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烤鸭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烤鸭作文范文1
早上,去早市,天还没有亮透,乡下的农民就来城里抢地盘。他们在乡间看青山,喝绿水,一双眸子格外的透亮,时不时大口地吸下早晨清新的空气,然后和着东北粗犷的味道,大喊一声:“新鲜的豆角、黄瓜、南瓜啦!”他突然这么一喊,很多人都惊得回头,却见他洁白的糯米牙和一脸憨厚朴实的笑。一般在这个时间,都是老年人买菜,他们买菜要一根一根地挑,尽管菜都是刚摘的,好得很,但若不挑的话他们心里是过不去的,总觉得吃了亏似的。每当这时,卖菜的小贩就会再高喊一声:“最好的!”
想买水果,要在上午或中午。小贩们推着车,载着满满一车水果,还要不时地用眼瞄着城管。他们大声地吆喝着水果的产地,毫不谦虚地夸赞着自家的东西,譬如我就听见过这样吆喝:“大鸭梨了,嘎嘎甜,不甜不要钱!”凑上去,如果你还有点犹豫的话,他会当场削个梨给你吃。东北人和上海人是不一样的,东北人从不计较一根葱多少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利。我见过一位老爷子天天坐在市场的角落,守着两筐李子卖。他的脸上全都是褶皱,又黑又脏的手上青筋突显,衣裤上遍布着破布絮,看了令人心生怜悯。每次路过,我都会买上一斤,虽然他的李子不大甜。他的吆喝也很有意思,他每次都用略带沙哑又颤巍巍的东北口音大喊:“李子嘞,保你吃完还想吃,保证甜得你嗓子疼!”
晚上,是大排挡的主打时间。走在街上,鼻间不时传来浓郁的烧烤香味,那感觉真的很棒。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亦不比早晨、中午的逊色。“烤乳鸽,5块5块!”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粗犷又带些傻气的声音。“烤饼,啤酒,买一赠一!”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吆喝声,声音中充满朴实,还不乏麻利。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卖北京烤鸭的女人,她的声音很尖,有点“名旦”李玉刚的味道,带着那么点婉约,听起来又一波三折的:“北京烤鸭,皇家配方,慈禧太后都爱吃,18元一只,赠送好礼!”每次听到她的声音,我的口腔里都会不自觉地充满唾液,垂涎三尺,不过她卖的烤鸭确实香。
语言,也是门艺术,它就像盐一样已经溶解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精心地熬着艺术这碗汤,让人百喝不厌。是老百姓把它的秘方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而今,听到这些朴实无华的叫卖声,粗犷中带着柔情,朴实中充满智慧,说它动听一点都不为过,听了让人温暖,又很幸福。
当生活和艺术相融,这碗汤就越发地有味了。
北京烤鸭作文范文2
2、一曲赞歌唱不尽您的华丽的篇章,一支粉笔却写就了您的人生轨迹;三万桃李报答不了您的如山恩情,三千青丝染霜却谱写出您的精彩人生。愿恩师永远幸福!
3、纵有李白横溢的才华,也谱写不出老师您的如歌岁月,纵有达芬奇绝妙的丹青,也描绘不出老师您的壮丽人生,纵有贝多芬高深的造诣,也演奏不出老师您的人生赞歌。
4、我是机枪,老师是准星,指引我射击正确的方向;我是秤杆,老师是秤砣,点拨我找到平衡的支点。预祝老师一生平安!桃李满人间!
5、女教师启发学生用牺牲和格外造句,一学生说:昨天我的姥爷牺牲了。另一学生说,写作文时,不要把字写到格外面。女教师听了,三分钟没说话!
6、三尺讲坛,泼洒血汗,朴素衣衫,忠心赤胆,酷暑严寒,挑灯奋战,回眸一看,桃李千万,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7、是谁总是默默无闻,在花园里耕耘;是谁泼洒一腔热枕,耗掉了青春;是谁送走了学生,留下了皱纹。是您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8、教师节到了,想好送老师什么礼物了吗?我打算带上一只北京烤鸭,捎上捆青岛啤酒,拎着一只上海大闸蟹,去跟咱老师谈谈。
9、聆听雨的欢笑,倾听风的酣眠,点燃一只许愿的蜡烛,诉说我的心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您的学生祝您健康快乐,全家幸福。
10、桂花飘香、圆月当空照,老师,你好吗?身处异地的我回忆曾经的点滴,想跟您说一声:谢谢,节日快乐!
11、我尊敬的老师,我的成功一半是源于您给予的支持,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不仅是我永远的老师,更是我永远的朋友,祝您节日快乐!
12、点一盏心灯,照亮无数学子的前程;洒满腔热情,孕育满园桃李的芬芳。教师节到了,学生祝您节日快乐,并郑重地向您道一声:谢谢!
13、9月10号情意绵,教师节里颂诗篇。赞歌献给好老师,并祝身体永康安。
14、教师节到了,送您三束花,一束康乃馨,您像慈母教我做人;一束百合花,感谢您不求回报纯洁的爱;一束满天星,那是您的桃李满天下。祝您教师节快乐!
15、敬爱的老师,您是园丁,质朴无华;是慈母,真情感人;是蜡烛,温馨动人;是春蚕,呕心沥血;是春雨,润物无声;是人梯,无私奉献。祝您教师节快乐!
16、让欢乐平抚你脸上的皱纹,让健康挺直你弯曲的腰身,让健康陪着你一路前行,让关怀永远温暖你的心灵。老师为我们操劳一生,辛苦了,祝你永远年轻!
17、老师,看见您的眉头开了,我笑了。看见您的身体棒了,你放心了。看见您正在老去,我的心痛了。想想老师的爱,我祝福您,身体越来越好,好人好运!
18、如果老师是树,我就是一片树荫。如果老师是一盏灯,我就是舍不得燃烧的灯芯。如果老师是星光,我就是星光心中的明星。愿您平安健康,节日快乐!
北京烤鸭作文范文3
儿子在电话里说得有些含糊,说单位的两个同事要到吉林出差,让帮助接待一下。儿子特意强调,有一个是女的。母亲立刻警觉起来,说:和你有关系吗?儿子说,同事啊。儿子等于什么都没回答,但母亲有母亲的理解。儿子都二十六七了,还没对象,母亲自然着急,母亲这两年经常参加同学孩子的婚礼,说明已经到这茬了,看着别人的孩子结婚。做母亲的能不着急么?可着急没有用,儿子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儿子总是说,别急,妈,我要先立业后成家。我现在要钱没钱,拿什么去养活女人啊。儿子说话一副历尽沧桑的腔调,还女人,当妈的有些不高兴,就说,要是有就让妈看看啊。妈先给你画个圈,别找农村的。一整就一大堆亲戚,养不起。别找文艺界的,太浮,咱养不住。别找颧骨高的。老辈人的话不能不听,颧骨高,杀夫不用刀。别找一笑露齿的,笑不露齿,行不露履,古来如此,现在露履是不强调了,露齿是很难看的。儿子在电话里呵呵笑,说,妈。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你怎么像封建社会的老太太啊。母亲说,我不管,反正我给你画圈了啊,你酌量着办,
母亲和父亲商量,母亲说,我听小伟的意思,这个女的可能和小伟有点意思,咱要认真接待。你安排个车到机场接一下。
父亲说,明确么?
母亲说,你那个儿子还不是和你一样,表面说是干事业。要我看就是还没疯够呢,轻易不想让人拴着,他倒是没明确说,但反复来电话嘱咐,都来三遍电话了,你儿子什么时候这么认真地嘱咐咱们一件事啊,这分析还不就分析出来了。
父亲说,你可别乱分析,你每次分析都容易分析出毛病来。
母亲说,就算不是对象,小伟来个同事你不也得热情接待么?
父亲说,好吧。我弄车,让他老舅去接,行了吧?
母亲说,行。儿子啥话都和他老舅说,他老舅备不住知道点底儿。
母亲就给弟弟挂电话,弟弟果然知道这件事,弟弟也打着哈哈,说小伟和他说了,来两位同事。母亲说,他没说那个女的是不是他对象啊?弟弟说,这可没说,咱就按小伟对象接待呗。母亲说,你也跟着没正事,对象就是对象,对象有对象的接待法。一般同事有一般同事的接待法,能一样么?弟弟说。一般同事也可以发展为对象啊,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弟弟的话还是个和了话,照样让她不得要领,听不出个子午卯酉。弟弟说。姐,你和姐夫不用管了,这两个人都由我安排,你们吃饭的时候出席就得了。母亲说,那不行吧,我们是不是也得安排一顿啊。弟弟说,不用,他们就住一宿,我安排一顿晚饭,你和姐夫参加就行。她一听就啥都明白了,儿子和他老舅早就通好光了,根本就不让他们掺和。她生气地想,那还三番五次地打电话干啥?我们才不参加什么接待呢,既然仅仅是一个单位同事,我们也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的。
母亲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当然也加进去了自己的猜测和分析,父亲不以为然地说,让小弟弄吧,咱听他的不就得了。母亲说,小弟他们俩串通一气,都不和咱们说实话。父亲说,两人年龄接近好交流,有些话肯定没法和咱们说。母亲立刻生气了,咱们是父母,不和咱们说和谁说,结婚搞对象这样的大事,将来还不得咱们给他操办?他有能耐自己办。父亲说,凭我的感觉,这个小姑娘十有八九就是儿子的对象。母亲说,要真是对象,那就不对了,那她咋也得正式到咱们家登门拜访啊。父亲说,现在还哪有那么多的规矩啊,咱就听你小弟的安捧吧。
小弟很快来电话,晚上在一家火锅店吃火锅。母亲连忙打扮起来,她又是洗脸又是化妆,弄得挺忙活,父亲也被她早早叫回来了,父亲在屋里来回走,也是一副不安的样子,她边化妆边说,是什么样子呢?儿子的眼光一定错不了。有一回我们同事的一个姑娘,很漂亮的,他就说人家牙不好,我还没太注意,后来我看了一下,还真是牙不好。再说,我给他提前画了啊的,他不会不考虑我的意见,父亲说,外面下雪呢,早点走,这天不好打车。她说,赶趟啊,她不来拜访我们我们都没挑她的,我们去晚点还有啥,我们将来是要当她的老人的,拿点架子也没啥,父亲说,还不知道是不是呢。母亲说。管他呢,就按照是来考虑。
他们出门的时候,天果然在下雪,是那种很大的雪花,街灯已经亮起来了。雪在灯下舞着,很迷蒙的样子。很多人都在等车,来了一辆出租车。早有一个女孩坐了上去,司机伸出头来问,你们上哪?他们说了一个地方,就是那个火锅店。司机说,上来吧,我送完她就送你们,顺路。他们只好坐了上去,每年快到年节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出租车司机牛得很,都是顺便捎脚,要不你就打不到车。还好,那个女孩没走多远就下车了。司机是一个很爱唠叨的人,先是咒骂这该死的天气,然后又问父亲多大了,一听说父亲五十多了,立刻就说起小时候的天气,说那时候都零下四十多度,小孩整天在外面疯也不怕冷,没听说把谁冻坏了,现在的人可到好,三十几度就受不了了,出门就得打车。父亲说,打车还不好么,你的生意就好了啊。司机说,就这几天好有啥用。司机就又说起那时候人人都有虱子(不知怎么就拐到这上去了),现在哪还有了。母亲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常洗澡,哪还有?司机立刻反驳,说那可不对,现在要饭的身上都不长虱子你信不信?接着,司机亮出来自己的观点,现在人人都吃用化肥种出的庄稼,出汗都有毒,虱子能不死么?这倒是一种很新奇的理论,父亲想。正说着,母亲突然想到一个事情。母亲立刻囊咐父亲说,你可别当着人家的面打针啊,让人家知道你有糖尿病不好。父亲哦了一声,有些不快。司机说,老哥,你有糖尿病啊?母亲立刻说,我们俩去看儿子的对象,头一次见面,怕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母亲其实是洋溢着喜气的,她是想借机把自己的喜悦说给人家听的。司机倒是没什么感觉,接着糖尿病的话题走了下去,他说,这有什么印象不好的啊,我还有糖尿病呢,我到哪都说,就当着大家的面打针,然后和他们喝酒,我的外号就叫“刘大针头”。哈哈哈哈,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看上去,他也是快五十的样子,不过很开朗乐观。他说,我儿子早他姆结婚了,可结婚一年就离了,我是自给他搭钱了。现在找不找的我都不管了,司机说到这里,神情有些黯淡,看来也是个不如意的家伙,这社会就是这样,你没唠到肺窝子的时候,都嘻嘻哈哈的,可是不知说到什么地方就不是心思了。父亲就想转移话题,父亲说。你这车快退役了吧?没想到,这又是一个让司机伤心的话题,司机说,可不是嘛,还有两年,再过两年我也开不起这车了,现在车都是出租车公司的,每天得给公司交180元,我们根本挣不到钱。嗨。父亲不说了,看着前面的雨刷器,车里一下子沉闷了,好在火锅店马上到了。
冬天的火锅店出奇地热闹。在这个城市,火锅店就是两个季节热闹,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冬季。火锅说起来是满族人发明的,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吃火锅有传统。夏季里,一个个光着膀子吃得汗流泱背是很普遍的景象。到了冬天,火锅更是受大家喜爱,一是热闹,一
是省钱。特别是接待外地人,也算一个特色。许多人还要在餐桌上讲故事,讲满族火锅的来历: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吃起来味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皇帝酷嗜火锅,他在位期间,六次南巡一次巡幸吉林,所到之处,地方官投其所好,争相以当地各式火锅进献,上行下效,朝野上下食用火锅成风。本地乌拉街火锅更是有名,那是打牲府官家们常年吃的,皇帝和钦差大臣来了,都吃这个火锅,乌拉满族火锅的锅底汤料选用上等猪、牛、大骨和笨鸡等20多种原料,经长时间熬制而成,营养丰富,味道独特,鲜而不腻。都是这么宣传的,外人信不信不知道,这里的人都信。
进到房间里,小弟他们早已就坐。小弟介绍了一下,他们也就坐下。母亲的眼光就往女孩身上溜,女孩岁数不大,问了一下,才22岁。母亲心想,小了点。女孩个子很高,坐在那里也能看出来。女孩是那种瓜子脸,一说话有些神经质,嘴部不很舒服,还有些咬舌子,就是土话说的大舌头。整个感觉上立刻给母亲不是很舒服的感觉。父亲没怎么观察,父亲和那个男孩挨在一起坐着,他和男孩很自然地唠嗑,男孩也是很自然的样子。小弟开始说话,无非是欢迎小伟同事远道而来那样的话。女孩男孩都不喝酒,搞得父亲也不好意思喝酒了,他没有和这么大年龄的人打交道的经验。儿子在家的时候,儿子的同学同事来,他也就只是打个招呼就进屋看书去了。感觉上小弟倒是很有经验,和他们谈着小伟,他们就活泛起来,话题就都围着小伟转,母亲也插了几句话,都是关于女孩父母的事情,女孩就也作答,还顺便问了一些小伟的事情,女孩男孩都是一通夸赞。父亲就没法插话了,父亲就吃火锅。父亲也偷偷看了几眼女孩,女孩是长得不怎么如意,牙齿不很整齐,说话的时候,口型给人一种很痛苦的感觉,整个面目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倒是显得很老成。父亲能感觉出来,母亲对这个女孩不是很满意,母亲的表现比较平淡,她既没有张罗着给女孩夹菜,也没有太多的话,这有些不像母亲的性格。父亲知道,如果是对哪个女孩喜欢,母亲一定会露出笑盈盈的样子盯住女孩不放。母亲甚至把更多的话留给了那个男孩,她不断地从那个男孩的嘴里打听儿子的情况,好像她和儿子已经隔绝了多少年了似的。后来,父亲觉得有些过分,父亲就和女孩唠嗑,也唠得有些心不在焉,不着边际。
结束的时候,女孩从车里拿出两只北京烤鸭,说是她和男同事(他们现在知道了女孩叫王琳,男孩叫赵凯)给两位老人买的。他们也没做推辞,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路上,母亲开始品评起来。母亲把那个女孩说得一无是处,让父亲听了都觉得不公平。父亲说,你太挑剔了吧?母亲说,你不是也说她说话不自然么?父亲哑口无声了。不行,我回去马上就打电话,儿子啥眼光啊?父亲说,还不定是不是呢。我感觉不像,她好像对小伟没什么太多的了解。
母亲已经有些怒气冲冲了,她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电话。父亲在旁边听着母亲接通后说的话,好像是一堆燃烧的劈材,噼噼啪啪地响着,响得炉膛都要炸了,听上去好像儿子那边很平静。过了一会儿,儿子那边说话了。儿子那边一说话,母亲的表情就有些蔫了。
放下电话,母亲好像受了什么打击一样,她说,真倒霉,还得给那两个人买点纪念品。
父亲问咋回事啊?母亲说,儿子说那两人就是他的同事,那女的是他们老板的姑娘,所以他反复嘱咐要认真接待,我们给搞拧了。
父亲说,呵呵,我就说不像是嘛,你总是忙三火四的。
母亲说,得了吧,你不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么?停了一会儿,母亲说,其实要是照理说,我觉得那个女孩还是挺好看的。
父亲也松了一口气,说:哦,还可以,是挺好看的。
老余家的孩子
在造纸厂二号楼,最特殊的是老余家的孩子。老余是个山东人。早年逃荒过来的,老余原来也是厂里的干部,开始后,老余被查出家庭问题,老余隐瞒了自己的出身,老余的上辈是破落地主。这就肯定不能当干部了,本来是要把老余遣返的,鉴于老余一直表现很好,老余就被下到车间去当了焊工。既然老余的出身是地主,老余的孩子就成了“狗崽子”。就受到二号楼孩子们的歧视。
老余家四个孩子,两男两女,不知怎么生的,两头是姑娘,中间是小于,都差个一岁两岁,最大的十岁,最小的才三四岁。你想啊,十几岁的孩子正是爱玩的时候,哪里知道大人的事情,尽管老余事先已经告诫孩子不让出去玩,不让和周围的孩子发生争执,孩子们也还是经常在一块儿玩。在一块儿争吵,吵着吵着,老余家的孩子就被骂作狗崽子,老余家的老大虽说是姑娘,就要扑上去和别人打架。打架的结果是把妈妈们引来了,别人家的妈妈来了之后是帮着孩子指责老余家的孩子,而老余家的妈妈来了,啥话不说,把自己的孩子一扯,回家去了。回到家里,妈妈不打不骂,妈妈就是哭,哭得孩子们直害怕,就也跟着哭。孩子们哭是真哭,开了河似的,用手边哭边擦眼泪,泪、汗水以及灰尘,搅和在一起,小脏手一抹,你想那脸还有好吗,就擦得花里胡哨。妈妈看着一个个都成了小花脸就忍不住笑了。妈妈说,你们都跟着哭啥,死人了似的。孩子们就不哭了,愣愣地看着妈妈。妈妈就拽过手巾,那手巾也早已看不出颜色,用水湿一湿,往孩子们脸上擦,不一会小脸干净了。妈妈就说,你们能不能让大人省心点,不去和外边的孩子玩,自己玩不行吗?妈妈提出的问题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不知道自己怎么玩,妈妈有办法。妈妈就从一个箱子里掏出一把玻璃球给了小二小三,又从箱子里找出四个红红的羊旮旯哈(一种满族人的玩具)丢在老大和老四面前。你们,她一指小二小三,在屋地下弹溜溜。你们,她又一指老大和老四,在炕上玩旮旯哈。几个孩子没有异议,就在自家屋里玩。老余家是一楼,经常有孩子在楼后面疯。他们看见老余家的孩子自己在炕上玩,就很好奇,就过来问,你们玩啥呢?老大就说,玩旮旯哈呢。老四还太小,她在边上看姐姐玩,常常要去捣乱,姐姐往上一口袋,她就要去抓旮旯哈,姐姐手快,早已抓在手中,老四抓不到旮旯哈就咧开嘴哭,老大就赌气地把旮旯哈往炕上一扔,说,我不玩了,你玩吧。老四看姐姐生气,就没了兴致,说还是你玩吧,她就继续在旁边看姐姐的口袋抛起又落下。外面的孩子看见老余家的孩子在家里玩,自得其乐,就觉得不可思议,就问,咋不出来玩呢?老大老二老三就说,我妈不让。外面的孩子就面面相觑,不明白他们咋能这么听妈妈的话。
早上的时候,老大老二老三一起走,推着车子,车子里坐的是老四,老四要去托儿所。老大在正面推,老二老三在两边推,老二老三推着推着就坐上去了,也想享受。老大就把车停下,生气地说,你们是推车还是坐车啊?老二老三就立刻蹦下来,推着推着就又坐上去了,姐
姐就又呵斥,他们就又跳下来,循坏往复。不亦乐乎。到了晚上,老大老二老三也是一起推着车子去接老四,他们刚刚放学,有的还背着书包,就把书包放在车上,去的时候老二老三就要求坐在车里,姐姐就也心甘情愿地推着他们。老四被从托儿所里接出来,手里拎着个小饭盒,说实话除了老大之外,老二老三更多的是奔着这个饭盒来的。他们早上就告诉小妹,一定要给他们剩一点饭菜。那饭菜是妈妈特意给爸爸和小妹做的,他们闻着香极了。他们早上的时候就常常威胁小妹,如果不给留菜他们就不接她,就让她在那里挨阿姨的骂,小妹就害怕了,她宁可少吃饭菜,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挨阿姨的骂。老二老三就抢着去接妹妹的饭盒,妹妹像个小公主似的坐在车上。命令两个贪吃的哥哥说:快开车!姐姐看着两个弟弟快吃没了,就说,给我留点。老二老三就给姐姐留了可怜的一点点,姐姐也不埋怨,几口吃完了,继续推车。四个孩子就听着吱吱呀呀的车轮滚动,就在暮色中走回来了。那时候妈妈已经下班,妈妈在窗户那儿张望,妈妈看见他们回来,就做饭去了。
老余更是爱孩子,老余的爱是连老婆一起爱的。老余为了不让老婆干活,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学着做,他还不怕人家笑话。秋天的时候,老余弄完了秋菜,挖完了菜窖,没事的时候就一边看着孩子在家里玩,一边坐在窗台上织毛衣,老余织的毛衣花样多变,老余干什么总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老大穿一样,老二穿一样,老三老四又穿一样,不重样。老余还会做棉裤,那时候冬天棉衣服都是自己做。老余做的棉裤也和别人的不一样,裤腰长。老余家的孩子就穿着有很长裤腰的棉裤,走起路来有些摇摆,胸前鼓鼓囊囊的。夏天的时候,人们经常看见老余率领着他的四个孩子,老余手里拿着个大盆,孩子有的拿着水壶,有的抱着暖瓶,相跟着往松江路走,人们知道老余这是领着孩子们排油条去了。那时候油条是限量购买,一人一次只能买四根和一碗豆浆。老余就领着孩子在那里排,一次就买二十根果子,十碗豆浆。回到家里,老余给他们分果子,孩子每人四根,大人每人两根。老余把自己的两根留给了媳妇,媳妇不要。他们推来推去。最后孩子吃完了,老三说,你们不吃我吃吧?老三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吃。老余和媳妇就面面相觑,老三不管那些,看着父母没态度,就认为是允许了,就多吃了两根。剩下两根自然被其他孩子一扫而光,爸爸妈妈没吃着油条,就呼噜呼噜地喝豆浆,喝得一天直放屁。
老余还经常领着孩子们去农村。星期天的早晨,老余把孩子们一个个从床上揪起来,给孩子们穿衣,然后就用一个凤凰牌自行车驮着,前边两个小的,后面两个大的,摇摇晃晃地奔哈达湾火车站去了。哈达湾站是个小站,管理不严,老余总坐车就认识了那个把门的,老余每次从农村回来都要给那人捎点东西,老余就不用买票了。不但不用买票,老余还把车交给他看,由此你也可以看出老余的精明。晚上的时候,人们照样看到老余从造纸厂大墙那儿穿过来(那时候骑车带人不让,老余是为了躲避警察),摇摇晃晃的,像耍车技。还是前边两个小的,后面两个大的,但小的都紧紧地捧着个包,显然是下乡的收获。
二号楼的人们就很羡慕老余,说,看人老余家的孩子咋管的,那么听话。不光听话,老余家的孩子还学习好。因为没有孩子和他们玩,他们从小就都习惯了寂寞,他们知道自己成分不好,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因此任何事情上都要比别人付出的代价多,学习好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炫耀,也成了他们试图有一天摆脱父亲影响的唯一途径。虽然那时候不是很重视学习,但老余有他的道理,老余总是和孩子们说。别看眼下不重视,总有重视的时候,没有知识总归不行,老余这些话,后来就显得有点高瞻远瞩。老余督促孩子们学习,总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一会说你得读英语,一会说你得写作文,完全不着边际,实际上孩子早已不用他管,都是认真学习的样子,任凭外边的孩子玩起来的喊声疯成了一片,他们也充耳不闻。
几年以后,恢复高考了。老余家的孩子三个考上了大学,一个考上中专。老四还考上了清华大学,一时在造纸厂引起了轰动。
那时的老余已经退休了,整天面前摆着一碟花生米、一碟小咸菜,小酒壶捏着,坐在窗台上望着窗外的景致喝酒,那幸福的样子也常常让人联想起他在窗台上给他的孩子们织毛衣,絮棉裤的日子。几个退休工人趴在窗台前,和老余议论起往事,都为厂里对老余的不公愤愤不平,老余自己却一点也后悔。老余吱的一声喝了一口酒,老余感慨地说,我要是一直当干部,就不会有这么大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们要不是因为受那些歧视,也可能就和别的孩子一样了。
老余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他认为老天是公平的。
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四个孩子。老余对别人总结似的说。
是啊,当时那些很阳棒的孩子,多数都进了造纸厂,接了父母的班。再后来,企业黄了,那么好的造纸厂卖给了个人,那些当初是孩子,现在已经都是大人的人,他们就不得不买断了,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