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故事范文1
著名作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小寓言里常蕴涵着大智慧,小视角里可窥见大境界,我们在赏读寓言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故事内容。寓言多用一个故事作载体来阐发它所蕴涵的哲理。我们首先要把寓言当做故事来读,通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领悟寓意及蕴涵的生活哲理。有的寓言会在结尾点明寓意,有的没写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故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其寓意,同时还应进行情景转换,将寓言中所说的情景同现实联系起来,并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三、把握修辞手法。因为寓言是通过虚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故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我们可通过学习寓言中形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等,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长翅膀的姑娘和怪物
叶永烈
春天来了,种子发芽了,长出了幼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幼苗,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幼苗,幼苗长大啦,长成一棵绿油油的小青菜。
一天,一位穿着漂亮的连衣裙的姑娘,在空中飞舞着。她见到小青菜,可高兴啦,在小青菜跟前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小青菜呢,也打心底里喜欢这位漂亮的长翅膀的姑娘。
姑娘吻着小青菜,弄得小青菜挺不好意思的。
穿连衣裙的姑娘飞走了,小青菜一直想念着她。
没多久,小青菜觉得身上痒痒的。仔细一看,咦,在姑娘吻过的地方,有许多绿色的小虫子!
小虫子咬着菜叶,小青菜疼得直流眼泪。
小虫子吃着,吃着,越变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菜叶被咬得全是小洞洞,看上去像渔网似的!
就在这时候,一蹦一跳,一跳一蹦,来了一个怪物。
这怪物长着四条腿、三角脑袋、大眼睛,浑身长着鸡皮疙瘩,真难看。
它来到小青菜跟前,用大眼睛看了看,说道:“小青菜,你生病了,我来给你治治。”
小青菜一看这怪物长得挺丑,连忙说:“去,去,去。我不要你看病。我一看见你满身的鸡皮疙瘩,就感到讨厌!”
怪物并没有走开。它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着菜叶上的绿色小虫。
猛地,怪物跳了起来,用长长的舌头闪电般的把绿色小虫卷进了阔嘴巴!它差不多跳一次,就吃掉一条虫子。没多久,它就把小青菜身上的虫子全吃光了。小青菜身上,不痛也不痒了。
怪物一蹦一跳,走开了,走远了。
后来,小青菜向农民伯伯一打听,这才明白:原来,那穿连衣裙的姑娘叫“菜粉蝶”,她是害虫,在青菜叶上产卵,孵出了小虫――菜青虫。那浑身长鸡皮疙瘩的怪物,叫癞蛤蟆,它是青蛙的堂兄弟,是一位勤劳的捕虫健将。
从那以后,小青菜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外貌哪!
(选自《侦探与小偷》)
赏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菜粉蝶与癞蛤蟆美与丑的外貌的对比,小青菜对他们的喜欢与讨厌的态度的对比,小青菜由又痒又疼到不痛也不痒的前后遭遇的对比,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对于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外貌。
■
会摇尾巴的狼
严文井
一只狼掉到陷阱里去了,怎么跳也跳不出来。后来,一只老山羊慢慢走过来了,狼连忙向老山羊打招呼:“好朋友!为了友情的缘故,帮帮忙吧!”
老山羊问:“你是谁?为什么跑到猎人安下的陷阱里去了?”
狼立刻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我,你不认识吗?一只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为了救一只掉到陷阱里的小鸡,我不顾一切,牺牲自己,一下跳了进来,就再也出不去了。唉!可怜可怜我这只善良的老狗吧!”
老山羊看了他几眼,有些不相信,说:“你真的是狗吗?为什么你那样像狼,为什么你用狼一样的神气看着我?”
狼连忙半闭了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但是,请你相信,我的的确确是狗。我的性情很温和。我还会摇尾巴,不信你瞧,我的尾巴摇得多好。”
狼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就拖着那条硬尾巴来摇了几下。“扑,扑,扑!”它把陷阱里的一些土块都敲打下来了。
老山羊慌忙后退了一步,说:“是的,你会摇尾巴。可是会摇尾巴的不一定都是狗。你说,你真是一只狼狗吗?”
狼有些不耐烦了:“没错,没错!我可以赌咒。快点吧,快点吧!为了友谊的缘故,只要你伸下一条腿来,我马上就可以得救了。我一出去马上就报答你。比方,我可以给你舔舔毛,帮你咬咬虱子。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羊,特别是老山羊的。”
老山羊还是有点犹豫,又往后退了一步:“不成,我得考虑考虑。”
这时候,狼忍耐不住了,突然爆发起来。他咧开嘴,露着牙齿,对老山羊咆哮:“你这老家伙!不快一点过来,你要干吗?”
老山羊冷静地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因为你是狼。我看见你的尖牙齿了。去年冬天你咬我一口,差点没把我咬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再会摇尾巴也骗不了我了,再见吧!”
(选自《严文井选集》,有改动)
赏析
本文语言简洁,人物的性格却非常丰满。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他咧开嘴,露着牙齿,对老山羊咆哮”一句中,“咧开嘴”“露着牙齿”和“咆哮”的神态动作,就生动地写出了狼急于脱离陷阱而按捺不住凶相毕露的样子,表现了狼的狡猾与善变。本文通过形象、细腻的描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使文章显得深刻,生动。
■
善良
王国军
在一座大山里,住着一群蜜蜂和一户居民。蜜蜂每天都出去辛勤地采蜜,然后让农户拿去卖钱,当然农户也给蜜蜂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双方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一只蚊子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宁静。那是蜜蜂们外出时发现的,一只奄奄一息的蚊子在地上躺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蜜蜂们才把饿晕的蚊子背回家。
悉心调养后,蚊子慢慢恢复了活力。但是蜜蜂们很快发现,不少兄妹醒来后身上都有个小包,大家以为这是劳累所致,也没多加注意。
有一天,蚊子说:“我在这没什么朋友,实在孤单,你们能不能给我介绍几个。”在蜜蜂的引荐下,蚊子很快和牛、鹿成了好朋友。每天晚上,蚊子都会找他们玩,然后吃得饱饱的回来。蚊子很快就发福了,但它仍然不满足,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从而得到更多的美食。
于是有一天,当大家谈及人类的善良时,蚊子便插话说:“和人类做朋友,真那么容易吗?可是我听别人说人类是难以沟通的。”
“那得看你有没有诚意。真诚待人,别人自然真诚待你。”一只蜜蜂说。
“那好,我也想和人类做朋友,我希望我的朋友越多越好。”蚊子兴高采烈地说。
在蜜蜂的引荐下,蚊子很快和农户成了好朋友。蚊子每天晚上都会去找农户聊天,农户似乎也非常喜欢它。一天晚上,也许太过于疲劳,农户没聊多久就在椅子上睡着了。蚊子打了个哈欠,飞到农户的手臂上。见农户没有任何反应,它竖起自己坚硬的吸管,轻轻地刺了进去。却不想,农户突然睁开双眼,一把就抓住了它。
蚊子惊讶地说:“我是你朋友,你为什么要抓我。”农户笑道:“你没资格和我做朋友,因为朋友是不会利用和陷害别人的。”紧接着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躲在暗处的蜜蜂们都飞了出来。农户指着蚊子通红的吸管说:“我早就知道蚊子不是个好东西,它只是在利用你们的善良,一次又一次。它交朋友的目的,只是让每一个朋友在失去警惕时,成为它的嘴下美食。”
农户捏碎了蚊子的头颅,蚊子一命呜呼。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蚊子”,喜欢去利用别人的善良,去交所谓的新朋友,然后在新朋友放松警惕时,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这种善良,是有底线的,一旦循环利用,其结果往往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0年第12期,有改动)
赏析
文章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悬念手法的运用。善良的蜜蜂救了蚊子,蚊子会怎么样呢?
蜜蜂兄妹醒来身上都有个小包,这是伏笔;紧接着蜜蜂介绍蚊子与牛、鹿做了朋友,“蚊子很快就发福了”,还是伏笔;最后蜜蜂引荐蚊子与农户成了好朋友,蚊子企图趁农户睡觉时吸血。这时,故事发生了突转,蚊子被农户捏死。文章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滥用善良。这样的伏笔设置,可以使文章更显曲折生动。
■
寓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要认识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要注意: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事情的前因后果。要根据寓言的故事性特点,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以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
二、考查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对文中所塑造的形象的把握。寓言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写作手法重点应放在对文中之物刻画方法的分析上。寓言往往把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性格,用它们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的本质。寓言还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一类人的特征,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并对他们的错误予以无情的讽刺。分析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应通过其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通过分析情节的发展等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三、考查对寓意的概括。概括寓意的常用方法有:1.看标题。2.抓住文中的关键情节和所写之物的特点,在具体的形象中感悟作者的用意所在。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4.联系生活实际。5.从正反两方面探其哲理。
四、考查由文本得到的教益。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展开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获得的启迪或感悟,但注意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发挥想象,补充语言、心理描写等。续写、补写、扩写应当沿着原文的思路,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都应该符合原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应该注意连贯性。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花的芳香
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
富人像平时一样,睡过温暖的一夜,吃过丰盛的早餐,独自到广大的花园散步。
正如同所有的富人早上到花园散步,也如同所有的富人都需要有很大的花园,那是一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有大花园的富人从不自己种花,他只是享用园丁辛苦种花的成果。赏花,也就成了生活的例行公事。
富人看着花园里梅花盛放,正欢喜自己有这样的花园,突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
富人把花园的门打开,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门外的寒风中冻得发抖。
乞丐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花园门口稍稍等候,他转身去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当富人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突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
说完,他接过那碗热腾腾的饭菜,道谢离去。
听到乞丐的话,富人呆立当地,他非常震惊地想着:乞丐也会赏梅花吗?
使他更震惊的是,他想到:“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自己天天在花园赏花,为什么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无比庄严和温柔的心情走近梅树,站在梅树下整个人都空灵了。
他终于闻到梅花那幽微、含蓄、清澈、澄明的芬芳,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香气,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选自《以爱为灯――突破人生困境的寓言》)
1.文中的富人平时赏花闻不到梅花的芳香,是因为他把赏花当成了生活里的,花园不过是一种。(用原文回答)
2.纵使再贫穷的人也会赏梅花,能嗅到梅花的芬芳,可见生命最可贵的是,而不是拥有;可见只要永远保持一颗
的心,不论贫穷富裕,我们都能有内在的芳香。
3.在生活中你曾有过类似文中富人的经历吗?请选取一个例子简要地写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对待这种事情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两只苍蝇
黄瑞云
两只苍蝇在玻璃窗上叮叮当当地撞,总是撞不出去。
一只很有经验的苍蝇对它的伙伴说:“老兄,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挡着似的,你感到了吗?”
“不!”另一只苍蝇回答说,“根据物理的规律,凡属物体在光的下面,就必然在该物体背光的一面留下影子。没有一个物体会没有影子。我们既然没有发现影子,就证明前方绝对不存在任何物体。”
“你总是对的,”很有经验的那只苍蝇说,“你的理论水平很高,在苍蝇界是公认的。”
它们继续撞下去。
过了一会儿,很有经验的苍蝇表示怀疑了,它说:“我感到好像还是有什么东西!”
“绝不可能的事!”理论水平很高的苍蝇说,“有没有影子是判断存不存在物体唯一的根据,这是一条真理性原则,绝对不能怀疑。”
“但是我有感觉,感到好像有东西。”很有经验的苍蝇争辩说,“你没有感觉到吗?”
“感觉!感觉!又是感觉!”理论水平很高的苍蝇说,“你不要被虚幻的感觉所蒙蔽,而放弃绝对可靠的真理性原则。”
它们继续撞下去。
又过了一会儿,很有经验的苍蝇又说道:“老兄,你的理论肯定是不错的。但我们现在可否试一试绕个弯子,另找个门出去再说呢?”
“试什么呢?”它的理论伙伴说,“放弃光明的大路不走,而去绕什么弯子,走旁门左道,是一只有修养的苍蝇允许采取的行动吗?”
那只苍蝇不再表示异议。
两只苍蝇不停地撞,撞,撞,终于撞昏了头,栽了下来。
――后来呢?后来,两只苍蝇僵死在窗台上,脑子里带着它们的真理性原则。
(选自《黄瑞云寓言集》)
1.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两只苍蝇,一只很有经验,一只 。
2.文中很有经验的苍蝇随着事态的发展,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请根据其思想变化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怀疑()()不再表示异议
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农夫的故事
李冬梅
一个贫穷的农夫绝望地向上帝祷告:“我的生活为什么如此艰难?我为什么每天辛苦地劳作还是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万能的上帝啊,请你把我变成一个富人吧。让我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吧。让我的妻子和孩子吃饱穿暖吧。”
上帝很同情这个农夫,于是决定帮助他,就回答说:“你带上一个大口袋,到草原深处去。你只要一直朝着太阳走,就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农夫按照上帝的吩咐,朝着太阳走啊走,走了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撒满了金币、银币和各种各样的宝石。农夫拣了满满一口袋。
“现在我该做什么?”农夫问上帝。
“把口袋里的东西都倒到山谷里去吧。”上帝回答。
“我现在还要做什么?”农夫拎着空空的口袋又问上帝。
“刚才你的手里本来已经有无数的财宝,足够你和家人享用一辈子的了。可你那么轻易地就丢掉了。你说你不想过穷日子了,那你把那些珠宝丢到山谷里的时候想什么了?”
“那不是你吩咐我这么做的吗?”
“你已经得到了你想的东西,自己却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我又该怎么回答你呢?”
的确如此,。
(选自《郑州日报》2011年2月24日)
1.文中“那不是你吩咐我这么做的吗?”一句中,“那”指代什么?
2.结合全文,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上,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寓意。
3.你认为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看法。
■
《庄子》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庄子可谓是中国寓言创作古代第一人,其著作《庄子》更成为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庄子》记载有寓言一百八十多篇,其中“揠苗助长”“庖丁解牛”“坐井观天”“邯郸学步”等在中国流传甚广。《庄子》是人们渴求的心灵良药。随着他的讲述,故事中出现一群真真假假、形形的神人鬼怪、历史人物。庄子大胆的寓言故事,充满诡奇的情节,为先秦寓言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更直接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克雷洛夫寓言》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不仅是最杰出的俄国寓言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古希腊的伊索和法国的拉・封丹)。他出身贫苦,没有正式上过学,靠惊人的勤奋和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克雷洛夫十分勤奋,一生写了203篇寓言,出版有《克雷洛夫寓言》九卷集。他擅长以写动物来讽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文笔简练,语言丰富,有不少故事演变成俄语中的成语。其寓言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表达民主主义思想,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对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创作都有影响。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1621~1695)出身于法国香巴涅一个小官员家庭。1668年,他出版了《寓言诗》第一集,蜚声文坛,到1694年,共出版了12卷,在当时就取得了成功。然后他又经受了历次革命的考验,获得了“公民道德规范”证书。到了法国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时,他的寓言诗被选入教科书,列入中学文科论说文的选题,成为法国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通用教科书”。拉・封丹常用民间语言,通过动物形象讽刺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丑行和罪恶,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经院哲学的腐朽,对后来的欧洲寓言作家有很大影响。在发扬光大寓言诗这一体裁方面,拉・封丹首先是集大成者,更是创新者。拉・封丹以当时还不入流的寓言诗,跻身文学大师的行列,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一、现实为基,放飞想象
指津: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一种文体,所以想象和联想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读寓言故事,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奇异的情节和虚拟的情境,但它们又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情形,或批评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提供某种生活教训。
示例:《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一文,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之间的对话,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可见的。
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构思出新颖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联想和想象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缩影。
二、巧用拟人,借物喻人
指津: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以动物、植物或者非生物体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也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它们,这样能使形象鲜明,活泼。借物喻人,这比一般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和分析更具有亲和力。
示例:《蚊子和狮子》一文中,把蚊子和狮子人格化,将蚊子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赋予蚊子以人的个性特征,使其思想性格得以逼真地呈现。
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视角,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蒲公英的歌”“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去体会。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
三、语言鲜活,形象鲜明
指津: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反映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语言,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方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示例:克雷洛夫的寓言,语言往往幽默诙谐,大量运用口语,从而塑造生动的形象。他常常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来表现相应社会地位的人物的复杂性格,因此其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格外深刻,如《乌鸦与狐狸》中的狐狸,《狼和小羊》中的狼等。
在写作时,我们要不断吸纳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形象,通过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既可以正面描写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可以侧面烘托、对比,还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以小见大,事浅理深
指津: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涉及的人物数量很少,故事情节简单浅显,但是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小故事大道理,这种写法即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示例: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本文人物只有两个:诸神之王与白兔。作者以一件小事引发出如何对待人生得失的哲理性思考,叙事简洁却韵味无穷。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以此警醒人们,也是寓言的价值之一。
五、设置悬念,文有曲折
指津:“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才引人入胜。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示例:《渡者之言》,文章两次设悬念。作者先讲述自己在赶路时所遇到的怪事:天色已晚,渡者不劝“予”“速进”,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是为什么呢?此为悬念一。后来又说“予”“趋行”,“而前门已牡下矣”,为什么作者加快脚步,却依然没能进城呢?此为悬念二。这就为后文“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的感悟作了铺垫。在制造悬念的过程中逐步解开了悬念,自然地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的主旨。因文势曲折变化,摇曳多姿,所以才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寓言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说得起伏曲折的优点,巧设误会,巧用抑扬,巧埋伏笔,铺垫渲染,通过设置悬念使文章形成起伏的波澜,尺水兴波,文章自能引人入胜。
【片段演练】
1.请以“挫折与收获”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则寓言片段。
精彩片段:麦苗对白雪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由生长呢?”白雪说:“没有我的封冻,你早被害虫啃噬了,你不会见到明媚的春天。”
沙砾对河蚌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在的生活呢?”河蚌说:“没有我的包裹,你早消失在泥沙堆了,你不会变成光彩夺目的珍珠。”
玫瑰对粪土说:“你为什么要妨碍我散发芬芳呢?”粪土说:“没有我的滋养,你早就枯萎了,你不会绽放美丽的笑颜。”(蒋语樨)
2.窗,是眺望的起点。请以“窗”为触点,写一则寓言片段。鼓励大家选择新视角。
■
巧用拟人,借物喻人佳篇
鹰击长空
李圭瑶
我,是一只鹰,一只曾经搏击长空的鹰,我在辽阔的天空中留下英勇的掠影,在苍茫的大地上留下风声,可是,那段日子已定格在了过去。
我立在海边的悬崖上,海水还在灿烂的光辉中闪耀,浪涛威严地拍击着海岸。只要再往前一步,便会坠落于大海。我踌躇着,是生?还是死?
我已经四十岁了,当一只鹰度过不惑之年后,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终点了。他的爪子会日渐老化,无法迅速而准确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就要碰到胸膛;身上浓密的羽毛十分沉重,使得飞行十分吃力。此时的鹰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便是过早地结束生命,一条是……经历一个痛不欲生的过程。
海浪继续冲击着礁石,在它狂怒的嘶吼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冲锋的号角,它仿佛在催促着我,召唤着我。山岩被海浪冲击得发抖,天地似乎也被这吼声震撼得战栗不止,我想起生命曾带给我的无尽欢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续写这部鹰击长空的乐章!
一百五十天,漫长而残酷的历程。我挥动沉重的翅膀,吃力地飞到山崖筑巢。我用喙啄击着坚硬的石壁,整日都在这么做,有时候甚至被撞得眼冒金星。好不容易等到喙脱落了,我却只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新的喙一长出来,我就又得回到被痛苦的烟雾所笼罩的过程中,我要用喙把爪子上的指甲一个一个地。痛苦和饥饿一齐向我袭来,我似乎走到了生死线的边缘,死神正朝着我步步逼近,但我决不退缩。新的指甲长出来了,这也标志着最后也是最痛苦的时刻即将来临,我要用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每拔掉一根羽毛,我都要被这撕心裂肺的疼痛弄得死去活来。死神的魔爪就高悬在我的头顶,可是我还是不断激励自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哀鸣和痛苦中,斗转星移。一天,我从巢中醒来,灿烂的朝阳已经冉冉升起。我尝试着张开双翼,我感觉它已经变得更加有力。我挥舞翅膀,一股巨大的浮力使我腾空而起――我获得重生了!朝阳正召唤着我,我向着它飞去,我还能度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
后记:没有一树桃能绽放永远明艳的笑颜,没有一艘船能拥有永远风顺的航程。严酷的磨砺,会使你的人生旅程更加光辉!
点评
作者巧妙转换写作角度,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借一只正值不惑之年的鹰经受重重痛苦后获得重生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主旨。文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生动细腻。鹰由开始的犹豫矛盾到顽强抗争再到涅重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生命的历程不也应该如此吗?行文思路清晰,语言形象而富有意蕴。
以小见大,事浅理深佳篇
笼子
唐嵩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笼子,区别只是在于笼子的种类――或权力,或金钱,或信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作业也是一种笼子。
第一幕
暑假,客厅。
一个面色苍白的孩子正在写着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只要他一走神望望窗外,坐在他身后的父亲就会大声呵斥。每当这时,孩子总是默默地转过头来,继续奋笔疾书。童年,那美好的童年,就在这飞速移动的笔尖下溜走了……
第二幕
阳台的晾衣竿上添了一只鸟笼,笼子里是一只虎皮鹦鹉,毛色黯淡。这是孩子的姑父从外地带回来的,说是给家中营造些欢快的气氛。得到它时,孩子拍着小手,又跳又笑;姑父走后,母亲却把脸一沉:“写作业去,今天必须把《随堂步步高》做完。”说着便把鸟笼挂在了高高的晾衣竿上。谁也不关心这只鸟儿的死活,更别说教它说话了,只有孩子在晚饭前偷偷踩着凳子给鸟儿送点食物和水,不过很快他就轻轻地溜回客厅了。那一夜,孩子听到鸟笼那儿仿佛有声音。
第三幕
早上起来,孩子急忙去看鸟儿。啊!鸟笼里,鹦鹉正呆滞地望着远方,在它的身下,是一滩血迹和数根羽毛。显然,它昨夜想逃脱,但没有成功。孩子正要将手伸向笼门,却被大人拧着耳朵拽回了书桌旁。
第四幕
中午,树叶耷拉着,没有一丝风,太阳炙烤着大地,蓝蓝的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孩子仍在奋笔疾书,心中却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计划,但只要他的笔稍停,就会引来父亲的呵斥。过了一会儿,孩子听见后面传来了如雷的鼾声,他小心翼翼地转过头,发现父亲已经睡熟了。这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孩子悄悄地离开书桌,搬了凳子来到阳台上,站在凳子上面摁动了笼门开关。只听“啪”的一声,笼门敞开,鸟儿抖抖翅膀,一头冲向蓝天。孩子一直目送着鸟儿在天空越变越小,直到看不见了,才默默地回转头。孩子正要回到自己的书桌前,不小心碰倒了一只瓶子。“啪”,瓶子粉碎,父亲被惊醒了,瞪着孩子,不由分说地拉过他来,一阵狂风暴雨般的狠揍……
后记:天仍是那么蓝,风仍是一丝也没有。孩子坐在书桌前写着那堆作业,他的脸更加苍白消瘦,目光也变得呆滞了。透过窗户的防护栏望向他,他真像一只笼中的鸟儿。
点评
文章开篇入题,点明题旨,总领全文,结尾照应开头,首尾缀饰,启思明智,形象地表现了当代父母“望子成龙”而制造的“笼子”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困惑。
现实为基,放飞想象佳篇
天堂门前
李莹莹
这天,农夫、商人、政客、基督徒去世,他们的灵魂聚在天堂门前。天堂门槛太高、入口极窄,上帝声明只能采取淘汰制进入。
四人都信心满满跃跃欲试,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进入天堂的最佳人选。
果不其然,四人都闯到了最后一关。上帝出现在四人面前,朗声念出最后一道考题:假如寒冬腊月,你遇到一条冻僵的蛇,你会怎么做?
四人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农夫说:“我会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把它暖醒过来。”
商人说:“我会杀了它,把它的皮剥去卖了,赚上一笔钱,然后把它的肉炖了吃。蛇肉多鲜美啊!”
政客说:“我才不管它呢,谁想救谁救去,哼!”
基督徒说:“我会救它回家,把它搁在火炉边,让它自己暖和过来。”
上帝听后,说:“我已经了解你们各自的态度了,现在,我想让你们真实地体验一下你们的行为的后果。”
上帝手一挥,四人回到人间。果然,每人都发现了一条冻僵在路边的蛇。
农夫拾起蛇,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捂热了蛇。蛇醒来后张口就咬,农夫临死前后悔不迭地长叹:“早知蛇毒,我咋就忘了呢?”
商人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蛇肉,而且蛇皮价值不菲,他还发了一笔小财,挺高兴的。
政客将蛇踹了一脚,蛇掉进了水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找麻烦呢。”
基督徒也被蛇咬了一口,但他认为既然选择了把蛇救回来,就应当承担所有的后果。
四人的灵魂又聚在了天堂门前,上帝说:“你们四人都不合格。首先,农夫和基督徒都被蛇咬死了,虽然善良,但付出的代价太大,那可是你宝贵的生命啊!你俩的脑瓜太笨不会想办法。商人和政客太冷血,天堂不欢迎麻木不仁的人!你们都走吧。”
四人只有默然离开。
望着四人离去的背影,上帝心里乐开了花:“哈哈,我又一次解决了人口膨胀问题,要知道我们天堂的地皮可是寸土寸金哪。你们应该去住地狱的廉租房。上帝我实在是太聪明啦,哈哈哈哈……”
智慧故事范文2
某公司老总制定了很多制度,这些制度一度成为他认为的成功资本。
可是,他渐渐发现,有很多制度没有人能够真心、自觉地执行。于是他又制定了强化制度落实和检查的专门制度,却又让自己陷入了苦闷:大家只是热闹了一阵子,似乎都是为了应付他。他伤心至极,可又苦于没有良策。
一日,他遇到了一位管理大师。大师问:“你的制度是不是都是制约人的?”老总回答:“制度就是制约人的。”
大师又问:“你喜欢被制约吗?要说实话。”老总沉思了一会儿说:“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喜欢被制约,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大师说:“制约本来就是众人的契约,也就是大家说了要这么做的一种共识。你却把契约变成了个人意志,人们就厌烦了。如果你让众人成为制定制度的人,情况就不同了。”
老总顿悟,点头致谢。
制度的本质是众人的集体契约。制度制定的目的在于践行。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遵守制度应成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因为制度是实现众人利益的最优方案和路径。因此,人们要强化遵守法纪以及规章制度的自觉,乐于参与制度制定并自觉践行制度。
末位淘汰制的质疑
某单位实行淘汰制,准备将排在最后的和上了年纪的员工淘汰掉。
顾问问经理:“那些排在最后的人是谁招进来的?”“招进来之后你们对这些员工做了些什么?”
经理答:“是我招进来的。招进来之后就是任职培训和试用期,然后督导他们工作。”
顾问又追问:“员工落后,责任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呢,还是管理者应与之共担?淘汰员工,是否同时也应该淘汰部下被淘汰最多的部门的管理者?”经理无言以对。
部属落后与领导者、管理者不无责任。末位淘汰部属,不给部属一个改进和总结的机会,是领导者、管理者转嫁责任的不当行为。应严把入口,引进高素质人才;引进后要把握“非零起点”,重视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切记,高工无弃材。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很想在各个方面都比身边的人强。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没有多大长进。为此,他很苦恼,便向智者请教。
智者叫来3个弟子,嘱咐他们说:“你们带这位施主到五里山,大家尽自己的力去砍柴。”年轻人跟着3个弟子沿着门前湍急的江水直奔五里山。
等他们返回时,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们,年轻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扛着两捆柴蹒跚而来。两个弟子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担左右各担4捆柴,后面的弟子甩手轻松地跟着。正在这时,从江面飞来一个木筏,载着小弟子和8捆柴火,停在智者的面前。
年轻人和两个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唯独划木筏的小徒弟与智者坦然相对。
智者见状,问:“怎么啦 ,你们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大师,让我再砍一次吧。”那个年轻人请求说,“我一开始砍了6捆,扛到半路扛不动了,扔了两捆。又走了一会,还是压得喘不过气,只好又扔掉两捆。最后,我只把这两捆扛回来了。可是,大师,我已经很努力了。”
“我们和他恰恰相反,”那个大弟子说,“刚开始,我俩各砍了两捆,将4捆柴分前后挂在扁担上,跟着这位施主走。我和师弟轮换挑柴,都能得到休息,所以并不觉得累,还把施主丢弃的4捆柴也挑了回来。”
用木筏的小弟子接过话,说“我个子矮、力气小,别说两捆,就是一捆,这么远的路也挑不回来。所以,我选择走水路……”
智慧故事范文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启迪一生的智慧故事》的书,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一本书。其中有几个小故事,我特别喜欢。
《信念值多少钱》中罗杰·罗尔斯由于皮尔·保罗的一句话就一直努力,当五十一岁那一年他终于实现了那句话--成为美国纽约州州长,更是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这篇文章向我讲述了信念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启发人们应树立坚定的信念。
《在小事上认真》讲述了美国第四大家禽公司--柏杜饲养集团公司董事长佛克兰·柏杜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做好每一件能做好的小事,才能把更大的事情做好。因为小事是做大事的基础。
《启迪一生的智慧故事》启迪我一生。
五年级:刘伟杰
智慧故事范文4
1.路与方向
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无耐天公不作美,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迷路了。警察和驻军联合搜救,他们才幸免于难。“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名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并露出不服气的神情。“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搜救者毫不客气,“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路。”简单而又富含哲理的话语让大学生们哑口无言。
解读:别以为设定了准确的方向就能达到目标,更重要的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方向再正确,而能力不足也是枉然。古人云:心有余而力不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用话题】
目标与能力 启示 量力而为
2. 上帝分数
上帝摆出了1、2、3、4、5、6、7、8、9、0这10个数字让人们挑选,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把9、8、7、6、5、4、3都抢走了。取到2和1的人,都怪自己运气不好。可是有一个人却心甘情愿地拿走了0。有人说他傻:“拿个0有什么用?有人笑他痴:“0就是什么也没有啊!要它干啥?”这个人却说:“从0开始嘛!”接着便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很快他获得了1,有0便成为10;他又获得了5,有0便成了50。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把0加在所获得的数字后面,收获也十倍十倍地增加。他终于成了最富有、最成功的人。
解读:从零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将会收获更多。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请从零开始吧,你需要的只是行动。
【适用话题】
从零开始 行动 脚踏实地
3. 欲无杂草,必种庄稼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课,问道:“如何能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却没来。弟子们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时,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解读: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要“无草”,就要“有庄稼”,要远离假恶丑,就要先做到心怀真善美。
【适用话题】
欲无必有,欲有必无
4. 山不过来,我过去
伊斯兰教先知曾带着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经说道。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只要有信心,便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那你能让对面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上吗?”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接着,他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回响起他的喊声,回声渐渐消失,山谷又归于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说道:“山不过来,那么我们过去吧!”于是,他带着弟子们开始爬山。经过努力,终于爬到了山顶,说:“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解读: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山”的阻挡,当身陷困境无法改变时,或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时,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只有行动才能将困难踩在脚下。
【适用话题】
面对困难 适度改变 学会适应环境 保持良好心态
5. 让思想冲破牢笼
一个青年烦恼缠身,他四处奔波,寻找解脱的秘诀。他见山脚下有一牧童在悠闲地吹着笛子,便上前询问:“你为什么没有烦恼呢?”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青年人试了试,但是烦恼还在,于是继续寻找。他在山洞里遇见一位面带微笑的长者,便向他讨教摆脱烦恼的秘诀。长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青年人答:“没有。”长者又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青年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了自己。
解读:烦恼只是一种心境,让思想冲破牢笼,让乐观主义精神占据高地,那么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心态决定成败,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智慧故事范文5
《理财 小故事大道理》之本书是我的一个朋友送给我的。理财就是怎样处理身边的财务,爸爸妈妈辛苦赚钱给我们读书这是理财,存钱来给身边的朋友买生日礼物这也是理财。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理财 小故事大道理》中的一个小故事叫《钱箱》:小明把今天存起的零用钱放进钱箱囊。那是一个很普通、毫不起眼的铁钱箱,是小明的爸爸送给他的最后一份生日礼物。
那晚,窗外下着大雨。小明见到爸爸把一张有一张的钞票放进一个信封。小明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便问爸爸:“爸爸,这些钱你要寄去哪呢?”
爸爸笑着说:“这些钱是寄给广西一个年轻人的。十多年前我开始供养他生活和读书,算起来他有二十五岁了。这个月前他写信给我说‘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在省级医院学院毕业,不久后将成为一个医生,说不定可以来香港行医呢!’”
小明问爸爸:“那么,他叫什么名字?”
爸爸回答:“好像叫张志诚。”
爸爸放下信封走到小明面前, 蹲下身,说:“小明,你要知道,即使我们是穷人,也要明白,这世上单是中国就有很多比我们更穷的人,无论我们怎样,也要帮助他们。我们吃少一点没有所谓,但他们再吃少一点就会饿死的了!既然我们日子还可以支持下去,为什么不帮帮他们呢?”爸爸说罢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钱箱:“小明,这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爸爸待会儿要外出工作,不能陪你度过十一岁生日了。”
爸爸看着那钱箱,说:“小明,你要记住,当你有零用钱用剩时,哪怕只有一元,甚至更少,你也要放进这个前乡里。你要养成储存的习惯,日后用这些钱去帮助又需要的人,或者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知道吗?”
爸爸走了,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再也没有回来。
两年又过去了。小明十三岁的生日,在医院里度过——他妈妈得了一个很严重的并。小明跑去问医生:“医生叔叔,请问怎样才能救活我的妈妈?”
医生很同情他:“小朋友,现在只有奇迹才能救活你的妈妈。”
智慧故事范文6
[关键词]童话;灰姑娘;性别秩序
“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并已得到极大关注和研究的故事类型之一,在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间故事里都能觅得此类型故事的踪迹。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
在世界范围内包含“灰姑娘”母题的故体为数众多,构成了一个超地域、超民族的故事类型。对于这个民间故事类型在全世界究竟存在多少个异文,答案至今没有一个确数。玛丽安・洛尔夫・考克斯早在1892年就曾对这一故事母题作过系统的研究,她尽可能地搜集所有流传于欧洲的“灰姑娘”故事并整理出版了一本“灰姑娘”故事集,总共记录下345个属于此类型的故事。在她之后,民俗研究者们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调查与统计工作,迄今为止已在亚、非、欧、美发现了700多个“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如果再加上以此为主题的图画、音乐以及各类剧本等,那么“灰姑娘”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形式不下于1500种。
“灰姑娘”型故事无论在细节上有多少差异,其主要情节都是相似的。这个故事类型通常包含以下因素:一位善良而不幸的女主人公,女主人公母亲的离世,新家庭成员对女主人公的欺侮,帮助女主人公克服难题并最终为她带来幸福的神奇力量,用于识别女主人公的一件物体(通常是一只鞋)。
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在如此众多的民族中流传着一个相同的故事母题呢?童话故事渊源于千百年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其属于口述传统文本的看似朴素简单实则驳杂丰富的特色,它最能反映集体无意识,最凸显丰富的原型。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就曾指出:“当童话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历史阶段,当时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这些都像四周事物反映在镜子里般地在他们的创作――童话里。”古今中外的童话作者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都会在无意识中使用、激活了原型意象,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典型情境加工制作成为文学作品,表现人类共有的恐惧和愿望。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流传,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人类精神与心理的共通性相关联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灰姑娘故事,西方最早的文本记载出现在法国人夏尔・贝洛(Charles Perrault)的《古典童话及神话故事》(Histories et contesdutemps pass é),副题为《鹅妈妈的故事》(Contes de mamere loye,1697)里,1792年经过森巴(Robert Samber)的翻译后,在英语国家流行。19世纪初被格林兄弟收入故事集而名声大噪。格林兄弟在对灰姑娘故事整理加工时形成了一套与19世纪欧洲处于主导地位的性别意识形态相连的修改范式,即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加强对男性权力的再现和性别迷思的传达,并强化压迫女性的社会文化机制。
以下的论述将通过对“灰姑娘”故事中原型意象的解读来阐述故事中所蕴含的这套性别秩序。
一、父亲缺席 后母施虐
后母现象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之后出现的产物。这一文化现象与古代医学事业不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在那个时代产褥热的病原体还没有被发现,生母的死亡率很高。成为鳏夫的父亲为了找人照顾众多的孩子,必须赶紧续弦。当然未必都能如愿以偿。”
在人类社会中后母虐待前妻孩子的劣根性长期存在,东西方的民间文学作品对此都有真实的反映。“残忍的后母,禁忌、魔术,有关动物、恶魔、巫婆、精灵和矮仙的谈论――这些都是故事讲述者随意取舍的角色和场景的共同库存品。……原始民族的共同生活和场景的思考导致的这些母题,大约是各自独立产生于许多地方。”
这种矛盾的产生究其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人类重视血亲关系的传统。人类社会自古就强调血脉的重要性。后母在一个家庭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她虽说是家庭中一个成员,但跟其他成员问的关系却很疏远。后母的介入,打破了原有家庭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稳定,不仅疏离了家庭成员情感,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对财产和地位的纷争。第二,重男轻女――人类社会的一大陋习。在私有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家庭关系中,亲母与继母、继母与非血亲子女之间的矛盾具有相当的社会普遍性。这种普遍的社会矛盾,再加上一夫一妻制家庭确立之后,家庭中几乎排斥了女性的继承权,在后母续继的家庭,他生女儿的地位更为低下。后母与非血亲子女的对立,使得二者在家庭结构中的关系异常紧张。“灰姑娘”故事就是在后母和非血亲子女之间的矛盾斗争中展开的。
在大多数“灰姑娘”故事中,家里惟一的男性――父亲因为种种原因始终不曾露面,即使偶有露面(给灰姑娘带回一根榛树枝),我们仍无法看出他对继母女以及继姐妹之间的关系持何种态度,更无法猜测父亲本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但是父亲的缺席使灰姑娘失去了家中惟一可以当作依靠的依靠。辛德瑞拉、叶限等灰姑娘失去了父亲依靠的直接后果是终日忍受后母的无情虐待。父亲的缺席还使得一家之权落到后母手里,后母因此有机会肆意施虐。父亲的缺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灰姑娘地位的否定。如果说后母施虐仅仅只是灰姑娘在家庭中备受压迫的原因,那么灰姑娘的受虐待与地位的改变都是根源于父亲的漠然否定。
“灰姑娘”型故事涉及到的是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沦丧这一文化现象。这些受虐待女子最终命运的改变只有通过婚姻的完成才能得以实现。“灰姑娘”故事中,丈夫的身份或是王子、公子、王爷、状元乃至国王等等,都是地位与金钱的象征。
二、栖身厨房 恪守禁令
在“灰姑娘”故事的多数文本中灰姑娘的栖身之所是厨房。厨房,是个充满了无休止劳作和珍馐美食的阴性属地。它是灰姑娘的工作室,把灰姑娘安排在厨房里意味深长。
故事的讲述者把灰姑娘安排在厨房笔者以为有两层用意:其一宣扬传统妇德规范。传统妇女的工作价值基本上都体现在厨房里。灰姑娘“不得不干那些重活儿和脏活儿,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打水、生火、做饭、洗衣服”,满足一家人的生理需要。灰姑娘的处所正是这一妇德规范的反映。其二宣扬男性优于女性的思想。“厨房”与“围裙”相关联。在民间俗语中,围裙围“蠢”。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围裙是神灵或男人使女人变蠢的计策。譬如我国湖北孝感地区就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妇女们聪明能干,男子都愿听从她们的调遣。她们还常相邀着沿天梯上天游 玩,后因嬉笑声触怒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斩断了天梯,并送给每个妇女一件漂亮的围裙,妇女们穿上围裙,从此变蠢了,成了整天日着锅台转的“屋里人”。在男人眼里厨房是龌龊的地方,厨房是物欲的,低等的,就像灰姑娘睡在灰堆里,花一个小时从灰堆里捡后母撒进去的两盆豆子,或者将红豆和扁豆分开一样。所谓“君子远庖厨”。但男人却把女人安排在厨房里。这种思想在故事其它地方也有体现,譬如在所有“灰姑娘”故事中,后母是惟一曾经掌握权力(主动权)的女性,王子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一度旁落的权力的收回。显然女性是不配拥有权力的,因为她们一旦大权在握,便会使公道丧尽,黑白混淆,乾坤颠倒。男性比女性更适合拥有权力。男性世界是高于女性世界的。
此外,“灰姑娘”故事里还有一个“半夜十二点”的禁令。灰姑娘穿上仙姑送给她的水晶鞋,成为世间最美丽的仙女,在王子选美的舞会上迷倒了王子。但是,讲故事的人并不想让灰姑娘迷失在魔法虚构的幻梦中,他要让午夜的钟声适时地敲响,将灰姑娘唤醒,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灰姑娘通向幸福生活的权杖并非握在自己的手里。美丽聪明又顺从的灰姑娘惟有恪守禁令,及时逃离舞会,回到自己的灰堆里,被动地等待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一禁令不仅使那只漂亮的水晶鞋丢失了,而且充分地说明了对一个渴望在男权社会里获得成功的妇女守规矩是多么的至关重要。灰姑娘如果不懂规矩、不服从“半夜十二点必须离开舞会”的禁令,所有施加在她身上的魔法都将失效,她不可能被王子发现,更不可能得到救赎。在民间集体无意识中,女人似乎与生俱来就该是隐忍的、谦卑的、安分的。不安分的女人迟早会遭到惩罚。“半夜十二点”的禁令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男权社会所宣扬的妇德规范。这一禁令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至今仍是规范妇女行为的一种心理习惯。
“灰姑娘”故事对以上所有这些细节的描述都在宣扬一个观点:任何妇女只要服从这些规范,遵从这样的妇德,她的美德终究有一天会得到报偿,她最终会从众多的妇女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灰姑娘默默承受着后母的虐待,内心希望博得王子的垂青,行为上却总在逃避王子的追逐,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最终才能够坐上王妃的宝座。她的两个继姐妹使尽浑身解数,即使“削足适履”也未能博得王子的欢心,却落得眼瞎或被飞石砸死的悲惨结局则是从反面宣扬妇女们应该逆来顺受、安于天命的思想。
三、以鞋验婚 喜结良缘
多版本的“灰姑娘”故事都有一个大致相似的主线:失鞋寻鞋得鞋喜结良缘。在“灰姑娘”故事中,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元素和中心意象就是――鞋。虽然不同的灰姑娘有不同的鞋,但是不管是布鞋、金鞋、玻璃鞋、水晶鞋,还是软木鞋、木屐等等,试鞋都是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如果从社会历史的现实理性出发来辨析灰姑娘丢下的鞋的含义,鞋的实际意义指两个方面:对于王子来说,它代表着男性对女性的价值期待――美貌和美德(温柔、善良、克制、顺从、任劳任怨);对于灰姑娘来说,它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惟一能够选择的获取自我幸福的合法途径,即靠美貌和美德赢得一个有钱有权的男人,并由此获得男权社会给她规定的合法性生存空间中的婚姻幸福。鞋成为一种象征。
“灰姑娘”得鞋、丢鞋,王子(国王)得鞋、寻鞋主、试鞋、得鞋主、喜结良缘,这是一个充满曲折的成功追寻。这种追寻体现了女子期望通过高攀婚姻(嫁给国王或王子这样有权有钱的男人)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欲望和幻想。这种皆大欢喜的婚姻结局既是人类最基本愿望的反映,也是男权意识投射的影子。在“灰姑娘”故事里女性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嫁给一个王子,从而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快乐结局把女性的诉求最终框定在/物欲的满足上;男性的追求却是获得智慧和才干,而他与灰姑娘的婚姻结局象征着他从此摆脱稚气,即将登上王位,获得权力。这种婚姻结局,是对童话中男性英雄智慧和勇敢行为的表彰,而女性则被限制在物质感官的满足,这延续了男性优于女性的思想。童话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正符合了父权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待。
结语
从以上的原型意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父权制操控下的“灰姑娘”故事遵循着一套性别秩序,即男人主动,占主导地位;女人被动,归顺于男人。女人因为失去男人(父亲)的保护而处于危难中,最后也因为男人(王子)得以解脱。因此,“灰姑娘”故事,是一种再现父权意识形态的文本。
在这个父权的文本范式中,童话的各类意象都被安排好了固定的位置。从童话人物的身份设置来看,女人均以女儿、姐妹、妻子、母亲的面貌出现,她们是家庭的组合结构,不允许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表达自我欲望,忠于家庭、生子相夫、恪守妇道是她们不可违抗的职责;男性的身份通常是王子、勇士、骑士,他们被鼓励独立自主地参与离家与冒险活动。童话的情节设置也原原本本地遵守着所谓的性别秩序,只有赋予了女性悲剧的命运、从属的地位、顺从、单纯的本性,才能突显出男人们救赎的强大力量和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