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实验员 化工化学类毕业论文实验 角色转变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教育的一个综合性科学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理工科尤其是化学化工学科而言,毕业论文实验又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专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重要环节[1]。

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实验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实验,不同于单学科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方法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这样就对论文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然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本来就有比较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任务,有限的精力使得他们对毕业生实验的指导和管理经常不能到位,“带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3]。而且,学生还有可能因为实验室条件以及仪器、药品、耗材等不能到位,对实验过程拖拖拉拉,学生的侥幸心理、畏难情绪等也会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当前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的分配问题,势必会影响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毕业论文实验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如何定位实验员的角色,发挥他们在实验室工作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本科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的话题。以下就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实验员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

1.做好实验资源规划师,实现实验资源合理利用和资源共享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论文完成期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学生人数相应增加,势必会造成实验室用房和仪器设备以及药品耗材等的紧张。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统筹规划,做好一名规划师,使实验室资源利用最大化,优势资源有效共享,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

(1)实验室用房。

我院学生毕业论文实验,一般安排在专业实验室。根据每个指导老师所带学生人数,合理分配实验室用房,有研究生用房的指导老师,会根据要求,少提供用房面积或者不提供。我院应用化学系每年拿出4个120m2的专业实验室供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有效地保障了每个进入实验室开展论文实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实验室用房问题。

(2)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及耗材。

①实验室公用设备:例如电子天平、气流干燥器、超声波清洗器等,每个实验室提供一套;而干燥箱、冰箱等则放在专门的干燥实验室和冷冻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②实验所需器材、药品等: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选题,查阅文献,统计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先由指导老师认真审阅签字确认,再交实验室管理人员最终审核,以指导老师为小组登记、领取。对于化学反应中常用的小型仪器,如调压器、加热套、磁力搅拌器、水浴锅,根据指导老师所带学生人数,统筹安排,保障每三个学生有两套仪器。对于药品、耗材,如高分子反应所用的引发剂,以及一些催化剂等,用量较少,而且不易保存,一般一届毕业生,共用一瓶已经足够;而耗材,如标签纸、试纸之类,一般交由指导老师小组统一领取。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只借不用”,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③大型仪器设备:如气质联用仪、流变仪、红外光谱仪等,一般由专门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为全校开放,保障优势资源有效共享。

2.做好实验全程的“绿化师”,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毕业论文期间,化学专业类学生,大多数都要进入实验室开展为期3个月左右的实验。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甚至“三致”物质等,如果进入环境,必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培养人才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实现绿色化是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化学教师更应该具有绿色化学的思想,提倡绿色教育[4]。所以,实验员在毕业论文全程中,应该做好一名“绿化师”,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严禁把废气、废液、废渣和废弃化学品等污染物直接向外界排放[5]。

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要实现绿色化学,实验员首先要从源头上降低化学污染物的生成。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提供微型实验装置,开展微量化学实验。如在有机合成研究课题中,实验室统一提供成套半微量玻璃仪器实验装置。这样既可以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降低“三废”的排放,又可以节约水电以及一些辅助耗材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并且能使爆炸、燃烧、中毒等事故相应减少,极大地改善实验环境条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2)提供无毒或低毒试剂和溶剂。当学生领用有毒有害试剂开展实验时,需要指导老师及学生研究讨论,考虑更换试剂,实在无法更换的,必须做好防护措施,小心操作,并且对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废弃物回收处理。其次是对“三废”的有效处理。“三废”处理,必须分类集中收集,分别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废治废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实验室污染治理率[7]。如对废液中有机溶剂尤其是重结晶后的溶剂,可通过蒸馏回收,重复利用;对酸液、碱液可通过实验室提供的废液回收装置,分类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或有异味的气体,必须采用密闭式操作或在通风橱中进行,能吸收的,进行吸收处理。对废渣,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必须进行无毒化处理。最后,实验员还应该经常进入实验室,督促学生清洁实验,保持实验室卫生,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环保观念。

3.做好学生实验的安检员,保证毕业论文实验正常安全开展

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案,自己搭建实验装置,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员应该做好一名安检员,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操作,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有危险操作步骤的学生多巡视指导,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毕业论文实验正常安全开展。

作为一名安检员,实验员应该对以下两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第一,在实验室安全方面。首先应该给学生灌输安全思想。这方面我们采取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全体学生集中学习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其次是实验员还应该经常巡查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物以及有污染源的学生。例如,学生在研究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时,用水泥净浆做性能测试,虽然学生对大量废渣已经妥善处理,如不加以提醒,忽略了烧杯壁上少量的水泥残渣,而直接冲洗进入下水道,由于积少成多,也会造成水管堵塞,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最后,实验员还应对精密贵重仪器以及实验室的水电、消防器材等加强监管,确保论文实验正常安全开展。学生在用气相色谱开展检测分析时,应从载气钢瓶、减压阀、注射器以及检测器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强调注意事项,并且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保证操作无误后,方能离开。第二,检查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论文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动手能力有强有弱,难免有操作不规范,而且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人,这样就会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不小隐患。学生在开展有机合成研究时,最容易造成实验装置搭建不规范。如在研究有HCl、H2S等有毒有害气体生成的实验中,没有搭接尾气吸收装置,这样既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又会给师生健康带来危害。第三,在安检方面,还应该密切关注为学生开放的精密贵重仪器室,重点检查学生操作情况与水电等,确保仪器安全。

4.做好学生问题的咨询师,服务引导毕业论文全过程

毕业论文实验期间,学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学生问题覆盖毕业论文完成的全过程。实验员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离得最近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学生咨询问题的第一人。因此,实验员应该做好一名咨询师,服务引导,帮助解决论文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需要查找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小步骤、药品性质;仪器不会使用,出了问题;实验过程中缺东少西,等等,这些情况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实验员,要求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期间,实验员办公室成为服务学生的场所,实验室的办公电脑成为公用电脑,实验员成为全体学生的辅导老师。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实验员应充分体现优良的“敬业、献身、奉献、负责”的教育精神。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实验员必须加强学习,自我提高。实验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人文社科素质之外[8],还应该具备文献资料查阅、仪器设备维修、结果分析处理、计算机运用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真正成为一名综合型、多能力的“通才”。例如,学生在用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测试时,仪器初始化失败,并且出现氘灯、钨灯能量低等情形,这时,学生就会第一时间找到实验员,并且表现出束手无策的样子。其实,实验员只需打开机箱底座,松开光栅驱动轮,用手转动进行调整,再重新开机,仪器就能恢复正常。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实验员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总之,实验员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实验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承担起多重角色,发挥在实验室工作的优势,积极工作,乐于奉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真正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道战.高校扩招后实验室在毕业论文实验管理与指导工作中的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3,(5):77-79.

[2]聂容春.谈谈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环节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5,(3):115-117.

[3]闫兰英,李天良.化学与化工系开放实验室效果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3):7-9.

[4]魏正妍,杨秀清.在研究型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意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36-37.

[5]张世仙,陈文兴,勾华,等.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实验室污染调查及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1):68-71.

[6]徐常龙,曹小华,陶春元,等.通过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9,(3):42-44.

[7]张淑华,张杰,肖忠新,等.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9,301-302.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护理

国家对实施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即临床试验必须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批准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而医疗机构资格认定具有明确程序与标准[1]。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是各医疗机构提高医疗、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本院从2011年2月开始筹备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2013年8月15~17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委托,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本院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27号公告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公告(第5号)》公告,包含本院在内全国51家医院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本院成为漳州市获此殊荣的首家医院,笔者所在的消化内科是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临床专业之一,现将2011年2月以来为迎接资格认定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总结如下。

1专业人员准备

1.1人员选择

从科室护师中选择大专毕业,工作10年以上,爱岗敬业、做事严谨踏实、有钻研精神的护士作为专业护士。

1.2人员培训

药物临床试验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承担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所有人员必须经过多次、全面培训才具备研究者资格。

1.2.1参加网络培训

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网络培训,取得结业证书;

1.2.2参加知识讲座

参加院药学部组织的多种形式药物临床试验知识讲座,循序渐进,提升理论水平。本院将培训纳入科教科继续教育重点工作进行管理,培训形式有:①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②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学。③参加SFDA网上培训。④参加国家级培训班[3];⑤自编与订购培训教材的学习,人手一册,科内专业人员结对子,互相提问,共同提高。⑥院内机构办公室负责人、秘书、药品管理员讲解相关知识。

1.2.3参加科内培训

参加科内仪器设备使用、专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只有掌握专科抢救操作理论和技能,才能确保受试者的安全。

2医院设施准备

2.1抢救仪器设备准备

申请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必须具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设备设施,专科备有的抢救仪器有: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胶囊内镜、食管PH值监测仪、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急救车等。每台仪器专人专管,并悬挂《标准操作流程》及《仪器使用登记本》。

2.2资料准备

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是确保试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专业不仅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技术设计规范和SOP,更重要的是保证其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依从性,杜绝试验过程的随意性,从而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各项制度、规范及SOP的制订不但要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科学、伦理要求,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2.2.1专业管理制度

如《病房管理制度》、《研究人员培训制度》、《试验用药品管理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2.2.2专业人员职责如《研究护士职责》、《药物管理员职责》等。

2.2.3专业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如《三腔二囊管置管标准操作规程》、《胃肠减压标准操作规程》、《导尿术标准操作规程》、《静脉输液标准操作规程》等专科22项护理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2.2.4研究者资格证书复印件

药物临床试验培训证书、论文复印件等。

2.2.5专业仪器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的标准操作规程等。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登记表,如《急救车药品清点交班本》、《急救车物品清点交班本》、《急救车药品效期登记表》等。

2.2.6专业急救预案

如《防范和处理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损害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标准操作规程》、《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标准操作规程》等。

2.2.7药物储存相关记录

如《临床试验用药物库存表》、《临床试验用药物登记表》、《药物退还登记表》、《临床试验用药物储存室温湿度记录表》、《临床试验用药物冰箱温湿度记录表》、《临床试验用药物药品柜温湿度记录表》等。检查前应将所有资料排序、编码、整理成册,放入专用研究资料柜或与相应仪器设备随行。

2.3应知应会知识储备

2.3.1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等。

2.3.2试验药物运行全过程

熟知试验用药物的交接、保存、发放与回收、返还与销毁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

2.4现场检查准备

2.4.1机构设置

科室设立受试者接待室、试验药物储存室、资料室、抢救室等,采用独立房间,避免受打扰。

2.4.2检查所有抢救设备

确保性能完好,检查急救药品,确保无过期或批号不清,在仪器相应登记表记录检查及试运行情况。

2.4.3加强药物管理

试验药物柜专人管理、专柜带锁(冰箱也带锁)、专门记录、储存室、冰箱、药品柜配有温、湿度计。

2.4.4做好环境维护

做好病区环境秩序维护,限制探视和陪护,加强巡视,保证病区整洁、安静有序。

3小结

得力的组织机构保障、措施得当的知识培训和严谨的资料是顺利通过资格认定现场检查的关键,全面、周到的护理配合与现场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今后,本科将把做好药物临床试验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学习,在药物临床试验的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制度与SOP,培养临床专业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保障临床试验质量,不断提高本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和管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吉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及我国研究者的依从情况[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6):637~64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04-02-19)[2011-12-14].

3刘敏,樊文竹.浅谈筹备申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关键环节[J].华西医药,2013,28(11):1780~1781.

4沈玉红,张正付,李正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8):654~656.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3

Abstract: "The real competition in future, is no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mpanies, but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s of the companies." Under the high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dvent of virtual enterprises will help companies to deal with the high risk market by using more flexible operations management. At beginning of this paper, it states the principle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After that, i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i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China. At the end, there shows an operation model of virtu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based on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关键词:虚拟企业;药品企业;供应链运作管理

Key words: virtual companies;pharmaceutical companies;supply cha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17-02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同时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又能整合和利用其他企业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经营新模式。而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正以高弹性运作和敏捷性来适应市场的多变,同时使企业间的各种优势集成,借用外力,实现资源互补,突破了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催生出1+1>2的综合效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1 虚拟企业的内涵

1.1 虚拟企业的概念 1991年美国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虚拟企业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各成员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源动态组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它追求的目标是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弱化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达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具体到供应链运作管理层面,当把供应链网上为了完成共同目标、通力合作、并实现各自利益的这样一些厂家形象地看成是一个厂家,就形成了虚拟企业。

1.2 虚拟经营的特性 企业虚拟经营的特性表现为:①是虚拟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的有形界限,实现了企业核心功能与实际经营部门的分离;②是虚拟企业偏重于横向管理,各个单元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与独立性;③是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成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支配因素;④是虚拟企业的功能与部门分散、工作地点分散、经营风险分散。

1.3 虚拟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 虚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①虚拟生产。指企业只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企业进行生产,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②战略联盟。指几家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的企业,因彼此的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区别,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一定时期进行的合作。③虚拟销售网络。指企业通过与特许经营等方式,由外部企业或个人参与市场网络的建设,在不扩大企业内部销售机构和增加销售人员的情况下,构建更加完善的销售网络。④虚拟共生。指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既想降低成本,又不愿泄露技术秘密,不愿实行外包,于是几家同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作业中心,共同分担成本,共享收益。⑤虚拟行政部门。指企业将某些原来属于职能部门的工作委托一些专门机构去做,即借用“外脑”为自己服务,如将市场企划部、推广部、储运部等外包,寻求境外专业化公司承担部门业务。

1.4 虚拟企业的运作周期及框架 虚拟企业是实现全球化敏捷生产的主要方式。它有一定的运作周期(如图1所示)。

虚拟企业的运作流程可分为虚拟企业的构建和虚拟企业的运行,但实际上,虚拟企业正常运行还涉及方方面面,除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外,贯穿并制约虚拟企业整个运行过程的还有内部集成环境的建立、有效企业管理的实施以及企业运行反馈机制的建立等重要环节。

2 我国药品企业供应链运作管理现状

2.1 药品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除了具备一般商品的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殊性:①药品的双重性。药品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替代。②药品的安全性。药品的真伪必须由专业人员依照法定的药品标准和检测方法进行鉴别。③药品的价格弱弹性。④药品费用支付的特殊性。在我国,药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或保险公司根据药品种类进行全额或部分支付。⑤药品使用权和选择权分离。对于处方药,只有医生有选择权,但其不消费;患者有使用权,但其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选择药品。综上所述研究药品企业的供应链理论,必须要将药品的特殊性与其参与企业的盈利性有机结合。

2.2 药品市场的特殊性 医药卫生事业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然而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和我国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我国药品市场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医药卫生改革的需要,表现在:①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小、散、乱、多,市场集中度不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仿制性导致药品间的差异化小或替代品的可替代程度高、药品的最终销售仍需要终端的支持,药品销售终端仍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②购买者的特殊性,购买者主要为医院和药店。由于医院的专业性及消费者的依赖性,导致在药品消费的过程中,医院在消费者对药品的选择和使用中成为了药品消费者的全权代表;药店主要采用连锁经营、药店联盟或集团采购等形式来进行集体采购,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来提升其与上游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③药品市场监管性,由于药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国家和政府对药品市场有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并且这种严格的监管贯穿于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这要求在药品销售和服务交易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药品市场的一些特殊的规律,如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GSP的规定来支配药品的仓储和物流全过程,并及时跟踪和反馈药品的质量信息,根据药品的分类管理来限制药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等。

2.3 供应链运作管理的现状 我国医药产业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自成体系,药品生产商从原料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配方加工成成品,然后进行包装,从药品生产商的仓储系统经多级药品批发商、药品零售商和医疗服务机构流向最终用户。显得相对封闭,药品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渠道复杂,信息不透明。各节点之间的沟通相当有限,整个系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加上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库存周转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药品供应链是以高库存、产品流动性差、信息技术不完善等为特征。具体表现为:

2.3.1 市场需求预测的不准确,传统的药品库存管理影响了信息采集和交换的速度,对剂型繁多、数据量巨大的药品消耗、存储和采购等原始数据不能进行及时处理,药品需求无法做到分品种的精确预测。药品管理人员只能依据药库的出库报表和经验估算药品需求,并由此编制药品采购和库存计划。传统药品的供应链存在以下问题。负面影响对药品需求估算不足,不仅会失去营销机会,甚至延误对病人的治疗。

2.3.2 流通环节的冗余,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层层加价。现阶段,经过国家一定的管制和疏通,以及现代物流的发展,环节数量在减少,有些产品直接由厂家供货医院,这样大大节约了流通成本,但有些药品批发企业仍按照行政区划而不是按照药品的合理流向设置,布局极不合理。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地域的分散都使流通环节增加且产生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成本,而且由于药品要经过中心药库―各药房药库―药柜这样一个流程才能到达患者手中,为了保证供应,各级部门都要建立安全库存避免药品缺货,因此就产生了“牛鞭效应”。以及带来的采购成本、库存服务成本、运输成本、仓储运作成本和物流相关成本中的医院管理费用。

2.3.3 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首先,技术条件不完善,总体说来国内的物流信息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完善,企业间缺乏相互联结和共享。尽管许多医药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药房等都配备了电子设备,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网络,依然没有改变信息分散的状态。另外,供应链上节点之间缺乏长期合作,双方不能公平的合作,缺少共享,例如,药品生产企业与分销商一味追求“一方利益最大化”的竞争结果,缺少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不能有效沟通必要信息,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企业间信任危机以及影响到药品质量等。

3 虚拟药品企业供应链运作管理研究

3.1 拉式市场供应链的构建 拉式市场供应链系统是指根据实际顾客需求而不是预测需求组织生产的供应链系统。换句话说,在拉式市场供应链系统中,生产是由需求驱动的。为此,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使用快速的信息流机制来把顾客需求信息传送给制造机制。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基本点在于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令人满意的消费环境,并获得最高的客户满意度。合理的供应链系统,应该简化顾客的购买和使用过程,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节约双方的时间,从而获得最好的供应链绩效。拉式市场供应链的优点集中表现在它缩短了生产的提前期。由于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能够通过外部实际需求信息的采集,更准确地预测零售商的订单而缩短提前期。而随着生产提前期的缩短,零售商的库存水平将显著减少,制造商面对的变动性也随着提前期的缩短而变小,而制造商的变动变小使得制造商库存能够降低。因此,在一个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中,经常能够看到系统的库存水平明显下降,管理资源的能力加强了,整个系统成本低于相应的推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对需求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与及时。

3.2 加强信任合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虚拟生产企业的供应链运作需要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协作,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增加业务的弹性,供应链内成员改变经营观念,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内部优势资源和外部优势资源进行迅速有效的整合,企业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药品生产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使药品企业与合作伙伴间能够跨越时空障碍进行合作,大大降低了企业协作的交易费用,为药品企业更加有效的协调市场业务、加快决策与反应速度提供了保证,以市场需求为起点,基于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网络,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都能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能快速、准确地传递,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

3.3 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培养,促进供应链管理的简约化和协同化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培育创造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能力与优势。如果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势必难以成为其他企业的合作对象。非核心业务外包的目的在于剥离其非核心部分,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更有优势的企业,扬长避短,以达到更快速响应的要求。使药品企业把核心能力聚焦于药品研发,控制和降低成本,并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特点。因为虚拟药品经营企业主要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业务间的合作与沟通,扬长避短,通过业务外包来整合资源,把合作企业的核心能力变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简洁的供应链能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更加透明,大大缩短其在定单处理周期和生产周期,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比如,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进行药材定单、药品销售等交易,有效的降低中医企业的经营费用,节约成本,更多的去关注患者的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带来更多的价值。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就是必须重视虚拟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之间的协同。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自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而这种差异会导致各环节之间相互发生抵触矛盾,甚至是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就需要在构建虚拟企业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以及各做伙伴的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3.4 虚拟药品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 通过对虚拟企业的分析以及药品行业供应链运作管理现状的探讨。综合了当前行业供应链运作模式。本文尝试构建虚拟药品企业的运作模型(图2),从虚拟药品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为中心着手,结合药品供应链市场的特殊性,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引线,贯穿整个药品行业的监管过程。这种虚拟经营模式动态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具有敏捷制造特点。以“整合核心竞争力、资源互补、灵活、合作、共谋发展”原则的虚拟企业供应链模式,是国内药品企业所选择的理想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沈燕青.论虚拟企业及其管理[J].江苏商论,2004,(1).

[2]戴玲.基于药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D].浙江工业大学究,2009.4.

[3]唐婷.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

[4]白嘉.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7.6.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4

一、“银医通”系统的内容及特色

“银医通”系统是指通过银行POS系统与布放在医院的自助设备相连,采用预缴金模式,实现银行卡、医保卡及就诊卡的一体化应用,将银行结算体系与医院就医流程优化有效结合,采用便捷的一站式付费方式,在优化传统就医流程的同时,减少患者就医期间重复排队、付费的次数,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业务方案。在银医通服务流程中,通过自助设备,患者完成发卡、预缴、挂号操作后,即可使用预付费就诊卡或医保卡享受各种医疗服务,只需在全部就医结束后进行一次费用结算即可。“银医通”系统的运行方式是将医院看成一个整体,所有与银联的交易从一个出口出去,同时将这些交易嵌入到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样既降低了医院结算系统的前期投入成本和运行费用,又可以方便医院的统一管理,提高医院结算的效率。据测试,银医通系统运行后,每位病人花在排队支付各种费用上的时间将从原来的20~30分钟减少至几分钟。此外,“银医通”系统充分利用了银行卡的特性,结合医院的实际管理流程,优化了门诊流程,避免患者多次排队,减少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社会、医院和患者都带了很大的方便。

“银医通”系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表现在:(1)方便患者使用。患者到医院看病时不再需要携带现金,只需联名银行卡就可以在医院通行使用。(2)简化门诊流程。使用“银医通”系统后,病人可以直接去做检查,最后统一付款,省却了多次排队的麻烦,缩短了就医时间,提高了就诊效率。(3)保护病人权益。医院财务数据库设定的收费项目严格遵循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从源头上加强了管理,避免不合理收费。(4)提升医院管理。收费人员不再收取大量的现金和找零,降低了工作失误的可能性。所有的交易均自动反映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对全院的现金流量情况统筹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猛发展,部分人群确立了用银行卡消费的习惯,但目前电子化支付系统在国内医疗机构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现有的安装POS机的医院也仅将银行卡作为一种简单的替代现金结算工具,并未嵌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无法解决优化就医流程的难题。“银医通”系统将银行卡业务和医院的业务流程实现完美的无缝结合,让患者到医院就诊享受到简单、方便和快捷的一站式结算服务。

二、“银医通”系统在医院运行的流程及服务需求

“银医通”系统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运行主要是解决挂号和诊疗过程中反复排队缴费的问题。如何利用银联卡的支付功能减少患者就诊时反复排队缴费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门诊就医流程情况的分析,医院信息系统与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患者在院内任意银行终端的自主缴费。设计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就诊患者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就诊前必须到指定银行办理银联卡,且开通医疗付费功能。卡办理完毕银行系统及时将此卡有关信息传送至医院信息系统内(如:卡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医院信息系统自动为该客户建立对应的信息。(2)患者持已开通医疗付费功能的银联卡到医院挂号就诊,医生给病人诊断完毕后必须在医院信息系统内调出该卡号的病人信息并对此卡开具电子药品及诊疗单(医生若未使用系统中的该银联卡号,则后续的自主缴费将无法完成)。若有手工开具的纸质诊疗单患者须到收费窗口人工划价缴费。(3)医生开具电子药品及诊疗单后医院信息系统及时将相关的费用按每张发票合计金额实时传递至银行信息系统内。(4)医生诊断完毕,患者持银联卡到就近的银行终端机上刷卡调出近三天内开具未缴费的电子药品及诊疗单并显示出每张发票的合计金额,患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缴纳某张或全部发票的费用,交易成功后银行信息系统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医院信息系统并确认。(5)终端机自动打印缴费发票并将相应信息发送至患者手机上。(6)患者持发票到对应科室取药或检查、治疗。(7)适当时机开通利用银行终端机查询患者就诊记录信息功能。

三、医院推行“银医通”系统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证“先诊疗,后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通过运行尝试,实际工作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建立预交金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与银行合作,建立健全预交金财务、挂失、事后监管和空白卡管理等多项制度,采用实名就诊卡,保障患者资金安全;合理确定预交金额度,根据科室、病种和人群的门诊次均费用,建议确定合理的预交金额度;患者就诊全过程必须持银医联名卡;通过银行终端机自主缴费成功的若需要退费则需要到人口收费窗口办理;缴费中银联卡内金额不够付费的则需要到人口收费窗口划价收费;建立科学完善、准确可靠的银医系统对账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利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对诊疗项目和药物使用的监管,防止过度医疗;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患者可根据就医付费习惯任意选择原有付费方式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运行程序按系统规范严格操作。持卡人刷卡,院方获取卡号,得知联名发卡情况。持卡人选择挂号科室、专家等,院方确定费用,发起消费请求。持卡人确认交易金额(挂号费),确定并输密码。银行金融手柄组包,并发送银行后台。银行后台处理完成后,返回交易结果给MISPOS前置,经由前置进行处理后,将结果通过MISPOS软件,发给金融手柄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医院HIS系统,及进按双方约定核对银行账。

四、在医院推行“银医通”系统的效果

在医院推行“银医通”系统的效果表示在:(1)优化医院环境流程,改善医院条件和设施。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公开医疗服务信息,提供预约挂号、叫号、报告单打印等服务。患者可以用银行卡付费。按照医院2010年门诊量近110万人次,日门诊量3千余人次左右,病人到医院看病,无论是挂号、化验,还是检查、取药,至少排队3~4次,付费至少耗时20~30分钟。使用“银医通”收费系统,病人在挂号时出示银联卡,医院内部系统电脑联网,网络终端连接到每位医生和每个科室的电脑上,医生在电脑上点击检查、治疗项目和药品处方,病人可直接去检查或做治疗,最后再取药可以简化付费手续,缩短了看病时间和流程;同时医院所使用的系统也支持实时结算的功能。(2)若是持现金的病人,同样可以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使用该系统。在挂号时将足额现金作为预付款存入医院的“银医联名卡”,直接去各相关科室做检查和治疗,就诊结束时,结清所有费用。(3)方便了患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由医院财务数据库设定统一的收费项目,严格遵循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从源头上加强了管理,杜绝了不合理收费现象。目前推行的预付费先诊疗后结算方式,是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情况下的一种便民利民措施,目的是方便患者就诊、改善患者就医的流程。这种费用模式要得到患者认可,关键是要通过各种监管手段,使医患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通过这种借助银行结算方式,改变医疗服务流程,落实利民惠民措施,不断探索和建设“数字化医院”信息化管理,实现创新医疗结算模式。

参考文献:

[1]穆云庆、李刚荣、李桂祥:《医院“一卡通”系统设计与应用》,《重庆医学》2005年第4期。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药饮片;清热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

近年来,有关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1-2],然而,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可累及多器官,并能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甚至休克、死亡等严重临床表现[3-4]。本文对我院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药学服务对策,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118例为观察对象。

1.2方法

对118例观察对象的人群分布、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发生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其中,19~30岁人群的构成比为27.12%,31~45岁人群的构成比为25.42%。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118例观察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超剂量服药(22.03%)、煎煮时间不当(22.03%)、煎煮方法不当(21.19%)以及自行用药(18.64%)。见表2。

2.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分析

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33.90%)、皮肤黏膜系统(29.66%)以及循环系统(25.42%)。见表3。

3讨论

3.1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清热类中药是指以治疗里热、清解里热为主的药物,传统医学将其用于高热烦渴、阴虚发热等疾症的治疗,现代医学将其用于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治疗[5-6]。本组资料对其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但青壮年人群是主要发病群体,如本组资料中,19~30岁人群的构成比为27.12%,31~45岁人群的构成比为25.42%。可能的原因为这类人群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较多,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2)就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累及系统而言,不良反应发生在消化系统的比例最高(33.90%),这可能与清热类中药药性寒凉、较易对脾胃造成损伤有关[7-8];其次为皮肤黏膜系统(29.66%)以及循环系统(25.42%),应给予重视。(3)应重视清热类中药饮片鸦胆子的不良反应,其性寒,有清热解毒、止痢疾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多,可累及多系统并伴有多种临床表现[9],提示临床用药应做好药学监护工作。

3.2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本资料显示,118例观察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超剂量服药占22.03%,这可能与医生用药习惯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有关,如黄连用药不应超过5g,山豆根应小于6g等;煎煮时间不当占22.03%,中药煎煮应注重时间,有些中药饮片应长时间煎煮以消除其毒性,有些中药长时间煎煮后则可导致药效降低或消失;煎煮方法不当占21.19%:应区别对待不同的饮片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煎煮大黄时,加药顺序将与大黄的药效相关,再如辛夷花花蕾有毛刺,煎煮前应先予包裹;患者自行用药占18.64%:很多患者未经门诊医生指导偏信民间偏方、验方,自行采购中药饮引用,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11]。

3.3药学服务对策分

鉴于本文上述观察结论,院方以及临床药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以降低或控制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编印宣传册、播放安全用药视频讲座、发放宣传明白纸等方式,向患者介绍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等知识,定期向患者宣传安全用药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自我防范能力。(2)加强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应避免自行采购中药饮片,如有用药需求应积极主动向医护人员、药师咨询,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严格处方审核:临床药师应严格处方审核,杜绝超剂量服药或超长疗程用药,如黄柏用药应不超过12g等,最大程度的降低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严格把关药品质量:院方应制定确定中药饮片质量合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责任;药剂科工作人员应按照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中药饮片的验收以及日常养护,确保药品质量合格。综上所述,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药学工作人员应加强宣传,做好用药指导,严格处方审核,做好药品质量把关,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余恒跃 年士恒 李树鹏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黄胜男,张冰,林志健,等.清热类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与药学监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701-703,709.

[2]郭朝民,商培培.206例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307-308.

[3]刘彬辉.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药学服务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6,13(1):100.

[4]朱葛馨,王丽霞.中药安全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32-34.

[5]王孝敏,王丽芳.医院中药饮片安全用药及风险防范[J].中国药事,2015,29(6):636-642.

[6]王学敏.4例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及分析[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2016:303-304.

[7]丁晓燕.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7):2348-2349.

[8]肖随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73-74.

[9]孙利昆,柳芳,陈文倩,等.中药不良反应系统评价研究[J].中国药物评价,2016,33(3):155-164.

药品电子监管论文范文6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由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始于1997年。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含义

关于“食品安全溯源”,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就是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主体的有效监控范围之中。实施这一体系中能够理清职责、明晰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关于食品溯源流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图显示:

构筑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强烈,消费者、新闻舆论、司法机关和相关社团组织等社会各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与日俱增。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国内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目前已提出了构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框架的构想。同时,在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体系中基本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应当遵循“可追溯性原则”。

2001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应当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了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2005年,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年,天津市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 (试行 )》。我国物品编码中心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要求对酒类产品经营活动每个批次提供质量安全报告和酒类产品随附单。此外,我国有关部门还在食品种养殖和生产加工领域逐渐推广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总结“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草拟食品安全监管“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将总结过去的实践,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监管经验,将会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明确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这些都说明,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已被党和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对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规定

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中,可以判断国家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坚决态度。《食品安全法》第35至39条规定,“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9条规定,“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还规定了所有食品购销书面记录的时间均不得少于两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实施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初步明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涉及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提供者在食品溯源中应当履行义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为构建完善的国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埋下了伏笔。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监管执法实践中的应用

北京、吉林、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工商局在部分地区试行推广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在大中型食品超市、食品批发企业推广使用食品购销存应用软件;新疆、贵州、安徽、厦门等地实施了对食品品种的电子备案;浙江、湖北、内蒙古等地在食品批发环节实施了“一票通”制度。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将从乳制品电子溯源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对乳制品等食品安全电子溯源体系的细化内容。据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出台有关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电子化的相关措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在研究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目前食品溯源体系电子化步伐大大加快。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泰祥集团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寿光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地还将条形码技术从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广到商场、超市中。但从总体上看,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流通中只是部分使用,尤其是在餐饮服务环节中尚未普及。有的经营者反映在条形码中缺乏食品生产日期这样的信息,亟待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然不尽完善。

食品溯源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20多部、行政法规40余部、部门行政规章150余个。但只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少数法律法规对食品溯源体系的一些相关内容作了要求,且法条中对可追溯的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规范,还比较欠缺。

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

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差应该是其中重要的诱因。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证明,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严格自律和缺乏诚信,往往会因食品质量安全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监管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方式、手段落后

我国行政执法监管队伍由于人员、设备、经费的不足,难以确保监管职责完全履行到位。以江苏省为例,全省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7万余户,还不包括2万多个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经济组织和2000多个定点屠宰厂(场),而各相关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不足20000人。同时,在部分省区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方式和手段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日常监管执法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威慑力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如韩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将制售有害食品行为定义为“保健犯罪”,视情节判处1年以上或3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旦因为制造或者销售有害食品获刑者,5年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我国相关处罚力度不够。我们必须严格管理,让违法者一旦被查获就倾家荡产,不能重操旧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堵住食品质量安全漏洞。

消费者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由于食品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社会上缺乏食品溯源信息的公共查询平台,消费者的知情权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消费者无法为行政部门辅以有效的社会监督,直接影响到“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

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相关建议

笔者理解,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就是要以强化行政职能部门监管为着力点,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为关键点,以强化社会监督为辅助点,以强化电子化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点,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健全完善。地方立法时完全可以《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作支撑,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关于各级政府总负责的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到岗;进一步细化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协作协调制度,落实各自的法定义务;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定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和个体消费者利用其学习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

建立健全食品入市备案制度

食品入市备案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笔者建议食品流通环节继续健全完善食品入市备案制度,可考虑通过地方立法作出规定,要求外地食品和地产食品的总经销商必须到工商等监管执法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成为其法定义务。这样,就能达到工商部门及时掌握了解食品流通源头和渠道、有效防控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目的。

建立健全食品进销记录制度

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尽快推进食品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对达不到要求者,可以考虑推行食品流通环节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制度。各地可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服务等环节制定类似的制度,进而确保全过程、全环节中的食品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

事前防范与监管重于事后惩罚。日前,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流通环节也要建立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笔者建议,是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种方式是可以研究制定流通环节问题食品的若干实施意见,逐步理清流通环节问题食品下架退市和召回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之后,特别是处理好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之后,今后在管理体制出现调整的前提下,再考虑研究流通环节问题食品召回制度问题不迟。第二种方式是借鉴《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对食品生产者召回问题食品的有关规定,通过地方立法作出明晰的规定,要求食品批发商在食品生产者因不可抗力无法实施问题食品召回时,代为履行食品召回义务,以有效遏制问题食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顺向追踪问题食品的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以及食品零售商的权益。待地方立法取得成效的基础、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可考虑制定部门规章等方式,巩固成果,大力推进。

全面构筑溯源体系的技术支撑

一是在整合各地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系统,该系统应包含农牧业生产和种养殖管理、食品生产加工管理、食品流通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食品生产管理、食品进销存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等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并在其中嵌入食品包装条形码编码系统,分别授权由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操作和应用。二是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环节要共享信息,供应链上游必须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下游,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三是开发研究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在没有条件统一实行代码系统的情况下,可采用纸记录,但要做好纸记录系统与代码系统的有效链接,确保实现“痕迹管理”。四是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应吸取欧盟在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建设中的经验,将追溯信息依附于标签上。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制度,形成有效监督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作为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工具,有助于解决或者缓解食品市场内的信息不对称。笔者建议应本着“方便职能部门监管、便于生产经营者管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则,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溯源查询体系。体系建成后,既要方便行政监管部门在监管执法中查询食品的生产经营情况,又要方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查询本单位食品生产和购销存情况,还要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来源、质量安全状况、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交易流程等情况,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