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习者 英语国家文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20-02

一 文化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犹如血与肉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了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词。胡文仲也说过,“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应包括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教育,以此减少今后学生在交际中碰到的文化方面的障碍。其实早在1997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一章中就已指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还将快速阅读题改为了人文知识题,或者叫文化常识题,这些都反映出了专业英语教学要求的变化,那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应该具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将人文知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 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

尽管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都在积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文化教学方面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还较短,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学界对于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尚无明确界定和限定。由于概念不明确而导致理论指导缺乏,因此各高校英语专业在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调整课程结构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迷茫”,以致“许多高校在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上仍是‘作战’,徘徊在开设人文讲座、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等技术性策略、措施等方面的计划上,或者不加以分析和审视就盲目模仿、引入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而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如何设计的,其设计状况如何,评价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无从回答。

2.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文化教学还处于文化知识层

外语语言教学中对于文化教学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外语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外语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外语语言教学中必须包含文化教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仍处于文化知识层。然而文化知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文化评价研究缺乏

虽然各高校都认识到了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对各地区、各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仍没有具体的检阅与分析,缺乏对于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策略的评价研究。评价研究的缺乏就导致过往研究只注重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应然价值而忽视其实然价值。

4.影响因素分析不够全面

第一,忽略学生在文化教学中“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不少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文化学习的惰性,收效甚微。

第二,忽略隐性课程的作用。目前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教转到学、从学习转到习得、从课内转到课外,而真正实现这些转变的前提是重视隐性课程的研究。研究表明,隐性课程通过有意无意的方式把显性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规范等内化于教育活动中。而以往研究中缺乏对英语专业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氛围、教室文化氛围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关注。

5.文化教学研究方法不够完善

以往研究更多的是将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

念来阐述分析,对它的概念、必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抽象的思辨陈述,缺乏基于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以及经验总结等相结合的融直观体验、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为一体的实证性研究以及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量化研究。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教师随机、

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任意地学,文化教学处于相对混乱的纷杂局面。这势必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尽快制定文化教学实施策略已变得十分重要和有必要。

以上。曾经,这所底特律的郊区学校是本区声誉最差的学校之一,现在这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事实上随着翻转教学在美国越来越盛行,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翻转教学的实践。

三 翻转教学的优势及挑战

1.翻转教学的优势

以上文中的柯林顿戴尔高中为例,KNEWTON在线教育网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

翻转教学前 翻转教学后

一年级英语不及格率 50% 44%

一年级数学不及格率 19% 13%

违纪行为次数(一学期内) 736 249

由上表可看出翻转教学不但提升学生的成绩,并且也减少了学生的违纪行为。

以上是数据所表明的翻转教学的成绩,具体来说翻转教学有如下优点:(1)老师有更多时间进行一对一帮助,对所有学生展示的问题进行关注,而非个别人,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2)在课堂中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3)教师和同事、家长、学生共享资源,从而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亦可在必要时进行帮助。(4)促进学生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等),并且大多学生更乐于接受视频、图像的教学,而非单一的课本。

2.翻转教学面临的质疑与应对方法

第一,有人认为,翻转教学降低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正好相反,由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前资料以及给予他们在家里对问题深入思考的机会,那么在课堂上他就要明确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要能使学生改变他们错误的理解和把知识应用到他们之前在家学习到的东西中。这要求教师对其所教的课程以及学生的问题非常敏感。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会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深入交流。第二,如何确保学生观看了视频。学生在家是否完成作业教师很难知道,同样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否会观看视频也是不能确定的,为此我们可以再看一下马祖尔的方法,他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提交观看后的问题、反思和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不看视频也可能是因为视频太枯燥无聊,因此教师就要考虑提升视频的质量。此外,翻转教学还存在适用范围的限制,其对象最好是有一定有自制力的并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也即对学生年龄有一定要求。但从总体上来说,翻转教学使我们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利用现有的科技工具,更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也利于教师关注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研究。

四 翻转教学对中国的启示及借鉴时应注意的事项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科技都有了发展,电子计算机也基本在各个学校普及,有了进行翻转教学的环境。而当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这其中翻转教学也可作为一条新思路。现在中国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在借鉴翻转教学时,我国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1)利用当下的技术使师生的翻转教学容易化。教师们要有方便的录制工具,有统一的视频平台,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录制课程熟练化。学生这样才会知道他们可以从哪里得到课程资源。(2)为你的翻转教学期望而教。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翻转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反复强调使用翻转教学的优势。这也使得翻转教学在开始会不易进行,而教师要始终坚持下去。(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上文中的马祖尔提到学生们在“上课”前非常积极的使用一个由麻省理工提供的一个称为NB的注释工具,之后学生们在课堂积极地进行讨论,两周后他的35个学生已在文章中出现了2000多个注解,而他认为自己的加入会破坏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权威的,教师的思想和话语会限制其思考。(4)评估学生对课前任务的理解,然后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使用翻转教学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非常的敏感。教师通常会在学生观看在线视频前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任务,从而便于对学生理解课程的程度进行评价。Talbert说自己的学生使用一个叫做“披萨”的讨论平台软件,他们将自己的问题和评论发表在上面,这样Talbert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样在课堂上他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充分有效的用上课时间。这样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因为课堂时间限制而无法提问的问题。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当堂提问的习惯或勇气,而对于现在学生而言在网上发表自己的问题则相对容易。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来评估学生进而从旁指导。(5)为翻转教学设置一个专门或者特定的目标。Millet说,当别的教授向他咨询关于翻转教学时,他会告诉教师首先要明确所教课的问题所在,没有必要去翻转整个课,而是要看翻转能为课堂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寻找可以解决教师已明确的问题的技术。(6)建立一个可以补充翻转模式的评价。翻转教学中盛行合作学习(或者说是小组合作)使得评价有了难度。为此马祖尔发明了一个云端课堂管理系统,称之为“学习催化剂”。学生在这个系统进行注册,从而便于教师对个人和小组的评价。这个系统使得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而学生可在其手机或电脑上进行个人作答。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关于教育的云端数据库。总之,我国在借鉴时势必要注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翻转,如果翻转要翻转到什么程度,而翻转时又要做出怎样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关中客.颠倒教室究竟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9

[2]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动机变化特点 师范生公费教育

1.研究背景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研究动机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二是研究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联性[1]。虽然有部分学者研究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但都局限于静态研究,对于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动态研究却甚少[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3],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等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及其效果[4]。如今公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实施四年,随着公费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的不断深入,人生及社会阅历的深入,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正是本项研究的主旨所在。本项目追踪调查不同年级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不同特点,以此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从而对找到适合教学的干预方式,并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次研究选取三组处于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公费师范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298份。

2.2调查工具

本问卷在高一虹教授在2003年编订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5]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公费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编制而成。调查问卷采用里氏克特五级量表计分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动机类型分析

首先,对三个年级的学生五种动机进行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报答父母和政策优惠两种动机水平上三个年级的学生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其他三种动机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哪个年级,学生们为了报答父母或是为了获得政策优惠而选择或就读师范生的动机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和专业兴趣三种动机类型上却表现出了年级之间的不同。为了考察这种随年级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这三种动机的差异分别进行了事后检验。在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两个方面,发现大三年级学生的分值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表明对于从事教师和学习英语的动机随年级的升高有明显的降低。

类似的,我们发现在个人发展这个维度上,显著的下降从大二就开始了,比起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早。个人发展相对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而言是更宽泛的概念,是个人对未来发展的整体期望,这种动机的下降会更加广泛地影响个体的学习情况。

3.2影响因素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原因,我们通过问卷的相关调查,分析了学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英语教师、课程安排三方面的满意度的年级差异,希望可以看到动机变化的内在原因。对这三方面的年级差异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教学安排的满意程度和对师范生政策的满意程度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效应。

对这三种可能性原因的年级差异均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方面,大三的学生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在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方面,同样高年级显著低于低年级。对政策的满意度上也发现大三年级学生是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的。综合来看,在这三方面影响因素上的年级差异与动机的年级差异十分类似,因此从侧面显示了这三方面可能是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原因。

4.讨论

4.1本项研究启发

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专业兴趣方面的学习动机有所下降。这表明,大学生在三年中,对于自身所学专业、自身的兴趣所在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但是,一进入大学就必须签完十年合同,保证学完四年师范后到农村执教两年,这些政策规定让这些高中期间还没有认清自己兴趣和爱好所在的大学生难免产生“强制”而不是“吸引”的感觉[6],因此,应该加强政策后续机制的设计与完善,以确保学生有所“出路”与选择。

从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来看,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访谈反馈,由于教师教育板块的课程大都放在了大三学年,部分公费师范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因此有必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把教师模块的课程有所侧重地分散到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中,让公费师范生尽早了解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理论,这也有助于其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热爱这个职业,愿意为其付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校长说:“优秀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师范生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只要我们从‘德、才、情’这三方面去培养师范生,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艺术精湛、能够不断创新的优秀教师。”[7]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来看,应加强“德”和“情”的教育投入,使公费师范生真正做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这也离不开任课教师对于公费师范生情感(包括学习动机)发展的正确引导与关怀[8]。

4.2本研究的不足

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十分复杂,由于实施的限制,只针对教育部直属的三所大学进行了调研。因此结果不足以概括所有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动机变化情况。对报告结果如何提出合理的、深入的理解与建议,有待于读者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Garner,R.C.,Day,J.B.& MacIntyre,P.D.M.Integrative motivation,induced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2,(14):197-242.

[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下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

[3]赵格.浅谈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04,16(2).

[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5]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现代外语(季刊),2003,(1):28-37.

[6]袁广林,袁鑫.我国公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弊端与完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63-03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1-2]。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点击具体实验,可直观了解该实验的内容、过程及其相关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虚拟实验室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

1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教授威廉·沃尔夫(William Wolf)于1989年首先提出的,它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用户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世界上分布的各种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及人力等资源。

虚拟实验室概念的提出至今仅十余年,但因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各国均在大力开发,己经取得了一些进展[3]。目前,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在发达国家己十分普及。美国作为当今的科技强国,继续保持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国外的一些大学己组建了远程虚拟实验室。德国的汉诺威大学建立了虚拟自动化工作平台;意大利帕瓦多大学建立了远程虚拟教育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了远程示波器实验和压力容器实验。

在国内,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应用上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初步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利用虚拟实验仪器构建了汽车发动机检测系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程测试实验室将其虚拟实验室成果在网上公开展示,供远程教育使用;四川联合大学基于虚拟仪器的设计思路,研制了航空电台二线综合测试仪,将八台仪器集成于一体,组成虚拟仪器系统;北方交通大学的网上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系统;中国农大的虚拟土壤-作物系统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开发了一批新的虚拟仪器系统用于教学和科研。这些尝试为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经验和可供参考的模式[4]。

本文结合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构建和河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实施,探索了构建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建方法、实施措施以及实施效果,为虚拟实验室在各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5]。

2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已经明确了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实验或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或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大部分实践能力都是通过实验或实训课程得到的,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实验或实训和实习,才能具备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足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但是,随着学生数量和实验或实训任务量的不断增大,实验或实训设备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虚拟实验或实训室是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建设使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构建成为可能,并赋予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或实训室,进行各种实验或实训练习。

有机化学实验在药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会操作,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有益补充,既能节约大量的教学经费,也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改善传统实验或实训教学条件不足的一种良好手段和一大趋势。

3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特点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具有传统实验或实训室无法比拟的功能特点,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科研和教育教学中的美好应用前景[6]。

3.1 资源共享性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建立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资源共享。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网络存在,都可以通过输入给定的密码进入虚拟实验或实训室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3.2 开放性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提供在线教学视频、在线实验动画演示等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模式,保证了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实时指导,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实训项目,也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实验系统,毫无限制地进行基本操作练习,仪器组装等,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3.3 交互性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以现有校园网络硬件设备为基础,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学习网站为平台,仅仅通过鼠标点击或拖拽就能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的练习;通过按钮控制实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具有学习的交互性。交互性是虚拟实验室的显著特点。

3.4 先进性

虚拟实验室使用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置与安装,资源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先进性。

3.5 安全性

化学实验试剂大多数具有易燃、易暴、剧毒、强腐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学生高度认真,也难免因为一时疏忽致事故发生。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践空间,可以无限制地重复练习,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

4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构建

4.1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方法

采用Web技术,使用图形设计软件Adobe Photoshop或Fireworks或Corel DRAW或Illustrator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软件Macromedia Flash MX或Ulead GIF Animator或Image Ready或3D Max进行Flash虚拟实验动画制作,网页设计软件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或Microsoft Front Page在本地磁盘上创建站点并编辑网页,然后上传到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供全校师生使用[3]。

4.2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思想

根据职业教育的国家整体培养目标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以技能带动理论的思想,设计开发实用、交互、开放型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因此,以基本操作实验为核心,以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为重点,以有机化学性质实验为补充。构建基本操作虚拟实验室、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室和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虚拟实验室,体现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的“高交互性、高参与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4.3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新点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以动画为核心,通过鼠标拖拽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使用的练习;通过按钮控制,实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交互性学习,交互性、参与性和简单实用性成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的特色。

4.4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内容

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网站设计包括:界面设计、动画设计、文字排版与网页制作。操作界面要求美观简洁、重点突出、操作便利、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分辨率,目录导航、各种按钮和主窗口位置在整体界面中的比例协调美观大方。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内容由文字材料、实验视频、虚拟实验三大模块组成:①文字材料包括化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标准、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有机化学实验讲义、有机化学实验装置组装练习;②实验视频的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提供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基本操作需注意的关键点,使学生对于基本操作有完整的认识;③虚拟实验以Flas为主,包括基本操作虚拟实验、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和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虚拟实验。其中,虚拟实验是虚拟实验室教学系统的重点,仪器基本操作虚拟实验,主要是以动画仿真的形式演示实验装置组装或仪器使用的基本操作过程及要点,强化感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模块主要由过滤、萃取、固液提取、热滤、抽滤、重结晶、干燥、蒸馏、减压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回流、熔点测定、沸点测定、纸色谱、柱色谱、薄层色谱基本操作单元组成。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由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演示、模拟实验、注意事项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它是多个基本操作单元的有机组合的整体。通过提取虚拟实验的训练,能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再认识,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既是对基本操作实验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检验,亦是培养综合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模块由蒸馏实验、分馏实验、重结晶提纯实验、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八角茴香油的提取、植物色素柱层析分离等组成。

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巩固理论课的知识内容有重要的作用。该模块由醇的化学性质、醛酮化学性质、烯醇的性质、有机化合物溶解性比较组成。

4.5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与Web技术的结合,依托校园网服务器可以随时到校园网上。亦可刻录成光盘,在任何安装有光驱的计算机上脱机使用。

5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实施效果

基于校园网络的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建立,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不受时间、地点、空间、仪器、试剂、师资、经费等条件限制的自由学习模式,缓解仪器缺乏、师资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的普遍矛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练习。实践证明,经过虚拟实验室的训练,学生正式实验时,实验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目的更加明确,实验进度明显加快;实验一次性成功率有很大提高;仪器损坏率和试剂消耗率明显下降;实验操作熟练程度显著提高。

因此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对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6 小结

有机化学实验网络虚拟学习系统——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其与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好切入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延华,桂万云.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2):94-96.

[2] 郭智敏,刘伟.基于Internet的远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61.

[3] 宋象军.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35-37.

[4] 高斌,汤楚宙.UG和VB为基的汽车发动机虚拟实验室建立[J].现代制造工程,2008,(8):84-87.

[5] 向明钧,赖日勇,曾靖,等.医学化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实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05-706.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4

论文摘 要: 本文作者讨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出发,试探性地提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1.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外语学习的目标应从过去的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转变为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应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大学阶段英语开课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真正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学者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有效的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进行恰当和有效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碰撞。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必然的。

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聚焦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而是片面地强调词汇和语法等这些语言的基础知识。学生要使用和运用一门外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说:“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造成许多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较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偏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初都不大适应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授课,对于要求自己开口说英语更感新鲜。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所以,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前,外语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下面我从实际出发,讨论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3.1课堂中文化知识的介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贫乏。教师可以通过对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的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这些方面的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如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不同,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另外,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如当中国学生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时很可能生气,但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在英语中“lucky dog”带有褒义,表示“幸运儿”的意思。对语言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的了解可以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尽管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语言学习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3.2利用课堂活动,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让他们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条件,让他们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身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扮演特定角色,用英语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致谢或致歉等活动。大学英语的听力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情景会话,每两课就有一个口头练习,可以通过这些练习及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目的语文化,提高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可播放一些纪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传播文化知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发挥其图、文、声、像,以及信息量大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英语晚会等方式传递文化知识,丰富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体验。

4.结语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为克服由不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美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5-126.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应用化工; 教学体系;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6)03-144-002

一、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们依据学生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前向和后向”整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立体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话,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是完整的。

2.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建设

在进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时,我们从始至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先后制订并实施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同时还特别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样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把大学生实际教学的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评级接轨,同时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首选,提高了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

培养适应化工产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回访等途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进行整合再造,于是就有基本技能实际训练、专门技能实际训练和综合技能实际训练这些模块,可以实现化工专业与化工产业互相联系、教学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互相联系、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标准互相联系。

1.基本技能实际训练

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能力,有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仪器使用等,重点是要求熟练掌握玻璃仪器(滴定管、移液管和量筒等)和常用称量仪器(电子天平和托盘天平)的使用,增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培训。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要求让学生重复练,熟能生巧。基本技能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学生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也是从这里开始形成,所以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兴趣。

2.专业技能实际训练

2.1化工仪器运用与仪表操作的培养。化工生产需求仪器与仪表,据此安排化工管路拆装训练、化工单元仿真和实际训练、仪表实际训练和大型精馏仪器实际训练四个单元。在掌握化工仪器设备如泵、压缩机、风机和阀门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化工单元仪器、化工仪表和自动操作系统、大型精馏仪器的使用

2.2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化工企业对原料、中间体、产品的质量操作分析的要求,确定化工产品分析检测能力的培养路线。学生在掌握实验室玻璃仪器和称量仪器等的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常见的四大滴定训练化学分析操作技能,通过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仪器分析的操作方法。

2.3化工工艺运行操作能力培养。化工生产特征是工艺相对复杂、工作顺序影响和工艺条件一般严格。化工工艺操作能力是化工技术类大学生的重要技能。

根据已有岗位需要和实际训练条件,学院确定了以化工识图与绘图实际训练、有机化学实际训练、化工工艺仿真软件为实际训练单元的一系列措施。学生通过加强训练,有效的结合化工生产的特点和不同生产过程的变化,能够发现问题,而且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确保生产能安全顺利进行。

三、项目研究基础

这些年来应用化工专业一直都在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更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增强实践教学管理水准

政策体系构建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证,是确定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必要基础。先后制订并实施了许多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很多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

2.建设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经过几年建设,我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变成一支既注意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注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3.中心要建设校内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要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重点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年来,我校建立了好几个实践教学中心设施,包括有机无机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2005年初开始改扩建化工基础实验室、实际训练基地,注重其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功能的匹配化,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富有效果的科研活动。通过基本技能实际训练、专业技能实际训练和综合技能实际训练,与分层次递进推进实践教学设计,实行训练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达到三大专业技能培养和四个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出当代新型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车礼等.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4):90-93

[2]张红等.构建高职应用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1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HIS安全性再评价;倾向评分加权;ALT;临床真实世界

中药注射液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提高等特点,但是近年来,对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出现毒副作用的报道逐渐增多,某些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肝损害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2]。因此,对中药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safety re-evaluation of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prescription, SRPTCM)已刻不容缓。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以及明显的抗凝、促进纤溶且改善血液流变的作用,广泛用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急性脑梗死等疾病。随着上市后时间的延长和用药人群的扩大,相关不良反应和新的不良反应逐步地被报道和发现,但关于它可能对肝功能的损害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3-4]。本研究选取全国18家大型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信息,旨在对临床真实世界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是否可能对患者肝功能造成损害,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肝功能损害进行相关研究,为疏血通注射液安全应用于临床提供指导。

本研究以谷丙转氨酶(ALT)为肝功能评价指标,用实例阐述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的优势及应用过程,基于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提取的非随机观察性数据中存在的大量混杂因素进行偏倚平衡,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估计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处理效应,即探讨临床真实世界中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是否对人体的肝功能有损害,以及导致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指导。本研究的观察性数据中存在大量混杂因素(也称协变量),其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下面简称“用疏血通”)和未使用疏血通注射液(下面简称“未用疏血通”)的患者间的基线分布差异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但是GBM倾向评分加权估计可以减少或消除大多数协变量在组间的差异,同时,“用疏血通”组和倾向评分加权后的“未用疏血通”组的比较结果提供了“用疏血通”相对于“未用疏血通”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处理效应,并在几乎没有混杂的情况下本质上修改了“用疏血通”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即处理效应,使结果更加贴近于临床真实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市18家大型三甲医院HIS数据库中的部分“用疏血通”和“未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信息,共包括5个部分信息表:患者一般信息、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医嘱记录、实验室理化指标检查[实验室指标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S)]。其中“用疏血通”的患者共54 254位,“未用疏血通”患者共40 472位,筛选其中至少具有2次ALT检测指标的患者,并根据下面数据分析的提取标准,从中提取ALT指标发生指定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相同条件下“未用疏血通”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2 数据提取原则

1.2.1 数据规范化 在提取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HIS和LIS数据库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流程主要涉及剔除患者一般信息中的重复数据、信息表不一致的数据、无用医嘱记录、医嘱名称的标准化、中西医诊断名称的标准化、用药剂量单位的标准化以及理化指标检测值的标准化等[5]。目的是确保被研究患者的唯一性;确保各信息表之间具有相关性;确保医嘱和诊断名称的一致性;确保用药剂量单位和理化指标结果的有效性。基于这4个方面的原则,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统一标准化,形成完整有效的分析数据。

1.2.2 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依据数据规划化的准则,纳入HIS和LIS数据库中所有“用疏血通”和“未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且在LIS数据库中至少有2次ALT检测指标的患者。排除不符合数据规范化的住院患者。

1.2.3 数据提取标准及安全性结局 由于HIS数据库收集和存储的数据非常庞大和结构复杂,而且没有直接对不良事件的记录,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清理、转换和标准化之后,才能提取研究所需要分析的指标[5-6]。本研究需要提取2类人群①在所有“用疏血通”的住院患者中,提取具有ALT检测指标的患者,将其“用疏血通”前7 d内的最近1次指标值定义为“用药前ALT值”。然后考虑用药后的ALT检测指标值,若当次用药期间及用药停止后7 d内的所有ALT指标观测都正常,则记录该患者为“ALT用药后正常变化”;若这段时间只要有1次指标观测异常,则记录该患者为“ALT用药后异常变化”,并记录第1次异常前患者的所有混杂因素情况。需要注意的是:①若患者在医嘱开始前没有做ALT指标检测,则将医嘱开始当天的检测值定义为“用药前ALT值”,若当天也没有检测,此患者不属分析对象;②在所有“未用疏血通”的患者中,提取具有ALT检测指标的患者,将其入院后的第1次ALT检测值定义为“用药前ALT值”,其他情况和①的提取原则一样。但必须确保第一次异常值出现在使用了某种用药之后。从而得到分组变量“是否用疏血通”,“用疏血通”组记为1,“未用疏血通”组记为0;安全性结局变量为“用药后ALT是否异常变化”,用药后异常变化记为1,用药后正常变化记为0。

由于不同医院ALT指标的正常范围不同,因此,需要搜集各家医院ALT指标范围并根据不同医院分别考虑异常值情况。首先,把ALT指标达到正常范围上限的200%(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定义为临床异常;然后,再根据用药前后是否临床异常的变化,来定义本研究的安全性结局。按照数据提取的原则,最终提取的ALT指标的人群分布见表1。

1.3 数据提取结果

在“用疏血通”的54 254位患者中,有4 991位患者(约9.20%)满足上述ALT指标的数据提取原则,其中用药前后ALT指标发生异常变化的人数为358人(约7.17%);在“未用疏血通”的40 472位患者中,有2 678位患者(约6.62%)满足ALT指标的数据提取原则,用药前后ALT未发生异常变化的人数为158人(约5.60%)。最终得到符合数据分析条件的2组人群分布如表1所示。

1.4 混杂因素

根据提取的HIS数据的实际情况以及医学背景,考虑57个与分组变量和安全性结局(用药后ALT是否异常变化)可能有关的所有混杂因素。具体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分段处理)、职业、医院、住院科室、医疗费用类别 (医疗保险、公费、地方普通、新农合、自费、医疗照顾)、入院方式、入院病情(危、急、一般)、出院方式、住院费用(万元)(分段处理)、病危天数、ICU天数、病重天数、住院天数(分段处理)、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共41种)等,见表2。由于合并用药的数量及名称类别太多,需要对其进行清理合并与标准化,选取频数最多的前41种合并用药。

1.5 数据分析方法

依据文献Rosenbaum和Rubin[7]以及Hirano和Imbens[8],本研究利用虚拟事实(counterfactuals)定义观察性研究中接受处理和未接受处理(即对照)间的处理效应。假定总体人群中每个个体都有2个潜在的结局值(potential values for any outcome);一个是个体被分配或接受处理条件时的结局值y1,一个是个体被分配或接受对照条件时的结局值y0。对每个个体而言,这2个值仅有1个被观察到,另一个虚拟结局是不可能被观察到的。那么,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记为ATE1[9]。令z为处理分配指标;如果个体接受处理,则z=1,否则z=0。从而,E(y1|z=1)就是处理组个体接受处理条件后的平均结局值,E(y0|z=1)就是处理组个体接受对照条件后的平均结局值。那么,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E1=E(y1|z=1)-E(y0|z=1),它的估计在本研究中很有意义,因为笔者特别关注在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处理效应,即理想上期望“用疏血通”的处理相对于“未用疏血通”的对照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更小或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关键是估计ATE1[9]。结局值y0对每个接受处理的个体而言是无法观测到的,所以E(y0|z=1)必须从对照组的数据中估计得到。然而,Rosenbaum和Rubin[7]讨论过,如果多个协变量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的话,则此估计值是有偏的,从而ATE1的估计也会有偏,因此可以考虑利用倾向评分来调节这些差异[10]。

倾向评分法将多个混杂变量综合为一个变量即倾向评分,通过平衡两对比组的倾向评分而有效地均衡混杂变量的分布,从而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7,11]。由于经典的倾向评分方法缺乏灵活性,需要进行协变量选择,即都是使用带参数的Logistic回归线性模型或通过变量选择技术挑选出交互项或非线性项来估计倾向评分,这样很可能会遗漏对处理选择很重要的协变量或者错误指定了模型中协变量与处理选择之间关系的函数形式[12-14]。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种多元非参数回归技术GBM估计倾向评分,它可以自动的根据数据利用自适应算法去估计所关注的处理变量和大量混杂变量(或协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模型中协变量很多、协变量与处理变量之间线性、非线性或交互效应等函数形式无法确定时,此方法最具优势[10]。

GBM估计倾向评分的过程中,通过使K-S统计量达到最小,不断加权调整模型,使得“用疏血通组”和加权的“未用疏血通组”的混杂因素达到很好的平衡。为了找到使K-S统计量达到最小的迭代次数,理论上需采用很大的迭代次数,但迭代次数越多,模型估计的时间越长,所以实际应用中可以只选择较大的迭代次数,如果无法使得K-S统计量达到最小,再加大迭代次数,或考虑其他的估计方法。本研究设定迭代次数为2万。为确保模型形式的正确识别和模型的精确估计,取一个折中的4阶交互项,即在每次迭代中,考虑所有协变量的4阶交互项来最优化对数似然函数。一般来说,除非研究样本足够的大,一般不太可能去考虑5阶或更高阶的交互项。另外,在GBM估计倾向评分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个足够小的收缩系数λ(本研究取值0.000 5),它用于排除模型中大多数不相关的协变量、产生一个仅体现最重要作用的协变量和交互项的稀疏模型[15]。另外,处理效应估计的标准差利用leave-one-out刀切法(jackknife)进行估计。算法的实现利用R统计软件中的gbm,survey和Twang等[16]编程实现。

2 实例结果分析

2.1 GBM估计倾向评分的非线性特点

根据GBM估计的过程,算法迭代直到7 322次时使得K-S统计量达到最小。算法自动的根据57个协变量对模型对数似然度整体改善的贡献,来测量并排序每个协变量对处理分配的重要程度。可以用偏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s)[17]来探索每个变量的边际分布。当对其他56个协变量分布边际积分以后,患者被分配到“用疏血通”组的对数优势比与每个协变量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的,见图1。这种非线性体现了GBM方法的优势。而且,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在对其他协变量边际化后,使用奥拉西坦或入院病情危险等患者被分配到“用疏血通”组的可能性更大。

D102.奥拉西坦;V18.入院病情(1.缺失,2.急,3.危,4.一般);V12.住院科室(1.缺失,2.CCU,3.ICU,4.儿科,5.耳鼻喉科,6.放射治疗科,7.风湿病科,8.干部病房,9.骨科,10.呼吸内科,11.急诊科,12.老年病科,13.理疗科,14.内分泌科,15.其他科室,16.神经科,17.肾脏病科,18.外科,19.消化内科,20.心血管内科,21.血液病科,22.眼科,23.中医科,24.肿瘤科);V31.住院总费用。

2.2 混杂因素的平衡

在对照组个体进行倾向评分加权之前,协变量之间的均值差可以直接被观测到。从表2“ALT未加权”栏下的第1列百分比中可以查看“用疏血通”组的患者人群的特征,比如,年龄在18~45岁段(占28.60%)和46~65岁(占36.00%)的患者比例要明显更高。从表2“ALT倾向评分加权”栏下的第1列百分比中可以发现,在利用倾向评分给对照组个体进行加权之后,2组协变量之间的差异被大大减小。K-S统计量平均值由0.037减小到0.019,减小了50%。2组具体协变量的差异情况可查看表2。笔者只在表2中列出影响模型似然度变化比较大且2组间差异明显的协变量分布情况。

经过倾向评分加权后,2组间57个协变量的差异接近于随机分配的结果,见图2。给定原假设:“用疏血通”组与“未用疏血通”组之间协变量的均值无差异。P为原假设成立的独立性检验的值,它服从[0,1]均匀分布。图2显示了加权前后的P与均匀分布值的比较图。加权前(红色的实心圈),许多协变量在2组间有显著的差异,故拒绝原假设,从而,许多P接近于0。加权后(白色的空心圈),大多数协变量在2组间的差异不显著,故P都沿着45度的直线即[0,1]均匀变量的累积分布分散开,这就如在1个随机试验中通过检验接受2组协变量的无差异的P服从[0,1]均匀分布一样。加权前后每个协变量均值无差异检验的具体P见表2。

多分类变量都经过哑变量编码处理,P依赖于协变量的属性,若是连续变量,则它为t检验值,若是分类变量,则它为卡方检验值。

2.3 安全性结局分析

本研究重点探讨“用疏血通”对肝功能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处理效应。即分析“用疏血通”的处理相对于“未用疏血通”的对照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笔者建立ALT指标异常变化关于分组变量“是否用疏血通”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则分组变量的系数值即为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值,见表3。未加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对数优势比大于0(0.013),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要大,且具有统计显著性(P=0.034);但经过GBM倾向评分加权后,虽然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对数优势比大于0(0.011),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要大,但估计的处理效应减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104)。说明“用疏血通”对ALT异常变化的影响分析结论需要谨慎对待。

为了获得双稳健(doubly robust)的处理效应估计,有专家推荐利用倾向评分加权和协变量调节相结合的方法来估计处理效应会更加有效[18-20]。如果倾向评分估计正确或回归模型指定正确,则它们的估计是一致的。例如,在对ALT指标分析时,注意到倾向评分加权后,虽然使得患者年龄、入院病情、住院总费用以及个别合并用药等协变量分布在2组间更接近,但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如“用疏血通”组中28.60%的患者处在18~45岁,而“未用疏血通”组中只有20.60%的患者处在18~45岁。所以,把“患者年龄”等协变量加入到估计处理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可以适当调节存在的组间差异,从而得到更稳健的处理效应估计。协变量调节后的处理效应减小到0.008,且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273)。

一般来说,处理效应的估计对倾向评分模型以及回归模型形式很敏感,但对很强的处理效应,其估计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上面对ALT指标的分析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说明本研究中“用疏血通”的处理效应并不是很强。综合上面的结论,笔者保守的认为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处理相对于“未用疏血通”的对照对肝功能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McCaffrey等[10]用实例说明GBM能提供更精确的倾向评分的估计;GBM对2组协变量均值平衡的更好;估计出来的处理效应要更小且具有更小的标准误差。

2.4 敏感性分析

倾向评分加权可以调节可观测到的变量,但不能调节未观测到的因素即潜在偏倚。潜在偏倚的存在会导致这样1种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同协变量观测值的个体却具有不同的处理分配概率,即处理分配依赖于未观测到的协变量。例如,2个研究个体具有相同协变量观测值,但是由于存在一些潜在的协变量没有被观测到,即在这些潜在变量上的取值可能是不同的,那么研究个体被分配到处理组的概率也不同。从而,估计出来的权重和平均处理效应就会有误差。潜在偏倚是无法从数据中估计的,但是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19-20]来检验或评估研究结果对潜在偏倚的敏感程度。

潜在偏倚的存在意味着:研究个体被分配到处理组的真实优势比(即真实权重)不是wi=w(Xi),而是w′i=w(Xi,Hi),这里H表示无法观测到的因素即潜在偏倚。为了检验ATE1对潜在偏倚的敏感性,需要检验:随着倾向评分加权wi的变化,ATE1变化的敏感性。令αi=w(Xi,Hi)/w(Xi),用不同的αi值改变倾向评分加权αiw(Xi),来测量ATE1的变化。由于模型中的变量太多,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情况下,部分重要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4。第1列Var表示从倾向评分模型中移除的协变量名称;第2列E0表示排除Var后由倾向评分模型估计的E(y0|z=1);第3列range(αi)表示排除Var中对应变量后得到的1组αi值的范围(最小值和最大值);第4列observed(ρ)表示第3列αi的值与结局yi计算的相关系数cor(αi,yi)=ρ;第5列range(ρ)表示从第3列αi值的经验分布中找到的尽可能最大的和最小的ρ;第6列range(E0)表示使得ρ尽可能最大和最小的多组αi值,代入估计得到E(y0|z=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7列为bread even(ρ)。

表4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协变量的range(E0)与E0比较,变化都不大,且它们对应的bread even(ρ)都很小,则说明ATE1对潜在偏倚不敏感,即表4暗示着本研究可能不存在没有观测到的变量。

3 讨论

3.1 GBM倾向评分法的优势与劣势

由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数据难以收集且存在众多的混杂因素,分析困难,因此在现有研究中鲜有涉及,尤其很少见到利用HIS数据库信息对上市后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评价。基于HIS数据库中非随机化的观察性数据特点:存在大量混杂因素(也称协变量),患者间的基线分布差异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本研究利用倾向评分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使得“用疏血通”与“未用疏血通”的分配接近随机分配试验设计的效果,从而,可以有效的分析“用疏血通”对肝功能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GBM倾向评分估计方法非常具有吸引力,它提供一种自适应、自动的估计倾向评分的方法,特别适合带有很多协变量和多种类型变量(连续的、名义的或有序的)的数据。虽然,GBM提供了很多相对于其他模型的优势,但分析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适当的调整模型。比如,4阶交互项的限制说明模型中不能包含更高阶的交互项;又如,迭代次数和收缩系数,都会影响模型的拟合,虽然,足够大的迭代次数(本研究为2万)和足够小的收缩系数(本研究为0.000 5)能够提供更好的模型,但是却大大增加了计算复杂度,且同时减小协变量对模型的边际改善,可能导致算法不收敛。而且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即尽可能地纳入所有与预测变量和结局变量都有关的所有混杂因素,无法消除未知混杂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开展,观察性数据无论是数量还是准确性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倾向评分法在观察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作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一种新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探索。

3.2 基于现有数据分析未发现“用疏血通”对ALT异常变化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数据中包含大量的协变量且它们和处理变量的关系存在非线性的情况,见图1,体现了GBM用于倾向评分估计的优势。虽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多数协变量在加权前存在较大差异,但经过加权平衡以后,几乎模型中所有协变量组间均值差异被消除(表2),这些协变量的组间差异会影响处理效应的估计。GBM提供更精确的倾向评分估计,对2组协变量均值平衡的更好。

本研究重点探讨“用疏血通”对肝功能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处理效应。即分析“用疏血通”的处理相对于“未用疏血通”的对照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GBM倾向评分加权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对数优势比大于0(0.011),即“用疏血通”比“未用疏血通”导致ALT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要大,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104),这在本质上修改了“用疏血通”对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处理效应估计,使结果更加贴近临床真实情况。但本研究发现,通过GBM倾向评分加权并不能移除数据中每个协变量在2组间的差异,即使存在的差异并不大,且它们在2组的分布基本接近,但为了获得双稳健的处理效应估计,笔者利用倾向评分加权结合线性回归调节的方法对估计处理效应再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在ALT指标的分析中,协变量调节后得到的处理效应减小到0.008,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273),且患者年龄、入院病情、住院总费用以及个别合并用药等依然可能是影响ALT指标异常变化的因素。一般如果存在很强的处理效应,其估计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本研究对ALT指标的分析的不一致性说明“用疏血通”的处理效应并不是很强。因此,笔者保守认为在使用了疏血通注射液的患者中“用疏血通”的处理相对于“未用疏血通”的对照对肝功能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是基于北京市18家大型三甲医院HIS数据库中的部分数据得出的结论,未纳入其他地区和其他等级医疗机构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作为参考,需要通过对更多临床医疗机构数据收集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魏定基. 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4): 60.

[2] 陈裕盛, 韩启光.再论天然药物的肾毒性及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4):236.

[3] 郭新峰, 温泽淮, 谢雁鸣, 等. 疏血通注射液临床安全性的系统分析[J]. 中国中医杂志, 2012, 37(17):2782.

[4] 李百强, 鲁仲平, 方洪壮, 等. 疏血通注射液大样本临床使用安全性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10):592.

[5] 庄严, 谢邦铁, 翁盛鑫, 等.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HIS“真实世界”集成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实现[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0):2883.

[6] 杨薇, 谢雁鸣, 庄严. 基于HIS“真实世界”数据仓库探索上市后中成药安全性评价方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0):2779.

[7] Rosenbaum P R, Rubin D B.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J]. Biometrika, 1983, 70(1): 41.

[8] Hirano K, Imbens G.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 using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an application to data on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J]. Health Services Outcomes Res Methodol, 2001,70(2): 259.

[9] Wooldridge J.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10] McCaffrey D F, Ridgeway G, Morral A R. Propensity score estimation with boosted regression for evaluating causal effects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J].Psychol Methods, 2004, 9(4): 403.

[11] Alex ZFu. 倾向得分法综述[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8, 15(2): 259.

[12] Shadish W R, Cook T D, Campbell D T.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generalized causal inference[M]. Boston: Houghton-Mifflin, 2002.

[13] Harder V S, Stuart E A, Anthony J. Propensity score techniqu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measured covariate balance to test causal associations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J]. Psychol Methods, 2010, 15(3): 234.

[14] Stuart E A. Matching methods for causal inference: a review and a look forward[J]. Stat Sci, 2010, 25(1): 1.

[15] Friedman J H, Hastie T, Tibshirani R. Addi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a statistical view of Boosting[J]. Annals Stat, 2000, 28: 337.

[16] GRidgeway D, McCaffrey A, Morral. Toolkit for weighting and analysis of nonequivalent groups: a tutorial for the twang package. package manual[EB/OL]. 2010-01.http: ///src/contrib/Archive/twang.

[17] Friedman J H. Greedy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J]. Annals Stat, 2001, 29: 1189.

[18] Huppler-Hullsiek K, Louis T A. Propensity score modeling strategies for the causal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J]. Biostatistics, 2002, 2: 1.

[19] Rosenbaum P. Observational studies [M] .2n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

[20] Bang H, J Robins. Doubly robust estimation in missing data and causal inference models[J]. Biometrics, 2005, 61:692.

Impact analysi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of

ALT based on 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YANG Wei1, YI Dan-hui2, XIE Yan-ming1*, YANG Wei1, DAI Yi2, ZHI Ying-jie1, ZHUANG Yan3, YANG Hu2

(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Statistical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3.The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on ALT index, that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huxuetong injection harms liver function in clinical settings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guidance for its safe application. Method: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jections is gathered from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of eighteen general hospital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index as an outcome. A large number of confounding bias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MLRM) to estimat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s on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index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 The advantages and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GBM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examples which eliminate the biases from most confounding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This serves to modify the estim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LT index making the results more reliable. Conclusion: Based on large scale clinical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HIS databas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bnormal changes in ALT have not been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