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2

1 突出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服务机械工程专业教学

改革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深化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实验室建设促进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促进机械工程的实验教学,促进机械工程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适应就业需求,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在全面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已有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扩建和增建了以机械工程为主体的机械设计、制造、加工和测试、模拟试验、机械机床加工、机械机床制造等实验室,以满足机械专业学生的实验学习需求。

加强机械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 除上述实验外,还在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以机械研发为主体的机械工程研发中心,以配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实习、科研工作,促进机械实验的教学工作,同时,合理规划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将其纳入学院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之列。

建立与之配套的机械工程实验室规则与制度,规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和发挥机械工程的实验教学,我们在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规则的基础上,层层建立机械工程实验制度,并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做到层层落实到位,做到制度到实验室、实验台,制度到每一位学生手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促进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做好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监控,及时指导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 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实验日志制度,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监控,对出勤、教学组织、实验效果和实验仪器保护、卫生、安全等各个要素进行检查,以有效保障实验顺利、高效进行。

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的全过程管理 将实验教学纳入全过程教学管理,既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也是教学监控的必然。我们通过组织实验教学,并把实验教学成绩、学生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学习成绩,既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规范了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2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保障

扎实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以学院实习基地为依托,强化机械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取得了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与寿光市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 每学期依据课程的开设情况,都安排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的实习车间、厂房和机械加工岗位进行为期的4周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人师傅的指导与加工示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软件园为依托,建立科研与研发平台,助推实习基地向研发型方向发展 目前,寿光市软件园内有大小机械研发企业近20家,这些企业既是机械研发的龙头企业,也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接与操作能力提高的良好平台,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对接,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基地关系。高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定期到基地进行实习,从事机械加工、研发与操技能的学习,并为就业选择创造一个良好基础,同时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教学科研的平台。

走多元化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依据国家高职教育方针和现行的办学政策,先后与潍坊、寿光等5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关系,学生可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科研和加工、制造、营销等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生活,也强化了学生对机械专业的认知,为专业实习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保障。

3 以实验、实习教学为抓手,促进学生迅速成才

实验、实习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实[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验、实习教学就要改革课程设置、改革,合理规划基础与实验课时的比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理念,从全面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素质的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注重高职机械工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时的比例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1:1,突出专业课的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将实验教学纳入基础理论教学之列;通过实习教学,有效组织学生上岗实习,向工人师傅学习技能,向企业管理者学习经验;通过针对性训练,如操作机械设备、研发新的产品、加工和制造新的机械工程模具或者直接从事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生产的基本技能。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机械工程 产学研 企业导师 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0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2-02

自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以来,我国现今的研究生中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三种。特别是工科,三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要求更加全面,对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稳定的导师队伍,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选拔和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1.企业导师在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1)企业导师的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学校只能学到理论知识,脱离实践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人才。研究生需要理论课程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校内导师只是精通理论研究方面,而校外的专家精通专业技术实践。因此,在研究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应当经常依赖于企业导师,在自己的课题中形成学与研的统一。

(2)开放的学术氛围。通过产学研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相互联系,课题相互捆绑。通过研究生的培养和产学研的培养协议,学校与外界频繁沟通,加强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的形式,为学校注入新鲜的学术血液。

(3)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企业导师大多从事本专业很多年,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完备,但是知识缺乏系统性,通过对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既可以作为企业导师科研上的助手,又能够作为导师享受学校良好学术资源的媒介。且经过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无需进入实习期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因此,产学研给研究生提供了很多潜在的就业渠道。

2.我校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工程研究生主要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机械工程专业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需要,率先在我校招收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且从2012年开始,专业学生招生人数(44人)已经超过了学术学位的招生人数(37人)。

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装备检测与控制技术、油气装备设计及理论、海洋石油装备技术、油气装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装备失效与防护、车辆工程、非常规能源装备技术、工业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多年来,由于研究生培养重视理论教育,研究生毕业进驻企业后,并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工作,而是必须经过半年的现场实践能力培训。甚至有些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而不得不降低自身的要求以本科生身份进驻企业工作。

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研究生进入企业和社会的一大劣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今的研究生培养要求,传统教育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研究,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建立优秀的导师队伍,充分发展企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完备的企业导师队伍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主要依托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石油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在研究生企业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根据学校研究生导师课题的需要,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积极探讨,并指导研究生跟进这方面的课题工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增强了导师解决现场实际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技术专家的理论知识的培养。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培养1~2届研究生之后,学校综合考核企业技术专家的综合能力,聘请为学校的在职工程硕士导师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为我校的校外兼职导师提供人才储备。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这几年来研究生导师和中海油、中石油及中石化联系较为紧密,经常与各四大石油石化企业洽谈横向课题,在课题的合作过程当中,发掘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并聘为了我校的工程硕士导师和专业学位硕士兼职导师。

(2)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的工程研究中心,高薪聘请国内的高级技术专家为机械工程的技术顾问和兼职研究生导师。这种模式主要还是利用学校和学科良好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工作。

在聘请为兼职导师时,需要有明确的激励和考核制度。为此,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对兼职导师有着明确的兼职补贴,并在横向的课题合作时有意倾斜。在考核时,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导师资质认证,并坚决杜绝兼职导师的终身制。

(3)根据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与各企业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按照产学研培养协议,企业提供科研项目和相应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我校承担理论教学和学位的授予。学校和企业各出一位导师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称为“双导师制”。双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规划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并组织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企业导师,由企业中具有专业水平和丰富实际经验的导师担任,第二导师为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导师。研究生第一年在学校攻读理论课程,第二年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并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

企业导师考核应该考核该导师所带的研究生的成绩,制定导师绩效模块,导师绩效由学校和企业分别制定,分别对导师予以考核。

通过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的实施,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且由于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高难度的课题工作,对学校而言,研究生课题来源更加广泛、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都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对企业而言,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任务重及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缺陷。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和产业需求的完美结合。

4.结束语

通过企业导师的队伍建设,研究生不论是兼职企业导师培养,还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题论文都能够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企业导师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敏, 薛意茹. 关于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4-29

[2]谭志敏, 刘社欣. 关于研究生创造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4): 44-48

[3]赵万春, 李士斌, 闫铁, 等. “双导师”队伍建设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价值工程, 2012(34): 271-272

[4]别敦荣, 陶学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30(3): 42-48

作者简介: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实验室;创新型;全生命周期;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

机械工程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基地,也是学生接触实际生产、获得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进行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形势下,教育部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大学生的培养,高校既要使其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1]。这不仅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对实验室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国内高校机械工程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加大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宽广知识面与深厚专业技能两者不可兼得之间的矛盾。

1 国内机械工程实验室的现状

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在逐步消除原专业划分过细带来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在专业内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国内高校机械工程实验室大多仍保留着原来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实验室构成:国内高校大部分是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制造实验室、机械CAD/CAM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机电传动实验室等组成模式,其构成主要侧重于学生在设计、制造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后从事设计方面工作的人数占比很小,大多集中在制造、测量与质量控制等领域就业。因此目前普通高校的机械工程实验室在产品性能测定、物流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

(2)实验室运行模式:实验设备引进方面,国内高校机械工程实验室建设仍然根据专业性质,采用“教师申请―学校审批―招标―采购―学校验收”的操作模式购买相应设备,根据设备情况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因此存在着设备共享困难、重复购置率较高、利用率低下的问题[2,3]。在教学质量控制上,一般采用实验教学抽查、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质量及规范性进行检查和监督,但是对于学生的满意度及培养质量关注普遍较少。

(3)实验室队伍建设: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普遍存在实验室人员学历较低、技能单一等问题。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及学生能力培养都对实验教学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实验教学队伍的知识更新缓慢,甚至部分实验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4]。另外,由于教学、科研类岗位普遍比实验岗位待遇高,也导致大批实验技术骨干人员不愿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而转入教学、科研岗或为了离开实验岗而选择继续深造,造成实验教学队伍的人才流失。这些因素均制约了实验队伍的创新能力及实验水平的提高,成为实验教学环节中的瓶颈之一。

2 我校机械工程实验室的创新模式

2.1 实验室构建

我校机械工程实验室从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实际出发,经过资源整合把实验室分成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机械制造、测试与控制、生产管理5个模块。学生在该实验平台上可以得到“构思―设计―制造―标定―物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训练,实现对产品开发过程各环节的深入理解,并根据自身的兴趣、专业在个别环节上深入学习、加强训练。这种实验室构建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与技能专长之间的矛盾。实验室组成如图1所示。

2.1.1 机械设计基础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专业基础训练(包括综合展品陈列实验、公差测量实验、机械CAD实验、热处理与硬度测定实验、减速器拆装实验和液压传动实验等);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和创造能力为主的基础实验,即机构创意设计实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机械设计理念与专业技能。

2.1.2 机械创新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实践制作能力。主要针对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大赛事而设置。通过选题、构思、设计、制造、调试等环节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1.3 机械制造模块

该模块主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强化对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的理解。具体内容主要是结合产品的制造过程,对车、钳、刨、磨、铣等常见工艺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对工业产品制造过程有较完整的体验和认识,更好地学习、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基本操作、编程、工件与夹具的装夹、刀具选用及装夹、基本工艺的拟定、 CAM应用,对工业机器人结构、编程、设计及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深入理解,以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1.4 测量与控制模块

该模块主要训练学生测试典型机构及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动力学特性及工作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提高机械性能的措施;掌握现代机械物理量的测试与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2.1.5 生产管理模块

该模块通过分布式制造系统实时仿真系统的软硬件环境,提供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验,使学生学习典型车间作业调度问题的基本方法、技术以及对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培养学生运用生产系统设计和现代集成制造设计理论、方法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2.2 管理模式

机械工程实验室除执行我校国资处制定的各项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学院GB/T19001-2000质量认证管理制度外,建立并实施了《机械工程实验室管理规则》,包括实验室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运行经费管理规定、仪器管理规定等,各实验室有实验室规则、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守则等管理制度。

2005年,实验室进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引入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中。按照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核心PDCA(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要求,进行闭环、循环式管理,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连续控制,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基本工作方法,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2.3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室积极鼓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实验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尽量减少专职实验岗位的设置。按照学校、学院和学科师资队伍培养的政策和要求,定期从实验教学任务、实施过程、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术改革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轮训的模式加强实验队伍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技能的深刻理解,使之熟悉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和具体要求,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运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明显提高:(1)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以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为例,以往学生需要加工零部件时,往往直接请教师指导操作,甚至部分零部件由教师代为加工。现在指导教师只需要参与前期的方案讨论,后期的加工制造与调试则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2)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和省级科技竞赛中获奖22项,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3)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很多学生在理解了工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论文的方向或题目。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十多项。(4)学生满意度提高。我院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要求,针对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满意度由原来的89.8%提高到2012年的98.7%。

4 结束语

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的机械工程实验室,是对于传统实验室培养理念的革新,引进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实验教学的运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具有明显优势,使学生能够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时充分理解各环节的运行与成本核算,有效地解决了宽口径与技能专长培养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孔令地,郑文兵.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实践与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1-73.

[2] 潘柏松,王亚良,胡珏.机械工程CDIO实验室建设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368-370.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桂菊(1979-),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师;肖才远(1979-),男,贵州威宁人,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湖南邵阳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2-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四、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近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邵阳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邵阳学院举行,学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在实现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我国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培养知识广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的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们的调研表明,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工科院校,大多数院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培养当代制造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导致了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匮乏,我国大多数自主产权的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要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符合我校的校情,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学院是大连交通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6年,1986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九五”以来,学校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1995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担了铁道部和辽宁省面向21世纪的教改项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6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可以说,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在校、厂、所合作,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我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与欧美国家大学相比,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仅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等,实际上还告诉了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只需按要求的过程去操作,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4)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5)实验室运行机制为封闭式,管理手段落后,使得真正可用于购置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资金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上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有的极大影响了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有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些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1~8]。大连交通大学200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鉴于此,在我校2006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上述三门课程的独立的实验,代之以16学时的“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希望该实验课程能够真正体现“综合”的特点,将机械、液压、电控、数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体会各门知识之间的交融贯通,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助推器。我校2006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8年9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我校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我校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学校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受到了质疑,项目组成员通过网上调研以及实地考察,调研了国内相关大学的情况,充分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学院等院校的关于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做法,如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内容包含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综合程度,实验设备的状况,开设实验的具体做法,成绩的评定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等等,为项目组设计规划自己的综合实验的内容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借鉴其他国内兄弟院校的做法,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我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兄弟院校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控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并已经于2009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0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桂华,顾申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1):111-112.

[2]廖桂华,顾申良.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75-76

[3]谢伟,卢英林,白长敏,陈华.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5):73-74

[4]姚永亮.金相及热处理综合实验开发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00,(4):58-61

[5]陈建华,潘群雄.加强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4).

[6]慕强.在综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9,44.

[7]刘易凡,陈绮丽.材料成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