时设灯棚、祭坛祭祀神灵,民间称“开坛”正月十三早八点,我们观看了整个开坛仪式:挂像――在前一日布置好的官房子和外面临时设置的后土灯棚内悬挂神像,棚外鸣放鞭炮;开坛――香头带领文坛人员在坛前烧香、磕头,武坛人员打法器套《开坛合息》;请神――文坛唱诵《迎神赞》、武坛打《长三牌》; 安神――文坛念《心经》、武坛打《长三牌》,结束。整个仪式持续四十分钟,只有音乐会人员参加。
(二)坐坛(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四下午的坐坛仪式)
乐社于坛场举行仪式并坐于棚内演奏音乐,民间称“坐坛”。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每日上午和晚上均“坐坛”。下面是北高洛正月十四下午“坐坛”仪式的过程:
正月十四下午两点十分,音乐会在官房子演奏坐坛、进香。两点半左右,村民们陆续前来,村民们在官房子外临时设立的神坛前跪拜磕头,并把带来的香自己点燃插在神像前的香炉中。村民们跪拜烧香后,都走进官房子,听一会儿音乐会的演奏,看一圈挂着的神像与碑文。音乐会从仪式开始到结束所演奏的曲目为:《三皈赞》《五善佛》《琵琶论》《金字经》《饿郎子》及打击乐《粉蝶大套》《七字板》。中间亦有间歇休息。近五点时,已无村民前来,五点十分,音乐会十四下午的坐坛仪式全部结束。
(三)收坛(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六晚的收坛仪式)
收坛就标志着整个春节期间仪式的结束。下面是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六晚的收坛仪式:
正月十六夜晚,音乐会会员糊了十二个“表”。“表”是用黄纸叠成的长方形诸神牌位,每个表上都贴有一片红纸,上面分别写着敕封二十四褚天、十殿阎君、四值工曹、财神土地、文殊菩萨、十大冥王、后土皇帝、玉皇大帝、天地三界十方万灵宰真、准提菩萨、地藏五菩萨之神位(所写的格式均为敕封……之神位)。然后将表放在坛桌上供,音乐会文武坛则轮番唱奏。九点钟以后,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前来官房子大院内的神坛前跪拜磕头,并把带来的香自己点燃插在神像前的香炉中。十点左右,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在十六晚上倾巢而出的烧香、逛灯棚行为,俗称“丢百病”。近午夜十二点左右(据村民们说,以前总是到夜里两点左右),开始点燃爆竹,文坛在坛前焚表,然后吹奏《三皈赞》,旁边有会员跟着唱诵,然后武坛在一旁打《长三牌》。最后全体会员在后土神像前轮流磕头,并摘下神像收坛,至此全套仪式结束。
不管是开坛、坐坛还是收坛仪式的过程中,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了乡民们那种纯朴、真实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的渲染是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所进行的。
宗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是人对这两种关系的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宗教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农村,传统的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谋求对现实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而在南、北高洛,通过“音乐会”这一鼓吹乐社的活动与乡民们的祭祖崇神的结合,一方面,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都在与音乐相结合的活动中得到了一种高层次的升华。另一方面,“音乐会”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同时亦传承着村民们的宗教信仰。音乐与宗教的结合使我们触摸到了古朴的乐风、村民的祈祷,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二、热闹、红火的“踩街、穿插”仪式
南北高洛的四个乐社(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南乐会)间的相互拜会,游村踩街,被村里人称为“穿插”。据说穿插时场面非常热闹,颇为壮观。正月十五,我有幸真实地感受了这种仪式的魅力。下面是整个仪式的过程。
南高洛音乐会在拜会前为其他三家乐社各备“拜帖”,也称“贴文”,分别为:
南高洛南乐会全体 谢 音乐会全体 同谢
北高洛村南乐会合会人 谢 南高洛村音乐会 同谢
北高洛村音乐会合会人 谢 南高洛村音乐会 同谢
上午踩街,整个过程如下:
9点钟左右,南高洛音乐会从官房子出发,一出院,开始演奏比较欢快的《翠花开》。
先到南高洛南乐会官房子,给南高洛南乐会“拜会”。
南高洛南乐会会员也会在官房子门前早早等候以“接会”,进门时,音乐会先行,南乐会随后跟进。北乐会会头会把拜帖呈现给南乐会会头,向神像敬香跪拜,会员相互揖礼,拜会拜年。并合吹《三皈赞》,完成仪式后,两家乐社会员拿起乐器一起出院,并一起吹打行进,所吹曲目是《小二番》,前往北高洛南乐会拜会,队伍次序是音乐会在前,南乐会在后。
北高洛南乐会已经在官房子前敲锣打鼓,演奏“接会”。在此处,三会的打击乐手在一起共同打一套打击乐《七字板》。后南高洛音乐会在北高洛南乐会的官房子前所搭的帆布棚(北高洛南乐会官房子前没有庭院,每年都在房子前用帆布打一个棚)里吹奏《琵琶论》、《对答平》、2个《饿郎子》、3个《撒网》,最后以《撼东山》收尾。同时,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的两个会头把拜帖呈现给北高洛南乐会的会头,并进入官房子为北高洛南乐会的神像“白衣观音”敬香跪拜。两家南乐会的会员在一边相互敬烟拜年。
三会一起,前往北高洛音乐会拜会。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音乐会的会员已在官房子前沿路站成一排,敲锣打鼓,以示“接会”。此时,南高洛北乐会在官房子前吹《前神佛》,又与南高洛南乐会合奏《三皈赞》。后南高洛南乐会会员在官房子前的一排案桌前坐下(北高洛的官房子无院子),先后吹奏《朝天子》《五富荣》。而前来的三家乐社的会头,把拜帖呈现给北高洛音乐会的会头,并在其引导下,进入官房子为北高洛音乐会的后土神像敬香跪拜。其他会员在一边相互敬烟拜年。最后,南高洛南乐会会员退出座位,南、北高洛音乐会会员入座,以其吹奏《普庵咒》。
四会相集,一起绕村“踩街”。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各家乐社“行乐”的顺序是:云锣、管子、笙、笛子、鼓、铛、铙、钹。这是春节仪式中最为壮观的一幕:四会汇聚,鱼贯而行,笙管绕梁,锣鼓弊空。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驻足围观。
一起走回南高洛音乐会官房子。待四会会员走近官房子时,早一步回来等待在门口的会员开始点燃鞭炮。鞭炮声声,与乐声交应,把节日气氛渲染得红火淋漓。而此时,官房子的庭院中的一长溜桌案上已摆满香烟、茶水。三家客会的会头,在南高洛音乐会会头的引导下,进入官房子向神像敬神拜跪。院落中,南、北音乐会共吹《金子经》《五声佛》小曲。南、北高洛的南乐会会员则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十三不亲》等流行歌曲。其后,音乐会会员再次在院子中燃放鞭炮,刹那间,笙管齐鸣,鞭炮齐放,村民拥庭,异常热闹红火。这段时间约持续15分钟。
中午12点,仪式完成。各会会员相互告别。南高洛音乐会集体吃会饭。
其实,这种春节仪式也是加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及全体乡民与社区之间紧密联系的手段。中国人生活中根植于农耕节气性的周期性仪式,而由音乐会这一社团在特殊时期举行了旨在团结成员的仪式。音乐会在活动场地聚集,弘扬出和睦精神。乐社将消极的禳灾祭奠转化为积极的邀福祈祥。习俗是凌驾于构成习俗的个体之上的社会性制约力,它迫使乡民参与并在其间的艺术娱乐中体验着仪式诱发的社会精神。
三、乐社的传承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组北高洛音乐会会员的基本情况:常参加演出的16名会员中,70岁以上3人,60―70岁之间5人,50―60岁之间5人,40―50岁之间2人,30―40岁之间有1人。可以看出,音乐会的主要成员都年龄偏大,30岁以下更是无人。这不由得使我们担忧乐社的后继无人及其生存前景、传承的问题。通过同李俊兰、阎富才等老乐师们的交流,我感受出了他们也普遍对音乐会的前景表现出相当的担忧。据他们介绍,现今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学,很多都外出打工挣钱。同时,现今“音乐会”的乐师们普遍年龄较高,大部分在50岁以上,年轻的寥寥无几,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阎文山师傅也已32岁了。随着老乐师们逐渐退出舞台,音乐会今后何以传承?音乐会的生存前景何在?
这是一个很现实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大潮下,在我们长期以西方专业音乐模式作为主流音乐学习的背景下,这种存活在民间的、没有或很少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不很受关注。当然,近年来许多知名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但说到底,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面对无人愿学、无人继承的局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扶持这一浓缩着中国古老而优秀文化的乐社?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繁盛、衰落的过程,而其繁盛与衰落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能说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音乐会面临着衰亡。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还是对音乐会的传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然,一种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消失的艺术,一定有其功能性方面的继承,才会不消失而继续存在。所以,我们与其坐在那里不断地担忧音乐会的前景,不如积极地去汲取其中的宝贵文化精髓应用于现今。而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即使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在将来逐渐衰落,其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有益成果也已被我们有效地传承着,我们仍能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窥见“音乐会”音乐的精华。
四、几点随想
在一次与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乐师闫文山师傅的交谈中,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音乐的探求意识。他说:“其实,我就是一杆乐器,只能吹吹打打,我很想了解更多你们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面对这样的话语,我在思索:音乐可以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点呢?怎样使传统的音乐精华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既保持古色古香又能适应现今社会大潮呢?
在一次与年近八旬的闫富才老师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想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创作出一些“音乐会”演奏曲谱的打算。这可真是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想法。要知道现今流传的谱子都是未经加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的,并且从未有人创作过新谱。面对闫老先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该作何思考呢?
从南、北高洛村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音乐会”知之甚少,也不太感兴趣,仅仅知道就是发葬时能派上用场。他们都觉得如果学习这个也挣不到钱,不如干些别的事。这也就不难理解老乐师们对“音乐会”前景的担忧了。“音乐会”的前景究竟何在呢?
虽然这些问题在前文中已有部分论述,但当我真正亲闻这些淳朴的乐师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担忧时,我更感到了一份责任。的确,处在社会日益繁荣又变化万千背景下的当下的民族音乐研究者们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应该更加积极地审视、冷静地去思考,群策群力、共商大计,进一步挖掘并积极地汲取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传承力度,为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
音乐调查报告范文3
一、基本情况
1.教师配备。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有2所小学因无人授课或兼课而无法开课,有8所农村小学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或是支教教师兼课,有3所农村小学采取复式教学(一至五年级合为一个大班),有2所农村小学由专职教师任课,其中有10位任课教师被调查,只有4人符合学科专业学历要求。如表:
教学设备(10所农村小学被调查)
一至四年级不开足课的,是由于没有专用教室上课;六年级不开足课的,甚至不开课的,除了没有专用教室上课外,“副科”让给“主科”,一切为升学考试让路。
2.教材的使用情况。被调查的10多所农村小学中,有60%以上的学校尚未使用或是完全不使用2002年全区统编的小学音乐教材。据了解,不使用教材的原因是:一是教材过难,不适合农村小学使用;二是由于经济和思想问题,条件与环境的制约。三是音乐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较低。
3.课外活动方面。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中,能够经常地坚持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学校,只有3所;有2所学校只是断断续续或是应付上面检查和参观而展开;有5所根本没有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绝大部分学生一到课外活动时间都回家帮干家务或农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师资在数量上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
1.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根据调查,笔者亲眼看到,平均每8个教学班级,才配备一名音乐教师,而且是兼课、代课教师。更甚的是临时顶课问题较为严重,农村小学对音乐师资的需求相当紧迫。除了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外,县教育局的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情况说:其它的农村小学也是类似的情况,有的甚至更加严重,乡(镇)所在的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师由专职音乐教师,其它村小学音乐教师非常不固定,多是临时的、代课的、兼课的,甚至有的边缘山穷的农村小学,连临时顶课也没有,根本就不开音乐课。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修养太差,教学水平极低。(1)极少经过正规的学校专业训练。全县小学音乐教师经过正规的高师、师专、师范学校教育的仅有4人(其中3人分别在县城一、二小学任教,有一人改行)。另外,由于本身为高师音乐专业提供的人才太少,而且素质又低;还有就是各种条件太差太苦,外地人也不愿意到此任教。近几年来,县政府下了一定的力气抓教育,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一些招生名额,把自己的生源送到高等艺术示范学校学习,培养师资。但是由于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音乐课极不正常,即使是全县挑选出来的、通过严格专业考试的,其音乐素质方面还是极差,这样毕业生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如此恶性的循环,使得长期以来的音乐教育状况改变甚微。
(2)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从调查结果看,专职音乐教师所占比例很小,多是代课的、兼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对如何备音乐课、如何编写音乐课教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怎样上好音乐课等,一窍不通,只是应付了事。
(3)缺乏教学设备。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中,仅有5台风琴,其中有2台破烂得根本法不出音,有1台发音不准,漏气,8台电子琴,有3台发音不准,有2台很小,只有三组音域,类似玩具。全无固定专用音乐教室。录音机小得可怜,声音沙哑。代课或兼课的教师什么乐器也不会,极个别教师只会弹一个调(C)简单的单音其他教具一无所有。
(二)教学经费紧缺
1.从上级教育部门下拨的教育经费有限,或是分歧多,到各个村小学时是极少。有时只能维持当月或一个学期的笔、墨、纸张等教师日常办公上课用品开支,更谈不上购置教学设备。
2.由于经济条件极差,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小学因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三)音乐教师队伍不稳定
1.待遇上不平等。由于音乐课不是主科,与“升学”无直接关系,音乐教师对“升学率”没有直接的贡献。在评职称、评先进或其它评比等都没有音乐教师的份,比别人低一档。有的音乐教师忍受不了这口气,改行、调出或改教主科。某村小学一位音乐教师高专毕业后,任教已有五年多,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教师水平较好。平时组织合唱队、各兴趣小组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并获奖受到好评,就是由于她是音乐教师,转证的指标给了另一位教主科的教师,她心理受到很大委屈和打击,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致使她辞教到广东打工。
2.领导不重视。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存在着严重的思想问题,轻视美育、“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较为严重。制度不全、措施不力,把学校音乐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调剂的学科。这也是音乐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四)音乐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1.在音乐课教学上“师示徒效”式,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极为单调的口传心授,直能背唱全曲为止。大多数教师都是先教会歌词,再根据歌词来学唱歌谱;有的不管是什么歌曲,总来个分组“轮唱”或“领唱”,以示调节课堂;有极个别能够用沙哑的电子琴弹单旋律,每弹一句学生唱一句,总算过得去。至于什么是导入新课、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法、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合作探究等,那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2.县、乡(镇)组织各种优质比赛课、观摩课、教法研究课等交流学习活动极少,很少组织教师开展业务研讨和学习。不利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不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促进。有位音乐教师很动情地对我说:“我今年已56岁,在农村小学任教已经30个春秋了,一直是兼任音乐课,可从来没有一次机会到镇上观摩学习的活动,也许这辈子在没有机会了。”这样的例子何止一个?
(五)关于教材问题
1.现使用的教材是2005年秋季起自治区统编的一套小学音乐教材(简谱版),农村的音乐教师普遍反映,教材没有根据农村特点,不太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比如教材在乐理知识太深、节奏律动训练太复杂、歌曲太大而缺乏趣味性、儿童性等方面,给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就是教学参考资料、音像资料等几乎空白。
2.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村小学连起码的录音机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组合音响,根本不能按照《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完成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任务,也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六)关于课外活动情况
1.被调查的10所农村小学有百分之九十的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活动,不纳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意识淡薄。每天到下午4时30分以后学校都是静悄悄的(课表上写5时20分放学),领导、老师、学生都回家帮做家务活和农活了。(各校领导老师基本上是本村人)。
2.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活动计划,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因地制宜地组织活动,如音乐游戏、音乐故事、合唱队等各种兴趣活动。
音乐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实地考查;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调查提纲;民族音乐志
一、实地考查的认识
当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音乐学界普遍接受的时候,中国传统音乐的实地调查(即田野采风工作)也逐渐与民族音乐志写作的要求相融合。民族音乐学是上个世纪中叶诞生的集音乐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民族音乐学是一种具有文化哲学高度和意义的学科属性和学理范畴,而从研究的对象而言,它以人类一切音乐为研究对象,注重对象的音乐及其意义的阐释。中国传统音乐即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又有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内涵,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以理解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以借鉴民族音乐的方法对传统意义上的“实地采风”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扩充。[1]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借鉴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考查。
实地考查原本是人类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人类学者把自己融进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当中。研究者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甚至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或亲属关系,并通过这种方系做观察记录,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其中,民间音乐是最需要我们进行实地考查的种类,也是最具备考查条件的种类。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民间音乐更具有旺盛的传承生机、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我国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者们约定俗成把实地考查工作称为“采风”。陈守仁先生指出:“不论是在旷野或都市,学者在一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实际环境、领域或场合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即属于fieldwork(田野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包括观察(observation)、访问(interview)资料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实物的收集(colle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文字记录(written document)、录音(audio recording)、摄影(photograph)及摄像(videograph)。[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实地考察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二、实地考查是研究传统音乐的基本手段
对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考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有许多的事项需要进行考查的学生或学者加以注意,尤其是那些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生,在实地考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学者在进行实地考查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此次调查的目的任务。实地考查工作没有固定的公式遵循。但是有前贤学者们采风的优秀个案可以参考。研究者需要为他研究的主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适的实地考查工作方法。在进行一次调查工作之前,调查者应该首先明确此次调查的目的,包括他对于调查中的每一次访问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应该明白每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每次考查之前最好事先做好案头准备,拟定出调查访问提纲和计划,要尽力避免无准备的调查。
(二)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实地考查工作没有捷径,需要具备很大的耐心。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会使调查工作有备无患,少走弯路。首先应该事先与要调查或采访的艺人联系好,或者与中间的中介联系人联系好,定好日程的安排,没联系好不要轻易地出发,以免浪费时间。而且最好是电话联系,因为现在大家的工作日程安排的都比较满,有时我们写信给对方,对方很少复信,因为毕竟是给人家添麻烦。另外,还应该作好物资方面的充足准备,包括准备足够的往返路费和食宿费以及资料等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要采访的艺人带一些简单的礼品表示心意,沟通感情。还要根据需要准备好照相机,摄影机、录音设备等等。最好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忘记了必须要携带的物品,到时候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对民间音乐的创造者即民间艺人千万不能抱有偏见或者轻视,应当尊重他们,尊重民间音乐。民间艺人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同时他们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等都会与学者或者学生有差异,但这并不是我们轻视他们的理由。一个人是否高贵,绝对不应该看他吃什么穿什么、看他的生活卫生习惯,而应该看他的品质。民间艺人大多数是热情好客、谦虚朴实的农民。艺人们较低的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创造的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低劣。民间音乐虽然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的业余时间所创造的,但是在民间音乐中却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面前我们应当永远以小学生的态度去真诚地面对。为了对民间音乐获得可靠的科学的调查结果,调查者必须实事求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比民间艺人高明,更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用学校当中的那些理论去看民间音乐,尤其是那些西方音乐理论,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注意。因为我们在学校中所学的那些西方的音乐理论只适应于西方音乐,而我们面对的却是有自己体系的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在考察和研究对方的同时,也把研究者(考察者)当成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在平等互动的相处中,从观念、行为和方法等方面阐释对象。
(四)在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全面,深入,细致。[3]我们在调查一种民间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解这种音乐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乃至经济等方面的背景以及它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应当了解这一乐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其历史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之,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进行音乐考查,而不应该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把调查工作做得彻底、全面、深入、细致,圆满地完成我们的每次调查工作。
(五)最好的记录方法是用笔记本亲自做记录。虽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先进便捷的录音录像器材,并且在目前已经很普及,但研究者最有效的记录工具仍然是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实地考查工作的核心也仍然是研究者自己亲身在现场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对录音录像等器材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这种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的工作。音乐实地考察工作的重点是音乐以及音乐有关艺人的口述资料等。作好笔记,进入深入的分析对于实地考察而言是很重要的。
(六)考查者还应该注意不能过于依赖访问,尤其对于那些自己亲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应该依靠自己的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于艺人所讲的一些话,要进行分析,不能句句当真。因为有些艺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虽然有高明之处,但是由于学识以及理论方面的局限难免会有漏洞,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创造的音乐艺术水平低。另外,在谈论有关艺人以及艺术流派等问题的时候,艺人们很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加入自己的偏见。我们要注意不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对许多问题,还应该自己多多分析或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七)进行实地考查的音乐工作者还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困难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逗留的时间也远不如他们那么长。我们最多是在语言障碍、饮食、卫生习惯或气候等方面有所不适,但是这些对于那些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学生而言是相对艰苦了一些,这需要他们有思想准备。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起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坚强的毅力面对在进行实地考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连这么一点苦都忍受不了,就不能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事业。
三、传统音乐调查的三个种类
一般说来,民间音乐调查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地区普遍调查、重点乐种调查和专题调查三种类型。[4]在这里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调查。
(一)地区普遍的调查。地区普遍调查是对某一特定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普遍的调查。通过这种调查,可以对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求得一个全面的了解。调查的结果可以起一个索引提示的作用,这种调查是有计划地发掘整理民间音乐遗产的一个重要步骤。这种调查可以为重点乐种调查及专题提供许多便利。
(二)重点乐种调查。重点乐种调查的目的在于发掘整理某种民间音乐的遗产,对该种民间音乐求得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调查的结果可以成为批判地继承这一音乐遗产的依据,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这种调查可以为科学研究、创作、教学以及演出等提供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专题调查。专题调查是根据某些研究课题所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者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去探求一些音乐现象的内在联系或规律,从而推进或更新人们的音乐认识。
这三种调查的目的不同,方式也相异。研究者采取何种调查方式应该根据主观及客观条件和任务要求而定。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三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的地方互相渗透。因此对这三个种类的划分不应该作绝对的理解。在调查工作的时间安排中不应该将这三者截然分开而应该灵活掌握,适当运用。
四、研究传统音乐,实地考查的基本内容――调查提纲
无论学者采取哪种调查,都应该在事先拟出调查提纲,以作为调查时的依据。调查提纲是目的任务的具体化,是调查者在已知的基础上拟定的。作好调查的基础是预先掌握好调查地区的各种情况,了解得越详细越充分调查提纲就越可行。调查者还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才能写好调查提纲。在总的调查提纲之下,学者还可以拟出某项具体目的,具体访问某一民间艺人的提纲。写好的调查提纲也可以发给艺人看一下,使被采访对象在被访问前有所准备,以便更好地配合调查。调查提纲根据种类的不同也分成三种:地区普遍调查提纲、重点乐种调查提纲和专题调查提纲。
(一)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被调查地区的一般情况,包括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和交通、行政区划、民族情况等方面;也包括该地区的风俗、宗教、语言、文字的状况。然后是地区普遍调点部分音乐情况。乐种情况,包括:1.乐种的数目,包括民歌、说唱、戏曲、乐器、歌舞等;各乐种的名称及来源、流行区域、时间和阶层;演出形式和场所,各乐种发展演变状况等等。2.唱腔、曲牌、曲目的名称及来源,经常演唱演奏的曲目名称、流派的情况、剧种和曲种使用的辙和韵等等。3.乐队组合、以及演员的情况,包括乐器的名称来源、定弦法以及乐队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4.民间音乐组织:各个乐种的组织情况;各个乐种的演出场所和时间;各个乐种组织的发展兴衰及原因;具有代表性艺人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专长及健康情况等等。最后,地区普遍调查提纲还包括其他资料的搜集,搜集民间剧本、唱本、脸谱、剧照;搜集罕见的乐器、公尺谱、锣鼓谱;搜集有关的民谣、传说故事、绘画、剪纸、雕刻、拓片及出土文物等。
(二)重点乐种调查提纲。重点乐种调查包括:首先是一般情况。1.名称,这一乐种有哪些习惯的叫法,这些名称的来源及有关的文献记载。2.源流沿革,这一乐种的形成发展兴衰情况。3.流传情况。4.艺人的情况。5.音乐情况。包括(1)演奏形式、乐器的数量、演奏人数排列位置等;(2)乐器方面的情况;乐器的名称、定弦法演奏法乐器构造等等;(3)乐曲方面情况。曲牌数目,曲牌名称等;(4)乐曲演奏。乐曲是单曲牌还是曲牌连缀,曲牌之间是如何连接的,该乐种和其他乐种的关系,包括该乐种在乐器和乐曲等方面和其他乐种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三)专题调查提纲。专题调查提纲主要包括:1.产生某一乐种或没有音乐现象的社会原因;2.调查专题与当地人民生活的联系。比如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等的紧密联系等方面;3.与其它地区的音乐形象的联系等等。专题调查的提纲一般是比较灵活的,应仅仅围绕着调查的目的,也就是所研究的专题展开。因此其内容格式就依研究者的课题来决定了。但基本上包含上述几项内容。
五、图文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摄影资料的搜集。调查者对于民间的演出活动、演唱或演奏形式、罕见的乐谱以及民间音乐相关的出土文物如乐佣舞佣等都应加以留意并拍摄照片。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进行录像,使记录更为逼真生动。在拍摄时应该注意爱护原物,因为一些曲谱或出土文物都有很大的价值,一旦损害损失无法弥补,千万要注意不能损害。为了自己的信誉,也为了更好地保存好这些珍贵的资料,拍摄完毕应该立即归还,不能让主人或保存这些资料的单位不放心。如果对方不允许拍照,就应该采取劝说的方式,不能偷拍或强拍。拍摄时对于乐器等实物不仅要拍正面也要拍其侧面以及背面,还要记实物的长宽高或直径半径等重要的尺寸。对于乐器,不仅要拍乐器本身,还应拍摄演奏者的演奏姿势。在拍摄了全套乐器图之后,调查者还要注意用同样的距离拍摄每件乐器。
拍摄乐谱和手稿的时候,调查者要注意图片字迹是否清晰,还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乐谱或文字的倒正。调查者还应该注意明确地知道拍摄的目的和主题内容。图片要求能说明问题,反映当时音乐活动的状况。调查者还应该在现场将所拍的人形象地填写一份预先设计妥当的摄影登记表,作为以后整理图片的依据,以免日后整理时发生混乱。
调查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较为少见的乐器或成套的乐器,以及探访地区乐种分布情况等等都应该绘制成图,乐器图应该有正面、侧面、反面和局部分图,还应当记录乐器的质料、尺寸、重量、音高、调弦和定弦等等。要注意各乐器的位置粗细长短等的比例。各种乐器图都应该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调查者在绘制采访地区图、乐种分布图时最好在采访图上注明采访地点,工作时间,采访乐种以及搜集的民间音乐的数目等等。
调查者在调查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搜集古乐器、罕见乐器、有代表性的乐器、文字资料、脸谱等相关的资料。这些实物对于我们的研究大有裨益,可以加深我们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为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它和其他民间艺术种类的关系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参考。对搜集到的每件实物,调查者都应该进行登记,并详细地注明名称来源和用途等等。
总之,当我们面对有自己体系的、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时,本文提倡在中国传统音乐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写作 “采风调查提纲”要借鉴音乐民族志对表演形式的描述以及对人音乐活动的综合分析和记述。不仅描述声音,而且还描述声音产生和运作的过程,突出地方性音乐传承的特殊性。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作为音乐学者,应该不断学习田野操作的原则和训练实地考察的基本技巧,忠实地记录研究对象,力图从观念、行为和方法等方面阐释对象,促使地方性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注释:
[1]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见《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 中的第一章,陈守仁编,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第13页。
[2]参见《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中的第一章第3―4页,陈守仁编,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人们音乐出版社,1963年6月出版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北京版
[3]杜亚雄.《采风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4]《[民俗音乐调查报告]各项记(叙)录指标设计草案》乔建中、韩钟恩《中国音乐年鉴》199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版
[5]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
[3]陈守仁编.《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
[7]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