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联战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联战争

苏联战争范文1

——对绿通车辆通行费减免进行监督

严格绿通车辆减免程序,配备摄影机、梯子等验货工具、当班收费员认真填写绿通车辆减免登记表、并将减免情况报路段监控分中心登记等流程,防止绿通车辆减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受贿行为;查验时必须有两人以上,所纪检监察人员应按上级有关要求参与绿通车辆查验和监督;纪检监察人员每月专项抽查、审带不少于10次;所纪检监察人员应负责绿通车辆通行费减免的审核工作,对绿通车辆通行费减免工作进行专项审核,并建立专门的审核记录以备查。

——对所务公开进行监督

监督完善所务公开栏,保证所公开内容的真实性,使所行政行为阳光化,自觉接受员工群众的监督;监督所办公室将检查内容、对象、范围、方法、时限、程序以及规定和制度公开;监督及时公开各种对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决定、当月收支总额、食堂伙食费的使用、财务报表、业务公示、小型工程项目进度执行中各环节情况等;监督及时公开上级拨款外其它非主营收入。

——对小型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监督

对所站单项工程在5千至10万以内的小型养护、绿化、房建项目进行监督,由所站招投标小组组织实施,并报管理处纪检监察备案;项目自立项至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纪检监察部门对各环节、各程序实施实行全过程监督;资金支付按合同执行,如有设计变更应有变更理由、工程清单、变更金额、所务会研究意见或上级批复。

——对“三人行”采购管理进行监督

所站物品采购必须坚持“秉公办事、维护本所利益”的原则,增加透明度,防止可能出现的贪污行为;所站大宗采购物品必须实行“三人行”制度,其中一人为纪检监察人员;规范员工食堂日常采购办法,同时实行“三人行”制度;所纪检监察人员必须严格监督所站大宗采购物品按程序采购。

苏联战争范文2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以及学生团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去亲身参与和体验这个项目,并在项目实施后进行自身感想的分享,最终形成理论,运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素质拓展训练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改变了过去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中去,并通过分享知识、自我总结和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的目的。

1.2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素质拓展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讲台延伸到了各类教育中,德育教育更是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还主要是通过学校专设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育和学习,其专业性虽然强,但其涉及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影响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我们需要清除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针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想要真正的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必须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台上转变到生活中。而这一转变的一个优秀载体就是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本身涉及内容广泛,项目种类丰富,极大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了实现。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把无形的教育渗透到了实践中,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给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大的补充。

1.3 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想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需要实践活动,大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运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每项项目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和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在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牢固的知识,形成针对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的深入能够帮助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团队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然在各类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得到了强化,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道德信念,为学生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素质拓展训练

2.1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课程来讲,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身需要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需要具备完整、丰富的培训主题外,更需要明确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并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内容,制定出与思想政治内容相符合和适应的训练项目。当然还需要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能够对不同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做出合理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始终坚持和努力,进一步达到最终目标。

2.2 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始终将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载体

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想要顺利有序的进行,需要依托学校内容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并将其做到拓展训练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素质拓展训练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就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也需要将那些涉及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的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相关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当然, 针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团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调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制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定

为了提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以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可以采用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度的方式,通过学分认证制定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参与素质训练的活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2.4 做好素质拓展训练的师资投入

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资培养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在素质拓展训练师生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其师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其能够从内心接受和理解体验式素质拓展活动的内涵,此外,还需要拓展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实特征以及心理状况时,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苏联战争范文3

受益行业高速发展 集中度将提升

打开芭田股份的官方网站,映入眼帘的突出字眼是“食物链营养专家”。事实上,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复合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国土壤肥料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之一。本刊研究员发现,复合肥是化肥行业表现最好的子行业,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复合肥施用量达到1608.60万吨、1698.70万吨、1798.50万吨(折纯),1990年到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23%(参见图1)。如果未来几年复合肥的年均增长率以8%计算,至2015年我国复合肥施用量将达到2642.59万吨(折纯)。

而公司用非公开增发所募集资金投向的灌溉施肥既符合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势,又特别有利于我国解决水资源贫乏、农业缺水的现状。业人士分析,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起合,相互促进,可大大节省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成本。目前,国内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应用面积都较发达农业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提升空间非常大。

据了解,目前国内复合肥行业的主要公司有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山东鲁西化工、金正大、史丹利、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芭田股份等。其中,芭田股份是最为专注于复合肥的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同时,我国复合肥目前行业集中度很低,数据显示,2011年复合肥销售收入排名前三位的新洋丰、金正大和史丹利合计市场占有率为14.13%。若参照国外行业情况来看,YARA国际一家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就接近20%。未来,复合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芭田股份,有望从中充分受益。

拥有多项核心技术

据了解,在复合肥生产过程中,目前代表性的工艺技术有4种:圆盘造粒、转鼓造粒、料浆造粒和高塔造粒技术等。其中,高塔造粒工艺技术最为先进,具有外观光滑、抗压强度高、产品不易板结等特点,为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公司所采用。芭田股份在松岗、内蒙古以及徐州的生产线均采用该工艺生产。同时,公司还抓住机遇,开发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由“芭田灌溉肥料+芭田施肥方法+芭田灌溉设施”所组成;在缓释肥股领域,公司也掌握了国内领先的技术。

资料显示,2012年,公司实施平台创新战略,技术创新进入井喷期,全年新增专利申请59件,新增授权专利41件。截至去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62项,授权专利82项,专利申请量及拥有量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另外一个数据也值得投资者关注,即公司在2012年的研发支出达7949.1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67%,在国内同行中居较高水平。

完整的产业链一体化

化肥行业的产业链不长,也不复杂,上游为矿产资源、中游为化肥制造,下游为农户消费(参见图2)。由于复合肥料包括氮、磷及钾三种主要材料中的至少两种,因此,很多企业想拥有磷矿或钾矿资源。

为此,公司为了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选择不惜重金介入上游磷矿资源。资料显示,去年5月份,公司出资2亿元在贵州设立全资子公司,与贵州瓮安县人民政府签订《聚磷酸等高磷复马及配套磷化工项目投资协议书》,实现了公司进军磷矿资源的目标。此举也将有利于公司实现磷矿资源的低成本自给与综合利用。同时,公司着力在下游环节提高配方技术和农化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预计在未年几年,完整产业链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将会明显体现出来。

业绩高增长苗头初现

苏联战争范文4

关键词:丝裂霉素C;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6-02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疾病。目前可用药物及激光治疗,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常规滤过手术。传统的滤过性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降压效果显著,手术操作简便,但由于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多而影响治疗效果[1,2]。有报道,单纯滤过手术成功率仅为11%~33%[3]。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单纯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70例(70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女33例,男37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例。

1.2方法:显微镜下,以穹窿部结膜为基底做结膜瓣。剥离至角膜缘前界大约115mm,将含丝裂霉素C0.25/L棉片放置于巩膜瓣下,棉片做成略大于巩膜瓣大小,3~5min后将棉片丢弃。然后迅速用60~100ml平衡盐溶液冲洗巩膜瓣。从角膜缘前方1.0mm透明角膜板层内进针,约1/2角巩膜厚度水平越过角膜和巩膜组织,从巩膜瓣侧切口(约在中央部)旁的巩膜处出针,从角膜缘后方巩膜出进针,约在1/2角巩膜厚度水平越过角膜缘,并在其前方1.0mm透明角膜处出针,引出线不少于6mm。根据前房形成及前房滤过情况打结松紧。最后经预置的前房穿刺口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连续缝合球结膜组织及分层缝合Tenon囊。

术后应用抗生素和激素静脉滴注3d以预防感染及炎性反应术眼滴0.3%海伦及0.1%科恒眼液4次/d,持续4~6周,美多丽3次/d持续12周。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切口对合和缝线在位情况、滤过泡形态功能、前房形成是否稳定及虹膜反映情况,并测视力和眼压、检查眼底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可调缝线依据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并辅以眼球按摩。

2结果

2.1术后眼压:眼压10-21mmHg为正常眼压,眼压超过21mmHg为眼压升高[4]。术后1周平均眼压14.1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5.8mmHg,术后1年平均眼压17.9mmHg,其中有1眼眼压大于21mmHg,经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2.2术后滤过泡:滤过泡按Kronfeld法分型:Ⅰ型为微小囊泡型;Ⅱ型为弥散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Ⅳ型为包裹型。Ⅰ,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本组病例术后1~3d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1a随访期内Ⅰ,Ⅱ型滤过泡66例,Ⅲ型滤过泡4例;术后随访青光眼患者24个月内Ⅰ,Ⅱ型滤过泡78例,Ⅲ型滤过泡1例,Ⅳ型滤过泡1例。

2.3术后视力:术后视力不变占20%,术后视力提高2行有21眼,占30%,提高2行以上35眼占50%。

2.4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少量前房积血(手术时无异常出血)3例,积血在2~4天内全部吸收;未出现结膜瓣渗漏、前房消失、眼内炎、角膜损伤、脉络膜脱离、持续性低眼压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并发症。

3讨论

滤过性手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治疗方法,施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术需要切透前房并做虹膜根部切除,术中可能突发眼压下降,术后并发症如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等的发生率极高[5]。资料表明,高眼压时进行青光眼手术,手术成功率仅为50%,如果在手术前使用药物将眼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者手术成功率可达90%[6]。可调整缝线的应用,通过术中密缝巩膜瓣使巩膜瓣暂时紧密闭合,房水经滤过道流出不至于过多、过快,促进组织的部分愈合,促进早期前房形成和视力恢复[7]。避免了滤过过强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持续性低眼压、黄斑囊样变性、浅前房(浅前房按Spaeth分度[8]分为Ⅰ°轻度浅前房、Ⅰ°裂隙状浅前房、Ⅲ°无前房。)、脉络膜脱离、白内障、视水肿等。同时针对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的眼压增高或滤过不足,可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拆除巩膜瓣可调缝线,并常规行眼球按摩帮助滤过形成[9],从而达到降低眼压、增加滤过的作用。因此,可调节缝线即可保证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又可保证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小梁切除术术后常存在滤过道瘢痕的形成,从而导致滤过功能的丧失。其主要原因是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移行,继发结膜下组织纤维化所致。手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抗纤维化、抗瘢痕化的作用[10],提高手术成功率。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是基于现代青光眼术后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特点,丝裂霉素C影响伤口愈合过程的药物学(抗纤维增阻药物)和非药物学(特殊技术)调节理论的认识,通过合理的组合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1]。目前已经成为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最常用的抗增殖药物[12]。但丝裂霉素C可引起术后早期出现伤口渗漏及角膜上皮缺损、溃疡和穿孔等并发症[13]。所以术中放置丝裂霉素C的时间、浓度及放置部位,应视不同情况而定[14]。因此,护理人员要了解青光眼临床用药的新进展,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15]。

20世纪80年代Zimmeman等提出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新发展且尚存争议的青光眼术式,由于其保留了小梁网-Descemet膜,适度控制房水外流,能显著降低传统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16],因此具有诸多优点[17、18]:①不影响眼内组织,术后炎性反应轻微;②术后并发症轻、视力波动小、恢复快;③能与自内障和玻璃体手术联合进行。但其疗效需要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等循证医学支持。

苏联战争范文5

一名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俄国人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简直像一座炉火映红的巨大熔炉。”

面对这段惨烈的历史,艺术家们依据各自不同的历史观察、艺术见解和现实需求,在不同年代拍摄出风格不同的战争影片:弗拉基米尔·彼得洛夫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9年),尤·奥泽洛夫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9年),德国人约瑟夫·维尔斯麦尔的《决战斯大林格勒》(1993年),法国人让-雅克·阿诺的《决战中的较量》(2001年)。有趣的是,在全新演绎的《斯大林格勒》中,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及其主演托马斯·克莱舒曼还分别是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决战斯大林格勒》的演员。当我们讨论当下热映的《斯大林格勒》时,不孤立地探讨这部电影,而是将其放置在不断被重述的战争片系列之中,将可能成为一次富有启发的思考历程。

寻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

毋庸置疑,苏联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创造了电影艺术的高峰:苏联蒙太奇学派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苏维埃国家初建时期,困扰电影大师的是怎样建立一种不同既往的社会主义电影语言,来表达不同既往的新价值观。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兴起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基于强调“冲突”性的蒙太奇理论,苏联早期的战争片(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创造出一种充满斗争性、原创性且极具艺术感的电影语言:通过画面的并置和不规则构图,呈现“冲突”而非和谐,通过“冲突”的陌生化效果,让观众领悟世界内在的不平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战争片中,蒙太奇学派的理论渐渐淡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另一番极具原创性的电影表述方式。此时的战争片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长镜头(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形成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既往蒙太奇理论那种“冲突”的美学,又以某种方式得到很好的保留,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好莱坞现实主义的差异所在。好莱坞现实主义注重镜头间的顺滑连接,叙事很流畅。这与苏联蒙太奇学派那种“突破画框”的斗争性格格不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作为战争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苏联首次拍摄成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

应当说,这部电影作为斯大林70大寿的献礼之作,其背景正是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顶峰时期。为了庆祝70大寿,苏维埃组成了特别委员会,命名了“斯大林周”,出版了《斯大林文集》,人们纷纷学习斯大林的思想。在这股热潮之中,作为苏维埃文化事业的核心,电影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这部电影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拍摄成一部史诗电影,也是为了颂扬斯大林的功绩。但尽管有个人崇拜的色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苏联战争片的闪光之处。

随着片头翻开的巨书,历史一幕一幕地展开。在此,影片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语言有着娴熟的应用。战争画面基本上不采用稳定构图,即使在运动镜头中,观众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画面“冲破边框”的强大震撼。影片中一个较快的向前移动镜头,画面中充斥着炮火和坦克。镜头随即切换为固定大仰角镜头,在一个倾斜的构图中,一位母亲从濒临倒塌的楼房中走出,怀中抱着死去的孩子,头顶天幕上是黑色的烟雾和乌云。大仰拍镜头中,隐约可见母亲眼中的泪光。

应当说,镜头所传递出的动荡之感来自于战争本身携带的恐怖,但并不止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独创性的电影语言,其“冲突”的内核事实上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冲击——在景深镜头、蒙太奇和大仰角、对角线等不稳定构图的共同营造之下,人们看到战争,并进而感到一种变革的力量,这才是影片更想展现的。也正是在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战争场景与此后俄罗斯电影中好莱坞化的战争场景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影片中的冲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外在的视觉景观和调味品。战争所引发的观影焦虑并不来自于血腥暴力和大场面,而是来自于那种深层的斗争性:世界不是和谐的,它充满矛盾和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战争片几乎存在着天然的亲和。也正因为此,尽管这部《斯大林格勒战役》因出于斯大林崇拜的鼎盛时期而显示出个人崇拜的印记,诸如对朱可夫的智谋与运筹帷幄含糊其辞,战役的胜利都被呈现为斯大林英明决策的结果。但影片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呈现仍然是震撼而有力的,每一个画面都几乎要“冲破画框”、喷涌出来。

“解冻”中重构战争片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遭到批判,战争片在“解冻”潮流中被重写。这次重写对于苏联战争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构成了此后苏联和俄罗斯战争片的某种范例,直到近期乏善可陈的《毒太阳2》或《斯大林格勒》中,仍然可以看到“解冻”式的残迹。

“解冻”带有十足的去政治化内涵。它借助对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否定,全面改写了此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什么来“解冻”呢?当然是人道主义。在“解冻”时期的著名战争片《第四十一个》(1956年)中,美丽的女战士,已经开始被白匪军官深情的蓝眼睛所吸引。战士写不出诗歌,向白匪军官请教。白匪军官真诚地告诉她:“读书吧!”在此,苏联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置换,现实内在的“冲突”已经转换为和谐美好的爱情,一切阶级都不重要,爱情可以弥合所有裂隙,人完全可以爱上自己的敌人。于是,爱情开始成为战争片中替代“冲突”的元素,而隐藏在爱情背后的人性及各种普世价值,也开始繁复地纠缠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瓦西里耶夫大获成功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延续了这一脉络。这部小说被改编为话剧、电影和歌剧等众多艺术形式。在1973年的电影版中,每个姑娘都拥有一段战争“前史”,这些历史无一不关乎爱情。而影片为了刻意强调爱情的神圣美好,将这些回忆爱情的段落呈现为彩色画面,它们与战争的黑白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一时代语境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一历史事件获得重述(《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9年),人道主义叙述模式成为其间醒目的变化。这一版本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生活场景和爱情佐料的加入。女兵第一次用枪打死了敌人,伤心地大哭起来。男兵安慰她说:“小傻瓜,这可是敌人。”影片便借助女兵女性的身份表达出两个要点:第一,女兵答道:“我知道他们做了很多孽,可还是觉得难受。”——人道主义可以超越现实的苦难与差异,纳粹虽是恶魔,你依然可以同情它。第二,女兵深情地对男兵说:“我喜欢你……在战场上该说真话。”——爱情被确立为“真实的”,无关爱情的一切——比如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而牺牲——仿佛都变成“虚伪的”。在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经遭遇改写,曾经充斥画面的战斗性被置换为爱的表述,人道主义开始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出现在战争片中。

毋宁说,尽管“冲突”被置换,但这一时期的苏联战争片依然是充满魅力的。一方面,所谓的“人性之美”突破了苏联专制主义对于人性的遮蔽与无视,成为当时针对专制主义颇为有力的批判武器。另一方面,这种人道主义又在战争表述中引发出一种“反战”的和平的美好想象,它坚信只要人类彼此相爱、彼此同情,现实中的一切苦难都将不复存在。这种人道主义乌托邦也构成了《第四十一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战争片的魅力所在。当然,“反战”其实并非人道主义所独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于“反战”以及战争的残酷也是毫不讳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9年)中怀抱孩子流泪的母亲便是极好的例子。但人道主义的反战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战如此不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呈现战争的残酷,并进而呈现现实中的“冲突”,用以询唤革命的主体,用行动来改变现实。人道主义则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爱的乌托邦,它告诉人们,爱可以抚平一切。

“后苏联时代”的思想真空

同样是反战话语,前者成立的前提是人们相信自己拥有变革世界的力量,后者成立的前提是爱和人性想象的有效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欧剧变前夕出现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透露出不同既往的信息——人道主义和爱情的美好想象正濒临崩溃,一种世俗的关于生存的话语正在蚕食脆弱不堪的爱情理想。影片中的瓦夏跟陌生女孩结婚,为的是给女孩留下一张军人领款证。但随即女孩也被征兵,女孩向瓦夏表示感谢,并告诉他自己已经不需要军人证了。在此,与其说东欧剧变前人们的生活日益困苦,生存危机掩盖了爱情,不如说早在东欧剧变之前,人道主义话语便已经危机重重,爱或人性的普世价值已经无法诠释现实生活的苦难。同时,如果认为东欧剧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能够拯救这种精神危机,那便大错特错了,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并没有给“后苏联时代”的战争片提供拯救性力量,恰恰相反,更深的精神危机正在来临。

或许可以将俄罗斯国产大片《莫斯科2017》(2012年)作为“后苏联时代”的寓言。告别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并没有发现“美丽新世界”,而是一举陷落到全球化生物链的底层。第一世界的财团们正在研制新垃圾食品,俄罗斯人的饮食结构正在直接被其操纵,身体正在发生变异。在此,那个上世纪80年代缺衣少食的孩子并没有见证市场与人性,而是见证着人人为自己、弱肉强食的灾难。这种灾难给俄罗斯战争片带来两个不同既往的体验。首先,战争片渐趋好莱坞化,“冲突”和“反战”都被战争场面的奇观化所取代。大场面、血腥、暴力及技术构成战争片的全部看点。其次,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人道主义乌托邦不复存在,爱情也丧失了往日的魅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苏联时代”的思想真空。

苏联战争范文6

关键词:俄罗斯;军事油画;人道主义精神;精神体现

前言

在苏俄军事油画中,对于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很好的体现,而在苏俄军事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加以有效的体现,与其和艺术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俄军事油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至今,苏俄军事油画中呈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方式主要包括讴歌英雄使命、关注平凡的生命、缅怀战火中的温情、诗化乡愁和直面战争痛苦。苏俄军事油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我国的军事油画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所以对于苏俄军事油画中的精神进行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苏俄军事油画发展概述

苏俄军事油画中之所以会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其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俄罗斯东正教是苏俄军事油画人道主义精神的起源,东正教有着非常浓厚的人道主义和道德理想色彩,而这些扎根于俄罗斯民众的心中,并且在其民族性格中得到了沉淀,所以对于其艺术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后来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又进一步影响了俄罗斯的艺术创作,最终使得俄罗斯艺术创作的内涵更加深广,形式也更加丰富。

在十月革命至卫国战争期间,苏俄的军事油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由于历史的大变革,使得俄罗斯的艺术创作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一时间新文化形式、新艺术形式不断的涌现,而且列宁也提出关于艺术的论断,强调艺术必须要服务于最底层的民众,所以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使得这一时期的军事油画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如此,但是苏俄军事油画中的人道主义关怀仍未中断,在这一期间的军事油画中,仍然体现着对于底层群众的关怀及对和平的渴望。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期间,苏俄美术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系列的美术社团相继成立,艺术思想也异常活跃,而这一阶段的军事油画更加趋向于对于朴素情感的表现,在军事油画中对于普通士兵生活和训练状态进行了展现,但是这也是和平时期人道主义的一个体现,所以这一阶段的军事油画往往都是对于普通士兵的奉献及坚强进行歌颂。

而在卫国战争到苏联解体之前,这一阶段的战争尤为残酷,整个国家面临着深重的灾难,经过不屈的奋斗,苏联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而这场战争也大大地刺激了苏联的画家们,直到苏联解体前,卫国战争的题材经常出现在苏联军事油画之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着对于战争的愤怒,比如说普拉斯托夫的《法西斯的飞机飞过之后》以及拉科技昂诺夫的《前线来信》等作品,都表达着这些情感。在卫国战争期间,军事油画作家们对于战争进行了描写,在其作品之中歌颂了苏联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献身精神,虽然面临着深重的灾难,他们仍然在其作品中对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表达。而在苏联解体之后,苏俄的军事油画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且取得了很多的发展。

二、苏俄军事油画中的精神解读

(一)爱国精神的解读

通过对于苏俄军事油画发展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军事油画作品之中,都对爱国的精神进行了很好的体现,苏俄军事油画大都是以战争作为素材,通过对于这些素材的描绘来表达出艺术家的爱国之情,来体现出整个民族的爱国之情。比如说艺术家通过对于英雄的赞美和讴歌来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很好的展示,这些英雄在战争中承担着拯救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为了和平而与敌人不断的抗争,在苏俄的油画作品之中,从来没有停止对于英雄和正义的歌颂。在苏俄的军事油画之中,这些英雄可以是小孩,也可以是老人,还可以是妇女,但是他们都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通过牺牲自我来救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比如说在阿・伊・因戴扎罗夫的作品《狙击手》中,描绘了以为年仅十二三岁的小伙子在胸前挂着一把狙击枪,脸上还有着天真的笑容,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战争中的狙击英雄,正是因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才使得他在如此小的年龄就拿着枪走向了战场,捍卫民族。

(二)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

战争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在战争中,人们流离失所,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因此在苏俄的军事油画作品中,还对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体现,充分地体现了对于战争中人们的关怀,虽然在苏俄军事油画中有很多关于英雄的描绘,但是也从不缺乏对于平凡生命的关注,所以在苏俄军事油画中,既通过对于英雄的描绘来对爱国精神进行了表达,同时又通过对于平凡生命的描绘来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苏俄的军事油画作家也对这些平凡生命的奉献精神和人性美进行了赞扬。而在苏俄军事油画中出现的平凡的生命大都是老人、妇女或者小孩,画家通过军事油画的创作既抒发了对于他们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时又赞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比如说巴普柯夫的《小护士》,所描述的就是战地医院里一位小护士守护在伤者病床前的景象,从一个护士的角度来对战争中妇女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充分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三)民族精神解读

在苏俄军事油画之中,还对于民族精神和信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比如说萨维茨基的《游击队的圣母》,就将传统文化中的圣母画像的样式应用到了其画作之中,使得军事油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充分地体现了其民族精神和信仰。无论是对于英雄还是平凡的生命的描绘,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英勇奋斗。

三、结语

苏俄军事油画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苏俄军事油画作品还对民族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及爱国精神进行了有效的展现,军事油画已然是苏俄油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于许多精神进行了有效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李永林.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历史启示[J].美术观察,2005,(9):16-17.

[2]杨友成.中西油画艺术的创作背景与现念比较[J].美术界,2013,(1):85.

上一篇天下有雪

下一篇悔恨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