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1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

  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 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2

文/连汝安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生观和养生实践。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内容与独树一帜、功效奇特的形式,令人类生命受益无穷,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

中华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使命。作为一个四世御医家族的传人,理应把祖先留给后人的养生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献给社会,为让更多的生命健康长寿,为让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而尽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

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与养生锻炼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结合祖辈传授的医道医术和养生秘诀,我获益匪浅,并且获得了对于养生文化的深刻认识。我感到无论任何一种养生观或养生方法都不能脱离“三经”这一主脉。所谓“三经”,即《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这“三经”是中华祖先为人类文明奉献的三大智慧奇书,三大文化瑰宝。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对养生文化追根溯源会发现,正是“三经”共同构成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根本和基础。

《易经》为中华养生文化之核。《易经》亦称《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古人以卦的形式记录自然现象、阐述阴阳变化的名著。养生之本在于气,在于阴阳和谐,在于五行生克。而“气”、“阴阳”、“五行”正是《易经》的三大范式。

《黄帝内经》为中华养生文化之干。《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是古人揭示生命大道的经典,是东方人对自然和生命认识的理论高峰,是中医药文化的宝典。养生文化正是依据《内经》倡行天地人和通及形气神兼养之大道。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分道经与德经两部。《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清静无为、自强不息等天道人德。这些也是养生之大要,长寿之根本,并经受了历史上长期养生实践的检验。

可见,“三经”正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三大源头、三大支柱。“三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养生文化的经纬体系。首先,“三经”都以自然之道为万物生长和生命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其次,“三经”都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和论述;最后,“三经”都从整体上系统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从古至今,正是这三大经典名著构建成丰富多彩的中华养生文化,薪火相传而不绝,绵延至今而不衰。

白头翁与朱元璋

文/邬时民

白头翁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相传得名于朱元璋。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公元1359年的鄱阳湖战斗失利,退到浙江开化县古田山区。可是,老天爷也会捉弄人,败退的朱元璋军队又逢阴雨连绵,饥饿加上寒冷,一大批士兵得了痢疾,卧床不起,急得朱元璋仰天长叹:“老天爷何故与我过不去?”

正在焦急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带着儿子,挑着满满两箩筐草药走进军营,适逢朱元璋视察军营路过此地,他下马躬身问道:“仙翁采的是何种草药?”老汉不敢怠慢,便如实相告:“此草药长在山坡荒地,田头地边。若将此草根与马齿苋、茶叶同煎服,可医治疾病。”

朱元璋闻讯大喜,谢了老汉,大声说道:“天无绝人之路。”于是,传令各军营按老汉送来的草药去采挖,洗净与马齿苋、茶叶煎熬,嘱患病的士兵服用。不出两日,很多士兵都康复了。

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打败元军,建立明朝称帝。一日,他与军师刘伯温叙旧,谈起那白发老汉的草药帮了他的大忙,但遗憾的是没问清这中草药的名字。于是,刘伯温提议:“就依万岁所说的,叫‘白头翁’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3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4

循古之道

养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众多古代皇帝一心求取丹药,以期望长生不死;《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八十一难,大半是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不少修道者甚至普通人,心中也有个羽化成仙的美好梦想。不老不死,从自然规律来说,当然不科学,但注重养生,却能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100―120岁之间,理论虽如此,但对古人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超过百岁的毕竟少数。不过古代名人中,也不乏长寿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传承和发扬。老子的恬淡寡欲,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孟诜的《食疗本草》,白居易的乐天随意,坡的豁达豪放……众多古代名人的养生经验中,总有一款值得你去借鉴。

本期选题,分“神养篇”、“食养篇”和“常识篇”,撷取一些古代名人的养生事迹和言论,梳理古人的养生智慧,结合当下的养生方式,以期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

正本清源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但更多的注意力还只停留在饮食、补品、运动等外在的形式上。“以补为养”,可以说是许多人的养生方式,在养生的热潮下,一些养生书籍和养生大师鱼龙混杂,让人分不清真假,于是养生也越来越复杂。

养生圣典《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与此相对的是,“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真是当下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在你考虑怎么吃得更生态、吃什么更补、怎么运动更养生时,你要先反思一下:饮食是否有节制?作息是否规律?工作是否过度……遵守生活的常识,就是养生的首要基础。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5

中医是先进的系统理论

原来我不相信中医的理论,但是现在我们回头审视,我们的中医确实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它讲究的是系统,小到人的小系统,大到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我们的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的发扬光大,我们没有触摸到祖先遗留下来的真正精髓。《从头到脚说健康》这本书揭示了一斑,有志者踩着这颗铺脚石向前摸索吧!(ou878)

向内找回健康

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原有的健身和养生的错误观念。比如,我原来都是中午在健身房大汗淋漓地锻炼,结果身材虽然苗条了,体质却越来越差、免疫力越来越低。现在通过阅读明白了四季养生和四时养生的道理,我现在已改为早起锻炼(慢跑,做八段锦,拍打胆经、心包经),和晚上锻炼(瑜伽、晚饭后散步、按摩、泡脚),感觉很好。要健康(身、心),一定要向内找(从情志、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找错误),而不能向外找(如补药、保健品、遗传、工作需要没办法),下定决心、持之以恒,找回我们的健康。(shenm@***.***)

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

看了曲教授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受益匪浅,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更透彻地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身体小宇宙与天地万物大宇宙的和谐。“春、夏、秋、冬、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因天之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让我们养成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惯,在古人智慧的长河里吸取营养,体会生命的过程,认识生命的真理,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健康长寿靠自己!(ly金字塔)

顺应自然,珍惜自己

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真是了不得,上帝赐给祖先的医学智慧不得不让我叹服。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看了收益良多。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时候是逆着自然规律而行的,很多年轻人都忽视或是根本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用劳累身体去赚钱。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抽出一点时间看看《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这本书,知道该如何去珍惜自己。(Guangguangdangdang)

领会天机靠悟性

《黄帝内经》这本书我好几年前就买了,但因看不懂(虽然有白话翻译)、不理解,一直让它沉没在书架的一角。是曲黎敏老师运用她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帮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和感悟《黄帝内经》中所表达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将天机泄露给人,但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多少,还要看你的机缘和悟性了。(shenm@*...)

引领大众走入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穿越历史的时空,也正因为此,经典与我们普通人就有了距离。曲黎敏教授为他人做嫁衣,为我们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架起了桥梁,使我们普通人得以亲近经典。所以说,该书是一本引领大众走入经典的书。(爱书人wb)

读懂中医,读出文化

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中医似乎是个很玄的东西,它太深奥,太晦涩,老祖宗的好东西就像陈年老窖,闻着香却未必喝得惯,怎么品味这醇香的美酒?读一读这本养生《曲黎敏养生十二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想我们读中医,不仅希望读懂这祖国的瑰宝,也希望读出文化,读出健康,读出快乐!(yijinniu@***.***)

人身要和谐,生命要和谐

人身的和谐、生命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基。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医道、中国文化与文明追求的至高理想。(Jjtuwn)

真的很神奇

我孤陋寡闻,《人体自有大药》中的X理论还是第一次听说,感觉挺神奇,试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很有效。比如我的膝盖总是感觉很冷,阴天和来月经时还很酸痛,我试着按大腿上的经络,哪里酸痛就按哪儿,十几分钟后,膝盖突然热了起来,外面摸上去是凉的,可里面却感觉热乎乎的。像有一团温暖的火在烘烤着,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连续按了约3个小时,这种感觉持续了一夜,我竟然没点电褥子而没感觉到冷,这真的是几年来的第一次,是不是很神奇?(申金生水)

很实用的一本书

按照《人体自有大药》上的介绍,我寻找到自己身上许多高升点,特别是腿部上,许多地方原来看起来没问题,按了有些疼,我坚持按了几天居然出现一些淤青,继续按几天,淤青没了,再按也就不痛了,对了对经络图,这些地方好多都是治痛经的。我一直都有痛经的现象,估计就是因为这些经络有血液阻塞的现象。按过后的那个月痛经没了,这提起了我对经络研究的兴趣。(sxu74)

治自身,助他人

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智慧精华,包含着连接天地间的浩渺信息的,我们的人体,如果调适与天地一体,融洽和谐,不仅疾病不生,活到天年也非神话,人体各种穴位即是药田,掌握其基本原理,不仅可以对治自身,亦可成为帮助人人的大医!(liqiuxi...)

早体会,早受益

感谢武国忠先生《活到天年》这本好书,他把养生的秘诀送到了我的的身边,对本人很实用,并坚持在做,比如坚持泡脚{舒服},喝薏米红豆粥{舒服},灸疗穴位等{还是舒服},不试不知道,一用真奇妙!虽不能保证天天必做,但我想细水长流总会有收获的,我现在每天晚上和10岁的儿子一起泡脚,一人一盆儿水,边泡脚边帮他背背课文聊聊天什么的,儿子感叹“舒服!”,真是其乐融融,只泡了两天,儿子就主动嚷嚷着泡脚了,冬天来了,就让养生从泡脚开始吧!(ssylish...)

挺不错的书

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于对疾病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不仅是病痛本身带来的,也是由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不平等、医药费高昂、医药行业混乱等原因带来的。我们固然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却可以更好的把握自己。《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的确教给了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少求助医生,多求助自己。(泉水瓦罐)

都来注重自身的保健

看了《求医不如求己2》的一些观点和细节,觉得真是受益匪浅。中医对于延长人类的寿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很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的。可惜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能够用来自我保健的时间太少,到了身体发出严重警告的时候再来注意身体保健,往往为时过晚,我们周围有那么多人英年早逝,都不是偶然的。(秋枫秋月)

感谢中里巴人

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是,《求医不如求己》相当的精到!

就在一周前,我出门旅游,妈妈突然犯了眩晕症,幸亏爸爸及时参照书上的讲述穴位,对妈妈进行了及时的按摩,才使得妈妈的病症得以在10分钟之内得到基本控制!

所以,我也由衷的感谢中里巴人先生,用浅显的语言就把博大的中医文化,告知我们普通百姓!(Wsydcg)

学方法祛病痛

细细研读《曲黎敏养生十二说》后,让我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按摩方法,依照此书我给家人按摩,医好了牙龈肿痛和腿抽筋的病痛。通过书中方法,我还成功减肥10多斤,还学会了如何美容的方法。对于不懂医学的我,让我很有成就感,真是太棒了。(风在这里吹过)

拿来就用,用就有效

这些书好就好在通俗易懂,拿来就用,用就有效。比如《不生病的智慧》中介绍的能补血补肾的“固元膏”,一位亲戚吃了(早一勺晚一勺)一个月余头懵腿软的症状就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吃了不到一个月,就把原先解便费劲费时费纸没规律,改变为省劲省时省纸有规律。书中所说的“撞墙”办法,使一年轻人僵硬的左肩好转了,一位老年人的腰背酸痛有了明显的减轻。用土豆片贴痛处的办法,我的朋友治好了牙疼,有人还用这个办法治好了腿上的肿包。按照《求医不如求己》中教的方法,我做了一个布豆包,连续好多天敲打背后膀胱经直至委中穴以下,没想到几天后我的右腿膝后很长时间不能伸直的那根筋伸直了。(北京读者 杨树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6

道教有句名言,叫做“上善若水”。这句话就道出了道家“无为”则是“有为”的谋略,从处世的谋略上看,无欲的柔顺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意思是说,处事的策略就是要从与它相反的方面入手,叫做“欲擒故纵”。比喻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时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亡就变得干枯了。所以从表现上看,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柔弱的东西富有生机。

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它的冲激力却是无往而不胜的,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它不是以硬碰硬,而是以柔胜强。在老子看来,柔韧是生命力的特征,也是刚强的体现,但柔韧并不是一味地失去自主,而是以柔和迂回来达到目的,同时又符合自然之规律,这就是“道”。名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阴阳之道的处世谋略。将阴阳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指导养生保健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究竟应该重阳还是应该重阴则是学术上长期争论的问题。相对于事物的阴阳属性而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其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在阴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大属性,而同一事物的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因此,《黄帝内经》中将阴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阴阳相互对立。这里包含着在相互制约、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中达到统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第二,阴阳互相依存。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因为阴与阳都是以对方存在而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不存在阴,二者不可分离。

第三,阴阳消长转化。阴和阳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临床运用也始终存在“重阳”与“重阴”的不同。但阴阳消长转化是需要条件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为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就是说,阴气是沉静的,阳气是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主化生功能,阴主构成形体。寒至极盛会生热,热到极盛会生寒,寒气凝滞将产生浊阴,热气升腾将产生清阳。如果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产生飧泄之症:如果浊阴之气上逆而不降,就会发生胸腹胀闷之症。因此,阴阳是否保持在平衡的动态之中是识别疾患逆证和顺证的关键。

道家的医学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意思是说:道在世间万物生成演变过程中生化为元一,元一生化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化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之三,五行生成万物。万物皆背负于阴而拥抱阳,只有充满元气才和合。人之所忌无过于孤、寡、不足。这里孤、寡、不足均视为阴,从而道出了老子在阴阳关系中主张“阳主阴从”的思想。

道教医学思想以老子的道家理论为纲,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与大宇宙相对应的一个小宇宙,阳气就是这个小宇宙中的太阳,生命的过程就是在肾阳的主宰下,不停地合聚和转化能量的过程。道教还认为,每个人的肾阳都是有限的,人出生时,从父母那里禀受的先天之元气是恒定的,父母的身体状况决定了每个人先天之精的多寡,“元气胜谷气者寿”,而先天之精的多寡也就决定了人的健康基础和自然寿命。但这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扶阳就是养生之根本,以确保肾阳的不伤、不衰,这是养生的前提。道教以保精长生为目的,以“食养”、“导引”、“按摩”、“行气”、“存想”、“房中”等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之术,造就了道教养生思想与养生术在中医学的显赫地位。

另外,道教养生中还有“谷气胜元气者夭”之说,强调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元气的养护,所以在道教修炼术中,辟谷、服饵之法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辟谷,就是要节制饮食,注重向人体补充益气壮阳之药物,如果一味地满足食欲,贪图口福,容易造成谷气胜元气结果。用现在的话说,过量的饮食容易造成人体营养过剩,致使气血消耗加重而损伤元气,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都是人体内谷气胜元气所导致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在这里,《黄帝内经》将人体的阳气比同太阳一样重要,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的健康靠阳气,否则,就会折寿。为此《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进一步指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如果阳气劳耗过度,就会造成逐渐耗竭,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