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问什么,如何问,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巧妙设疑,激趣,培养思维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力求新颖,能激趣,促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创设情境。设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力求通而未得之际,用问题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宇宙生命之谜》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语:“同学们,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请同学们阅读《宇宙生命之谜》之后,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设疑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平中见奇。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了”“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李万青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别总理的人,作者为什么单单抓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来做具体描写呢?”学生讨论,经过老师点拨明白了,他们是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也是全国亿万人民的代表,具体描写他们的神态和心情,更突出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这显然比问:“《十里长街送总理》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分层设疑,化难为易,训练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扣住重点,突出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处理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1.扣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靶要瞄准靶心,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大瀑布昔日原貌,然后找出现在的样子。接着提问:“昔日雄奇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今天为什么会逐渐枯竭乃至消失呢?”学生讨论后很快就概括出了原因。明白了这些,我让学生分组读今昔瀑布样子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再现葬礼的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提问直接凸显出了课文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深题浅问。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如王宗成老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问题完满解决。他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在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再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
三、多角度设疑,深入启迪,拓展思维能力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课堂提问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在具体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激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会使用电脑吗?”大部分同学回答说:“会。”然后问:“你们家有电脑吗?”有的同学会回答:“有。”最后问:“那你家的电脑上网了吗?你上网浏览过吗?你会在网上给朋友发电子邮件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立马议论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学生们全神贯注。
2.正问与反问。正问,就是教师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则是教师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和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如许艳飞老师在教《做自强自立的人》这课时,首先通过普通工人杜芸芸和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事迹从正面感知分析;然后从反面提问:“杜阿姨和海迪姐姐她们是因为没有条件依靠别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吗?她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而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通过一正一反两种心情和两种结果的对比,揭示出了教学的要点,促进了学生对主题的深化和理解,同时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强化了行为动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提问设计实在精彩。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性质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19-02
问题是知识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更没有创造。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可以认为:问题性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而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问题,问题意识是人体的本能。即创造是人的本能。
问题是一个人的灵魂,知识是可以弥补的而头脑中问题是不可移植的。因为问题总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一些特定现象辅以认真观察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稍纵即逝!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问题意识是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生活的同时,要更好地使学生发展自已,完善自已,这样才能面向未来!
一、问题性质
一般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无需推理、思考、印证的问答或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假分数?”、“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另一类是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概念经过计算,推理以及周密的思考这样的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它具有逻辑性、复杂性、合理性。它是学生成熟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结论的问题,是一种思维体操,是通过问题使知识得以升华的集中体现。从教育实践看来,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太少(几乎是没有)。这种事实性问题无须思考、思维,更不需要时间。如果问题一多,课堂看似人人参与,热火朝天,但都机械地一、一应对(即对号入座)问答,势必会造成学生认为原来数学也要死记硬记!实在无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无益于现代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性教学,要在课堂上增加学生逻辑思维力度,这才是问题性教学的指向。
问题的结构和设定,对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素质的体现,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往往对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妙不可言的!
二、实施问题性教学的原则
问题性教学是培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成功地实施问题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设置的问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一般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1、主体性原则
问题性教学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来的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会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轨迹进行。教师要求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时的灵活多变地调整与修改原方案。即整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随学生而变!
问题设置的难度控制是问题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启而不发”。问题太易,导致课堂过于热闹,这种设置学生没有进入思维状态,故而教师应准备有梯度问题方案。在难度过大时,可在两问题中间插入一个铺垫式的问题,使学生的感觉难度下降;在问题太容易时,可以跳过一些问题,或转换问题的切入角度,使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加隐蔽,增加思维力度,启迪学生思维。
2、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是在课堂上,选择最佳时刻提出问题,要营造最佳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架设最好的思维桥梁,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且准备足够的时间,让同学思考,这样才不会是形式上问题,学生这个主体才能最大限度扬其长,能使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最佳状态,课堂也非常活跃,学生的思路也很开阔。
综上述,问题性教学要遵循一定原则,在这一基础上,在问题的设计还要做到:
1、问题由浅入深的设置合理的台阶
不能“抽掉”几级台阶,而让学生“平步青云”,这样不利于吸引同学,不利于点思维的火花,不利于“收拢”学生的心。而问题没有台阶性而“平铺”直叙,则不利于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浅入深。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拓展。为在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最好同时设计有梯度的数套提问方案,随时准备应付多变的课堂教学。
2、问题的切入点或角度要准确
提问的关键及重点是:设问要能引起同学们足够的注意力,使得思维与问题“碰撞出火花”。学生经由思考与讨论,寻找形式多样的(或最佳的)解题思路。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提问题之前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不然学生会因为不具备思维的全景信息而茫然。
即: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要准确。例二前的铺垫题,给同学们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这样目标明确,准确的切入角度使得问题更加清晰。
问题性教学的实施,首先是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必须做到精讲多思,为同学们减负!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民主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以及素质教育观。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毫不拘泥的尊重学生的思维,否则,问题性教学是可想而知的了……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与载体都是学生。因而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这才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真正的问题性教学能制造很高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提问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着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其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从许多文章中我们看到的观点大多只是着眼于研究教师的如何问,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作答,这些观点可以说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徐越化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提问法的表述是:“提问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这个提法很具有代表性。而韦志成先生在《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质疑,且可以发表不同观点与看法。”这个观点相比前面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飞跃,但我认为还是不太全面。我认为: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它的形式应该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即克服学生“思维缺席现象”,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集中。且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将更加明显。语文学科中许多问题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展开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我设疑与解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因此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单单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说话权威,教学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走);而光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呈一盘散沙的无序局面)。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相互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避免出现“牵牛式”与“放羊式”的不良课堂教学现象。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因此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且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功克学习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使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看《语文教学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行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的同学,用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人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1)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敬业与乐业》,教师可以从标题人手:什么是敬?为什么要敬?怎样做才能做到敬业?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的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会高。
(2)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让人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因此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人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
论点,从中间人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3)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作了―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次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而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提问,善于思考,即使学生回答不流畅也要耐心听答,不能追问;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提问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问不当,不仅无益于教学,还会窒息课堂气氛,禁锢学生思维。
据研究发现,目前中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数量随意性大,一节课最多的可提二十多个问题,最少的只提一个问题;提问仍然是从教材内容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基本没有答案开放的,鼓励学生阐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反复重述、打断学生发言的情况比较严重;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不高;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些表现是目前课堂教学提问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提问技能,透过该现象能更深层地反映出目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掌握,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唱着主角,学生并没有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这种观念对课堂教学提问的影响在于,它使教师对提问的功能、目的、类型、作用等的认识和实际运用机械、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较差。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提问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提出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温故知新,联系已有知识
教学要真正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多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任何一个物理教师在上课时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学生无动于衷。在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列举提问,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也离不开生活。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物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三、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液体的蒸发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将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就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又如,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惯性知识时,教师举例:人绊倒时通常是向前扑,而人滑倒时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从而进入问题情境。
四、学以致用,采取应用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五、引起争论,激发思考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这样既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也可以把有关知识融会贯通,收到效果比单一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为此,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5
一、问题有效性
1. 设计合理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量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课堂提问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复杂问题的提问相结合,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相结合。在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时,还应设计一定的提示要点,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3. 发散启迪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问题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是可通过快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这就启发我们:提问不能太简单、太直接,不能让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
二、教师提问艺术
1. 因材施问
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一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更不能根据学生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提问。提问的对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或者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往往是举手也不提问,不举手更不提问,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摧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能承受的能力,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也要做到“点面结合”,不能只顾及举手积极的同学,也要兼顾相对“安静”的同学。提问对老师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对学生来说,则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提问对有些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切不可轻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保护学生。
2. 适时鼓励
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有的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时,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非常有益;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愉悦的心情;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try it again.”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3. 有效反思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6
这是一堂“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的实验课。教学目的是在使用油画棒与水彩色配合进行的创造性绘画游戏中,运用排水技法制造意外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艺术创造表现的兴趣和欲望。运用绘画语言和文字、音乐语言在形象思维的心理时空中互相启发,启发学生创造表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观察识记与忆想创造的能力。
实验教材要求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与识记,和忆想与创造形象语言的训练上,认定教学的难点是创造“欢乐”、“节日”的色彩语言。根据实验教学的教法建议,执教者在备课案中,为完成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作业与指导,总结欣赏与审美教育,都做了认真的设计:
一、选择录像进行直观的启发,配合学生的日记导入课题。通过演示儿童画,运用儿童的绘画语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出作业要求。通过音乐语言调节情绪,创设节日快乐的情境。演示动作补充形象,向学生输送形象信息,启发联想,丰富创作的形象语言,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表现高兴的色彩、快乐的色彩、五彩缤纷的节日色彩,进行色彩配合的游戏,突破创造色彩语言的难点。
二、学生作业分两步走;先让学生直接用油画棒构思做画,引导学生尽量完美、充分地表现出忆想构思的情节内容,再让学生使用选择的水彩涂染,利用排水技法创造意外的艺术效果。
三、总结欣赏学生自己的艺术创作,让学生谈画题,谈画意,讲内容情节,讲场面故事,用语言补充发挥,交流思想感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为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作文引导。
四、把美育贯穿在忆想创作的活动中,欣赏作业艺术美的重点是色彩美和人物动势的美,通过节日气氛的美的表现,引发对生活美的感受。
执教者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外活动中选取六幅儿童画。反复筛选收集了适合教学启发使用的春节录像和锣鼓乐曲。还与语文教师共同备课,商定了由日记——记忆画——作文的教学配合与分工。
教学过程是,启发导入开始放了一组《春节》的电视录像,把学生带入寒假春节的欢乐情境中,教师插话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对自己节日活动的忆想。两个学生讲述自己的日记,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日记描绘的画面自然导入课题。
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有集中指导,也有个别指导,重点突出,程序分明。
表扬引导学生直接使用油画棒构思作画;谈话启发学生选择画题和内容、情节、环境场面;演示表演动作和让学生自己比划动作,通过观察识记和运动感觉的体验,让学生自己扑捉形象信息,补充表象,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边想边画,边画边想,随意的组合画面,表现视觉空间的主观印象;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启发表现出近似三维透视空间的作业;运用“五彩缤纷”等色彩形象词语,引导学生表现“高兴”、快乐、的节日色彩,大胆地进行创造色彩语言的游戏。
用表扬快手,激励学生追求速度。展示有创造性的画面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优秀作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大胆创造。
展示作业中画出人物背面和侧面不同角度和活动方向的造型,启发学生创造表现多种神态的动向造型。
整个教学辅导过程中,教室里充满了惊讶和赞叹。教师满腔热情地鼓励,帮助学生突破了加工艺术形象语言和色彩语言的技术难点,画面上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体验到审美的感受。
总结欣赏时,师生们饱含激情品味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课堂教学达到了。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到前面展示和发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人感动。黑板上展现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形象语言与热烈温暖的节日色彩,感动了旁观者,在场的一位局长说,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美术课。
这节美术课所以能够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主要是它发挥出了美术教学的优势,在直接认知、艺术与创造和艺术与感情三个方面都发挥出了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
首先它改革了依靠临摹教材抄袭资料的教学常规,发挥了美术教学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的教育作用。
其次这节课在启发引导和教学辅导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绘画欲,引导学生观察识记。形象信息教学的传导是通过吸引注意、直接观察与识记和自己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生动的直观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