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社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公众需求;社会管理;管理创新;社区化建设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每一个层面都与公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表达是需求。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管理在管理理念、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使社会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取得为民、利民和惠民的实效。诸城市以满足群众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社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为重点,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诸城模式”。

一、公众需求产生的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

当前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基本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凸显。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县级市,诸城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1.6亿元,人均7500美元,高出全国将近一半。财政总收入6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3亿元,高出内地很多地级市;城乡统筹也在全国前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延伸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68元(全国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4元(全国7917元),城乡收入比例1:1.68左右(全国1:3.1)。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尤为明显的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建设力度偏弱不相一致,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诸城在2007年推进社区化建设和服务之前,面临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够深入、农村基层的生产要素难以集约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难以普及等问题。由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必然产生相应的社会需求。

二、公众需求的变化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公众需求发现、维护、满足的过程,当前,公众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近年,社会开始涌现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而且,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户籍人向流动人转化,单位模式已经无法完全管理这部分群体。从而使社会各个阶层产生各自不同的需求。

2、群众社会诉求提高,精神需求不断上升。伴随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众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不断增多,干群矛盾日益凸显。原因就是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的社会性和精神性需求上升并呈现多元化特证,而我们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在推动社区化建设的进程中,诸城市的208处农村社区和25处城市社区均设立了综合文化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均设有有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等。如土墙社区的书屋每年最少都会更新1000多册图书,还配备专用的阅读器,使文盲可以到此“听”书,盲人也可以到这里来看“书”,前来阅读书籍的群众人数众多,反映了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3、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提高,参与能力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渐成时代潮流。2007年国家预防腐败局官方网站开通后,访问量过大致使网站几度瘫痪;2011年个税起征点征求民意、一个月收到意见超过23万条;从微博打假到网络反腐,从价格听证到空气检测,都折射了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参与热情的高涨。正如政治学所揭示的,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只有给个人或团体的参与提供顺畅渠道,其行为才不致冲击社会秩序。

三、从公众需求出发,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使社会管理更有针对性,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1、树立民本思想,加强民生制度建设。民生利益无小事,要将民本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思想中,将公众需求和意愿作为政府工作的源动力,深入基层实际,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要健全和完善民生制度,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诸城是整建制推行农村社区化的先行者,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诸城市在2007年找到另一种焕发市民活力的‘良药’:两公里社区服务圈,使得农民在两公里之内就能享受到各种文化设施,加强了农村的文化建设。”在他看来,“这些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习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群众要求致富,健康和安全,这些根本的需求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根据中央要求把诸城培育成为东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整体上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的要求,诸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多村一社区,就地城镇化”这一特色鲜明的诸城模式。网格化是基础,每个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一网,20-30户为一格,每格设信息联络员,把治安维稳、民生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统一纳入网格,明确责任。目前,诸城市共划分235个社区单元网格,设立了1738个网、8736个格,建立起10468人的信息联络员队伍,联络员通过网格了解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内,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利用网格化创新管理方法有效突破了社会管理瓶颈,以“服务”代替原来的“管控”,消除了社会管理的“盲区”。诸城最初建农村社区,在中心村设立服务大厅,很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打破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一是要强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切实解决面向居(村)民的日常服务问题;二是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强自治;三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2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从中央提出加强社会管理以来,检察机关紧紧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本性问题,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检察职能,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重视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也不断增强,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矛盾相对凸显,检察机关虽在社会管理很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创新,但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和人民群众较高期望,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观念有待更新

很多人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行使检察权,而社会管理是行政机关的职责,与检察机关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思想有失偏颇,没有认清检察权行使的最终目的,割裂了检察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检察权行使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也说明社会管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检察机关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二)社会管理创新动力有待提高

检察机关普遍存在着案多事多人少的矛盾,大多数检察官每天埋头办案、办事,创新时间有限,创新意识也不高,甚至有些人认为检察机关的职责就是维护法律权威,重点还是依法办事,不应随意创新,而且创新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人手、经费、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达成有效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目前检察机关进行某些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根据上级部署被动开展工作,社会管理自主创新能力及其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的效率有待提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检察机关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往往需要行政部门、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协助配合,在参与者众的情况下,难以避免会出现沟通协调不及时,遇到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降低了社会管理的合作执行效率。检察机关如何加强与行政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协调配合,明确各方责任,顺通沟通协调机制,优化社会管理效果,成为当前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

二、检察机关加强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正确树立社会管理意识

1、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检察长指出,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所以,应当纠正在检察机关内部长期存在的错误理念,即社会管理是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与司法机关没太大关系。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检察机关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2、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人本”意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检察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关注民生、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3、不断强化“合作”意识

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检察院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协调配合,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互联网的服务和管理,提高合作意识,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合作中切实抓好落实,在落实中有效协作服务。

(二)立足检察本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坚持把认真执法办案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流程

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作用,树立依法打击犯罪本身就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坚持学习由高检院的指导性案例,用指导性案例指导和规范办案,防范执法偏差。重点是定期认真内省、规范和提高执法办案流程,切实保证案件质量,为根除涉检隐患打下坚实基础。

(2)进一步突出执法办案重点

检察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的严重刑事犯罪,维护人民群众正常和谐的工作生活秩序;要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惩治力度,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人身权利和民益。

(3)进一步建立健全案件管理机制

随着检察机关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检察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有了不断提高,但执法办案中不严格依法办事、不按工作规范要求办案的问题仍有存在。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案件管理机制,在原有检务督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集立案、办案、审批、查询、监督于一体的执法办案管理监督系统,实现执法管理监督的全程化、精细化、实时化、公开化,进一步提高案件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水平。

2、坚持把完善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进一步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与法院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将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对复杂、疑难或者检、法两家存在重大分歧的公诉案件启动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对案件争议焦点充分沟通多方了解,使法院全面了解案情,避免误判。

第二、进一步推进监督配合机制建设。以平潭县人民检察院为例,在与法院联合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与税务、烟草、工商、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与法院协调,就民刑案件执行环节进一步达成更加规范、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工作细则。

第三、进一步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要结合办案认真分析研究犯罪类型、发案原因和规律特点,掌握地方刑事犯罪趋势和治安动态,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检察建议,发挥检察建议在促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有效解决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完善。

3、坚持把化解矛盾贯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始终

(1)不断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两扩大、两减少”的要求,对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坚持“严打”方针。对罪行轻微的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以及初犯、偶犯、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犯罪,立足于化解矛盾,不断完善和规范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刑事和解机制,结合办案教育挽救和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2)积极推行涉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强化风险意识,积极完善自侦、审查逮捕、审查案件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于引发的犯罪、涉众型犯罪、重大复杂案件、当事双方严重对立或网络媒体、社会各界关注的敏感案件,要进行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的风险评估,预测和防范办案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预案,防止因执法不当或沟通不足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做好接待来访人员工作,耐心解释办案进程及相关法律规定,尽量化解或正确处理初访反应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

(3)继续探索使用刑事和解,积极推行答疑说理和听证制度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要继续探索使用刑事和解,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对一些疑难复杂的批捕、案件要主动实行答疑说理和听证会,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教育,把答疑说理教育制度贯穿执法办案的全过程,让当事人及其家属明白捕诉或不捕不诉的理由,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群众监督之下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使检察权,消除盲目上访隐患。

4、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

首先,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把检察工作向社区、农村、企业延伸,进一步强化检察宣传工作,通过“三措施”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检察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一是深入群众,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开展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普法知识。二是宣讲教育,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宣讲与企业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司法案例以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等,提高群众对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认知水平。三是积极沟通协调解决,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深入分析群众、企业反映的问题,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主动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献言献策,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将各种影响社会和谐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3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矫正;创新

随着《刑法》、《刑事诉讼法》对社区矫正制度的确定,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普及。社区矫正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区矫正规模的扩大、矫正对象的增加,矫正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和教育,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是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社区矫正的试点,刑法的修正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实施,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的问题,《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全面规范了社区矫正的整个工作流程。是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要求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对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严格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社区矫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社区矫正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开展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一)社区矫正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含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社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确立社区矫正制度,实现了刑法运行模式由“国家本位”向“国家――社会”双本位的过渡,加强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犯罪控制方面的协同和配合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矫正是植根于社区,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管理下,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种犯罪控制模式,是“国家――社会”双本位的犯罪控制思路的具体体现。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对传统社会控制论以及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做到既能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又能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同时,社区矫正制度的不断发展又取决于能否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管理力量在教育和改造罪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刑事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他们是互相推进的关系。社区矫正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形势的需要,是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制度的有益探索。

(二)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

将罪犯置于社区进行监管,不剥夺其人身自由,给予其矫正所需要的帮助和保护,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避免了犯罪人“监狱化”的恶果和交叉感染的副作用。社区矫正制度合理区分了罪犯的社会危害程度,对轻罪,侧重矫正,打破了我国以往一贯的监狱执行方式。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手段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罪犯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有意探索。

(三)社区矫正契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区矫正制度顺应了刑法保护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双重目的,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促使犯罪分子重新回归社会。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下,社区矫正通过社会化、法制化和人性化的矫正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从社区矫正的法律价值和正义取向来看,它是以惩罚为基础,以矫正为主的刑罚制度,蕴含着刑罚的惩罚性和修复性的双重价值,以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形势的需要,契合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8万余人,累计解除矫正48.2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40万人,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直控制在0.2%左右。[1]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始于2005年,是全国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2009年底全面铺开,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矫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截至2012年,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0871人,解除19862人,在册21009人。其中管制579人,缓刑15495人,假释3174人,暂予监外执行1222人,剥夺政治权利539人[2]。主要做法有:

(一) 重视队伍建设

为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河北省、市、县、乡镇、村(居)分别设立了四级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实现了社区矫正组织机构的全覆盖,有11个县区专门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以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壮大社区矫正三支队伍:即:司法行政指导管理队伍、帮教队伍、志愿者队伍。各市、县司法局、基层司法所选调5430名骨干,充实到各级社区矫正机构中;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职业化帮教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全省招聘社会工作者3495名;社会志愿者为主体的帮教志愿者队伍,总人数已达12587名。目前,全省基本构建起了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一条龙”式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模式。[3]目前,全省4万多名专兼职社区矫正工作者投入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中。

(二)创新管理模式

我国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第一环节――审前调查。这是我省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的首创,成为一大亮点。审前调查是社区矫正工作向前延伸的一项新举措,即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所在适用社区矫正前,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调查评估报告作为司法机关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依据。2010年,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社区矫正管理局,构建了覆盖全区的三级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形成了现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审前调查。我省大力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个地级市司法局、154个县(市、区)司法局及其所属乡镇(街道)司法所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到全省90%的县(市、区)。通过信息平台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区域监控管理、警示告知管理、信息交互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矫正考核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2011年初,河北省司法厅在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年底前全省50%以上的县(市、区)要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管理。截至2011年底,全省50%以上的县(市、区)已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管理。通过定位管理,有效加强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各项监管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创新矫正方法

我省司法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行为矫正、心理矫正、帮困扶助等形式发挥教育矫正的作用。一些地方建立了集教育、技能培训、技防监控、公益劳动一体化的社区矫正基地。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抓好四个基地建设。一是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将河北省承德监狱、上板城监狱作为社区矫正人员警示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接受警示教育。二是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双滦区司法局与林业部门协调,建立了育新林公益劳动基地,定期集中组织矫正对象对山地进行绿化。通过组织公益劳动,增强了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矫正效果。三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双滦司法局联系劳动保障事务站、就业服务局等单位组织的培训班或招聘会,有针对性地安排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其顺利就业和创业。四是建立就业安置基地。双滦司法局与辖区内有关企业建立联系,为有就业愿望的矫正对象安排就业,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探索安置帮教的新方法。承德市双滦区司法局在服刑人员释放前一个月,开展以“组织一次现场沟通交流、介绍一下家乡新貌、带去一份亲人嘱托、送上一份爱心礼物”为主题的提前帮教活动。服刑人员出监时,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帮教小组及家属将其接回,做到公安民警、司法所干警、帮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及家属“五见面”,签订帮教协议,实现提前接茬、无缝衔接、教育管理三到位。[4]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就业安置基地为依托,乡镇、街道为单位,帮助解教人员解决生活、就业困难。

(四)问题与思考

由于各地区矫正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在“联合办公”模式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矫正机构建设不足。由于地区间的差异,条件差的社区社会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矫正工作无法开展。有的司法所在编人员少,任务繁杂,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矫正队伍水平不高。由于缺少专业人员,临时机构组成人员和社会志愿者没有经过业务培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法律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尤其是缺乏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矫正经验,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二是社区矫正机构多头管理。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制度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除了《通知》、《实施办法》各地的具体制度各不相同。社区矫正管理机关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牵头、司法机关紧密配合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司法所受地区政法委、司法局、街道办事处、社工组织等机构的监督、管理。各领导机关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要向领导机关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汇报还要应酬工作检查,本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矫正工作上,由于多头管理的存在,常常造成他们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重心的偏离。三是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现行法律规定社会服刑人员包括管制、缓刑、暂与监外执行、假释由公安机关执行,两高两部的《通知》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关。刑罚执行机关与工作机关不统一,必然影响刑罚执行工作的统一性;责任与权利分离的状况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无人负责和执法的随意性。当服刑犯下落不明时,司法所在无法找到本人时,会要求基层派出所寻找,派出所认为既然已经纳入社区矫正,责任在司法所。由于职责不清会导致脱管、漏管和无人监管的情况。在“联合办公”模式下人民检察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缺少法律规范的制约,加之各参与主体在权限和职能划分上的混乱,导致检察监督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三、制度改革与完善

社区矫正是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

司法所承担着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可吸纳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社会管理的人员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司法所的经济投入,增加办公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从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保障。确保司法所能够切实履行职责,提高矫正的工作水平。

(二)加强各部门的配合

在工作中,司法机关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明确各部门的职权、任务、职责范围,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要统一程序、统一实施,进一步完善交付执行、执行变更、监管考察的工作机制,避免在法律文书送达、罪犯转移等环节发生漏管、脱管的现象。审判机关应及时送达法律执行文书。执行机关应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建立健全文书档案,使矫正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彻底摒弃那种考察监督就是给犯人登记、存档的思想,把社区矫正工作当做教育改造罪犯的系统工程来抓;把专门机关的工作与社区矫正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情况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从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困难入手,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家庭、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造环境,使其在社区执行期间能够遵纪守法,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加强对执行机关、审判机关在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终止及监管措施等方面的监督。发现违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完善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监管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各职能部门要全力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控,以无漏管、无脱管、无重新犯罪、无影响安全稳定事件为工作原则,发挥合力,着力构建运转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四)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

由于《刑法修正案(八)》、《刑事诉讼法》只是对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方法的确定,条文简单操作性不强。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只是司法解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规定不详尽。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才能为社区矫正工作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形成以刑法和刑诉法为基础,以社区矫正法为保障,以社区矫正实施条例为准则,以行政法规和地方规章为补充的中国社区矫正法律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社区矫正工作在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要立足社区不断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的新经验,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实践中提高、在开拓中创新、在前进中完善,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河北法治网http://www: 2012.2.29.

[2]燕赵都市报 2012.7.31.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4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途径

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致使固有的社会管理的理念、能力和手段,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加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加强”就是: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视并强化。“创新”即: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需求和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创新,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方法和机制。 所以,“加强”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加强”。但无论是哪一样创新,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东西,就是社会管理科学化。

一、社会深刻变革对传统社会管理的严峻挑战

社会是由人构建的。但是,单个的人构成不了社会,人与人之间因为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结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家庭、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政党、机关、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为了保障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需要进行管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位管理模式已经失效,传统的社会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增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也使社会管理的跨度明显加大。与此同时,社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现实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从社会阶层机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既使我国社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化,协调社会关系的难度加大。

(三) 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在实现人口有计划、可控制平稳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过程加快,几千年来形成的“金字塔”型家庭代际结构在城市已转变为“421”“倒金字塔”型结构,很多过去依靠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已经逐步成为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未能充分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流动人口的民生问题和服务管理压力越来越大。

(四) 群众对发展社会事业提出新的期待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贫困、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的跨越。随着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等提出更高要求,充满更多新的期待。

二、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

我们平常说的“社会管理”,一般人都把它的主体归咎于“政府”,但其实真正的“社会管理”其实是既包括政府社会管理(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为增进公共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依法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和服务的活动);还包括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行为的活动。)然而,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管理从体制到机制、从历年到方式、从质量到效果,都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

(一) 传统社会功能弱化,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

就如上节所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养老、流动人口、婚姻、事业、两级分化、利益矛盾冲突等问题不断出现并累计,考验社会稳定和社会的有效管理。如何在新形势下整合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相处的秩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社会人口的流动性持续增强,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管理都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对其规范有序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利益格局调整变化,社会管理面临新挑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加剧,现行初次分配结构严重失衡,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偏小,资本收入所占比重过大;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矛盾纠纷居高不下,对抗性及破坏性明显增强,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5

关键词:消防;灾隐患;防控;创新

Abstract: how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cial fire hazard,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and in wenshan team, for example expounds on how to innovate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work methods and promote social performance of fire control work responsibilities, so as to achieve comm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wareness and supervision of social fire hazard and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social fire safety purpose. Practice is a service innovation measures, good source close,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ongenital hidden fire danger; The second is innovation special treatment metho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ynamic fire hazard, The third is the standard social unit self management measures, improve the social unit self management skill. The fourth is vigorously promote and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fir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the fire safety management often effect mechanism.

Keywords: fire; Disaster risk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D0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防控社会火灾隐患是打牢“防火墙”工程的基础,近年来消防安全“五大”活动、“大排查、大整治”、“清剿火患”、“十消防安全整治”工作如火如荼在全国拉开,如何卓有成效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并规范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以文山消防支队为例,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创新社会管理,促单位责任落实”。对于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如何防控社会火灾隐患,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和调研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确保火灾隐患自查自改自除,从而达到自觉与监管共同维护社会消防安全的目的。

一、创新服务举措,把好源头关,有力防控先天性火灾隐患

为深入推进构筑“防火墙”工程和“大排查、大整治”、“清剿火患”、“十消防安全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切实把好火灾隐患防控源头关,文山支队在深化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阳光作业、透明执法”的服务理念,制定了“一次告知、疑难论证、跟踪回访、按时办结、公信回告、舆论监督”的二十四字便民利民方针,着力推行:

服务举措一:出台“首违不罚制、首问跟进制、效率承诺制、两次办结制、一站办结制、超时默许制、短信预约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网络实名制、跟踪服务制、评议回执制”等12项措施。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实施提前介入,指导建筑消防设计。对于行政审批等有争议的问题,采取召开疑难论证会的做法,邀请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和新闻媒体共同研究解决措施,从源头上防止了火灾隐患的产生。仅2010至2012年,支队就举行建筑工程疑难论证会50余次,走访企事业单位600余家,派出技术服务队上门服务300余次。

服务举措二:全面实施“两整顿两通道”工程:整顿消防执法外部环境和整顿个人主义、特权主义思想,开辟建设工程“绿色审批通道”,建立中小学校舍“绿色服务通道”,多渠道方便了人民群众办理消防行政审批手续。倡行“五办作风”(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和“五零要求”(“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零差错”办理、“零距离”指导、“零停留”办公),消除个人主义和特权思想。

服务举措三:实施“消防行政审批告知会议制度”和“解决问题领导约谈集体讨论制度”。多年来,文山支队一直坚持消防行政审批告知会议制度,在建筑工程的审核和验收审批时,召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召开告知会,将建筑工程消防监督管理相关程序、要求、注意事项、法律规定等事项一次性告知并进行疑难解答,确保各单位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建筑工程合格顺利得到验收。当建筑工程建设中出现相关违法事实和疑难问题时,支队实施领导约谈集体讨论制,在相关媒体的关注下,双方领导面对面约谈,促使领导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通过商议、集体讨论最后得出大家公认的解决方案,从而使老大难问题得到化解,而不是采取拖延、遇事就罚的被动深硬工作方式,近年来,许多建设单位真正感觉到了消防部门工作态度和方法的转变,他们理解消防、支持消防的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

服务举措四:着力强化服务评议,推行消防监督服务评价制度,向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发放阳光警务回执卡,了解消防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好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力争建立人民满意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近两年来支队纪委共收回回执卡1200余份,满意率98%,消防工作大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消防工作逐渐深入民心,自觉建立消防责任意识。

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进一步拓展了执法服务效能,提高了执法服务水平,全州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初步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新《消防法》颁布实施以来,通过支队全方位的宣贯、培训及服务指导工作,建筑各行业、部门、单位均能较好履行各自职责,有力地把好了火灾隐患源头关。

二、创新专项整治工作方法,全面防控动态火灾隐患

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是现阶段消防部门集中监督管理,净化消防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但多年来此项工作已形成了死板教条的形式主义,工作任务落实不下去,工作成效显现不出来,在这样推而不动的工作局面下,文山支队痛定思痛,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十个一”工程。

“十个一”工程的指导思想就是专项整治工作采取社会单位自检自查自改与消防部门抽查检查督改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模式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确保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个动员培训会、一份网格责任书、一份火灾隐患自查报告、一份整改承诺书、一份火灾隐患整改报告、一份调查问卷、一次分析会、一堂业务培训课、一套网上执法系统、一套完整工作档案,每一个环节都设有相关的工作表格和标准,既方便基层落实,也方便机关督导。“十个一”工程就是一个清淅的工作思路、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它是工作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2011年“五大”活动工作中,文山支队先后发文《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关于印发“五大”活动奖惩措施规定及考核标准的通知》《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关于实施“十个一”工程进一步深化“五大”活动的通知》以此全面深化“五大”活动,并建立了工作督导机制、实施网格责任机制、联合排查机制、“1对1”督导机制、定期工作通报制度(总体工作每个月通报一次,执法情况每半月通报一次,专项行动每3天通报一次),并适时组派工作组进行明察暗访,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实施问责,并下发督办通知书进行督办跟踪落实。近年多项专项整治活动有力整治了一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重特大火灾事故,社会消防安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消除动态火灾隐患方面,除“十个一”工程外,文山支队制定了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接待制度,在互联网消防网站上公布举报电话,在消防部门设立举报信箱,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收集群众身边火灾隐患,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发放家庭火灾隐患自查自改调查报告表,对于一些重大火灾隐患通过政府挂牌督办和媒体舆论宣传的方法进行监督整改,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火灾隐患消除活动中来,提高了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净化了社会消防安全环境。

三、规范社会单位自我管理办法,提高社会单位自我管理能力

火灾隐患的自查自改能力取决于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方法,自2010年“防火墙”工程实施以来,文山支队抓住机遇,大力推行单位、行业消防管理标准化,有效提高单位、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先后发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标准》《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达标创建工作的通知》,并对重点单位、100平方娱乐场所进行了网格责任分解。文山支队为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想办法出主意,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台新举措,帮助指导社会单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一)加强对社会单位人员素质的培训

培训一批消防安全管理明白人,以此带动本单位的培训及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培训主要是以 “四懂四会”为主要内容,即懂单位的火灾危险性、懂火灾预防措施、懂火灾的扑救方法、懂逃生自救方法;会报火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处理险情事故、会疏散逃生。通过培训,提高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研究制定管理方法和标准,统一全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秩序

支队研究制定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631)台帐本,这善台帐包括6本管理台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记录本、防火巡查记录本、防火检查记录本、消防设施检查保养维修记录本、灭火预案演练记录本、消防工作会议记录本),3本管理文书(火灾隐患当场整改通知书、火灾隐患整改督办通知书、动火许可证)和1本指导手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简称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631”工程。其中《指导手册》的编写本着简单、科学、有效的原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消防安全管理内容、消防安全检查内容、消防管理注意事项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知识,适用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行业部门、个体工商户等消防安全管理,其内容精练、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山州大力实施“631”工程,对于督促指导社会各级各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逐级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火措施,杜绝各种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制度上严密有效、技术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切实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四个能力”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推行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工作

指导社会单位要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基础上,做好消防安全标识化工作,标识的内容有消防设施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程序、放置位置,安全疏散的路线、方向,消防安全的承诺等,通过标识化进一步使消防管理工作向人性化、规范化发展。

(四)规范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检查步骤

指导规范社会单位自检自查行为,把握重点,有效查处火灾隐患。即“131”工程(第一步:检点要突出;第二步:三安检查要到位,三安分别指安全通道、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第三步:安全素质要点验。)

通过一系列举措,社会单位消防意识提高,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知道怎么管,怎么做,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州重点单位达标360家,一定规模的娱乐场达标59家,完成率达90%。

四、大力推行并规范消防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常效机制

推行发展消防中介机构从一定程度上将解决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无人管不会管的矛盾,是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个认识和逐渐推广的过程。文山支队近年来,积极研究探索,在图审咨询,建筑工程检测、社会单位年检、日常维护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文山支队在这块上有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推广社会消防中介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消防中介公司,它是泛指从事消防工程中间业务的技术性信息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 它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成立并运行, 以公平、公正为宗旨, 并确保其服务的优质与高效, 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传递作用, 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是专门对社会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服务的具有营利性质的公司。消防中介公司可以提供图审咨询,建筑工程检测、社会单位年检、日常维护管理、火灾财产损失核定与技术鉴定等服务。可以看出,消防中介组织机构的建立,弥补了消防部门因人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对社会单位监督指导力量不足的缺陷。

(二)消防中介机构是需要规范和管理的

由于消防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学习与实践才能胜任。目前各地的消防中介发展参差不齐,水平也差异很大,许多中介公司的技术水平还很低,还不能全面解决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的市场需求,社会单位的整个消防业务工作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整个业务外包,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要严控中介组织的“门槛关”,对不能胜任消防安全服务工作的中介公司坚决取缔。这样,通过各单位邀请消防中介公司的参与或承担消防服务,社会单位才能对消防工作实现全面负责。

(三)社会单位应积极建立消防中介机构参与服务的常效管理机制

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一定程度上,消防安全工作也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指导思想,争取社会消防中介的介入,实现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双赢的目的。各单位与中介组织机构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车主与修理厂的关系。就像汽车坏了不安全,需要到汽车修理厂,请求修车师傅为我们提供服务一样,是需要付出金钱的。单位的消防安全出了问题,由于自身不懂消防的相关技术与管理,难于实现消防安全,就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市场上聘请相关专业公司或人员来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服务。但由于目前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单位对消防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普遍认为,消防安全工作是消防部门要他们搞好消防安全,而不是自身要求消防安全,从而导致了社会单位被动应付消防安全工作,整个管理水平不高。当前全国各地的消防中介服务机构正逐步成立,由于受到一些规章条款的制约和消防部门的指导不力,从而导致消防中介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运行也不规范。“有付出才有收获”,社会单位只有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才会得到更优质的安全服务,仅靠行政审批部门提供无偿服务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外,消防部门人员流动快,岗位交换频繁,提供的服务往往会存在脱节、重复,导致服务质量的不完善。如果成立一定数量的消防中介服务公司,按照市场竞争的运行方式,加强对其监管,中介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必会越来越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也将会有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6

统一战线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管理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全区统一战线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立足统战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渠道,切实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参与和服务中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和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要积极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各派、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对现代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担负着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针政策宣传“三个基地”的重要作用,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纳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党外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强化对现代社会管理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区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作贡献。利用统一战线的“人才库” “智囊团”以才引才、招才引智,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承接部分政府职能等,努力在统战工作领域形成品牌集群。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和团结凝聚功能,利用统一战线组织多、网络全、联系广、信息灵的特点,发挥联系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社会成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汇聚成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强大合力。

发挥统一战线议政建言的渠道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体制完善功能,组织和引导全区各党派、阶层、团体、宗教等各界人士,广泛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发挥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独特优势,围绕宁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点和难点,找准参政议政的切入点,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派各级组织通过承担党委、政府等重点调研课题,形成 “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宁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深入开展调研,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建言献策。要积极搭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履职平台。紧紧抓住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机遇,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以畅通参与和服务通道为着眼点,积极搭建新的“知情”平台、“交流”平台、“问政”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开放度,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地参政议政,充分尊重并保护好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