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管理论文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5、RonaldW·Hilton·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6、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47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2

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阐释,尤其是现阶段时间成本,时间收益等概念应用的详细分析,提出其应用价值。并同时指出时间观念在我国管理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足,为其今后的实际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做出最佳经营决策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一般来说,会计研究总是滞后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改进,只有企业管理理论在实务中应用后,会计界才会寻找一定途径将其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加以列示、展现,进而为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促使其不断创新。目前,随着“时间”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务中受到重视并实际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界也展开了一系列以时间观念为对象的研究,为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决策、评价、推广中的有效性提供途径。

一、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历程

其实,管理会计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时间观念,只是没有将时间作为财务指标核算,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和成本的核算相连,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又称它为成本管理会计。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对成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或不同的成本概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时间观念的踪迹。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标准成本系统中,制定各种人工、费用标准时,已考虑到必要的间歇、停工时间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需耗用的工时。直接人工工时标准的制定通常以“时间与动作研究”为基础,并同时考虑学习曲线理论,把工人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熟练程度加以联系。把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者工时费用分配率结合进行差异分析,使我们看到时间观念应用的影子。

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出现了许多成本概念,比如其中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也都考虑了时间因素。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为而放弃另一种行为时所牺牲的潜在收益。考虑上大学问题,上大学的四年时间应当是有价值的,它的机会成本应当是为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所可能带来的收入。机会成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隐性的,不体现在企业的任何账簿中。而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能通过现在或未来的决策加以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相对未来的决策是无关的。可见沉没成本概念也体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观念。

而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中,更是对时间因素倍加重视。时间的竞争是在满足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的即时顾客响应,时间的节省有助于成本的节约和质量的提高。传统的作业成本法(ABC)考虑到了各个成本动因花费的时间。控制未来成本的方法,如产品生产周期成本、供货周期成本等都从各环节要求尽量缩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而适时制(JIT)更是把时间视为至宝,不允许一丁点儿浪费,管理会计研究出“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或“反冲成本法”等纯粹为JIT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将时间的节约(同时也是成本的节约)应用的淋漓尽致。

此外,时间成本、利益速度、时间评价、时间收益等,都是近几年提出的与时间有关的管理会计新概念。将在下面作部分介绍。

二、现阶段管理会计时间观念的主要应用

现阶段时间观念的应用主要是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以及时间收益等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一)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一般人都会认为传统作业成本法(ABC)是管理公司有限资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当实际推行时,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和员工的不满,大多企业都只能半途而废,这是造成管理会计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原因之一。

2005年1月,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Acorn系统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史蒂文·安德森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中提出了时间动因概念及其运用的效果。它将传统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进行了统一,用时间动因作为统一的度量工具,对成本进行分摊,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大大降低。

时间成本是与企业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合理支出,是为满足客户或市场时间要求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未能满足其时间要求所发生的损失。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产能和单位作业时间消耗的可靠估计,来计算单位作业应分担的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心是在ABC的应用中嵌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追加的工时,并据此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使之更具实际操作价值。对于每一类资源,公司只需估计出两个参数:一是单位时间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或者称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二是产品、服务和客户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单位时间数,或者称为作业单位时间数。两个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项作业的成本,即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相对于老的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简化了公司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避免了传统作业成本法把时间浪费在讨论本来主观性就很强的时间分配比例问题上。按照这套方法,管理人员可直接估计每项事务、每个产品或客户所花费的资源,而不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项活动(成本动因)上,然后再分摊到各个产品或客户上。管理人员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产能利用率与理想的利用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这方面的信息对提高流程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通过采用“时间等式”能够更精确地计算出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从而更为灵活地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能够精确反映出订单和作业活动的不同特点是如何导致处理时间出现差异的,不仅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错综复杂的现实运营要求,实施起来更为容易。

(二)时间收益概念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决策会计要充分考虑单位时间收益的问题。利益速度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收益。当企业的某项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时,为管理者选择最具收益力的法案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某企业可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但是该企业只有一台机器用来生产这两种产品,且机器工时数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产品的生产,这样机器工时就是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我们一般称其为“瓶颈”。假定产品甲的单位售价为18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单位边际贡献为6元。产品乙的单位售价为1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元,单位边际贡献为7元。若不考虑机器工时限制,一般会得出单位边际利润大的乙产品应当优先生产的结论。若考虑到生产单位甲和单位乙产品的机器工作时间分别为1/4小时和1/2小时。此时,每一单位机器工作时间的边际利润分别为:甲是6元/0.25=24元,乙是7元/0.5=14元。显然甲产品的单位时间收益高,必须优先生产甲产品,其结果正好与前面判断相反。

进行时间管理是以提高企业收益为目的,通过管理会计的时间观念的创新及应用,且在决策中引入时间要素,以时间单位为基准进行决策,提高管理会计决策的科学性。

三、管理会计时间观念在我国实际应用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用将更加重要。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尤其是在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上,时间观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同样存在以上问题。造成应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管理会计要求。一是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是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也只是学习了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对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可能只做少量了解,对其具体运用更是一无所知。二是我国会计后续教育只注重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三是我国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观念意识淡薄。所以,今后应从以上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新理论、新方法的后续教育。

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目前迫切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更新观念,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理论界只注重理论研究,且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不注重实地研究。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必须强调它的实用价值,要加强实地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还要特别注意理论同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问题。

时间观念对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企业人士和学者所认可,深刻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中时间观念的发展及应用,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时间评价与应用,[J],会计研究,2007年11月。

[2]姚旻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之比较,[J],财会月刊(综合),2006年4月。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现代观念管理未来趋势

一、管理会计现代创新观念的形成

(一)现代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包括:会计人员完成自身工作的时间价值。尽管会计人员分工不同,但应当保质保量完成分工后的本职工作;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在企业筹资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资金和时间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会计信息的时间价值,即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递会计信息争取到的价值能力;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间里价值的差额,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货币量所发生的增值,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看,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因素,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当其适应现代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就将有效实现其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战术与战略“管理”、事前与事后反馈“控制”,这是当今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概念。

(二)动态管理观念的形成当今是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加工、整理和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信息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变得快速、敏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信息的变化迅速作出动态的应变决策。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与控制系统,承担着管理会计的多种职能和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服从经营管理的需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树立起动态管理创新观念。即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进而找出最佳平衡点,作为决策优选点和创新立足点。

(三)管理会计能力观念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因此,经济环境特别是制造环境对其影响巨大。主要有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适时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与新制造环境相适应产生了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战略管理、基准管理、智能化管理等,使得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增强,形成管理会计创新能力观。管理会计能力主要包括:竞争性的会计选择能力,即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选择潜在利润增长点的能力;迅速调动企业价值资源投入“攻击点”的能力;善于借助外部资源,弥补价值链中薄弱环节的能力;敢于竞争并能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在局部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持之以恒的会计政策实施能力。管理会计能力观认为,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和制造环境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

(一)当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内容方面的创新拓展与更新应注意以下方面:

(1)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拓展与更新。更注重长远性的决策分析创新。决策是关系一个企业战略发展创新的全局性筹划。决策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包括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在决策中,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首先,在它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两单性的缺陷,立足于决策的长远性,以战略的眼光来梳理并提供真正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其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建立起长期的本量利分析模式。应用各种决策分析方法,按照欲达的经营目标、投资目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从中择优选择出利润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案,作为发展的起跑点、竞争的立足点和决策的优选点。再次,在注重长远性决策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有利于企业确定具体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计划编制和战略成本控制。把住了战略性的决策分析,就把住了企业战略发展的大局。

(2)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源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经济要素。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至人力资源的竞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提供,因此,管理会计在预测、规划、决策与控制过程中,必须将提供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激励机制发挥人的作用。

(3)更加大分散控制的风险管理创新。现代经济的不稳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各种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过程,现在风险控制方法有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等三种基本类型。其中风险预防方法是指在接受既定风险条件下,通过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其预防措施主要有: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嫁风险法。当今企业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对风险的控制是以控制和预防为主,更多的是采用分散风险法。在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及并购与联营等方式中分散风险。如企业联营是由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本来应由一个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变为由联营企业共同承担,从而将风险分散开来。

(4)转移成本管理重心的成本管理创新。目前市场明显进入了“微利”时期,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单纯的“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管理”的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科技成本管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设计、大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等,将降低成本与科技进步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为此,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抛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法和制造工艺,逐渐从生产制造的高成本中转移到采用新技术研制开发降低成本上来,将从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来,从而拓展成本控制的视角。转移成本管理重心要加强成本计划,规划好目标成本,研究拓展目标成本管理。日本丰田汽车的成本管理研究发现,目标成本管理可分为成本计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目标成本管理从原来单一考虑减少成本进化为多维成本管理,包括与质量管理,顾客管理和业绩考核管理相融合;同时也发展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管理。这一发现进一步体现当今成本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重心领域的拓展。

(5)涵盖更多指标的全面预算管理创新。全面预算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对既定的利润、成本规划、决策方案所作的综合计划。涵盖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预算等及其预算指标和考核指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企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内控指标体系中涵盖着战略、风险、财务、资金、薪酬等许多关键指标上。业绩评价的考核指标,按考核类别有效益类指标、营运类指标和控制类指标;评价时还吸入非财务指标。中油股份集团在预算管理中对考核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内部控制体系内推行价值驱动、业绩透明、系统化、创造足够激励、可行性五大原则,体现公司战略,市场价值与个人责任的有效结合,将业绩评价指标落到实处。

(二)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新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的新发展。平衡计分卡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从客户、财务、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完善了业绩衡量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由这四个层面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描述的战略图,被称为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战略描述的可视化工具,完善了战略业绩管理的理论结构体系,描述和促进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发展和升华。平衡计分卡从关注非财务指标扩展到战略地图,使其成为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必备工具,成功地将企业战略描绘成多维的、相互联系的规划图。平衡计分卡和战略管理会计这两种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作为管理会计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中油控股集团在注重股东投资回报的同时,也融进了一些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因素,如员工队伍与质量安全环保等内容。除平衡计分卡外,还有两种平衡管理工具值得借鉴:一是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的企业治理模型和战略计分卡;二是超越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和应用价值都不能低估。

(2)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拓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将资源成本分摊到作业中计算出作业成本,再对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计算出真实的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动态化和前瞻性地控制成本,最终减少了成本。与传统的间接成本方法相比,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不清的缺陷,有助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改善了成本分摊方法,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能够精细核算成本,使以前许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系统中变为可控。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如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用作业成本法来提供相应的成本数据资料。

(3)实证研究法开拓发展。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趋势,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用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起定量关系的实证公式,称为实证研究法。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管理数据加强采集,组织和统计分析、理顺重要数据、变量间的内在关系,采用统计图法、代数法、指数平滑法、最小乘方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推证和完善必要而有效的计算公式,以增加数据量化的程度,由理性论证提高到数字化实证的程度。实证研究法提供了量化的数字数据,提高解的可视化程度,真实可信的效果,甚至获得实证结果的唯一性。通过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博奕论、计算机模拟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提高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水平,以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视角。目前不少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不再侧重探讨西方管理会计体系,或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而应当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型管理会计体系。而且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是单纯的注重效率和效益。更应当关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环境保护等;要从本国的文化背景出发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内控和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

(2)管理会计管理目标的更新。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按传统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按这种标准尽管能够使企业加强管理和经济核算;但它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和竞争环境中,忽略了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目前企业管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而企业的价值又是企业现实收益与未来收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权衡风险与报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定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3)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纵观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都是以新的形式跨越或变迁。一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从服从某一企业的战略管理已经延伸到服务于跨越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学者(傅元略,2005)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特点的分析,揭示出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构建跨越企业边界的战略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共享跨越企业边界的信息体系资源,对供需链节点企业的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物流进行协同管理;并寻找跨越企业边界的有效成本管理方法,以协助供应商、客户和节点企业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协同管理,并解决提高低效率问题。二是管理会计模式的环境变迁。管理会计模式创新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由“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的转变。

(4)“体验经济”的适应性变革。当代管理会计提出一种适应“体验经济”的变革,所研究的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快乐体验”。即通过一定的感性载体对人产生体验效应,形成经济价值,实现商品化,创造出与“体验经济”相适应的“准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对管理会计职能、对象与作用相应地产生新认识:其职能凸显企业智力资产管理;其对象也由于经济形态的转变具有新的特点。从而拓展了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

(5)微观管理和组织创新理论的拓展。一是微观管理中的创新成本理论,该理论十分丰富,包括战略成本理论、风险成本理论、不确定成本理论和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现有成本计量方法和技术对微观创新成本进行计量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二是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开拓。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很大冲击,以致管理会计中预算控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经理激励等许多方面均有许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报告的具体方法有许多革新。诸如此类创新理论对提升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重要的推动,支持和促进。

三、管理会计未来研究的趋势与建议

(一)借鉴先进方法提升实证水平实证研究应从我国文化背景出发,充分利用我国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将管理会计研究与共他研究融合为一体,拓展研究相关领域,如财务、财务会计、物流、信息管理、行为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及专门人才培养等。研究中要强调采用实际数据的数字计算。理论界和企业界应携手合作,深入到企业经常观察和了解实际管理系统的运行,掌握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总结管理会计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创造本国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加速建设多维通道和数据源不少学者揭示当前管理会计在实践应用中缺乏必要的源数据、高效的数据转换和处理手段,致使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远落后于理论发展,陷入了困境徘徊的局面,为此,应加强财务循环数据组织与采集,搭建会计软件技术平台,开设多维通道和数据源,借助不同导向应用程序,提升发散性转换手段和处理技术,以满足更多的互不相容的信息需求。同时应用IT技术,开发应用软件和程序,瞄准会计边界和前沿,突破应用技术困境,在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中获得共同发展。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综上所述,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可列示如表1: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5

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利差,规模管理是最有效的手段,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因此,在银行实践管理中,预算、统计、评价和决策都是用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规模等指标体系,无需知道业务拓展的成本以及相关的投入产出,也无需确定价格策略和价格政策,利润也只是在期末结算的会计概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规模已经不再是关键指标,提高存款利率就能够提高存款规模,有规模未必就有利润。银行的内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管理会计等管理工具。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同质化模仿”策略未必能够有效果,制造业惯用的“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声誉受损,唯有依靠“价值创造”的差异化特色经营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市场谋得一席之地。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是价值创造,所有业务和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都是基于价值创造为基础,具体每一个业务都要综合考虑规模、价格和收入、成本和投入以及风险和损失等因素,所有责任主体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实现盈利管理的全覆盖和全流程管理。

二、管理会计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转型

管理会计发端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仍是管理会计核心基础和底层代码,银行管理会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由于银行的间接费用占比非常高,成本核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小银行的管理会计通过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直接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预计损失和坏账、相关税负分摊和经济资本成本,实现对产品、客户、机构、人员等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和盈利核算和分析。由于银行的海量数据,管理会计的应用都是以系统开发为起点和基础,管理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以盈利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系统本身,包括上述收入确认和五大成本的核算等内容,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成本分摊模块、经济资本模块和盈利分析等模块。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展到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预算、核算和评价的管理循环闭路,进一步延展到客户产品定价系统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领域。管理会计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规模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管理会计本质是多维度的盈利管理体系,是盈利和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会计可将“价值创造”理念和战略向各个责任中心、经营产品和客户落地,将价值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各个产品和目标客户。管理会计将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分解到不同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衡量、测算和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利润生成、成本节省和价值创造。全方位的价值管理,对前台营销部门实行利润管理,对中后台支持和管理部门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既向外部客户要利润,也要向内部管理要利润。二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粗放式的规模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的规模管理”源于过去30年来的国内经济稳步高增长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保护政策,中国经济将走下高增长的平台回归到平稳的低速增长平台,于此相适应的,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能持续,差异化的战略、对小众群体个性化营销、内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是银行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责任管理、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广泛用于内部管理。三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型。客户导向是商业机构经营的根本,但是将客户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实现对客户和客户群的所有业务综合分析和盈利核算,可以促使提供多产品综合营销,提升服务的综合价值,使客户获得一揽子服务和整体的服务方案。管理会计对产品的成本准确核算,有利于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服务。管理会计的核算可以展示有价值的客户和产品,从而为这些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路径

(一)建立规范的责任中心、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体系

1.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

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是责任会计、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管理会计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运行成本,也有助于责任中心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期化。缺乏稳定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会导致组织架构边界模糊,责任主体的权责利不匹配,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和各种内耗,无法实现责任主体目标与全行整体目标一致。组织架构和责任中心的经常变化,会诱使管理短期化和经营短期化,只重视当期的考核业绩,而忽视长期的管理提升和市场培育。建立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稳定组织构架和管理路线,明确是总分支结构体系还是事业部制体系。无论哪一种管理组织构架都可以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但是经常变化和模棱两可的组织构架会影响系统的长期稳定。总分结构的管理体系,应将上级部门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等的成本向下分摊;事业部制管理系统,可将产品研发、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内部化,成本和权利边界较为明晰,所以有些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同时推行条线化的事业部改革。其次,确定责任中心的种类,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对责任中心的类型确定直接影响对它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对其发生成本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责任中心要明晰其功能和边界,减少交叉和重叠。最后,确定责任中心的细度,有些管理精细的银行,可以将单个客户经理作为一个责任中心;大部分银行是以团队作为责任中心,例如,将网点的进一步切分成运营责任中心、零售营销责任中心和对公营销中心、以及各个事业部派驻的团队。

2.形成全行统一规范和可拓展的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

银行产品是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最小单位或组合,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建立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管理会计系统的产品体系应与其他系统的产品或类别建立对应关系,应作为全行统一的体系。产品体系应该开放灵活,以适应以后产品的拓展和更新,以及各个责任中心体系的变化。

3.建立多维和灵活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客户维度信息,可分析单一客户、客户组合(企业集团)和客户类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客户的分类管理要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营销,例如不同的定价策略、产品搭售、定向营销等。客户的分类需要业务部门深入介入,需要业务部门对当前的客户分类进行梳理,构建全行统一视图的客户分类体系。

4.建立其他分析维度的结构和分析体系

其他包括渠道维度、科目维度、币种维度等等。渠道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渠道可以是作业渠道,主要包括柜面、ATM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和短信银行)等渠道,也可以是获客渠道,比如客户经理、柜面、电子渠道等。

(二)清理数据源和规范上游数据,视条件建立数据仓库

管理会计系统要实现对机构、产品、客户、员工进行多维盈利核算,所需数量较大,各种数据来源于上游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还需要客户关系信息、薪酬管理信息等。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各种数据未能有效整合,有数据不齐的“零散数据”,有数据不连贯的“信息孤岛”,有重复但又相互矛盾的“数据混乱”。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整理和规范。数据清理首先要确认管理会计的数据单元,即数据粒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单元可以是账户、客户、借据和交易,一般多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如果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那么就需要规范账户信息,保证账户信息的完整性,包括金额、期限、收付息等等完整信息,内部账户也需要按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非账户数据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例如对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需要建立虚拟账户。对财务和薪酬信息,需要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将费用核算进一步细化核算到员工、产品、网点等责任主体,逐步增加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逐步减少公共费用,如果难以直接核算,可选择时机建立相关费用分割机制。为了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需要进一步丰富维度信息,根据数据的维度分析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客户经理信息等。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或不规范可能是中小商业银行经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大规模收集或补录客户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数据的精细化要求应与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一致,例如以机构为单元管理模式的数据要求可能会比以条线为管理单元的要求更低,以个人为管理单元的模式要求的数据精度会更高。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基本覆盖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和清理全行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有条件的银行可建立数据仓库,夯实全行的数据质量。

(三)统筹规划系统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系统开发

如前面所述,管理会计系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可能一步到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往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根据管理不断精细的要求不断深化,也需要根据上下游数据和系统的变化进行改良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侧重,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比如先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第一步,然后推进经济资本,最后推进费用分摊,在管理会计系统全成本核算功能完成之后,根据管理需要逐步推进客户定价、绩效考核和客户管理等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不同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限制不可能向大中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和精益求精,宜由粗到精,先易后难。比如,转移定价方面可以先应用于存贷款业务,对资金业务采取简化的定价的方式,再过渡到完整的内部定价方式;在经济资本方面可以先直接采取监管资本中的标准权重法,权重和缓释都采取监管口径,减少内部争议,在观念和条件成熟后,再探索内部评估的经济资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可以先仅仅归集直接成本方式,对中后台的成本采取简单的分配方式,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加强财务开支的精细核算,并对中后台逐步应用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收入确认和交叉销售,可以先采取双算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分成的方式。管理会计系统是后端系统,其精细化程度和功能的实现需要上游数据支持和完整。比如,管理会计系统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数据需要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中的风险缓释数据需要上游低押品数据的完善。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统筹全行的业务推进,根据管理需要,优化管理会计系统优化,进而推进前端系统建设和优化。

(四)宣扬管理会计理念,循序渐进推广和使用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的推广使用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推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念的推行和宣扬,系统就没有运用的土壤;没有系统使用,理念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会计的推广和使用需要与理念推行如影随形,不断的培训和宣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银行推广使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一股脑的开发所有模块,一次性投入考核和分析中,会导致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不能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对有关方法和理念也是囫囵吞枣,没有消化和吸收,甚至干脆放弃,被动接受,把管理会计作为不可理喻的“黑箱子”;二是畏头缩尾,认为数据不够精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理念不能普遍接受,现在经营状况也还可以,始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敢贸然推进,使得管理会计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即使管理会计系统上线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成果不能用于业绩评价和考核以及决策依据,而一直作为一般分析的工具,管理会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化管理模式不断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然而,目前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目前,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缺乏足够重视。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对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重视不够,使得企业在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意识相对薄弱。由于缺乏对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一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完善的财务制度所代替,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一些企业尽管设置了内控制度,然而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并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使得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此外,一些企业对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存在认识偏差,注重对控制结果的处理,缺乏事前防范和预测工作。第二,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处理方式落后。目前,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模式相对落后,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过多依靠人工手动操作等落后现象,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得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强化途径

2.1提高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意识

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对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重视不够,使得企业在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提高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意识,确保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理念,同时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处理措施和流程。企业应当定期组织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宣传教育以及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专题讲座,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人员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意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提供准确、重要的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2.2注重企业内部财务稽核和审计

企业财务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对内部财务的稽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已发生但未对企业财务造成重大损失的财务错误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预警作用。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并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的有效分离,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董事会负责,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3落实内部预算和审批制度

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与企业的财务预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时,应当落实企业财务预算。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时,应当明确财务预算目的,并从现金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以及利润预算方面加强财务预算,同时注重财务预算范围,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同时,企业在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时,也应当严格落实审批制度,确保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2.4落实不相容职务的有效分离

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对会计和财务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科学设置,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财务管理形成权力制约机制。企业应当确保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职务相分离和执行业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利用不相容职务间实行分离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2.5注重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开展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时,应当注重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不断创新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构建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共享平台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各部门财务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企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准确的财务信息,及时纠正财务会计数据偏差,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效率。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