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人教版英语课程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
一、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
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导致多数八年级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或者不敢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需要在授课老师的不断引导下才愿意表达,有时候还不准确。这种现象就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所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浅析初中生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1.教材选用对文化失语现象的影响
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依赖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教材对教学影响很大,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交际。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现以该教材为例阐述看法: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文化接受与审美。整个教材十分关注英美文化的吸收与鉴赏,材料多取自于英语国家的真实情景,原汁原味,用简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尽管这样的语言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这样过度强调材料要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学习。从人教版的课堂教学结果来看,这样的教材设置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以及中国文化的正迁移。
2.教师文化教学理念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影响
教师由于所承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各不相同,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自然教师个人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教师个体对课堂中西文化学习的引导越积极、对文化事件的讨论越深入,那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所占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对要多一点,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的积极性就高一点。
3.课堂中文化板块教学计划安排
初中英语课堂缺少中国文化内容的教授、甚至放弃文化板块的学习与交流等问题广泛存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一教学体系中教师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意识不强或者缺失以及教学理念的偏误,教材使用的不合理及教学方法的单一。
三、剖析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同行交流的结果,总结出以下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
1.螺旋式跟进,向学生不断渗透文化交际概念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Go for it为例,内容设置高起点,紧抓基础呈螺旋上升趋势,不断要求学生在使用词汇与句型中强化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例如第24页“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挖掘我国的奥运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充分运用第三单元所学的时态、词汇来表达刘翔“雅典奇迹”以及北京申奥成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不断在复习已学过的文化与交际知识来减少文化失语的发生概率。
2.渐进引导,寓教于乐,重点推进课堂中的文化学习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应该在Group Work这一板块的学习中扮演参与的角色,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深入地、多角度地讨论奥运文化,同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奥运故事等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体育文化的兴趣。
3.教师提高文化学习能力,增强文化意识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普遍忽视导入中国文化,易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中国文化意识,转变教师文化教学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改需要深入,英语教学不能光靠生硬地植入外来语言的皮毛来应付所遇到的失语现象,而应该交融之中加强文化的学习。语言的学习终究是要回归到应用层面,词汇、句型的确很重要,但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无疑是教条的。为了减少课堂教育中的失语现象,我们教师应该加大对语言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已学到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来解决应用型问题。教师也需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双语之间的文化意识,多关注有效的文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避免失语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2
1、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体验中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学生会兴趣大增。如果能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话题上做一个背景文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shake?中介绍了西方人的饮食烹调方法。在这个话题单元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并查找西方人与中国人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的不同。这既能让他们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会有深刻的印象,又能唤起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
再如:新目标八年级上册有一个教学单元谈论的是天气。为了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打招呼的短片,然后总结他们常用的句子,让学生发现英国人的寒暄礼节和中国的不同,此时再由教师介绍英国人的文化以及交际中的禁忌。学习完词汇句子后,让学生扮演两国人进行见面寒暄的对话,这就使文化融入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最后,教师用幻灯片制作一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天气情况的图片,模拟天气预报播放现场,让学生扮演一次播音员报道天气情况。教学的语境化,发挥了句子的交际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了中外交际中的差异。
2、播放话题听力,让学生体验口语交际情景的魅力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谈论、辩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在交际情景中把师生、生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交际双方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观点阐述、互相评价的核心,是实现有效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础。因此,口语交际话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口语交际课堂的成功与否。
英语四大技能中,听是基础,能听懂是口语交际的首要条件。围绕话题展开的或对话,或独白的听力材料,往往一个词组或一句话就揭示了整个话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捕捉关键信息,如语音、语腔、语调、对话背景或背景音乐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和逻辑推理,克服因生词及语速过快而导致的听力障碍,通过体验口语交际的情景实现听力水平的提高。
3、模拟话题场景游戏,让学生感受体验教学的愉悦
行为导向的思想原理告诉我们:阅读的信息,我们只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得20%;但自己经历、体验过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即重视的是学生的感受、体验、领悟和认知,突显学生主体。在英语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用多个片段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谋求共同进步。这种体验过程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能体现在课前的活动准备中,学生在情景表演与讨论活动中感受英语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模拟话题场景游戏,既可以巩固知识,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可通过模拟话题场景游戏体验的方式来学习、理解、运用英语知识。具体用在哪一步,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教版教材的话题素材相当丰富。例如:购物话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店员和顾客;餐饮话题,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食客;预订酒店话题,分角色扮演酒店总台和旅客。学生在运用中学习知识,边学边用,快乐学习,感受情景,树立了对英语的好感,提高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4、改编话题内容,让学生体验知识运用的快乐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潜能;课堂教学
经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三个弊端:(1)目中无“人”,机械操作。(2)唯分数论,功利至上。(3)高密度轰炸,灌输政策。我认为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课堂上使用一种更加自主和人性化的教法,是矫治和根除上述弊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为此,对于心理学介入英语课堂教学,我做了两大方面的尝试。
一、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学,而初中英语教学则是基础的基础。面对教学任务,教师常常感叹“新课本太难教,学生太差”。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的实验研究证明:世界上除了2%的超常儿童和3%的低常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另外,根据K.S.Bloom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95%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此体会。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避免“初一朵朵红花,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和良好的心境,用最少的时空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变被动的和强迫式的学习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在如何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1.精心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造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情感上被深深打动,受到感染,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教育目的。上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我带了一个盒子到课堂。同学们都很好奇,立刻展开了猜想:What’s inthe box?Maybe a shirt?Is it a box of sweet?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空盒子。因为本课要教授的是next to,behind,in front of,near等介词的用法。学生于是一下子精神振奋,干劲十足,甚至于在课堂上齐声朗读的声音比平时都大一倍。再例如,在上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我带了香蕉、冰淇淋、果汁机、酸奶等到教室,亲自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香蕉奶昔,并在制作的过程中用英语把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告诉学生,让他们复述几遍,直到记住为止。
关于对话的学习,我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表演节目。表演节目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意思。学习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在课前我告诉学生要表演小品。课堂上我和另外两名预先做了准备的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时面带表情并且伴有动作,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结果课上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表演之前的排练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积极学习过程。有时我故意告诉学生要评选最佳男、女演员。学生兴趣高涨,各小组几个同学积极准备,互相指点、提词,这样对话很快就学会了。
运用“节目表演法”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的评判一定要公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办英语乐园,拓宽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要别出心裁,处处有新意。我在教初中英语八年级上be going to do句型这个单元时,经过大量的口语练习,让学生们体会并总结出这个句型的意义、结构,而需要注意的地方,我用彩色粉笔勾出。总之,努力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爱上英语课,盼上英语课。
3.进行分层次教学,保持学生兴趣
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初中生到二年级时,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学科负担加重,学习内容加宽和深化等原因,各科学习成绩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而大面积掉队的原因则是教师“教不得法”带来的“学不得法”。据我了解,差生学习差的原因主要有五点:(1)差在学习兴趣上。(2)差在学习方法上。(3)差在学习习惯上。(4)差在语音上。(5)差在能力上。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学习是需要人全身心参与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支持和推动。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
1.在有效的巩固中,渗透身体素质的内涵
身体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考虑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英语中表现为:(1)促进学生语言器官的发育。(2)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快捷反应的能力、准确度和耐力。我在激活课堂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反应的敏捷性、准确性。
2.在频繁的操练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内涵
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常常不够稳定。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而有的学生则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适当地变换一下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情,可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效果比单纯的“挤”时间和板着脸“压”更好。
3.在形式多样的复习中,渗透审美素质的内涵
美与和谐是心理素质的最高境界。英语中美育渗透无处不在:在班上展示字迹优美的作业,让学生效仿;绘声绘色表演节目。编、教、唱英文歌曲以复习某一内容。布置学生每人出一份英文小报,表扬优秀编辑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口、动手的能力。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对他们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4.在课堂45分钟里适当地引进“心理调节术”
听过魏书生报告的人都知道他课堂上常常会来一些“小游戏”——课前起立时让学生大喊:“我是强者!”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让小学生“冥想”(他称其为“精神旅游”),或是左手练字五分钟……乍看他的这些方法有点类似于小孩子的游戏,殊不知,就是这些“游戏”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了短暂的放松和调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强度高,每天处在一种超负荷的紧张和忙碌中,这必然影响到他们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有时适当地插入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学生的收获会比一节课全部由老师满堂灌要大得多。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到现在已经12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引进教学,我们的英语课堂必然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在传授知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逐渐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完成良好人格的塑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介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是个深刻而浩繁的课题,我愿意与广大同仁一起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1版,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03.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翻转课堂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25-02
当前,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很受欢迎。基于此,本文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微视频设计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特点。“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属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该内容由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部分组成。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设计以微视频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能够增强对本节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领会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为:(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阐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并比较其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Flas演示有氧呼吸过程,能够分析并阐明有氧呼吸的原理和具体过程,区分各阶段的异同点。(3)情感目标。认识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阐述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二、教材处理
(一)教材内容处理。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微视频前,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版块,每个版块又细化为几个微目标,做成4个微视频。具体内容编排详见表1。
4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各个领域的应用 5分14秒
(二)微视频教材内容组织。每个微视频内容的编排思路大致遵循以下基本流程:片头―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片尾预告。视频中配备有文字、图片,还有Flash演示动画,实验探究视频还有剪辑好的部分操作过程,且在整个微视频中贯穿有旁白解说。
三、微视频制作流程
微视频制作流程如下所示:
编排微视频内容制作PPT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后期处理(配音加字幕)学生代表观看视频编辑修改并完善视频编辑用于课堂教学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探究与发现学习。提前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观看“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系列的微视频,配套设计课前练习,让学生在视频学习中完成练习,并提出疑问统一汇总给教师;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练习的情况以及学习体会来制订本节内容的教学计划。
(二)课中,交流与分享,内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先随机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再将学生课前学习遗留的问题展示在PPT中。本节内容学生遗留的问题是:
(1)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否与无氧呼吸的一样多?是否都产生酒精?
(2)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和无氧呼吸装置还可以怎样改进,使实验更加严谨?
(3)有氧呼吸生成物中的CO2和H2O 中的O分别来自哪种反应物?其能量都有哪些去向?
(4)无氧呼吸为什么只能释放少量能量?释放出的能量去向?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哪里?
(5)人及动物的骨骼肌,发生哪个反应?苹果呢?酵母菌、乳酸菌呢?
(6)影响细胞呼吸的具体因素都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重放视频并进行小组协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后展示成果,从而逐个击破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最后,让全班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的学习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后,教师安排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固化知识。教师提供一些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链接网址,还有不同层次难度的拓展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加深知识的内化。此举有利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观”理论。
五、微视频教学反思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够省出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变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对于差生来说,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视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者,对教师来说,在微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学会制作与编辑视频,不仅能够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微视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面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困难。此外,笔者第一次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与完善:一是课前微视频自主学习的监控力度有待加强。虽然给学生提前一星期观看视频学习,课堂中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但还是会出现有些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敷衍了事,提出的问题不合实际,干扰教师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的现象。二是课堂中时间的控制力度有待加强。在教师展示学生课前遗留的学习问题中,让学生合作讨论再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讨论时间的把握都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三是课后学习的拓展延伸实施效果不够显著。表现在受限于教学条件,没有人手一本的平板电脑,学生住校上网不方便;还有来自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学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后的拓展延伸学习。
【参考文献】
[1]谢娅.中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胡艳.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新目标版八年级英语下册》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范文5
一、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是一种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以纲要形式显示大脑思维活动的地图,遵循这张导图,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像,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1]。根据思维导图学说,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颜色、气味、节奏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2]。因此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形如图2所示。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及图形可以看出它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3]。有了这些基本特征,思维导图就可以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因素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发散性思维网络图。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模式,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是使用各种策略贮存和提取知识的信息处理器。学习者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manufacturing meaningfulness)[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强调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为终点。因而,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个常用策略,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式或概念框架,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以使学习者发现知识的意义[5]。在外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式策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达”,思维导图满足了这一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不同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使学习者看到主题与段落、大意与细节,表达与情感,词句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从彼此联系中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
三、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例谈
本文以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第89页Unit8topic3Sectionc的阅读课文(见图3)为例,讨论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Pre-reading
1.学习目标展示(图4)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对学生有指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大概内容,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2.导入(图5)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标题等,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并联想自己了解哪些相关内容。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将学生按性别分成两大组,以主动发言的次数和正确率作为小组加分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预测在黑板中央写下Uniforms,并询问学生Do you know uniforms?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uniforms? Who should wear uniforms?在小组加分的机制下刺激学生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在以Uniforms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学生提到了交警要穿制服,笔者就顺势问学生交警为什么要穿警服。这对于经常见到交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的不同意见。经过几分钟的讨论,黑板上就出现了如下图形:
根据这个图形,学生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激活,开始关注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衣服背后的故事。这时,笔者再让学生猜测形形制服的特殊功能,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并且不由自主地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学生的关注程度就大不相同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相应加深了。
(二)While-reading
1.略读(图6)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试图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View Point,Supporting Detail,Conclusion)。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2.速读(图7)
让学生快读全文,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论点、论据和结论的区分和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提示词:总结部分的中心句和分论句,并让学生找出并提起关键词归到思维导图的第四层分支中。
3.细读(图8)
精读课文,了解论据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可以让学生划下细节中的每一句的关键词或线索词。然后抽出来放到思维导图中合适的位置中,完成思维导图的剩余部分或自行扩充和完善思维导图,从而了解学生对于主要事实和细节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每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主要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Post-reading
1.复述
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信息,按照不同层级的信息,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促使其内化所提取的信息,完成并强化自己的知识建构。复述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先让基础稍差的学生根据完整的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然后逐层收起分支,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复述。如有困难,则可展开思维导图中的相应分支给予提示,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作业:绘制思维导图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关键词,也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本课所学的思维导图知识绘制一幅和该课文相对应的新的思维导图,下次上课的时候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展示的学生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也可让听的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掌握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人们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阐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英语文章的这种逻辑顺序则更为明显。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文章阅读,能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通过构建文章的结构图式把语言分析教学和语篇分析教学有效结合起来[6],获得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逻辑结构、文体风格、写作技巧、写作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及修辞运用以及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等一系列的认知技能,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7]
参考文献:
[1]Buzan.T, The Mind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1993:87.
[2]崔文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0):72-73.
[3][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174-181.
[4]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NY: Anderson Wealey Longman, 2000:81.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 [J]. 电化教育研究,1998,(01)30:32.
[6]蒋卫平.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J].甘肃科技,2008,(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