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1
编者按:教育部在2014年3月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如何进行内容的甄选?如何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校、课程层面又应该如何落实?本期,我们特邀几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收获。
要学传统中的美德而不是学传统的形式
文化传统是一种完整的历史遗产,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礼乐、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个人修养――刻苦、诗书、仁义、忠厚;接着是家庭美德――孝、俭、勤、礼;再就是社会美德――仁、忠、信、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孝顺、刻苦、勤奋、节俭、忠厚、仁爱、礼义、诚信、廉洁、诗书”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美德中,有些是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如孝顺、诗书;有些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如诚信、仁爱;有些表达上有中国特点,实质上却也是世界共通的,如刻苦、勤奋、忠厚、廉洁、义气等。
我们一方面要用尊重的态度去继承与发扬,一方面还要用审辨的精神去改造和创新,吸收其优秀的精神内核,扬弃其过时的外在表征。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继承的首先是道理层面的文化,虽然其中也有需要扬弃之处,但基本上说,道理层面的文化和美德是弘扬的核心所在。不同时代,在落实同一道理时的制度和规范不完全一样,且应当与时俱进。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时候,有些人有不同看法,大多是在制度与规范层面。问题更多的是形式与行为层面。如果说时代不同,制度与规范可以并且应该有所变化,那么,在形式和行为层面,就更需要进行改变。不改变,就会使规范难以落实,就会使道理变得难以理解、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教育;幼儿教育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古代有很多教育意义深刻的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等,这些故事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可以考虑把这些小故化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卡通画,绘在校园文化墙上或张贴于橱窗甚至楼梯过道等地方,让幼儿不断通过这些非常直观的画面图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讲解,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慢慢理解其内容,体会故事的内涵,明白要做一个好孩子的道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们不仅要培养幼儿诚实、礼让的美德,还要使他们懂得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勤动手动脑、富有同情心、学会与身边的小朋友友好相处等道理。
二、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区域活动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常见的区域有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等。教师投放的材料,必须合乎幼儿的年龄阶段,以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需要,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这些区域中,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又了解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教师确实要花一番心血。
其实,教师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在很多区域活动中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去。唱歌跳舞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在表演区,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去演绎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这种将传统教育故事内容变成一个小剧来让幼儿表演的形式,更容易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教授幼儿学习简单的剪纸,剪出简单的图形,如天安门、蝴蝶、花草等。我国剪纸流派和种类不少,有瑞昌剪纸、高密剪纸、佛山剪纸等,分类有团花、窗花、礼花等,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的时候,要让幼儿知道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品种类别、用途。在构建区,可以教幼儿用积木搭建万里长城,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会了解万里长城的历史和作用。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从小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很深的意义。
三、结合德育教育,通过全园、班级、小组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儿园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中,开展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传统教育活动,将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1.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利用多种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向幼儿宣传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知道我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知道哪天是学雷锋日、哪天是教师节、哪天是抗日纪念日等。在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教师还可穿插跟这些节日有关的小故事于其中,向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等,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爱国情操。
2.开展文化艺术活动。除了可以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外,还可展示我国的民族服装,使幼儿能通过服装区别不同的民族。还可向幼儿介绍我国的民族乐器,有条件的可将乐器展示给幼儿观看。比如云南民族传统乐器葫芦丝,乐器虽小,但其音色柔美飘逸,很适合幼儿学习。民族乐器的学习,既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爱好和音乐技能,又能提高幼儿的品味和修养。通过开展传统艺术活动,幼儿接触和感受到美的环境和美好的事物,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审美情趣,这对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3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以“二十四孝”为主题,在走廊,教室里都悬挂了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宣传画,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
学校利用每天早自习十分钟及中午上课前十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朗读经典古诗词、成语,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感恩师长,关爱长辈。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4
由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与社会的快速进步,我们国家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及相应的教育资源。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不利因素,使得高等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指引教育现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为困难。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要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对于有效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组成
(一)加强爱国教育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热爱祖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将爱国与忠君有机结合的意识形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前途服从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操,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等。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反抗外民族的压迫与侵略,开创中华文明、建设祖国大好河山都是传统爱国的集中体现。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礼仪。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论述极为精辟并富含哲理。《晏子春秋》有言:“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曰:“礼者,养也”,《礼记》中“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每个人的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明发展、社会以及文化风俗。它对我们的日常活动加以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的有序、平稳、健康,让人们和谐共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
(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方法与态度。我们国家的大学问家数不胜数,这些人的治学方法与态度能够有效改进当今学生的学习效果。古人的经验告诉人们学习应该有志向,“立志是成功的杠杆,是事业的脊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志当存高远”。应该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应该明白“怠惰,一切都难办,勤奋,凡事皆顺利”的道理。应该有超强的恒心与毅力,懂得“坚毅战胜强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有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最后,对于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实践,“有知识的认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四)学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根本精神。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精华。它充分展现了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将刚毅与柔和两种不一样的特质汇集一身。它还是一个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奋发图强、包容万物的伟襟。自强不息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包容万物能够与人为善。这种奋发图强争创一流的精神,影响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继承传统文化中和睦共处的意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 年代,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各个国家的政府陆续推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一个境界,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天人合一,崇尚人道和天道和谐统一。利用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使得学生确立人与大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尊重并爱护大自然,进而保护自然资源,进一步培育学生开创人类美好生活空间而奋斗的意识。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老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老师和学生接触非常频繁,老师言谈举止将会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曾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要有知识,为表者要有美德,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老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好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非常关键。学生在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引。老师的行为举止和治学态度不光对学生有影响,甚至可能透过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到社会。老师不但应该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所以,老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对课程进行优化。第一,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纳入到高校的必修课体系中。这样的话,将使得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还将让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高校的一个稳定的载体,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并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应该利用设立和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以便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目。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特别是传统文化课的分量。把它和其余必修课程摆在一样关键的位置,确定合理的学分,使其贯穿于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教育 短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在社会自身缺失和外来冲击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因而正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问题,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尤为迫切。
1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精神和传统技术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施教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知识面、升华青少年艺术情操、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
2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短板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下到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形式,都是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典范。然而近代以来,和“”等历史事件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如“韩流”、“日流”等外来文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巨大冲击,这使得现行传统文化教育暴露出了诸多短板。
2.1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虽然传统经典里有些价值观放在现在已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中仍然蕴含着很多对当代人富有启发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在课堂上任取《论语》的一小章节便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想必这种体验和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便是一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而非应试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就到处弥漫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小学阶段就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更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在高中阶段设立的课程除了国文之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孟选读》、《国学概要》,它们还都是台湾重要考试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逐步意识到这些差异,加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学习书法是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应该要求所有中小学高度重视书法的作用,着力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
2.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未能与青少年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相适应
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过于复杂偏激的文化内容以及过于高雅另类的艺术形式往往难于消化和理解,但我国现近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教材编写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方面以及学习次序等问题上有待商榷。现在的语文课程,自小学开始,弃《论语》、《老子》等经典不学,而先学唐诗宋词,却不知唐诗宋词的作者也都是从《论语》、《老子》学习而来的。对于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得到“此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感。反观白话文运动前,古代圣贤往往从极小年龄即开始读经典,因为几乎所有大作都是文言文写的,会读经,白话文自然会懂,而读经的顺序如果先读《论语》,再读《大学》、《孟子》、《老子》等,更能开发人的智慧。而这些经典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代圣贤的做法,就是集体诵读,这是启蒙教育和经典传承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可通过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整合学习,形成我国德育的模式,恢复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要考虑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纳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进行安排,这就需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形成与各年龄段学生学习相适应的体系。
2.3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战场应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在我国内地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程中都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思想、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医学等各门各类,然而传统文化在包括语文、历史等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占据不了绝对主要的位置。例如现行的语文课程中,文言诗词仅作为一种时代语文的形式进行引导教学,因此,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清,往往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都说不清楚,自然无法调动学习兴趣。传统文化要进入语文课堂,并保证经典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与考试挂钩,在中考、高考中占据相当比重。
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复苏我国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应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掘其中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的新社会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雷秋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王文静.“韩流”现象与中学传统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传承民俗,点滴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