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1

今年我县为了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提高各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调整了部分学校领导班子,我有幸担任了汉族学校副校长,开始跟岗学习,深感荣幸却又惶恐不安,惶恐的是我作为少数民族,有语言障碍,恐怕带不回多少东西;荣幸的是自己在管理过程中正身感迷惘和无措,恰逢这样的机会有利益提高管理和国语水平。正是带着这种期盼来到了第七小学,学校领导热情周到的接待了我,有如到家一般的温馨感觉,通过几个月的接触、观察和了解,我感到七小领导励精图治、谋求发展的开阔眼界,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实干精神,雷厉风行、刚柔并济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处处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师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意识,甘于奉献、扎扎实实的工作热情,谦虚包容的教学风格,敦厚质朴的人格魅力,无时不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相比而言,我们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的差距还有很大。下面,我总结一下,短暂的一个月的学习心得:

一、学校“两会”制度完善。

所谓学校的“两会”,即行政办公会和教师例会。每周一的“两会”这所小学已将它常规化。教师大会除星期一外基本不开,开会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这么大的学校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让我不得不探究该学校分层管理的艺术。第一,制度建设是分层管理的关键。第七小学将明确了各行政、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第二,行政会议在上午八点召开,主要是各部门领导对上周开展工作的一个情况反馈,以及本周的工作安排、工作要求等,这个会议有效的督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有效的监控各部门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情况,为上层管理人员及时调控提供实证。第三,教师例会在学生放学后召开,主要是由学校的科室主任总结上周工作情况以及对近期的工作安排等等,最后是校长对有关工作进行强调。整个管理流程干净利落,分工负责,职责明确,任务具体。

在参加七小的“两会”之后,我感觉在当今工作节奏快,任务重的情况下,做校长的压力非常大,非常累。现实中,很多校长成了一名扑火队员,什么事情急就去做什么,大事要管,芝麻小事也要管,弄得心神疲惫。而七小的校长却做得非常好,做得轻松,不像我们那么的紧张,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管理层上的东西。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还缺少分层管理上的艺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胆用人,放手管理这点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又缺少有效的监控。我想只要我们肯学习,肯思考,一定也能做个轻松的校长。

二、学校常规管理完善

跟岗学习期间,我深入到教务处了解教学教研和常规管理活动开展情况。通过任新萍主任的介绍以及焦校长的看法,让我明白了教务处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根据学校教务处安排,每天专人负责检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检查(阳光体育课、早读、上课、兴趣课),做到每周一次总结反馈。另外每个月对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由教务处组织,年级教学组长参与,分年级组分学科对教师的备、教、改、导情况进行检查,并做详细记载,下发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教研室每个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即:年级组公开课,年级组集体备课,年级组听课评课等。七小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行之有效,内容细致认真,老师们互相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不仅有利于共享资源,更有老师们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了自己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份内的本职工作。通过翻阅档案资料,观课与思考,我知道了七小已把课内比教学常态化,教师备课力求完美、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听课评课积极性高、辅导耐心记载详实、学生作业书写规范,随机随堂,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第七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也体会到了老师们工作的繁琐和辛苦。

三、学校德育工作完善

跟岗期间我深入到政教处,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政教处冯主任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经验介绍:一是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抓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假期生活调查,并利用家长通讯、红领巾电视台、主题班队会等丰富德育形式。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把主题教育分解成为内容各异的专题:每年的3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5月为法制纪律教育月,6月为理想前途教育月,7-8月为社会实践教育月,9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10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11月为名生名作评选月,12月为劳动感恩教育月,元月为艺术活动月等。三是抓平时的检查评比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与改进。

听冯主任的介绍,结合这段时间的观察,我的感触颇深。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很多,习惯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不“习”就不成“惯”。在学校里,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时及时提醒,校园广播站每天表扬学校的好人好事,不定期的对那些“出格”者曝光,每位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与班级流动红旗挂钩,这样学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久而久之,好的行为习惯就养成了。学校的各项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德育系列,让学生的情操在活动中得到了陶冶和升华,增添了他们的德育“内力”。主题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内容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认为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德育工作,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开展好系列活动,拓宽德育途径,方能撑起教育的一片晴空。

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

跟岗期间我参观了校园,了解了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并与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走进第七小学被眼前该校的风彩园所吸引。在这里展示出学生书法、绘画、手工等作品。学校操场、围墙、走廊内,每个班级墙面上,出现了主题不同、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整体的布局是经过统一规划的,走进教室,桌布、书橱、展板、宣传标语、学校警句、多媒体、信息栏等,处处事事都考虑的很周全很到位,很个性,走到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想一想孩子们在那样的文化氛围内学习,心情是何等的舒畅。也感叹第七小学的老师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这是许多行家经常说的一句至理名言,说明了校长对于一所学校是多么重要。“一所好学校就应该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是我参观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后的感慨。

今天站在我们学校即将规划建设的校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也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进一步理清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哪些是我们已经做到的,哪些是我们能做到的,哪些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哪些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建立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组织,合理安排,尊重过程管理的思路,努力构建学校新型的校园文化品味,让校园真正成为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墙壁开口花草说话的花园。

五、学校总务工作完善

跟岗期间我深入学校总务处,听取了总务处梅主任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介绍:总务处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确立了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学校财金制度,规范各类收费及手续,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后勤工作本着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的原则,实行经费使用申报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由当事人填写支出申请单,报经后勤副校长核准方可购物,支出后再由校长批准核销。后勤处一方面为学校算经济帐、真正做到当家理财;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所急需,保证教师、学生能安心工作和学习。还对学校住房,教学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之安全运行。

六、学校党建工作完善

跟岗期间了解学校党支部建设工作情况,我实地查看了学校党员活动室,翻阅了党支部活动资料,虽然这所学校党支部书记退休几年,但是非常注重党员的学习培训,党建工作仍然扎实有效开展。

我感到,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七小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尽管任务繁重,但还是必须要挤出时间,加强自己的政治学习,尤其是加强党员的学习。在平时,要多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党员的思想觉悟才能进一步提高,才能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七、学校工会工作完善

跟岗期间我跟学校工会的迟主席进行了交流,七小注重抓好工会工作,发挥工会作用,做好民主参与及民主监督工作。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反映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了解教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贵校工会的传统做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在参与和监督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这已成为贵校工会的一种工作模式。

我深知,要做好学校工会工作,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我们工会干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会分析各种矛盾,要学会与教职工交流与沟通,真正使自己成为教职工的“铁哥儿们”“贴心人”,教职工有什么话都愿意和自己讲,而且在当今机制下,工会干部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这一切都需要认真的学习。作为工会工作的一名新兵,我有幸在贵校学习,感受较多,受益匪浅,这必将对今后做好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2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3

鲜活的案例激起思想对接的火花,智慧的传递点燃教育开拓的热情。2011年10月19日,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之一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迎来了此项培训的第三批学员,他们分别是来自青海、甘肃、重庆、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八位校长。在为期10天的跟岗培训中,参训校长跟随布吉高级中学的马锐雄校长深入了解了该校的“扬长教育”理念及其带来的学校跨越式发展成果,通过借鉴布吉高级中学特色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成功方略,进一步打破了自身对于在现实制约下无法开展特色素质教育的偏见,力图从布吉高级中学的发展历程中窥见自己学校的影子,掌握薄弱校走向“柳暗花明”的关键点。

针对此次培训,马锐雄校长工作室为参训学员量身打造了翔实的培训方案,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为校长培训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有特色、见实效的活动范例。在培训总结会上,张世林组长代表培训团发表感言,对此次培训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是自己经历过的最好、最彻底、最有收获的培训。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让参训校长们皆感到耳目一新、收获颇丰且愿意随之趋之?马锐雄校长工作室又为他们准备了怎样的精神大餐?本文将为您一一讲述。

教育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前提。为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由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影子培训”和远程培训两种形式促进参训校长学习省内外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切实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实践能力。如何将“影子培训”有效落实?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布吉高中)的影子培训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案例。

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实践基地之一,布吉高中于2011年10月19日迎来了“影子培训”项目的第三批学员。来自中西部的八位校长在为期10天的跟岗培训中,不仅深入考察了布吉高中的跨越式发展成果、特色教育开展状况及教学管理的成功方略,还随同马锐雄校长一起参加了“马锐雄校长工作室”成员之一的汕尾市林伟华中学的现场诊断指导活动及南岭村社区、大芬油画村的现场考察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此次培训更为立体、开阔与深入。

10天的“影子培训”彻底颠覆了参训校长们此行前的想象。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更像是实战性演练,从实战见闻中提炼出的感悟前所未有的深刻,本以为布吉高中的成功是优越经济条件造就的一种天生优势,此行才发觉事实并非如此,之前“到此一游”的心态也已荡然无存。布吉高中从一所村办学校到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跨越式成长案例使得至今仍在办学困境中未得良策的中西部校长们如获至宝,从中也隐隐看到了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契机。在最后的总结交流会上,张世林组长代表学员团给予了本次培训极高评价,认为是自己经历过的组织得最好、培训得最彻底、让学员最有收获的项目。

量身打造:以案说法、以身说法的立竿见“影”

为何此次“影子培训”的中西部校长学员会如此豁然开朗、如获至宝?记者联系了此次培训活动的承办方代表――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的马锐雄校长,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个中详情。

马校长介绍,“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经过经验的积累得以不断创新完善。作为此次培训的承办方,布吉高中也着力打造了新的特色,那便是围绕着“真”字做文章,为学员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参训校长一到布吉高中便参与了一系列围绕着布吉高中的办学实际展开的交流研讨活动,布吉高中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将其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呈现在他们面前。

为能详细陈述创建优质学校的“门道”,马校长为参训校长们准备了一场题为《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他从“普通高中培养的目标与优质学校的内涵”和“布吉高中创建优质学校的实践”两方面展开汇报,阐述了布吉高中的办学理念内涵、学校制度与文化创建思路、学校特色建设等内容,参训校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讲座之外,布吉高中还安排了本校德育、教学、行政、后勤、安全等各线负责人与参训校长们进行“无缝”交流:参训校长们与学校分管各项具体工作的校长交流,与年级领导交流,与班主任交流,与管办社团的教师们交流,与后勤管理人员交流。此外,参训校长们还参加了校务会议、安全工作会议,直观感受了布吉高中行政、后勤管理的实践经验与技巧,对其“扬长教育”思想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参与学科组教研活动时,每位参训校长平均听课10余节,还就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学生反馈等内容与教学骨干进行了座谈,深入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等问题。总之,参训校长们通过“跟”(跟日常管理),“听”(听工作交流),“看”(看资料、看课堂),“观”(观察教师工作、学生行为),“访”(访问教师、学生),“思”(反思)等学习方式感受着布吉高中的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学习着其决策过程和组织程序,了解着“扬长教育”的理念基础与现实依据,由此更明了布吉高中从村办普通学校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广东省名校长马锐雄“探索―创新―实践”的成长轨迹。

培训形式新颖求实,注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讨、对话,重视个案研究。就拿前往汕尾市林伟华中学开展的诊断活动来说,参训校长们与马锐雄工作室成员一道,首先对该校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解,继而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对症下药”,为学校开出提升“良方”。这种实践活动有力提升了参训校长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对南岭村和大芬油画村的现场考察活动也是这样,不仅使参训校长们进一步领会了布吉高中“依托名村办名校”的工作思路,更深入了解了学校是如何与社区发展进行关联的,对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学校的操作策略有了直观认识。

在以案说法、以身说法、对照学习的指导思想下,马锐雄校长提出,此次培训绝不做作、虚妄,会坦诚地将布吉高中办学初期的困难以及将困难逐个突破的措施与各位参训校长进行交流、研讨。因为他知道,许多中西部学校的现状正是布吉高中过去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布吉高中在特殊的城中村地理位置下的发展道路,以及这些年来领导班子在艰难求索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一定会让这些来自中西部学校的校长学员们找到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点和提升点。马锐雄校长希望通过与参训校长一同探讨研究布吉高中的成长轨迹及他本人任校长以来的成长经历,来帮助参训校长建立一个案例学习的坐标系,使他们能在坐标系中对照自身的现实情况,找到与布吉高中发展的对接点,突破在高考指挥棒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的工作“瓶颈”,以谋求中西部地区学校创新发展的“柳暗花明”。马锐雄校长认为,这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

正如参训校长付慧丽所言,在坐标系中,自己在寻找治校的方略,寻找教学的创见,寻找成功的主因,寻找和谐的根由,同时也在寻找学校文化的根,寻找先进教育的魂,寻找本校赶超的路径。她感叹,能到这么好的学校学习,真是太幸运了。在全国,哪怕在深圳,比布吉高中响亮的名字有很多,可是大多让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即,布吉高中这一“坐标系”为学校与校长成长提供了立体案例,大家可从中看到本校或本人发展的影子,更具示范性。

另一位参训校长表示,目前许多考察、学习、交流活动都像是走马观花,来来回回一趟却让人收获很少。但此次来到布吉高中感觉明显不同,学习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每一项培训活动的开展也都非常扎实、认真。他说:“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让我们意想不到地挖掘出了学校发展的宝藏。”还有一位校长在致马校长的一封信中说,“我当了二三十年校长,从来没有这么震撼过”。此次影子校长培训活动之所以能在各位校长心中产生巨大影响力,除了布吉高中的组织得力外,还与该校能够为参训校长们提供的治校经验“含金量”息息相关。

原点思考:聚思想之闪光,寻跨越之发展

翻开学校那段泛黄的历史,回忆起自己陪着学校风雨兼程、共同成长的那段时光,马校长满脸自豪。

对比现在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一流的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以及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很少有人能够将这样一所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与十多年前那个破旧的小学校联系起来。1995年创校之初,布吉高中仅有6个简陋的教室,没有校门,没有独立校园,周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办学第一年靠东拼西凑才“张罗”了20多名教师,6个教学班。当时的生源十分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之区重点录取分数要低上100多分,许多学生家长只想着让自己的小孩混个高中文凭,对于升学几乎不抱任何期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最艰难的时候,马校长回归教育原点,锤炼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布吉高中精神,在难以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实中,创造性地提出“扬长教育”办学理念。当外界在赞叹布吉高中创建特色教育的成就时,马校长说,布吉高中的特色实际上不是创建出来的,而是实施“扬长教育”之后自然呈现出来的阶段性成果。

参训的青海昆仑中学校长刘春梅十分欣赏马校长积极回到原点思考问题,把看准的事情做透,并逐步形成发展优势的智慧与魄力。同行的姜校长也对马校长勤于独立思考,不盲目照搬别人套路,遇事善于观察,果断行动的风格赞誉有加。

马校长在整个培训活动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校长的思考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命运。他认为,要实现从优质学校到卓越学校的跨越,首先必须提高校长的思考力。校长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现实的思考,据此明确学校教育的功能和教育者努力的方向。校长应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在创新精神、公民意识、人文情怀的培养方面,以及在加强学生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学法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还做得不够,面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困惑,学校和教师还难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基于这样的现状,作为学校带头人的校长更要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时代,教育在塑造人与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教师“个人成长”与师资队伍“团体成长”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马校长提出了学校优质发展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的发展策略。他说,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宜的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能够创造个人幸福并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判断教育的好坏就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他指出,作为中学校长,必须时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高中阶段是学生从被监护走向自主的转折点,高中学生有梦想、有冲动、有力量,但需要培养理性、责任和涵养,他们就像正在被组装的机器,还需要整合、调试、检测和校正。这一过程是需要人文关怀的,而不能仅仅按照所谓的“标准”去生硬地塑造人。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整合、思维整合以及文化整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还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为不同学生设置个性发展方案,使其能在各自起点上实现最优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正是对教育本质最好的诠释。

马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悟性和决策力让参训校长们赞叹连连,纷纷表示对自己启发很大。“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是来自陕西汉中的姜校长在本次培训中的最大体会。他反思自己学校未能实现优质发展的原因,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作为校长的自己缺乏思考、规划与总结,在思想上的懒惰和工作倦怠的双重“袭击”下,学校工作基本只能靠惯性去维持运转,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十分困难。姜校长表示,这次要把马校长思考问题的方法带回去,努力拓展思路,优化思考方式,敢于挑战,打破原有秩序,扬长避短,要从根子上解决近几年优质生源流失的现象,努力实现学校的优质化发展。参训的蒋校长也认为,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来开展。在学校工作中,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外,对学生心灵的关照更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邱校长也感触颇深,他说:“同为西部地区的学校,同样面临着生源不好、基础薄弱的状况,但我们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好学生身上,一门心思抓高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契机,使成功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这不仅没能有力促进考学成绩的提升,而且给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满载而归:采“扬长”“特色”之种,播中西部教育土壤

在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路带动下,布吉高中选择了“扬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对此,马锐雄校长特意组织了专场座谈会,与参训校长们共同探讨“薄弱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交流和培训期间,参训校长们对布吉高中处处彰显的“扬长教育”理念,以及令人眼前一亮的“四大特色教育”啧啧称赞。

在介绍布吉高中素质教育特色的探索实践时,马校长从战略到策略再到具体措施,深入浅出,侃侃而谈。他提出,为了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学校应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爱好专长,制订学生的成长计划,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推出“扬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崭露头角,鼓励学生“特色学习,个性发展”,在体验成功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用参训校长姜校长的话说就是:“布吉高中现已形成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的三级发展格局,正不遗余力地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协作型团队,力促整个学校的科学规划、和谐发展。”

参加培训的中西部校长纷纷表示,在布吉高中,“扬长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模式,而是渗透在学校各项发展措施中的特色实践策略。在此引领下,校长、教师、学生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将布吉高中带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其中,参加培训的张副校长谈到,学校不仅对学生实施“扬长教育”,也在“扬长”策略下要求教师群体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让他印象深刻。据他所知,布吉高中的所有新入职教师都要接受以校情、学情为主题的岗前培训,由名师负责传、帮、带,每位青年教师还必须有自己的三年成长规划,相关管理者还会针对教师们的规划给予他们分类指导,进而提供具体帮扶措施,这样的管理举措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指出,布吉高中针对教师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都很有借鉴意义,如为青年教师提供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际级别的培训;对中年教师在职称评定、荣誉评定方面予以倾斜性支持;对年长教师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上提供帮助等等。可以说,通过这些措施,布吉高中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开拓进取、育人和科研俱佳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是布吉高中发展“扬长教育”的保障,对此,张副校长表示受益匪浅。

而付慧丽副校长则对于布吉高中重视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方面,有着深切感悟。她坦言,在她所在的学校,每年的高考过后家长和学生咨询率最高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方向问题,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成长缺乏规划,这已经困扰她多年。而她了解到,布吉高中的学生们一入校,就能在学校的引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细致指导下,进行大到人生志向、小到学科每周学习安排的成长规划,并通过文化课、社会实践活动和特长生的培养等渠道来实现其规划。她表示,一定要借鉴布吉高中的这一管理创新思路,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一套可行的操作办法,使本校的学子们也能够“认清自我、发现优点;自我规划、学会发展;立足起点、跨越自我”。

在为期10天的培训活动中,参训校长们对布吉高中成功探索的素质教育“四大特色”同样印象深刻。张世林校长感叹道:学校的办学要体现时代特性和发展性,不能搞千校一面,盲目追求升学率,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布吉高中就是一所特色极其鲜明的学校。

为了落实扬长理念,满足特色教育的需求,布吉高中把教学线细分为七大中心,分别是:文科中心、理科中心、课程开发与教师评价中心、艺术中心、科技和社团中心、体育中心、科研与培训中心。精细化管理既明确了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使学校突破升学率的桎梏,走上可持续的优质发展道路。学校将科技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打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四大特色,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来自白银市的邱校长表示,作为西部的普通高中,自己所在学校的生源跟布吉高中建校时期的生源类似,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终日得过且过,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布吉高中“坚持把德育与教学相整合,把德育作为智育支撑力”的策略让他深受启发,马校长对一些高效德育举措的分享更是让他如获至宝。邱校长谈到,布吉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面结合,软件硬件设施齐备”“德育课题、校本课题积极推动”“德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到寝室”“注重寝室文化建设,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加强对寝室长和生活老师的培训”“后进生的转化从课堂延伸到寝室”等德育创新方案都让他惊喜连连、收获多多。邱校长说,布吉高中的德育成果体现在了学生们饱满的精神状态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中以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里。

除了对布吉高中的德育亮点给予一致的肯定外,参训校长对于布吉高中在打造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特色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表示了极大的钦佩。他们看到,布吉高中在科技创新(全国中学生遥感实验室)、机器人教育、海陆空三模三大方面的科技特色教育成果显著;形成了以田径为特长的体育教育特色;在艺术教育特色方面,积极发现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对艺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训练。来自青海的刘校长激动地说:“布吉高中真正在高考指挥棒下挥舞起了素质教育的旗帜,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可感的成绩。布吉高中的特色素质教育不以强制为手段,而是以内涵建设去引领,通过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成长,这样的参训体验让我们获益良多。”

“扬长促科学发展,创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布吉高中的“扬长”理念和“特色”创建之良种,让中西部参训校长们满载而归。沐浴在这样高境界和高追求的学校文化之下,参训的蒋勇校长表示,“扬长教育”思想已经转化为一种办学精神,形成了一种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文化,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心中。在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布吉高中的教师看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既有教书的理想,又有育人的幸福感觉;呈现在参训校长们面前的布吉高中学生,自信阳光,积极向上。2011年12月底,该校杨博赢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成为首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布吉高中学生。大家有理由相信,在这里,每一位师生都可以凭借特长拥有足够广阔的舞台。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4

在这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十月,我很荣幸作为“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校长挂职培训项目”的学员,来到了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名校——天门市实验小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学习,师从于姚明学校长。

我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跟岗学习中,充分汲取名校名师的营养,来提升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期间,我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要求按时完成各项跟岗任务,虚心学习天门实小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领略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全程参加了学校的行政会和教师会,拜访了学校多位名师,深入各部门与主要领导就有关管理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认真研读了学校校志和《教师工作指南》,全程参与了学校的“家长会”活动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以及学校常规教学研讨课活动,深入课堂听课10节,撰写学习日志和读书笔记近两万字,并随指导校长参加了市“课外访万家”活动推进会,考察了天门实中、天门一小和华泰中学。转眼间一个月就要结束了,我心中充满了留恋与不舍,在实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这个教书育人的摇篮里,我有许多的感动和收获。下面把自己跟岗学习一个月的体验与感受、学习与思考、收获和启发作一个汇报。

一、天门实验小学的主要办学经验

天门市实验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XX年),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64人,在职教职工15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16名,小学高级教师122人,省劳模1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市教育功臣1人,名师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共43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工委授予的“雏鹰大队”光荣称号和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天门市最佳文明单位、天门市教育科研五强学校、天门市首批示范学校等荣誉。XX年被教育部《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名校600家”,XX年被评为全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天门实小集众多的荣耀与光环于一身,这得益于:

1 、制度健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学校制订了《教师工作指南》,分为管理篇、育人篇、执教篇、岗位职责篇、规章制度篇和律己篇六个部分,包括党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各种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共92项,使学校各项工作做到了有规可行、有章可依,用制度来引导教职工,用制度来管理学校。我见证了贵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的全过程,并且也参与了对教师所提供资料的审核与评分。充分体现了实验小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考核方案,经历了《方案(草案)》——公示——公开征集意见——《方案(修订案)》——公示——再征集意见——《方案》——《补充方案》。先后召开总支会、行政会、教代会主席团扩大会、教职工大会共10多次会,讨论、研究《方案》,最后由教代会表决通过后实施。这使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充分发挥了教代会作用,让教职工参政议政,审议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项目、重大决策等,调动了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职工的“主人公”意识。

2 、注重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成长,学校有党支部、工会、校长室、副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各年级组,机构健全,队伍整齐,分工合理、明确,彼此相互协作,形成了校长——分管校长——相应处室——“两长”(年级行政组长和教学组长)——班主任或教师的管理网络。

加强对骨干老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参加“五优”评选活动,学校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政治上给予荣誉,甚至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经济上给奖励,政策倾斜,评优评先,晋级等优先考虑。

加强对班主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老教师、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法,扶持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使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积极向上,敬业爱岗,热爱教育,热爱实小;业务上虚心好学,尽快胜任所教学科工作。正是注重了队伍建设,使得实验小学管理干部有超强的执行力,教师们兢兢业业,各项工作事事有专人,件件能落实。

3 、创设优美和谐的育人氛围

学校走廊内,每个班级墙面上,主题不同、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班级校园文化都是由学生自己承办的。我既感叹孩子们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的劳动,想一想孩子们在那样的文化氛围内学习,心情是何等的舒畅,也感叹老师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走进教室,整体的布局是经过统一规划的,桌布、书橱、展板、宣传标语、学校警句、多媒体、信息栏等,处处事事都考虑的很周全很到位,很个性,走到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标准化教学设施,运动场地,和谐优雅的校园以及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感染,熏陶学生。学校还创办了多种兴趣小组,例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体育活动等。这些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彰显个性,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展现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艺术育人。

4 、科学化的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全体教师的努力,并通过教学工作过程来实施,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实小非常注重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课堂管理:实验小学制定了《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教师每周都规定有听课次数,并认真作好听课记载,写上评价意见。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每天巡视课堂1—2次,并且及时反馈。教务处组织学生干部认真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并且定期组织学生代表会,听取课堂反馈意见。

(2)教研管理:学校实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例会制,由教务主任组织安排专人做好考勤、会议记载,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讨阶段性教学工作反馈,工作交流、汇报,下阶段工作布置等。学校制定《集体备课规范》,狠抓校本教研,教务处在每学期预备周确定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每次集体备课安排专人检查记载,领导必须按时参加、指导集体备课,统筹安排好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开学初安排好“一周三课”活动,并及时总结评比。

(3)常规检查:学校成立教学常规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教学常规,并及时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反馈。

5 、精细化的德育管理

学校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来落实德育工作,把主题教育分解成为内容各异的专题:每年的3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5月为法制纪律教育月,6月为理想前途教育月,7-8月为社会实践教育月,9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10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11月为名生名作评选月,12月为劳动感恩教育月,元月为艺术活动月等。各项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德育系列,让学生的情操在活动中得到了陶冶和升华,增添了德育“内力”。同时,每周一升旗仪式时通报上周情况,引导、鼓励、鞭策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还以晨会、班主任例会来研究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最后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培育全员关心德育教育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全员激励、激励全员”和名生名作的评选等特色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好激励手段,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了活动有生气,活动收实效。

6、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

学校后勤工作本着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的原则,实行经费使用申报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由当事人填写支出申请单,报经后勤副校长核准方可购物,支出后再由校长批准核销。后勤处一方面为学校算经济帐、真正做到当家理财;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所急需,保证教师、学生能安心工作和学习。同时,办好食堂和小卖部,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严格监控进货渠道,严把质量关,把教师和学生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卫生工作到位,防止食物中毒现象出现。除食品安全外,还对学校住房,教学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之安全运行。

二、学习的感悟与体会

1 、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作为一名来自乡镇学校的副校长,在这一个月的跟岗实践学习中,我领略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办教育,必须要向姚校长那样,要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规范的管理和全新的人才观念。今后,回到自己工作岗位后,一定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理清思想认识的误区,解开许多学校管理中的迷茫和困惑。

2 、感悟氛围,体验精彩。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魅力,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实小的精神内涵和“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它的形成是一百多年来学校创业历程中的一种文化的积淀,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借鉴,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学校实际,继承优良传统,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五育并重,协调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全面坚实的基础”鲜明的办学思想和“让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幸福!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幸福!让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和幸福”这些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同步和谐发展。姚校长及其领导的团队之间,团结协作、严谨规范、民主和谐的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我终身难忘。

3 、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一是树立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办学思想,增加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深刻体会了实验小学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二是提升了我管理学校和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为我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思想。

4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前总认为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清贫劳累,但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名校的老师们工作量如此之重(最大班额近百人,平均班额88人),改变了我的看法。实小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但他们每天来学校上班,都是精神饱满,脚步匆匆。早晨、中午关爱学生进餐、耐心辅导在校学生,困了累了就在办公室桌椅上打个盹。他们热情的服务、无私的奉献,使我们来学习的人受到莫大的感动和鼓舞。每天行走在实小校园,看着忙碌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身影,我感受到她们工作的充实、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幸福。我深深懂得,从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的教育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应该付出的思考与行动。

三、对自己任职学校工作的启示

1 、解放思想,提升境界。面对问题,需要的不是困惑,而是痛定思痛,提高思想认识,最关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管理思想,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教学视野、管理视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管理观。思想不解放,境界难提升。境界提高了,问题才能认清,才能看到出路。

2 、加强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管理团队的决策力。学校的正确定位需要校长和管理团队具备高站位的决策力,这次在实验小学跟岗学习,我切实见识到了姚校长及其带领的团队,治学的严谨,理论功底的深厚,以及高超的领导艺术,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办学思想,感受到作为教育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不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还要带领我们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师生一起学习,提高团队的决策力、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3 、增强服务意识,打造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形成教育职业幸福感。创办优质教育,建设一流学校,师资队伍是第一要素。而要克服职业倦怠,形成充满朝气和幸福感的教师团队,我们当领导的还必须求真务实,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要创造平台和机会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不断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感召和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大力宣传师德典型,弘扬正气,倡导奉献。推行人文化的民主管理模式,建立起温暖、关怀、宽容的文化氛围。

4 、树立积极心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领导,必须放下浮躁和功利,以及怨天尤人而放弃努力的思想。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用自已积极主动、阳光向上的心态,并用自已的实际行动,有计划、有层次的逐步培养、激励、影响并引领教师队伍走向优化,带领学校走向发展,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学校。

四、未来自己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设想

当前,城乡差别愈来愈大,农村基础教育困难重重,均衡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结合在天门实小挂职学习的体会,对我校今后改革与发展有如下设想: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对外注重文化宣传,对内加强引领和指导。

2 、努力倡导全体教师做三明之师。作为一个团队,教师必须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因为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决定了学生的生命强度。做三明之师:做明理之师——明育人之理,明职责之理,明人际交往之理;做明辨之师——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做明天之师——用充实的精力,旺盛的气势,飞扬的神采引导学生摆脱迷茫,探求真知,走向明天,以此引领教师体验教育人生的意义。

3 、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团队。书香,能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克服职业倦怠,增加职业愉悦感,扩大精神领域的兴奋点,从而促使教师对教育新理念产生认同和共鸣。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其基本素质应当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论、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作为一名学校干部,要不断提高执行力,就更应该加强学习。因此改善学习质量,提升精神境界,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4 、 创新艺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发展艺术教育,就得创新艺术教育。充分发挥我校艺术教师多才多艺的特点,音乐教学集乐理、唱歌、舞蹈、乐器于一体,美术教学集绘画、欣赏、想象、创作于一体。变单项艺术教育为综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艺术才能,提高学生多元审美情趣。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周为学生安排综合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英语、电脑制作、声乐、舞蹈、形体训练、篮球、儿童画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充分表现自己个性,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5 、扎实抓教学教研,努力造就名师。采取“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来造就名师。一是多给青年教师创造锻炼机会,使新教师尽快成为教坛“新秀”,使中青年教师能成为“名师”,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确保持久的发展后劲。二是制订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做到青年教师业务提高有人带,思想生活有人问。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场所,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竞争,给青年教师压重担子,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努力争做学科带头人。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必须“过入门关”、“上好四课”。“过入门关”,即:班主任工作入门关,教学常规入门关,课上、课后辅导入门关。“上好四课”,即“入门课——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5

随着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整体环保搬迁,一个由城郊型城区走向都市核心区、由重工业城区走向新兴工业城区、由基地型城区走向综合型城区的大渡口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教育,也正在成为大渡口的一张新名片。

按照“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大渡口区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改革为载体,加大投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域教育都市化,都市教育优质化,优质教育均衡化”,95中、37中、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钰鑫小学、商务学校、旅游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越来越亮眼,区内区外有口皆碑……

然而,大渡口与重庆多数区县情况类似,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反映到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城区优质学校的崛起,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相对薄弱学校的逐渐式微,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2013年起,大渡口在区内八桥、建胜片区试点实施学区管理办学模式,由城区两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引领9所相对薄弱学校,探索整体运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路子。

政府推动: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机制嬗变

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壁垒到底是什么?是教育投入不足?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薄弱学校重视不够?

面对这些莫衷一是的问题,大渡口区教委主任毛勇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城区热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硬件’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差异其实在‘软件’,在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

大渡口区教委班子一致认为,只有缩小并逐步消除“软件”差距,才能让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硬”起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好学校”才不是一句口号。

在大渡口区东南部相对偏远的八桥、建胜片区,有两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和7所农村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规模都很小,师资配备常常是“一人多岗”,每个年级多为一个班,教师缺少同伴。于是乎,“多米诺骨牌效应”渐次显现:校本教研形同虚设――缺教研;学科组、年级间没有比较――缺竞争;教师外出学习很难调配――缺眼界;难以产生市区级骨干教师――缺榜样……问题多年积聚,终成痼疾,该片区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学校育人质量长期偏低,成为制约全区整体育人质量提升的一块“短板”。

面对全区教育“一盘棋”,短板如何变长板?区教委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以“学区管理”试点拉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构想渐渐落地――

建立实验“学区”,打破壁垒动真格。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成立八桥和建胜两个实验学区,参与学校11所,教职工人数390人,班级152个。采取“基地学校”与“联盟学校”捆绑发展的方式――以区实验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八桥片区4所联盟学校;以区育才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建胜片区5所联盟学校。通过捆绑,在两个实验学区内实现教育资源全面统筹共享。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改革试点并不新鲜,“无非是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的老调重弹嘛。”

事实上,大渡口区教委考虑得更深远。区教委主任毛勇这样解读:“短期来说,就是要打破校际壁垒,盘活资源存量,对学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全面重塑。而更长远的目标,则是要让城乡学校建立起一个个区域内实质融合的‘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资源深度共享互融,尤其是让教师合理分配、流动。”

区教委动了真格:明确告知试点学校,学区管理试点是政府行为,绝不是走过场的样子工程。管理上,学区管理试点由区教委全面统筹指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相关业务工作。将学区内联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情况、教师专业成长状况,纳入两所基地学校的年度考核项目。

教委进一步拿出“干货”:每年划拨学区建设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开展学区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研训指导、技能竞赛、质量监控、综合发展监控、校园文化建设、评估考核与奖励。

在严格的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对试点学区按照优势互补、尊重个性、合作发展、分步推进、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学区管理负责人列席区教委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学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可列席区教委相关会议。建立中心教研组工作制度:每学期在学区内设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各中心组组长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编制研训计划,交学区管理办公室审批后组织落实。建立德育工作交流合作制度:加强学区内学校在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德育方法、德育活动、德育评价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常规教育、专题教育和大型活动教育中进行联合策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德育专题培训、德育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促使学区内学校德育队伍的共同成长。建立月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每学期围绕重点工作,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专项活动方案,通过开展德育活动、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研讨,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学区还建立了基地教师传帮带制度、学区内学生学业水平与学校综合发展监控制度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学区实现了教学设施、优秀师资、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

校际联动:“薄弱”学校正在悄悄脱“弱”

庹家坳小学位于九宫庙街道和八桥镇的联结处,生源既有街道的,也有附近农村的,是一所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一开始要求我们加入学区,我其实是十分‘纠结’的。”校长彭邦勇直言不讳,“我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师资又较为薄弱,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就让我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区教委的管理考核就够咱们‘应付’了,再来一个‘学区管理’,负担岂不更重?”

虽然带了点儿情绪,工作上一向要强的老彭在学区工作的落实上丝毫没打折扣。

一学年下来,一连串的成绩让彭邦勇直呼“没想到”――于瑶老师获得区语文新教师赛课一等奖;李先瑜老师先后获得学区朗诵比赛、区语文“心动课堂”赛课两个一等奖;颜梦妮老师成为重庆市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取得全市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要知道,这些代表教师专业水平的奖项,全都是学校发展史上“零的突破”啊!

作为基地学校,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和育才小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一年多的试点中毫无保留地传帮带,让两个片区9所学校取得了切实的成长。

区实验小学校长李竹说:“我们不是把捆绑带动简单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而是从心里把联盟学校当成‘自家人’。学校的所有教研活动联盟校教师必定参加,教学资源也全部共享。”采访的当口,李竹正要出发去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洽谈“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合作,“我约了联盟学校的校长,一同赴约。”

区育才小学副校长张雪梅说:“我们是有计划地进行传帮带,第一年集中精力帮助联盟学校培养出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有了自己的骨干力量,就能实现‘自主造血’,教学质量不愁提不上来。”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葵告诉记者,学区管理办公室还对项目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从前测和第一次中测情况看,学区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学校整体风貌的改变,让多个学区学校出现流失生源回流的现象。

2014年11月,国家教育督导对大渡口区进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抽检了三所学校,恰好是学区管理试点中的两所联盟学校和一所基地学校――四胜小学、钓鱼嘴小学和育才小学。检查当天,评估组专家认为,大渡口区试点实施的学区管理,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务实、有效的作用。在年底召开的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国检”总结会中,市领导点名表扬了大渡口区的学区管理工作。

内需驱动:在专业共同体中唤醒成长的力量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问弟子们:“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无人能答。佛祖笑曰:“让它归入大海。”

谈到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沈维安有着深入的思考:“人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要唤醒薄弱学校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改变他们的内在精神和专业素养,让他们不断超越、迈向更高层次,就必须有一种机制,让他们告别单打独斗,进入合作共赢、团队发展的境界。”

学区管理,就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大海”。

来看学区管理中的“教师传帮带”制度: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两所基地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与联盟学校相关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联盟学校教师到结对子教师所在学校跟岗实训一周,从备课、上课,到作业设计与教学反思,从课堂管理到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近距离观察,面对面、点对点咨询;每学期基地学校教师到结对教师所在校跟岗指导一周,手把手、一对一传帮带,推动结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瞿涛说:“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提升生命质量的内在需要。”

陈永红是钓鱼嘴小学一名53岁的老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从来都是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眼看就要这样走完自己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涯,却在学区教研中重新发现一个“专业自我”。在跟基地学校结对子教师的交流切磋中,在参与学区教研活动的讨论过程中,她发现教学原来这么美,专业发展的魅力如此迷人;她发现,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原来别有洞天!她暗暗攒劲儿:退休前必须摒弃从前的工作惯性和惰性,将前沿的课改理论注入课堂,用高水平的教学成绩来诠释自己的专业生命。经过一次次自我突破,她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学区优质课展示的讲台,“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吉平认为:“中心教研组、教师传帮带、定期专题论坛等制度设计在学区管理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逐渐建立起一个学区教师专业共同体。”“调动老师的内驱力,才能彻底改变现状。”

建胜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加入学区一学期,校长刘凤记录下这样一个镜头:

(餐后闲谈中,几位教师的对话)

教师A:现在的教研很实在,和我们班上的学情比较吻合,有操作性了。

教师B:在育才小学跟岗一周,收获很大。每天都要跟着老师听课、议课,指导老师还教我们怎样备课……

教师C:最初觉得好麻烦,这么多互动,耽误时间,班上的课都上不走……现在感觉学区教研还蛮好,毕竟对教学很有帮助。

教师D:我参加的教研活动很人性化,每次听完一节课,大家交流看法,教研员还仔细点评、指导,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看着这一幕,刘凤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默默地观察着,悄悄地聆听着,作为校长,我心里无以名状地激动着……是什么点燃了教师们参与的热情?是什么唤起了教师们那份内在的发展渴望?我想,这就是学区的力量。”

――基地学校的教师们感到教学之路上不再孤单。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项目统筹推进,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具体的指挥棒:专题讲座、示范引领、观摩研讨、影子培训……促进了优秀师资共享,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教师真正感到有团队的力量在支撑自己。

――偏远学校教师感受到“弹丸之地”也有关注的目光。由于客观原因,区级层面的研讨活动以前很少放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通过学区这个平台,很多活动过来了,让这些学校真正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

――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努力付出有价值、有回报。学区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并评出等级奖,还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既有横向的对比,也有纵向的对比,这样的评价机制,让薄弱学校及其教师能更加科学地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场”,在“场”中,大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收获自信,体会教育工作的价值。

学区这个平台,让53岁的陈永红优雅地站上讲台执教优质示范课;让陈家坝小学48岁的何红彻底告别了安于现状的过去,主动要求代表学校参加学区教师技能大赛,以崭新的姿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重新出发;让越来越多的学区教师展现出积极的生命状态……

校长跟岗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幸福课堂”;课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83-03收稿日期:2016-03-31

课题项目: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2012年申报的一般资助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幸福现状及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XJK012BZXX02)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毛设贤(1975―),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完小校长,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益阳市名校长。

一、发现问题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前提

漫漫课改路,我们走在课改工作的攻坚阶段,走到了“深水区”,遇到的已不是浮在表面的显性问题而是较深层次的问题。为此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我们梳理出三个大问题,即: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设计的导学题,要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使知识问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生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有合作的需求了,从而也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了。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生成的展示问题才有意义,这时的展示才能实现有效性,才会出现质疑、辩论,展示才有探究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知识化”,同时对展示的评价标准也很重要,它决定着展示的效度。

二、探究途径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基础

推进课堂改革,我们建立了融合先进教育理念、方法的基本范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谓“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是最大的尺度”“学的高峰才是课的高峰”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序课―学课―结课”三大板块,主体部分是“三有维度”: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三种学习形式;有地位、成功、快乐三种学习状态;有效率、活力、幸福三种学习效果。此即“三三”含义。教师“关注生命成长,尊重个性特点,激扬课堂活力,打造高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权利,有学习的地位,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谓之幸福。也就称“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中,“板块”是结构,每堂课由三个板块构成。“活动”是方式,每堂课的学科部分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三个活动块组成,学生通过多元活动展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载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学习成果,这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施工图”,是教师导学的抓手,是学科教学活动化的载体。“导”是引领,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总结等予以引领、提升;“学”是主体,“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教”让位于“学”。

“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大体有、定体无”“有模式但不模式化”,像书法的“帖”一样,便于老师学习、模仿、借鉴。不同的学段、学科、课型体现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学段的同一学科,也会因其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老师们对模式的核心理念精确把握、在操作上应用自如后,可以不断寻求突破, 形成自己的风格,极具包容性和灵活性。

三、构建策略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途径

1在培训学习中明白“步法”

一是转变观念。构建了“县―镇―校”立体网络。派老师外出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课改培训;利用教育局主办的《课改通讯》、网络、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等进行广覆盖、跨时空宣传培训;聆听学校课改动员大会上的《自主成长的教师才幸福》讲话,教师例会聆听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做课改演讲;组织教师自主系统地学习生本教育理论,达到读书明理、读书导行之目的。二是明了方法。教科室根据自己执教的两个一年级班级进行课改常规训练,后作《磨好常规训练,构建有效课堂》的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三是编写资料。编写《小组建设》《常规训练要求》等资料,发放到老师手中,人手一份。四是培训学生。对各班小组长、组员分别作《怎样做一个优秀学习小组长》《怎样做一个优秀组员》的讲座,对如何引领学习小组组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展示、全班展示进行指导。师生在学习培训中转变观念,明白课改“步法”。

2在领跑垂范中树立标杆

其一,校长坚持深入课堂,推门听课,及时总结经验,鞭策后进,对实施课改不力的教师找其谈话,蹲点指导。其二,开展校长听课周活动。听课后,即时进行评课和情况反馈。其三,着力提升行政教学力,行政一班人带班上课,种好“三三”幸福课堂教学这块“试验田”。其四,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要求行政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课改情况,及时解决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达到指导课改的目的。其五,示范展示。为了给其他年级的教师引路,开出“课改示范课”活动周,学校名师展示课改示范课,教师全员观摩,人人受益。其六,经验交流。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在教师例会上作课改经验交流。这为“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树立了引跑者和方向标。

3在重点研究中清除路障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从不回避,不止步于问题,用研究解决问题。第一,立足原点,完善模式。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老师们的序课只有讲故事,形式单一。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研讨,通过研讨,大家觉得形式上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内容上更为广泛,可以根据学科内容演讲、讲故事、情景表演、才艺展示、自学检查、名作欣赏等。第二,紧扣重点,优化模式。我们认识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效课堂的目标,这种课堂的指向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意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但是怎样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呢?老师们在实践中不善操作,于是我们组织了专题讲座进行培训,并且出台了训练步骤、方法,自编资料,人手一份,每天进行督查,组织验评,重点突破。第三,建体组室,推广模式。一由中心校牵头,组建“梅城镇中心校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时开展活动:学习数学课标,研讨数学课例,探讨课改实践。二由夏永恒名师工作室组织省内外教师开展语文研讨活动,开发语文资源。三由五、六年级课改教师团队在教师例会上做课改经验介绍。四通过召开总结会,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对教师成功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总结推广。第四,研究课题,深化课改。学校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一般资助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幸福现状及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为龙头,细化为以学科开展学习幸福的微型课题研究。第五,抢占高地,提升模式。借安化县教育局课改办的领导来校视导课改的机会,请课改办专家进课堂听课,指导课改实践工作。邀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李倡平、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黄佑生等专家为学校课改把脉,使课改更具丰富性和实效性,让“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时代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4在评比验收中坚定方向

学校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实施两项“达标工程”:一是常规训练验评。全校37个班参与课改常规训练验收评估,纳入每月优秀班级评比和目标管理考核。二是“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验评。行政领导、校级名师、骨干教师参与“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达标考核,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实施两项“创优工程”:一是创优秀班级。在全校开展“常规训练”优秀(良好)班级创建活动,两次各评出18个优秀班级、19个良好班级。二是创优质课。在教师中开展“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优质(达标)课创建活动,评出12堂示范课、32堂优质课、34堂达标课。推动班级、教师个人之间均衡发展。实施“导向工程”,将“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水平作为评选感动学校年度人物、优秀教研组、优秀研课组、各级各类评优、职称评定等重要指标,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改。

5在建章立制中确保着陆

(1)健全模式推进管理网络。学校建立起了校长挂帅,教科室主任主抓,各位行政挂钩蹲点,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研课组长等齐抓共管的覆盖全校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管理网络,确保教学改革管理全校一盘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完善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学校出台了《梅城镇完小教研教改激励方案》《梅城镇完小研课制度》《梅城镇完小学习制度》《梅城镇完小课改验评制度》等系列制度,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3)制订跟课改匹配的评价体系。如评价课堂――有《梅城镇完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量化表》;评价常规――有《梅城镇完小课改常规训练综合评价量化表》;评价教研组――有《梅城镇完小教研组考核办法》;评价研课组――有《梅城镇完小研课组考核办法》;评价教师――有《梅城镇完小教师教研、教改量化评价办法》;评价学生――有《梅城镇完小学生综合素养、学习能力量化评价标准》。做好这些过程评价,自然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4)探索模式改革管理新路。学校组建了七大“共同体”:有以学科教研为主的共同体,如语文、数学、艺技等5个教研组;有以学科研课为主的共同体,如一年级语文、数学等19个研课组;有以教育研究为主的共同体,如学校5个大课题组、10个微型课题组;有以学习研讨为主的共同体,如班主任协会和科研教师协会;有以实践课改为主的共同体,如六年级课改组、五年级课改组等6个;有以标杆引领为主的共同体,如校级名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有以携手成长为主的共同体,如名师+骨干教师+潜力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着力探索共同体管理和成长的机制,做到一起参与,一起活动,一起考评,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均衡发展。

(5)在辐射引领中提升成果。学校充分发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的职能,发挥安化县课改实验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一是迎进2013年省国培计划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来校进行影子教师跟踪研修,通过横向教学研讨,开展集体研课、微型课题研讨、课改研讨、英语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影子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教研平台。通过集体研课、同课异教、汇报课等活动,为影子教师搭建教学展示平台。通过观摩课改展示课,走进教室听随堂课,认真学模研讨课,积极参与上课改汇报课,为影子教师搭建学课改的平台。二是和安化县梅城镇栗林学校、双云完小的特岗教师结对,特岗教师走进我校跟班学习,返岗上汇报课,我校送教下乡。三是与课改办领导走进安化县梅城镇紫云完小、东华完小、望城完小、栗林学校交流课改经验。四是与安化县教育局督导室领导走进安化县清塘铺镇完小、高明乡完小交流课改经验。五是受安化县仙溪镇完小领导邀请交流课改经验。六是迎进娄底、桃江、羊角、长塘、大福、坪口等市、县、乡镇领导老师来校学习、交流,使学校课改成果得以提升。

四、总结归纳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加油站

1成效显著

(1)发展了全体学生。在践行“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习状态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变为主动学、快乐学、高效学。同时,在“国家课程”向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拓展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培养了幸福教师。一大批教师在“乐德”课程、“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提升教育智慧,享受着更多教育的尊严和事业的幸福。

(3)催生了课改成果。《益阳晚报》以 “特色课改让百年名校历久弥新”为题全面推介我校开展“乐德课程”研究的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果。《湖南教育》以“塑造课堂的‘生命力’”为题全面介绍并推介了我校的“三三”幸福课堂研究及成果。整理的《“乐德”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幸福》成果推荐到省参评,获一等奖。

(4)提升了教学质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全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命题,全镇统一考试中,各年级、各学科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5)引起了各方关注。“乐德”课程的课程体系和“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获得三湘四水教师的好评,受到安化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2经验推广

(1)行政推进和专业指导同等重视。以行政带头实践推动解决动力问题,以专业指导解决功力问题。

(2)掌握技术和学习理念同步开展。以课堂教学实践课改理念,以课改理念提升实践水平,构建“理论实践”科学认知路径。

(3)解决问题和完善提升同时进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上升,以教科研的成功切实拉动课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