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1
关键词:社会转型;就业创业;保障机制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文化思潮涌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切实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人格、观念等。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发展趋势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并进一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如何抓住机遇,找准坐标,迎接挑战,已成为广大毕业生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增多,就业空间增大,就业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在新型就业观念的引导下,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形成巨大吸引力,但是社会转型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陷入迷茫状态,难以准确把握毕业方向。因此,分析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创业问题,对于大学生创建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的界定
从“社会转型”的问题角度来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其一,体制转型,这里主要倾向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转变以往的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二,社会结构变动,从这个层面来看,它所对应的观点内容是“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三,社会形态层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实质上来看,中国经历三次“社会转型”,分别是、1949年、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质上,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不是单纯地等同于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改善民生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是人类社会进入新轨道的一个尝试。受到社会体制转型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会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而相应的,大学生的人格以及就业价值观念的塑造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应的新状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高涨,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重要场所,要切实意识到这一新的变化趋势,着重培养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相当繁重,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人才的支撑,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还是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调查来看,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而创业理想是他们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从创业资金的来源看,多是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
从《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双升,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薪资水平也保持快速上涨的发展状态。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其就业率就达到92.1%,并且连续四年,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才达到89.6%。与此同时,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持续增加,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而2012届和2013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0%和2.3%,相比2012届和2013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增加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需要注意,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依然面临很多显性和隐性挑战,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各种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切实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处于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再加上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就业环境,对就业往往持有的是一种“求大、求高、求稳”心理。在他们的就业观念中,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的是“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因此,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并不倾向于到贫困地区和基层工作。实际调研发现,“机会成本的高回报及实现个人价值”是很多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心理态度。鉴于大学生的这种就业理念,再加上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的不完善,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优选的职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而优先考虑的地区则是“大城市、发达地区”。大学生的这种地区流向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失衡现象,从而加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我国社会转型的有效实现。
(二)就业创业的机制性矛盾凸显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效机制的构建没有以政府为主导,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大学生就业创业缺乏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服务环境,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则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受到这种不健全机制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环节就会被削弱,他们接受就业创业教育的机遇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也会因此减少,从而进一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现今,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地方政府出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立足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用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但是,深入调查就会发现,这些政策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依然非常薄弱,其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以下方面: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性不足,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差,社会创业氛围不够。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很多高校毕业生难以享受到政府对大学生设置的一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三)就业创业过程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转型性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社会转型会产生结构性社会问题,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它同样会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客观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视角,这里的结构性矛盾强调的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人才培养则是针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层面而言的,高校专业设置对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社会转型期的人才市场呈现的是快速变化的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却忽略这一发展趋势,进而导致与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的错位。除此之外,这种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教育布局结构与企业分布结构层面,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四)就业创业的政策性矛盾出现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转型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在大学生人才培养层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是,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层面却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并且针对这种问题的解决,高校没有很好地取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趋同现象”,受到社会转型期的这种人才培养趋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的发展特点,这就进一步致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特色,并且难以迎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发展中趋向综合性,忽略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些在一些工科院校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如文科专业的设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院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不利于社会专业型人才的塑造。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断被深化,并且伴随社会转型的进行,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也积聚很多社会性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实现。社会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在审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需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准确定位政府、社会与学校的职责,促进不同的社会力量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最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体制与保障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就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而言,需要切实依靠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和就业信息工程建设。对此,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引导,进一步打造综合化的现代网络服务体系,以便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让大学生对一些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及时准确的把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二是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中,政府要适时予以宏观调控,以社会(市场)需求和财力供给为依据,以控制供求总量平衡为主要目的,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和高校招生制订可行性计划。并且,为了有效平衡不同地区、行业的人才供求,政府要采取一定的调节政策,如奖学金制度、拨款、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等。除此之外,政府要通过立法手段,从法律层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三是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政府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有效地构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体系。四是强化政府的规划、统筹、协调能力。对此,政府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组织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的专家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很宽泛,可以涉及高校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
(二)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
社会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高要求,高校在充分意识到自身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大学生能力。高校在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强调深化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与能力,注重大学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是基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标。此外,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深化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与指导,将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改革体系,并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如设立创业实践基地,深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此,高校可以借助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具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创业中心,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重要导向,积极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社会转型带来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等层面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社会职业结构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人才素质也有了新的发展要求。高校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构建与社会需求联系的机制,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市场变化。此外,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人才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三)以政府、社会、学校为基础的合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的构建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有效培育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服务,将其服务功能落实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社会中介机构,因为基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社会中介机构扮演的则是“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二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需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自觉承担起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责任。此外,社会用人单位要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率为主要目标,强化其协调高效的用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视角,社会转型会带来人才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等层面的变化,并且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以及相关的社会就业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转型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也被放大。从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多个层面的问题,如机制性矛盾、就业观念、结构性矛盾等,对此,高校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从而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向红,孟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J].成功:教育版,2013(11):16-17.
[2]张进林.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7):29-31.
[3]沈嫣.大学生创业早期引导机制构建及对策研究[J].中国就业,2013(2):20-21.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2
(一)宏观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由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加之目前又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二)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在多数情况下政府只靠单一组织大型招聘会或者举办为数不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招考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外,政府也缺少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科学化和具体化指导,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监督监管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一些想创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或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创业。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十分协调。各高校缺乏对人才的科学预测和具体规划,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缺乏改革创新,导致很多热门专业拥挤。很多高校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此外,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也按照本科生标准来培养学生,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四)创业机制不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创业融资渠道。由于资金缺乏,创业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起点过低,往往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专业能力与优势没能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政府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引导与服务,相关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指导较少。
(五)用人单位观念落后一是重证书轻能力。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成了某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在就业中有一些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只因缺少相应证书,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二是重男轻女。很多用人单位“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只限男生”、“不招女生”的性别歧视在招聘中屡见不鲜,虽然有些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是女性,但却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存在坚决“不要女大学生”的现象。这使得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女大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丧失了拥有优秀人才的机会。
(六)考研和就业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人数也日益增加,不少毕业生陷入考研与就业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难,又怕考研耽误找工作。而两者兼顾也给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年底是考研复习最紧张的阶段,也是各用人单位开始招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兼顾,导致失去了很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就业体制改革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衔接好。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二)高校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聘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用人单位应完善招聘制度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在选择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证书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要制定科学的招聘程序,制定考核内容,按程序进行招录,择优选择。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工作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保证正常休息和休假。
(四)大学生应增强就业本领,更新就业理念一是大学生应完善知识结构,既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知晓其他社会常识,并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在校期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正确自我定位。要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择业观念,转换思路,不应过分关注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四是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可一味追求某种职业或者某个岗位,可先在就业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3
一、培养自身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活水源头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内涵,以就业为根本取向的一种能力。与就业率是数量概念、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等等。
1.多方协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当然,就业力的培养和提升需多方协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政府和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四年的全过程体系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
2.对待创业与就业要运用平衡力
无论是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自主创业和择业就业均衡使力。过去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就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提供就业信息的多,提供创业机会的少;传授学生就业技巧的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少;为完成就业率指标而替学生找工作、寻出路的指导多,以发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导向,从而引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指导少。
总之,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使他们既可选择自主创业,又可带动就业,其内在活力不断激发、动力不断迸发、活水不断涌流。如果在对待自主创业和择业就业两个问题上运用平衡力,不偏废一方,就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校友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大动力
动力即正方向力,理论上讲应该有三种:一是外在的牵引力(拉力);二是内在的动力;三是外在的推动力。外在的牵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理解为预设目标的引力,外在的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理解为比如政策的支持或别人的帮助。这两种外在的力同样也可以转化即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如前者可内化为责任和使命,而后者可内化为一种激励和鞭策。
校友对母校和学弟学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时刻在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让其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在牵引力和推动力,并内化成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励和鞭策,从而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
1.动力来自于校友榜样的示范力量
校友与在校大学生同为母校的学生,有着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而且在校大学生凡是提到成功校友,都尤为敬重。广大校友的工作经历和体验,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广大校友的拼搏奋斗精神、工作业绩和人生感悟;广大校友丰富的实践经验、艰苦的创业成长史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都对在校大学生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成功校友的创业成长之路,成功校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来说都是极为形象生动、令人信服的教育内容,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启迪效应。他们回母校做报告就是给在校生上一堂重要的“就业创业观和思想品德课”,能填补学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缺位。
2.动力来自于校友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国外,一流大学的校友资源十分庞大,而且母校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校友捐赠,母校培育校友,校友回馈母校,这种良性循环一直不断发展[2]。目前,校友回馈母校的行为在国内大学也已经不断涌现。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一种“血缘”,所以校友很愿意回报母校。就大学生创业而言,校友的支持,尤其是企业界校友的参与,至关重要。
校友一方面可以教会大学生一些创业技能和管理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从就业观甚至价值观的高度给予他们启发与引导;另一方面,通过校友的力量提供一些资金和平台,让怀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得到实质性的支持[3]。企业界的校友回母校做一些专题讲座,并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甚至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环境,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能让学弟学妹们的创业欲望最终转化成创业成功。
3.动力来自于校友声誉的软实力
校友社会声誉的影响力应该说是一所高校的软实力之一[4]。校友群体的社会声望和创业贡献,可以提升学校声誉,培育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杰出校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校友的言行或精彩的人生来解读和再现、发展和弘扬大学的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建立就业创业“校友导师制”,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在校生职业发展方面的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及发展愿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具体指导,为学生推荐就业和提供实习机会,使校友对就业工作的参与从“面”深入到“点”。定期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招聘会不仅为广大校友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优秀人才,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拓宽了思路,达到了拓宽就业渠道,服务广大毕业生,推动校友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目的。
三、尽快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合力
合力,在物理上是指: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某种效果,那么促成这种效果的力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合力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物理、日常生活以及企业管理等。一个物体无论受到几个力,它最终的作用效果还是由合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决定的。
现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需要多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校友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采取系列举措,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构筑就业创业的“立交桥”。
1.政府:引导与扶持结合,指导与奖励并重
大学生就业显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方向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政府要做到:就业有补贴,创业降门槛;引导与扶持结合,指导与奖励并重。
2.高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更新培养模式
高校的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将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要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让毕业生拥有更加过硬的本领。
3.家长:尊重子女的选择,促进其心理成长
如果说进大学与选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的主意的话,那么,就业或创业,考研或出国,大学生们应该会有更多自己的主张。作为家长,此时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参谋,即便面对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很好地去作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年轻人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校友: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切实促进就业创业
校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数量上的富有与递增,且分布地域广泛;二是价值的潜在性。校友中有很多栋梁之才,这些资源的价值如果不去开发利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资源的可再生性。校友资源是一种人力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利用。开发越充分,使用价值就越大;四是开发的成本低。由于校友与母校有着一种独特的情结,可以不计任何代价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5]。
校友资源的种种优势特点,符合高校就业创业空间的拓展要求。对于毕业生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祖国各地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分布广泛、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资源。
四、注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力学”偏差
1.克服“惯性力”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我们一定要克服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和躁性思维。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调动各个维度的力量。角度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特别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不能有惯性思维,应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就业,自主创业,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本领的同时,大学生也应树立更长远的就业观念,重视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培训和积累。现在已不是“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年代,应届大学生若有一个较好的初次就业,或许能为未来的更好就业奠定基础。如果初次就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那更要在工作实践中注重积累,提升自己,以抓住未来更好就业的机会。
2.注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际工作中,光考虑到力的大小还是不够的。正如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我们既要考虑力的大小(力度),同时也要考虑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从就业环境、创业氛围、就业实践三方面找准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可以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优化就业创业的环境。要针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就业市场形势,说服企业转变传统用人观念,根据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大学生就业发展计划,积极稳妥地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其次,要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在大学生中营造自主创业氛围,要充分利用各创业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学有所用”。要不定期地组织竞赛,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选拔有发展前途的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再次,要鼓励创业就业实践。要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各类补贴的力度,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们创业保驾护航[6]。要引导大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规避市场风险,认真地做好市场考察,珍惜创业过程中的锻炼与融合的机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之路。
总之,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各种力的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到持续发力,永远给力,而各种力的综合效果(合力)恰恰反映着我们工作的水平与能力。在发力与给力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校友资源这个维度,用好校友资源,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在活力,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永久性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健.依托校友资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9(1):92-93.
[2] 李蕙羽.基于大学生就业的校友资源开发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6-128.
[3] 王锡金.成功校友示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95-97.
[4] 王晓琳.关于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应用校友资源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106-107.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4
关键词:经济低迷;创业;就业;互动
大学生是创业、就业的主要人群,国家政府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大学生普遍缺少实践能力,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忍受创业过程的艰难,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创业的形势,造成了我国就业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就业形式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失业率形势
根据2015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得知,我国大学生当年的就业人数已经突破了750万人,相比于2014年同期增长了近25万人。这些数据大大显示出了就业的困难,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就业生相对于本科和研究生学生的就业率更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学历与就业率的反向发展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阶段,对于技术型的人才和管理型的人才需求增大,但是又由于大学生荒废学业,没有在学习期间获得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构架,使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大学生的知识层级不符合,从而构成了结构性失业。目前这种结构性失业的形势仍然在不断扩张,想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使上岗人员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2.创业形势
在经济低迷的压力之下,很多大学生都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并开始调整创业战略,由以前毕业之后直接创业的创业模式转变为毕业之后先就业再创业的曲线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会直接创业,而是先通过就业的形式了解社会情况,增添社会经验,待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聚的足够强大时再进行创业,这样能够提高创业的成活率。另外根据创业结构的分化,可以将整体创业结构描绘成倒金字塔形,也就是说高职高专的学生创业人数比本科学生的创业人数要多。
3.国家对创业的态度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大学生去积极创业,我国对创业持支持态度,并且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如财政,扶持和贷款优惠等,这些措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此外,不仅仅是国家支持创业,各大学校也专门组织了支持创业的基金项目,以引导大学生去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促进了创业的成功。并且,近年来国家对创业成功的项目实行的鼓励政策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艰苦奋斗、创业项目成功的学生进行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问题
1.过度重视学历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原因是招生企业过于重视学历。由于目前大学生人数过多,这就导致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职位有很多大学生竞争,从而企业就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在对大学生都不了解的前提下,学历是证明他们能力的最直接的凭证,所以企业招生的第一标准就是学历要高。这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企业过高强调学历的重要性,而不在乎他们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就未免显得太过绝对化和片面化。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在招聘了高学历人才之后感到失望的原因。因为拥有高学历的人他的能力和知识不一定会比低学历的人强,纵观目前的大学生趋势,在拥有高学历的人群中,其实有一半的人都空有其表,只有学历作为他们的标杆。而反观高职高专学生,他们因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学历上的不足,就会不断去增强自己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弥补自己学历上的缺陷。所以在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比较方面,大多数企业都忽略了高职高专学生的潜力。
2.创业的资金压力
大学生开始创业最大的压力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尤其是对于那些一毕业就想要创业的人来说,由于没有切身体验过社会生活,也没有过多的人脉积累,在创业道路上行单影只,即使是有好的计划和项目,也会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启动。家庭经济好的学生也许能够在创业初期因为家庭的支持而一帆风顺,但是想要长期坚持下去一个项目,就必须将这个项目做成一个成功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来获取不断的资金循环。长久的资金投入并不是创业的成功,只有通过创业计划实施获得外来资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成功。
3.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经历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积累,这种缺陷往往会让人把这个世界想的太简单,把创业和就业想的太简单,认为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就会得到回报,然而社会本身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改善,才能够慢慢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轨道,才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是冲动的、感性的,做事情不够理智和果断,也不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判断事情的可行性和成功性,考虑事情不够全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创业和就业的失败。
4.就业创业关系不平衡
目前我国就业和创业的划分界限并不是很清晰,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分化,有的人认为创业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就业的问题,缓解就业形势,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就业领域也包含了创业,因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创业仅仅是能够让就业得到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就业与创业的不平衡以及观点的不清晰,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对就业创业形势与发展的判断,耽误了政策执行时间。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问题对策
1.加强政府调控
首先,国家必须重视就业创业,把它作为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其强大的权利,适当地扩大企业内部需求,增加相应的工作岗位和需求。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方面,一定要加强扶持力度,因为中小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最需要增加人员的企业。增加中小型企业的用人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中小企业正是缺乏高端人才的地方,想要突破企业发展的局限,就必须广泛吸纳有才干的人。另外,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有国家的法律制度保障。相关政府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将资金运用到各个经济领域之中,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财政资金乱用,以免耽误了就业创业的机会。
2.提高用人单位的配合工作
就业创业方式多半是通过相关的机构进行介绍和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正是最直接的就业中介。因此,用人单位应该与学校相互配合,尽最大可能将大学生送到适当的实习工作岗位,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于重视学历和外貌等硬件条件,要注意观察应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端正,其言行举止与能力是否能够胜任企业招聘的职位需求。
3.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大学生实习工作一般是由学校直接推荐,因此学校在毕业季一定要做好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产业结构的分析,调整学生就业的方向和专业类别,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各自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做好心理培训,让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的路上,既不会过分担忧也不会妄自菲薄,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方式。
4.注重能力培养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停止了学习,认为只要进入了大学就会一帆风顺,这样的思想是极其不正确的。大学生一定要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在就业之前就接受客观事实,为自己的职业做好精确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整个规划要尽量细致明确,为了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努力。要充分意识到工作经验的缺乏是整体应届生就业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一定要把握好当下的在校机会,根据自己的不足去选择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掌握社会的生活技能,丰富自身的阅历,为将来与企业用人单位对接打下基础。同时,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供以后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寻求帮助。
5.加强素质培养
大学生除了在能力上和经验上有所欠缺之外,素质也是就业困难的一大重要原因。对于创业就业,大学生一定要有清晰的头脑,对自己自身所处的状况进行正确判断。重本和一本的学生不能因为学校的荣誉好,就认为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更不能因此而形成骄傲自满的思想;三本和高职高专的学生也不能因为高考的失利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要坚信自己是有潜力的,并且利用自己的潜在优势不断提高,以弥补学历上的欠缺,绝对不能自暴自弃。结语以上我们对就业和创业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过度重视学历。所以,国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同时调整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并倡导企业将能力置于学历之上进行人才招聘,给大学生就业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作者:李磊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新华,周月.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3-50.
[2]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6,(5):63-68.
[3]游磊,孙荣华.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4-105.
[4]闫广芬.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5-151.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因素。高校不仅仅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肩负起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内容及课时的安排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具备的能力等等都是从课程中进行学习的。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高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就业观,进而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的影响。用人单位是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的人才选拔理念,认为人才的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所以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可能会使得企业错过很多能力较高的人才;第二,企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影响。企业在发展快速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发展平稳期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少,这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毕业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期间是否掌握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毕业生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影响,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内外大学生服务体系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地区)中大学生依然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地区)都开始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经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于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第二,就业指导的支持力度较大,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认为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非常重要,并且加强了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例如:很多高校建设了就业指导基地,并且为学生安排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美国相比,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德国政府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建立大学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政府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同时,积极主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解决高校的人才输送问题;第二,大学生服务体系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及信息社会等相关的背景,从而使得大学生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地建立起高校、企业、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得各方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也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构建的,但是除了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就业指导机构更好地贴近高等院校的自身特点。例如:在日本,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有着不同的就业指导体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是从小学开始的。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大学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而且就业指导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能够使得大学生适应不同的工作。
(四)香港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香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区,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其服务体系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参与人员比较广泛,不仅包括高校、政府、大学生等,还包括企业人员、学生家长、专家学者等,从而能够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更好地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第二,注重对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宣传工作,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配合政府或者高校的相关政策,为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提供条件。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其他国家中存在,国内外的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服务体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关的服务。本文对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进而总结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发展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任,所以政府必须要充分重视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地交流,使得高校能够全面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代替就业,而创业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好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第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相关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就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建立起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得学生和企业能够处于更加平等的位置。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引导者,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并且提供相关的服务。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应该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可以为企业推荐更加适合的人才,并且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取得企业的信任,并且愿意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方式,更好地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从而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工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另外,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更好地享受相关的政策和支持,从而能够不断促进自身的就业。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很多高校都需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高校不仅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人才培育机构,也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与其他单位一起做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信,在高校、政府和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苏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新常态”下的构建[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0.
[2]王茹.对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3]刘宏波,柯锦泉,吴小玲等.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6.12.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6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和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庞大的市场资源,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着无限可能的机会。因此,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术教学和技能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发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从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不同专业的学术性教育或技能性教育,在高年级的时候就会给学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讲座等,一般高校都偏向就业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存有传统的就业观的大学生一般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完成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上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往往与想象中相差较远。传统的就业观很容易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是工作挑毕业生,而不是毕业生挑工作。因此,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和工作上,把创业教育观念灌输到教师和学生当中,鼓励大学生把握住市场就业的主动位置,以一个工作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就业上。
2.建设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想做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如今很多高校都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普遍都是每个学院的专业教师给学生在毕业前开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缺乏一些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因此要发展创业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高新产业的专家等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全校性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应该多添加这类型的大学生创业课程,让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在高校广泛开设创业教育,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本专业教育的教学,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因此高校应该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工作重心。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要开设创业课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制度,创业教育考核不能以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形式进行,一定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创业的渠道和创业的价值,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考试的方式,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