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羌族碉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羌族碉楼范文1

关键词 羌族建筑;震害现象;抗震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065-02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北川县等地区,聚居人口达到十几万之多。经过几千年人文历史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区的羌族村寨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为羌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羌族碉楼和碉房等建筑独具特色。茂县、汶川县、松潘县等羌族聚居地的碉楼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除区域性差异外,其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等相关建筑技术皆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密切关系[1]。

1 羌族建筑震害现象

通过对羌族聚居区的实地探访,并结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普遍具有以下震害现象和特点[1]:

1)体量小的低层建筑的震害轻于体量大的高层建筑;

2)外立面采用了“鱼脊背”的建筑震害轻于外墙呈平面的建筑;

3)使用纯净黄泥作为粘结材料的建筑震害轻于使用普通黄泥修建的建筑;

4)采用片石、块石修砌的建筑震害轻于用卵石修砌的建筑;

5)墙体布筋的建筑震害轻于未布筋的建筑;

6)石砌老碉楼垮塌少于新建碉楼。

2 羌族建筑抗震技术分析

根据上述震害现象,震害较轻的羌族建筑其结构形式和布置、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工艺等都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数千年来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羌族人民极高的建筑抗震智慧。

2.1 结构形式

羌族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多采用两至三层的低层建筑,建筑平面多数为四边形或六边形,立面上从下至上逐渐收进。这样的布置形式,其立面和平面的布置都相当规则和对称。从现代结构设计的理论出发,羌族建筑的承载力、刚度、质量分布对称均匀,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产生的扭转效应。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合围结构,形成了类似“筒体”的结构体系,整体的抗震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相对低矮的楼层和较小的体量也符合建筑抗震设计概念设计的要求,有利于抗震[2]。

另外,大部分的羌族碉楼建筑普遍在外立面上采用了“鱼脊背”的独特结构。这种碉楼的修筑方法是在碉楼外墙立面上修砌一条或两条类似“鱼脊”的凸状背脊。从建筑力学相关理论角度看,“鱼脊背”实际上是将本身单一平直的石砌墙体分割成了两个受力部分。这两部分相对独立而又连接在一起的墙体在地震来临时可以起到相互约束,共同受力和变形的作用,提高了碉楼墙体的整体工作性能和抗震性能。

2.2 砌筑材料

羌族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经过特殊加工的石材和黄泥。石材作为羌族建筑砌筑常用的块材分为块石和卵石。传统古羌族建筑所用的石材为硬度较高的青石。青石外形一般不规则并常有棱角。砌筑时,用铁锤等工具将其敲成平整的片状。而近代和现代修筑的一些新建羌族建筑多用卵石作为块材且一般不经过加工。在对汶川地震震后的羌族建筑震害统计中发现,采用青石加工的片石、块石修砌的建筑震害轻于用卵石修砌的建筑。

作为羌族建筑这种特别的砌体结构中另一种重要材料——黄泥,起着类似砂浆的粘合剂作用。传统的羌族古建筑,砌筑所用的黄泥均取自佳山寨的黄泥巴坪[3]。该处的黄泥主要特点是相对比较纯净,粘结性好。经研究发现,砌筑块材采用的青石片中含有硝基化合物。长期使用后,青石片中会析出硝酸盐结晶,并与作为粘合剂的黄泥混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青石片与黄泥的粘结作用,提高了墙体的抗压、抗剪强度和抗震性能。聪明的羌族人民还想到了在墙体中“布筋”,即在墙身别是基础和转角处加设木板、树皮、麻筋等材料。“布筋”的作用原理与现代砌体结构中在墙体内部加设拉结钢筋的原理相似,可以加强墙体的整体性,有效防止和减缓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开裂[4]。通过在震后对羌族建筑的调研发现,凡是采用青石片作为块材、采用纯净黄泥作为粘合剂并在墙体中加筋的羌族建筑,震害均轻于新建的采用卵石作为块材、采用含砂石杂质多的黄泥作为粘合剂且在墙体中不加筋的羌族建筑。

2.3 施工工艺

羌族建筑采用的砌筑工艺也极具特色。砌筑的相邻每层青石片均采用错缝搭接,避免同缝造成的应力集中,完全符合现代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由于砌筑用青石片在加工后不规则的形状,在砌筑时会留下不规则的缝隙,这时用小石块填满并挤入大量的纯净黄泥浆。最后,用锤子打压密实,使之与片石粘结一体,使每层的石块都在同一水平面上。

根据古羌族建筑修筑习俗,每砌筑一层墙体,就停工一年。这样,已完工部分的墙体可以充分的粘结、沉降和固化。一年后,再继续进行向上一层墙体的砌筑。在震后的调查亦发现,严格按照此古法修筑的羌族古建筑在震后震害极小,而大量震害严重的羌族建筑均为当代作为旅游区开发的、未按古法修筑时间执行施工工序的新建羌族建筑。

3 结论

汶川地震后,大部分羌族建筑特别是古建筑都有效抵抗了地震作用对其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体现了“用材科学、整体布局、注重细节、确保质量”的建造原则。羌族人民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且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房屋,反映了古羌人的深邃的建筑智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并在灾后羌族建筑重建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学书.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0):12-13.

[2]雍承鑫.从汶川大地震看羌族碉楼的抗震性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77-1079.

羌族碉楼范文2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萝卜寨:“古羌王的遗都”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的萝卜羌寨,是迄今为止已发现岷江边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号称“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

萝卜寨处在到九寨的必经之路上,从汶川前往萝卜寨不到10公里,刚转过声名远扬的雁门关,一座矗立于317国道旁的羌碉和古老的烽火台便为游客指明了进入萝卜寨的入口。萝卜寨寨门相当特别,门上有太阳形状的图形和白石。白石在萝卜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能看到。整个景区由萝卜寨村、小寨村、索桥村、较场坝和雁门关口组成。从上往下看,萝卜寨的形状像条鱼。寨子入口就在鱼尾处,自驾车主将车停靠在入口的停车场后,就可以进寨了。

由于地处一块宽阔的山地黄土平原上,少石头而多黄土,人们就一改羌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在材料选择上舍石头而取泥土。寨子的建筑十分密集,可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从一户上房开始,通过独木梯和跳板就可走遍全村,让人有一种回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之感。而作为羌族地区最密集的建筑群落,从远处看整个寨子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其迷人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古老的萝卜寨人传承着古羌民族十分传统的东西,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在上有自己的释比,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保留着原始崇拜的特点,即使吸收了外来文化,在寨里修建了莲花寺,仍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羌历年,举行祭山会,只是作为羌族地区最普遍的白石头在寨中却几乎没有供奉,这就又成了萝卜寨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全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黄土地上春种秋收,过着自然纯朴的日子。闲暇时,全寨人便用他们特有的山歌、莎朗、咂酒与羌笛丰富自己的生活,又因为称为羌绣之乡,在寨里,刺绣的女子就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桃坪羌寨:东门古堡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桃坪乡,距成都163公里,距县城41公里,位于岷江的支流杂谷脑河边,海拔近4000米的大宝雪山脚下,这个原始羌族村寨共有98户人家,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

古堡活化石

桃坪寨是一个典型的羌族村寨。清澈碧蓝的岷江从寨前流过,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岷江峡谷中,又迅速回照到江岸山坡上的羌寨,使高大挺拔的石砌碉楼拖下巨大的阴影。

寨子因为村旁溪水中的石头呈红色,也曾叫赤溪寨和赤鸡寨,后来称为桃坪则是因为先民陶殊遍植桃树的缘故。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远望呈八卦形布局,结构严谨,屋屋柏连,户户相通,浑然一体。桃坪羌寨之所以称古堡,是由于它留有许多战时的特性,且不说寨子全部由高大的墙体连接而成,寨内遍布阴暗巷道还分散于各家各户之间,连接着8个出入口,婉转回旋,形似八卦之阵。整个羌寨浑然一体,高大的老墙在用石头与黄泥砌成后,就这样支撑着桃坪走过千年风雨。寨子以三岔巷为中心,众多的明暗道路通向寨子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只能容纳一人侧身通过,身在其中就如进入了迷宫一般,往往会被老掉牙的石墙压得透不过气来。寨子中最高古碉建于公元700年左右,已有千年历史。

青石板下的暗沟

与房屋相连在一处,各层都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顶部还有照楼,碉顶墙外安有可系绳子上下的石孔,因两座碉均为菱形,安装有背脊,至今仍坚固无比。在各条巷道的下边,遍布的还有地下水网,这又是桃坪的一大奇景,人们利用寨中地貌特征,引附近增头沟的雪山之水流入寨内作取水和防御外敌以及消防之用。他们用大的青石板砌成许多条暗沟,再在沟上修房,引雪山的清清溪水,通过地下水网流到每家每户。一旦打起仗来,人们不用走出家门便可取水饮用。这样可与敌人打一场旷日持久的防御战争。地下水网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防火。如果不慎发生火灾,每家每户揭开石板即可取水灭火,确保全寨安全。寨中还修建了不少暗水道,上盖石板,每家每户均可掀开石板取水,十分方便。

黑虎寨:万年孝的故地

黑虎寨古称黑描寨。位于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群碉直立在鹰嘴河山梁上,寨中保存着唐宋时期的羌碉共9幢,是岷江上游古羌碉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

黑虎寨距茂县县城28公里,今年8月,黑虎旅游公路打通,起于国道213线茂县飞虹乡,止于茂县黑虎羌寨,是通往著名风景名胜区黑虎羌寨碉楼群的唯一通道。

羌锋寨:西羌第一村

羌族碉楼范文3

羌族是我国一支十分古老而有特色的民族,在早期中华民族融合、形成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羌寨现在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及松潘县和绵阳北川县部分地区。

1.1 桃坪羌寨的文化背景

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州理县桃坪乡,距离成都约163 km,,理县县城 41 km,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 111 年,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背山面水, 坐北朝南, 布局依据地形,工整紧凑,是至今为止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羌族建筑群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坪羌寨为了抵御外族和本民族之间的械斗,也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该村落的建筑逐渐形成了防御堡垒型的建筑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完善的村落系统。

1.2 桃坪羌寨的道路组织及规划形式

桃坪羌寨以碉楼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13个通道,组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建筑墙体和墙体间的巷道幽暗神秘,有的巷道上又搭建了房屋,因此有了无数的暗道。除了地下暗道之外,羌寨每家每户的屋顶都是相通的。有的是用石台阶相连,有的是用小木梯相通,其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战时便于进攻和防御。碉楼是整个羌寨的标志性建筑。目前桃坪羌寨内仅存的两座是:陈仕明家住宅和寨子对面河岸上的一座碉楼。

水源是羌族人另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陡峭的山地中,大规模凿井蓄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羌寨中人们的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表径流水和泉水。羌寨一般采用石砌水渠引入山间溪流和用石板储存从泉眼中渗出的山泉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方法。水道中流淌着山间融化的雪水,引流与房屋的旁边或从房屋的中央穿过。寨内的地底,挖掘了许多引水暗渠,上面盖有石板和土,这些暗渠每隔一定距离,都会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1.3 桃坪羌寨建筑单体与建筑空间

桃坪羌寨的碉楼式建筑是私家性居住与防御功能的统一体。它将高大的石碉碉楼与民居合二为一,组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羌寨主要结构为木质结构,木柱是屋内纵向主要的承力构件,主要承载纵向荷载。羌寨里的建筑材料用黄泥、片石作为材料混合建成,外立面材质以白石为主。

这里的建筑单体被称为“庄房”。庄房是羌民居住的场所,外形为四棱台状,基部比较宽大,往上逐层内收,呈“椅子”型。庄房开设窗户较少也较小, 其主要目的是利于防寒以及便于射击防御。庄房一般为3层。一层作为畜养,为牲畜圈和堆草料的地方, 层高较矮,一般在 1.8~2.2 m左右。二层为卧室与灶房,高3~ 4m左右。三层为晒台,罩楼。可进行翻晒谷物和粮食等农业活动。

2 桃坪羌寨现状

桃坪乡有新、老两处羌寨,老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其老寨以古老的建筑、户户相连的通道和纵横交错的地下水网而著称。新寨位于老寨东侧,新建不久,现共有居民98户。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新老羌寨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其新寨的损毁情况相对较重。为重建家园、传承古老的羌族文化,新老羌寨皆急待规划重建。

3 桃坪羌寨的震后规划

桃坪羌寨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为新村老寨及乡场等大范围内的规划研究。其二为新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图1】,这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新村作为老寨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不仅要在风貌上达到与老寨的统一,也应在功能上相对完善,增加游览项目和服务内容。规划前期工作研究了不同的旅游路线,创造新寨中的旅游点和消费点,为旅游以及当地居民服务,让村民在灾后的旅游重建中迅速的发展起来,促进桃坪乡灾后重建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图1

3.1规划构思

传统的羌寨景观要素:雕楼是最重要的标志特征;曲折而尺度宜人的步行路网与穿行于寨内的水系形成丰富而充满生活情趣的空间序列。营造具有羌寨特殊的传统空间格局,以新的建筑手法打造传统羌族建筑的风貌,梳理老寨和新村的联系,让不同地理位置的场所,体会同样的场所精神,让新村老寨两者相辅相成。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同时桃坪羌寨是有二千年历史的建筑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独特的篇章。这次受地震的影响,致使房屋破坏,造成村民无家可归。因此在这次规划中,传承原有的文化,重建家园尤为重要。在“重现精神、再塑羌寨”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新村形成了一心一轴一网的格局:以水环绕的中心广场和碉楼为中心,联系新村和老寨关系的通轴,利用错综复杂的道路网系统,以网展示展示羌寨别具一格的风貌,并联系各个不同的功能区。

桃坪新村位于历史悠久的桃坪羌寨旁,故在一旁的新村的建筑风貌和空间特色应有非常强烈的羌寨特色。作为老寨的补充内容和完善,本次规划不仅要在风貌上达到与老寨的统一,也应在功能上相对完善,增加游览项目和服务内容。

3.2 聚落形态及建筑单体设计

新的规划设计中,建筑群整体形成依山退台形态,而各户也基本保持羌族民居“椅子”形。形成院落和屋顶平台两个活动空间。桃坪羌寨拥有独一无二的步行空间和水系,桃坪新村的规划设计沿用了这一独特的空间形式,营造了从开敞空间到半开敞再到开敞空间的空间序列方式。为此,设计中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多种多样的过街楼,骑楼等来营造这种独特的空间效果。

新建的建筑单体采用了砖混结构,在建筑风格上模拟桃坪羌寨传统的建筑形式。餐饮酒吧类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以形成大空间,建筑层数为2-3层。外墙按一定比例收分,女儿墙压顶采用白石头【图2】。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材料,造型相对简洁,窗框和阳台等装饰采用大量的木质材料,作法采用桃坪羌寨建筑木作的尺度和形式,对建筑整体风格进行软化。

图2

参考文献:

[1]季富政 《中国羌族建筑》[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卢丁,工藤元男 羌族历史文化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

羌族碉楼范文4

羌族建筑起源颇早。羌族人民来到今羌族地区之前,居住于体现游牧生活方式特色的帐幕之中,来到岷江上游定居之后,才以石砌之室取而代之。由帐幕居住形态转变为农业定居形式形态,虽然建筑形态和空间功能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精神和审美等方面仍保持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外部形态方面

从外部的形态来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极强的泥土来进行修建,总体上呈现为方形。从楼层的布局来看,主要分为三层,底下一层主要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人的主要活动空间,第三层为晒台与罩楼。这种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响,羌族人在观念上认为,建筑的总体结构就像是一个人的构造,中间的才是心脏,顶层相当于一个人的头,羌族人在楼顶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过与天的不断接近来实现与天神的直接对话。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过程中,都会在房顶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个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中白石崇拜的重要体现。羌族建筑在房顶部分采取半开敞半封闭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种开敞的、富于灵动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间,与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观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根据所处环境,契合地形来进行房屋修建。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与房屋之间相互衔接、错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形态与丰富的层次感。

(二)内部空间方面

在羌人的意识观念里,住宅是作为一种“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内空间的结构格局跟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羌族民居的内部结构复杂而多变,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是羌族传统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识的综合体现。在羌人的生活空间中,火塘是家庭中最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议事或者家庭会议的重要场所,具有神崇拜的内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活动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农业文明室内空间特色的氛围。这主要源于羌人对火神崇拜的传统,说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则是角角神位,在传统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与火塘同处于对角轴线之上,位于主屋门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组合做成。主要是为了供奉家神,起着镇邪的保护作用,是羌族民居内部空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审美价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美的解读

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艺术与审美的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艺术借助于视觉的要素来表达其客观的形式美,主要通过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方面来综合体现。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时,其外观形态主要通过几何造型来表达,比如碉楼的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稳固的形态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当地材料的运用则使建筑的质感强烈,灰调的色彩与周边环境极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凭着独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层次独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内部空间功能划分合理,严谨的格局以及空间的合理使用体现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成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为了中国民族建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审美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精神性活动,通过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来实现审美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为碉房、邛笼、阪屋三种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楼民居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峡谷,因此,建筑形式多为临坡傍岩。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顺着陡峭的山坡建造,气势恢宏,具有结构坚固、高大雄伟、棱角突出的特点。在外观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现出一种多边梯形向上的发展态势,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有着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雄伟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体上,一方面,通过石片的垒砌来实现收缩与凝聚,呈现出一种多面多角的向上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产生一种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片石的契合来实现碉楼的坚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种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独特的建筑审美形式。羌族采取结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几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共同组成规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选址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无论山有多险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会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与高山峡谷为伴的羌族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坚韧不屈和刚毅朴实的民族性格,给予了他们更加雄伟而壮丽的审美感受,在建筑的审美上体现为一种刚健、厚重与朴实的精神。同时,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环境方面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为建筑材料,凭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艺修建房屋。因此,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的影响以及地方物产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质朴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在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带有一丝神秘而浓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转变传统的客观认识,通过神、人以及物三者关系的主观化来体现的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以及行为模式上的规范,对于社会传统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性及传统性来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区的古羌族人,经过两次大的迁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险峻高山之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不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质层面的重要符号,也是羌族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重要象征。同时,艰难的迁徙经历和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建筑经验,成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记忆,历炼了他们不屈的开拓精神,而内心的不断丰富实现了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方面的积淀,最终创造出感染力极强的建筑艺术形式。

二、总结

羌族碉楼范文5

实在难忘,三年前那一次夜宿茂县的情景。

那次,去九寨沟、黄龙旅游,返回成都恰恰是沿岷江顺流而下。

一路逶迤苍茫的群山涌向天边,江河如带,奔腾不息,沿着峡谷像追逐着我们的车在湍急前行。下午,岷江两岸黛色的山上,星星点点的寨子时隐时现。导游说,这些便是羌族的村寨了。她详细地介绍起具有1400年历史的羌族文化。她说,眼前的这一座座寨子,如漂浮在朵朵白云上的街市,那些木制吊脚楼和用山石垒起的八角碉楼,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羌笛、口弦子、十二花灯、羌历年、羊皮鼓舞等等,都是羌族人的骄傲。羌笛的制作和演奏,早已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真正能够制作和演奏的,也仅剩下几人而已。她那种绘声绘色的表情,红扑扑的脸上始终荡漾着一种自豪。原来,这位漂亮、活泼的导游,就是一位羌族姑娘。

晚饭以后,她来告诉我们,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随她去参加这里的一个歌舞晚会。这样难得的一次机会,谁也不肯轻易放弃。吃了晚饭后,我们一行随她来到了晚会会场。场上灯光明亮,四周围满了人,几个穿着鲜艳服饰的羌族姑娘和身穿黑色长衫的小伙子,正在场子中央载歌载舞。欢乐人群,欢快旋律,欢笑的脸庞……羌笛,一种很质朴的乐器,它给了我独特而刻骨铭心的感受。羌笛,乍然响起,清细而激越,第一声能够把凝固的空气穿透。接下来一连串高亢、悠扬、婉转的音符,组成了明亮抒情的旋律,沿着古老斑驳的石墙盘旋而上,绕过碉楼,越过寨房,于高山大壑间回荡,响彻整个川西北旷远的天空。

仔细看,羌笛,木制或竹制,油黑发亮;双筒,连体,如方筷,小指粗,一掌长短;竖吹,双音,五音孔。最早羌人在鸟腿骨和羊腿骨上钻眼吹奏,去远山放牧为消解寂寞也作策马之用。大凡“原生态”,那种天籁之音,总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感动。否则,王之涣如何能够发出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戍边的岑参又如何会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一曲高歌;又怎能让范仲淹于苍凉边界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那一声长叹。

一支羌笛,伴随着羌人走过了千余年的苦难史,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沧桑和繁荣。从远古的哀怨声声,一直吹到今天,如今成了欢乐、吉祥的乐器。羌笛,表达了羌人浩瀚的情怀,更寄托着羌人明天的希望。

羌族碉楼范文6

今天,我们四家人开车来到桃坪羌寨,打算晚上就住在那里。

这里的人真多呀!都是来看桃坪羌寨秀丽风光的。据导游讲,桃坪羌寨古堡始建于公元111年,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的房子是由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和黄泥建成的楼房。当别人家要修建自己房子的时候,就要借用旁边用大石头和黄泥搭的高高的楼房。桃坪羌寨里,有迷宫式的通道呢!迷宫式的通道总共有8个出口。有时你会在迷宫式的通道里走迷路了呢!还有完整的地下水网。地下水网有两种:一种叫垃圾水网,一种叫圣水。在这两种水网中,有非常大的差距。垃圾水网里有许多人们已用过的东西就可以扔在垃圾水网里,垃圾水网要通过每家每户的房子底下穿流而过。圣水是一种特别干净的水,这种水网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来洗手。在夏天里圣水是冰冷刺骨的,但冬天洗手就会非常舒服,这个圣水是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

清早,我们来到碉楼。爬楼梯的时候,我的心是那样的紧张,因为那楼梯是用木头做的,看起来真叫人发颤呀!到了一层,你看到那些小洞,那是观看、观察下面的情形的。爬到了碉楼的最佳高的地方,你们大家都会看到一些白色的石头。这石头有什么用处呢?哦!原来这石头是羌族供神的一种方法。

我觉得:羌族人真聪明,用黄泥和大石头就把房子搭好了,并且还不会塌下来的。桃坪羌寨——仅存于云朵上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