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中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明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明中学

公明中学范文1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公明中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产生共鸣 和谐关系 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 应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109-02

高中化学课堂要怎样进行才能高效?本人从事高中化学教育和班主任工作17年,在工作中不时听到同事对学生唉声叹气,怒其不争。在与学生的直接对话中了解到学生最烦课堂枯燥的化学课,觉得化学知识零碎,今日记明日忘,有时能记住却又不会用,觉得学了也无用,所以一到化学课即想睡觉,越学越没劲,成绩也难有起色。诸如此类,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当我们在鞭辟入里地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呢?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让化学课堂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必要性

(一)“共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要求我们教师“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现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把我们的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共鸣”在课堂中的合理利用将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体的同时也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二)“共鸣”有利于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老师与学生找不到共同话题,说不到一块,那么既容易引起课堂的冷场,也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变得“老师讲老师的道,学生做学生的事”,两者互不相干。“共鸣”则可以让我们构建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相互理解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共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给学生额外的学习动力

我们或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读书求学阶段遇到一个和自己谈得来的老师时,就会特别想听他的课,特别认真听他的课,成绩也会特别好。所以能让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引起“共鸣”的老师,总是让学生期待他的课堂,使得学生总是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在课堂上总能认真动手动脑并跟着老师的思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直到下课还总意犹未尽。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额外的学习动力。

二、化学课堂中“共鸣”的应用技巧

(一)课堂导入的“共鸣”为一个成功的课堂奠下基础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龙头”。好的导入总是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像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把“共鸣”运用到化学课堂的导入,能快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共鸣”会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上来,注意力一集中,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就形成了,为整节课的成功奠下了基础。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的内容时,笔者根据现代学生崇尚科技,爱好游戏的特点,进行这样的导入:“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和聊QQ或玩游戏,请问你们的手机电池耐用吗?”此话一出,学生顿时像炸开了锅似地议论纷纷,瞬间找到了共同话题,产生了“共鸣”。这时笔者再因势利导:“想知道什么样的电池耐用,我们最好学习好有关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学得好的话,我们自己也可以生产电池。”通过这么一引入,学生对原电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也被吸引到课堂上了。“共鸣”式的导入就这样拉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序幕。

(二)课堂中段的“共鸣”能激起学生精神并保持注意力

我们也曾经是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的开始,我们还是能集中注意力的,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时不时地适当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形散神也散”了。一旦让学生“心似平原跑马”也就“易放难收”了,课堂的良好开端也会“毁于一旦”,所以课堂中段的“共鸣”是对课堂开端的“趁热打铁”,对整节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时的“共鸣”能让学生激起精神,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到位。

例如,在初步学习了教材中的原电池后,很多学生感觉教材的原电池跟他们的手机电池搭不上边,情绪开始低落,这时笔者又问学生:“你们手机电池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么容易解决,那我们还要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练习干嘛?但是不掌握好这些知识,以后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学生一想,说得也对。学生也就释然了,又提起精神专注听课了。这样的“共鸣”既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道理又让学生保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何乐而不为?

(三)课堂结尾时的“共鸣”能使其意无尽承上启下

成功的课堂结尾应当能启迪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如果在课堂结尾用好“共鸣”,就能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厌学变乐学,让学习无时无处不在,也为下一节课的成功埋下伏笔。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内容的结尾,笔者是这样引起学生“共鸣”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回到家,我们就可以生产水果电池发电发光了,露一手,让爸爸妈妈高兴高兴!”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成功地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公明中学范文3

本次杭温中职语文教研协作会由杭州职教研究室教研员黄云和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育科的陈富岗老师共同主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职业教育教研室主任朱克、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沈彦和副校长俞青等领导以及来自杭温两地各中职学校的12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杭温中职语文教研协作会分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和评课议课三部分进行。在教学观摩中,来自萧山四职的吴娟老师以韩少功先生的《青龙偃月刀》为蓝本,为萧山四职外贸309班的学生和与会老师上了一堂以“小道具,大用途”为主题的小说阅读与写作课。吴娟老师从小说中的道具“刀”入手,从诸葛亮的羽扇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步步引入到正题上来,并从人物塑造、情节串联、环境展示等角度分析、揭示小说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态,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冲突。

与吴娟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完全不同,来自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吴秀红老师在一首温婉动听的古筝配乐中为大家上了《声声慢》一课,带大家走进了梦一般的古典诗词的世界。从作者少女时期的作品《点绛唇》,青年时期的作品《如梦令》到中年时期的作品《武陵春》,吴秀红老师慢慢地引出了李清照的晚年作品――《声声慢》,并抓住词的“意象”分析,一步步将听者带入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深深体悟了她的“愁”情。

在下午的专题讲座中,温州市苍南县成教中心教科室主任朱伟和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的程传伟老师分别以“以学生的立场关照课堂――中职语文教学由课堂到学堂的转变”和“各自的朝圣路――中职语文小说教学反思及‘可教区’界定”为主题为与会老师带来了两场专题讲座。朱伟老师立足语文教学现实情况,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一个寓言、一个调查、几个理论、几个要件,以一种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谈了自己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引发了现场老师从学情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程传伟老师则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己对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并尝试着找寻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的出路。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引发了与会老师的进一步思考:中职语文教学应如何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文”、心中有“路”、脚下有“根”。

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最为精彩的还属评课研课环节。会议改变了传统的专家点评模式,创新地运用了“主题追问式点评”和“击鼓传花大众评说”。

公明中学范文4

2008年10月24日,姜某、张某等47名农民工在王某的带领下,来到吉林省某建筑有限公司建筑工地从事力工工作,双方约定,工作时间共计12.5天,工资每天70元。工作完成后,该建筑有限公司拒绝支付工资,经多次索要均未果,走投无路之际,47名农民工来到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求助。

【承办过程】

2009年7月1日,姜某、张某等47名农民工来到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了解案情经过后,站内领导非常重视,经过询问后发现这是一起性质相当恶劣的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吉林省某建筑有限公司不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开工资,严重违反了劳动法。而且,47名农民工在多次索要未果的情况下,多次集体到相关部门上访。为避免群体上访,办案律师耐心地安抚农民工情绪,并劝解其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农民工援助工作站肯定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经过农民工援助站领导研究讨论决定,指派农民工援助工作站资深律师王松、赵国和莫长军受理此案,作为47名农民工的委托人。援助律师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到长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调取了该建筑有限公司的机读企业档案资料,并查明该工地工程由王某承包。为了进一步了解案件的详情,农民工援助站派王松律师和工程承包人王某与47名农民工代表分别于2009年7月2日、8月19日、9月2日共三次到该建筑有限公司与该公司法律顾问刘某对账并商谈给付工资事宜,王松律师对谈话内容进行了录音。经律师的多次协商和索要均未果的情况下,2010年7月20日,法律援助律师以吉林省某建筑有限公司为被申请人向长春市宽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并提交了省工商局的企业机读档案登记资料、王某的发包合同、王某出具的欠薪明细表和援助站王松律师调取的电话录音等证据。2010年7月26日,长春市宽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

2010年8月3日,办案律师帮助姜某等47名农民工向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审理查明,吉林省某建筑有限公司已经将该工程清包给了王某,且已将工程款全部给付,王某和47名农民工之间是雇佣关系,工资款应由王某给付。

【承办结果】

2010年10月,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律师在法庭上提供了相关证据、词等,法院采纳意见。2010年12月13日,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判决第三人王某向姜某等47名农民工支付拖欠工资共计人民币37505元,吉林省某建筑有限公司承担连带给付责任。

公明中学范文5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 共鸣 探究

提高诗词鉴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如今大量的网上精品课程和专家示范课件是已经收到一定成效的手段之一。但这不等于说某门课程或者个别课件成为精品和示范性课件后,其他学校的相同课程就可以复制照抄,这是不应该且不可能的,否则会导致思维僵化,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意识减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参与并从中获取知识能力的活动,因时因人(包括师生双方)而异,是一个不断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鲜”的活动。学生如果反复地学习同样的课程,进行同样的活动,听同样的话语,势必会疲倦而缺乏求知的激情,教师重复同样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致命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程,也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组织完全相同的活动。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语和活动,从而形成每一堂课独特的氛围场面和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境界,对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因课程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结合学科的特征来看,我认为,在诗词鉴赏类课程教学中,能对学生影响深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审美鉴赏力,从而感受世界、认识人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在诗词欣赏中为学生寻找“共鸣”。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形成一种境界和氛围。“共鸣”是音乐理论术语,后来被用来阐述文学及其他艺术在被实现的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与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或者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由此,在诗词鉴赏教学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师生围绕优秀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进行探索所可能有的困惑、焦虑与喜悦,交流对宇宙、人生、事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座章》中孔子对曾点的赞许,以及师生的交流与研讨,可谓是形成共鸣的一种典范。

在教学中寻找共鸣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但师生间的真正相互沟通、共同探索、互相激励,在今天的教学特别是诗词鉴赏类的教学中,是需要而且亟待加强的。寻找和实现教学中高标准的共鸣氛围,需要师生在知识层面有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学养上的巨大差距,要缩短这种差距,使学生的水平素养得到迅速提高,必须把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学和相关的高层次研究成果转化为多数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阳春白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各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才能让授课富有吸引力和易于为学生接受,使学生由原先跟课文和教师处于比较疏远隔膜的状态转化为彼此接近乃至互相形成共鸣。除这种力求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易懂易记而不失深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饶有兴味,把错综复杂问题讲得清晰明了外,诗词作品的丰富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量地接受知识,尽快地提高素养,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对传统的教学套路进行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我认为应以作品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通过精读原著,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性作品,了解文学史发展线索和主要作家风格,并具备较好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和杜甫在诗史上的集大成地位,直接讲述文学史的内容,既费时间,又很难让学生得到切实印象。而分体裁分类型精讲精读杜甫一些代表性作品,研究杜甫在各体上的继往开来之功,则对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自然有深入的认识。又比如,通过对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代表性作品的鉴赏比较,来把握从盛唐到中唐的诗歌演变,也自然比夸夸其谈好得多。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快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高,对构筑师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非常重要。

师生之间形成共鸣还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了正确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探索真理的热情与环境。在青年学生中决不能让懒懒散散、百无聊赖或者追求享受与刺激的情绪蔓延,否则,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毁掉一个班级甚至一代人。教师把学生往正确的思想方向引导,一些人开始时未必能理解,但时间久了,当他有所感悟时,会从心底感激教师的正确指引,在诗词鉴赏类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唐朝时期,“中国民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是这一阶段民族精神的主流,这种精神在唐诗中体现得最为生动深刻饱满,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唐诗名篇的强大艺术力量,把学生引向对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如讲李白、王维诗歌中的祖国山河,在诗歌中体现出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杜甫诗歌里在困难中深沉的忧患情怀和由此上升的崇高政治责任,都会使学生极受感染。这种感染,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唐诗、对中国灿烂文化与优良传统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追求师生之间形成“共鸣”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富有启发性和研讨性的学习方式。比如鉴赏唐代山水诗,为了要让学生认识王维“诗中有画”,以及一般诗歌与王维富有画意诗歌的区别,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理念性的阐述,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总结。可以让学生研究比较孟浩然的《春晓》与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两诗,这两首诗都是写人在春眠中的感受,都写了风雨、落花、鸟鸣,但呈现的形象与境界迥然不同。和孟浩然相比,王诗不仅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重在写意,追求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的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通过对两首诗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学生对诗与画的不同特征,以及王维的诗中有画会获得深切的认识,同时会因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一种与教师更加接近和更加多一层共鸣的感觉。

教师组织讨论,可以多结合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某些问题展开。比如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里面都包含有很多古典诗词及现代诗歌的因子,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为题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文化传统接续的理论基础和原因。在古与今的对照比较中,学生会对词的起源和特质加深了解,对流行歌曲的性质长处和功用弱点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有共鸣的感觉。

开展创造性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在探究中相互支持、激励,在取得成果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相长”,就是通过由共同追求形成共鸣的历程。比如,王国维在评价宋祁词时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用替换法将“闹”字替换,然后比较优劣,教师进行点拨,分配任务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排查比对,形成成果,这个认识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其中也能得到不同的感受,形成共鸣。又比如白居易和《长恨歌》,我先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与资料线索,然后由学生撰写《〈长恨歌〉主题之我见》一类论文,从中选取质量较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师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中使观点和认识得到了充分交流。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在理论上甚至在如何对待人生、事业和情爱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得到了提升,师生在探究研讨过程中,愉快地交换意见,寻求共识,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沉闷局面。

寻找共鸣对教师永远是一种激励。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问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结合实际制定教学方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审美能力,关心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教师还必须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一起探求知识。这样才能感受到寻找共鸣给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公明中学范文6

茂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是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每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克服“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全面发展,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是国家规定的应教、应学的课程,与现行大部分市的中考相比,仅增加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防止不适当地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这次改革作了顶层设计、综合考虑,希望通过考试科目的优化、考试内容的有增有减、试题难度的控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及考试组织方式的改变,引导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相应改革,从源头上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

一是在考试内容和难度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的是课程标准参照的“水平考试”,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的是初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在命题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控制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比过去的侧重选拔的初中学业考试难度有所下降。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积极探索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道德与法治、历史科目允许市选择实行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减少单纯记忆。

三是要求“学完即考”、“门门清”,以分散集中考试的压力。

四是改变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一般以分数形式呈现,其他科目可以分数或等级呈现。鼓励仅以“等级”呈现考试成绩,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

五是没有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在中考招生中,允许各地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与健康科目之外,按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等原则,选择其他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没有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的科目,学生只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核成绩合格即可。

六是扩大和拓宽中高职贯通的通道,增加初中毕业生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减少了中考的竞争压力。

因此,推行初中学考,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让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为高中阶段学习发展打牢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更扎实的准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