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1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72-03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前沿和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有力补充,学好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主要体现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1]。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涉及很多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农学、林学、医学、生物学等各学科的基本需要[2-5],因此各个高校一般都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为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紧抓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国也早在2007年1月,由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教高[2007]1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四川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校之一,对该课程一直非常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

改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也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改革。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前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系统性、完整性不够强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前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如:植物基因组DNA、总RNA及质粒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目的基因的酶切及与载体的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子的转化与鉴定等实验,实验内容虽然都是现代生物前沿基础技术,而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每次实验都是单独授课,学生只需按照步骤完成实验即可。这样授课的弊端就是学生上完课后并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有机结合,缺乏思考,遇到实际科研问题时不能运用所学技能解决,缺乏拓展性、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二)教学手段简单,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改革前实验课程采用的教学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是教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方案,实验员准备好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学生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方案,上交实验报告。这种程序化、被动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学习上的倦怠心理。

分子生物实验课程开设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实验操作中用到的仪器精密度较高,价格昂贵,实验试剂加入的量均为微量级别,这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做的实验完全不同。虽然在上课时教师反复强调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但很多细节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实验中容易出现试剂种类加错,试剂加入量不准确或错误操作仪器等,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仪器损坏等问题。此外,实验课程一般设置是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学生不能经常练习,巩固加深实验技术,有些知识刚学会,还没完全掌握,到下一次实验时已记不清如何操作,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改革前该课程的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标准为课堂上实验操作考核只占总成绩的20%,考勤占10%,实验报告占70%。但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评定过程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全体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班级多,每次课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上老师并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根据实验报告中结果的好坏与报告的质量来定,以至于学生中形成一种思维:只要实验报告写的页数多,图片精美,讨论深刻就能得高分,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动作标准并不重要。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实验技术的学习流于应付,不能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使得学生忽视实验技能的提高,思维趋于懒惰,缺乏科研的自主性、创新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基础学科,教师不只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也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方式

为了改变以上的缺点,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目的,在学校及学院的支持下我院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组对本门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以学生为本,开发多样化学习方式[7],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为自主探究性学习[8],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经过近两年的试验,效果明显。实验课程的主要改革内容如下:

(一)学校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来重视实验中心的建设,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达到300多万元,实验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辅人员的学历也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教学研讨会,与全国的同行进行教学交流,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该课程每年还给教师配备了研究生助教,多人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式。

(二)拍摄实验操作视频,便于学生课前课后反复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实验操作的方式及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将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使用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别进行视频拍摄,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视频中增加了学生实验中易错环节的提示,对初学者进行指导。学生在上课前就能清楚知道每个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上课时有意识地加强学习,降低实验失败率,提高课程训练效率。

(三)建立课程网站和虚拟实验室,加强师生间及学生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及科研素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完整呈现,我们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课程网站,将实验操作视频、动画、图片、PPT等资料放置其上,供学生自由学习。此外,我们还注重师生间课后的联系与互动,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和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在网上作答,方便学生的学习,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受课程开设的时间、地点、人力和财力等问题的限制,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型和探究型实验更难以开展。为解除此类限制课程教师还建立了虚拟实验室,提供可操作的虚拟实验仪器和试剂,学生既可通过实验仿真平台动手操作,又可自己设计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究、运用更有自主性[9,10]。

(四)重视实验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上整合原有的分子生物学课堂小实验,创建系统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11],给定选择题目后由学生自行选择并设计综合大实验流程。第一次上课教师只需要讲解进入实验室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给定几个备选大实验题目,提供模块化实验视频,由学生课后学习视频,自行选择题目并设计大实验流程。第二次课程为实验设计的展示,学生分别用PPT展示、讲解自己的设计,由其他同学对其设计的流程进行提问,讨论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继续优化,最后确定最终流程。第三次课程开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前期课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学生自己设法提出解决方案,并于实验完成后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的得失与感悟。实验内容的系统化后整个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问题中,充分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大实验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高学习积极性,科学检验学习效果

实验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需要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提高,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的配合[12]。为了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学生“轻操作重报告”的观念,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将课程考核方式变为:实验流程设计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占40%,实验结果占10%,实验报告占20%。实验流程的设计充分考核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等的认识及对整个课程系统性的把握,能正确地将分子生物学实验涉及的方法有机结合,真正达到课前自学的目的。这部分内容是作为作业在第二次上课讨论各自的实验设计前上交,教师及时评定成绩。讨论后学生便清楚自己所获得的分数,督促其后续工作认真努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对实验整体的把握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在实验操作课程中,由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教学视频,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验操作过程的监督者,实验的讲授时间缩短,有针对性地增加实验技能的指导时间。为了公平评价每个学生,在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胸牌,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姓名及学号,方便教师监督其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规范,及时纠正错误。该过程成绩由于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重,激发了学生在课前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实验完成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还增设了实验内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抢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巩固学习效果。

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两届学生的实验教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师对两个年级34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验素质普遍提高,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普遍认为新的课程形式更能调动其实验积极性,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并改变其“做的好不如写的好”的错误观念,全面客观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程中收获较多。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不断更新。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与改进的过程,希望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开创新的方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及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利刚,郑晓珂,赵乐,武慧敏,黄睿.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设计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11):99-100.

[2]李博伟,郦和生.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4,(4):224-226.

[3]伏建国,刘金良,杨晓军,安榆林,骆嘉言.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木材识别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3):438-443.

[4]龙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J].生物学通报,2005,40(5):58-60.

[5]郭燕,柳小青,马红梅,陈海婴.分子生物学在媒介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3,(9):155-1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

[7]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3-10.

[8]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教学研究,2006,29(5):377-383.

[9]罗星凯.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3):43-46.

[10]卢福芝.生物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2,(4):106-108.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2

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分子生物实验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配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资源的配置情况,既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又没有形成独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率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促进分子生物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促进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分子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以及实验资源有限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在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投入。当前,高校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与其他经典学科相比显然更少,但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对于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很多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很多高校在资金的负担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因此也影响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率。

2.缺乏足够的实验技术人员

分子生物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所以相关的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很多高校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都需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而人员的缺乏也成为了限制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培养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人员的数量以及其成长速度,都无法满足当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求,不能保证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3.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课程,因此其教学内容涉及到生物、医学以及药学等多个领域,这就涉及到知识的连接性与渗透性,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其综合性。但是从当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来看,显得较为单一,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个领域,缺乏对实验教学系统的考虑,而且没有形成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无法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加大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

高校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和资源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实验设备,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精准性,才能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为了保证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大相关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培养,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足够保障。

2.完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注重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更多可以凸显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大肠杆菌活化、质粒DNA提取等,注重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同时在实验教学的选取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验中,并且感受分子生物学的神奇,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包含很多复杂的实验,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都较大,如果教师仅仅采用示范和讲解的方法,显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要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验中,亲自操作和演示,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4.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对实验教学的结果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分子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4

Abstra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is a professional experimental course with extensive application, is the core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 private colleges is analyzed, and the reform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生物化?W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在21世纪当代生命科学领域中举足轻重,多年来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成为诸多相关领域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多样,涵盖的基本技能项目广泛,因此对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2]也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程。

对民办高校而言,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也就成为了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3]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才需求方向的不断变革,民办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教学本身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根据目前我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课情况,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开课情况

1.1 实验仪器设备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速度较快,人才输出方面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资金来源有限,在实验教学条件中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种类较多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恒温水浴锅,振荡培养箱等,而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有限,使得部分实验仪器非常紧缺、陈旧。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排队等候时间加长,不利于实验教学秩序的稳步运行。

1.2 实验教学理念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只是将其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使学生能对理论课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会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一一讲解,并进行一些示范操作,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实验,这样虽然会使教学比较规范,学生操作比较顺利,实验结果也会比较理想,但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抹杀了其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无法体现该实验应当具有的探索性精神。

1.3 师资与实验室建设

在民办高校中从事实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普遍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上生化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部分药品和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导致能安心从事实验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各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有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度也较缓慢。

2 民办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目前民办高校想生存,想发展,必定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综合以上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1 实现实验仪器的现代化、智能化

在实验仪器设备选购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仪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主,与时俱进,将过老过旧的设备及时替换,购买一些可以进行多种实验的综合性仪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提高仪器使用率,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2.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多年来经过了多次筛选和组织,目前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1)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2)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Soxhlet)提取法;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5)动物组织核糖核酸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6)脲酶提取及Km值的简易测定;

(7)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

(8)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

(9)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基本、最常用的多种实验技术,如电泳技术、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滴定技术等。实验中涉及到多种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如离心?C、水平电泳和垂直电泳装置、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光光度计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如“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所需材料和实验方法,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比较不同实验材料下结果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更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3ds Max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生化实验教学中的文字内容、实验现象及一些操作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整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反复观看学习,并在网络上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实现个体化差异化教学。[4]3ds Max教学系统目前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验教学中。[5]对生化分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如蛋白质分子结构,核酸分子结构等可以通过计算机Autodesk 3ds Max三维动画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更加立体地去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教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探究生命奥秘,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实验,引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微观世界模拟的实验环境中,更好地探究其本质和规律。如核酸电泳,蛋白质分离等分子实验,实验周期较长,通过虚拟方式可大大缩短周期,节约开支。如《现代分子育种仿真软件》,建立可视化的化工生产实验操作平台,采用高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弥补现场实习教学的不足,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2.5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目前,大部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前的材料准备,试剂配制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在实验开始前分发到学生手上,如“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实验,实验所需要的萌发的小麦种子,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和柠檬酸缓冲液等,都是由实验员来准备,这样虽然能保证实验能按时在教学时间内完成,但学生对该实验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对实验习惯来说,也会让学生有依赖感,因此,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预实验,即样品材料的准备和药品试剂的配制,在亲自动手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素养,为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6 适当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生化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很多化学药品及易耗品需要及时地更新,使用的仪器也需要定期地维护和保养,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费预算上向生化类实验室给予支持,以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7 实验技术人员也应时刻“充电”保持与时俱进

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为国家培养实践型所需人才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要求对在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巩固,更要在新型实验操作技能中刻苦钻研,时刻为自己充电,如积极学习动画模型的构建,软件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等,以保证其在教育岗位中永不落伍。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5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综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7-03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得以迅猛发展,其理论与技术早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领域,同时也成为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我校于2003年为医学本科生开设了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实验课的教学由于经费、场地、仪器等因素的限制,仅针对检验专业学生开设,其教学任务由医学基础研究中心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承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在现有的条件和办学特色定位下及实验教学基础上,针对检验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于2011年起,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促进本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1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分子机制[1]。这些内容十分抽象而无直观的实体,其中所涉及到的生理、生化过程,学生仅从书面上是无法进行形象化的观察和认知。因此,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能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 对医科生全面推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发展依赖于反复的实验验证,故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因此,对省属医学院校各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方法非常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广大医科本科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2]。因此,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结合临床实际,除了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注重增加医学应用和前沿的内容。

特别是从2012年起,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对于医学生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成本高的实验课教学的重视和投入,理论课教学的成本毕竟相对较低。因此,对医学院校本科生进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加强分子医学教学,全面推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时机成熟、势在必行。

3 我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泸州医学院是培养医学本科生最大的省属地方医学院校之一。学校现有17个二级院系,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15000余人(http:///html/xygk/xyjj/)。医学基础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通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多名高学历、高职称的专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医学分子生物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肿瘤表观遗传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表观遗传与肿瘤”省医学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实验动物模型、形态学等研究平台,可开展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与个体化医药、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我校一个重要的开放性实验中心,为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力量和科研技术支持,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课时不足。众所周知,医学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所学课程繁多,各门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就我校检验专业本科生而言,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理论与实验的比例为2∶1。由于课时安排不充分,许多实验项目无法开展,导致学生与许多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失之交臂。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被迫加快教学进度,甚至为了节约时间,提前准备好实验所用试剂,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无法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其次,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许多仪器和试剂都十分昂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3]。本中心作为全院重要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基因扩增仪、各种电泳系统、各种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等,但数量有限仅用于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无法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使得学生只能减少分组,不仅动手机会减少,而且实验内容选择也受到限制。

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都遵循着一个基本流程进行:教师简单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结果写实验报告。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提前将实验结果告知学生,学生只需要验证结果是否相符,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时间一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 检验医学专业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有限数目的实验,加上实验原理与方法导论的讲授,使学生从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上能全面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整体实验体系、基本技术和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特别是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富于创造性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5]。

(1)实验教材改革。

尽管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开展的实验项目较少,但为了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本中心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可供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精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全书共分五章四十余个具体的实验操作。按照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结构介绍每一项实验技术。其内容大致分为五部分,包括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基因诊断技术、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分析技术、细胞培养与分析技术。该教材不仅保留了一些经典的实验内容,如质粒DNA的提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外,新增了关于临床基因诊断以及形态学与功能学的实验内容。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灵活教学。该实验指导既有原理又有实验结果,图文并茂、简洁精炼。同时附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和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这样,我们保证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2)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教学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原有的教学内容仅开展了三个实验项目,分别为动物外周血全血DNA的提取实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和血清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这些实验虽然是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及经典的实验技术,重要性很强,但是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关联度不够,缺乏实验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且与临床联系不大,学生兴趣缺乏。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实验准备均由教师提前完成,学生只需提取样品,最后电泳上样,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因此,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整个实验进行思考和探索,可能实验做完,他们完全没有理解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只是照搬照抄,应敷了事,完全违背了设置实验课的初衷,没有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我们创新性地重新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DNA指纹分析[2,6~8](见图1),包括人外周血DNA的提取、分光光度法(Nanodrop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以所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D1S80短串联重复序列、琼脂糖凝胶及聚苯稀酰胺凝胶电泳、DNA染色(EB染色和银染)、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结果和照相,最后进行分析[2]。

同时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4个组为一个班,每个班由两位教师负责。学生之间相互抽取血样进行DNA的提取,所有实验步骤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指导,尽量争取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这样改革的优点在于,我们将研究对象由模式动物转化为人类自己,从核酸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两条主线展开,并且选用了基因诊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DNA指纹分析这个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使得整个实验过程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实验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

(3)教学方式改革。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结合PBL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巧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系统的音频和视频信息,在实验课里将一些未开展的实验项目自然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方便了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毕业实习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带习学生数量相对减少,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学效果反馈。

为了了解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对参与实验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调查表的内容主要涉及实验开设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帮助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实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加,对知识掌握更加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经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其实验内容将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培养单一临床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临床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但本次改革仍有不足之处,学生普遍反映实验教学学时不够,以及实验教学经费不足,导致实验项目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药立波.医学分子生物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傅俊江.精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3] 林家齐,李玲.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科技与管理, 2009,6:124-127.

[4] 高利臣,肖璐.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4):99-102.

[5] 王继红,叶芳.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288-291.

[6] Kseler A,ztürk O,Atalay A. Allele frequency of VNTR locus D1S80 observed in Hb D-Los Angeles carrires[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2,39(12):10747.

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6

关键词:分子生理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梁宏伟(1976-),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讲师;王玉兵(1977-),男,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讲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地方综合性高校生物类专业实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09192)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92-02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设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它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实验基地。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学科,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涉及的贵重仪器设备和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种类繁多。目前,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缺乏专职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加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安全管理以及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其中的作用对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为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其安全正常运转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公共财产安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育培训是分子生物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生命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管理都产生了许多新情况,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形势,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3年第一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及生化试剂、水电安全进行详细阐述,随后在新版本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更新。为加强我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该标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等硬件和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文件等软件管理做出通用性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法规性文件的实施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可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尽管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人们的环保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如有些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规章制度未能获得有效执行、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将食物带进实验室等。再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很多高校尚未对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甚至对于产生的废弃物不知该如何处理而丢入普通垃圾桶或倾倒入下水道。就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使其能够安全、高效地为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

二、分子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1.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的使用及废弃处理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用到的生化试剂大多具有挥发性、强毒性、腐蚀性、致癌性等,如氯仿(CHCl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乙锭(EB)、丙烯酰胺、NN-亚甲双丙烯酰胺、焦碳酸二乙酯(DEPC)、IPTG、Trizol、二甲基亚砜(DMSO)、二硫苏糖醇(DTT)、四甲基乙二胺(TEMED)、苯甲基磺酰氟(PMSF)、过硫酸铵等。这类物品不仅对实验操作人员毒性大、危险性高,而且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也极大。在取用这类生化试剂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在化学通风橱内完成相关操作,防止试剂溢洒并接触皮肤,防止挥发性、粉末试剂吸入呼吸道及对眼睛黏膜造成毒害。对用完和废弃的有毒有害试剂要及时进行无害化或净化处理,然后使用专用容器盛放并做醒目标识,防止对他人造成毒害和环境污染。如溴化乙锭(EB)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先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小心混匀后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后置室温数小时,再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小心混匀后可丢弃。[1]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使用时要避免其挥发,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1%~5%稀氨水洗涤。丙烯酰胺和NN-亚甲双丙烯酰胺具神经毒性,操作时戴手套在通风橱内进行,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没有毒性,可随普通垃圾一起扔掉。

2.生物安全及其防护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到有毒有害生化药品、防火及水电安全,往往忽视生物安全的管理。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实验室不太可能发生感染,即使感染也没有很严重的后果。虽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不多,但实验室感染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从事致病性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如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实验室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实验人员的感染;近期报道的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活体动物实验而被布鲁氏杆菌感染等。从事致病性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人员应经专项培训,建立健康监测制度,配备适当水平的个人防护装备;对此类实验室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配备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等专用设备,并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普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菌株往往具有抗生素抗性,在药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在微生物相关试验中首先要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菌体进行灭活处理,防止对人身造成感染及环境污染。试验中用到的动植物材料也可能携带致病源,在实验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病菌和疾病的传播。对于转基因动植物材料应严格控制其栽培或养殖环境,防止基因飘移扩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3.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水火电的安全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到高速离心机、高温高压灭菌容器、紫外光源、烘箱、微波炉、超声波处理器等仪器设备。首先要保证不同规格型号仪器的用电安全性、线路荷载承受能力;其次要经常检查各种仪器的自动控制装置是否运转正常。如对高速离心机的使用一定要确保转子上离心管的配平,否则会导致设备损坏甚至转子飞出伤人;对高温高压灭菌容器应定期检查其压力和温度控制、定时装置是否正常,对非全自动压力灭菌容器在运转时应全程看护;对烘箱除确认自动控温装置是否可靠,同时还需要人工检测温度,以免温度过高,在使用时严禁把易燃易爆溶剂及物品送入烘箱或微波炉中。紫外光或紫外线可损伤眼视网膜,皮肤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导致损伤及诱发皮肤癌,切勿用裸眼观察和使用没有防护装置的紫外光源,在紫外光下操作时要戴合适的防护性手套。对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的仪器设备(如凝胶电泳系统)应划定专用操作区,同时还要防止在操作观察中与其他设备的交叉污染。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设立之初应进行严格的规划设计,遵照国际通用及国家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通用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安排。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内严禁乱接电线、电源,动力电源和普通照明电源分开使用。要经常检修、维护线路以及通风、防火设备等;在实验结束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火源、水源等。

4.个人防护装备及求助对象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指用于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这些器材和用品主要是保护实验人员免于暴露于生物危害物质(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2]有毒有害试剂及感染性材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洒,从而可能发生身体接触,此时个人防护就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物理防护设备的保护功能都有一定限度,都不是绝对的。

需要防护的身体部位主要包括眼睛、头面部、呼吸道、手、躯体、耳(听力)等。对于眼睛的防护采用护目镜,实验室配备的洗眼装置应安装在明显和易取的地方,并保持洗眼水管的通畅,便于工作人员紧急时使用。对头面部及呼吸道保护主要是口罩、防毒面罩及帽子,装有过滤器的防毒面具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气体、蒸汽、颗粒和微生物以及气溶胶损害的影响。[3]对躯体的保护采用实验服、防护服,对手部的保护需要配备手套等,如取用有毒试剂的一次性手套、高温高压灭菌器及焚烧炉上卸载物品的隔热手套等。对耳的保护主要采用听力保护器,如对超声波处理时产生的分频谐波对听力的伤害。

此外,实验室内应配备国际通用的急救箱和急救手册,在醒目的位置标明就近的急救中心位置及联系方式。

三、研究生在实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人员上,而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在实验室完成,日常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生化试剂和仪器设备,其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待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如果他们缺乏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与生化药品,这些仪器设备与药品的潜在危险性将会被诱发出来,并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制订合理的研究生安全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转。

1.安全组织和培训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应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和生物防护培训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包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的学习、实验室安全紧急状况的处理和应急程序的演练,如洗眼装置的正确使用、紧急逃生能力等,创建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只有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要确保每一名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受到良好的安全意识培训。实验室中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技能的培训、仪器设备的安全正确的操作及有毒有害试剂的取用等方面的培训。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2.建立制度约束、利益基础的安全管理制度

研究生可以协助导师对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生化试剂及水电暖等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隐患排查。针对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侧重点和不同的工作阶段,可以指定一名研究生对特定仪器设备等进行具体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将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有毒有害试剂以及水火电的安全管理分别委派到具体的研究生。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具体的负责人应熟悉该仪器设备或试剂的操作方法及销售维修人员的联系方式,其他研究生在进行相关实验前都必须找该负责人进行登记和咨询。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年级研究生对低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导师指导、监督师弟师妹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为使研究生的管理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激励措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院系可以在实验室设立研究生助管岗位,提供一定的经费作为其劳动报酬,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付出。[4]导师也应对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还应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工作出色的研究生在评优过程中予以加分,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要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特点和现状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谨认真地遵照执行,就一定能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辉.生物实验室常见有害物质处理的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9,

(5):140-141.

[2]李勇,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