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筛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历筛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历筛选

简历筛选范文1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人单位如何筛选简历》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相信大部分人对个人简历的作用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编写个人简历之前,需要了解招聘的信息,还需要了解关于个人简历筛选方式的信息,如此才能有针对的写出高质量的个人简历。那么,在简历的筛选上,HR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者,怀疑的态度用人单位的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都会带有怀疑的态度,首先怀疑的就是你的能力,其次就是个人简历中信息真实性。相比较来说在个人简历方面,HR的经验更多,所于看过的个人简历也非常多,求中有很多含有水分的个人简历都是造成怀疑态度的因素。那么,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持个人简历的真实性,从而才能让个人简历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者,时间紧张、迅速浏览用人单位在筛选个人简历上,大多数都是由HR先来审核,而HR在审核上所需要浏览的个人简历非常多。那么时间上也就很紧张,因此由HR来筛选简历的话,一般都会十几秒看一份。在这种快速的浏览下,要个人简历要写的简洁,并且有重要的关键词,可以抓住HR的眼睛。

简历筛选范文2

个人简历是求职者给招聘单位发的一份简要介绍。包含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学历、联系方式,以及自我评价、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荣誉与成就、求职愿望、对这份工作的简要理解等。

现在一般找工作都是在通过网络来找,因此一份良好的个人简历对于获得面试机会至关重要。

你所编写个人简历能够让用人单位认可,则求职的面试机会才能够获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上也是先征集个人简历,然后从个人简历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求职成功首先需要通过筛选部分。招聘官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也颇具特点。一来其筛选的时间非紧迫,一份个人简历浏览的速度非常快,二来在筛选个人简历上,也是一个体力活,长时间的看个人简历也会造成审美疲劳。

那么,就个人简历的筛选特点来看,要如何来有针对的来写呢?

一、个人简历要有重要的关键词

在个人简历编写原则上,首先要求的就是精简,个人简历的篇幅不能过长,最好是能偶在十秒钟的时间内能够读完。在这种快速阅读的情况下,哪些信息能够给对方留下印象呢?自然是一些关键词,关键词在快速浏览中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也能够起到的优势暗示的作用。因此,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也要注意关键词的使用。

二、个人简历要有个性化的设计

招聘官在筛选个人简历上长久的时间会导致审美疲劳,如果你的个人简历没有任何特点,又不巧是排在下面的,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忽略掉。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适当的追求个性化也可以提高个人简历的好感度,进而被对方所关注。

三、有足够的亮点吸引对方

简历筛选范文3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抗性品种;病圃;筛选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39-03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主要利用其油用和食用价值。它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近年来,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轮作倒茬受到限制,使得向日葵病害不断加重,导致向日葵单产下降,造成向日葵经济效益的降低,严重影响向日葵生产[1-2]。

向日葵黄萎病是向日葵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特别是近年来向日葵黄萎病的严重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向日葵种植业的稳步发展。目前,该病在我国东北3省、宁夏及内蒙古等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达10%,严重年份可达50%~64%[3-6]。近几年,由于外来品种的引进等各种原因,赤峰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本试验以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向日葵品种和育种单位新近培育的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病圃的方式进行田间抗性筛选,以期为生产中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向日葵黄萎病提供依据[7-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向日葵品种由国家向日葵产业体系各试验站提供,共52个向日葵品种。其中食葵品种28个,油葵品种22个,另外设置食葵感病对照LD5009和油葵感病对照诺葵212。

1.2 方法

1.2.1 自然病圃 病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地,为多年向日葵重茬地,向日葵黄萎病发病严重,该地块一直作为向日葵研究所的向日葵黄萎病病原圃。随机区组排列,52个品种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播种50穴。

1.2.2 调查方法 在向日葵的各生育期观察记载发病情况,盛花末期对全部植株进行病情调查。调查各品种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相对病情指数。

表1 成株期向日葵黄萎病分级标准

[病级\&代表值\&病变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比(%)\&1\&0\&0\&2\&1\&0.1~25.0\&3\&2\&25.1~50.0\&4\&3\&50.1~75.0\&5\&4\&75.1~100.0\&]

1.2.3 调查结果计算 按照计算各品种3次重复的品种病株率、病情指数和相对病情指数的平均值,以平均相对病情指数确定品种的抗病性。用下列公式计算各指标:

病株率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4)]×100

校正系数(K):K=50/感病对照品种的实际病情指数

为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要求K值范围在0.75~1.25之间。

相对抗病指数(X)=K×鉴定材料的病指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正系数 校正系数(K):K=50/感病对照品种的实际病情指数。所以,分别利用食葵感病对照LD5009和油葵感病对照诺葵212计算食葵品种和油葵品种的校正系数。

食葵校正系数:K1=50/66.51=0.75

油葵校正系数:K2=50/43.37=1.15

K在0.75~1.25(相当于病情指数40.00~66.67)时,鉴定结果可靠。

2.2 食葵和油葵品种的抗向日葵黄萎病鉴定结果

2.2.1 食葵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 如表3所示,28个食葵参试品种中,有感病品种(S)13个,中抗品种(MR)4个,抗病品种(R)5个,高抗品种(HR)6个。

其中6个高抗品种分别是JK102、JK103、JK107、JK108、巴葵138、甘10138;5个抗病品种分别是科阳1号、BK11-90、赤3009、新食葵7号、赤4072×2R。在食葵品种中,高抗向日葵黄萎病的品种植株发病率均低于25%。

2.2.2 油葵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 如表4所示,22个油葵参试品种中,有高感品种(HS)3个,感病品种(S)2个,中抗品种(MR)3个,抗病品种(R)11个,高抗品种(HR)3个。

其中11个抗病品种分别是陇葵杂1号、赤CY101、S67、S31、57151×52284、赤KY11-23、赤KY11-06、赤KY11-46、S27、赤KY11-52、赤128A×116R;3个高抗品种分别是F08-02、S26、赤CY102。在油葵品种中,植株发病率普遍较高,3个高抗品种的植株发病率也高于30%。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向日葵黄萎病自然病原圃对多个向日葵品种进行向日葵黄萎病抗性鉴定,得出结果:28个食葵参试品种中,有感病品种(S)13个,中抗品种(MR)4个,抗病品种(R)5个,高抗品种(HR)6个;22个油葵参试品种中,有抗病品种(R)11个,高抗品种(HR)3个。

其中6个高抗食葵品种分别是JK102、JK103、JK107、JK108、巴葵138、甘10138;5个抗病食葵品种分别是科阳1号、BK11-90、赤3009、新食葵7号、赤4072×2R;11个抗病油葵品种分别是陇葵杂1号、赤CY101、S67、S31、57151×52284、赤KY11-23、赤KY11-06、赤KY11-46、S27、赤KY11-52、赤128A×116R;3个高抗油葵品种分别是F08-02、S26、赤CY102。说明这些品种较为适合在本地区种植,并且大面积发生向日葵黄萎病的概率较低。

食葵品种中感病品种较多,而抗病和高抗品种较少,说明食葵品种普遍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较为敏感。油葵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较多,而感病和高感品种较少,说明油葵品种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普遍不敏感。

6个食葵高抗品种的植株发病率均低于25%,而3个油葵高抗品种的植株发病率均高于30%,且油葵品种的植株发病率普遍较高。

本试验不仅鉴定了多个食葵和油葵高抗及抗病品种,并且建立了本地区唯一的向日葵黄萎病自然病原圃,为今后向日葵黄萎病抗病品种的筛选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兰海燕.几种向日葵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J].植物保护,2000,26(6):26-28.

[2]曹丽霞,徐利敏,云晓鹏,等.内蒙古地区向日葵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研究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83-85.

[3]曹雄,卜浩宇,赵君,等.向日葵黄萎病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曹雄.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及向日葵抗黄萎病机制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5]付剑桦.新疆北疆地区向日葵黄萎病病原与品种抗性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2.

[6]张翠芳.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体系的优化和抗性机制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

[7]乐素菊,储王龙,邵光金,等.利用自然病圃初步评价茄子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J].江西农业科学,2011,23(3):98-101.

简历筛选范文4

/

1 ClB法简介

ClB系果蝇中,X染色体上有三个特殊序列:C为染色体某片段位置颠倒的区段,可以抑制带有ClB的X染色体与另一X染色体交叉互换;隐性致死突变基因l,致使该基因的纯合果蝇致死;显性棒眼基因B,有ClB的X染色体的雌蝇具备棒眼性状。检测的方法是让经X射线照射的受检雄蝇与具有ClB的X染色体和普通X染色体的雌蝇(图1),产生的F1棒眼雌蝇再与正常眼雄蝇杂交(图2),观察子二代的性状。(1) 如果F2中没有雄蝇,则受检雄蝇的X染色体产生了隐形致死突变基因l;(2) 如果F2中,雌蝇∶雄蝇=2∶1,则受检雄蝇的X染色体没有产生隐形致死突变基因l。如果不是致死变异,只是普通的隐性突变,则F2雄蝇都表现为隐性突变性状。因此,可以让F1全部雌蝇分别与正常眼雄蝇,调查F2中不出现雄蝇或突变性状的雄蝇,可检测各种突变的频率。

2 例题

(2014年江苏卷第33题改编)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XClB表示)。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BXClB与XClBY不能存活);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X+表示)。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3是研究X射线对正常眼果蝇X染色体诱变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鉴定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 果蝇杂交,X染色体的诱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 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 果蝇杂交,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

参考答案:棒眼雌性;雄性;杂交后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雄果蝇,且X染色体间未发生交换,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正常眼雌性;X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解析:亲代XCIBX+与X?Y杂交产生的F1中,雌性XCIBX?(棒眼)和X?X+(正常眼),雄性X+Y(正常眼)和XCIBY(死亡)。由于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即XCIBX?不发生交叉互换;若ClB不存在时,X?X+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又因为F2中雄蝇的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雄蝇,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故隐性突变可以在F2代雄性中显性出来。当选择F1棒眼雌性XCIBX?与正常眼雄性X+Y,F2代雄性将会出现表现型为棒眼、正常眼或棒眼、隐性突变体,可根据F2代隐性突变体在雄性中的比例,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当选择F1雌性正常眼X?X+与正常眼雄性X+Y,由于雌性染色体X?与X+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

3 试题拓展

ClB测定法可用于检测果蝇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由显性基因(+)产生隐性基因(-)]和致死突变(突变基因使个体死亡),并测定隐性突变基因的频率(突变频率是指突变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ClB的果蝇具有1条正常的带有某显性基因的X染色体(X+)和1条ClB的X染色体(XClB),基因型为XClBX+。C表示该染色体上存在1个染色体某片段位置颠倒的区段,可抑制染色体发生交换;l表示该区段有1个隐性致死基因,该基因纯合的胚胎在最初发育阶段死亡;B为控制棒状眼的显性基因。ClB测定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用①②③表示。

(1) 由于l基因的作用,在胚胎发育阶段即死亡的果蝇的基因型为 。

(2) ClB染色体上存在一个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的区段,可抑制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能的原因是 。

(3) ③过程杂交后代中雌性果蝇共1 600只,雄性果蝇中隐性个体20只,则基因(+)的突变频率为

(4) 经诱变处理后的基因通常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如果③过程杂交后代中未发现雄性的隐性个体,最可能的原因是 。

(5) 控制果蝇灰身(D)和黑身(d)的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现有基因型为DdXClBX+和DdX+Y的一对亲本,则杂交后代中灰身正常眼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参考答案:(1) XIXI和XIY

(2) ClB染色体上存在一个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的区段,与另一条X染色体无法正常配对而抑制了交叉互换

(3) 2.5%

简历筛选范文5

【关键词】FGF-21;药物筛选;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以上,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约占90%[1]。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相当复杂,目前治疗主要通过药物作用胰岛β细胞或者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治疗。但是以上疗法疗效低且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FGF-21在血糖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FGF-21是临床筛选新型降血糖的新药物。FGF-21的生物学作用与传统FGF家族信号通路不同,其不与FGFR之间特异性结合,FGF-21则与p klotho转膜蛋白相互作用来调节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2]。本研究以FGF-21信号通路作为靶点,建立了糖尿病新药筛选的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1pBMN-p klotho-IRES-EGFP病毒载体本研究根据pklotho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p klotho基因,PCR反应条件如下:98 ℃预变性5 min, 98 ℃变性1 min, 55 ℃ 退火30 s, 72 ℃延伸1 min,循环30次,72 ℃延伸 7 min, 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将pBMN-IRES-EGFP 载体与PCR扩增产物采用 SacII 和 EcoRI进行双酶切,然后用T4 DNA连接酶将载体和目的片段酶连,得到pBMN-p klotho-IRES-EGFP载体[3]。转化DH5α在氨苄LB平板筛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小提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鉴定。测序正确者采用质粒大提试剂盒提取质粒,用于病毒包装。

1.2病毒收集和包装293E细胞用10%FBS+DMEM培养液,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待细胞生长到状态良好后接种于6孔板,当细胞生长至85%时,用Lipofectamine 2000将重组质粒 pBMN-p klotho-IRES-EGFP 载体转染293E细胞,具体步骤根据说明书进行,转染8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36 h后收集培养上清,0.45 μm滤膜对病毒上清液进行过滤。NIH3T3 细胞分别接种于6孔板,细胞贴壁后将上清液弃掉,然后加逆转录病毒上清液0.5 ml,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然后将细胞消化,同时以未感染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用PBS洗3遍,重悬于500 μlPBS中;采用流式细胞对阳性细胞百分比进行分析,并对病毒的滴度进行计算。

1.3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在上述的具有较高滴度的病毒上清液中加入polybrene,使其终浓度为5 μg/ml。3T3-L1前体脂肪细胞接种于6孔板,生长至指数生长期后,加入上述液体感染,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连续感染4 d。结束后用胰酶消化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选。为了得到能够稳定表达P klotho的3T3-L1稳定细胞系,流式分选时应保持无菌条件,每6 d再次筛选,直到得到稳定细胞系为止。

1.4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分析上述构建的稳定3T3-L1-pP klotho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12 h,细胞用人源的不同浓度的FGF-21和人重组胰岛素(1、10、100及1 000 nmol L-1)处理细胞24 h,对培养上清中的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设立三个复孔。

2结果

2.1重组pBMN-p klotho-IRES-EGFP 的鉴定本研究根据GenBank提供的序列设计引物,以P klotho 基因的质粒为模板扩增出了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的基因片段。然后将pBMN-IRES-EGFP病毒载体与PCR产物进行双酶切,酶连转化DH5a,在抗生素平板上筛选,生长的克隆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送基因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PCR产物与GenBank提供的基因序列相同。

2.2病毒滴度的测定和稳定细胞系构建逆转录病毒上清液0.5 ml感染NIH3T3细胞,感染48 h后消化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并计算病毒滴度,结果显示病毒的滴度为8×109。将获得的新鲜的缺陷性病毒上清感染3T3-L1脂肪细胞,经过多轮筛选后得到了稳定表达p klotho细胞系。

2.3FGF-21与人重组胰岛素介导3T3-L1-p klotho细胞的活性检测用不同浓度梯度的FGF-21与胰岛素处理3T3-L1细胞和3T3-Ll-p klotho稳定细胞系24 h,对不同浓度下的葡萄糖消耗量进行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FGF-21和胰岛素对3T3-L1细胞葡萄糖消耗没有影响,而对3T3-Ll-p klotho稳定细胞系的葡萄糖消耗呈现浓度依赖性的促进作用。当FGF-21与胰岛素的浓度达到1 000 nmol L-1时,葡萄糖的消耗率最高。

表1不同浓度梯度的FGF-21与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消耗分析

组别3T3-L1细胞(%)3T3-Ll-p klotho稳定细胞系(%)11010010001101001000FGF-2115.4±1.216.3±2.016.9±2.317.0±2.135.5±3.544.3±4.254.7±3.563.6±3.9胰岛素20.1±3.422.1±3.019.8±3.521.1±4.230.5±2.339.4±4.243.5±3.253.2±2.8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药剂科3讨论

FGF-21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其具有不依赖葡萄糖而促进糖的吸收的作用[4]。目前,关于FGF-21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但是现已研究显示其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暗示其可能在糖尿病方面意义重大。由于FGF-21与其受体P klotho 结合发挥作用,本研究以P klotho作为靶点建立了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5]。

本研究以3T3-L1细胞为基础,采用逆转率病毒将P klotho整合到3T3-L1细胞的基因组上,最终筛选出了稳定表达p klotho受体的细胞株。同时通过FGF-21与胰岛素处理测定了该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结果显示其可对FGF-21蛋白和胰岛素做出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目前高通量药物筛选是药物开发的主要手段。本实验建立了可稳定表达p klotho的细胞系,对FGF-21相关的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Yie J, Hecht R, Patel J, et al. FGF21 N-and C-termini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receptor interaction and activation. FEBS Lett, 2009, 583: 19-24.

[2]Tomiyama K, Maeda R, Urakawa I, et al. Relevant use of Klotho in FGF 19 subfamily signaling system in vivo.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 1666-1671.

[3]Ogawa Y, Kurosu H, Yamamoto M, et al. p Klotho is required for metabolic activity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7432-7437.

简历筛选范文6

【摘要】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分子烙印高分子制成亲和色谱柱,利用色谱分离技术的高速高效性和质谱测定技术的高灵敏度和独有的混合解析能力,在线连接HPLC-MS,可以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筛选出有效成分并进行直接鉴定,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文章简要从分子烙印聚合物及其制备、模板分子、功能性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技术特点、应用状况及前景等方面简单介绍中草药有效成分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中最有应用前途的分子烙印高分子技术。

【关键词】 中药有效成分; 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 分子烙印技术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dernizati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that activ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is studi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s prepared through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 . Based on high performance of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al combinational analysis ability of mass spectrogram, MIP-HPLC-MS is connected. Therefore, active composi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may be separated, selected and identified, which realized combinational technology of separation,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or activ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The mechanism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 and synthetic processes of MIP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MIT for separation,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or activ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trends of MIT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ctiv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ational herb; Combinational technology of separation,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药物的创制经历了由快速、低成本向研发周期延长、高成本的模式发展。为了加速新药研制的速度,欧美制药公司不断地采用及开发先进技术。例如,采用组合化学方法快速生产建立包含成千上万化合物的库;采用各种快速高效的筛选检测方法去发现药物前体;将药物新陈代谢机理和毒性的研究提前到药物发现这一环节来进行等。中药是我国的优秀特色医药遗产,其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实践证明对许多疾病疗效确实。因此,从中草药中创制新型药物是切实可行又简捷的方法。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发现了大量活性化合物,有些已经开发成新型的药物。事实证明,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但到目前为止,仅有一百多种常用中药的主要成分经过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大量中药及其成分仍有待研究。研究中药含有的有效成分,特别是对大量的中药进行活性成分的研究,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研究速度和效率。高通量药物筛选需要大量的样品,也可以借助新的样品制备方法和设备,提取不同的样品,包括单一化合物、提取组分或部位。同时积累各种中药样品,建立样品库,供不同的筛选模型使用,提高样品的利用率。对中药单一化合物成分的活性筛选,可以根据获得的结果直接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对于含有多种成分的提取物或部位,则可以根据活性结果进行跟踪提取分离,最终发现活性化合物或确定活性组分[1]。

将化合物分离鉴定手段与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可以直接对提取的组分进行分离和活性检测并鉴定,不仅可以节省研究费用,提高发现活性化合物的速度,同时也可以保证研究目标的准确性。

基于分子识别原理,根据靶酶、分子烙印高分子及药物抗体与活性成分结合能力的差异,分别利用靶酶、分子烙印高分子及药物抗体制成亲和色谱柱,利用色谱分离技术的高速高效性和质谱测定技术的高灵敏度和独有的混合解析能力,在线连接HPLC-MS,可以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筛选出有效成分并进行直接鉴定,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其过程如图1所示。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药物筛选新技术之一[2]。如利用细胞膜色谱法筛选鉴定了当归、太白花、红毛七中的有效成分[3~5];利用抗体亲和色谱柱筛选出抗丙型肝炎的先导化合物;利用分子烙印聚合物亲和色谱柱成功筛选出抗肿瘤的EGFR抑制剂,实验证明活性化合物在这几种柱中的保留时间与活性成正比[6]。

图1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略)

由于MIPs具有较高的预定选择性,独特的化学、物理稳定性,分子识别能力不受酸、碱、热、有机溶剂等环境因素影响的优点,以及制备简单、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分离、分析中展示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下面从分子烙印聚合物及其制备、模板分子、功能性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技术特点、应用状况及前景等方面简单介绍中草药有效成分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中最有应用前途的分子烙印高分子技术。

1 分子烙印聚合物及其制备

分子烙印技术,也称分子印迹技术(MIT),其应用前提是能够制备出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烙印聚合物(MIPs)。MIPs的制备过程大致为:①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作用形成可逆的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②加入交联剂等,使之与前面的模板-功能单体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多孔性的高聚物;③将模板分子从高聚物中抽提出来,这样在聚合物的骨架上便留下了一个对模板分子有“预定”选择性的分子识别位。分子烙印聚合物中的空腔和模板分子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从而实现对模板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其过程见图2 [7]。

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作用力的性质,MIPs分为共价型和非共价型两种。共价型MIPs制备过程中,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作用,如形成可逆的硼酸酯和席夫碱。而在非共价型MIPs生成过程中,模板分子和单体则可通过氢键、偶极、离子、金属螯合、电荷转移、π-π共轭作用、疏水乃至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

图2 分子烙印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略)

当这些微弱的相互作用在溶液中建立起来后,参与自组装的分子自发地安置在液相溶剂中,聚合作用被引发,这些分子因高度的交联聚合作用而在空间上被固定,然后将模板分子抽提移走,中间形成一个空穴。用这种方法合成的MIPs检验模板分子和/或类似物时,其扩散进入分子烙印聚合物的互补位置,它们之间又能重新成键。

共价型MIPs中,单体-模板所形成的配合物十分稳定,且相互间存在着当量关系。因此分子烙印过程(即高聚物内客体键合点的结构等)明确而清晰;由于共价连接的稳定性,因此可在较宽的聚合条件下,如在高温,高或低的pH,或高极性溶剂中进行聚合。但是,单体-模板配合物的合成较困难,同时也不经济;可以采用的可逆共价联接体系数目有限;在某些情况下,会因第3步剧烈的工作条件(使共价键联接断裂)而使烙印效果变差;客体的结合和释放都较慢,这是因为它们都涉及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非共价键型MIPs中,不必合成共价的单体-模板配合物;因为其之间仅有较弱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模板从聚合物中除去,同时客体的键合和释出都有很快的速度。但是,烙印过程的轮廓不够清晰,因为单体-模板加成物易于变化,而无严格的计量关系;聚合过程的条件必须仔细加以选择,使混合物中非共价的加合物能最大程度的稳定存在;由于在大量功能单体存在的条件下(为使平衡有利于加合物生成)常会出现非特征的键合点,于是体系结合底物的选择能力降低。对非共价键克仑特罗MIPs的液相色谱特性的研究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液/乙腈洗提条件下,其可以识别出其他所有肾上腺素结构样物质[8]。目前绝大多数MIPs均是通过非共价型MIT制得的。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模式以外,还有一种将这两种模式综合在一起的技术,即聚合时功能性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而在对烙印分子的识别过程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是非共价键。Whitecombe等[9]将胆固醇与功能性单体4-乙烯基苯基碳酸酯共价结合后,用碱水解时随着CO2的释去而打开了单体和烙印分子间的共价键,此时MIP上便产生了一个非共价型的分子识别位,在分子识别中通过氢键结合胆固醇。用这种方法已经制备了体积较大底物(如药物分子、类固醇、糖类等)的分子烙印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具有多位结合的结构。

2 模板分子、功能性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

MIPs形成中经过的两大步骤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它要求模板分子既能参加聚合反应,又能提取出来。作为模板的分子都应含有形成弱相互作用力或可逆共价键的基团,能满足要求的化合物主要有糖类(包括甘露糖、半乳糖、果糖)、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蛋白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嘌呤、嘧啶等生物碱;羧酸、二醛、胆固醇、维生素、酶、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杀虫剂、除草剂、染料、药物以及重金属等。

功能单体的选择主要由模板分子决定,首先必须能与模板分子成键,且在反应中它与交联剂分子处于合适的位置,能使模板分子恰好镶嵌其中。常用的功能性聚合单体有甲基丙烯酸(MAA)、4-乙烯苯基硼酸、吡啶衍生物、丙烯酰胺等等。一般认为MAA与氨基之间可发生质子化作用,同酰基、羧基、氨基甲酸酯之间可产生氢键作用。为得到稳定的模板-单体复合物,所选择的功能单体应与模板间存在尽可能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离子对作用等),因此对含有碱性官能团(如氨基等)的模板应选择含羧基的功能单体(MAA等);而含酸性功能基团(如羧基、酚羟基)的模板应尽可能用碱性功能单体如乙烯基吡啶。有时根据模板分子的结构,采用与模板分子具有多作用位点的功能单体,可使聚合物的选择性大大提高。此外,对某些模板分子采用混合功能单体,亦能提高分子烙印聚合物的选择性。Jorge Luis[10]在研究氯霉素分子烙印时采用混合功能单体,二乙氨基乙基丙烯酸甲酯(DAM)与2-乙烯基吡啶摩尔比是25 : 75,混合功能单体与氯霉素的摩尔比为2 : 1,在50 ℃条件下,制备的氯霉素分子烙印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功能单体聚合物的烙印效果优于单一功能单体;Wang等[11]在研究氨基酸衍生物分子烙印时,2-乙烯吡啶和丙烯酰胺的混合物为功能单体,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交联剂最常见的主要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以及一些乙烯基衍生物,如二乙烯基苯等。

分子烙印过程主要通过自由基引发,其引发方式主要有高温热引发和低温光引发。具体的聚合条件选择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影响反应的因素很多,如浓度、温度、光照及溶剂的种类和极性等。常用的引发剂有偶氮二异丁腈(AIBN)、偶氮二异庚腈(ADVN)等。

由于非共价作用的强弱强烈地依赖于溶液的极性,所以非共价方式一般选择在有机溶液如氯仿、甲苯中进行,而共价方式一般选择在极性较强的水、醇等溶液中进行。

3 分子烙印技术(MIT)的特点

3.1 选择性高MIP依靠分子形状、大小及官能团进行分子识别,类似于生物体系中酶对底物、抗体对抗原或受体对抑制剂的作用,因此,其对模板化合物及其类似物(包括空间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某些体系中,MIP的识别已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抗体,从而MIP又被称为模拟抗体。目前,MIP作为分子识别材料,除了被用于手性分离、免疫分析、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以外,在固相萃取(SPE)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3.2 稳定性好与生物大分子(酶或抗体)相比,MIP具有制备简单、周期短、性质比较稳定(耐酸、碱,耐高温、高压等)、可在普通条件下存放、能重复多次使用的优点。

3.3 药物筛选模型的替代性对有些疾病尚无筛选模型或所建立的药物筛选模型繁琐危险性较高,可以以对该疾病防治确实的已知药物为模板,研制MIP与高效液相和色谱联用技术作为高通量预筛模型的最佳替代,前景广阔。

3.4 应用范围广利用MIPs的选择性,用其作为吸附剂可以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和浓缩,使之达到能够被直接检出的浓度,从而降低检测限,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克服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琐等不利因素,为痕量组分的富集和分析提供极大的方便。随着研究的深入,MIT与色谱、毛细管电泳、荧光、电分析法等分析、分离手段结合,利用MIPs的选择性以及多孔性,在药物分析、有害成份检定、环境监测以及催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5 药物研发应用前景大MIP与高效液相和色谱联用技术可以在中药研究开发的如下四大领域应用[2]:

3.5.1 寻找先导化合物以一种已知的活性化合物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分子烙印聚合物,可以将其用于合成的组合化学库或者天然组合化学库-中药体系(包括复方),直接从构型多样的库中提取出来其他结构类似的先导化合物,从而避免了传统分离提取的非特异性和低效性。

3.5.2 寻找已知药物替代品高活性的抑制剂在成为药物之前,必须经过药理研究、毒性筛选等,许多有效的抑制剂往往因为高毒性或副作用,或者在体内吸收不好而无法最终成药。而中药的毒性较小。若以某种高效高毒性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烙印出来的聚合物,可以直接从这种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筛选出来其他有效并且低毒性的化合物作为替代品;或者某种高效无毒的药物分子由于合成困难而导致非常昂贵,此时也可以用分子烙印的方法寻找其他成本低廉且容易得到的替代品。

3.5.3 高效提取微量(或痕量)成分在中药的传统分离提取过程中,许多有效成分往往因为含量低微而被漏筛或者难以纯化出来,利用分子烙印的强特异性和高选择性可以将一些含量很低的化合物直接从粗提物中提取出来。

3.5.4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往往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和有效成分不够明确而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可。如果能够利用分子烙印的方法对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监控(可以用色谱或者质谱的手段检测目标产物的存在及确定其含量),制定一套质量标准,将有利于中药的进一步应用推广。

4 MIT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MIP分离化合物的机制见图3所示[12]。MIP 应用于动物组织中药物及其代谢物、中草药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报告较多,也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分析方法和材料[13]。如郭文生等[14]采用分子模板聚合物技术对中草药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 L. 粗提物中有效成分马钱子碱(brucine)、士的宁(strychnine) 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用丙烯酸为单体,TMPTA为交联剂,合成对马钱子碱有特异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MIP)。选择性分离出粗提物中的马钱子碱,纯度可达99.7 %,同时得到士的宁为主的生物碱,纯度为94.6 %。周力等[15]制备了以槲皮素为模板的分子烙印聚合物(ABC),从沙棘粗提物中分离提取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黄酮,得到良好的效果。

a-表示MIP的连接位置对烙印分子有较高的装载能力;b-表示由于烙印分子对MIP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得烙印药物分子缓慢释放;c-表示烙印对应体(+)被吸附在MIP上,而非烙印对应体(-)由于对MIP连接位置的不相配而释放;d-表示在连接位置,由于亲和力的作用,有较低亲和力的药物被有较高亲和力的药物所取代。

图3 类似药物在分子烙印材料上的装载释放过程(略)

MIP-HPLC-MS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鉴定研究报告较少,但以仅有的报告来看,其前景看好。谢建春等[16]以骆驼蓬种籽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哈尔明及哈马灵的结构类似物哈尔满作为模板,用非共价键法制备了对哈尔明及哈马灵具有强亲和性的分子烙印聚合物。此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与大气压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直接分离鉴定了草药骆驼蓬种籽甲醇粗提物中所含的哈尔明及哈马灵两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分子烙印亲和色谱与质谱联用方法,快速有效地对中草药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是可能的。谢建春等[17]尝试以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体,以槲皮素为模板,在极性溶剂中,用非共价键法制备了MIP。结果表明,MIP对槲皮素具有特异亲和性,将该MIP直接分离银杏叶提取物水溶液,得到主要含模板槲皮素及其结构类似化合物山奈酚两种黄酮类组分。利用MIP特异亲和性从中药复方中提取、分离具有相同空间结构、相似功能团的有效部位,将会成为中药复方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的有效手段。Vallano等[18,19]利用分子烙印的原理,以抗抑郁症的去甲替林(NOR)为模板,将去甲替林烙印粒子填充在毛细管HPLC柱上,利用毛细管液相色谱筛选结构类似的抗抑郁症化合物,结果表明具有和模板大部分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都能被印迹分子所识别, 尤其是具有环和亚胺的化合物选择性更好。

5 MIT的发展趋势

分子烙印高分子技术与分离鉴定的一体化技术,其核心是基于MIPs的快速高效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MIT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分子烙印和识别过程的机理,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增多,从目前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向完全定量描述发展,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②合成种类更多、性能更好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提高MIPs的吸附行为和吸附容量,如最近虽已提出聚酚、聚氨苯基硼酸酯、过度氧化的聚吡咯、聚氨酯、聚苯二胺、聚苯胺等,但仅能适应相应特殊要求,性能尚待完善;③分子烙印和识别过程从有机相转向水相,以便接近或达到天然分子即模拟机体内识别系统的水平,从而提高分子烙印聚合物的选择性和模拟受体的真实性;④在分离技术方面,手性分离和固相萃取手性药物的MIT步入产业化阶段,而商品化的可用于检测特定化合物的MIPs将不断出现;⑤烙印技术将从氨基酸、药物等小分子,过渡到核苷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至生物活体细胞;⑥MIP向高效率高特异性发展,如模板与功能单体间的多位点协同作用可提高MIP选择性,同时最好结合多种作用力。如Cheng等[20]在制备模拟酶时同时采取3种单体(MAA、4-VP和高铁原卟啉)、3种作用力(氢键、静电和金属配位作用) ,实现了水相中高的选择性和催化性能。

【参考文献】

[1] 杜冠华. 药物筛选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24):47.

[2] 王 夔. 中药研究现代方法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42.

[3] 赵惠茹,杨广德,贺浪冲. 用细胞膜色谱法筛选当归中的有效成分[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3.

[4] 张汉利,杨广德,贺浪冲. 太白花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2):∶92.

[5] 高 琨,贺浪冲,杨广德. 用细胞膜色谱法筛选研究红毛七中的有效成分[J].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14.

[6] 谢建春,骆宏鹏,朱丽莉,等. 利用分子烙印技术分离中草药活性组分[J]. 物理化学学报,2001,17 (7) ∶582.

[7] C.J. Allender, C. Richardson, B. Woodhouse, et al.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for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0, 195: 39.

[8] Giancarlo Masci, Giulia Casati, Vittorio Crescenzi.Synthesis and LC characterization of clenbutero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1, 25(2): 211.

[9] Michael J. Whitcombe, M. Esther Rodriguez, Pablo Villar, et al.A new method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recognition site functionality into polymers prepared by molecular imprinti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ic receptors for cholesterol[J].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5, 117(27): 7105.

[10] Jorge Luis Suárez-Rodríguez, Marta Elena Díaz-García.Fluorescent competitive flow-through assay for chloramphenicol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J].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01, 16(9-12): 955.

[11] WANG Jin-Fang, ZHOU Liang-Mo, LIU Xue-Liang, et al.Novel polymer system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against amino acid derivatives[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0, 18(4): 621.

[12] Cornelus F. van Nostrum. Molecular imprinting: A new tool for drug innovation[J]. Drug Discovery Today: Technologies. 2005, 2(1):119.

[13] 林 喆, 罗 艳, 原 忠.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7,38(3): 457.

[14] 郭文生,丁 超,宛彤昕,等. 从马钱子中选择分离马钱子碱新方法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16(2):97.

[15] 周 力,谢建春,戈育芳,等.分子烙印技术在沙棘功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2002,18(9):808.

[16] 谢建春,朱丽荔,徐筱杰. 分子烙印亲和色谱与质谱联用实现中草药活性成分分离鉴定一体化[J]. 化学学报,2002,60(3):385.

[17] 谢建春,骆宏鹏,朱丽莉,等. 利用分子烙印技术分离中草药活性组分[J]. 物理化学学报,2001,17 (7) ∶582.

[18] Vallano P T, Remcho V T. Affinity screening by packed capillar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sing molecular imprinted sorbentsⅠDemonstration of feasibility[J]. J.Chromatogr. A, 2000, 8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