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1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案例背景
有些教师复习实验时无“实验”,只是对教材实验逐一讲解,同时进行较多的实验专项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背诵实验、害怕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提高复习课效率,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情,作者设计了“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这一实验专题复习课,尝试通过教师的引导,唤醒学生以已有的气体压强有关知识为主线归纳、探究、创新和运用,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说出气压变化导致的实验现象,能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能归纳出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并学会实验操作,能归纳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并能设计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解释和设计“喷泉”实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通过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二、情景描述及评析
1. 积极思考,善归纳
师生共析:学生吹气球,教师在装有稀盐酸的可乐瓶上套一个装有小苏打的气球,两种药品混合后气球鼓起。做完这两个实验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快领会了本节课的主线——气压变化。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板书: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某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归纳出下列实验存在明显的气压变化,你觉得他的归纳对吗?
生:图3实验中没有明显的气压变化。
师:下列实验按照最终装置内气压变大或变小,可以分为两类,如何分类?为什么?
生1:图5、图6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小。图5实验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图6实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
生2:图4、图7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大。图4实验是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变大,图7实验是因为产生氢气,气体增多导致气压变大。
师:回忆、比较上述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气压变化而引起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朝着气压“大”还是“小”的方向?
生:朝着气压小的方向。
师:向图8长颈漏斗中注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继续注水,出现图9现象。从图8到图9的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气压如何变化呢?
生:气压变大了。
师:什么原因让注水后图9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了呢?
生:注水导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导致气压变大了。
师:分析以上实验,你能总结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吗?
生: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
(评析:首先通过吹气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想与压强有关的化学问题,然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设计实验、解决实验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动手实验,乐探究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10、图11两种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具体操作。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第一步都是将管口“封住”,为什么?
生:形成密封装置体系。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手握”和“注水”分别改变了装置内什么?
生1:“手握”改变了装置内的温度。
生2:“注水”改变了装置内气体的体积。
师:最终都是改变了什么呢?
生:改变了装置内的气压。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请总结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
生:(1)使装置密封;(2)改变密封装置中的气压;(3)观察因气压改变而产生的现象。
师:刚才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同学们良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有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干燥管(如图12)在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在使用前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实验篮中的仪器(止水夹、注射器和装满水的烧杯),你能找出多少种图1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边动手实验边思考。
生:相互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填写报告。
师:你们找到多少种方法呢?
生1(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夹住止水夹,从水中提起干燥管,水不能滴下,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2(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部分伸入盛水的烧杯中,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3(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住干燥管,如果干燥管末端产生气泡,松开手,水又进入干燥管一段距离且一段时间保持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4(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5(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充气,干燥管内液面下降,过一会儿干燥管末端又产生气泡,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评析:首先通过两种典型实验装置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然后设计了开放性学生实验“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不同的发现一起交流、反思,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既加深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得到很多课本和试题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快乐的课堂气氛,使问题在愉悦中得以顺利解决,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勇于设计,敢创新
师:请看图13装置,在烧杯中装入稀盐酸,干燥管底部放上铜网,铜网上放上大理石,该装置有何用途?
生:可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该装置在制取气体时有何优点?
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师:演示图14~17装置的flas。
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
师:这几种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的原理相同吗?
生:不同,图17没有利用气压的变化。
师:其余装置是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
师生共析:归纳出“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是利用装置内气压的变化,使反应物接触或分离。
师:利用下列仪器或用品,你能组装一套“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吗?请把你的创意画在学案的虚线范围内。
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设计装置。
师:请一位设计好装置的同学,上讲台利用flas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新设计。
生:走上讲台,在flas上拖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图19的实验装置。
师:请为大家解释一下,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生:烧杯中放入稀盐酸,固体药品放在铜块上。打开止水夹,盐酸进入玻璃管和锌粒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管内气压变大,盐酸被压回到烧杯中和锌粒分离,反应停止。
师:大家说,他的创意怎么样?
生(鼓掌):非常有创意。
(评析:通过在图13装置中加入大理石和盐酸,引导学生推理出该装置的优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探究“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教师通过对图14~17装置的Flas演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学生顺利归纳出伴随气压变化的“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原理。最后设计一个“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创新实验装置,由一位学生到讲台在flas上拖动搭建该装置后表达出来,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创设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设计,勇于创新。)
4. 综合考虑,会运用
师投影: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700体积的氨气(NH3)。
师:按图20装置演示“喷泉”实验。
生:看到红色喷泉,惊呼,鼓掌!
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氨气溶于水中,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中。
师:若将氨气换成我们较熟悉的二氧化碳如图21,难以形成喷泉,试分析其原因(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要使该装置也能形成喷泉(在不改变气体成分的前提下),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生: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产生的压强差不足以形成“喷泉”,应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
师:若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实验、形成喷泉?装置如图22所示。
师生共析:可以用热毛巾或冰袋“捂住”烧瓶,引发实验。
师生共振: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以气压改变为主线,归纳解决化学实验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作业是查阅你的文本资料或上网收索,归纳其它和气压改变相关的化学实验问题,下一节课来交流。
(评析:教师首先用图20装置成功演示了美丽的喷泉实验,学生的惊呼声、掌声显示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然后教师又依托图21、图22实验,设置思维层次逐渐提高的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反思
1. 平等交流,主动学习
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吹气球、喷泉实验等趣味演示实验和检查“干燥管”装置气密性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惊呼、鼓掌,气氛热烈,学习主动性很强。
2. 精心设计,有效达成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和“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创新实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等,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3. 关注差异,全体发展
在做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设计“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没有胶头滴管怎样引发喷泉等教学环节中,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观念建构;定量观;中和反应;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3
本案例以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七章“中和反应”为例。
一、“中和反应”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通过查阅文献和下校调研中发现大家对“中和反应”的教学价值仅停留在以知识为本的层面上,具体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过程中是否发生反应,从而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分析其微观实质,并介绍有关应用等。没有对“中和反应”对建构定量观的价值进行深度的挖掘,甚至,某些教师本身也缺乏定量意识,如在一次龙岩市“中和反应”实验教学技能比赛时,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操作步骤“逐滴加入”按部就班,浪费时间,而有的教师能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质量关系,估算所需盐酸的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刚开始时采用快滴或倾倒的方式,等到所加盐酸的量接近反应完全时,再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节约了比赛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没有将中和反应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将它编为一个课题,原因是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典型,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又是最简单的中和反应,有利于建立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与结合的模型,具有丰富的观念价值。因此,中和反应的成功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他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微观实质,提高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认识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的方式与数量关系,促进定量观等化学观念的建构。
盐酸溶液中含有H+、Cl-和H2O分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a+、OH-和H2O分子,H+、OH-的浓度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成正比。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及它们量的关系是探究中和反应微观实质的基础。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可表示为:H++OH-H2O,H+和OH-结合的比例为1∶1,这个比例是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依据。以上这些内容是学生建构酸、碱、盐溶液的组成及相互反应都是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和发生等观念的重要载体。在中和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又体现“物质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物质的量变是有范围的”的规律,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盐酸前OH-的浓度大,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变红色,随着滴加盐酸的量加大,OH-被消耗,c(OH-)愈来愈小,当氢氧化钠溶液中OH-恰好与H+结合成水时,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变为无色,而当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时,c(OH-)又大于c(H+),溶液又呈碱性,颜色又变为红色。
二、教学设计
1. 目标设计
(1)围绕“酸和碱混合能否发生反应”展开探究与对话,理解验证没有明显化学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建立中和反应的概念,感受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
(2)通过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动画,能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并能根据H+和OH-结合的数量关系配平有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应用中和反应的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会中和反应与生产生活的密切性,建构化学价值观。
2.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写出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
(2)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3)盐酸、稀硫酸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4)上述各物质的水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为本节的学习扫清障碍。
[导入]酸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碱具有共同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共同的OH-,那么,将这两类不同的物质混合是否会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第1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第2组:石灰水和稀盐酸
第3组:氢氧化铜的悬浊液和稀硫酸
第4组:氢氧化铁的悬浊液和稀盐酸
[师生对话]
师:请分组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
师:3组实验的氢氧化铜不见了,4组实验的氢氧化铁也不见了,说明3、4组的酸和碱确实发生了反应,而1、2组的实验无明显现象,那么能不能说它们就没有发生反应呢?
生:不能。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1、2组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
生:可以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通过酚酞试液的变色来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
师:对了!你是怎么想到的,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反应物是否消失来判断,如刚才的3、4组实验,可以根据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铁悬浊液的消失来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而1、2组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是澄清的,在反应中看不到它们是否消失,但可以通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它的颜色变化间接证明它们是否消失来实现。
师:小结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有明显现象和无明显现象的常见酸和碱反应的实验,创设认识冲突。然后,围绕“如何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为话题展开对话,形成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探究中和反应的实验作铺垫。
[实验探究]课本[实验1]。
[问题]溶液温度升高、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盐酸与烧杯中的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了热量。
[追问]红色的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是酚酞被盐酸消耗,还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呢?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实验探究]课本[实验2]。
[问题]向烧杯中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又变为红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由中性又变成了碱性,溶液中还存在酚酞试液,说明[实验1]中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
[追问]以上实验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反应的结果是酸性消失、碱性也消失,那么,决定溶液酸碱性的H+和OH-都去哪儿了?
[动画演示]反应的微观动画。
[师生对话]
师: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含有哪些离子?
生:……
师:在反应前后,减少的离子是什么,不变的离子是什么?
生:……
师:H+和OH-结合生成什么物质?它们结合的比例如何?
生:……
小结: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过程中,H+和OH-结合生成水,溶液的酸碱度随之发生改变,溶液的酸碱度取决于c(H+)、c(OH-)的大小,刚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中c(OH-)大,溶液呈碱性;当滴入稀盐酸时,H+和OH-结合成H2O,c(OH-)减少,pH减小;当溶液由红色刚好褪成无色时,氢氧化钠溶液中OH-恰好都与稀盐酸中H+结合成水,pH=7,溶液呈中性;当反滴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c(OH-)又大于c(H+),溶液又呈碱性,溶液又变成红色。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范围”的规律。
[问题]在上述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那么Na+和Cl-呢?
[实验]课本[实验3]。
[追问]加热至蒸干,产生的白色晶体是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色晶体是NaCl。
[归纳小结]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H+和OH-结合成H2O,Na+和Cl-结合成NaCl,它们结合的比例1∶1,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 H2O。
[板书]中和反应的定义:酸+碱盐+水 实质:H++OH-H2O。
设计意图:以课本实验、Flas创设问题情境,生成“话题”,师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并以“符号”为纽带将中和反应的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信息融合其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感悟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与结合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范围”的观念。
[练习]请写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对话]围绕“你是如何配平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展开对话。
生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生2: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配平,1个H+和1个OH-结合成1个H2O分子。
教师:中和反应可以结合中和反应中H+和OH-结合的数量关系进行配平。
[练习]胃酸过多的病人常吃一种叫“复方氢氧化铝”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Al(OH)3,请写出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原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中和反应概念和实质书写、配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练习的过程中再次从定性和定量角度领会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以致用]
请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子咬了,皮肤会瘙痒、红肿,涂上稀氨水或肥皂水可以止痒、消肿。
[小结]
中和反应
1.定义:酸+碱盐+水
2.实质:H++OH-H2O(H+和OH-结合的比例为1∶1)
3.热效应:放热
4.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5.应用:改良酸性土壤、治疗胃酸过多、处理工厂的废水等
设计意图: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热效应、反应类型和应用方面进行板书,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中和反应。
三、案例评析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为本”的教学。定量观是初中化学基本观念,实施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有其自身策略,本节教学所采取的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定量观的建构。
1. 用观念的“眼光”分析教材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背后的思想、观点,定量观是用“量”角度看待物质及其转化的思想与方法,它内隐于具体的知识当中,因此,实施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要与具体事实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原则,在教材分析时要用我们的“慧眼”将知识中隐含的观念内涵挖掘出来。中和反应蕴含着丰富的微粒观、定量观内涵,能有效推动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中离子的交换及结合的数量关系。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将中和反应停留在其知识的事实层面,而是将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所隐含“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规律”的思想揭示出来;不但揭示中和反应中离子的交换方式,而且将离子结合的数量关系昭示学生,并将此关系应用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是以一定量的形式发生的认识。
2. 实施对话教学,促进观念建构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而言的,以参与者持续的话语投入为特征,并由反思和互动的整合来构成教学关系。促进定量观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具体知识做出超越事实的思考,并在具体情景的迁移应用中,不断概括和升华。因此,实施对话教学能有效促进观念的建构。在本课中,教师以实验、动画视频等创设情景,设置①溶液温度升高、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分别说明了什么?②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是酚酞被盐酸消耗,还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呢?你能用实验证明吗?③向烧杯中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又变为红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④决定溶液酸碱性的H+和OH-都去哪儿了?⑤H+和OH-结合成H2O,那么Na+和Cl-呢?⑥加热至蒸干,产生的白色晶体是什么呢?等话题。学生围绕着有关“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互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地建构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热效应、反应形式。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关于化?W基本操作实验的教?W,无论是过去的化?W实验教材还是过去的化?W实验课堂教?W,都把重心放在化?W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轻视对?W生化?W智能的培养,这就在―定程度上使?W生养成了“照方抓药”,只动手,不会动脑的实验习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教?W改革。
如何进行化?W基本操作实验的教?W改革下面以“粗食盐的提纯”实验教?W为案例,通过对几个具有创新特色的教?W环节进行点评并加以说明。
1、改进实验目的,重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原教材所列实验目的外,增加以下实验目的:
掌握与本实验有关的计算,?W习收集、查询和处理与本实验有关信息的方法,理解与本实验相关的化?W原理。
点评:这一实验目的主要是培养?W生化?W实验智能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信息的收集、查询和处理以及化?W计算和化?W原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培养内容应该是?W生能力能达到的、通过自?W与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编选化?W基本操作实验题目时必须重视这一点。
2、扩充实验内容,增加实验智能方面的培养要求
扩充后的实验内容不仅要重视化?W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化?W实验智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造,力求达到精准的预期效果。现将“粗食盐的提纯”实验内容做如下扩充:
实验所用粗食盐中含有约2%的杂质,包括Ca2+、Mg2+、K+、S042-离子和少量泥沙。请称取5g粗食盐,并参考教材所述的实验方法提纯食盐,看谁设计的实验方案最节约,产物得率高,晶粒大。
点评:扩充后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如下要求:①根据食盐的溶解度计算溶剂的最少用量,从而减少能耗;②估算粗盐中所含杂质离子的物质的量,从而估计沉淀剂的用量,以节约试剂;③通过分析,改进造成食盐损失的所有操作,从而提高得率;④通过信息查询,了解制取大晶粒子的实验条件和方法。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应提供信息查询的路径才是。
为配合扩充后的实验内容,将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的完全陈述方式改为部分填空方式,现举例如下。
(1)粗盐的溶解
称取5g粗食盐于100mL烧杯中,最少加入
mL水溶解,为了加快溶解可采用_的方法。
(2)粗盐的除杂
①除去S042+。加热溶液至沸腾,在边滴加边搅拌下逐滴加入_离子的溶液_滴后,继续加热5min,其目的是_;将盛溶液的烧杯放在桌上,冷却、静置、澄清后,再检查离子是否除尽,其方法是_。加热至沸腾的作用是_。
②、③、④步中除去Ca2+、Mg2+和过量Ba2+的内容与①相似。
⑤除去过量的C032-和OH-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至溶液pH=l,作用是_,多余的盐酸_除去。
(3)浓缩与结晶
①浓缩结晶。将滤液倒人_中,在搅拌下加热蒸发至停止加热,静置、缓慢冷却至室温。搅拌的作用是_,静置、缓慢冷却的目的是_,如果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过滤,其结果是_。
②抽滤与洗涤。抽滤装置中安全瓶的功能是
,布氏漏斗口向着抽滤瓶支嘴口安装的目的是_,先要浸湿滤纸并抽紧滤纸后,再倒入滤液进行抽滤,其作用是_,如果洗涤晶体时使用洗涤剂较多,结果是_,停止抽滤时如果先停止真空泵,可能造成__的后果,如果没取下抽气管就用力去拔布氏漏斗可能造成_的后果。
点评:这种呈显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指明了实验步骤和基本操作方法,能使实验有序进行,而且通过填空的方式可使?W生?W会利用知识迁移,信息查询等?W习方法来解决与本实验有关的计算方法、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W生不仅知道实验该怎么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能有效培养?W生的化?W实验技能和智能。这种呈显方式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实验操作细节,因此必须严格要求?W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实验操作细节的指导。
3、改进实验原理的呈现方式,重视?W生思维智能的培养
改实验原理的完全陈述方式为部分填空方式,现举例如下。
粗食盐中含有Ca2+、Mg2+、K+、SO42-,请列出合理的除杂顺序_;除去SO42-应加入_离子;除去Ca2+应加入_离子;除去Mg2+应加入
离子;如果Mg2+还没有达到除尽的要求,再加入_离子,可生成更难溶的物质_;过量的C032-和OH-离子:可加入_除去;少量的K+离子_除去。
点评:这种呈显方式的优点是易于明确实验原理的构建要素和结构次序,具体的内容还需要?W生自己去解决,不再“照方抓药”,非动脑不性。这种呈现方式也容易控制填空的难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4、改革实验活动形式,倡导探究式的实验活动
在实验允许的前提下,倡导在实验过程中开展讨论活动,进行合作?W习,把下一步实验的操作、原理以及技能技巧、注意事项弄得一清二楚后再进行实验,教师也成为?W生中的一员,使化?W实验活动在和谐、热情、积极的氛围中有序进行。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86-03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巩固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之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由老师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统一讲解,其次由学生动手实验,最后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从而完成了一个实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的教学中,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原因主要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若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则在一节课内所传授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了现在学生所能接受的容量。最?K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创新的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可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信息传递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而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吸收内化阶段效果不明显。而翻转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由课前进行信息传递,课中进行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当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关于这一模式在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提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以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对本文提出的“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加以阐述。
(一)课程开发
1.学情分析。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生源的高职一年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这类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单纯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若将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如实验原理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视频进行翻转教学,则刚好迎合这类学生的特点。因为微课视频时间短,一般为6-15分钟,且通俗易懂,容易为这类学生所接受。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验分析。“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是分析化学酸碱滴定实验中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实验,其特点是前后衔接紧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为综合课型。本实验知识目标为:理解混合碱测定的原理,掌握双指示剂滴定方法。能力目标为:能根据滴定终点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并能正确计算各组分的含量。情感目标为: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双指示剂法测定原理。教学难点是两个化学计量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3.导学设计。在上述学情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编写实验指导书,制作PPT,录制微课视频,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撑体系。“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4.微课录制。“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按照实验内容可分为课程导入、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课后反思及练习五个部分。微课的录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验操作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实验原理讲解、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思考练习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课程的导入是关于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视频。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原理讲解主要介绍双指示剂测定NaOH和Na2CO3含量的方法。讲解什么是双指示剂法、介绍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推导NaOH和Na2CO3含量的计算公式。实验操作过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演示。主要包括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五个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以教师实验所得到的一组数据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所有数据列在一张表格中,将原始数据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思考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本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Word 2013、会声会影、格式转换器等。
(二)自主学习
资源开发完成后,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和微课视频打包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登陆教学平台自行下载学习资源包,结合自身知识基础进行一遍或多遍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一至两遍就可完成对实验重、难点的学习。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即使反复多次暂停、回放视频进行学习,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不能明白。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搭建了QQ群、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社交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对相应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内化
课堂知识的内化以学生实验为主。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常是2-3人一组。每个小组将完成给定药品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开始前,师生之间有一个课堂互动环节。用于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依次进行。教师需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验动态,对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疑,确保学生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实验测定工作。各个小组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实验成功的小组可以协助实验失败的小组进行再次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将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将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上报给教师。教师对测定结果进行初步分析。选择2-3个小组的数据作为范例,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最后,师生再次进行课堂翻转互动。对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并对实验做相应知识拓展。
(四)评价和总结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将实验报告所反馈的问题进行逐一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把撰写较好的实验报告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互相学习和参考。学生和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再次交流。教师点评本次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和质量,并开展学生访谈活动,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评定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及反思
(一)教?W实践
以“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选取2015级工业分析技术2班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对象。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
1.课前准备。教师在实验前一周将课程资源到班上QQ群或微信群等学习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实验的预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为了能够比较集中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常选取每天的18:00-18:30作为师生互动交流时间,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QQ群上,教师负责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同时,教师还需完成对实验试剂和器材的准备。“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需要准备的主要试剂和器材有1mol?L-1HCl标准溶液、0.1%甲基橙指示液、1%酚酞指示液及滴定分析常用仪器。
2.课中实验。实验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本班人数情况,以2人为一组。实验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把整个实验过程先回顾一遍。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如称量药品时,在保证准确称取的同时速度要快,这样可以避免药品在称量时潮解。滴定时,终点控制要适当,滴定速度要适宜,否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数据处理时,使用计算公式时不要忘记根据实际滴定所移取的溶液体积乘以相应的系数。接下来,由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所有实验小组均能按照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的次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旁观察,帮助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同时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操作结束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同时对教师所布置的实验拓展内容进行思考。如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能不能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其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最后,进入课堂翻转讨论。讨论重点为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如滴定终点颜色怎么把握?能不能换成别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影响本实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3.课后研讨。研讨内容主要是本实验项目教学实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再次进行交流。从研讨结果来看,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总体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根本听不懂的知识。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没听懂就不了了之,现在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加之教师的在线解疑和课堂互动,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生反映滴定终点颜色不好把握,建议教师在实验现场滴定一个样板作为标准给学生参考。固体试样称量容易潮解,建议换成液体试样。研讨结束,教师结合学生意见对本次实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对课程资源的更新。
(二)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6-02
一、引 言
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减少了许多课的学时,很多教师觉得学时太少而教学内容讲不完。他们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无法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全“教会”给学生的。高校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应以有限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会学”新知识的方法。我们认为,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再现科学的发展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获得科学发现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不只是对一些事实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毅志力逐渐变的脆弱,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案例讨论,认真钻研教学案例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通过自己的钻研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如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讨论问题,其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一章中,案例1“盐”的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2“食盐和纯碱”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渗透人文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密切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对师范生今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师范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这些教学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一些简单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及学习方法学习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2.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案例教学模式要经历“问题情境――方案设计――比较完善――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化学实验整体性的认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化学的自信心。而模式的构建或是超越,贯穿始终的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理念。案例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不应停留在教材中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案例学习的要求,不能把案例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教学,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化学知识水平,不宜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探究设计方案,而是要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探求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案例讨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如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教学案例,“盐”、“食盐和纯碱”、“溶解度”、“原电池”的教学情境设计,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应用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这样学员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学会如何应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员广联知识,深入讨论,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使师范生加深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而且对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使师范生意识到教师和师范学生既是教者,也是受者。通过互相切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1中关于“氧气教学的两个教学场景”的比较,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两个教学场景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2个教学场景的对比得出结论:场景1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没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场景2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一案例学习,让师范生充分理解化学探究教学是什么,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案例2“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设计模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分组进行实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在案例2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较为完整的课题性探究活动,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零碎的探究经历、亲身体验及学习方法得到整理和总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缺、相互激励,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就能共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不仅缩小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也得到提高。但我们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每一节课案例不宜过多,而且也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不能用它代替学生实验等学生动手的实验探索。由于案例教学需大量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教学上相对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多,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需同行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完善、发展。相信这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案例教学,一定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真.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应变与对策――关于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4(8):22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24-02
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构成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基础课,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基础课教学方法已由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逐步改为CAI课件和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实现在学时数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教师讲课速度加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而疲于记笔记,最终感觉一堂课下来只对其中的动画有点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仍没有突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针对性地引入案例教学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会如何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科研生产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入社会能迅速融入实际工作中。
一、调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1829年的英国法学界,是指教学者选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制成教学案例,然后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引发学习者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而目前以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合编的工科分析化学教材为代表的教科书偏重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测定技术,对于试样采集与制备、质量保证与控制方面着墨较少。实际分析工作中,由于试样状态、组成及各成分含量多寡的复杂性,实际试样的分析案例不仅是被测样品的定量分析测定过程,还包括试样的前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后处理。若沿用原有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所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让学生掌握完成一个试样测定的全面分析流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保证。我们根据实际样品分析程序调整教学内容和次序,将最后两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合并,调整至第二章;将分析结果的质量保证和评价调整到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章节,作为第三章;同时增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学时,学时比例由9%调整到18%。在学生掌握了分析方法选择原则、试样采集与制备、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样品分析过程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案例的剖析讲授各种分析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实践结果表明,教学内容调整后培养的学生接触实际样品分析任务时,不再只会单一地根据试样组成选择分析方法,而是能从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开始全盘考虑分析方案,独立完成一个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参加工作后能很快独挡一面开始工作。调整后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案例的来源与选择
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分析试样,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给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报告,以指导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案例的来源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教师科研项目和生产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案例的选择原则遵循以下条件。首先,案例内容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借助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深化分析化学基本理论。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选择在应用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均能涉及到的原材料、生产排污等样品的分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掌握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普遍的应用性理论和方法,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特殊地位。案例的选择还要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到掌握分析化学技能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如奶制品中蛋白质和三聚氰胺的分析检测等。这种案例的引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
案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为案例讲解型和案例讨论型。我们根据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模式。大一化学分析为主的基础阶段,以案例讲解型为主;大三仪器分析阶段,以案例讨论型为主,采用项目参与的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案例讲解型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内容:(1)系统讲解基本理论;(2)用问题式方法引入实际案例,或通过案例剖析进一步讲解重点和难点概念;(3)从实际案例基本理论或从基本理论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1)、(2)两步不分先后,可以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论剖析实际案例;或根据教学需要先提出问题,交代案例概况讲解相关概念剖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将所学理论与实际事件有机结合,加快、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记忆。该阶段的案例选择行业性的成熟案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和生产中的分析化学问题时,能以分析化学家的素质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型为主的阶段,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已进入教师的科研组,有些学生已开始关注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热门问题,所以适宜开展各种互动式的案例讨论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科研课题或感兴趣的行业问题,从拟定案例题目开始案例撰写设计案例实践案例总结。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导航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融合,让学生在案例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
四、案例教学考核方法
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的同时,将案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引入期末考试中。大一化学分析期末考试减少了概念性考题的比例,增加了“案例剖析”的新型综合测试题,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仪器分析期末考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情况,考核方法不同。毕业后继续读研和继续从事化学化工类工作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进入教师课题组,他们也是积极配合、参与案例教学的群体。期末以提交案例报告的形式考核,要求一个分析任务要设计2~3个以上的分析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后,在案例报告后附结论性报告。针对毕业后转行和不能认真参与教学的学生,采用以基本概念为主、案例剖析为辅的闭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逐渐改变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走出考场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特别是大三的仪器分析结课考核形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典型案例-讨论解决方法-建立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出能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本科生。
参考文献:
[1]Merseth K K.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96.
[2]李娜,刘锋,李克安.以案例教学教给学生分析化学家的思维方式[J].大学化学,2010,25(5):31-35.
[3]高琳.分析化学教学与实践案例分析关联性初探[J].科技文汇,2011,(9):105-110.
[4]武亚军,孙铁.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1):12-25.