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等生语文学习体会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7-01

1.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5.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5.1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抓好“四基”训练,即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我们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有关的语文基本功。

5.2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窥其全貌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着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积累好词佳句美文。这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留心、勤动笔、善思考,捕捉住生活中那些优美动人的语言、诙谐幽默的俚词俗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二是积累写作技巧。不同的题材需要不同的布局,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叙述顺序可突出不同的重点,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专生;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内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走进学习的,这时,必须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的欲望。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

二、培养习惯,自觉寻找学习的兴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会沟通,积极锻炼自己的表达力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因为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之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教材处处皆是,语文环境课堂照样能培养自己阅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谷公胜等中专语文H第二册,江苏出版社,2005

[2]朱丹等,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H,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李新华

摘要: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汁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全面发展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发现和认知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汁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联系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1 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轴对称》,我们可以这样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美丽的对称形式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奇妙的数学现象吧!

师出示:春节的窗花、端午节的葫芦、结婚用的双喜字……

师:你还可以举出生活中哪些类似的图案?

师:你想怎样说明这些图形的这种对称性?

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这样不但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二、设疑激趣,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八年级上《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我今天买了5张福利彩票,王老师没有买,谁可能获奖?

(2)你见过彩票摇奖吗?彩票摇奖过程中,事前你能确定摇出几号球吗?

(3)摇出每个号码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高度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学习数学。

案例3,八年级下册《旋转》

观察电扇或钟表:

(1)正在转动的物体,由一个位置转动到另一个位置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物体的转动中,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转动时是否绕着同一点?转动的方向和角度是否相同?

应该注意的是,直观演示是为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联想能力。

四、提供资源,创设研究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学生选择学习、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案例4 七年级下《三角形的再认识》

资源提供:

(1)冀教版七年级课本第十一章;

(2)一组长度分别为3cm,4cm,6cm,8cm的小棒;

(3)问题目录:

①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②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任取三根小棒为一组,共有几种分组方法?列举;

④用哪组小棒使其首尾顺次连接能构成三角形?哪组不能构成三角形?

⑤能构成三角形的一组小棒中,每两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不能构成三角形的一组小棒呢?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语文学习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2)加强反思。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5

一、培养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在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更好地驾驭祖同的语言文字、积淀思想、提升素养”比如。学生听教师讲课要心。听清每句话,课堂上不能走思。搞小动作,专注地听人说话。不插嘴;要说普通话。吐字清晰,文明用语:写字规范。不能潦草,干净;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一要直、撇尖、捺出脚,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才能帮助学把字写得好;课本的文章要阅读体会,重点要背诵。大声朗读: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家。学生要多用笔下阅读中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课上要勤做笔记,课下写日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一潭死水”。教师和学生处在对立面。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降低。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有向师性,往往为对教师的评价而迁移到此学科的学习上。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感兴趣;厌恶教师,对他的教学不感兴趣、充耳不闻,学习上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现在的媒体经常有报道说。教师对学生有不正当教育行为。如进行体罚、言语讽刺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怎么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解决呢?恶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能提高成绩、记得有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师生是平等的共体。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崇拜、最想亲近的人。学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不管对错,都有给了响应尤其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补习。多鼓励他们。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板起面孔的教师肯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放下身架。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

三、组织形式活泼的学习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讲、做练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为弥补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应延伸学习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会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性也会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以教材或相关知识为轴,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出外采访、参观等活动。或办学十文学礼,指导学习儿童诗等的创作。或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平台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语文 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要务。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启之以智,授之以法”才是完整的教学。当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学生学。美国名人也指出:如何学习比学什么更重要,所以非常侧重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此真知灼见,道出了学生是教学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进行“教法”改革,更应重视“学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把教改落实到了实处。

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给学生学习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我指出了了解课本,选择图书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看书的封面。看封面先看题目,看题目是否新颖有吸引力,想书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次是看封面设计是否有深意,从而了解该书的内容作用,体会作者设计者的编写意图。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就从语文课本的封面上发现字母“Y”象征着双手,“W”象征着幼芽,语文书的作用是促使“幼芽”更快成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看书的内容提要,说明,或后记,了解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有无兴趣读,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读,值不值得读。

第三,看目录、章节提示,了解书的结构体系,从而确定那些章节需精读,那些章节需略读或浏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了解书本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良好方法之一。

第四,实施读这一步,读书不能从头到尾地读下去,要有选择地读。重点章节要精读,要摘录,要评点,“不动笔不读书”;非重点章节则粗读,浏览、了解大意即可。

选择图书时,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看对自己是否有用,即有趣、有益的原则,对急需的知识及时读,将来有用的知识暂读,消闲的书籍劳累空闲时读+对以后工作有用的书籍订出计划慢慢读。

二、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课文,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作为农村中学学生预习课文大都是把课文通读一遍,没有达到预习课文的真正目的。因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大体可分以下几步:(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有初步感知,才能选择有效有学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2)阅读预习提示,明确课文重难点。初中语文教材,每课均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有的介绍作者背景,有的点明主题或主要内容,有的提出课文中应思考的问题,有的提示写作技巧等;通过预习阅读提示,可以明确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3)看课后练习,明确课本要求。结合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明确学习本课的要求,学生有了学习目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才少走弯路。(4)精读课文划出重点语句。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画出生难字,课文中心句,重难句,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5)归纳反思,整理复述。学生精读课文后要回过头来反思,理清主要问题,归纳层次结构,对那些知识已懂,那些未懂要作好标记,要整理问题,准备课堂发言提纲,最后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在预习课文中,一要要求学生养成经常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二要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三要于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达到预习的目的;四要动笔,摘录评点相结合,加深预习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体会一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堂仅把语文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理解吸收,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步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创新。也就是用对课文知识、信息的体会,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体会一一创新,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精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由体会而创新呢?

1 让学生体会而联想。体会,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课文自我理解与评价。仅停留在课文层面上。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对课文的加深与延伸。他以课文为触发点,引爆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教学生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时,学生体会到小浩波对外婆的“爱”真挚而永恒,是通过熊皮手套这一特定物品来表现的。至此,教师引发学生的联想:“在你的生活中有你深爱的人吗?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深情?”这样激发学生的联想,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体会中创新。

2 由体会而想象。联想是由类似事物而引发的思维活动,具有类比特征,而想象则以体会为起点,展开的更广泛的思维活动语文课堂中重视体会而想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进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引导:“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除课文所描写的乐趣外,你认为还有那些乐趣?请用你的笔画出你心中百草园。”这样学生给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百草园进行再造型想象,其实质就是一种创新训练。

3 由模仿而创造。模仿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形成的熟练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练习,模仿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是学生创新的起点,没有模仿就维有创新。但学生仅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也就无法突出语文的“社会性”、“人文性”。在由体会而创新的过程中,课文不是范文,只是创新思维的触发点。课文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开启学生思维,点燃思维之火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