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80-01
一、新理念
(一)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性情。”这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就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之所以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二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学、汉语自身规律上。
1、人文性: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
2、实践性: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实践是语文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新课标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
3、关于汉语文的规律: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鱼”。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堂的组织形式:
1、预习时完成五个问题:①我弄清课题的意思了吗?②从题目中我能猜出课文要写什么吗?③我读了两遍课文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④我扫清了字词障碍了吗?⑤理解此文我需要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及有关知识吗?
2、理解课文时完成八个问题:①我能发现文中的问题吗?②我能清楚地把问题表述出来吗?③我能通过与他人研究后解答问题吗?④我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吗?⑤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⑥我喜欢此文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⑦我能勾划出文章中我不懂的地方吗?
3、总结时完成三问题:①学了本文我还有疑问吗?②我从本文还学了点什么?③我悟出了点什么?④延伸时完成三个问题:第一,学本文我需要记住什么?第二,我能模仿本文写点什么?第三,围绕本文内容我还需探究点什么?
二、新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初中阶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通过书法练习,体会其审美价值。
2、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新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核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比如:①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
②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与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2
近段时间,我再次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觉受益匪浅。我深知要教好语文这门课程,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课程标准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以及附录部分。下面就我自己对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不仅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还因为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学习或者家里、学校、社会中使用这种语言工具,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以及自身的精神成长。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这就奠定了我们语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首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多的是一种长时间的感性思维的生成产物,不像数学等课程有那么明确的结果。而且,我个人认为:无论哪个国家的语文课程作为国家教育的根基课程,它的教育效果并非一朝一夕能体现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去慢慢散发出来的,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吧!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理应该重视。但是除了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政治的宣扬和所谓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理解和收获,培养孩子的个性意识,因为没有自己思维和个性的人,不时沦为他人思维的奴隶,就会沦为时展的奴隶。而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我们也应该注重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等各方面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3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4
一、表面自主
1.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2.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这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
“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5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尽管他们从小受母语的熏陶感染,已经能初步与他人交流,具备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先天条件,但受年龄、思维、环境、方言等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言零碎、内容杂乱、辞不达意、语态不雅等缺陷。如何在口语交际这种课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规范他们的口头语言,培养基础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与语言习惯,引领他们走进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我们的画》为例,笔者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意识,使孩子知交际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建立起正确的口语交际意识,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交际行为。通俗地说,“口语交际就是相互说话”,但绝不是随意而说,它有一定的听说要求,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就明确要求,“与人交谈时要态度大方,有礼貌,学讲普通话,专心听别人发言”。了解这些要求是建立良好交际意识的前提。“态度大方,有礼貌,学讲普通话,专心听别人发言”这四点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简单易懂,而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则是很抽象的,基于此,在开课伊始,我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使孩子懂得要求的意思,用自身的语言示范更为孩子们提供效仿的榜样,让孩子们在老师形象的示范中萌发出这样的意识:原来口语交际就应该这样。之后,一个巧妙的角色转换“老师能做到这两点,你们能做到吗?”挑起孩子们好强求胜的心理,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来。
二、规范交际内容,让孩子敢交际
大家知道,训练口语交际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生动的交际内容,只有交际内容丰富,口语交际才称得上是“有米之炊”,交际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堂课中,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内容是说自己画的画,这一内容源于孩子自己的内心,出于孩子自己的笔下,内容是较为丰富的,也是具体可感的,有此口语交际的凭借,保证了孩子们有话可说。可幼小的孩子受逻辑思维和语言的限制,他们的表达必然是零碎和无序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对这一内容进行整理规范。为了让孩子在亲历这一过程时形成印象,加深体验,发现方法,笔者借助CAI课件,让一个虚拟的小朋友——丁丁出场范说自己的画,在这里丁丁其实是老师的代言人,但他比老师更具新鲜感和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在这一刻抓住孩子,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把丁丁的范说印入脑中、心里。初步地感知了应该说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共同归纳出丁丁说话内容,即画的名字,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进一步解决了“说什么”这一问题。从此为依据,鼓励孩子们以丁丁为榜样,大胆练说。这样,孩子们便有话可说,有据有凭,有榜样可效仿了。这一教学环节,笔者充分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将理性的方法融入可感的过程之中,采取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
三、示范演练,让孩子学交际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既然是交际,就要求交际者眼中有对象,要有良好的听说态度,语言习惯,举止谈吐,文明礼貌等,即要在明确了说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说”的问题,但这绝不是说话与以上因素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这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引导孩子步入口语交际的殿堂,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转换”角色,师生演练,让学生得法。第二步,扩大交际对象,学习运用交际方法。第三步,自主实践,在交际中运用方法。这三步环环相扣,意在达到由观摩示范到自主实践的目的。学生要会实践运用,关键在于观摩示范,所以在设计示范这一步骤时,教师以交际者这一显性角色出现,与孩子共同创设一个交际情境,为孩子们展示交际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还以隐形角色出现,即本身的教师角色,既调控着整个交际过程,又梳理语序,启示说法,鼓励孩子大胆创造。采用这一教学策略意在从五个方面突破难点:(1)形成师生互动,凸现口语交际课“互动”的特点;(2)营造交流情景,推动对话发展;(3)充分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使示范落实到位;(4)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5)交际过程也是交际方法的展示过程,使过程与方法高度融合。
四、鼓励评价,让孩子乐交际
这是一个开放的,展现孩子个性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鼓励孩子大胆评说,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特别欣赏独特见解,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同时还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语言场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既是对口语交际技能的巩固,又让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碰撞和升华。
口语交际课的设计,要旨在让师之主导、生之主体这两地位及互动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从师者说,是循着“培养意识,规范内容,示范演练,鼓励评价”这条线渐次展开;从生者说,是依照“知交际,敢交际,学交际,乐交际”这一顺序步步深入。并且这两线相互交织,符合认识规律,脉理清晰。这样既保证板块分明,又确保了两主以及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6
一、困惑的源头在何处
管然荣先生提出,在与教师座谈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些困惑:有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属性不科学,二者不属于同一性质……说实话,一些质疑与感叹早已经见诸报纸杂志,在基层教师的教学探讨中也有涉及。但在笔者看来,面对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必要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样子,更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回到凯洛夫教育学当中去”(某大学教授语)。理由有二:
其一,如果因为课程改革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出现一些问题就要否定既定的思路的话,那传统的语文教学早已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岂不是要全盘否定?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早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无论是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更多的应该是扬弃与综合,应当是取传统之所长,取他国之所长,补本土与传统之不足。至于“误尽苍生皆语文”“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等惊人之语,应当视作语文前进的一种推动力量,对于其中的观点应当理性选择,不能因此而乱了改革的阵脚。
其二,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问题并非出在课程标准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课标组在研究、吸纳了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后,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出来的。但出现在普通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中时,可以肯定地讲,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原有的经验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或者是基于课标中文字语句的表面含义进行解读,至于为什么课程标准中会有相应的说法,该说法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意识去研究。这对于课程改革在普通语文教师心中的内化,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也是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一大不足,只想着让教师“知其然”,却不想着让教师“知其所以然”。
总而言之,不知原因,不知背景,却老想着用原有的经验去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解疑的途径是什么
如上所述,面对困惑,不应当选择退却,而应当积极寻找解疑的途径。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例,如何理解其中所谓的“不科学”“不同类”呢?笔者以为,从学术意义角度来讲,工具性与人文性有讨论“科学”与“同类”的必要,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纲举目张的所谓必要性,似乎没有必要冲淡日常教学的主题。说得再直白一点,就算不知道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还是得继续下去。
那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般理解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既重语文知识基础又重语文立意的理念。或者这么说,语文学习本为立意,而意之源头却离不开工具性的体现。有了这样的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便不再是两个互相割裂的概念,而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亦可以将这二者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结合这一理解,笔者对课文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向学生再次明确语言的价值在于语言的力量,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以言表意,以意驱言;其次,与学生研讨语言的力量(人文性)与语言本身(工具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二者关系紧密,无法分离。在此基础上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态度是:文章首先就是用来读的――以读者的身份读,以作者的身份读……读到最后会怎样?学生会读得热血沸腾,会读得表情庄重,会读得热泪盈眶。人文性即在其中,而工具性也会在不断地朗读中被感知、被感悟。
三、普通教师的课标观
课标是不能不学的,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学、怎么悟。坦率地说,关于课程标准的争论一方面笔者知道跟在争论的专家后面很难分出所谓是非,只能惹得一头雾水,还容易乱了原有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普通教师的课程观更多的应当是立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再谈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日常教学中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是不必过于仔细咀嚼的,是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人类文化”,并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实践,无论如何,语文都得教,都得在现行考核机制下教。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必须揣摩的,尤其是其中的“统一”二字,意味着不必因为描述分开而在教学中也分工具性与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