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香雪公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香雪公园范文1
关键词:大学校园;形象;景观;公共设施
1 公共设施对于大学校园形象的重要性
如果说建筑、道路、景观等是大学校园形象整体水平的体现,那么公共设施就是大学校园形象细节的传达。当人们置身于校园之中各种建筑或道路等大型工程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敬畏之感犹然而生,但也因为其高大宽广拉远了与人的距离,缺少亲切感。虽然公共设施的视觉感受不及大型工程,但是它的功能与尺度却能给人更多的亲切感,其体验感受却远远强于大型工程。校园形象是人对校园认知的印象总和,因此应该从提高人的感受出发,使视觉感受与体验感受并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公共设施正是从“细节”的角度提高大学校园的形象。
2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要素
2.1 尺寸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设施的服务主体是大学生,在尺寸的设计上要考虑适合年轻人。而尺寸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方便性和舒适度上,校园公共设施在尺寸上的舒适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一系列的休息座椅,因此应在座椅设计中要用合适的坐面、坐高等尺寸,同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量注意公共设施摆放的相间尺寸,使之设置的尺寸符合心理安全感,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区分开来。笔者调查得出,成都地区大学校园中的公共座椅大多尺寸设计合理,坐面宽度为40~45cm,坐面高度38~40cm。
2.2 色彩
“色彩是会说话的”这句话正表明了色彩是带有感情的,人们通过的色彩的识别,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联想;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识别中的第一要素,是最迅捷的信息符号。冷色给人感觉空旷、素雅,暖色给人感觉温馨、有归宿感。不同的色彩又有不同的感受,如绿色让人放松、感觉平和;红色让人感到热情喜悦;蓝色给人宁静悠远的感受。在校园公共设施的中,需要十分注重色彩的设计,让公共设施首先在视觉和感官上表现校园的色彩文化,并使之与师生的情感心理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色彩氛围,发挥其在情感心理上的导向作用。
2.3 造型
造型设计首先应该遵循和谐原则,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公共设施造型之间相和谐,与校园文化相和谐。其次造型上要注意对比统一,形状的大小、长短、高矮、曲直、厚薄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表现矛盾统一的互补关系。
2.4 材质表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不同材质表现不同的设计主题。材质给人的感受是从表面的肌理体现的,一方面是视觉感,另一方面是触觉。材质往往是人们在参与公共设施体验中较尺寸产生的第二感受,在具备舒适的尺寸条件下,材质的舒适度往往决定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
3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要点
3.1 公共设施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设施也要与校园环境和谐统一。公共设施服务主体是人,大学校园公共设施服务主体是大学生。因此,从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出发,既要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校园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以人为本。
3.2 公共设施表现校园文化历史
大学的地域性、历史性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历史的传承,蕴含在大学的发展中。校园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大学的历史,传承了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才能充分设计出符合大学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设施,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3.3 公共设施的个性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专业侧重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大学校园的个性,决定了专业和学生气质的不同以及审美观的差异,放在艺术学院的设计不一定适合工科院校,反之亦然。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人的话,如果有自己的特色和气质,很容易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忘记。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的风格定位就很明确,艺术性和创意性贯穿了整个校园,雕塑、小品、各种形式和材质等要素塑造了这个独一无二的空间感受,让人很清楚就能识别和记忆。
3.4 安全性与环保性
公共设施的安全性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要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服务主体的安危,在材质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上都要求合理精细,避免设施倒塌、局部断裂及操作时的不必要伤害。如在其整体设计时,要考虑到承重性,注意其整体比重,支撑部位一定要稳固。细节部位要光滑小巧,避免设施和人接触时带来的不必要伤害。
香雪公园范文2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不同,教育资源的不同,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与城市中小学有着很大差距。如何改变,使城乡中小学共同发展进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得到普及,互联网业务也遍布城乡。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可以搭建互联网远程教育平台,因地制宜,探索出城乡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可以利用高清录播系统方案、远程实时教育和云资源共享技术是三种教育资源享平台打造三种方案,希望能够为实现城乡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帮助。
方案一:远程实时教学系统――强大的信息共享互动功能
远程培训,或称作远程实时教学,是一种采用多媒体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中的教学培训过程,将课堂搬到互联网的直播教学应用。远程培训系统采用SaaS模式,为证券外汇、中小企业、培训机构、网校、名师远程教室提供远程培训、在线答疑、课件点播等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远程教育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可以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网络的传输方式来进行教学;学习行为自主化,也不必固定时间,只要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随时来学习知识;教学管理自动化,学习后的作业,试卷,任务等,都由学生和老师在系统上直接对话,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等,城乡间学校一切资源可以共享,教学管理,学术交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
方案二:城乡校园云计算,提升IT资源利用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教育部门都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众多教育机构也涉足远程教育领域。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基础网络教育占整体网络教育市场的比例还很低,其中学历网络教育占80%的市场份额,而基础网络教育仅占11.8%。但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针对中小学的基础网络教育,云已经有了许多实用功能,可以很好的为城乡教学资源共享储备资源。
资源中心。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网络终端上登录并访问教育云的教育数字内容资源库。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根据上传者的定价,有偿或者免费下载。
交流中心。这类似于一个大型的社区论坛。教师们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等。
教学管理。构建在教育云上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帮助教师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云端教室。围绕电子白板,结合其他网络设备,建立一种云端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将之前在线编辑好的课件从教育云下载到教室里的终端上进行授课。
考试评测。教育云中含有大型的智能题库,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考题数量、考点比例和难度系数,系统便会从题库中智能抽取所需题目组成试卷。
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继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通过教育云提供的服务,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将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
香雪公园范文3
关键词:工学专业群;资源共享;优势课程
作者简介:陈定(1963-),女,湖南浏阳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工程师;王微(1983-),女,山西长治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39-02
一、研究背景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是以能源动力工程学科群为基础,由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水质工程等五个系组成的工科学院。学院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学院专业多、办学规模大。
然而目前学院由于课程多、专业多,学生多与仪器少、教师资源缺乏以及资源兼顾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各专业优势课程的资源共享,发挥课程示范性和辐射作用,对于学院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多次研讨发现目前平台课建设普遍面临如下困难:(1)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课程在体现以能源动力工程学科群为基础共性的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较少;(2)教学经费不足,实验仪器陈旧、数量少,不能满足全院学生的实验需求;(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教学的压力,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各专业学生需求的公共平台课程教学资源。
二、解决办法及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学校、学院进行了多次磋商以及协调,寄希望于专业通开平台课的建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动力与机械学院致力于进行针对全院所有专业的通开平台课的建设。利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制定契机,学院在原有平台课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设置了7门(动力系“微机原理及接口”、自动化系“自动控制原理”、机械系“计算机辅助设计”、动力系“热工基础”、水质系“电厂化学概论”、动力系“发电厂动力工程概论”、材料系“发电厂工程材料”)面向全院的平台课,专业间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及课程组的具体需要,学院牵头从2011年3月至7月历时四个月,先后由课程组负责人主持召开7门院级平台课程研讨会。每一次课程研讨会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主任、课程组、督导组、教学办及相关老师都会参加。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多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考虑,在保证基本理论讲清讲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加强与相关课群的交流,各专业间沟通协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通过对教材关键章节选择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合理分工、考试方式改革等来提高课程与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契合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通过研讨学院针对工学专业群共享资源课程平台建设进行了如下6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整合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为共同愿景,以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为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协作、相互承担教学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1]学院7门平台课的教学团队参与教师多,主要以开课单位为主导,同时还有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服务不同专业,对教师知识面要求也较高。因此,怎样做好教学团队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在团队责任人的带领下,在团队目标的牵引下,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课件分工建设、资源共享,多交流、多讨论,共同协商上课内容;其次,教学团队要多听各专业意见和建议,与各专业老师协作,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教学团队与相关专业负责老师也要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2.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2]教学目的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学目的要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由于全院平台课针对7个不同专业,因此在考虑各专业共性的基础上,课程组要明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首先,在上课前课程组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清楚该专业学生需要此课程那部分知识,尽可能服务专业,教学内容有需求性和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其次,课程组要加强与相关课群任课老师的交流,理清课程先行后续问题,例如动力系开设的院平台课“发电厂动力工程”与“能源概论”、“现代能源”、“热工基础”有重复;材料系开设的院平台课“发电厂工程材料”应放在“金属工艺学”后;机械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导课程是“工程图学”;动力系开设的全院平台课“微机原理及接口”应开在“智能仪表”之前,这些问题都需要课程组与教学管理人员、相关课程老师提前协商解决。
3.针对不同专业分模块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如果教学大纲不合理,执行过程就会打折扣。[3]
首先,教学大纲针对各专业分模块,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深度、内容。例如为了顺应我国核电发展趋势,在“电厂化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针对核工程与和技术专业应适当突出核电站水化学相关内容;其次,要设置成不同的方式、体现特色,各专业间要沟通协作;第三,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上网带动其他课程上网。
4.材,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是课堂上以及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材料,是教师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作为全院平台课,选择一本适合全院七个专业学生的教材难度非常大。例如动力系开设的“热工基础”市面上的教材可以用,但均存在一定问题,清华版的课时太长,其他的内容又太浅,需要院里出面统一编著教材。因此,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广度和深度,与其他院系沟通,注意覆盖范围,体现综合性;同时也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加入教材,附习题和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在培养学生共性课程能力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侧重点,注意教材内容的精选和揉和。这就需要课程组注意备课方式、方法,注重各专业前沿的发展,例如动力系的“热工基础”课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时,要增加2个学时的实验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要体现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动力系的“热工基础”课程可以按项目组织教学。
5.重视实验教学,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实验教学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多方面的实际知识技能,在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这些知识和技能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一样重要,有的则比理论知识更早、更快地发挥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综合的能力。[4]针对学院经费不足,实验仪器陈旧、数量少而不能满足全院学生实验需求的情况,提出“改进、自制、购买相结合”的实验室建设理念。学院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经费为动力系开设的“微机原理及接口”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平台课“自动控制原理”加强建设网络实验平台,学生通过视频观察,可以随时随地做实验,节约教学资源,通过申请一个教改基金就可以实现。
6.建立标准化试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但又有所侧重
试题库建设根据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统一试卷,但考试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要求,例如选做题指定哪个专业选做。
三、结论及效果
通过上述环节的改进及研究,本文成果具有如下作用及意义:
(1)满足共性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是以能源动力工程学科群为基础,由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水质工程等五个系组成的工科学院。满足了各个系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2)加强教学针对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多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考虑,在保证基本理论讲清讲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加强与相关课群的交流,各专业间沟通协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通过对教材关键章节选择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合理分工、考试方式改革等来提高课程与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契合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3)通过“改进、自制仪器”实现实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最优配置,满足了本校的教学需求,也为一些兄弟院校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教学仪器,解决了地方院校经费短缺、实验仪器数量不足与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的矛盾。
(4)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地方工科高校的基础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同时也可能推广应用到其他基础课程教学中。
(5)资源的共享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教学资料的门户,可以开眼界、启思路,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升,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俊龙,宋菲.提高高校本科教学团队执行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62.
[2]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香雪公园范文4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联合体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 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 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 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 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 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 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联合体源于创新人才培养,追求于人的终身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宝山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兴趣特长、勇于研究探索的未来创新人才。
香雪公园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员工;流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17-01
1 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旅游业支柱之一的饭店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如何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就成为饭店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各饭店每年都要积极的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员工充实到员工队伍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应聘到饭店中,另一方面,饭店招收的大学生却留不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饭店业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率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是不足以促使大学生员工采取跳槽行动的,导致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1.1 酒店众多机制尚不完善,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1)酒店没有为大学生员工提供畅通的发展通道。现阶段,国内的酒店多为单体酒店,岗位已经定死,晋升空间狭窄,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就算有个别的岗位空缺,靠关系来填补又占很大因素,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因没有关系而无法登上仅有的几个管理岗位,他们在同一基层岗位逗留时间过长,感到升迁机会渺茫,为求更好的发展就会另谋高就。
(2)部分酒店不重视酒店自身人才的挖掘与使用。目前,我国的酒店会不惜重金从其他酒店挖掘管理者,而忽略了自身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使大学生员工在别的酒店或行业的利益引诱下,也纷纷“跳槽”而去。
(3)酒店没有系统的培训模式来开发酒店已有人才。目前酒店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进入岗位后,长时间重复性进行体力劳动,知识技能得不到应用,也得不到提升,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1.2 薪酬体系不尽合理,制约高素质酒店人才的成长
(1)当前酒店行业的酬薪相对较低。80年代中期,一位酒店主管人员的月薪约为1500元~2000元。而现在,通胀率已是过去的四至五倍,但一位酒店主管的工资水平仍停留在1500 元~2000元,酒店业薪酬水平基本停滞不前,势必影响酒店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2)数量型的用人体制,制约着高素质酒店人才的产生与培养。目前多数国内酒店,对顾客服务过程中为保证服务质量,多从数量上考虑,以数量取胜,普遍情况是多数人都拿低工资,但人力成本总量扩大,薪酬水平始终徘徊不前,最终造成人才外流。
1.3 酒店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酒店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因为酒店属服务性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全社会对酒店人职业的理解存在偏见,做酒店缺乏荣誉感。在城市居民普遍为独生子女的背景下,这种职业偏见的影响日益加大,众多年轻人不看好酒店行业,大学生更是如此,就算是进入酒店行业的,也不能潜心做酒店,当时机成熟,这些酒店人才就会毫不犹豫地辞职,进入其他公司或企业。
(2)酒店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的强度高,没有常规性。一线员工都要实行三班制,即使是管理人员,也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多数大学生员工不堪重负,最终离开酒店行业。
2 大学生员工流失对饭店的影响
2.1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会给饭店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
饭店对一名大学生从招聘到培训所付出的人力资本将随着大学生员工的跳槽而流出;饭店为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原来的大学生员工流失后,需要重新招聘合适的人选顶替空缺出来的职位,这时饭店又要为招收另外一名大学生员工而付出一定的更替成本。
2.2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使饭店业务受损
饭店流失的大学生员工,如果是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饭店后,有可能带走饭店的商业秘密;如果是销售人员的流失就意味着饭店客源的流失,这些大学生员工的流失将给饭店业务带来巨大的直接威胁;如果是身处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则会给饭店业务构成间接损失。
2.3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会影响其他员工的情绪
这是因为一部分大学生员工的流失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员工提示还有另外的选择机会的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大学生员工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或因跳槽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3 解决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问题的对策
3.1 按需招聘大学生员工,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强化管理
酒店要以适用性为原则,根据酒店需要人才的类型,全
面衡量应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合适人选。其次,酒店对招进来的大学生要充分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与管理,使企业与员工间形成“默契”,即企业清楚每个大学生员工的发展期望,并努力满足他们。
3.2 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提升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首先在用人方面,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公正客观的评价与选拔人才,进行经常性的技术考核和能力考查,使人才的优胜劣汰能成为一种自然的流动;其次在选择激励手段方面,有机地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提供继续教育培训、职务晋升激励等手段,从而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留住大学生员工。
3.3 完善酒店培训内容,使培训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了使大学生员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和未来竞争的需要,酒店必须要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员工进行培训。在加强知识、能力、操作技能方面培训的同时,更应加强职业前景、职业道德的培训。首先明确酒店业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对行业的忠诚和工作的热情;其次强化艰苦创业、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再次训练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最后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酒店与大学生员工之间的互动双赢关系。
3.4 制定科学有效的薪酬策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酒店员工的福利待遇
薪酬的高低是体现个人价值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酒店对大学生员工的吸引力。酒店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策略应具有以下特征:(1)使酒店能吸引所需要的大学生员工;(2)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要求;(3)能对大学生员工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并使大学生感到薪酬制度的制定公平合理;(4)将工作业绩与奖励相结合;(5)有助于向员工传递企业的文化、价值和竞争战略。总之,酒店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策略的核心是要在人工成本和员工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在提高大学生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酒店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社会保障则主要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入手,这需要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虹.员工流失分析与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5).
[2]苗良.对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香雪公园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员工;流失;对策
1 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旅游业支柱之一的饭店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如何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就成为饭店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各饭店每年都要积极的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员工充实到员工队伍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应聘到饭店中,另一方面,饭店招收的大学生却留不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饭店业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率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是不足以促使大学生员工采取跳槽行动的,导致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1.1 酒店众多机制尚不完善,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1)酒店没有为大学生员工提供畅通的发展通道。现阶段,国内的酒店多为单体酒店,岗位已经定死,晋升空间狭窄,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就算有个别的岗位空缺,靠关系来填补又占很大因素,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因没有关系而无法登上仅有的几个管理岗位,他们在同一基层岗位逗留时间过长,感到升迁机会渺茫,为求更好的发展就会另谋高就。
(2)部分酒店不重视酒店自身人才的挖掘与使用。目前,我国的酒店会不惜重金从其他酒店挖掘管理者,而忽略了自身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使大学生员工在别的酒店或行业的利益引诱下,也纷纷“跳槽”而去。
(3)酒店没有系统的培训模式来开发酒店已有人才。目前酒店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进入岗位后,长时间重复性进行体力劳动,知识技能得不到应用,也得不到提升,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1.2 薪酬体系不尽合理,制约高素质酒店人才的成长
(1)当前酒店行业的酬薪相对较低。80年代中期,一位酒店主管人员的月薪约为1500元~2000元。而现在,通胀率已是过去的四至五倍,但一位酒店主管的工资水平仍停留在1500 元~2000元,酒店业薪酬水平基本停滞不前,势必影响酒店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2)数量型的用人体制,制约着高素质酒店人才的产生与培养。目前多数国内酒店,对顾客服务过程中为保证服务质量,多从数量上考虑,以数量取胜,普遍情况是多数人都拿低工资,但人力成本总量扩大,薪酬水平始终徘徊不前,最终造成人才外流。
1.3 酒店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酒店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因为酒店属服务性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全社会对酒店人职业的理解存在偏见,做酒店缺乏荣誉感。在城市居民普遍为独生子女的背景下,这种职业偏见的影响日益加大,众多年轻人不看好酒店行业,大学生更是如此,就算是进入酒店行业的,也不能潜心做酒店,当时机成熟,这些酒店人才就会毫不犹豫地辞职,进入其他公司或企业。
(2)酒店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的强度高,没有常规性。一线员工都要实行三班制,即使是管理人员,也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多数大学生员工不堪重负,最终离开酒店行业。
2 大学生员工流失对饭店的影响
2.1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会给饭店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
饭店对一名大学生从招聘到培训所付出的人力资本将随着大学生员工的跳槽而流出;饭店为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原来的大学生员工流失后,需要重新招聘合适的人选顶替空缺出来的职位,这时饭店又要为招收另外一名大学生员工而付出一定的更替成本。
2.2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使饭店业务受损
饭店流失的大学生员工,如果是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饭店后,有可能带走饭店的商业秘密;如果是销售人员的流失就意味着饭店客源的流失,这些大学生员工的流失将给饭店业务带来巨大的直接威胁;如果是身处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则会给饭店业务构成间接损失。
2.3 大学生员工的流失会影响其他员工的情绪
这是因为一部分大学生员工的流失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员工提示还有另外的选择机会的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大学生员工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或因跳槽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3 解决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问题的对策
3.1 按需招聘大学生员工,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强化管理
酒店要以适用性为原则,根据酒店需要人才的类型,全
面衡量应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合适人选。其次,酒店对招进来的大学生要充分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与管理,使企业与员工间形成“默契”,即企业清楚每个大学生员工的发展期望,并努力满足他们。
3.2 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提升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首先在用人方面,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公正客观的评价与选拔人才,进行经常性的技术考核和能力考查,使人才的优胜劣汰能成为一种自然的流动;其次在选择激励手段方面,有机地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提供继续教育培训、职务晋升激励等手段,从而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留住大学生员工。
3.3 完善酒店培训内容,使培训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了使大学生员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和未来竞争的需要,酒店必须要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员工进行培训。在加强知识、能力、操作技能方面培训的同时,更应加强职业前景、职业道德的培训。首先明确酒店业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对行业的忠诚和工作的热情;其次强化艰苦创业、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再次训练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最后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酒店与大学生员工之间的互动双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