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今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还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国丈化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参与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1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存在语言知识教学多、文化知识教学少,对语言能力关注多、对实际交际能力关注少,课本知识教学多、课外知识延伸少等问题。很多课堂英语教学没有做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造成这样的教学状况,不仅有外部的影响因素,也有一些内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时少,而实际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很多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都不足一年半,部分专业甚至更少。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教师只能相对的专注于英语精读以及听力训练。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也没有建立起实际教材知识联系文化语言的模式。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不重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专注于专业课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为的只是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合适的工作,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英语学习。以上几方面影响因素,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缺少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未来时间里,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2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英语跨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
我国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训练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的运用,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文化导入,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洞察力,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英语知识的听说能力。
2.2高职院校跨文化教学是语言交际的客观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知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交际,三者是有机结合的,不可分割。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语言知识教学以及语言文化教学的越深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会越强,就会越少犯文化知识的错误。所以笔者认为,文化差异所造成学生的交际障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没有掌握英语交际规则以及英语交际模式的基本知识。其次,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实际交流沟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一般只停留在单词以及语法知识上面,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以及生活习惯等缺少相应的了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差异更是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难以正确地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文化的输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都能够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教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那么即使学生语法知识掌握的再全面,单词背得再多,专业技术知识再过硬,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那么在学生进行实际语言交流时,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失语现象。
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3.1要遵循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要和实际所学内容相一致,在介绍或者讲解文化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教学内容来开展,要合理运用相关的跨文化语言材料,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文化渗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导入,要密切联系学生日常交际情况,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文化的动力。随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学习量将会越来越多,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跨文化意识也会慢慢得到培养。
3.2要遵循引导促进原则
在高职院校英语学科教学中,文化教学不只是单独的教学活动,它是从属于语言教学的,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使得文化教学起到改善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因为,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太过于重视文化教学,那么就会削弱语言教学的地位。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常学习。
3.3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的时候,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以及领悟能力,来确定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吃力,或者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师必须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联系学生的知识兴趣点,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在文化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侧重的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文化知识,比如说西方国家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西方的风俗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开始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给学生,比如说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变革以及宗教信仰等。
4高职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4.1重视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内容里面包含了很多话题,其中有很多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了西方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领域。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用小组式讨论学习以及写作等方法来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教师一系列的主动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文化敏感性,深刻感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有效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笔者在讲到“Food”一课时,我先在课程导入部分以西方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电脑幻灯片来展示西方国家的饮食特色,比如说pizza、hot dog、steak、hamburger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下中国的传统特色饮食,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比如说jiaozi、 zongzi、mooncake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总结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知识。再比如在日常交际用语上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Greetings”一课时,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同学们,我们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你吃了么?”但是英国人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关心天气情况,这是因为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十分大,所以经常会下雨,所以英国人总是特别的关心天气情况,就好比我们中国人特别关心吃饭问题一样。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
4.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不断多元化,不仅可以使用电视、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教学方式,还可以选用放电影、听音乐等手段,来促使学生掌握西方国家英语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Music”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我在电脑幻灯片上面展示了西方国家的音乐乐器图片,然后再配上相应的乐器音乐,还顺便介绍了一下一些乐器的著名演奏家等,通过实际图片以及实际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解决了书本上知识的单调和枯燥问题。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国家音乐文化,我还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看了电影“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是一个经典的音乐剧,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电影的故事背景,以及发生的时代。在电影播放的同时,对于电影中的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进行了相应的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解释,对于影片中女主角所唱的英文歌曲进行相应的中文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然后在电影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影片的讨论分享,对于不懂的地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杨裕珍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章益静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和培养策略[J].新课程(初中版),2007(7)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3
李俊玲的父亲是老北京天桥有名的拳师,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武术,20多岁时,就开始在公园免费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李俊玲退休前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目睹了患者的疾苦,深知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退休后,她全身心做健身教练,义务传授中国传统功法技能,不仅在天坛公园给中外学生传授太极拳、太极剑,还到老外家里送课上门当家教。
退休后成为职业教练
退休后,李俊玲通过功法演练、论文答辩等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真正的国家级太极拳健身教练。北京体协请她做天坛气功辅导站站长,她开始了退休后的专业教练生活,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天坛南门,她给自己定的原则是:学生们谁都可以迟到或不来,我不能。
在音乐声中,李老师带着大家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以意带力,悉心感受太极拳的精妙神韵。起初,李老师练习太极拳时,常常有老外们伸出手脚跟着比划模仿,总有老外插班生加入,她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去给他们上门当太极家教。1992年,一次太极表演刚结束,就有位金发女子来邀请她上门授课。自此,李老师在天坛传授太极拳之余,又开始了“中国太极大妈”给老外当家教的经历,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这些年,李老师不知不觉已经向近万人传授了太极功法,来自韩国、西班牙、美国、英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徒弟也有100多位,洋粉丝无数。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她都记不住是谁了。有一次在超市,一位洋小伙亲切地喊“李老师”,她想起来了,这位英国小伙曾和她学了一段时间太极拳,从体弱抑郁的孩子练成健壮开朗的男子汉。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洋老太给她让座,看着李老师惊讶的眼神,洋老太客气地说:“亲爱的李,我是您的学生呀!”李俊玲想起来了,这位美国老太希博丽是个太极迷。曾经常到天坛公园跟着她学太极拳、太极剑,忽然有一天,伤感地说:“我以后不能来了,我先生瘫痪了,我必须守护着他。”李俊玲非常同情她,当即决定送课上门,这令希博丽非常感动。李俊玲每天早晨在天坛授课,下午就去她家做家教。希博丽说:“我的女儿和儿子以后来中国,我要鼓励他们也来学打太极拳。”
退休做教练,给老外当家教,李老师收获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她说,太多了,钵盈盆满。
给老外当老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李俊玲教外国学生特别需要耐心,一个步位,一个手势,她会反反复复连续示范十几遍,直到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动作为止。洋学生们开心地说:“有些动作虽无法从语言上理解,但是我会用心跟老师学,慢慢领悟。”
非洲小伙达米尼克学习太极拳已有半年时间了,他笑着说:“太极拳很漂亮、很舒服、很养生。练习太极,让我更加冷静、谦和,还能舒缓压力、放松身体,使我精神饱满!”他的女友芬尼亚也成了李老师的粉丝。
武侠神仙高手+中国派高手
有一个清晨,在天坛南门,一位散步老人突发心梗倒地,人们围上去紧张无比。曾做过多年医生的李俊玲当即阻止人们搬动老人,观察了一下,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给老人服下,120救护车赶来后,老人得以救治,急救中心的医生说:“幸亏李老师冷静处理,否则再迟两分钟,老人就没救了。”
在李俊玲看来,这是一件简单小事,却在天坛健身群中传为佳话,老外们更为崇拜这位中国太极老太:绝对是来自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神仙高手啊!目睹了紧急救人现场的洋粉丝塔米莉,特邀李老师上门做家教,传授中国太极。
塔米莉随她先生在中国生活,平时要带两个孩子,不能每天来天坛学习,就邀请李老师每周两个下午上门传授。一个气温骤降的秋日,李俊玲冒雨去上课,穿着雨衣站在塔米莉家门口时身上还在滴着水,脸也冻紫了。塔米莉和先生看着有些不忍,学习结束后,塔米莉专门给她30美元,李老师笑着告诉她,在中国,这是友情赠送,不需要付小费,入乡随俗吧。这让塔米莉非常感动。她真诚地下厨为李老师制作丰盛漂亮的英式点心款待她。
礼尚往来,下次上课,李老师带着食材上门,下课后,她亲自动手,在塔米莉家的厨房做了一锅菜团子,老外一家吃得喷喷香,塔米莉竖起大拇指:“亲爱的李老师,你做的‘中国派’太棒了!”李老师还教塔米莉夫妇喝交杯酒,他俩乐得像两个顽皮的孩子。
一年后,塔米莉夫妇要回国了,在告别晚宴上,他们把电子邮箱地址写给李老师,塔米莉说:“亲爱的中国李大妈,我们会非常想你的,也会想念你的‘中国派’,一定要保持联系啊。”
李俊玲先后给6位老外当家教,她给老外包饺子、菜团子、馅儿饼,洋徒弟赞她是“中国派高手”。传授中国太极拳的同时,让洋徒弟们近距离接触中国饮食文化,把一份中国心意裹进了馅料里,李俊玲觉得幸福极了。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东北方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接受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是我国7种地域方言之一。东北方言简洁,开放,生动,响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在中国,这种方言广泛用于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评书,二人转。这样的表演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东北方言。越来越多的非东北人开始熟悉并接受东北方言,使东北方言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大范围的“东北方言热”。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不只是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种娱乐,信仰和偏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方言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1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种官话方言。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面积为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人口1.06亿,占全国的8.4%。历史上,的汉语主要来自与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的影响;形成。东北方言内涵丰富,最具活力和亲和力,并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刮鼻子刮脸”的北风,风趣地表明北风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脸很疼。即使是悲伤的哭泣,也说成“抹眼掉泪”、“掉金豆子”、“挤猫尿”、“漏粉儿”,说得轻松俏皮,满不在乎。贬义词“的色”,用在直白训斥别人做错事情时,可以理解为“瞎逞能”。“的”发四声,“色”轻声。举例: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在东北话中,“贼”可意为“特别”。例如:他功夫,贼厉害。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媒介
东北方言主要通过跨区域人口流动,小品,歌曲,电影,电视剧,二人转及互联网等媒介在全国广泛传播。
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东北农民大量短期或长期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群体讲着纯正的东北方言,在与其他区域的人进行交流中,也推动东北方言的传播。
东北本土艺术家在推动东北方言传播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潘长江,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赵本山被评为“小品王”。他的央视小品创造东北流行话,如“马甲”,“太有才了”,“忽悠”。“忽悠”比“欺骗”更形象和反讽。赵本山创立本山传媒集团,该集团主要以展现东北艺术文化精粹为宗旨。本山传媒产业主要分四大块: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刘老》是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系列,生动地展现出东北文化现象的各个层面,如东北农民鲜活、可爱的形象及东北人处世之道。
雪村的经典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体现东北饮食文化、地域特产和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东北人喜欢以喝酒来展示好客和友好之情。“俺们那嘎”意思是“我们那个地方”。“高丽参”和“珍蘑”都是东北丰富物产中的代表。东北人冬天喜欢吃“酸菜”和“猪肉炖粉条”。
潘长江的电视剧体现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他的电视剧同名歌曲《别把豆包不当干粮》也是一首东北方言之歌。“虽然我长得不咋样,但是我有副好心肠。”中“不咋样”和“好心肠”分别是“长得丑”和“心地善良”的意思。
在2004年,刘老根大舞台当选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2008年,赵本山当选为戏曲类东北二人转国家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在赵本山绿色二人转促进下,二人转不再被冠以低俗,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刘老根大舞台给二人转艺人创造了展现其才艺的舞台。
互联网拥有丰富的东北特色娱乐资源。人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地欣赏或下载到自己所喜欢的东北艺人的小品,电视剧,电影或二人转表演等。.
(2)文化接受
东北方言特有的语言特征吸引了许多喜剧演员把它作为表演语言。这样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笑声。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了解东北方言。
赵本山在推动东北方言走出东北上,不愧为最杰出的代表。除夕之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与赵本山的小品一起度过的,从1990年的《相亲》,到2010年的《捐助》。每一部展现东北风貌的小品都获得极大成功。《刘老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都曾是中央电视台播映当年的收视冠军,并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益。一些东北特色的经典歌曲,我们耳熟能详。
二人转是东北人的骄傲。绿色二人转天真,活泼,大方,优雅,但有点野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具有高雅品味观众的喜爱。人们开始对这一东北艺术文化精粹抱有更加积极、欣赏的态度。其他地域文化的人开始走进二人转剧院来欣赏,来寻找快乐。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5
每天清晨,在古柏参天的天坛公园,优美的音乐中,太极拳教练李俊玲带着她的一班“中西合璧”的学生们,双手缓缓抬起,意守丹田,一招一式,身心沉浸其中,如诗如画……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们举起照相机拍下这位带学生的中国大妈……
李俊玲的父亲是老北京天桥有名的拳师,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武术,20多岁时,就开始在公园免费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李俊玲退休前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目睹了患者的疾苦,深知“治未病”的重要,全身心做健身教练30余年,义务传授功法技能,不仅在天坛公园给中外太极拳、太极剑学生授课,还到老外家里送课、上门当家教。
有爱有行动,热爱太极也要走专业路线,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的李俊玲女士通过功法演练、论文答辩等考核一路冲杀,成为国家级太极拳健身教练。北京体协请她做天坛气功辅导站站长,她开始了退休后的专业教练生活。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天坛南门,她给自己定的原则:学生们谁都可以迟到或不来,我必须每天提前到场,一天不能耽误。
太极养生健身,奥妙无比。在音乐声中,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以意带力,悉心感受太极拳的精妙神韵。李老师教学员练习太极拳时,围观粉丝数百人,常常有老外们伸出手脚跟着比划模仿,还经常有老外“插班生”加入,却没想到有朝一日去给他们上门当太极家教。1992年,一次太极表演刚结束,就有位金发女子来聘请她上门授课。自此,李老师在天坛传授太极拳之余,又开始了“中国太极大妈”给老外当家教的退休生活。
这些年,李老师不知不觉已经传授近万人,来自韩国、西班牙、美国、英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徒弟也有100多位,洋粉丝无数。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她都记不住是谁。有次在超市,一位洋小伙亲切地喊“李老师”!她想起来了,这位英国小伙,曾跟她学了一年太极拳,从体弱、抑郁的孩子,练成健壮开朗的男子汉。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洋老太给她让座,看着李老师惊讶的眼神,洋老太客气地说:“亲爱的李,我是您的学生呀!”李俊玲想起来了,这位美国女老太希博丽是个太极迷。曾经常到天坛公园跟着她学太极拳、太极剑,忽然有一天,她伤感地说:“我以后不能来了,我先生瘫痪了,我必须守护着他。”李俊玲非常同情,当即决定,送课上门,还传授中医健康护理知识、食疗药膳秘籍,这令希博丽非常感动。李俊玲每天早晨在天坛授课,下午就去她家做家教,希博丽说:“我的女儿和儿子以后来中国,我要让他们也来学打太极拳,拜访亲爱的中国太极大妈。”做太极教练收“洋徒弟”,给老外当家教,李老师收获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她说,太多了,钵盈盘满,乐呵着呢。
给老外当老师教太极拳,首先就是语言障碍,只是会说一些简单英语单词,语言不通,没关系,绝不会影响教学!太极是展示肢体动作,李俊玲教外国学生特别有耐心,一个步位,一个手势,她会反反复复连续示范十几遍,直到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动作为止。洋学生们开心地说:“有些动作虽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我会用心跟老师学,慢慢领悟。”
非洲小伙达米尼克学习太极拳已有半年时间了,他笑着说:“太极拳很漂亮、很舒服、很养生。” 他的女友芬尼亚也成了李老师的粉丝,达米尼克说:“练习太极,让我更加冷静、谦和,还能舒缓压力、放松身体,使我精神饱满!”
一个清晨,在天坛南门,一位散步老人突发心梗倒地,人们围上去紧张无比。曾做过多年医生的李俊玲当即阻止人们搬动老人,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给老人服下,120赶来后,老人得以救治,急救中心的医生说:“幸亏李老师冷静处理,否则再迟两分钟,老人就没救了。”在李俊玲看来一件简单小事,却在天坛健身群中传为佳话,老外们更为崇拜这位中国太极老太:绝对是来自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神仙高手啊!目睹了紧急救人现场的“洋粉丝”塔米莉,特邀李老师上门做家教,传授中国太极。
塔米莉随她先生在中国生活,平时要带两个孩子,不能每天来天坛学习,李老师便每周有两个下午,上门传授。一个降温的秋日,李俊玲冒雨去上课,穿着雨衣站在塔米莉家门口还在滴着水,脸色也冻紫了。太极大妈送课上门真辛苦,塔米莉和先生有些不忍。学习结束后,塔米莉专门给她30美元,还说以后每节课都付费给她。李老师笑着告诉她,在中国,这是友情赠送,不需要付小费,入乡随俗吧。这让塔米莉非常感动。她真诚地下厨为李老师制作了丰盛漂亮的英式点心,请李老师享受西点美味。
礼尚往来,下次上课,李老师带着食材上门。下课后,她亲自动手,在塔米莉家的厨房,给她们做了一锅菜团子,老外一家吃得很香,塔米莉竖起大拇指:“亲爱的李老师,你做的‘中国派’,太棒了!”李老师还教塔米莉夫妇喝交杯酒,他俩乐得像两个顽皮的孩子。
一年后,塔米莉夫妇要回国了,在告别晚宴上,他们把电子邮箱地址写给李老师,塔米莉说:“亲爱的中国李大妈,我们会非常想你的,也会想念你的‘中国派’,一定要保持联系啊。”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文秘站:“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 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翻译人员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对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校对水平。如果可能,政府应该给予各个景点更多的帮助。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景点的介绍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否则与其提供给外国游客提供错误百出的译文还不如不提供。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