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承载着它的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霸主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设置了英语课程并聘请了英语教师;形形的各种考试中,英语几乎成为必考科目。在过去,中国的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英美文化的导人,即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祖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现今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1.商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国的学生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和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英美文化,使得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倾向。走进大学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有些学生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为荣,若问他们中国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个,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们没有几个能完整答上来。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人中国,使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事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骗取奖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耳闻;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买,或在校外做不正当的生意,或自己挥霍一空,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高职教育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处于摸索阶段。高职英语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教材过分强调对英美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促使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得不在课堂和课外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这样,英语课就变成了学生纯粹的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英语教师认为自己上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汉语专业老师的事。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让其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他们却感觉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开口。另外,英语教师自身的中文素养也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英语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3.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
在我国的高校校园,特别是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当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着国际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更有学者呼吁:“我国的大学生正在经历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只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复兴。
3.2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英美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组织两种文化的对比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基本知识,熟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际能力。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英语文化国家也很有吸引力的一面。作为一名高职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本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不但是一种爱国意识的体现,更能增强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信心。
4.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大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学到地道的英语,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据调查占教材内容的比率不到5%。关于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文学艺术作品,象《桃花源记》等。
4.2转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自身母语文化的素养
事实证明,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从交际功能讲,英语学习和汉语言、汉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的母语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不仅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增强自身中西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
4.3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
教师不能象过去一样仅重视英语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比较并讲解,有意识地将课本中可以联想到的内容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例如,讲到英语国家的圣诞节时,老师可以用英文讲一下中国的春节,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熏陶。另外,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涉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将其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明白人类的文化其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统治着全世界,进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
4.4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2
工笔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李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文雅的学者风范,有着工笔画家所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的作派。结合之前的戎军经历,许多人无法将其和李峰的绘画联系起来。然而他笔下工整细腻的女性形象,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对纯美追求的情怀。“我一直主张追求单纯简约的美,画的也是唯美的东西。”作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调侃自己画风偏于保守而不前卫,“在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始终坚信,人对美好而简单的东西是有着最本能的亲切和追寻的。我想要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戎军生涯
到艺术殿堂
李峰出身于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即便是童年时期的绘画喜好,也有良好的条件在幼年时期得到中国建筑专业名校南京工学院的胡心讯工程师的指点。童年期打下的良好绘画功底是李峰日后走上专业艺术道路所不可忽视的基础,也许正因为最早接触建筑设计的绘画语言,使得李峰在同样严谨的工笔绘画的道路追求上埋下伏笔。
上世纪70年代,参军仍旧是一条改变人生命运的道路。李峰凭借自己的作画才能,消除了阶级出身的不利因素。1977年,李峰顺利通过征兵程序,开始了他于山西洪洞的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中,李峰凭借自己的绘画专长,负责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同年,他的美术作品屡见报端,大获好评;他个人也因在部队的突出表现而荣立三等功。军旅生涯带给李峰的是难得的精神和人生上的历练。
1980年,李峰复员归汉。此时,中国内陆已恢复高考数年,他期待自己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重拾艺术梦想。在那个学好数理化的年代,打算报考艺术院校的李峰最初遭遇到身边一切亲朋好友的反对。而自幼对艺术的痴迷眷念,抑或更是天赋的命运,使得李峰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这条道路。1981年,李峰凭借过硬的绘画功底和不俗的实力,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开始了专业艺术学习。
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时期,基于对工笔技法的热爱,李峰致力于连环画创作。1984年,只是大三学生的李峰凭借作品《围墙》参加了当年举行的全国第六届美展,加入了湖北美术家协会并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85年,李峰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进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任助教一职。在教职的数年中,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而出于对艺术道路的不断探索精神,李峰于1988年再次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著名画家邵声朗先生,继续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的深造。重新走进课堂的经历十分关键,李峰在名画家的指导下对工笔绘画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领悟,向他的工笔画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在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中,李峰改变了过往对于色彩鲜艳、风格明快的日本绘画的喜好,重新学习和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1989年,李峰的连环画作品《桃花源记》获得了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铜奖、入选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唯美&单纯,
工笔画style
80年代中期开始,李峰就已开始专务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创作。工笔重彩在国画画种中有深厚的传统,但这种重视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和文人水墨的写意画抗衡的。因为给人“传统”的印象,换言之,所谓古板且保守。工笔画发展到今天,题材必须和现实生活融洽,捕捉新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脉络。李峰善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那些清新柔美的女性形象不再古板而程式化,画面整体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在大量的写生中,李峰注重生活体验,从中提取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也显得更为生动自然。“工笔画有利于表达阴柔之美,也比较符合题材惯有的人物形象。”李峰说,“我对题材的处理都会偏唯美,因为我个人很推崇这种单纯朴素的美。有人说我画的藏民不真实,像演员那种美感,这是我个人风格的一个表征而已。”
李峰提及的此画正是《心原》,来源于在甘南藏族地区体验生活时的灵感。辽阔空灵的美景和藏族妇女的游牧生活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幅作品以牧民妇女、羊群和草原为元素,本应是粗砺而艰辛的游牧生活却被李峰表达得具有安宁与诗意的美感。“画家重塑客观对象,努力表现其本身的精神气质,但更重要的是借物言情,无论是题材还是客观形象,最终都是要反应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情绪的。”正因为此,李峰用唯美的手法处理画题,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田园之美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经济再发达,心灵还是渴求回归自然。实质性的对美的追求和人性对自然的怀念是永恒的。”
与藏族题材相对,李峰还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傣族系列作品,《远方》、《家》、《香蕉园》、《南风》等均属于此“现代仕女画”。笔下描绘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端庄秀丽,甜而不媚。为营造这种境界和气氛,他采用了古代传统壁画中的构成因素,有意识地压缩画面的三度空间,以加强平面的视觉张力;同时采用优雅明快的色彩,辅以较强的黑白构成对比;由于块面分割与线形处理舒畅、简洁和线条沉稳、凝重,因而画面的大效果极佳,在优美、明朗中不失厚实沉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结构变迁 时代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
一、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命运成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难题。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整体的文化困境: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整合方式难以发挥社会功能的条件下,日益面临一个自我秩序崩解的危险。近代中国社会的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已经无法在既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内加以整合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生活方式,展现着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而且挟其经济实力与政治强权,硬性楔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就带给中国社会以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模式。而且,从两种社会生活模式的类型来讲,具有内在的相斥性。于是,从近代中国以来 ,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就此形成一种僵化性的文化格局。这种社会文化格局 ,造就了相应的思想文化格局。
在社会学里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家天下”为基础的,家庭是社会稳固的基本单元,在社会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讲,伦理道德构成了它的内涵。这种伦理性的文化,在古典社会的范围内,与古典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的边缘状态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重大差异。如果就前者而言,它还不能说是完全适应的话,起码也是基本协调的。但是就后者讲,它则是完全无法给社会运动过程以引力的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1)重道德而轻事功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2)尚“义理”而鄙“艺器”。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3)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儒家学派春秋时期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自然与人应该和谐发展, 尊重自然, 不违反自然规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和谐完美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学者, 在面临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时, 也开始向东方寻找答案, “天人合一”思想, 已开始被世人所瞩目,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的把这一思想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 赋予时代意义,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 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正是多年来积淀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国家生生不息并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国际背景和国内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必须有忧患意识。还有像“精忠报国”、“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文化传统都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 对于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个人的自我修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品质, 并提出了“慎独”思想, 这些无疑是我国古代关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精髓, 至今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还有孝文化、俭文化、廉文化等, 这些古代优秀文化无疑对现代人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比较其他文化, 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中国人内在的思维特点, 对国人自身发展也就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转型时代。我们目睹了古老传统文化的碎裂以及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艰难,我们得在一个全球一体化以及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中寻求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彭亚静.中西文化导论[M].2000
[2].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4
论文摘 要: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是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将一些浅知陋见陈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学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之知识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农业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
又如在教学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二、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中医”,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在国内的引进和传播,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
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
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建筑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揭示需教师辅之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与材料,教师要有“一桶水”方可满足学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02期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5
[关键词]《疯狂原始人》;中国文化符号;运用;解构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克鲁家族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冒险旅程。该影片以深刻的主题内容、老少皆宜的影片表达方式、鲜活的3D视觉效果,演绎了一个既有冲突但充满爱的家庭关系,展现了亲情与爱情、家庭与责任、守旧与创新等相互碰撞时引发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总之,该影片延续了美国动漫影片创作强大的包容性特点,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走出影院。然而,笔者认为该影片在我国成功上映还得益于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正如此前推出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只是相对于后者,该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运用更为隐蔽,它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符号与美国文化进行了解构、重组,甚至有些部分以中国的文化符号或传统关系为依托、植入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在亲切自然、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并发自内心地喜爱“疯狂原始人”。本文尝试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如何成功运用、解构和重组中国文化符号,从而引发对国产动漫创作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文明与美式幽默巧妙结合
《疯狂原始人》中有着许多观众为之捧腹的笑点,然而这些笑点背后暗藏着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在中国,这些文化符号通常被置于历史课本或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中,其讲述也往往颇为庄重。然而,该影片却以其一贯的美式幽默、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中国文化符号轻松、愉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在欢笑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国的汉字活体印刷术演变成滑稽可笑却无比“高级”的照相方式;游牧原始人Guy帮助克鲁一家捕猎,采用了木偶戏技术原理,让大鸟落入陷阱瞬间变成烤大鸟;克鲁家族为躲避大猫的攻击,借用了我国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踩高跷;老爸Grug和Guy遭遇柏油危机,用自制的木偶雌猫吸引大猫,成功脱险。此外,代表文明和创新的年轻人Guy通过石块撞击和钻木创造出火种,源于我国古代文明――燧氏的钻木取火,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贯穿于《疯狂原始人》中的故事情节中,为打造轻松、幽默的动漫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意元素。
二、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润物细无声”式解构与融合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运用了现代人生活中熟悉的场面或事物,如:如玩美国橄榄球般激烈地抢食鸵鸟蛋,自然材料做成“雪橇”穿越山坡,两块小石板做“电击”工具、有趣的“鞋子”,挡雨的“伞”,等等。电影将此类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形式变化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而变得异常生动有趣,从而跨越了国界和年龄,让世界观众为之惊呼、欢笑和感叹。
在影片众多的画面中,浓缩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也是中国观众群潜意识下接受和喜爱该影片的原因之一。如:“文明”原始人Guy给小伊及克鲁一家作为传递信息、互报平安的海螺。小伊的第一个海螺被家人破坏后,遭遇危机时,小伊情急之下,用动物的残角代替海螺传出声音,向Guy求救并成功。其雏形为我国古人在战场和生活中用来发出号令或传递信息的号角。其次,克鲁家族悬挂“洗澡”――用木棒敲打身体和衣裳,看似粗野可笑,但它不是美国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出生于20世纪 8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村,能经常看到自己家人用洗衣棒在河边敲打衣服,用鸡毛掸子掸去桌椅上的灰尘,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生活场景和方式,通过该影片解构和“变异”之后,拉近了中国观众和该影片的距离,同时勾起了中国众多老、中、青辈的民族记忆。再次,克鲁家族的睡前故事与传统中国式家庭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灯、电话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无论乡村或城市,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听长辈讲各种鬼神故事、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人物故事等,虽然有些故事听过许多遍,但这种看似单调的“娱乐”活动却因为浓浓的亲情让家人倍感温馨、期待和怀念,当然,由于剧情需要,克鲁家族的故事主讲人是保守的父亲Grug为保全家人的生命而展开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后,还有Guy运用火种成功击败食人鸟、引发玉米地“火灾”,意外收获可食用的爆米花之后,出现漫天绚丽的烟花,此时欢快的音乐及时出现,符合我国观众群将烟花与喜庆、节日相联系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总之,类似于上述中我国传统生活习俗和方式的穿插运用,有效地拉近了影片与中国受众群的距离,让大家在倍感亲切又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美国文化影响和熏陶。
三、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运用与解构
影视艺术创作中常利用“移情”这一理论,将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成与所针对观众群的年龄、身份、品性相近似的人物,将影片中的环境设置成观众所熟悉的环境,这些人物、环境等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现实基础上变形、夸张、组合和修改,让观众产生“移情”体验。[1]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的父亲形象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生活环境而塑造,在阶段性采借中国传统父亲形象、表现世界上所有父爱特质的同时,凸显了美国父亲形象,向世界表达了美国的家庭观和亲情观。
《疯狂原始人》中的Grug是一个保守而固执、严厉却内心充满大爱的父亲形象。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Grug固执地认为山洞是家人最安全的栖身之所,他坚守规矩,害怕失去,拒绝改变,与家人长期生活在没有阳光的山洞里,通过辛苦恶斗哪怕只有一个鸵鸟蛋也是先让家人享用,而自己却笑着说“上个星期我已经吃过了”。Grug这一父亲形象也是广大中国传统父亲的缩影: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为生计奔波,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不容许有任何闪失,小心谨慎地做每一个决定,按部就班地做每一件事情。为了家人的幸福,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立足现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能让家人没有生活忧虑的工作,就像影片中的Grug不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下,宁愿选择目前他认为最安全的山洞和生活方式。然而,这个类似于中国父亲形象的Grug在Guy多次新奇idea实施成功的事实面前、在巨大的家庭责任重压下, Grug渐渐意识到了Guy的说法的正确性,因此,在面对危机时,他将家人托付与Guy,自己做好牺牲的准备。老岳母那一句“你让我刮目相看”,体现了Grug的思想巨变,道出了广大观众的心声,意味深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影片在表现父爱如山的共性同时,打破了中国式父亲感情表达含蓄特点,影片中一贯严厉、固执的父亲Grug在准备牺牲自己,保全女儿时刻一句“我爱你”,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从“我有我的力量”到最后“用脑子”想出绝妙好主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英雄男子的“智勇双全”的审美评判标准和美国人的探索、冒险精神;总之,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通过家庭责任、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演绎,传递了美国现代主流社会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建立家庭亲密关系等家庭观和社会价值观。
四、《疯狂原始人》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运用对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 经综合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是美国动画梦工厂成功运用和解构重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为影片提供了丰富动漫元素,同时,通过植入美国价值观、家庭观,解构重组中、美及世界优秀文化,结合3D技术和美式幽默,为该影片制造了许多笑点和感人的故事桥段,形成了老少皆宜、温暖催泪的家庭大片。因此,该影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包装下,以其影片质量、内容主题和3D技术等绝对优势,在中国上映短短一个月,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而我们的国产动漫与之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目前热播的动画片及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为例,它相对于《疯狂原始人》等梦工厂系列动漫,内容缺乏深度,显得较为幼稚,同时,从内容、主题及价值观等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内涵不足,民族基因识别度太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而美国推出的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到《疯狂原始人》,每部影片都在我国创下高票房纪录。因此,国产动漫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反思、总结,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努力探索实践。首先,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动漫创意灵感。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拒绝西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或者知识,“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2]。其次,学习美国梦工厂及迪斯尼动漫创作特点,广泛吸收、借用世界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如《疯狂原始人》中皮带猴为Grug和Guy助阵吸引大猫来沼泽地,敲打动物骨骼残骸,这一幕让人联想起9000年前,我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先民制造、吹奏骨笛画面,或者联想到曾侯乙墓编钟,等等。同时,该影片通过演奏“骨器”这一片段,体现了美国人乐观、幽默等民族特质。最后,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将动漫音乐作为动漫艺术的最佳语言交流工具,做到“先声夺人”“余音绕梁”,形成动漫音乐经典,最后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动漫影片《疯狂原始人》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与它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密不可分。它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刻地表达美国追求自由、平等,向往光明的探索精神以及重视家庭亲情等社会价值观,宣传了美国文化。因此我国动漫产业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立足本土,为体现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创造性地运用、解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动画作品的形式,固化其民族认同,达到对国家的文化认同,以至于以后他们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能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3]同时,广泛采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国际交流工具,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动漫影片为媒介向世界推广,实现动漫产业经济效益和传统文化发展双赢。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动漫电影创作应该借鉴国外动漫创作经验,在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艺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艳芬.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黄起才.发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J].太原大学学报,2007(02).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6
关键词:姓氏文化;古代姓氏;女性姓氏;姓氏发展
一、我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
在古代,不同于现代社会把姓氏看做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做区分,“姓”和“氏”在定义和使用上是有着明确区别的。
“姓”出现的年代最为久远。早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就已出现。母系社会的族群称为氏族,姓也就代表不同氏族的血统。
“氏”相较于“姓”出现的时间要晚了许多。大约是从夏朝的中期开始出现。“氏”最初是为了表示某些个人或族群的功勋或地位。因此“氏”也可认为是古代只有贵族才享有的称号。
二、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
我国古代早期的姓氏制度,是作为同时期婚姻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出现的。
著名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其代表作《中国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过原始群婚、血缘婚、亚血缘婚、对偶婚和专偶婚等多个阶段。
在蒙昧的群婚时期,当时的人们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等血缘亲人的概念,生育后代纯粹出于“自然”,亦或是“需要”;血缘婚时代,由于逐渐意识到了血亲通婚的子嗣多有疾病且易夭折,家族内部便催生了血亲禁止通婚的规定。不过当时的禁忌还仅仅停留在禁止父母与子女通婚的阶段;亚血缘婚则在此血缘婚的基础上更为严格,家族内同辈男女(表亲之间)也不允许通婚;对偶婚时期,社会中的婚姻关系也十分的松散,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家庭模式。这样的情况,需要一位强力且有远见的统治者来改变。
大概在公元前2000多年,这位统治者出现了,他终结了这种混乱蒙昧的状态。他就是伏羲氏。《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风”这个姓,也是我国有史料可查证的最早的姓,可以认为是姓的开端。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征伐十数载,最终成功一统周边大大小小的部落,实现了中华大地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统一了天下之后,伏羲氏推出了两项看似不起眼但是却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的制度:“正姓氏”与“制嫁娶”。
制嫁娶,可以看成那个时期的“婚姻法”。其实,最早推行一夫一妻制的也是伏羲氏。从此以后,“夫妻”这一概念才正式在中华大地上传开。
正姓氏,现今多认为此政策的出发点是则是伏羲氏为了规范婚配活动,避免血亲婚配的的配套政策。《史纲评要》记载,“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不始渎”。《路史・太昊纪上》则说,正姓氏“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三、我国古代女性姓氏最初的发展―先秦时期
田恒金先生的《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到先秦女性的名字、称谓是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氏、排行、夫谥、自谥等材料组成。从先秦女性的名字与称谓能直观的体现出她们的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等信息。这一时期,女性的姓氏主要作用主要是标示其身份。这样,在婚配时即可避免同姓同族结婚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这样的姓氏也表明从先秦时期开始,女性的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已经有依附于男性存在的倾向。
由于先秦古文献存世稀少,导致不仅仅是现代人,甚至是很多古代学者都认为先秦时期女性是没有名字的。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那一时期的女性的的确确是有名字的,但因社会习俗中女性名字是不对外示众的,由此在对外的时候就按照女性的家族出身等材料对其身份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女性的称谓方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附属于男性的社会现实。
四、我国古代女性姓氏发展的转折―两汉及魏晋时期
两汉时代,女性有了比较正规的名字。从这一时期留存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如若文献中出现的女性有名字,文献虽然会直书其名。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现象越发明显。这一现象体现在在文献中便是若女子尚未婚配,记载中会先说明她的父亲是谁; 若已婚,则先说明她的丈夫是谁。
汉代在对女性的称谓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与先秦基本一致,它同样标出了女性的所属族群。但有所区别的是在汉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不再是宗法血缘制的大家族,而是相对规模更小的家庭。因而女性血缘的辨识也不再是必须的。这一编号导致已婚女性的称谓以体现丈夫对自己的所有权为主要诉求,母家姓氏自女子婚后即弃之不用。
魏晋时期,女性名字的文献资料得益于留存文献典籍的增加也越来越多。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称谓已经完全的边缘化甚至消失了。女性从先秦时期起就已逐渐丧失自己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依附男性,或是父亲,或是丈夫。当发展到魏晋时期,女性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女性的姓氏,也只是体现女性的父亲或丈夫信息,女性自身的信息已完全被忽略不计。当时的社会要求女性以此来强调女性“所有权”的归属。
五、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仅是我国,世界各地的女性都曾经是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中,女性的社会角色逐步由社会主导变为男性的附庸甚至是物品。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女性姓氏的演变,甚至可以说是对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上古时期的男女姓氏不作性别区分,到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逐渐显现的男尊女卑,女性为男性附庸的趋势,也导致姓氏上女性也成为男性的附庸。直至两汉魏晋时期这一趋势被基本固化为社会共识成为共同价值观。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姓氏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女性姓氏文化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姓氏的变化也映射着不同时期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和线索。
参考文献:
[1]焦杰.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赵国华.竹简.中悲苦类女性名字的文化内涵[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