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分析论文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1

太浦河泵站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太浦闸南侧,西距东太湖约2km,其修建目的主要是在枯水年份4~10月太湖水位较低时,通过太浦河泵站抽引太湖水,经由太浦河补充黄浦江上游水量,满足上海市的供水要求,改善水质。工程规模为I等大(1)型,设计流量300m3/s。

太浦河泵站的进、出水渠为新开河道,由西向东布置于太浦河的南侧,其直线段与太浦河中心线平行,两者中心线相距200m。进、出水渠全长890.13m,为梯形明渠,渠道边坡1∶3,渠底高程分别为-2.50和-1.80m,渠顶高程分别为7.00和6.00m。进水渠堤在高程3.5m处设置宽5m的马道。出水渠马道宽3m,高程为3.20m。

为了体现环境水利的理念,美化泵站环境,由太浦河泵站建设指挥部牵头,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下简称上海院)与日本冲谷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就有关生态护坡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于2001年10月在工地现场进行了现场试验。

2生态护坡应用现状

2.1生态护坡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地球环境及保护问题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所重视,同时对关系到自然环境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心。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己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建造公园、公共绿地等来改善环境,同时在充分发挥公园、公共绿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也开始把它们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直接与生物相连的场地,而这些场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的重要构成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也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和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在建设多自然型河流中,重点是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并具有魅力水边环境。在河道整治的各种方法中,应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应优先采用生物材料法,其次采用混合方法,即采用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最后才考虑刚性材料方法,即采用木材、石料和混凝土。

日本是生态设计用于水利工程较好的国家,其对河道生态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治水:主要通过修建护岸来实现;

(2)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设置:主要通过水边绿化、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和水质保护等实现;

(3)水边景观的设计:通过设置建筑物来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保证水边景观的连续性、自然性;

(4)亲水空间的设计:通过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等设施来实现;

(5)循环型空间的设计,:用木材、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控制废料的产生,尽量避免未来发生的处理问题及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

2.2国内河道护坡现状

传统的河道护坡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甚至有的地方追求所谓的“高标准”河道,对河道采用全断面刚性材料衬砌,使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人们在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在有些堤防和护岸的结构设计中开始注入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如有些堤防护坡采用草皮,依靠草皮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另外在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坡地雨水冲蚀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但总体来说,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

3生态护坡方案的可行性

生态护坡能依靠植物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同时生态护坡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

茂渔川工程位于日本北海道惠庭市,是由日本冲谷实业有限公司1990年设计的,该工程的护坡结构同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水生植物种植区域),种植的植物为千屈菜、黄昌蒲、千岁梅花藻和豆牟菜。该工程河流的正常流速为0.4m/s~1m/s,洪水时河流的流速达3m/s。工程运行至今已有近12年,固土和抗冲能力效果良好,且美化了环境。由于利用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通过水边绿化、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避免了材料的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得以改善。

卫运河生态护坡试验段工程位于卫运河祝屯闸下险工段内,长170m,是海河水利委员会利用土工织物与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工程试验研究段。试验段滩顶高程28.30m,河底高程18.63m,在高程24.00m处设宽1m的马道。马道以上的设计边坡为1:2.5,采用深栽柳护坡,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马道以下的设计边坡为1:2,采用土工织物排体护坡、护基,排体上面用混凝土预制块组成框格压载,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柳,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其生态护坡剖面图见图1。该工程于1987年5月完工,经过两个汛期400m3/s流量的考验,目前框格内的草皮茂盛,且生长茂盛,柳树的成活率95%以上,护坡效果良好。

从以上国内外两个成功的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只要太浦河泵站的生态护坡结构设计和植物选择得当,生态护坡方案在太浦河泵站工程中是可行的。

图1卫运河生态护坡剖面图

4生态护坡试验与研究

4.1设计要点

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道除具有一般河道所具有的防洪、引排水和航运等功能外,它还具备与泵站有关的一些特点: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为新开河道,进水渠为1级堤防,护坡应具备固土、抗冲能力,稳定要求较高;进、出水渠的地质条件不太理想,在堤底附近有一层较深厚的、呈流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而堤顶与堤底高差最大达9.5m(进水渠);泵房的施工期较长(达18个月),地下水位又较高,给施工期的进、出水渠的稳定带来威胁(渠道中无水)。根据国内外生态护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泵站进、出水渠的特点,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如下:

(1)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坡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5)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4.2栽种植物的选择

在栽种植物以前,应首先进行工程区域的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景观、安全性、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严格的选择:

(1)适合气候、气象条件的树种;

(2)土壤要求低;

(3)原有品种;

(4)抗病虫害能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小;

(5)寿命或者效果发挥时间长;

(6)具有能够美化环景的效果;

(7)容易维护管理;

(8)具有市场性。

在现场选择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是困难的,但可选择适合于河畔生长的和具有适合工程实际和生长能力的植物。在充分调查太浦河两岸及苏州地区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论证,在水位变化区采用水生植物护坡,水生植物初选太浦河两岸常见的千屈菜、香蒲和黄昌蒲,马道以上喷植草坪护坡。

4.3生态护坡设计

根据渠道水位的变化范围,在渠道的不同坡段选用合适的植物,是生态护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太浦河泵站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在枯水年份向上海供水,其进出水渠生态护坡的设置高程应以不影响进出水渠的过水能力为前提,同时尽量确保硬性护坡的淹没时间最长,以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

太浦河泵站进水池的设计运行水位为1.90m,此时进水渠入口水位为2.10m,考虑以高程1.90m作为分界,即进水渠高程-2.50m(渠底)至1.90m仍维持原浆砌块石护坡结构,高程1.90m以上至堤顶采用生态护坡。其中,高程1.90m至马道高程(包括马道)部分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坡,马道以上部分采用草皮护坡;泵站出水渠的最低运行水位为2.66m,设计水位为3.29m,最高运行水位为3.34m,根据有关文献介绍,国内3级堤防的临水侧均可采用草皮护坡,为确保边坡的抗冲稳定,考虑进、出水渠生态护坡景观的连续性,以高程2.60m作为分界,出水渠高程-1.80m(渠底)至2.60m仍采用原浆砌块石护坡结构,高程2.60m(包括马道)以上至堤顶采用生态护坡。其中,高程2.60m至马道高程(包括马道)部分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坡,马道以上部分采用草皮护坡。

生态护坡结构除满足泵站正常运行期的稳定要求和固土抗冲要求外,还应满足进、出水渠施工期的稳定要求,尤其是护坡的施工期渗透稳定。由于目前国内对生态护坡在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试验与研究阶段,因此在生态护坡结构的设计中,参考了前述的日本茂渔川工程的护坡结构:在水生植物的种植区域护坡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具体做法是面层采用厚35cm的干砌块石,干砌块石下铺厚10cm的碎石垫层,在碎石与土坡的交接处铺设麻布一层,以形成反滤,确保施工期护坡的渗透稳定,;在面层干砌块石之间的缝隙内用土回灌后再种植水生植物(见图3)。草坪喷植的方法与国内常见的三维网垫法不同,它利用一种专用机械用一定的压力将草籽、粘结剂、养料和水的混合物喷洒在的护坡土表面,这种方法与三维网垫法相比,草坪更容易生长,且具有施工快、固土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

4.4生态护坡的稳定

进、出水渠护坡必须满足稳定的要求。稳定一般包括边坡的圆弧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刷稳定。

进、出水渠道的底宽是根据泵站设计流量的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并结合了水工模型试验的结果综合确定的,同时渠道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的要求;进、出水渠马道的宽度和高程的设置以及边坡坡比,是根据堤防的抗滑稳定结合施工条件综合确定的。对泵站的进、出水渠护坡,原护坡采用浆砌块石结构,现部分改用生态护坡,经对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分析,即在不改变原护坡的坡比和尺寸的前提下,生态护坡的边坡抗滑稳定仍能满足规范要求。

护坡的抗冲刷稳定也是护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英国建筑工业研究与情报协会原型试验结果以及英国奈特龙公司的资料(图2),一般草皮的的抗冲刷的极限流速大于1m/s,而太浦河泵站的进、出水渠在设计水位情况下,最大流量300m3/s时渠道流速分别为0.82m/s、0.69m/s,均小于1m/s。又如前述的日本的茂渔川工程的实例,其护坡结构和选用的植物与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相似,洪水时河流的流速虽然高达3m/s,但生态护坡的固土抗冲效果良好。综上所述太浦河泵站生态护坡的抗冲刷稳定是能保证的。

4.5现场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生态护坡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所选植物对太浦河泵站现场的适应性,在泵站工地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段选择泵站下游亭子港堵坝临太浦河侧,边坡的坡比以及护坡的结构设计完全模拟出水渠,也就是说在水位变化区域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植物选用千屈菜和香蒲,水位变化区域以上采用草坪喷植(见图3),试验的面积为120m2。2001年10月14日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和草皮喷植,10月16日、19日、24日和31日进行了四次人工洒水养护,10月31日拆除部分施工围堰以引入太浦河水,保持围堰内外水位的动态平衡。10月下旬,草坪喷植部分草籽开始发芽,11月上旬,水生植物部分长出新芽。随着气温的下降,从11月底起,水生植物逐渐枯萎,但草坪部分仍保持绿色。随着春天的来临,水生植物日渐发芽,成活率在95%以上。至2002年5月底6月初水生植物和草坪均基本长成,红花绿草,护坡工程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试验段生态护坡的景观效应已初见成效。

从现场试验的情况看,水生植物选用千屈菜和香蒲(或黄昌蒲,两者习性相仿)以及喷植的草坪是能适应现场实际条件的,均能成活,生态护坡的结构是合适的,能满足护坡的稳定要求。由于千屈菜和香蒲/黄昌蒲是属于不耐寒的草本植物,因此在冬季基本枯萎,对工程的美观性有所降低,但天气转暖后,植物又会发芽。冬季水生植物虽然枯萎,但其良好的根系仍然起到固土和具有抗冲能力。

图3太浦河泵站生态护坡试验段护坡结构剖面图

4.6技术经济比较

对生态护坡部分进行生态护坡方案和浆砌块石护坡方案的投资比较,经投资估算,本工程进出水渠边坡采用生态护坡方案的工程投资约213万元,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方案投资约353万元,生态护坡方案可节约投资约140万元。

综上所述,生态护坡具有以下优点:

(1)克服了原浆砌块石护坡的呆板和生硬,使工程与自然统一;

(2)利用不同季节的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可大大改善工程环境;

(3)避免采用非自然的材料,避免了二次环境污染;

(4)生态护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要求;

(5)因设置了多孔性构造,对生物的生长和水质起到了保护作用;

(6)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从工程维护角度分析,浆砌块石护坡具有一次性投资、维护少等优点,但生态护坡一般在栽种后的一年内要进行一定补栽(一般为10%左右),在植物成活前要进行一定的养护,而后,植物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更新,通常情况下无需维护,所以维护工作量也不大。因此,尤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语

太浦河泵站工程在护坡结构优化设计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引进了国外较为流行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效地改善了泵站的环境效应。其以人为本、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和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以及试验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太浦河泵站初步设计修改报告·2000年6月(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太浦河泵站工程进出水渠护坡结构优化设计报告·2002年1月(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3]太浦河护岸咨询设计报告书·2001年6月(冲谷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4]包承纲·堤防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2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容错技术和容错计算机将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容错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介绍了容错系统的经历阶段和实现容错功能的关键技术,总结了计算机容错技术的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容错技术可靠性容错功能

参考文献:

[1]胡谋.计算机容错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杨孝宗.容错计算技术的提出和发展[J].电子和信息化.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3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我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近几年在社会上人们比较敏感的“非典”“禽流感”资料(图片、文字都可),然后我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重组,以“追溯求源”为题,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资料,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然后我又让他们调查一下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了,是网络知识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内部,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推举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要对现代信息资源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与其他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逼真度越高,刺激度越强,迁移效果越好。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DVD、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沉闷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课本的知识还原成了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火烧云无概念,这可是理解内容的一个大困难,于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火烧云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现在眼前,在同学们喝彩和赞叹声中,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理解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多的特点。至与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放一段相关的动画课件,惟妙惟肖的意境之下,课文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同时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魅力三、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1998年2月14日总书记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这一宏观背景,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将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语言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习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多媒体电脑实现了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途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人机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人机交互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并未全部完成,阅读理解还是表层次的。因此,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集约化、高智能化的特性,开展语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摆在新世纪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里,“语言创新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再现给学生或让学生简单地读取,而是使学生以探索式、创造式的姿态介入语言活动中。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如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老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指导学生制作课文录音磁带(含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建立“安徽师大附中学生课文录音制品”档案;发动学生为课文制作辅的插图或表格,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这一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些成功的范例,对我们开展语言创新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遥感技术;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J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720095-01

前言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遥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它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从航空时代进入航天时代。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伴随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带来了新一轮遥感应用的热潮。现在,卫星应用覆盖了减灾、健康、环境监测、能源调查等,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许多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有着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

1.遥感技术的涵义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2.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3.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3.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害调查,可达到及时、详细、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能监测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段,还能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为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3.2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成为了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为此,采用卫星遥感这一面向全球的先进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面积、全天时、全天候的环境监测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提供常规环境监测手段难以获得的全球性的环境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其从空中对地表环境进行大面积同步连续监测,突破了以往从地面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如赤潮遥感监测。1995年至1997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水产养殖区赤潮监测及其短期预报试验研究”,该项目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和1997年7月发生在浙江的赤潮。开创了国内赤潮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预测的先河。

3.3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绘制更加清晰、形象的气象图;进行气候资源监测评价;气象灾害评估;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评价等等气象服务;建设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支持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发;利用气象数据,结合GIS背景资料对危害区域、危险程度、受害作物面积进行分析、计算、评估,预测洪涝灾害的演进规律,提供受灾区域、受灾人口与损失估算报告,并根据已有的抗洪措施形成后期应急反应方案以及防灾系统建设方案。

3.4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海洋渔业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内外各渔业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具有大面积观测和实时动态监测的优点,可以获取多种海洋环境要素信息,对预报渔场渔情信息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手段。

3.5遥感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及其相关分析技术为流行病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晓农等人利用1989年与1995年两次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和我国黄河以南1∶100万数字化地图建立了我国钉螺分布的GIS,显示了我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强度、分布范围、数据来源及时间等。

为应付未来突发,可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目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疾病预测资料,以制订卫勤保障计划,保障部队战斗力。美国军方从1982年以来就运用遥感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他们以降雨量和气温以及从LANDSAT-3MSS获取的数据为参数预测了菲律宾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分布,并用来计算美军军事演习期间可能由于血吸虫病而导致的潜在伤亡数;另外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战争时区别自然状态的疾病暴发与由于使用生物战剂引起的疾病暴发的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日臻完善,遥感技术必将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春红.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遥感技术,中国减灾2007,3.

[2]刘爱容.GIS支持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科技资讯,2007(7).

[3]郑锦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技术,福建气象学报,2001(2).

[4]周金星.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述评,山地学报,2001(19).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5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2.1.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1.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2.1.3播种盖肥。谷雨前后选择晴暖天气播种。按株距17cm将种块水平按入播种沟内,使姜芽与沟内土面相平,姜芽按同一方向与播种沟垂直。用火土灰22.5t/hm2盖种,再盖腐熟牛栏粪26.25t/hm2,最后覆土3~6cm,约在5月上中旬可出苗。

2.2幼苗期(5月中旬至大暑左右)

幼苗期以主茎生长和发根为主,管理上应升温促根,除草遮荫保湿,主攻目标是培育健壮苗。整个苗期应搞好清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出苗后苗高10~15cm时,用腐熟猪尿水26.25t/hm2淋施蔸边作提苗肥。当杂草幼苗达4cm左右时,用稻草5.25t/hm2覆盖压草,并盖土保湿。夏至后追施壮苗肥,用腐熟猪尿水30t/hm2淋施蔸边。当姜苗生长到“三股杈”期(主茎加2个分枝),在覆盖的稻草上加盖腐熟堆肥或牛栏粪22.50t/hm2,并培土覆盖形成高垄。

2.3发棵期(大暑——白露)

主攻目标是加强水肥,促使植株健壮分枝达15~25个,枝叶茂盛,防止植株脱肥早衰。7~8月正是枝叶旺盛生长期,遇旱应及时灌溉,于傍晚土温降低时灌水,深度不宜超过地下茎的高度,第2天清晨排干。立秋前后,重施发棵肥,用氨基酸有机肥(南京农大研制,含有机质43%,全N7.6%,氨基酸态N5.3%,P2O51.6%,K2O2.4%)900kg/hm2点施于姜苗侧旁,培土深盖加高土层10~13cm,将姜行培成龟背形,不使姜块外露。约8月下旬植株群体进入封行期。

2.4根茎膨大期(白露——立冬)

9月中旬后气温渐转凉和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累积,主攻目标是加强肥水管控,养根保苗,促使植株生长稳健,维持较大叶面积,促进根茎膨大,获得丰产。9月初根据植株长势,补施孙姜肥,用氨基酸有机肥225~300kg/hm2溶于50倍水淋施蔸边。生长后期最忌渍水,必须清沟沥水防渍。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方法同前)。收获嫩姜一般在秋分前后开始,采收越早产量越低,具体收获期根据加工要求而定。收鲜姜可在11月上中旬后,待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进行。

3病虫害防治

3.1病害防治

姜炭疽病和姜瘟病主要发生在6~8月份,发病初期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间隔10~15d连续喷雾2~3次。姜瘟病严重时应及时挖除病株及带菌土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病窝内撒250~500g生石灰,用无菌土封填。姜斑点病一般在7~8月份发生,可用石硫合剂500~800倍液喷防。

3.2虫害防治

蓟马为害在5~6月份,可在姜田内放置蓝色粘板诱捕。姜螟发生在5~7月份,可用振频式杀虫灯和黄板诱杀成虫,幼虫可找到虫口剥开茎杆捕杀。小地老虎在6~7月和10~11月有2个发生盛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清晨人工捕捉幼虫。蚜虫为害在6~8月份,可用黄色粘板诱捕。虫害严重时可用苦参碱、茶皂素、除虫菊等植物源生物杀虫剂防治。

技术分析论文范文6

蒜苗又叫蒜薹,是大蒜的花茎,为人们喜爱的蔬菜品种之一,特别是冬季蔬菜品种匮乏时,冬储蒜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蒜苗作为“一村一品”特色蔬菜,在西宁地区已有一定的种植面积,生产上形成了一整套无公害蒜苗生产技术,现总结如下。

1产地选择

选择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周围无污染源、水质洁净、空气新鲜的区域作为蒜苗生产基地。种植地要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良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前茬作物非蒜苗的壤土或沙壤土田块。

2品种选择

为达到蒜苗早熟丰产、期长的目的,应选择早熟、抗病、高产、商品性好的良种,如格尔木白皮蒜、张掖白皮蒜等。

3整地施肥

播种前7d深耕晒垡,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均匀施腐熟有机肥75t/hm2、磷酸二铵375kg/hm2、尿素300kg/hm2。肥料施入后深耕25cm,使肥料均匀与土壤混合,避免肥料烧种,然后作畦播种。

4种子准备

将有病、干腐、带伤的蒜种剔除,掰分种蒜并分成大、中、小3级播种,以使出苗整齐,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有利于分批上市。为防根蛆,播前选用高效、低毒的50%辛硫磷乳油800g,拌蒜种120~150kg,随拌随播。

5适时播种

春季当地温室稳定在5℃时即可播种,西宁地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间隔10d播种1次,以达到分期播种、分批上市、调节市场供应的目的,最迟播种期不能晚于6月中旬。

6播种方法

在施足基肥的地块上作畦,播种时采用开沟条播方式,行距20cm,株距2~3cm,用种蒜1800~2250kg/hm2。栽种时可将拌种后的蒜瓣撒到沟中,边摆边覆土。蒜种摆放时应保持直立,做到上齐下不齐,覆土厚度一致,一般以埋没蒜瓣顶尖为宜。保苗165万株/hm2。

7田间管理

7.1水肥管理

播种后浇1次水透水,以促进蒜瓣发芽。出苗后再浇1次提苗水,地面干后,为防止土壤板结,应浅耕培土保墒。以后视天气、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避免造成土壤板结。根据蒜苗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禁止使用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情长势,应少施多次。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进幼苗生长,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kg/hm2;中期植株生长量加大,应配合追施磷钾肥,可结合浇水追施二铵300kg/hm2,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采收前20d不施用任何肥料。

7.2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蒜苗的目的。农药使用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蒜苗病虫害主要有叶锈病、根蛆、潜叶蝇等。叶锈病主要危害蒜苗的叶片和茎杆,受害叶片和茎上有黄色斑点;根蛆是种蝇的幼虫,在蒜苗根部为害,受害轻者生长不良,重者造成植株死亡;潜叶蝇首先为害老叶,在蒜苗叶背组织里产卵,幼虫孵化后在叶片里潜食叶肉,形成弯曲潜道。

防治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无病斑的蒜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平衡施肥,加施田间管理。②药剂防治:在锈病初期(发现中心病株)全田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2次,间隔时间为7~10d。潜叶蝇用40%绿菜宝2000倍液或2.5%爱诺虫清1500倍液喷雾。根蛆用辛硫磷拌种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在成虫大量发生时,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方:糖2份、醋2份、水5份和少量敌百虫。采收前20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8适时采收

当蒜苗长到20~30cm时,及时采收。西宁地区开始采收时间为7月下旬。采收时将顶枯叶摘除,用齿耙翻挖,除净根部泥土,扎捆销售。早播蒜苗产量67.5t/hm2,迟播蒜苗产量52.5t/hm2。

摘要:介绍了西宁地区无公害蒜苗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蒜苗种植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